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300000034

第34章 中国文论话语的构建——经验论证与价值探索

读了《文艺争鸣》1996年第4期上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方法笔谈”,颇有一些感想。

现将我一得之见简述如下。

著名学者苏渊雷在《学问的生命》一文中指出:“学术以践证为本。夫理求讲明,践履始实;学贵解析,证悟始满。举凡孔墨微言、五天玄旨、希腊哲学、现代思潮,如何返求其真面目,如何重建其新体系;今古之异、汉宋之分、大小之辨、心物之争,如何融摄,一归至当?自非离群索居、孤陋寡闻者,所可胜任。必也师友切磋,精进无懈,始克有成。又必返心应物,尽性皈诚,不离世间,随顺法尔,始足自立。渐修顿悟, 日窥其大,然后资深居安,左右逢源矣。”这番话提出了三个颇具现代学术旨趣的重要概念,即一要“践证”,二须“重建”,三是最终达至“融摄”。“践证”二字在苏先生看来无异于“学问的生命”,其思想内核是“践履”和“证悟”,强调“知行合一”,但更突出实证精神,其间所流淌的不是某些学者所抨击的传统“价值理性”与现代“工具理性”之间对立的涡流,而是二者和谐密契的理论意绪。也许是出于学术价值的内在规定和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要求,对于践证精神,许多学者都有清醒的认识,成中英先生甚至提出在理论架构上要把广泛的文化应用性与理念实践性建立起来,以促进中西文化与学术“平等相通,相互丰富”的理论性与实用性融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博士认为“文化的辐射力量,需要通过实效发展才能感染人家”,如果只是观念和概念,不具操作性,就会造成“传衍”的困难,而中医强调“临床实验”,有可操作性,所以传衍不衰;龚小夏在《社会科学关于问题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经验性观察和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认为“在具体的经验性研究上,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在引进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统计学、科学化抽样、计算机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和大规模电脑数据处理等等——之后,进一步摆脱了传统哲学和人文学科的联想式的命题方法,从而将社会科学的研究起点更多地放到了实证的而不是假设的基础上”。事实也的确如此,西方的文化精神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内涵就是强调对真实的追求、对事实的尊重以及对成果的保存,这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为科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求知、求真,所关心的是事实而非价值判断,之所以如此,其深层的原因大概就在于价值判断具有排它性,而这又正好是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根本态度,即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求知求真的过程中,践证精神就成了学术价值的唯一体现、学术生命的重要支撑。

苏渊雷先生讲“践覆始实,证悟始满”,可见“践证”旨在追求“实”“满”,这和西方文化抑或学术精神异曲同工,但就方法论而言,践证精神又和西方自古希腊以降一脉相承的实证精神不无相似之处。根据一般的看法,实证者通常认为所有的知识凡属真的就是科学的,但前提是这些知识要能描写可观察的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些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实证意识导源于经验哲学,其基本观点是:一,所有的概念都派生于经验,比如某一个语言表达只要通过语法规则而和某种可以经验的事物相联系,就具有指涉性而被赋予某种意义;二,声称可以表达知识的一切观点都依赖经验,并且可以验证。由这两个观点又衍生出经验哲学的三个特点:可验证性、可分析性和注重基本事实的科学态度。应该说这三个特点是和苏渊雷先生评为“学问的生命”的践证精神血脉相通的,“英雄所见略同”,但都植根于对学术生命的深刻体认与把握,而不是泛泛而言,流为空论。事实上,西方实证者的“经验”

要素经由历史的流变,也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康德的知性经验,罗素的逻辑经验,胡塞尔的意向性经验,到维特根斯坦的语用经验,斯特劳斯的结构经验,伽达默尔的解释经验,哈贝马斯的交往经验,德里达的解构经验,利奥塔的悖论经验,等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描写并解释经验世界,同时又实践着科学的实证精神,维护着学术的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经验性研究才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了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

