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200000003

第3章 物权法总论(1)

§§§第一章物权通论

§§§第一节物权的内涵

一、物权的定义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对外界之物资加以利用,然人类的需求无穷,而外界的物资有限,为定份止争,法律必须对人与物的支配加以规范;物权的社会作用,就在于保护这种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使人对一定的物以实力支配,并且不容许任何人加以干涉,物权的观念由此产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物权为最早之权利。随着自给自足社会生活的结束,人类逐渐进入分工合作,不同商品生产者进行交换,债权由此开始产生,商品交换的实现,必须要求交换者必须具有财产的自主权,因此交易主体对物的支配权(物权)往往是商品能够顺利实现交换的基本前提,可见债权的产生较物权为晚。在传统民法中,物权和债权是民法中最基本的财产权形式。

虽然物权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物权这一法律概念的产生却只是一个多世纪的事情。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中就没有明确的物权概念,其中只有关于广义财产权(patrimoine)的规定,法国法中的物权(lesbiens)只是学者使用的学术术语。“物权”一词在法律上的确认实际上始于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此后,日本、瑞士、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都有物权制度之规定,物权便成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是指对物的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顾名思义,物权是在物上享有的权利,即将某物归属于某一特定主体,由其对物直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①具体而言,从积极的方面而言,物权体现为对物进行直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从消极的方面而言,物权就表现为禁止他人妨碍其支配的权利。例如所有权人就依法对其所有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②。物权法作为规范物权法律关系的法律,其目的在于调整财产的归属关系,也就是说,法律将特定物归属于某特定权利主体,由其直接支配,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对此支配领域的侵入或干涉,这就是物权的本质之所在。

①王泽鉴:《民法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

二、物权的特征

物权和债权是民法中最基本的财产权形式。物权与债权相比较,其特征十分明显。总体而言,物权是一种典型的支配权,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标的物并排除他人之干涉,其具有绝对性、对世性和排他性;而债权则是一种典型的请求权,权利人不能对权利的标的物直接支配,只能向义务人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其具有相对性、对人性和相容性。例如,张三是一块手表的所有权人,张三是所有权人,而张三以外的一切人均负有不干涉张三享有其所有权的义务,这里张三享有的就是具有排他性的支配权———所有权,物权法律关系存在于特定的权利人和不特定的义务人之间;再例如,如果张三(买方)与李四(卖方)订立了一份买卖手表的合同,张三有权向李四请求交付手表,在这里,由于张三是特定的权利人,李四是特定的义务人,张三只能向李四主张权利,实际上也只有李四一个人是义务人,这里张三享有的就是债权,债权法律关系存在于特定的权利人和特定的义务人之间。细言之,物权和债权相比较,物权具有以下明显的基本特征:

(1)物权的主体具有对世性。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权利人,而其义务主体则是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从物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方面进行观察,就会发现,物权法律关系建立在特定的权利人和一切不特定义务人之间。正是基于物权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我们说物权是一种对世权。与之相对应,债权作为一种请求权,债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只具有对人性,即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债权人,其义务主体也是特定的债务人,因此我们往往把债权称为是对人权。

(2)物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物权以物为其客体,而且物权的客体必须具有确定性,换言之,物权的客体必须为现存、独立和特定之物。物权客体的确定性是实现物权的支配效力的客观要求,如果标的物尚未确定,也就不可能在这种标的物上产生所谓的支配力,这就决定了未来之物、尚未分割之物、尚未特定之物不能称为物权的客体。与之相对应,债权是一种请求权,其标的物不以物为限,即使其标的物为物,也并不一定为现存、独立和特定之物。例如,我们不能对尚未生产出来的电视机拥有所有权(物权),但是,如果某电视机厂的电视机尚在加工过程之中,则不妨碍该电视机厂和销售商订立合法有效的买卖电视机的合同(债权)。

