登陆注册
4855900000031

第31章 评鉴中心展望(1)

过去的40年里,评鉴中心为人才的选拔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章的案例表明,评鉴中心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包括人员甄选、晋升、诊断培训需求和实施管理培训。其余几章介绍了各式各样的评鉴中心。我们已经说过,评鉴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决策理论和社会判断理论。大量的实证研究为评鉴中心的预测效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大量证据支持着评鉴中心,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评鉴中心到底测量什么,花这么多钱在上面到底值不值等。对评鉴中心的批评主要围绕这样三个问题:测评师有没有能力对孤立的测评指标做出判断;测评师之间的信息整合是不是非做不可;与其他测评工具(如测验和面试)相比,评鉴中心的有效性如何。

简而言之,目前关于评鉴中心诸多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在这一章里,我们要简单回顾评鉴中心的发展状况并预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让我们简要总结一下评鉴中心目前的情形。

对评鉴中心的反应

要了解评鉴中心的现状,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看待这一测评方法的。测评对象、测评师、劳工组织、司法界怎样看待评鉴中心呢?

测评对象的反应

对大量测评对象的调查表明,他们大都对评鉴中心持积极态度(Dodd,1977;Fleenor,1988;Teel&Dubois,1983;Thornton&Byham,1981)。测评对象普遍认为,评鉴中心使用的各种演练工具能够检测出相应的管理水平,这种方法让他们有公平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他们说这些演练很困难,很有挑战性,每个人在测评过程中都觉得有压力——同时,这种压力是合理的,完全可以接受的。大部分人宣称自己对反馈信息已经心领神会,并且相信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大有裨益。总的来说,测评过程得到了高度认可。许多测评对象还表示会向其他同事推荐这种方法。

测评师的反应

对担任过测评师的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他们也对评鉴中心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说,测评师培训既能够提高他们观察行为并做出相应评价的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那些与工作业绩相关的才能指标。

测评师的工作压力很大,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际上,要他们完全脱离本职工作一心一意做测评师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仍然表示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评鉴中心里学到的技巧对他们的本职工作大有帮助。

1989年,Jeanneret曾指出,如果评鉴中心历时太长,测评师们已经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几个演练项目,那么接下来,他们就会对评鉴中心失去新鲜感,变得懈怠起来。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定要防止他们在测评时不严格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行事。例如,他们可能会懒得记录详细的行为证据,或者不再花工夫讨论有歧义的地方??这样一来,评鉴中心的准确性就可能会大大降低。

劳工组织的反应

过去,人事甄选和晋升决策是管理层的特权,劳工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后来,企业逐渐认识到让劳工组织参与制定管理决策的种种好处。1990年的哥伦布计划(theTeamColumbusProject)之所以激动人心,就是因为它在设计和实施评鉴中心的过程中借助了劳工组织的力量。

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为一家新成立的制造厂配备人手(既有管理人员也有一般员工)——McDonnellDouglas和国际汽车工业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tedAutomobileWorkers)共同为新成立的飞机制造厂挑选员工。当然,评鉴中心仅仅是双方合作的部分内容。联合会部分成员在完成测评师培训以后,与管理层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团队。随后,这个团队设计了两个不同的评鉴中心(一个用于选拔普通员工,另一个用于选拔一线管理者)。在评鉴中心的设计、执行和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整个团队都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下。联合会代表告诉我们,通过这次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提高了彼此的信任度,减少了猜忌,发展了技能,还加强了大家对新企业的自豪感。另外,经过这次活动,员工流动率降低了,缺勤率下降了。在评鉴中心结束时,没一个人抱怨。当然,这一切并不完全是评鉴中心的功劳,其他一些因素也多少起了点作用。

司法界的反应

评鉴中心是人事选拔工具的一种。众所周知,人事选拔工具常常因为不公平对待问题陷入法律纠纷。大多数诉讼案都发生在上市公司身上。晋升和解聘问题一旦演变成诉讼就会引起司法人员的介入。虽然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大一样,但评鉴中心收到的大部分指控无非是:测评内容与工作无关;操作规则前后不一致或是有种族歧视的嫌疑。

最早的10个诉讼案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Thornton,Byham,1981)。

