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1000000054

第54章 人文聚焦(1)

一立言·资政·存央

范学灵先生的文章我曾经多次拜读过,感到气度不凡,但对他本人的真正认识,还是在前不久应邀参加的“中卫县系列地情丛书首发式暨实施再塑文化县新形象战略研讨会”上,通过采访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范学灵简要地介绍了编修地方系列丛书的经过,他的发言不时被掌声打断。会议赠给与会人员每人一包礼品一书,使来宾们心里乐不可支,因为这是一份十分难得的了解地情的精品。其实,能来参加这个会议的人,大多数是在中卫生长、在中卫工作过的文化圈内人,文化人对书的情感胜过一切,更何况这一大堆书都是描写家乡的书,有谁能忘了故乡之情呢?

在采访谈吐中,我感到在他身上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今年36岁的范学灵出身于农家,不仅有着农家子弟的憨厚、果敢和敏捷,而且又多了许多精明。他1984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后,分配到隆德县科委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县科委副主任。1987年,他调回原籍,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地方志编修与研究工作。这些年,他勤勉敬业,开拓进取,耐得寂寞,默默耕耘。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他就成为中卫县修志的业务骨干和部门领导。他的文字撰稿总量逾150万字,主编地情书籍10部,还先后发表地方志论文、史料传记、长篇通讯、诗词歌赋、随笔铭文近60篇,约40万字。现已出版的《中卫县志》于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方志一等奖,同年在宁波举行的颁奖大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点名表扬了《中卫县志》,参加会议的范学灵亦被全国方志界同仁所结识,因此成为会议的“焦点人物”,成为方志界的后起之秀。他又因出版专着《中卫文库大观》一书,被评为宁夏修志工作先进个人,其事迹入选《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所在单位被评为县级“双文明单位”和自治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当选为吴忠市首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任何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其自身都有一部酸甜苦辣的经历,更何况,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形势下从事着书立说的人更是如此。可范学灵不愿多谈自己的成绩。他说:“文章乃寂寞之道,着述系清苦之事,而为弘扬地方文化特别是能为辛勤耕耘于家乡的文化人服务效力,实感荣幸之至。”据他的同事们说,自1993年任职以来,他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无偿占用的业余时间可折合标准工作日1300天,已提前5年跨入21世纪。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下班稿子随身带。”看着这一大堆经他本人亲自编撰的书籍,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差事,往往令人苦不堪言。范学灵担任中卫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后,动员全体编辑苦干而不苦熬,并给这个只有5位专业工作者的单位制定的目标是每年要有一部年鉴,还要有为现实服务的相关成果,作为资料积累,不断往下延续,这样至少每20年续修一次县志时,即可顺理成章。

作为“官修政书”的地方志,承担着为家乡立言、为事业存史、为人物树碑、为资政服务的历史使命。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修志的确困难很多,在范学灵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认为,不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县志办如果没有新的工作思路,不开辟新的业务范围,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因此,要打破闭门修志,把门槛跨出去,以专业队伍为依托,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及时与市场接轨,让名、让利、让版权,积极寻求多方合作,特别是与经济部门的合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将案头成果转化为知识产品,还能回笼业务经费,促使进一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近几年来,在他的精心运作下,他们终于走出了“上靠领导求支持,下靠作为为求生存,开门修志求发展”的良性发展新路子,其做法被上级业务部门总结为“中卫模式”,并在全自治区方志界推广。

在当前全国许多文化部门都难以为继的窘境下,中卫县地方志办公室却搞得红红火火。很显然,范学灵和他的同事们的思维已经跳出了文化部门的习惯模式,不是一味向上“等、靠、要”,他们创造的“中卫模式”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据记者了解,中卫县地方志办公室已出版志书十几部,其中不乏良志、佳志、名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以史志为主要载体的中卫着述文化,业已走在了自治区相关市县的前列。这里有县上的大力支持,有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但作为本单位的负责人,他功不可没。观其言,读其书,看其行,范学灵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论是作文做人,都闪烁着许多亮点。