(3)物权的内容以支配权为核心。物权是法律赋予人对物的直接支配之权利。所谓直接支配,指物权人完全可以根据权利人自己的意思而自由享受物上之利益,不需要借助他人意思或行为之介入。例如张三对一块手表拥有所有权,那么张三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借给他人使用,也可以设定质权给借款人,也可以将其抛弃,一切均由张三自由决定;再例如,某公司向银行贷款,以其拥有所有权的不动产作抵押,如果公司(抵押人)在债权期限届满之际仍未偿还贷款,银行(抵押权人)就可以依法请求法院拍卖用于抵押的不动产并优先受偿,不必征得抵押人之同意。物权作为一种规范财产归属秩序的直接支配权利,对任何人均具有排他之效力,任何人不经物权人同意不得对其权利加以侵害或干涉,物权的排他效力、绝对效力、追及效力等均基于物权的支配性而产生。与之相对应,债权作为一种请求权,债权人就不能对权利的标的物直接支配,而只能对义务人进行请求,例如,甲乙之间存在一个买卖合同,甲作为买方就不能直接支配买卖的标的物,而只能向乙请求交付买卖的标的物。

§§§第二节物权之客体

一、物权法上的物

任何法律关系必有其客体,物权法律关系自然也不例外。广义上的物,是指物理学意义上的一切物,不仅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花草树木、机器厂房、书籍课桌等为物,而且宇宙中的太阳、月亮、星辰、大气等均包含在内,人本身也是物质世界中的物。但作为物权法的中权利客体,物的范围要小得多,我们在物权法中所指的物正是狭义上的物。

(1)须为权利之客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有主体和客体之别,主体为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客体则是指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中的物只能是作为权利客体的物。由于人是法律关系之主体,所以人不能成为物权之客体。

(2)须为有体物或自然力。所谓有体,是指物质上占有一定的空间而具有一定形状的存在者,因此,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均被认为是物。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电、热、声、光的广泛使用,法律不得不对这些有体物加以调整,于是,电、热、声、光等自然力也被认定为法律上的物。一般而言,物权法上所说的物必须是有体物或自然力,如果是无体物,例如商标、专利、著作等智慧成果,就不受物权法调整,对于它们,要么用专门的法律加以调整,要么作为准物权类推适用物权之规定。

(3)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物权为支配权,因此,作为物权之客体,应当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宇宙广大无穷,而人的支配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许多物理学上的物并不受法律所调整,例如,太阳、月亮等天体,虽为有体物,且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但由于人力无法对其支配,所以其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而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物权之客体。

(4)须独立为一体。物权法上的物必须是能够与其他的物区别开来而独立存在的物。例如一头牛、一把椅子、一瓶矿泉水均因独立为一体而成为物权法上的物。相反,物的一部分不能成立一个物权,例如,一瓶矿泉水中一滴水则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物来对待。物必须独立为一体,原因有二,一是确定物权支配客体之范围,使其支配的外部范围明确化;二是使得物权易于公示(交付或登记),交易的安全因而获得确保。①

综上所述,物权以物为客体,一般认为物是指除人身以外的,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具有独立性,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

二、物的分类

(一)不动产与动产

物可分为不动产及动产,我国《民法通则》并未对不动产给出明确的定义,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认为,“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②我国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对不动产的定义是:“本法所称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我国《台湾民法典》第66条第一项则规定,称不动产者,谓土地及其定着物。可见我国在立法上基本上把不动产分为土地和定着物两部分。土地作为重要自然资源,要成为支配的对象和交易的客体,必须加以特定化,这种特定化主要是通过登记来完成的,因此土地一般都有地籍。定着物,系指固定附着于土地上的物,在我国现行法上主要包括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和林木。何谓动产,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所谓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我国《台湾民法典》第67条规定,动产系指不动产以外之物。中国大陆现行的法律规定与我国台湾民法典的规定大致相同。

动产和不动产之区分,重点在于位置移动对其价值的影响,对动产而言,“能动”为其基本特点,其容易移动位置且价值不会因移动而受影响,不动产则大相径庭,不动产的位置固定不动,一般不能移动,或者移动会导致其价值受到重大损失,这是二者区别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原因,二者在物权变动方式、物权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区别,例如,就设定担保物权而言,动产可以移转占有设定动产质权,而不动产则不可;不动产可以基于登记设定抵押权,动产一般则不可。③再例如,动产的公示方式为交付占有,不动产的公示方式则为登记,这样动产买卖就因交付而转移所有权,而不动产则必须办理登记才能转移所有权。动产和不动产的这种区分最具实益,也是法律对物进行的最重要的分类。

