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2800000027

第2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2)

注曰:此不兼呕言,是专胃虚而冲逆为哕矣。然非真元衰败之比,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亦由上焦阳气不足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枣、姜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固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曰:此言凡病危笃,必藏府之气先绝,而藏尤主利也。谓人有利虽久,而起居如平人,府藏之气未绝故也。如六府气先绝于外,则六府为阳,阳所以温手足、御三焦,气既绝于外,则手足无阳以运而寒,胸中无阳以御下焦之阴而上气,脚下之阳道不行,则有阴无阳而脚缩不能伸。五藏气先绝于内,则肾不能为胃关而利不禁,不禁之极为下甚。手足因无阴以维阳,而藏气不相统摄,则为不仁。不仁者,伸缩皆不能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曰:下利者,里有邪也。而上下轻重不同,皆于脉别之。

假令脉沉则为寒,弦为气结,沉而弦则为病邪结于下焦,故下体之阳道不行而重。脉大,主虚,主邪盛,故大则为未止。微弱者,邪衰正亦衰也。数为阳脉,于微弱中见之,则为阳气将复,故知欲自止。下利热不止者死,谓阳亡于外、阴亡于内也,脉既微弱,数则邪去,邪去而发热,则虽有馀邪,正将胜之,故曰“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注曰:此言下利之死,必先肾绝,未绝而弱,则又常理也。

谓下利至手足厥冷,是脾中阳气久亏而肾中真阳下脱,故如中寒者手足厥冷而无脉,则生生之气几乎熄矣。然此时正气欲绝而邪气亦绝,故灸之以接其肾中之阳。若手足仍不温,脉不还,是正脱已尽。且微喘,是既亡之真阳上出,少阴已绝,而反露有馀之象,明是灯欲灭而复明,故死。然下利证,乃是水邪乘土,少阴脉主水,趺阳脉主土,故少阴负趺阳,以水负土胜,而反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曰“负”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曰:前章既言下利,脉微弱数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此六条即前意而言,脉证或有参差,其内邪喜于外出,则一理也。

但变热者,必见血耳。故谓下利,本客寒伤里,苟非直中阴证,必阴阳互胜,阴胜难愈,阳胜易愈。假令微热,是邪出表也,而渴是胸中阳胜也,且脉弱则在内之邪气少矣。虽不治之,邪去正自复,故令自愈,不必喜功生事也。若既有微热,脉不弱而数,数亦阳胜也。更汗出,则热从外泄矣,故亦令自愈。设脉数中兼紧,则寒邪尚坚,为未解矣。若数脉与渴并见,亦是阳胜,故令自愈。设不瘥,则寒既退而病不退,不宜责寒矣。乃热多必反动其血,故曰“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若发热而汗与上同,更脉弦,则里症见弦为阳脉,是阳胜也,阳胜则愈。乃有下利而失气不已,此气滞而乱,又在寒热之外,故但利其小便,小便利则气化,气化则不乱也。若下利果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

论曰:下利之因多端,不可不详,有热伤而便肠垢者,臭秽之甚且色黄也。有误下而协热利者,必脐下热或大孔热也。有燥粪结而利者,必谵语也。有直下水者,此伤食而滞肠中之气,使泌别失职也。有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此少阴病又兼客热内攻肝肾至急,宜下之证也。有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更小便色白,益确以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有惯晨泻者,此肾泻也。

有泄泻数年者,此谓之水土同化,乃脾泄也。有或泻或不泻者,此湿泻必兼微胀也。有间泻,泻反快者,此饮泻也。有痰壅肺气,使大肠虚而下利者,必两寸滑也。有完谷不化者,此伤风飧泄也。有溏粪者,此湿气也。有鸭溏者,此清水中有屑细如鸭之屎,乃肺虚或大肠有寒也。有非水、非完谷、非肠垢,但色不黄而臭不甚,泻而不实者,此下利清谷也。若本文数段,正所谓下利清谷耳。清谷,谓食已化而不实,比欲愈之溏,则有水杂之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注曰:此不因误下而自利者,乃既有表,内寒复甚,故兼见此,当以攻表为戒。若攻其表,则阳虚而阴愈盛,盛则胀满,故曰“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曰:此言下利中有里多而表少者,然邪终不能胜正,故虽变证多端而病可解,总由于虚,而非不可治之证也。谓下利脉沉迟,沉则为寒,迟则为虚,不待言矣。然其面少赤,微阳也。

