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9100000010

第10章 洲,感受,上

一切褒意和贬意的词语(或概念)不是用来让人高兴或者不悦的,而是用来便于归纳进而便于认识的。

感受的大致内容

首先,一个人的感受有好坏之分,正如前所说,坏感受是谁也不会刻意追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坏感受依然像雨雪一样经常落在人们的心里,而且目前已有资料显示,坏感受又是某些疾病的源头,甚至是影响人长寿的毒素。

就拿“压抑”来说吧。压抑原本是不会在动物身上出现的,(就这层意思来说,人还真不是动物。)可它如今却成了某些人心里的凶手。我们都知道,压抑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内心苦闷没有被释放造成的,而何以苦闷,当然有许多外在原因,但何以不能释放苦闷,就只有一个原因了,那就是“人”自己。

其实,严格说来,每一个成人的“苦闷”都是自己造成的——“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而人的成长期“苦闷”的由来,大多是失去自由造成的。

虽说压抑带给人最大的危害是“自杀”和“发疯”,但还有一种危害也是巨大的,那就是阻碍快乐的进入,正像雨雪阻碍了阳光的照射一样。可以说,这在普通人身上经常出现,只是难以解释,难以剔除罢了。

当然,现在首先需要认识的是整体的感受;“压抑”的真正由来待会儿再说。

动态型感受与静态型感受

除了对感受的品味与认识,感受大体上只有好与坏之分。最好的感受是由好奇心而来,其次就是懒惰带来的感受,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性质不同,前者具有动态性质,后者具有静态性质。

动态型。小孩得来的一个“惊奇发现”,在得到时,有一份高兴,在告诉母亲时,有一份高兴;在告诉父亲时,又有一分高兴等等。这种可以重复获得的感受我们把它说成是动态型感受。

但这种可重复的感受只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获得,却不能在一个人身上重复获得——在一个人身上重复也就没有了“新”或“奇”了。因此,由于身边的人有限,这种感受也会淡弱或消失;但由于感受的屡次出现,和感受的美好,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较深刻;当它快要失去时,人的好奇思想又会再次出击,以让自己平淡的心情再次变好;因为平淡的心情很快就会发展到无聊的心情。而通常好奇心弱的人也是能够忍受无聊的人。

另外,科学家的“惊奇发现”大多是由小孩子的“惊奇发现”做基础的。但重复获得感受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能与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人供享。这里获得的“重复感受”已经预设在科学家心里,这也是科学家为什么乐此不倦的原因之一。

因此,由好奇心得来的动态型感受是最受人欢迎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把人的“好奇心”拿出来首先认识的一个原因。说外界的认可和鼓励是对有“惊奇发现”的思想一种奖赏,还不如说这种“发现”是为了自己高兴而采取的一个个人行为,但由于“发现物”的价值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或者仅仅是一种“承接”,因此在理解科学发现时,必然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动态型感受原本就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

静态型。人坐在一张硬椅上不太舒服,换坐一张沙发感受就好多了,而沙发做累了,躺到床上感觉又会更好。我们把这种一对一的感受称之为静态型感受。

但这种单一型感受只能在比较中才有,像一直坐惯沙发的人就不会感受到坐沙发时的好心情,也就是说,由懒惰带来的单一感受失去的很快。而人又总是需要感受的,没有好奇心带来的感受,就需要懒惰的感受加以补充。人追求物质享受其实就是在补充这种单一感受。

由于好奇心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难度,人感受的需求就会自然的向“懒惰”倾斜,可不幸的是,懒惰带来的感受又是一种“过客”式的,单一到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每个人的可供享受之物的种类又是有限的,人因此也就会时常感到无聊。

在这样无聊的感受情况下,人们也会对曾经感受过的事物进行二次或三次感受,这种回头感受是无奈的,总不至于让内心空白吧;但不幸又发生了,对熟悉的事物再进行感受,其效果一次不如一次,而且,到了一定的次数,内心的感受就完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麻木”、“庸俗”、“空洞”、发生了。而“无聊、麻木、庸俗、空洞”虽不能说属于人的坏感受范围,但却是人的“无感受”形成。人的情感发展(不论方向)是由人的“感受”作资源的,人的“无感受”阶段,也就是人的“情感发展”停滞阶段。而人的早期情感发展与人的智慧是密切相关的(后知)。因此“无感受”对于青少年以下的人来说,是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依我看,每天给孩子大脑补充营养,还不如让孩子每天创造一个惊喜。——不信你改天去问一问智慧的爱迪生是不是这样?)