天道酬勤,有为则有位,这是亘古不变的再朴素不过的道理。欣逢首届吴忠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召开,范学灵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同样是令文化人引以为荣和值得骄傲的事。“作为‘两会’代表和委员,你有什么感想今后如何发挥作用?”带着钦佩的心情,我又一次采访了他。他直言快语“被推选确定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事先未敢奢望,这充分表明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尤其是对地方志工作的支持,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个文化人,为家乡立言,为人民代言,是职责所系,使命所归,责无旁贷。既然历史赋予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习,联系群众,立足本职,研究地方情况,为吴忠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言献策,及时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把人民群众所向往的事情办实办好。”不知不觉中,这种感慨万千的思绪,把我引人到了他自己已经设计出的境界——地方志办办公室代表地方一级政府着述,单位虽小,事业伟大,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同样应该并能够有所作为。一是不断开辟“开门修志”的新途径,完善新措施,多出良志佳乘,丰富地方文库;二是继续强化“两条腿走路”的新办法,即以高质量的载体服务和编修服务为依托,为地方经济部门、厂矿单位、文化团体和私营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为业务工作的扩张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自觉适应地方志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拓展业务新领域,投身到各级各类地情着作编纂之中,全方位及时地展示地情信息,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再塑文化县新的形象服务。

注:本文于1998年11月16日在《吴忠日报》发表。作者任国泰,系《吴忠日报》社副总编辑。

光阴荏苒,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历史的声音已伴随着岁月的车轮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数钢筋水泥森林中永无宁息的喧嚣。都市人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栋栋摩天大楼的耸立和一处处古建筑的湮灭,历史的真实在当代人眼中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特别是对于中卫这样一个西部的小城市来说,现实世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急速消亡,比如很有特点的中卫方言、海原方言及各种民间的乐器、杂耍,还有民间故事、民谚、民谣等。“穷文化”也在当下越来越繁华的都市生活中若隐若现,不时地散发着一束缥渺的光。当我们站在历史进程中蓦然回首时,已经很难通过身边的实物把握历史瞬间的脉动了。

但是,现任中卫市文联主席的范学灵,长期以来,却过多地守望着着述文化、群众文化、文学艺术的精神家园,编纂并正式出版着作11部,撰稿总量逾200万字,以“官修政书”的地方志,承担了为家乡立言、为事业存史、为人物树碑、为资政服务的历史责任。嗣后,另辟蹊径,以其独到的价值观和审美曲线,找到了可以追溯中卫历史瞬间的凝结点一开创群众文化。他不但引领了当地的着述文化,而且还带动了一批“穷文人”打破闭门造车的生存格局,放下清高的架子,跨出门槛,以专业创作队伍为依托,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补充,实行文企联姻,培植采风创作基地,定期开展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征集评奖活动,整合社会人文资源,建立群众文化功能团体,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及时地与市场接轨,将案头成果转化为知识产品,适时地挖掘编纂出版《中卫民俗文化经典》《魅力新中卫》系列着作,大力构建地方文化,为塑造“文化中卫”而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从他的一首《贺(沙坡头)创刊》词中可以洞悉他的豪情壮志和敬业精神,“沙坡吐翠,华刊创,首期问世。喜读阅,芬芳袭人,心花绽放。闾里清风拂大道,种德造福长精神。文坛事,奋笔而疾书,苦耕耘。芳草苑,奇葩现。抒纵横,论捭阖。汇时代风情,跃然纸上。激扬文字鸿与儒,指点锦章编和辑。看鹏程,鸿篇巨制,泽乡井。”从中也能领略他正视过去,感悟生活,记录历史的精神风采。这也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求索、奋发有为的难能可贵的心路旅程。

其实,历史的影像在范学灵少年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的,一切有关中卫的传说和记忆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记得父母常常告诫他的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他除了喜欢学习,尤其特别喜欢考试,每一次的考试都能让他体验到一种极致的快乐,并有一种跨越了一座高山的成就感。他还喜欢当“孩子王”,乐于和小伙伴追逐嬉戏,喜欢在久雨新晴的夏日跑到小河沟洗澡,喜欢在气爽天蓝的初秋跑到田埂地头烤青豆烤马铃薯吃。然后,躺在大地上仰望天穹,看白云、羊群棉絮般的舒卷着、游荡着。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庄稼成熟的味道。范学灵因遇到好老师而茁壮成长,小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学习成绩一直拔尖。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与另外两个同学商谈报了宁夏农学院畜牧系,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上完大学后能骑着骏马驰骋在美丽的草原上去放羊。等老师知道时已经晚了,以他们的考分完全可以上重点大学。老师惜才,对没能及时指导学生填报志愿而后悔得捶胸顿足。而他自己却不知道后悔是什么,约两个同学天天拿着干馍馍骑自行车到县城里的图书馆读书。当沉浸于书的海洋里时,他是那么如饥如渴,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总是想把书中的每一滴水,每一个浪花,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永久地留在自己的脑子里。那时候图书馆很小,书也不多。但那就是他心灵的天堂,就是他精神的食粮。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他认识了世事,积累了知识和情感,为他后来一直与“穷文化”为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又自修完成了西北大学函授新闻专业、中国农业函授大学食品专业。持续学习,不断充电,浓浓的文化韵味如一粒种子在灵魂深处萌芽、生根、长叶,最终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天涯回首意缱绻,流年不虑枉蹉跎。范学灵家族里曾经有一个堪称“秀才”的堂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写墙体标语时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写漏了一个“不”字,结果打成了现行反革命被劳教六年。虽说这是那个错误的年代发生的一件错误的事件,但这件事留下的教训却是深刻的。所以,范学灵从小就懂得“认真”二字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事,都讲求细节,力求尽善尽美,而且常常有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他认为,这种自律其实是灵魂深处的一种自觉,决不牵强附会,也不附庸风雅,更不是装饰出来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修养,一种价值认同,一种协调自身与他人的生命准则。正是鉴于这样的感悟和自律精神,范学灵无论是着述写作还是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中,都能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的认识角度,自己的判断标准,自己的思考方式,哪怕是权威的定论,也会反复考证,坚决洗涤掉眼中的尘埃,使其真实得以彰显,使其人生更有意义。