(二)主物与从物

物可分为主物及从物。我国《台湾民法典》第68条规定:“非主物之成分,常助主物之效用,而同属于一人者,为从物,但交易上有特别习惯者,依其习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有附属物的财产,附属物随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又不违法的,按约定处理”。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有附属物的财产即为主物,附属物即为从物。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②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6条。

③例外的情形也存在,例如不动产质权和动产抵押。

两个物在什么情况下构成主从关系,一般而言,从物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①从物必须为独立的物。既然物之间构成主从关系,那么主物和从物必须都是独立的物,如果从物不是一个独立的物,而是一物的组成部分,那么就只能认定为一个物,根本谈不上主从关系。例如,桌子的抽屉本身就是桌子的作成部分,就不能认为抽屉是桌子的从物。②从物必须常助主物之使用。相互独立的两个物为何会构成主物和从物的关系,原因就在于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从属关系。例如,马与马鞍、珠宝与珠宝箱。③从物与主物同属一人。张三有马一匹,李四有马鞍一套,因马与马鞍属于不同的人所有,自然不能构成主物与从物的关系。张三转让其马,当然也不能认为李四的马鞍随之转让。④交易上无特别习惯。一物是否因经常辅助它物之使用而构成从物,这应依一般交易习惯和所有权人的意思表示而确定。①如果有特别习惯认为二物不构成主物和从物的,应尊重特别习惯。

主物与从物之区别,其立法目的在于维护物的经济利用价值,其方式主要是使从物之命运随主物而确定。既然从物经常辅助主物之使用,如果在处分时使其归属于不同的权利主体,势必减少其利用价值,对社会整体利益显然不利。因此除非当事人有明确相反之约定,主物之处分或在主物上设定抵押权等,一般应及于从物。

(三)原物与孳息

所谓孳息,就是他物所生出的收益物。所谓原物,就是产生孳息的物。例如,果树结出的果实,成年动物繁殖的幼仔,果树和成年动物就是原物,果实和幼仔就是孳息。孳息有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之别。天然孳息,即物的出产物以及根据物的用法所取得的收获物,主要包括植物的果实、动物的出产物以及其他根据物之用法所收获的出产物。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天然孳息在分离前,不能作为物权之客体(例如尚未采摘之果实)。在孳息与原物分离以前,有收取天然孳息权利之人不能主张已单独取得孳息之所有权。只有在孳息与原物分离以后,有权收取天然孳息权利的人才可以取得孳息的所有权。法定孳息是指基于法律关系所取得之收益,解释上主要包括利息、租金以及其他因法律关系所取得的收益。

原物与孽息之区别,目的在于确定孳息的归属。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孳息归属于原物的所有权人。

①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第三节物权之类型体系

物权法定主义为物权法之基本原则,非经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随意创设物权之形态以及每一种物权形态之内容。①法律创设何种物权类型、每种类型的物权赋予何种权利义务,由国家在立法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而定,因此,基于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法律规定的物权种类及内容亦有所不同。大陆法系民法规定的物权种类一般有: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典权、抵押权、质权以及留置权等。此外,物权法中还另设占有制度,系属一种对物管领之事实状态,称为类物权或准物权。

一、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

以对标的物之支配效力的范围为标准,可将物权分为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在所有的物权形态中,所有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形态,它是对物的全面支配的物权,因此所有权又被称为完全物权。定限物权是所有权以外的物权,它是在所有权权能与所有权人发生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之相适应,定限物权依其所支配内容为标准,可分为用益物权及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以支配物之使用价值为内容之物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典权属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系以支配物之交换价值为内容之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属于担保物权。②