身有微热,邪走于表也。但表少而下利清谷,后必郁冒汗解,而且微厥,何也?盖郁冒属虚寒,微厥亦虚寒,因身有微热,则正稍胜,故可必其汗解,而不能保其不郁冒,并保其不厥。因复推原,其先时见面少赤之证,所谓戴阳,由于下虚故耳。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注曰:此言下利至脉绝,手足厥冷,乃至危证。然脉还,手足温,是正渐复,故生。假令手足温而脉不还,仍死,见当以脉为主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方见前。

注曰:《内经》云:胃寒生满病。况下利则寒尤确,但身体疼痛,犹之身热,有表无疑。奈一时并发,是当以内为急,故曰“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欲人知先后之序耳。若方主四逆、桂枝,四逆乃干姜、甘、附,必用生附温里,中有发散之义焉;桂枝内有甘、芍,亦兼有固里之意也。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枚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不可令如水淋漓。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痓病中。

注曰:此言下利有实邪者,不问虚实久暂,皆当去之,不得迁延养患也。但实邪何以别之?如下利,三部脉皆平,不应胸中有病,然按之心下坚,此有形之物横于其中,未动气血,不形于脉,而病气所侵,渐将及脉,故急下之以杜渐。若下利,脉迟,似乎真气亏而脉之循行不能如期,然又见滑,滑乃有邪之脉,明是有邪而见迟滞之象,故曰“实也”。实者,邪实,利何肯止?故宜急下以逐贼。若下利,脉更不迟而单见滑,便知有形相阻,故曰“当有所去”、“乃愈”。若下利已愈,至年月日时复发,岂有应时感邪之理?明是病根不拔,先时藏气,于此日受伤,则藏气至此日亦怯怯,则邪复自动相乘,故曰“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根。已上俱用大承气者,枳、朴、硝、黄,走而不守,去病即止,不若消积等药,藏府反有损削之忧耳。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注曰:此条与前心下坚同是胃中有物也,然此独谵语,则其屎已燥,燥热气蒸,藏真受伤,则芒硝之急暴反不能涤其邪,故只用枳、朴、大黄,意谓胃既燥热,当攻之以渐也。比结胸谵语加下利,则热少燥多耳。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枳实三枚(炙)厚朴三两(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曰:下利,便脓血,此由寒郁,转为湿热,因而动血也。然利至侵血,是先伤中气,后伤血分,故以干姜散本寒劫标热,合粳米以调中,而以赤石脂之甘酸温涩入血分,而收湿固脱也。

本草谓其能养心血,亦取其入血分而调之耳。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半斤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馀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曰:热利下重,此热伤胃之阴气,故陷下而重也。陷下则伤肾,故用四味之苦寒者以坚之。然白头翁清阳明血热,黄连清心脾,秦皮和肝,黄柏安肾,则有交相致之功矣。既下重而不用一味调气升气之药,病已侵血分,不专在气耳。按《伤寒论》

此方亦主下利欲饮水者,解云有热故也。谓饮水与渴不同,渴但津干,欲饮水则是阴分为火热所燥,故亦须苦寒清下者以涤之,与辛凉以解上焦之渴不同耳。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曰:虚实皆有烦,在下利已属虚边,更按之心下濡,则非痞结痛满之比,故以栀、豉轻涌之以彻其热,盖香豉主烦闷,亦能调中下气,而栀子更能清心、肺、胃、大小肠郁火也。

论曰:仲景又云,若旧有微溏,服此汤不能上涌,反为下泄,此于下利后之烦,偏主此汤。盖旧微溏,乃素来脾气弱也。此所云下利,乃客邪乘里,非脾气素弱,且按之濡,故知烦为膈虚,乃太阳有馀邪,而力不能驱之使出,所以轻涌而宣扬之,斯为妙耳。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汤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曰:屎水杂出而色不大黄,此所谓下利清谷,乃客寒入里而肠胃不调也。然或元气尚强,而正气日充,邪气自泻,绝不现寒证者,有之若里寒外热,而外汗内厥,是阴寒格阳于外。本应先治其里,而阴阳不调,致外内如吴越,同病气牵制难愈,故以通脉为主。而曰通脉四逆,即四逆汤之姜、附、甘草也,但干姜多加一半,且《伤寒论》中更设加减法为异耳。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去葱加芍,呕加生姜,咽痛去芍加桔梗,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此虽不全载,亦不可不知,盖“通脉”二字之义合加减法,不止于温内也。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注曰:下利、肺痛,此气滞也。紫参性苦寒,能通血气,《本草》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而好古谓治血痢,故以此散瘀止痛耳。然太苦寒,故以甘草调之,即补虚益气矣。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注曰:前既云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此云气利似即下利气也。又主诃梨勒,盖气利由于气壅,气壅由于涎聚,诃梨勒能开涎而性涩,又能固气,故主之。