评鉴中心成功地接受了考验。每一场诉讼,评鉴中心都得到了法庭的支持。当然,这主要应该归功于评鉴中心背后的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包括工作分析、关于评鉴中心测评结果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研究、关于评鉴中心不会产生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研究以及评鉴中心严格的操作规范等。

近年来,又发生了一些针对评鉴中心的诉讼案。1985年,奥马哈城用评鉴中心选拔警官的事被推上法庭。在法庭上,评鉴中心遇到的情况几乎和1975年的案子一模一样(Mengenhaii,1989)并再度获得法庭的支持。

人们证实:测评师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各种演练工具的操作标准是一致的;所有的行为观察和记录都严格按标准执行。虽然个别演练项目未能由多个测评师共同评分,但是人们安排了两名角色扮演者参加评分,这多少弥补了前面的漏洞。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主办方证明了全部测评师都对所有测评结果表示认同。

Burroughs和Cook(1990)介绍了发生在佛罗里达地区法院的一个案子:

人们试图采用评鉴中心,结合纸笔测验和其他工具来决定警官晋升人选。

入选者将被提拔为中尉。几名少数民族警官和警察联合会指控评鉴中心有失公平。法院最终的判定是:(1)没有证据表明测评过程对黑人有歧视;(2)评鉴中心从商业角度作出的调整是合理的;(3)评价的依据都是可观察到的行为;(4)测评过程所关注的才能指标不是短期的在职培训能够满足的,所以应该通过测评筛选出具备这些才能的人;(5)情境演练能够反映主要工作内容;(6)警官们目前的工作业绩不足以成为筛选的标准。

以上案例都表明,如果我们在使用评鉴中心时态度严谨一些(参见附录《评鉴中心操作指南和伦理问题》),就不用担心会陷入法律困境。从这些案例来看,尽管反对者在法庭上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评鉴中心展开攻击,但这一切都是徒劳。至少到现在为止,评鉴中心在法庭上还没有输过。

评鉴中心失败的原因

过去的20年里,我亲自参加了无数的评鉴中心。我经历过方案设计、倡导、测评实施、行为观察、提供咨询、效果评价等,也听到过许多与评鉴中心有关的故事。当然,其中的一些评鉴中心失败了,而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引致评鉴中心失败的几个原因。

某些评鉴中心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失败了——通常是由于计划工作做得不好。有时,初期的讨论会就没有请到合适的人参加;有时,评鉴中心没有得到高层管理人员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有时,原来倡导评鉴中心的人离职了,而这部分工作又没人接手;还有一种可能——对于管理当局所遇到的问题而言,评鉴中心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它被用错了地方。

某些评鉴中心始终得不到执行,可能是因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太繁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工作分析或情境演练的设计非常耗时,可能会超出企业的忍受限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公司的工会组织工人搞了一场罢工,他们要求管理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业务上来。结果,当时正在进行的评鉴中心不得不停下来,后来就再也没有恢复过。

有时候,测评师培训也会成为评鉴中心的中断点。比如说,测评师在培训时发现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于是决定放弃。有一次,一家大医院培训测评师的时候,测评对象(来自当地一所大学的管理实习生)站出来对测评结果反馈表示激烈的反对。于是,受了惊吓的测评师们决定中止这个项目。

有的评鉴中心会由于测评结果被误用或根本得不到利用而失败。比如,诊断或发展项目中的测评结果常常会被错误地用于晋升决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信度水平就此毁于一旦。有时候,测评结果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用。有的企业建立了评鉴中心,并且运用这种方法找到了有能力的人选,也诊断出相应的培训发展需求,但是,事情就到此为止了,这些结论一点用处也没有。通常,参加评鉴中心都会让测评对象产生某种期望,但企业完全无视他们的感受,于是,员工的不满情绪就滋生起来。还有一种批评是针对评鉴中心的支持环境而不是评鉴中心本身。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明白,评鉴中心需要得到一系列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待会儿再讨论。

如果经过评估,人们认为评鉴中心的测评结果不能预测未来的工作业绩——换言之,测评结果和未来的成就没什么关系,评鉴中心也会失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评鉴中心的测评结果错了,或者是对工作业绩的评估不准确。有一次,某公司用评鉴中心甄选员工,一位测评对象得到的评价很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还是被录用了,后来他的工作业绩却非常好,于是,这家公司便不再相信评鉴中心。