反观中国,践证传统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哲学,历秦汉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两千多年来,践证精神通过知行观得以传承,终而奠定了经验或研究在中国学术传统中的崇高地位。比如孔子强调“学而知之”;墨子提出“言必有三表”,认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肯定经验起源与操作规则的认知价值;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提出认知理论的精湛学说,认为认知程序分为三种,即“闻知、说知、亲知”;最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力倡“参验”之说,而废“意度”之法,反对“无缘而妄意度”,主张“必缘理,不径绝”,亦即不能不经过“践证”而妄下断言,他强调“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要求“因参验而审言辞”,表现出了高度的践证精神;及至程朱标举“格物致和”,认为“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之尤切”,也肯定践证对于“致知”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仅就方法论而言,乾嘉朴学无疑是中国学术践证传统的高峰,其治学方法注重探求研究对象的经验来源和操作含义,因之可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重证据,求古训,不随意下结论。第二,不以孤证定案。如只有一条证据,只说‘疑’如何如何,决不隐匿反证。第三,注意寻求训诂校勘的通例。第四,不掠美不抄袭,凡引用前人的成就,一定要写明。”(张岱年语)由于乾嘉学派三百多年的突出成就,曹聚仁先生干脆明言:“没经过清代考证学的洗礼,是不配来读古书,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的。”延及近代,践证精神得以大肆张扬,顾颉刚的《古史辨》、王国维的《古史新证》、郭沫若的《古代社会研究》、徐平舒、董作宾等人的甲骨文研究,前逾古人,后启来者,蔚开一代新风,至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将地下纸上打成一片”,后有饶宗颐先生再创“三重证据法”,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甲骨文字相互抉发印证,以求融通,中国的学术肌理日益发达,学术生命愈见健朗,这样便为现当代学术的健康发展,真正构建中国学术话语,终而达至中西文化的双向“融摄”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疑,作为中国学术话语的一部分,中国文论话语的构建也应该将践证精神作为自己的学理基础,否则文论界还将在时下遂为流弊的内省直觉、玄想意度以及非学术的信仰经验之中徘徊。虽然也有人大谈方法论研究,可这些方法却可归到伦理学名下,无异于价值判断。当然中外文论的比较是为了实现建立“共同诗学”的远大理想,但实现这种理想的前提是先要构拟双方的“共同据点”,也就是双方能够相互通约的初始经验来源和操作规范,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提炼出共通的“语法规则”,构建共通的“诗学话语”,实现双方的共摄融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共同诗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诗学理论是在涵括中外文论话语的基础之上生成出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透射性和辐射力。但是在谈到理论的普遍性时,又必须首先肯定理论内涵的两面,“即其经验的特殊性与其内容的一般性”,成中英先生认为前者有其本源的主体内在性,后者则有其指谓的客体外在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种理论都具有普遍性。由于普遍性是通过对性质相近的不同个体实施透射而体现出来的,任何理论能够透射的个体愈多,辐射面愈大,这种理论就愈具普遍性;加之某种理论能有的普遍性与其深入对象主体的渗透度有关,其渗透愈深,就愈具普遍性,这是因为该理论所反映的诸多个体存在由于性质相近其本体根源也必然相同,因此,可以说愈能返本求源的经验也就愈具普遍性,而这个结论对于“共同诗学”的启示意义就在于共同诗学话语的构建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中西诗学各自的初始经验,并在其中构拟具有人类共享文化价值的共同诗学“据点”,同时由于对对象主体的深度介入造就了特殊经验的深刻性,因之而生成的理论普遍性便具有了可用性,这样中西诗学各自的初始经验便就可以通过某些操作规则转换成为基于共同的诗学据点提炼而成的诗学话语。然而,由于共同诗学话语的经验来源与操作含义必须通过具体的诗学事实才能得以验证,因此科学的践证精神就在经验式的研究中具有了非同寻常的价值。

前苏联著名科学哲学家拉扎列夫在《认识结构与科学革命》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的特点是,特别注意初始概念本身和假说,注意基础本身。实质上,我们观察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知识的任何一个领域自身的发展所达到的程度越成熟,它对于自己本身的基础的意义,对于作为全部理论构建基础的初始抽象和初始假说的兴趣也就变得越浓。但是,或许最有意义的是分析初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赋予其严格的客观含义,但这并非经常导致对以前理论的简单修正或深化,而是导致对它们的根本改造,导致认识中的质的飞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曹顺庆先生认为,为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首先要从话语角度对中国传统文论亦即初始诗学经验进行发掘整理,“这包括三个层次的工作:1.对话语核心概念、范畴的清理;2.对文化架构的清理;3.对话语表述方式、言说特征的清理。其二是在与西方文论话语对话中使之凸现、复苏与更新……其三是将初步复苏的中国文论话语放到古代文学中和现当代文学中,甚至在外国文学中测试其话语的有效性及其可操作性,在实践操作中对传统话语进行改造与更新。”显然这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做出的一种自觉的学术选择,其学科定位在中国诗学的源始经验和操作含义,其学理基础是科学的践证精神,而非颇具玄想与意度色彩的价值探索,毋庸置疑,这完全出自学术价值的内在规定,也是世纪之交主流学术话语——跨文化研究对中国诗学所提出的历史要求,因为正如拉扎列夫所指出的,在科学过渡到本质上是新的领域时,由于学科发展本身的逻辑,学者们就不得不转向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本学科的某些“元理论问题”。比如,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在推导数学方程式并研究它们与理论的联系时就对物理学家熟悉的经验程序的物理意义进行过严肃的分析,并尝试在各种场合验证方程式的普遍适用性,显然是他最先意识到科学分析验证物理学理论初始假说的全部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假说与比较、测量等实验操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因斯坦这样做了,并且成功地构建了新颖深刻的现代物理学“话语”。他是在践证精神的基础之上成功的,那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抑或建构跨文化的共同诗学话语,是否也应该如此?

