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0100000007

第7章 乡情记忆(1)

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

故乡童谣:“牛捉犁(乡音guang),种夏田;夏田黄,搬上场;连枷打,簸箕扬,一扬扬了七八装;磨子咯载,细箩细筛,擀杖上案,切刀走马;擀去擀成纱毡,切去切成麻鞭;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团线,三哥哥吃了八碗半,还说他没见。”如果把故乡的生产、生活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这个童谣说的就是故乡从秋播到夏收、从归粮到打碾、从磨面到做饭的工艺流程。尽管它反映的是故乡从前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代表当下的结构和状态,但要认真考究起来,感觉这个流程运行到现在,其技改步子并不大,像二牛抬杠、肩挑背背、借风扬场等等出苦力的地方,都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只是个别环节上稍有进步罢了。比如说,再也不会用连枷你一下、我一下地打场了,而是把“突突突突”叫着的拖拉机开到摊好的麦场上,带起石碌碌转圈圈,条件好的还用上了小型脱粒机;比如说,很少有人再用擀杖擀面了,而是用上了家用的压面机,轻省是轻省,但用机器压出的面终究没有手擀的面有筋道,那味道也差得远。如今能吃上手擀面,怕是也算奢侈了一回吧。再比如说,磨面也不用人力去推了,而是直接上钢磨。同样的,机器磨出的面和用人力在石磨上推出的面相比,终究要逊色得多。人,其实是个很奇怪的动物,桌上桌下,吃着山珍海味,嘴上却说:“还不如山里的野菜好吃呢!”吃着机器的钢牙磨碎的精细白面,心里却向往着用石磨推出的面粉做成的手擀面,好像现代人的胃口被现代工业文明在不知不觉中给得罪了似的,也好像钢磨代替石磨是人类犯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一样。其实,人说这话是讲良心的,因为也许他们向往的仅仅指“面”这个结果,而不是“磨面”这个过程,相信有推磨体验的人都不会为推磨本身喝彩。

从前的日子里,除了队上有一台架在河上的水磨外,几乎家家都有石磨。可以说,村子里的孩子是在磨道里旋转大的。记不清是从几岁开始,石磨也毫不例外地成了我的伙伴。反正从我记事起,生活中就没少过石磨,也没少过推磨。即使很小,还没有能力推磨,但哥哥姐姐推磨时,我大概是要给他们做伴的。一个冬天的早晨,哥哥和姐姐去河里抬水,原是准备约我一块去的,但我没有同意。他们抬完水,在推磨时哄我说,他们到河湾里,用勺子敲开冰,正准备舀水时,一个小小的冰娃娃从冰窟窿里爬出来,给他们吃了白面片片,还给他们放了电影。哥哥、姐姐说到吃白面片片时,使劲地吸气,做出香死人的情状;说到放电影时,就睁大眼睛,做出被电影吸引的情状。还指着从门缝里射进来、在磨担上来来回回的阳光说,你看,这不正在放电影呢吗?看着他们一脸的得意,我对自己没有跟到河里去而后悔得要命。就那样一直坐在磨房门槛上,陪着他们把粮食推完。这是我最早关于推磨的记忆。

推磨,几乎是我们这些“留守族”每天的必修课。大人们天不亮就要上地去,临出门,总要把我们从睡梦中摇醒。当然,那是个不容易实现的过程,多半要掂过来、掂过去,一边摇一边叫,费上半天的工夫,才能把我们喊醒。用两个小拳头捣着惺忪的睡眼,努力在心里记着大人安顿的一件件要办的事。什么分配好的菜饼子压在各自的枕头下面啦;什么起床后先扫屋子和院落,后把放在门洞子里的一篮秕谷撒到院子里,再打开鸡棚,放鸡们出来啦;什么厨房里一盆生好的豆芽菜要把皮拣掉啦;什么把玉米桩上的玉米棒搓出一口袋啦,等等,事无巨细,不一而足。我们便支棱着耳朵,一边和瞌睡进行着英勇地斗争,一边使劲地听着,使劲地记着,生怕忘掉一两件事,真是记得人心上都疼!临了,照例要说一句:“磨房里有二升玉米,要推了。记着,记着!”等大人们“啪”的一声关好大门,并听到“咔嚓”的上锁声,我们终于被飞旋的瞌睡虫击倒。等一觉睡醒,已是阳光撒满了院子,鸡们在棚子里“咯咯咯”地叫了老半天。赶紧穿上衣服,洗脸怕是没有的事——第一件事便是在枕头底下拿出菜饼子来,三两下就给报销了,然后才一件件回忆着大人安顿的事。有些实在记不清,就你一句、我一句地乱说。谁说:“怕是要做这呢!”如果不像,其他人会异口同声喊:“不是的!”谁说:“怕是要做那呢!”如果像,大家又是齐声喊起来“当当就是”,于是大家分头行动。一般情况是,先干简单的,比如扫屋扫院啦,放鸡们出棚啦,等等。然后就死命地玩儿,等玩得实在不能再玩下去时,才开始干活,像重活、费工夫的活一直拖到最后,眼看大人快要散工时才开始动手。