20年前,年轻有为的范学灵从隆德县科委副主任岗位调回到原籍中卫,在中卫县地方志办公室任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从此坐在“冷板凳”上开始了长达13年之久的地方志研究编修工作。这项工作是一项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差事,往往令很多人苦不堪言。范学灵当时还很年轻,最初的寂寞和枯燥是难以想象的,就像一个人在空旷的大山里穿行,时不时就要放开喉咙吼上几嗓子以告诉自己生命仍然存在。范学灵一头扎进严谨而规范的文字海洋里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并没有抱怨消沉,而是扬起生命的风帆,充满自信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精耕细作开始,勤勉敬业,开拓进取,锲而不舍。也许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得像法国作家雨果仅花5个月时间就完成《巴黎圣母院》的状态一样,全神贯注追求既定目标。范学灵当时虽没像雨果把衣服锁起来把钥匙丢进小湖,但他却像雨果一样斩断了向惰性和欲望妥协的退路,一门心思地逼着自己挑战寂寞和平庸,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编辑出版各类着作,创作发表地方志论文、史料传记、长篇通讯、诗词歌赋、随笔铭文等。其中,任副主编、总纂出版的《中卫县志》于1997年被评为全国地方志一等奖,同年在宁波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的多次点名表扬,参加会议的范学灵引起了全国方志界同仁的注目,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人物”,成为方志界的后起之秀。接着,他又出版了专着《中卫文库大观》《乾隆中卫县志校注》《香山酒文化》,这些着作均荣获了全区第六届社科奖、吴忠市“五个一工程”奖。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评为宁夏修志工作先进个人,其事迹人选《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所在单位也被评为县级双文明单位和自治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而他本人被选为吴忠市首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无论怎样,他坐在“冷板凳”上精心运作,使本县地方志办公室终于走上了“上靠领导求支持,下靠作为求生存,开门修志求发展”的良性发展新路子。

同类推荐
  • 生活的儒学

    生活的儒学

    本书为作者自编文集,主要围绕“生活的儒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礼乐文明、人文美、风俗美、饮食文化等。此外,作者近一年来以相同主题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讲演,颇受欢迎。本书初步目录具体如下:一、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二、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三、生活儒学的面向;四、人文美学的研究;五、人文美的道路;六、风俗美的探讨;七、生活美的追求;八、饮食男女之道;九、饮馔的政治学;十、生活的艺术化;十一、另类生活美:隐逸;十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 士子名流(兰州历史文化)

    士子名流(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品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爱茶的人,内心都不会太浮躁,当你推开茶馆的门,你就开始了修炼。从古今茶人到名茶轶闻,从茶馆风貌到人生百态,本书是茶友了解茶文化的绝佳读本。
  • 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在中世纪,很多作家都认为,在埃及粮食充裕时期,金字塔是用来储藏粮食的大仓库。近几年来,金字塔被人描述为与日晷仪和日历、天文观测台、测量工具甚至是与神秘的外星生命相联系的东西,把金字塔当做天外宇宙飞船的降落点。
  • 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

    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

    本套书选编了《易经》《老子》《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了凡四训》《唐诗三百首》《宋词j三百首》等十二本文化经典书籍。《易经》和《老子》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和《了凡四训》告诉读者做人的基本礼仪和智慧,《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让读者体会中国语言的优美和博大精深。全套书配有注释、译文和鉴赏,让读者更容易读懂,非常适合对我国经典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能让读者对书的思想和文字有更深入的理解,帮助读者快速读懂我国的传统文化。
热门推荐
  • 许你一生宠爱无限