(原载:《文艺争鸣》,1998年第3期,第12-14页)

同类推荐
  •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有关巴人的历史和故事,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虚无缥缈,人们翻阅故纸堆里的文字就像阅读神话传说,将信又将疑。然而,从20世纪中期以来,有关巴人和巴文化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使那些原本朦胧的史实逐渐清晰起来,那些远古的场景又开始浮现在现今人们的眼前。原来,二三千年前的巴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这片富饶的巴渝大地,与我们仅相隔咫尺红土!透过肥沃的土壤,我们尚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西洋文化简史

    西洋文化简史

    本书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形成、发展、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以最简洁的方式概述了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热门推荐
  • 韵石斋笔谈

    韵石斋笔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力奴传说

    力奴传说

    他——普通的名字,普通的身高,普通的家庭??????丢在人群之中,谁也不会发现他的光点。他们的出现给予他一次机缘,从此他的人生便与众不同!缘结缘戒,缘戒集魔武与高科技,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或许他的脚步能够唤醒你内心中最深处的臆想。
  • 听陌生人讲故事

    听陌生人讲故事

    这是一个学生,在一路走来听到的故事,所有的内容和感受,像片段一般一一诉说,愿有人愿意倾听
  • 顾竹侯灯窗漫录

    顾竹侯灯窗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终极空寂

    终极空寂

    现充,不定时更新。能动手,尽量不BB。感觉还行的,随手收藏下。
  • 互动永无终结

    互动永无终结

    人类群体从最原始状态,经过漫长的探索发展,终于进入新月异的新纪元。其实,人类群体在一开始就是多元方向发展的,相互在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停止过残酷无情的竞争,伴随多元群体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在产生多元文明的最初阶段,不同的文明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世界的角度大相径庭,于是不断剧烈的碰撞,终于爆发了两次波及全球的世界战争,两次世界大战过后,回顾让人绝望战争的破坏性,毁灭性,幸存下来的人们终于明白了和平的珍贵。但当当初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们一个个逝去后,战争再次降临,这一次的破坏性,毁灭性规模之大,超过了以往,已经涉及到遥远的太空,随着第一次波及全球空天战争的爆发,让人类陷入绝望的境地!!
  • 都市捉鬼人

    都市捉鬼人

    一个输光了的赌棍掉进天坑里,捡了一个古怪的坛子,回家后,赌运大增,却不想……一个红灯区的黑诊所大夫,不光是给小姐看病,最厉害的还是会捉鬼……一个叫吴忧的吊丝青年,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女网友,还找到了一份……捉鬼的工作……真是要了人命了!!!惊悚、悬疑、烧脑、恐怖,快来推荐、快来收藏,谢谢各位好朋友了!不过最后还是提醒一下,是真的很恐怖!
  • 杀回太古

    杀回太古

    无敌杀神,重生太古战巫妖;为亲为情,强势崛起乱苍穹!(每日18:00、20:00准时更新,请放心收藏!)
  • 重生成为康熙

    重生成为康熙

    康磊,新毕业的大学生一枚,只因毕业聚会醉酒,乐极生悲,灵魂穿越到刚得天花的清圣祖康熙身上,什么?老毛子打过来了?没说的揍他狗娘养的。什么?英国人要来贸易?让他们来天津,不给我送点礼物就想贸易滚犊子......看他怎样书写不一样的历史
  • 忠义祠

    忠义祠

    相传尹金城和凌如晦当年有过一次促膝长谈,自此之后,二人忽生嫌隙,尹金城对待凌如晦的态度变得异常冷漠,以致后来将掌门之位传于贾岳。至于那日长谈二人说了什么,世上再无第三人知晓。尹金城临死之时,却将事情原委告知了贾岳。原来当年尹金城确是有意让凌如晦接掌门户,岂料凌如晦拒而不受。他知师父毕生之愿便是要将合虚派发扬光大,成为江湖中第一大门户,那日长谈中,凌如晦毅然言道自己甘负千古骂名,替师父达成心愿,以报师恩,并将心中筹谋和盘托出,尽数禀明其师尹金城。其后他依计而行,急欲挑起武林争端,好教合虚派坐收渔翁之利。逐鹿原一战,玄天教大败亏输,凌如晦也自戕而死,从他破门出户至此已历时一十三年,终教合虚派领袖群伦,卓然成为武林第一大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