为了满足人感受的需求,人也会进行新的改良,而这种改良一般都是建立在原事物基础上的(类似于把硬椅改成软椅);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改良的人大多不是我们说的懒惰的人,而是好奇的人,而享受的人也只是补充了自己单一型感受而已,这就像喝水为了补充身体的水份一样。可以说,正是有许多需要享受的人,才把经过改良过的事物(产品)推广开的,或者说“先进”的事物迎合了人们“感受”的需要。也可以这样说,人类物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的“静态型感受”。

感受的由来

感受的由来有二种。一种是“外在刺激”。像遭他人行为或言语上的功击,以及蚊虫叮咬之类,。认识这种感受很容易,大致认识的路线是:感受——行为(发现)——思想——认识。没有循环。

这里只说一点,当遇到坏感受时,只要正确认识它的由来,就会很快(或者说立即)消除不好的心情。

第二种感受的由来是有循环的,它的路线大致是:认识——思想——行为——感受——(再)认识……值得说明的是,越原始的“认识”越浮浅,拿幼儿来讲,只是认识事物的一个模糊外形。

认识出错导致感受不好

(需要提醒游客的是,刚才谈的一些现象、观点,看起来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却同所有的内容一样, 都是作者反复论证的结果。作为一个有思想和主见的读者,面对这些结果,都是应该再自行验证的,也只有经过您的验证——不管验证的结果怎样——它的“已知部分”才是您的。换句话说,别人所提供的只是验证上的路数,免你在“怎样验证”上多花时间;人类的所有知识皆是如此。而这种逐一验证虽是一种近乎于无聊的平凡之举,但无数个平凡之举得出的却是非凡结果;正所谓,思维上没有这些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跨越。)

感受是由行为而来,行为是由思想和认识而来。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从认识到思想、到行为、再到感受会有好坏之分呢?显然,感受好是因为人认识对,思想正确,行为合理造成的;感受不好却有二个原因:一是某一环节上出现了问题,特别是“认识”上出错必然使感受不好,因为认识具有确定性,而“思想”和“行为”具有不确定性;二是跳过了某些环节,没有依托,凭空得来的感受。

比如有些人富有了感受却不一定好,比如“中国足球”给人的感受也不怎么好,这都是直接跳过了认识和思想,只求感受(结果)的原因。

比如有些家庭的“子女教育”观点,就是属于开始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很多人以为让孩子快乐幸福的要旨在于给孩子建立一座宫殿,以致拼命争钱,拼命不让孩子吃苦、受气,拼命把孩子照顾得周周到到,使他们得不到“感受”这一情感发展的资源。(比如我们民族总是走不出“富不过三代”这个怪圈,原因应该就在于“上代有了钱,下代就易失智慧资源——被照顾得周周到到”。)可这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首先是懒惰,是依赖;其次是好逸恶劳,没有基本生活经验,还有就是带来一个“因为活着而活着”的简单生命,一个装不了多少“认识”的生命等等。而当这一切在生活实践中被事例验证的时候,父母有何感受呢?会有原先希望的感受吗?

比如现在“学习成绩”的观点,也是出错在认识上,“高学历高收入”是这个认识的基础,“金钱是万能的”是这个认识的大厦;以致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去感兴趣,只要学习成绩搞好了,进了名校,毕业于名牌大学就行了,我们不去算每年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数比率有多少,也不说真正毕业于名牌大学又能怎样,只谈为这个唯一目的让学生失去了什么:小学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很强,可没等升到二年级,求知欲就变成了“工作”,变成了“苦力”,还没有升入初中,“好奇心”就已进入了中年,试想,这样的学生未来的快乐建立在哪里?原本是压抑阻止了快乐的进入,现在是大家合力刨去了快乐的土壤(“好奇心”这一土壤),可以说,这种成绩第一的观点,除了使学生失去了好奇心,还失去了一个重要东西,那就是“感受”。有些学生拼命把成绩搞好,或对某一门课非常用心,不是因为好奇,或想获得真正好的感受,而是为了得到骄傲资本——这怎是学习的初衷,完全是从小就遵循了不该遵循的“人活着只为了一个目标”的规律,而很多师长还在这里添油加醋。换个角度讲,人的“感受容量”是一个人快乐与否的标尺,一个正常人与痴呆者之间的标尺,一个思想丰富与贫瘠者之间的标尺。而这里的失去丰富感受的结局不会带给当事人多少不好的感受,(他们也容纳不了多少感受),因为他(她)本身就没有对它有所求(好奇心渐失的结果);或者说他原本就没有为了感受而去认识、思想和行为的,也没有随着人的成长而让感受自然形成,他只是被人为的固定在某一处生长,被人为施肥、浇灌,他长成什么样,结出什么果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只会带给他的父母一些不好的感受,一些与初衷相差巨大的感受。当然,从长远看,也会给国家和后人带来重大损失。值得补充的是,为骄傲屯积资本,为荣誉而行为的观点,不是出于“为感受服务”,而是出于“为气体服务”(后知)。后者是一种“以物为本”的行为。

简言之,由于物质食粮是我们多年、多代、多世纪的思想之地,导致我们的思想只有在物质食粮这一领域才显得主动、积极、活跃;我们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其实不为别的,只为他们的未来在物质方面能够富足、充裕;而这带来的结果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精神食粮的作用、概念几乎一无所知。——正是这一具有习惯性质的“主动、积极、活跃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出错成了必然。