有时候,评鉴中心的失败是由于得不到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包括他们的时间投入、财力支持、设施配备支持以及口头的鼓动和号召等)。即使是最完备的评鉴中心,也可能因为得不到高层管理的支持而失败。任何形式的评鉴中心,关键人物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项目更是如此,因为它还要倚重于后续的各种培训发展活动。某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技术进步或财务指标上,对员工的培训发展不够重视。

他们看不到诊断和培训的必要性,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测评结果。有的高层管理人员还存在这样的担心——员工“有待发展的方面”可能会被别人当成弱点或缺陷来看待,所以他们不愿意利用测评结果。这样一来,担任测评师的中层管理人员就会受到打击,进而对评鉴中心的用途产生怀疑。如果高层管理人员看不到测评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或对这一成绩不做鼓励),甚至错误地默许他们把事情搞砸,测评师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并丧失责任心。这样一来,测评师就会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最终给出的报告和反馈都好不到哪里去。

Jeanneret(1989)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什么样的评鉴中心不如不做。在这个案例里,评鉴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同样的测评师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工作,终于变得“懈怠”起来;二是测评材料几年来一成不变,其内容早已泄露出去。后来的测评尚未正式开始,测评对象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应付了,因为他们已经从同事那里获取了大量信息;三是如果测评师和测评对象有密切的工作经历,测评结果多少会被高估或低估;四是目标岗位的工作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反映到测评指标或情境演练中去,最后,对测评结果的反馈工作要么做得很糟糕,要么就干脆不做。显然,这样的评鉴中心根本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后来,这家企业干脆用单项测评工具取代了原来的评鉴中心。

实施成功的评鉴中心

为了避免以上提到的诸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开发和执行评鉴中心时可以采用两个基本的策略原则:(1)评鉴中心在技术上可行;(2)评鉴中心必须和其他补充工具一起使用,以便和组织内的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相配合。像《评鉴中心操作指南和论理思考》(以下简称《指南》)一样,许多书籍和文章专门论述过这些原则。但令人吃惊的是,许多评鉴中心还是未能遵循这些要求。

建立一个可行的评鉴中心

设计和实施评鉴中心的细节问题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本书作者只想说明一点:要开发一个完备的评鉴中心,将会涉及哲学、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哲学工作包括对评鉴中心的目的和政策进行清晰描述。根据《指南》,相关政策应包括下列问题:评鉴中心的目的;谁将成为测评对象;如何挑选测评对象;谁会成为测评师;怎样对测评师进行培训和资格鉴定;怎样使用测评结果;谁会看到测评结果以及怎样评价测评项目等。

另外,写出一个小册子并分发给测评对象,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评鉴中心。《指南》认为:企业有义务在评鉴中心开始之前就告诉测评对象,测评将给他们带来什么。企业将提供以下信息:评鉴中心的目的;测评对象的选择程序;测评中的替代方法;不参加测评的后果;测评师的构成;测评师的培训方法;测评使用的材料;如何使用测评结果;反馈程序;重新测评的机会;谁将接触到测评报告以及谁将对测评项目负责等。

技术工作包括:进行仔细的工作分析、选择正确的测评指标、设计演练工具、准备相关材料以及培训测评师等。本书已经讨论过技术方面的诸多关键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借助以前章节中列出的参考书籍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管理协调对评鉴中心的成败至关重要。测评的细节必须经过详细策划,包括评鉴中心的选址,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测评时间表等。负责评鉴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有价值的建议:访问熟悉评鉴中心项目的咨询师;参加国际评鉴中心大会(该大会包括评鉴中心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拜访搞过测评项目的企业等。

将评鉴中心植根于人力资源系统

第二个策略原则将确保成功的评鉴中心成为人力资源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评鉴中心不能在企业中单独存在,必须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评鉴中心,特别是当它们应用于晋升、诊断和培训目的时。