    许你一生宠爱无限

    某天,李婷欢突然一脸惊喜的对端木狄说“狄,我怀孕了!”端木狄只是淡淡的“哦”了一声,李婷欢满脸委屈的说“你不喜欢我们的孩子吗,我就知道,男人婚前一个样,婚后一个样,一点都不可靠!”端木狄一脸无奈的表情宠溺的说道“老婆,你还有两个星期就要生了,难道还要我装出一副惊喜的表情?”李婷欢吐吐舌头默默的想也许幸福大概就是这样了吧。或许,每个女生心里都在希望李婷欢这样的幸运儿吧
  • 皇朝经世文编_2

    皇朝经世文编_2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巫师之我是传说

    巫师之我是传说

    西幻,系统流爽文!如果成为传说不是为了装逼,那将毫无意义!如果活着不是为了装逼,那还不如死了有意义!杀,就杀他个海枯石烂,日月无光!装,就装他个群星汇聚,万人景仰!即使你打断我的腿,你也不阻挡我装逼的脚步。这个逼,即使化成血,化作泥,化作尘埃,我也一定要装下去!
  • 幻聚成空惟愿与君歌

    幻聚成空惟愿与君歌

    若以生命换一轮回幻境,那么风华转逝,谁又为谁停留?月半千年,夜夜成空。当梦中的曲调再次响起,千回百转,谁停下脚步,为君赋一曲离歌?此生,惟愿与君歌。
  •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本书剖析了邓小平领导工作中,在决策、用人、管理、调研、协调、做思想政治工作、获取民心、进行人际交往和领导讲话等方面高超的方法和杰出的智慧。
  • 我在警校的那些年

    我在警校的那些年

    我们不是正式的警察,和所有正在读书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名为学生的身份。我们没有工资,不存在待遇,穿上了“一拐”标志的警服,就已经失去了作为学生的自由。社会上大学生利用暑假四处旅游,我们却站在了城市的路口,任由八月的日光炙烤。过年回家也是我们的期望,但是春运的洪流,我们必须承担疏导的力量。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大学,因为纪律,我们数九寒冬时六点早操,因为纪律,我们安然随时听候调遣。我们本是政策体制的受益者,但照顾制度从未落实。不少人在毕业后黯然的脱下那身挚爱的警服。但即使如此,在他们心里,警徽依然在太阳下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警校的生活,让我们比普通大学生学会了更多,那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一种无法溢于言表的力量。这段岁月使我们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使我们脱下稚气的外衣,也留下无尽值得皓首的回忆,沉淀下最美的年华。此生流年,我不后悔曾和你们并肩走过。我的兄弟,我的战友。
  • 风起1927

    风起1927

    作为无可救药的死宅一枚,秦漠唯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小强一般的生存能力。但是喜当爹的被传送到了1927年,身处这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面对着“激情燃烧的岁月”秦漠傻眼了。顶头上司张宗昌,再往北还有老张父子,日子还是要继续下去。面对汹涌的局势和潮流,秦漠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 傲血传说

    傲血传说

    九洲灵界,种族万千,唯有神立足不败之地?神为主宰?我君凌血,今生不惧天地,不惧死亡,我身即道,我行即法!天地谁主沉浮,天下吾为主宰,傲世九洲!
  • 鱼尾

    鱼尾

    这是一部关于爱与放弃,痛与别离的小说。茫茫人海之中遇见所遇见的人,无论并肩同行,抑或是背道而驰,都会彼此珍惜,互相善待!
  • 仙神家族

    仙神家族

    西方的丹迪历经十三万年,国力蒸蒸日上,苍茫银河间的震颤皆跟随老人的双手而颤抖;南方的云娜进化完美,天生的神灵不允许比她更骄傲的存在;北方的创世族从未走出光和电的世界,他们利用古老的科技创下一片王朝;而东方的妖族早已觉醒了强大的传统力量,在分封的领地内随心所欲。小小的凤翔星迎来了一位访客;但银河间流浪的小种族又带来了战争;丹迪边须下的地球早已贫瘠难处,最后的探索者们又将为她带来什么样的希望。一个赤裸的小女孩顽强的从废墟中爬起,血水遮住浑身臊处的她,摇摆着走了第一步......血火铸史诗难述,儿女皆抒情常著;四方水火鼎中莹,待有龙啸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