同类推荐
  •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这是《非诚勿扰》嘉宾乐嘉特为“色”“情”男女定制的婚恋宝典!乐嘉色言再话情,辨“色”人,谈“色”情,穿过红黄蓝绿四色镜,透视非常男女的寻爱之路。作者乐嘉以简单的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符号,对相对复杂的性格进行归纳,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先选择爱谁,再决定怎样去爱”。在爱情这条道上,紧握性格色彩的钥匙,去敲开对方的心门,探寻与爱人间的相处之道,你的爱情就会风生水起。
  • 畅游精神世界

    畅游精神世界

    畅游内心世界,探寻精神奥秘,认识世间万象。中国在物质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中国人在精神方面仍然非常贫瘠,用一句外国人的话说,“中国人象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网上论坛用语)。——而这就是本书想从根源处说明的问题。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人之本”等处,本书给于了重笔;并在它们的基础之上,解释了“幸福是什么”这一人生重要问题。
  • Q版语文

    Q版语文

    有出版界周星星之称的林长治继《沙僧日记》后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将三十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语文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内容诙谐幽默,情节出奇,对白趣怪。三只小猪会造房子、孔融爷爷是功夫高手、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演艺界新星、司马光砸缸时碰到了流氓兔和机器猫,《背影》中的父亲在月台上做起了托马斯全旋......
热门推荐
  • 唐吉可德很不高兴

    唐吉可德很不高兴

    叙述的是家里蹲阿丘和自称是外星人的唐吉可德眼中的社会。
  • 贴心boss,你只属于我

    贴心boss,你只属于我

    顾温从没想过,有一天男神会成为她老公,还是契约老公。青春时期的高冷校草哪去了?可恶的霸道总裁?啊啊,毁我男神。
  • 一池幽梦

    一池幽梦

    宋真宗年间,惊世骇俗的争后大战开始了,经过惨绝人寰的争斗后,胜利者,乃是金华宫主。二十年后,一个令她惊心的人影出现在了皇宫中,已跃身为太后的她神慌了,隐压了二十年的邪恶灵魂也随之蹦发出来......本小说取材于博古通今第一大奇悬之案狸猫换太子之案。相传,北宋真宗年间,金华宫主刘贵妃,为了谋夺后宫,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那就是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了玉宸宫主要李贵妃的太子,而她,也因为她比李贵妃那个太子晚生一下的太子荣登皇后宝座。本小说一改古之经典之常态,以一个小小人物为主线,前世今生,神鬼蛇魔,天上人间,把经典之著换写的更加经典。
  • 折翼的天使落了伤

    折翼的天使落了伤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献。”仰望星空,还是和那晚一样有着同样的星星在闪烁,只是不再那么明亮了。“最遥远的距离是想离你近点,你却越来越远,越陷越深……”这好像是说给她听的一样。曾经的我们都只是个过去式,现在的我们变得开始杀伐果断,就像那折翼的天使一样……
  • 奇思妙想的爱情

    奇思妙想的爱情

    一个女生奇思妙想般的爱情故事,一段被尘封的故事,一段美好的暗恋,一份真挚的爱情,一颗至死不渝的爱你的心,都随着故事的结尾尘埃落定。当一切结束时才发现。。。。。。。。。。。。。。。。。。。。。。。。。。。。。。。。。。爱情才刚刚开始!
  • 阴阳画坊之鬼妻

    阴阳画坊之鬼妻

    本书书友群:201133459,欢迎大家进来聊天。别人的画只能被当作艺术品,而我的画却能驱邪捉鬼.我姓蒲,叫宋龄。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聊斋的“蒲松龄”我的妻子叫柳欣茹,是一个女鬼,注称:"鬼妻".我的画坊也著称为:"阴阳画坊"这里记载了我所经历过一系列灵异鬼怪的故事……
  • 龙与狩猎场

    龙与狩猎场

    回望那个动荡却又绚烂的数个世纪,后人是如此描述的: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无论是大地、天空还是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世界比现在更加单纯,只有狩猎,或是被狩猎之分。为了第二天的口粮,为了检验自己的实力,又或者为了扬名立万,人们聚集到了一起。在他们那炽热而又充满希望的眼中,映射着自由飞翔于无穷天际的力量与生命的象征——飞龙。伴随着金属利器摩擦碰撞的声响和大炮中残留的火药味道,人们象平常一样,又一次赌上自己的性命,奔赴只属于他们的战场……
  • 阿拉德笑传

    阿拉德笑传

    恶搞《地下城和勇士》,新手练手作品,向星爷喜剧元素致敬
  • 重生血影

    重生血影

    既然让她重生,就要好好走下一步,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不不不,接下来,预知小说如何,请看内容。
  • 夜蔷薇女王

    夜蔷薇女王

    女主是学校唯一一位无化,操控不了任何事物,她无意间走进了一间小木屋,和六位校草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中也得知了暗魔和夜蔷薇女王以前的交集,女主偶然间发现自己的身后出现了一些黑色的类似花瓣的图案,就没在意它,可她不知道,她的另一个人生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