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4000000010

第10章 强国序曲谱新篇(2)

在1959年2月20日召开的市委工业会议上,邓小平特别提出,要“调动一切力量来实现全年的任务。全国如此,上海如此,一个部门如此,一个单位也如此,都要调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们要欢迎,对于他们每一点长处,我们要给他们发挥的机会。科学技术人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老技术人员有所建树,也不要埋没。是工人创造的就是工人创造的,是技术人员创造的就是技术人员创造的,是科学家创造的就是科学家创造的。创造一个东西,工人尽了90%的力量,他们尽了10%,这10%的力量也要算他们的账,不要埋没,要实事求是”,“任何一个力量都要调动起来,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这可以说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

另一方面,邓小平还一再指出,上海要结合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上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大跃进”期间,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一时。上海提出的工业增长指标在最高的1958年达到55%,就连最低的1959年也高达40%,这导致一些工程未经必要的勘探和设计便匆匆上马,边设计,边施工,引发了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对钢铁等一些产品也单纯追求工业生产上的高指标,使得在物资消耗上升的同时,产品质量却下降了,从而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对于这些情况,邓小平忧心忡忡。

1959年2月下旬的一天,邓小平与彭真、李富春、杨尚昆等人在市委工业部部长周璧、上钢三厂党委书记吴湘聚和厂长陈大同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上钢三厂,视察了老转炉车间(现在的电炉分厂)、轧一车间、平炉车间、二转炉车间等车间。他们一边仔细地观看炉前工人的操作、钢水的浇铸、轧钢机的轧制,一边关心地询问工厂的生产、设备情况,以及工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

由于中央领导同志来上钢三厂视察的消息事先并没让宣扬,因此,工人们都井井有条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并没有注意到从身边经过的这十几个人。后来,当邓小平等人走上平炉炉台视察时,工人们突然发现这几张被火红的钢水映红的脸庞竟然如此熟悉。一位青年工人拉住厂党委书记吴湘聚的手,偷偷地问道,“这不是彭真同志吗?”

“是啊!”吴湘聚书记微笑着回答道,并且告诉他,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也来到了上钢三厂。

消息传开,工人们纷纷围了过来。邓小平等人亲切地向群众招手致意,频频握着工人们伸过来的那满是茧花的粗糙的双手。

“同志们,辛苦啦!”邓小平望着眼前一位位普通工人,深情地说道。

“首长辛苦!”工人们凝望着首长们慈祥的脸庞,眼中涌动着激动的泪花。

在车间实地视察后,邓小平等人还听取了上钢三厂的工作汇报。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对厂领导说:“炼钢生产不光是数量,而且质量要搞好。”单纯追求重工业的高产量,虽然可以勉强完成某些工业指标,但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最终影响上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按照“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使十几万工人摆脱了手工操作,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步伐。截至1965年,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52.04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1.1倍。上海的工业年生产能力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钢占五分之一,钢材、机床、棉纱等均占四分之一,缝纫机占三分之二,手表占十分之九,上海产品的质量也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上海工业步入了一个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推动新兴工业基地建设

邓小平对于上海的关注,不仅要求上海通过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推动工业的发展,更希望上海能够瞄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推动上海工业向“高级、精密、尖端”方向发展。

随着“一五”计划项目的全面铺开,建设人才匮乏、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同时由于1960年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原来不少依赖进口的技术装备、仪器仪表和电讯器材都无法进口,必须由国内的企业来填补空白。而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以原子能、电子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对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和“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的号召,并对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上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上,上海曾集中了约占全国半数的研究机构和一批着名科技人员,有着中国科学研究的“半壁河山”之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希望上海能够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建设新兴产业基地,支援全国的建设。

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市委在1958年正式确立了上海工业向“高级、精密、尖端”发展的方针,并开始对上海的科研领导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建设、科研队伍的培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1960年1月,市委在闵行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上海应发展成为国家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特别要在无线电、仪器仪表、新技术材料、精密机械、小型和新型电机制造,以及造船科学技术方面加速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加强工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高、精、尖产品服务。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出席会议,并指出“上海的工业发展一定要建筑在高度科学技术水平上”,“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这也代表了中央对上海的期望。

在1963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三届代表大会上,市委再次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一个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奋斗目标,并提出要以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心,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石油化工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电子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等6项新兴工业和激光、真空技术、红外技术、计算技术、工业自动化、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半导体化等18项重大新技术,促进上海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工作全面展开,充分发挥上海工业基地的作用。

为推动上海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市委提出了在上海建设仪表电讯、航天等新兴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的设想,这些设想得到了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央领导和国务院各部委的关心和支持。

1959年秋,邓小平、李富春率领中央各委办主任和各部部长10余人专程来到上海,指导上海制定远景发展规划,确定上海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发展目标。

在讨论中,当时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赵尔陆在讨论关于机电、仪表、电讯方面的规划时,对上海市委提出的发展电子仪表工业的主张十分支持。他认为上海的工业建设应有利于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要加速发展仪表电讯工业。

这一设想很快就得到了邓小平的积极支持。据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第一任局长肖卡的回忆,当时邓小平在听取了上海关于机电、仪表方面规划的汇报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还特别要求上海要搞就要搞大的,搞小的不合算。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上海在仪表电讯方面原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对上海的投资,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的重大项目,产量太小、厂的规模太小了不合算。