二、主物权与从物权

同类推荐
  • 耕地、宅基地与土地承包

    耕地、宅基地与土地承包

    全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内容为主线,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覆盖面非常广,针对性强,有利于读者对照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法律形式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本中的法律形式、中国古代法中的例、中国古代法的令等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2002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在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这部法律的通过,是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 中国历代名案

    中国历代名案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历代名案》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灸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历代名案》讲述了包括晁错被诛、华佗之死、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窦娥冤等一系列中国古代历史名案。让青少年从故事中鉴古明今。
热门推荐
  • 末世铁血

    末世铁血

    意外成为铁血战士,可是异形为什么也跟过来了。该死,这还是个末世,你敢不敢更狠一点?看着本是小人物的秦川突然成为铁血战士在末世里挣扎。丧尸?异形?来吧,我可是传说中狩猎你们的铁血战士!
  • 我眼中的你,年华美丽,盛开如诗

    我眼中的你,年华美丽,盛开如诗

    她与他的相遇几经辗转。从不信缘的张汝佳,曾发誓要当一辈子单身贵族,曾经觉得自己一个人也能很好的她,直到遇到了那个天之骄子如阳光般耀眼的许康乐时,她发现自己动心了,深深地陷入了他早已挖好的“坑”之中。。。。。。
  • 魔武天岚

    魔武天岚

    身怀秘术的世界第一杀手流落魔法与斗气的世界,为生存的权利而不断变强,为男人间的情谊而争霸大陆,为生命的意义而永无止增地求索。世间的百态,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位面,诸神的纷争,主神的风姿……命运与轮回,生命的自由,不断的超越,无限的精彩,本书为你一一道来。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龙道临世

    龙道临世

    陈宇,一个来自地球的穿越者降临在这片大陆上,在这里以修道者为尊。强大的修道者飞天遁地,开山填海。然而虽然出生商贾之家,却因为是私生子而备受白眼。却想不到在六岁的道元测试中获得了龙道本源,从此大陆的格局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三大古老的龙道世家,千余年的布局,万年的传承,皆因为陈宇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度过了几百年的和平之后,大路上一场新的腥风血雨再次降临。看陈宇在这乱世中如何逆流而上,逆天而行。
  • 有一种痛叫分别

    有一种痛叫分别

    曾经我多次想过:多年之后再次相遇,我们是否还认识对方,但知道现在才知道,你们都与我阴阳两地。我们五人在这里呆了三年三年后你们将要离开,我在机场目送你们乘机离开,我又该何去何从?今年的夏天带来的并非是青春时期的兴奋,燥热,而是一丝丝一屡屡的凄凉,悲伤……对我最重要的人一个一个从我的身边离开,今昔何夕,我已不是从前那个天真的女孩。
  • 谋成

    谋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划越完善则成事机会更大,这成事在天则不可违,天道缥缈不可琢磨,只可善待,为自己结下善缘弥补天道,则谋成也。
  • 人道妖尊

    人道妖尊

    秦奋,百煞宗外门有名的废材。六年来,他勤奋苦练,却只是卑微的一阶武徒。六年来,他深深自责,为辜负母亲的期望痛恨自己。六年来,他谦卑自守,忍受着从四面八方袭来的欺凌。他承受着足以让人崩溃的痛苦,却从未放弃努力。他只有一个信念,好好活着,成为武士,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当至尊妖血觉醒,巅峰之路悄然开启。通往至尊的道路,由热血和尸骸铸就。他说:昔日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者,我必辱之、轻之、笑之、欺之、贱之、杀之。(求推荐、收藏、打赏、评论……)
  • 鱼的传奇

    鱼的传奇

    我在鱼缸内看着你,想用我那短暂的记忆记住你,即使过了一会我就会忘记,但我还是爱你……
  • 苍凉人生

    苍凉人生

    有时候于离总在想,人为什么活着?她听到过许多的答案,明白很多道理,却始终无法真正的理解。她所理解的人是一种矛盾体,明知会死,又苦苦求生。既然要想好好地活着,又要互相算计伤害。是谁定下了对错?又是谁肯定了黑白?谁又那么绝对?谁的人生不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