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3200000016

第16章 物语(1)

苍术

一个溽暑的夏夜,母亲拿来一个火钵,点燃了一簇干生姜似的东西,送往我的床头,顿时,一股浓烈的异香扑鼻而来。我问那是什么,母亲说是苍术。

我们乡下说“苍术”使用的是常见读音,“术”读shu(树)而不读zhu(竹)。什么时候读准了它的正确读音,已不记得了,但是苍术从此走进了我的生活,不仅仅在夏天用来驱蚊子,而且挖取这种草药变卖,是获取零用钱的最佳途径。

春末,屋后山上丛林间到处长出苍术的嫩苗,椭圆形的叶子带着边刺,茎秆随着季节的深入由青转红,到盛夏会长成半人高,但茎仍然是细细的。人秋,枝上结出蚕茧样的果球,褐色的,轻轻飘飘,招招摇摇,打老远就看见它是苍术。挖取根块也不难,小锄下去,铲起,拿出土块在働杆上一磕,拖着长长须根的便是。它的宿根年龄愈久,块根愈大,块节愈多。所以,我们读书下学后邀集一起去挖苍术,欢呼声总是在有了大收获之后响起。

苍术香,香得特殊。那是一种浓烈的清香,传得很远,不与任何一种物质的香味混淆。倘若谁家屋里燃烧起一块苍术,屋子外边远远的地方都能闻见那香。因此用来驱蚊是很有效的。烈日下暴晒几天以后的苍术块根,变硬,收缩,搓去根须,褐里泛白,是出售的半成品。侍弄过苍术的双手,留有余香,久而不去。有一次我在山上跌倒,被母亲背回,她一闻我的手,就说,你又挖苍术了。这“又”字说得很重,语音也拖得很长,其间充满着母亲对困顿家境的无奈以及对我的深深忧怜。

苍术硬,硬得孤傲。它的茎在春风里不要多少日子就坚挺了,虽缟。却异常硬脆,宁折不弯。倘若挖取了一堆根块,没法带回家去,想用它的长茎做箍捆它回去,它不答应,喀嚓,断了,不只断成一截两截,它一受力,全无连接,连叶子也脱落下来,东一片,西一片。挖苍术的人都知道,莽莽撞撞上前去,一锄,一铲,一镐,若是没把准方位,让它的茎离根部脱走,你再也找不到那根部的位置。晒干后的块根更是坚硬无比,休想掰它,掐它,分开它。药材收购站的张站长就是凭掰的手劲来辨别苍术的干度,也是凭它的干度来评判卖药人的人品:“还想藏假?看得出你就是个湿心潮肺的人!”那年代,被骂者绝对不能还口,因为谁都知道他大姐夫是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苍术贱,贱得自在。我刚初中毕业时父亲去世,眼看高中读不下去了,那两年挖苍术挖得梦里流汗,可是每斤只能卖上8分钱;后来涨到1角2分,却难得挖到了,山上都被人搜过好多次,最细小的植株都难能逃脱働头豁亮的眼睛。分明知道不值钱,可是又到哪里去弄到值钱的东西呢!就像我们农村孩子到小镇上卖苍术一样,受人唾骂,任人编派,我们生就了这“贱骨头”,奈得他何!张站长一打开那白银似的香烟盒,抽出一支烟在盒盖上慢条斯理地戳着,我就知道我的半篮苍术要触霉头了。这时候我多半拎起篮子就走,到家母亲问我怎么没卖掉,我只好说张站长生病没开门,或者说他姐夫生日,他喝酒去了。

苍术没能和我一起走出来,它一直就在乡野里,春天发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但卖苍术给了我人生有益的“忠告”,那就是决不能做一个“湿心潮肺”的人,并且骂人和被人骂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需要,就像苍术熏死蚊子和蚊子被苍术熏死,都是一种生存哲学一样。我虽然对医学或厚黑学知之甚少,但是在我稚嫩的心灵中,只要一提起药材站的张站长,我就觉得单凭他收购的这些草药把一些垂危的病人治好,简直有些自欺欺人。

