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4800000003

第3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2)

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角度阐述了城市的产生与城乡的分离,马克思指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就是说民族内部的分工会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导致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城乡的分离与对立不可避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同时,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孤立且落后的乡村必然会向集中发达城市过度。集中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有这样是描述,“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积累提高,使现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繁荣。马克思从工业的发展来分析近代工业城镇发展的必然性,并充分肯定了城市的作用,提出乡村城市化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这些大城市聚集着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城市的发展使人口集中起来,使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社会化,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前提与条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差别也逐渐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缓解。他还预见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会日渐消失,因为这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发展必要条件。马克思还指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

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不可能全面系统的阐述城市发展的理论。但当今看来,他的观点仍符合当今社会城市发展实践,揭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二、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社会变革过程

劳动力转移“它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是很现代的……它是和一个完全特定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因此,在劳动力转移这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劳动力本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首先,城乡分离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的矛盾和某些负面效应,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城乡对立才成为一大社会矛盾并且日益尖锐化。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逐步成为工业、商业、航运、贸易、地方中心,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摆脱乡村愚昧落后状态、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等方面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的征服是一个缓慢不均衡的过程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由于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起始阶段,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存在一个十分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的迅速崛起和壮大带动了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历史资料看,城市化都至少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缓慢地、非均衡地侵入农业”。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指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发展前景。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其实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分化为产业工人、农民和自营企业主的过程。在劳动力转变的过程中,沿袭几千年的小生产者变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马克思称之为“真正革命化的道路”,“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而与农业的自然经济和中世纪城市工业的受行会束缚的手工业相对立”。工业革命在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小农阶级,这些小农以种地为副业,而以工业劳动为主业,把产品直接或通过商人卖给手工工场”。这个新的小农阶级一方面具有自给自足性,另一方面日益依赖市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者对于自己产品的货币价格的依赖性”,但他们越来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农民变成了商人和产业家,但没有具备那些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当作商品来进行生产的条件”

三、经济结构决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城市和乡村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社会分工则是导致城市和乡村出现并“城乡分离”的基本动因和历史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总的来讲,作为劳动分工的城乡分离有合理性、必然性,对生产方式的转变非常重要,具有历史进步性。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服务业的发展则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看,城乡对立消失,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对经济结构演变以及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阐述了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结构的演变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这种结构的演变特征又是以产业结构的演进为基础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一元经济使劳动力在一定的空间,从事着简单的、浑然一体的劳动;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也随之不断演进,由此多种经济就相互作用、渗透、融合并不断地演化成新的多样的经济结构形式,即由传统的一元经济到现代的二元经济到多元经济再到未来的统一的经济的历史唯物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经济结构的简单阶段,产业结构浑然一体,此时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氏族部落内部的简单流动。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还没有什么产业结构,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直接结合在一起,人们以相互紧密结合所形成的集体为基础,直接与共同占有的简单生产资料相结合,只在自己所归属的氏族或部落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此时的劳动力转移基本上不存在。

第二阶段,经济结构二元到多元的演变,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劳动力从农业转出为起端,进而逐渐扩散到工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首先在产业结构初级多样化阶段,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而“乡村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工业和农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当然是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第三阶段,经济结构的一体化,产业结构的统一化,劳动力转移在产业结构的内部充分流动,个人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论述:到了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马克思用逻辑历史的辩证方法向我们展示了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螺旋上升的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这种劳动力流动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对于我们分析我国当前劳动力流动所处阶段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使我们认识到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移的规模、方式和方向都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劳动力转移过程与工业化进程内在一致性

劳动力转移过程和工业化进程不是两个独立、隔绝的过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力的转移。马克思分析概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具有反作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就资本积累对人口造成的影响时提到:“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工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的农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送回农村去找活干。”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以及怎样转移,是由当时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决定的。因为,现代工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由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转移中,必然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否则,经济结构的转换不可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所必需的劳动力资源,“对农村居民断断续续的、一再重复的剥夺和驱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提供大批完全处于行会关系之外的无产者”。随着农民同生产资料的分离,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的生活资料变成了“可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而整个农业提供的工业原料“变成了不变资本的一个要素”,这就完成劳动力商品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化的转变过程,从而也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条件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作过深入的分析,得出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劳动力的流动起了主要的推动力量。马克思把利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生产资料获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启动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并且运用再生产理论分析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和动力,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成为扩大劳动力就业的第一推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商品,也为工业产品开拓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材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当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部门时,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性就很难打破,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难以提高;只有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现代工业才有更广泛和更加稳固的农村市场。“随着以前的自耕农的被剥夺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分离,农村副业被消灭了,工场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过程发生了。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单纯看作是为农民就业寻找出路,而是为工商业资本开拓国内市场,是国民经济的“稳压器”。

