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000000019

第19章 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几点体会(2)

又如,1981年我写一篇有关共运史党纲中出版自由条文的资料性文章,其中谈到俄共(布)八大党纲有关出版自由的部分。我只看到列宁的一份较完整的党纲草案,和正式通过的文字对照了一下,没有再去查看其他材料,就草率地作了自己的判断。这篇文章在前几天一个内部刊物上发表后,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详细地占有材料,原来正式通过的那段文字也是列宁起草的。这个新发现的材料对我的判断多少是个冲击,心里有点不情愿,但已经形成了的工作习惯还是促使我写了一个二百字的补正,因为无论如何,首先要服从史实。

我国新闻理论界对马克思新闻思想的研究,真正讲起来,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开始的。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应该特别注意把这项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了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就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并且消化材料,不能粗制滥造。抱着这个想法,我管了不少闲事。比如,有一次我看到安徽某市师院的一篇一万多字的来稿,这是一篇全面介绍马克思一生报刊活动的文章。作者看来对马克思从事报刊活动的基本情况尚不熟悉,所引材料几乎全是一本文学性的马克思传记,这样,文章的基本史实也成了问题。我对这种肤浅的工作作风很恼火,一口气写了五六千字的回信,逐条指出问题,最后希望作者吸取教训,注意两条,第一,要下功夫读一点马克思的原着和几本马克思的历史性传记;第二,对每一件史实,传记中讲的要和原着进行对照,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没有涉及的史实,除了亲友和战友的回忆外,必须有两种以上的材料证明方才选用。那本文学性的马克思传记,出版者和图书馆书目卡,都没有对书的性质作说明。为防止其他人再上这种当,我给出版社、《图书馆杂志》去了信。最近,《图书馆杂志》发表了我的来信。

当然,情况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不同,某学院一位研究生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有关马克思谈舆论的论文,作者对马克思显然是下功夫研究了一番,但其中有几处对原着理解得不准确。

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同志式地探讨问题,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意见。

“文化大革命”把对革命导师新闻思想的研究变成了语录新闻学,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把语录套在流行观点的框子里,等等,造成的影响是恶劣的。大家知道,这种语录新闻学的代表作就是1968年陈伯达、姚文元参加起草的那篇大文章《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文革”中出版的各种马恩列斯论新闻的语录本,也是按流行观点进行分门别类,现在看起来都有些可笑,但我们毕竟有过这么一个幼稚的阶段。我觉得,要破除语录新闻学的传统习惯,最好从提倡严谨治学,详细地占有材料开始。

当然,问题的难度有时是在学术和政治相接的地方。1980年,一家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发表了一篇批判绝对的出版自由的文章。其中讲到,马克思主义从来是反对绝对的出版自由的。

有人说,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也出版《资本论》吗?是的,他们出版马克思着作是为了批判它,每出版一本就会有几十、上百本书反对它,等等。从学术角度讲,这样不严肃地谈论问题是不应该的,因为它的思维方式和1966年红卫兵的论调很相似。另外,可能这还表达了一种心理,就是这多年来,在我们为人民的自由浴血奋战之后,不知为什么一见到自由之类的词就惧之如虎,一定要全国共讨之。我看到这篇文章后,确实犹豫了一些时候。

我要是写个批评文章,肯定不会用,弄不好还会有倒霉的事找上门来,不写,理论良心过不去,既然我是研究马克思的,问题涉及这里,就要讲话,后来我还是下决心给编辑部写了一封长信,用历史事实告诉编者,恩格斯、列宁都正面使用过了“绝对的出版自由”这一概念,并且把它写入党的纲领中;马克思的着作在全世界西文书籍中,印数仅次于《圣经》和列宁着作,居第三位,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出版社出版《资本论》,都不是为了批判它。至于如何理解导师们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但写文章不能无视历史事实,等等。自然,这样的信不会有回音的。但我起码做了一位看信编辑的工作,这也是件好事,他没有就此找我的麻烦,我就谢天谢地了。

总之,改变社会上某些治学不严肃、不严谨的风气,需要时间。如果每个人都来促进这种改变,哪怕每个人的力量微小,也是有意义的。马克思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种科学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永远提倡。

三、要开诚布公,展开正常的学术争论

在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但由于“文革”大批判的遗风,往往使正常的学术争论变得很不正常。通过一次学术争论,我意识到,自己尽管特别讨厌大批判遗风,但仍免不了染上这种毛病。

1982年,一本论文集发表的一篇文章,不点名地把我的某一研究课题和国外的某一思潮联系起来进行批评。我一时很生气,立即写了一篇八千字的反驳文章,其中有一两处用词是不够礼貌的。这种争论的方式,不正是在用“文革”的方法来反对“文革”的方法吗?