同类推荐
  • 商业创意

    商业创意

    商业创意简单地说是可以实现商业价值的创意。商业创意的诞生通常是由企业或者相关机构推动,通过内部孵化或者外部获取,最终用于实现商业价值。商业创意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定义了可以产生商业价值的创意范畴,同时细化和编排了商业创意对于企业影响的各环节。它通过研究各环节之间的关联,以及它跟最终商业价值产生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来指导企业在创意投入上,有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回报。
  • 市场营销知识

    市场营销知识

    本书介绍了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述、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行为分析、目标市场营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
  • 团队应该这样带:尖刀团队的12堂总裁内部课

    团队应该这样带:尖刀团队的12堂总裁内部课

    本书从团队建设、伦理管理、业务管理、沟通管理、决策分析、团队协调、激励管理和人才培养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管理者带队伍、管团队的理念和技术,并运用了大量实践案例进行辅助分析,旨在帮助管理者提升团队管理技能。本书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师、咨询师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 胡雪岩商道宝典:致富的百种计谋

    胡雪岩商道宝典:致富的百种计谋

    本书采用典型案例故事加精要点评的形式,阐述了胡雪岩弄潮商海的百种智慧谋略。
  • “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

    “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

    面对日益蔓延的“金融风暴”,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的企业怎么办?这是当前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关心的大问题,也是该书作者思考的出发点。《“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力图破解这个难题,着力为“金融风暴”下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热门推荐
  • NICHOLAS NICKLEBY

    NICHOLAS NICKLEB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大陆崛起

    异大陆崛起

    《异大陆崛起》一个地球少年无意中穿越异大陆,开启了修真之路,一路多坎坷。最终修成正果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黑色世界:幸存者》

    《黑色世界:幸存者》

    在国际大都市的面前,投放致命的病毒,导致千万人被感染上这种病毒。他们是一支幸存者搜救部队,在被病毒袭击后的荒废城市中寻找幸存者,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成为了幸存者的一份子。他们是血肉之躯,等待他们的是一群拥有高科技而且残酷的敌人,他们时刻要面对着残酷敌人,也要面对着充满活死人和血腥世界。他们必须要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来,一日一夜的过去,也就代表着危险一天一天的向他们走来。等待着他们的到底是让人害怕的死亡?还是一场让人难以解开的阴谋呢?本作者今天就把各位带进这个黑色的世界里面,与主角们一起在黑色世界里面探险,拥有全网最复杂的剧情,悬疑、惊悚、推理、末日、灵异的类型全部包含在里面。由于有部分剧情涉及到军人,所以难免对话中会有一些粗话。
  • tfboys之我从未爱过你

    tfboys之我从未爱过你

    小时相遇,可否还能再见?青梅竹马,可否能独爱一生?舞蹈校友,能爱到底吗?
  • 都市之横行无界

    都市之横行无界

    想活命就给我老实点,惹怒了我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我的拳头会让你好好的给我说话!
  • 家有小女:杰出女孩的培养圣经

    家有小女:杰出女孩的培养圣经

    本书主要介绍了女孩品德、智能、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家庭培养之道。
  • 倾国倾城之冷玥郡主

    倾国倾城之冷玥郡主

    穿越怎么也得弄个王妃当当,她倒好,天天调侃捉弄身边的暗卫,喝醉了还预想勾引,然而......差点引火自焚。她的暗卫是个面瘫,看起来纯纯的,但内心绝对腹黑,只是他这一面隐藏很好,很少表露出来,被女主无意引诱出内心邪恶分子,那个面瘫的暗卫不复存在。......他对她说过:我是你的。他对她说过:无论天堂地狱,必定生死相随。再次相遇,他面无表情,冷冷的看着她,说道:“早知道你是不知羞耻之人,就不该出手救你,给自己徒增恼人桃花”最后还把她送给另一个男人!......他给她绝世恩宠,她不屑一顾;他给她希望,为何却亲手毁灭希望?
  • 麻脸姑娘苏心记

    麻脸姑娘苏心记

    她离女神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天上地下的两种境遇。因为满脸的雀斑,被人叫做麻姑,又被男人戏称:“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也。”她的梦想就是,有那么一个男子深情款款的说道:“那个谁谁长的那么丑,脸上都没有斑。”
  • 乾隆下江南

    乾隆下江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