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注曰:此方似为下利,中有哕而谵语者,乃属胃实,故附此方以备病机之辨。今曰“大便不通”,恐有误。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注曰:前呕证中既云干呕而利,主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以黄芩汤为太少合病主方,因呕而加姜、半也。然此症有属胃虚而太少之邪在中不得散者,故以黄芩、半、枣为主,而加人参、干姜以温中气。中气不运,邪无从出,又加桂枝以逐太少相合之邪,而不用甘、芍、生姜,谓既温补中气,不必更宣膈而和脾也。

《外台》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人参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同类推荐
  • 荀子(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荀子(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史记(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史记(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本书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
  • 枕上晨钟

    枕上晨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李贺集

    李贺集

    《李贺集》收录了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作品。宋代以后,李贺诗名鹊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北宋初传的《李贺集》为四卷,诗为219首,卷数与自编卷数相同,但篇目、篇数、编次略有不同。后又有五卷本,在四卷本的基础上加《外集》一卷,收诗22首,与四卷本合计,共241首。五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集名为《李贺歌诗编》。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名为《李长吉文集》。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热门推荐
  • 妖退散

    妖退散

    这女的敢再脑残一点吗?什么魄天院,什么除妖?喂,你看看,闻闻也就算了,你长得漂亮,这些我都忍了,你怎么还摸呢?别以为你背着一把狙击枪我就怕你!好吧,静夜他得承认,命运之轮早就转动起来了!(绝对好看,不好看不要钱,其实好看也不要钱,那你就随便看看呗!)
  • EXO之就想爱着你

    EXO之就想爱着你

    4个女孩相继来到韩国,缘分将她们拴住。因为一次偶遇,她们和他们认识了,又因为命运将她们带到了他们的身边。在爱神丘比特的帮助下,爱之箭成功射中她们。经历了一些磨难,在这些插曲中,4个女孩,变成了7个女孩,这7个女孩最后,拥有了友情和爱情。
  • 终于我转身离开

    终于我转身离开

    曾经的她,现在的她,俩个完全不一样的角色,喜欢他,能追求他么,女追男,隔成纱。。。只希望他能喜欢自己。。-------------刚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以为很难,没想到,这么简单。。。。我叫陌宛儿
  • 令今朝

    令今朝

    权利预谋邂逅一日一月一年,也许注定一辈子得不到“你会帮我吗?”最后的祈求被送向哪里――
  • 天启志

    天启志

    四颗心,四种人,四种命运编织的故事:智与武,爱与恨,碰撞出的情仇。
  • 诡瞳手札

    诡瞳手札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你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在你左右……(本书QQ群:8360357欢迎喜欢本书的读者朋友们加群讨论!)
  • 这群道士有点嗨

    这群道士有点嗨

    第三人称的奇幻故事看多了?那就换第一人称的来看看吧!这里有疯狂的道士,牛逼的想法,很嗨的世界观。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活的不朽、死的伟大、生时作死、亡时气人的《这群道士有点嗨!》吧!本书因为某些原因,提前半年和大家见面。作者声明:本书所讲的一切均为扯蛋,如有雷同,请一笑置之。故事绝对没有笑点,内容绝对不好看,文笔绝对烂到爆。不是我吹牛,一般的帅男靓女至少都会看到一百章左右。此书是仙侠,是修道,是奇幻,亦是胡扯。
  • 重生之最强丧尸传说

    重生之最强丧尸传说

    他从深渊中醒来,脑中残破的记忆让他留下血泪他为什么会死,究竟是谁杀了他的全家他从深渊千辛万苦的回到大陆,却发现熟悉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随着记忆的恢复,他一个个的复仇。他发誓会让他们后悔。“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在何处。我,都会将你斩杀。”——凯撒
  • 亡之前世与诡事

    亡之前世与诡事

    欧阳暝,我早已不是上一世,上一世的亲合早就已经死了,我是沈忌,请你看清楚!……(本文纯属虚构(包括主人公所在的国度),不要当真)
  • 夜渊王

    夜渊王

    曾经威震世界却昙花一现的第一帝君受龙王邀请再次现世,天堂之门的阴谋,异族的威胁,这些都不重要,我在乎的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