这以后,我开始注意在学术争论中防止个人意气用事,要求自己从发展事业角度着眼,出于公心地与别人进行学术争论。

根据不同的情况,我采取了几种方式处理学术上的不同意见。

在一次学术会上,一位同志提交了一篇长篇论文,主要内容是对我的一篇论文进行驳论。我觉得他注意的论据本身不成立,但问题涉及的太专门化了,使采取“私了”的办法。我给他写了一封长信,用各种材料说明他的论据成问题,同时希望不要因为有不同意见而影响我们之间的正常关系。作者以同样的态度回了信,表示我的意见可以考虑,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同意不做公开争论。现在我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去年,我在一家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对其中一个观点有不同意见,感到有必要争鸣一下。但是,作者是赞同我的一般观点的,这样在刊物上批评他会不会影响关系?我犹豫了一些时间,觉得还是应该写这个文章。文章写了,同时也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了解释。没想到对方并不像我那样狭隘,欢迎争鸣。文章发表了,我和作者从此建立了学术交流方面的通信联系。

在对一场讨论做评论的时候,我感到要特别慎重,因为总要多少倾向一方,批评一方,这就要求尽量持一种比较公正的态度,使争论双方都易于接受。今年一家刊物上关于新闻商品性的讨论告一段落,我写的带有小结性的文章就是这么处理的。

其中一方引用了不少马克思的话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弄清楚马克思的原意。为了说明他的误解,我准备了较长时间,尽可能多地查找了马克思的有关方面的论述。在写文章时,用较为平和的、层层递进的方式指出他的误解,同时又肯定了他对另一方指出的一处错误。文中避免指责一方,一概用双方如何如何来表述。到现在,还没有听到哪一方有意见。如果一定要激烈地批评一方,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提倡指名道姓地开展学术争论,但要养成这个习惯,还需要时间。

对待外国人的学术着作,也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方法进行讨论。

有一家报纸通讯发表了一篇介绍《路透其人和路透社》一书的文章,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仓田保雄。文章比较强调路透社如何靠公正、客观,发展为世界性通讯社,对书是全面肯定的。我认为,马克思作为路透的同时代人,他的意见亦应重视,就写了一篇不是和作者正面争论的文章《马克思论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文中肯定了仓田的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用马克思的揭露说明,书中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总的态度是摆事实。通讯的编辑发表时加了一个客气的按语。同时,我又托日本新闻学术代表团转给仓田先生一封信,用更为客气,但观点不让步的形式对他的书表达了我的意见。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文革”后第一本在我国流行的西方新闻学着作。由于书出版于50年代的冷战时期,不能不带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1982年5月,作者之一韦·施拉姆访华,我参加了座谈会,由于人很多,只问了一个问题,无法和他讨论,于是就把意见写成一篇文章。在批评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方面,是直截了当的,但最后回到学术问题上,仍充分肯定了这本书在新闻学研究历史上的意义和他本人对传播学的研究。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个刊物上,遗憾的是,我最后的几句肯定的话被删去了,这样,在评论这本书方面,我变成了一个革命大批判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总之,在学术争论中,我们只有事业中的不同意见,不能有私敌。我自己的教训和经验说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在这个领域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我们热衷于给对方扣上什么政治帽子,并且来个墙倒众人推,那就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次文化小革命,这种偏差的教训应该记取。如果大家都赞同在这个领域里清理一下“文革”遗风,那么形成一个正常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大有希望的。