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和国务院各部委的支持下,上海于1959年12月底正式成立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并对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组合,推动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根据当时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存在的规模小、分布分散等不足,市委利用国家投资的4000余万元,按照产品种类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裁并、改建和扩建,在漕河泾、嘉定等地迁建了上海分析仪器厂、上海合金厂、上海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等20多家大型骨干企业。

另一方面,上海从原先生产能力过剩的轻纺工业中抽调出五洲固本肥皂厂、华成烟草公司、上海玩具二厂(原大东南烟厂)、梅林食品厂、永安第三棉纱厂、申新第二棉纱厂等一批企业“连人带马”地改行发展仪电工业。利用这些大型企业的厂房、设备和职工,上海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组建起了上海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八厂、九厂等10家骨干企业。

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到60年代中期,精密锰铜合金材料、收讯放大管、自动控制微电机等一大批基础性新产品相继问世,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基地初步形成,这不仅使上海的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填补了不少空缺,还为上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航天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体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对上海的关注。

同类推荐
  • 纪伯伦全集(第一卷)

    纪伯伦全集(第一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本书搜集了十八对中国名人夫妻的爱情故事。这些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经久不息。有郎才女貌,有比翼双飞,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吴祖光与新凤霞、梁思成与林徽因……有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如孙中山与宋庆龄、冰心与吴文藻、钱钟书与杨绛……其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爱情不是肤浅的,与当今社会某些三分钟热度的素食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以人性化的视角、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描绘毛泽东,本长篇出版后,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
热门推荐
  • 史上第一收魂师

    史上第一收魂师

    物有一灵四气,人有三魂七魄,吸灵集气有百般变化,招魂收魄学古往今来.收魂师---一个隐藏在都市里,快绝种的职业;童晓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了第三百六十八代传人五行心中留,行走阴阳间,古往今来诸多事,全凭一人定乾坤
  • 邪倾御天下

    邪倾御天下

    她,纵横21世纪的偷心者被人猎杀,一袭红衣,巧笑嫣然。红莲万里,天下俯首。“邪儿,若你不喜欢这天下,我便毁了它。我的女人就是要宠的。谁敢说一个不字!”“阿邪,你可愿爱我一丝?”“沐汐邪,你当真没有心?”女子垂下眼眸:“我有心,但全给他了.......”
  • 重生之战天神帝

    重生之战天神帝

    真仙叶起凡为求神位,进入葬神海,却意外重生到了一个小族大少身上。为重证神位,叶起凡再世重修,以吞天战魂吞噬一切,再战天下。任你是战魂无敌,我自一口吞之。任你是天赋异禀,我自无敌镇压之。任你是万年老怪,我自以上世真仙经验统统碾杀!这一世,我定要重修真仙,再入葬神海,白日飞升,证道成神!
  • 霸道总裁王源我爱你

    霸道总裁王源我爱你

    王源,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没想到昔日的偶像竟然要和自己同居,想想就激动啊!……
  • 王牌御使:第一王牌

    王牌御使:第一王牌

    那些年的御使们,一起走过的青春。爽文,更新快,放心追~
  • 忆迹

    忆迹

    命若天定,我便破了这个天!!!!!封天望着远方,傲然自立。坚毅的神色,出现在每个队友的脸庞……
  • 斗战胜法

    斗战胜法

    封神之后三千年,西游之后又八百年,天庭坠落,灵山寂灭,此为神仙末劫!一个修行斗战胜法的男人,登九幽,踏天路,弹指封天!————————————————————————重要提示:点击,推荐,收藏等等之类的数据,只要破整【如破零,破十,破百,破千,破万以此类推】就会有十更爆,不疯魔不成活!
  • 神踪鬼迹

    神踪鬼迹

    神踪鬼迹,不入法眼。但入法眼,神形俱灭!鬼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有人贪婪,鬼恰恰能反映出,人的本性。——一杯无邪&刘辰白注:本文会以风趣幽默的手法表达出社会百态,人间冷暖,以“鬼”为主线,揭开一个个阴谋……
  • 微明传说

    微明传说

    我是一个看着金庸古龙长大的85后,一个彻彻底底的武侠迷,曾经的我甚至可以背诵天龙八部的章节名。但现在我几乎连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个对联都快忘了。一如这个时代连武侠小说,连金庸古龙都快忘记了一样。但我不想忘记,人生总要留点回忆加点幻想才有意思。于是就有了这篇小说。如果你看了之后会大骂什么烂小说,简直侮辱了武侠小说的名号,那么还是谢谢你,还记得武侠。如果你问金庸好吃吗?请离开,谢谢。
  • 都市之古武风流

    都市之古武风流

    当古武遇上现代火器,当古武者对上异能者,将会碰撞出如何灿烂的火花?世界纷乱,强者并起,一个身负灭门大仇的少年,又如何一步一步重振家声,手刃仇人,走上巅峰的位置?千年家族,现代江湖,都市古武,演绎着一曲曲悲欢离合。绝代佳人,风流侠客,少年面对难舍难分的爱恨情仇,又会作出何种抉择……?热血澎湃的战斗,激情与欲望的诱惑……少年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