蓼竹可亲

寥竹,也叫箬竹,或寥叶竿子,是竹中的娇小者。高不过2米,粗不过小指,叶却大得惊人,通常一片蓼叶长度有40多公分,最长可达50公分以上,宽也在10公分左右。可以说,在所有的竹类里,没有哪种竹子有这么宽大的叶片。如果说有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么,寥竹就是头脑发达,肢体简单一那顶在上面的叶子仿佛就是它的头颅。

我们乡下居家周围到处都有寥竹,在小河边,在坡坎上,在树林间,甚至在庄稼地头。平常不把它当做有用之物,任其生长,任其荒疏,甚或砍了做柴火,伐了扎篱笆。枯死的茎杆和叶子与柴火别无二致,一如隐士和农夫在山中坐道,都是目光朝下,素面向上。

但是你不能说寥竹没用,寥竹的用处在它当用则用的时候,在别的物什无法替代的时候。寥竹纤弱的肩上扛着神圣的使命。

比如夏天来临,雨水跟着到来,农民去耕作或赶集市要戴顶斗笠,这斗笠骨架里的夹层就是蓼叶叠成的。寥叶斗笠最能避雨,又轻薄利朗,青青的竹叶尸然活着,在雨中焕发生机,故而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的高吟低咏。更主要的是,寥叶斗笠养头,它仿佛在释放着生命的因子,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戴它在头上,仍然凉悠悠的,似乎有风在吹过,有绿意在焕发,有嫩绿欲滴的鸟鸣在流曳。倘若听雨,这便是最真切的雨声,起初一点一点,清晰可辨地敲响在耳廓,继之成片成流注状交响起来。你会想,雨亦能语,这是盛大的演说,是热烈的辩论,是高屋建银的呼吁。没有哪一个能说会道者有如此的底气,让你的头颅变成一只录音机,或者是功放器,让思维顺着雨水源源不断地走向土地,渗人根须,乃至在静夜升上一株庄稼的叶脉,灿亮成一颗夜露或者珍珠。

比如端午来临,寥叶又派上了另外的用场,乡下人用它来包粽子,清莹韧实,箬香袅袅。甚至连根扎绳也不用,寥叶两片,它们拥抱,交好,配合极为默契。寥叶粽子不粘连,不外溢,吃完后寥叶上干干净净,它们就像来到人间完成一件重大任务一样,走的时候两袖清风,只留给你两颊糯香,一腔感激。所以老外来我们国家过端午,说粽子这东西好吃,要是外面一层绿色蔬菜稍微软和一点,那真是好极了——原来他连寥叶也不忍舍弃。

比如我们制成精美食品中的豆皮,也是寥竹的功劳。只有寥竹竿,那么直,那么细,那么光滑,在滚沸的豆浆锅里一头钻下去,起身,捞起一张半月形的豆腐皮儿,在阳光下稍稍一晒,迅即变得金灿灿,银闪闪,厚薄均匀,形制完美。你要是制作豆皮的能手,就不会放过这寥竹秆上的一味异品——豆皮棍。当然不是吃寥叶秆子,而是吃包裹在秆子上的厚厚的豆皮册。我之所以说它是“册”,完全是按照书籍的形状来设喻的。一张张豆皮被揭去,留下棍子上的那一层层,久积成册,恰如一册单行本;更有味道的是它的韧劲,或烹或炒,或熘或煮,总能吃出它的性子来。设若人的性子能入豆皮棍,那就堪可咀嚼乃至寻味了。

比如扯挂面的面筷子,也是由蓼竹秆子胜任。二尺来长,刮得溜匀,攀上面条,拉扯之后插进筷眼,各司其职,从无一根站错队的:我惊异于村人胡老爹的巨大面钵,更对他都似乎数不清的面筷讶然。—个箩粉匠除了当日用挂面交换来的几斗小麦,他所有的只是这面钵和面筷子,或者还有墙角那方一人多高的箩柜:胡老爹去世后,没听说他的后人有扯挂面的,想来那面钵、面疾和箩柜都没有得到传承。如今想来甚为可惜了。

我没能做乡下的一株蓼竹,但是总隐约听到寥竹说,站直点,哪怕你很纤弱。于是想到寥竹筷子,并且由此想到,再找一个直性子人做伴侣,那才般配。谁能一辈子承受一根直筷配根弯筷的现实呢!