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第二、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会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向这些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第二、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虽然在城乡巨大差距的吸引下,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会流向城市,但其中有较大一部分人可能在城市无法就业或者打零工,最终还得流会农村重操旧业。因此,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移的规模、方式和方向都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收入和教育状况决定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农业劳动力不断出现剩余的同时必然伴随部分贫困现象的发生。这一方面由于剩余的劳动力不能适时转移出去,或者由于非农产业需求不足,或者由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尽管农业工人的人数不断减少,他们的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还是不断地”变得过剩”,这是使他们成为需要救济的贫民的温床。”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内部劳动力的剩余,人均耕地减少,形成土地经营的“零碎化”,土地收益不断减少,而工商业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却日益增加,从而造成贫困化的积累。贫困不但削弱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力,也意味着劳动力转移的难度更大。贫困原因表现为在商品经济自发的作用下,劳动力的“过剩”将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压到最低限度,劳动力越是“过剩”农民就越是贫穷,越是贫穷劳动力越是不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于是就更加“过剩”。农村在商品经济的自发作用下合乎规律地形成了劳动力“过剩”和贫困化积累并存的现象。贫困往往也意味着资本和教育的缺乏,贫困化导致转移途径狭窄,劳动力的商品化是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满足工业化对劳动力的要求,教育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教育和职业培训,剩余的劳动力只能是“剩余”,而不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的劳动力。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用以满足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对农民而言还生产出劳动力的资本形式,通过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更广和更高的层次上就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自发作用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自然而然地成为他被彻底剥夺的过程,不仅当时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动荡,而且此后也成为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后遗症。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力避重走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和谐社会的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和谐”转移之路。

同类推荐
  •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本书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结集的文章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求知求学经历的生动再现,集中反映了该校新老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精神面貌,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及温馨的师生情谊等。
  • 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引领这一青年工作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中,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原则、形式、内容、机制、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
  •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从党报所处的发展环境入手,全面分析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探究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报群众工作的改进思路。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8)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111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仰山论丛(2012卷)

    仰山论丛(2012卷)

    本书汇集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职员工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其他相关专业领域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涉及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财经、人文、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
热门推荐
  • 剑风流

    剑风流

    人们常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少年林默在失去了自家的美女师父后才后悔莫及。于是他就凭着手中的剑,脚踩无数强者,横扫修行界,上穷碧落下黄泉,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寻找之旅。
  • 死灵神之音

    死灵神之音

    偏僻的孤立环海岛屿,古老的日式建筑风格,夏日绚烂绽放的樱与银杏,节日祭典里活跃欢快的气息,无与伦比的露天浴池,高耸直立的神音学院,传统悠久的灵音神社,每天定时回响的神之音韵……于这一切汇聚而成的梦幻般的岛屿『神音』内奏响的主旋律,人类与死灵的奇妙冒险……
  • 首席前夫找上门

    首席前夫找上门

    她被姐姐设计,错误的出现在他的面前,被他误解成——贪慕虚荣的女人!在药物的作用之下,她根本不能为自己辩解,只能任由其摆布。事后,她终于如愿嫁给了他,却不知,正是生活苦难的开始。白天她是配合他大秀恩爱的首席夫人,夜晚,则只能想办法满足他的洁癖心理。一场豪门交易,彼此沉沦,欲罢不能。及至他终于发现,她才是他的“天使”,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三年后,命运再度将她送到他面前,还带着一个“缩小版”的自己,凌潇然不由怒气冲天:“该死的女人,你敢带球跑?”
  • 拯救世界之明末东方帝国

    拯救世界之明末东方帝国

    一个普通的现代青年,偶然遇到未来的时空实验而来到未来的一处基地。很不幸未来的世界遇到了强大的外星人入侵,残存的人类生活在各地的地下城中。青年人只好在这个基地里生活,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这个年轻人。一次外星人的偷袭中年轻人再次被穿越来到了明朝末年。带着一个巨大的基地和六个幸存机器人,还有未来外星入侵的秘密。青年何去何从,是做个富家翁还是奋起抗争呢?青年选择向命运抗争,为未来的大灾难做好准备。青年大声喊道:“既然穿越了,要穿出个新意、穿出个与众不同来!大明我来了!”
  • 邪恶炼金师

    邪恶炼金师

    一个因为上网玩通宵而精神不佳的大学生被从异次元而来的源星吸走灵魂而穿越。在得到一个貌似可以制造任何物品的神神奇物品后,幻想着自己以后制造出无数的军团踏平整个异界时才发现原来,想要制造任何新的事物必须寻找到相应的设计图。而想要获得设计图就必须进入危险的宇宙试炼空间中获得,于是一篇篇充满着生死时速,各种奇异的种族,一一登陆其中。
  • 守灵夜

    守灵夜

    守灵夜,解密民间真正术法,探寻不可思议的诡异事件,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 我的世界只缺一个你

    我的世界只缺一个你

    风华,在我漫长的生命中,只有你,愿意用生命来换我安好,也只有你会对我说,‘宴儿不怕,我在你身边,有我什么都不怕。’风华,我拥有了好多,权势,实力,还有好多好多,只是我感觉好孤单,好孤单。直到那天,我再次见到两个相爱的神仙被惩罚,我这才明白,风华,我的世界只缺一个你。
  • 杀手十二岁:卧笑桃花间

    杀手十二岁:卧笑桃花间

    本文已出版,出版名为《杀手皇妃》她是外表甜美,却生杀予夺,我行我素的女特工,他,是外表清冷,却身份成谜,腹黑妖孽的酷王爷。一朝穿越,她变成了一个十二岁的杀手,沦为他手下一枚即将毁掉的‘棋子’。“哼,想要我的命?下辈子吧!”她浅笑以对,冷冷下了战书。<br/>当腹黑碰到腹黑,妖孽卯上妖孽,注定是一场风起云涌!谁又能降伏得了谁?谁是谁的救赎,谁又是谁的劫难?<br/>??????
  • 青色的舞恋

    青色的舞恋

    小小年纪的她,内心却有一个小小的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遇到一个又一个阻挡前进的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因为至始至终都有一份鼓励和一份爱支撑着这个不平凡的她。
  •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改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重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群众得实惠比较多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