这里我借这个机会向新闻界的同事们呼吁一下,大家都来关心新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我有一个体会,在没有较系统地学习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等文科基础之前和之后,写文章,不论是新闻稿件还是理论文章,感觉大不一样。很难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哪一点用上了,哪一点没有用上,但学过之后工作起来,底气就足,工作就自由一些。学过一些新闻基础理论后,再研究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和没有学习以前的研究感觉也不一样。前不久,一位同志还给我一篇我在1978年中旬写的论文,我看了一遍旧作,感触很深。当初自以为花了很大气力,写得不错的两万字的东西,还作为报考研究生的参考材料交上去过,现在看起来,幼稚极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当时还没有新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我的体会是,学习新闻理论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它的作用是无形的。如果大家都在这个方面努力,过几年比较一下前后的工作成绩,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那时,就将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的工作了,这对我们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文革”中所谓“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口号我们不讲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有把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为立竿见影,这是违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这里我想介绍恩格斯的两段话,他说:“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因而是不正确的思维的最确实的道路。”“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我国处于重大体制改革的时刻,我想,强调一下理论对实际工作和民族强盛的关系,对新闻界的改革一定会有好处的。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作为华语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媒介,是受众直接感受的信息要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华语媒体,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声音。一个媒体使用什么样的声音,看似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各种考虑。世界范围内各华语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有更多语言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华语媒体使用的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媒体语言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了解与媒体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书就是力图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及使用的语言,引发人们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哈佛和耶鲁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 记录南广

    记录南广

    钟灵毓秀,虎踞龙蟠。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天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为创建南广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地利:“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为南广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人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为南广学院的创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从“南广”构想的提出,到选址南京江宁方山脚下;从第一栋建筑破土动工到四季芳香的美丽校园;从800学子入学江宁高中的租借校园到万人大学目标的实现,南广学院为中国民办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热门推荐
  • 箭指众生

    箭指众生

    冥王持手,脚踏青云。银翼一展,冲破天际。天下乱世,唯我逍遥。一朝雷动,响彻九霄。十面埋伏,九死一生。力挽狂澜,吾命犹存。仙魔皆敌,何处藏身?既世为敌,箭指众生!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如墨初辰

    如墨初辰

    简墨:初见时--这人怎么那么蠢,走路都能摔?再见时--原来是个捣蛋鬼,买东西掀铺子?相识时--这么傻的人当我邻居,搞笑的吧?夜初辰:初见时--这么好看的小哥哥,会是绅士吗?再见时--遇到他就没好事,怕是扫把星吧?相识时--他来当我邻居,确定不是来折磨我的?后来,这个蠢货居然对我死缠烂打,要不把她收了,免得祸害他人!
  • 草民封侯

    草民封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介草民,乡野出身,身世平凡,命运巧合,运筹帷幄,雄姿英发,管他山贼穷凶极恶、海盗神出鬼没、外族雄霸一方、士族世袭爵位、外戚权倾朝野,一身粗布麻衣,谈笑间,强虏飞灰湮灭,想当年,人生如梦,封侯携红袖,一盏酹江岳。(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废材逆天妖孽王爷追妻难

    废材逆天妖孽王爷追妻难

    公元2010年的某一天晚上,上海黄浦江边的东方明珠塔塔顶,静的有些诡异。
  • 最强校花:请叫我捉鬼师

    最强校花:请叫我捉鬼师

    她,澹台苏紫。作为澹台家族的大小姐,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捉鬼师,怎么在那该死的臭道士眼里就这么的渣呢?可,这也就罢了。为什么,臭道士那么喜欢破坏她与未婚夫之间的感情呢?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小紫,我喜欢你。纳尼?!是我听错了还是臭道士发烧烧坏了脑子?!哼哼哼,只看美美哒捉鬼师与放荡不羁的道士之间相亲相爱、互撕互掐的故事吧~
  • 逆光·元年

    逆光·元年

    仙女棒画一个心,爱得流光溢彩。太妃糖加巧克力,甜到天旋地转。你曾陪我买金鱼,我送你一只小“维尼”熊。你说我的笑声就像夏天的烟火喧嚣又灿烂,我喜欢你用微翘的鼻子轻轻磨蹭我的双颊。我们靠在一起呢喃细语翻看第一年的笔记。还有很多很多……也是这个仲夏夜,我们种下一个秘密,约定来年还要在一起,看它开出怎样的甜蜜。
  • 谈场分手的恋爱

    谈场分手的恋爱

    如果现实不允许,我情愿和你来场分手的恋爱。一个你猜不到的结局。推荐小说《掠夺要塞2048》科幻小说欢迎品读.
  • 穿越海底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穿越海底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王爷请侍寝

    王爷请侍寝

    有比这更狗血的剧情么?一朝穿越,居然被采花贼劫持!更狗血的是,采花贼貌似真心喜欢她凤浅浅?采花未遂,大淫贼已然变身护花高手。更更狗血的是,大名鼎鼎的采花贼夜来香居然是堂堂天朝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