这却很难。

红泥小火炉

傍晚,在老家。看看天暗下来,好像要下雪了。于是上小阁楼上翻翻找找,居然找到一个火钵,红泥的,土窑烧制,圆底,方沿,6寸来高。把它安置到火炉框子里,正好,仿佛原配一般。

也许就是那只温过“绿蚁新醅酒”的红泥小火炉,从唐诗里一下子就走到我的脚边,1000多年的冰霜雨雪并没有消损它沐过唐风宋雨的容颜与姿态,反而更加古色古香。我感受着炭火的温情,心里暖融融的。于是想到“大襟长褂罩深寒,双手炉间随意颠”,想到我们乡下的老人烤火的那种情景,拙朴中透着儒雅。,闲逸里藏着冥思,他们自然而然就把小火炉当成了煨酒的工具。

其实,白居易写那首《问刘十九》时,是在今天的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另一首《刘十九同宿》中说明了诗人的这位好友是当时的“松阳处士”。浙江与我们安徽毗邻,气候差不了多少,在冬天一样的寒冷。至于冬天浙江人是不是还在使用红泥小火炉,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里的人(乡下)也多习惯在冬天烤火。我有一个亲戚的商业伙伴是浙江丽水人,他来我们这里,用火炉烤起火来像模像样,一点也不比我们外行。

早些年,我们这儿无论老少都在寒冬腊月备一只杉木小火炉,多呈四方形,八寸见方,上面安装木条把柄。也有圆形,面置扇形木板,可以代替凳子坐。火炉内均放置一只粗窑烧制的红泥火钵,或方或圆,可以盛饺木炭、窑枚(烧窑时留下来的碎木炭)或夫炭(锅灶里取出而后熄灭的本炭),由一两颗火种引燃,覆盖一层薄薄的青灰,一炉火可以用上一整天:人夜只要保留火种,第二天加人炭头,便可接着使用。

小火炉一般是老年人使用的专利,孩子上学也有提拎着的,上面放上一片瓦,以防大风吹起,一会儿就燃尽了。大孩子为小孩子拎火炉,是助人为乐,小学作文的素材不少来自这儿。也有调皮的孩子弄翻了别人的火炉,碰碎了红泥火钵,少不得要赔一个,虽说一毛钱一个,那时可是一个男劳动力的大半天收入。

有一年,我的一个广东朋友来,正好赶上老冬天。他看我们每人脚下踩着一个杉木火炉,十分惊奇,他并不知道这是用来取暖的。可见这物什往南方就难以见到。,其他地方虽有火炉,可能都是有别于这种方格子的泥巴火钵的东西。这种火钵的好处甚多,比如可以取下来,任意放到站桶、暖桶或是烘罩下,随取随用。要说明一下,站桶是摇篮的兄弟,它在小孩能站立的时候,把孩子箍在里面,确确实实是一个桶。暖桶是老人的专利,有坐厢,有靠背,下面放上火钵,上面偎着幸福的梦幻。烘罩则是篾制的专用来烘烤小孩衣物尿片的笊篱——有了先进的取暖器,它们都已次第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我怀念火炉,更怀念由于火炉的温暖提示而出现在我面前的那些熟人的影像。我的祖父就常常将火炉掩在一件灰布长褂下面,我的外祖母依靠火炉的支撑艰难移动老迈的身体,我的父母一直不怎么喜欢用火炉,因为他们都还没到衰老怕冷之年就早早过世了。我和妹妹曾经抢过一只轻便的火炉,结果让它散架了,火种撒了一地……今天说这些,心里不乏温暖,更多的是为了找回一些情感上的缺失。

马灯

在我的记忆里,马灯似乎与马无关,而与牛关系倒很密切。

乡下养牛,最关心的莫过于母牛产仔。瞅准了那夜,牛棚的门口总会吊起一盏红光朦肽的马灯。父亲忙进忙出,母亲频频问询,除了浓重的血腥味,我不知道他究竟帮上了母牛什么忙。月子里的母牛,喝过几次豆浆掺红糖的“补液”,一边是微光的马灯,一边是两颗贮满感激的明眸。这印象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一盏不灭的马灯照彻牛棚的寒夜,照亮那一对母子无声的感恩。

我离开仓园畈的时候,随手提着那盏锈迹斑斑、护罩松动的马灯。那一年,宜城举行了一次大型灯展,据说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各式灯饰。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乡下那种白铁架子里嵌进玻璃罩的马灯在城里已经很少见到,要我寻一两盏给他,也许在灯展上能占一席地位。其实他哪里知道,乡下这种提着走夜路的马灯,几乎家家都有,有的人家竟多达数盏,有大号的,有微型的,有双灯头的,还有彩罩的。只是他们一直在用着,你即便掏钱买,他们也不一定卖给你。若干年后,我曾试探着去谋取一位邻居家的彩罩马灯,他没给,听说古董贩子已经光顾好几次了,只是价钱没讲好。

我多少有点后悔送掉了自己里的那盏马灯,尤其是在想起我的父母的时候。有时,一件碍手碍脚的物什,你恨不得将它扔得远远的,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是一旦真正弃了它,转过来想它的好处,想它那么贴心樊肺地跟着你为着你,一种身边人突然离去的感觉油然而生。一次回到乡下,住进老屋,半夜时分突然接到邻居一老人去世的消息,而外面黑咕隆略。屋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抓捞了,手电没有,火把没有,就想此时若是泽尽马灯尚在,“咔嚓”顶开护罩,“吱啦”点燃灯芯,“咯咯”摇响提手,任凭夜黑,任凭风吹,任凭道路坑坑洼洼,那一团红光就暖在心里。

此时默读那首《马灯》,便会有一种亲切感从四面聚来,乡野的夜色像一匹薄布,被马灯照得透明:“想起故乡的雨夜/一盏穿透雨帘的马灯/将黑剪开一个缺口?/照着老队长的脚印/趟进一户又一户的家门/然后?驻足村头的场院/守护着玉米大豆们安逸的鼾声。”经常提着马灯在我们村子里嘘寒问暖的虽然不是老队长,而是我的一位表爷,一位曾经做过会计而后做着保管的老人,但那年月,他能像更夫一样挨家挨户提醒人们防火防盗地震(一度时间家家搭起了防震棚),实在叫人连同他手里的马灯一起长久记得。

“谁家有马灯卖?”又是古董贩子在村里叫喊。其实不要说马灯,就是其后普遍使用的煤油台灯也几乎绝迹了。20年来,我们使用的都是电灯,没有什么样的灯光能够与它抗衡,也没有什么灯饰能与各式各样的电灯造型媲美,似乎只有一个关于菜油架子灯的谜语还有些古朴的气息:四根柱子八根枋,架起锅来烧面汤。

—次意外的邂逅,我在我的一个亲戚家居然看见了久违的马灯:它就挂在内房的墙壁上,被擦得锃亮,玻璃上一尘不染,连灯柱灯盏也不见一点锈迹。我把它拿下来,撑开灯罩,准备用火柴点亮它:没油亲翁说我的遗憾随之而来,原来也不过是一个摆设,一个过往岁月的印记。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为这位亲戚托人买过煤油的,浑时煤油凭票,一次只能买半斤而已。这盏马灯是记得的,我们这一生谁又不记得呢?

设若不是目击口传,乃至文字记录,后来人谁又知道有一种叫做马灯的照明器具?人类从松明火拒中走来。从油灯电灯下走来,向不可知觉的光明中走去,未来的夜晚。是什么带给我们以异样的光芒?这恐怕绝非声光电气所能涵盖的: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珲就是,再也没有“马灯”这么具有生命质感和生命声息的词语了:当马和灯走到一起,那是多么富于想象多么令人警醒的一个意象啊,即使你对于诗词曲陚毫无兴趣,面对马灯,你就是面对一个有声有色的生命;当一个生命在你面前能灿然发光,我们说,拥有它便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我因此怀念老家牛棚门口的马灯。

向阳的树

向阳的树温暖,幸福,在冬天仍然显得油光满面。它们占足了那么多的阳光,生长速度似乎也就快了不少。一根笔直的树干伸上去,像一躯不肯弯下的腰脊,在一大片树林里煞是气派。

同类推荐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 现代散文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这一百多篇优秀作品,并在吸纳当代专家学者评析的基础上,对每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介绍了现代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成就。
  •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本书是有关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学、电影与文化的研究,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篇文章,是讲清末“革命”话语的;第二部分的三篇探讨民国初期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的政治文化;第三部分的三篇关于中国早期电影与都市文化;第四部分讨论的是文学文本、类型与文学主体,最后两篇是谈张爱玲的,涉及1940年代欧美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接受和挪用等问题。
  • 诗建设

    诗建设

    《诗建设》主要内容简介:语言有根吗?万物有共同的根吗?或许,这样的疑惑与茫然正是这个纷繁无序时代的症结所在。现代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因为“上帝死了!”上帝在那里,或者从来不在。就像一个密闭的房间中的一个我们曾经得以仰望天空的窗子,我们因一种角度的固化,因对它持久的注视中意识到了它对天空的遮蔽。但如果我们因此最终放弃了对天空的仰望,如果我们对一种僵化方式的克服没有成为与真理与道相遇的一个最新的契机,那么,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丧失者,一个不幸的“现代人”。是的,诗歌可以,同时也应该成为这样一个沮丧的时代获得拯救的力量。
  • 世道

    世道

    这本书的文字,好看到一口气读完都不肯善罢甘休。这些围绕世道来书写的精短挂钩,为变幻莫测、虚实纷呈的世道,求证着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用以温暖和慰藉人心。
热门推荐
  • 快穿之男主是我的

    快穿之男主是我的

    一朝穿越成心爱书中的配角,夏红妆猥琐又害怕的蹦跶。后知后觉发现原来这次穿越居然还要完成任务,夏红妆亚历山大。不过话说为什么完成任务后还是回不了家?还有这遍地美男是肿么回事啊?我要回家找妈妈。夏红妆:“虽爱美男,但求放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烟雨蒹葭

    烟雨蒹葭

    【作者第一次写文,希望各位哥哥姐姐们多捧捧场!多多的支持我!我一定会更加的努力的!此文的篇章有长有短,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谁说的这只是一次必然经历?对于你来说,幸好,只是一段旅程。对于我来说,尚好,纵然一生难忘。相濡以沫无疑是种痴念,只求远远望上一眼,然后相忘于江湖。文绉绉的语句全抛去,最后只剩下一句“我,想你”
  • 虏庭事实

    虏庭事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华夏四正之涅槃火离

    华夏四正之涅槃火离

    自古华夏大陆多传奇,这个故事从神陆大地开始,什么样的战斗,又经过了多少岁月,四正的传奇从神陆大地进入华夏..
  • 不倾情的倾情

    不倾情的倾情

    只能算自己悲催,未婚夫和姐姐出了轨,伤心啊!只好叫死党们来陪,不小心喝多了,失身了。但是谁能来告诉我,为毛线失身的是我,那个男人又来找上了我。要我负责,呜呜……(男女主角身心都是干净的哦!!!)
  • 起源日记

    起源日记

    S一AfteralltheseyearsIstillchoosetolovewithallaroundeveryoneofus,buteverythingisoutofcontrol
  • 血飘无界

    血飘无界

    力战万敌,成英雄傲战苍穹,登至尊血染无界,终炼狱
  • 江湖智慧之历经磨难

    江湖智慧之历经磨难

    江湖自有江湖人闯,闯江湖的智慧,是如何活下去的哲学,也是如何功成名就的学问。江湖中的“一叶”,历经磨难只为了“成”。
  • 瓦罗安大陆

    瓦罗安大陆

    这部小说述说一位法师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神的故事
  • 这个玄士有点皮

    这个玄士有点皮

    女娲造人,轩辕制礼乐后,诸神退居三十三重天的仙界。妖族侵入人界,人界到底是否要被神族收管?看小玄士如何在九州乱搅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