当然,最不爱干的活就是推磨。往往是正玩在兴头上,谁说一声:“愣娃,还有二升玉米没推呢!”大家便一下子像傻了一样愣一会儿,忽然又一齐奔向磨房。急势慌忙把粮食倒在磨子上,姐姐、哥哥和我,每人拿起一根推磨的杠子,我们叫做磨担的,穿过拴在石磨上的绳套,磨担的一头拷在石磨壁上,一头抱在怀里,三人同时用力,石磨就“轰隆隆”响着旋转起来了。开始推时,在磨道里转圈,会把人转晕的,但时间一长,也就适应了。石磨转起,只见搭在石磨上的粮食堆,像“漏漏窝儿”(一种会漏土的小虫子)漏土一般,直往石磨的小眼里漏,不一会儿,玉米堆尖尖的顶子就被漏圆了,一会儿又被漏平了,再一会儿就被漏陷了。这时,哥哥或姐姐便伸出手,把散开的玉米重新向磨眼处堆,再堆出一个尖尖的小山来。那白得耀眼的玉米面粉像瀑布一样从磨齿里源源不断地撒下来,逐渐在磨台上形成起起伏伏的面的波浪。

如果迟了,估算着按大人进门推不完的话,要么,我们会一齐加油,在磨道里奔跑,让磨子飞起来;要么,拔掉部分插在大眼上的“拨簪”——全部拔掉是不行的,如果全部拔掉,推出的面就不是面了而是玉米珍珍。

10084;把玉米从大眼里灌下来,“轰隆隆”的声音比先前大得多,如雷一般,面粉也像发了大河一样从磨齿里往外涌,粗拉上一会儿,再插上“拨簪”,让细面把粗面覆盖住。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破绽,但大人回来,等面一上箩,就露馅了,那留在箩上面的粗珍子,被妈妈倒在一边,足足有两大碗,轻则一顿臭骂,重则免不了皮肉之苦。当然,这些小伎俩,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为之,不常用的。

一次,我和哥哥正在推磨,听到飞跑的小伙伴说把公社的“老链轨”(铁牛拖拉机)滥到河滩口了。当“老链轨”在烂泥里一前一后挣扎的样子一从脑海中浮上来,心便“呼”地一下,飞了!于是,顾不得磨子上还有多半升粮食没推,磨房门也来不及关,便欢呼着向河滩口飘去。“老链轨”冒着浓烟,一次次向前,又一次次退回。河滩口,司机急得满头大汗,我们欢得手舞足蹈;磨房里,鸡们趁机撒着欢、过着年,边吃边刨,边屙边叫。不用说,当磨房里的一片狼藉映入我们的眼帘时,先前还很兴奋的脸,绿了!也不用说,当妈妈的棍棒逐一在腿上扫过时,刚才还很欢快的我们,哭了!

白天推磨还好打发,一旦到晚上,就难挨得很。但那时,晚上推磨又是常有的事。经常是我们推着磨,妈妈站在边上,等有足够的面了,就直接从磨台上取面做饭。外面已经是漆黑一片,而我们的磨房里依然是磨声阵阵,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在石磨上摇曳着昏黄的光,我们的身影在灯光里忽大忽小,一会儿映在墙上,一会儿又映在房顶,磨房里便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神秘和不安,石磨“轰轰轰轰”的声音,在深夜里显得异常响亮。推着推着,就睡着了,“刷”的一下,磨担离开磨壁,在推力的作用下,石磨上的粮食被打得飞溅。晚上推磨,也有清醒的时候,那自然是在粮食快要推完时,看到只剩下一小撮粮食了,我们兴奋得像夜行的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样,奋力奔跑起来,瞌睡也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很小的时候,是三个人一起推,说说笑笑,背课文,讲故事。有时说着说着就起了矛盾,常常是哥哥猛走几步,把磨子一闪,我的磨担便离开磨壁直扑粮食,粮食一下子飞了出去,有的从磨子上纷纷跳进磨台上的面里,钻进去,不见了,有的直接溅到了光滑可鉴的磨道里,“嘣嘣”直跳。看到我的磨担闯了祸,哥哥便在那里幸灾乐祸地叫着:“哎兮,哎兮,把玉米打漾了,把玉米打漾了。”气得人眼泪转着圈儿,可是没有大的力气以牙还牙,只好一边哭一边收拾掉在地上的、磨台面里的玉米粒。当然,和好的时候总是居多,我们会愉快地转着圈,眉飞色舞地讲着孙悟空、猪八戒,让孙猴子们在我们的舌尖上翻滚,在磨道里腾云驾雾。稍大一点,我们就开始轮换着推,从三人推变为二人推,从二人推再到一人推。就这样,我从一个个头刚够到石磨、双手需握住磨担、顶在额头上才能推磨的孩子,在石磨旋转的岁月里,一直推到磨担在胸,在腰,在腹,以至于后来,一个人把磨担放在大腿上,一边走,一边看书,等石磨上的粮食推完,一本书也看得差不多了。

推磨很辛苦,但推惯了就不觉得什么。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似乎没有一个尽头,心里就盼望着,能有一个磨面的机器,想停就停,想磨就磨,我们站在边上当起了指挥官,指挥着机器磨面。或者机器在那里磨面,我们到外面去玩,玩够了,回来一看,粮食早都磨好啦,那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听说前川已经有了磨面的机器,叫钢磨或者粉碎机,一装粮食倒进去,只听“嗡”的一声,粮食便磨完了,又白又细的面从机器的口里流了出来,听说还能把黑的磨白了。于是,我们便神往之至。但要拉到那地方去磨,隔山隔水的,不容易做到,我们又没电,那咋办?还不是只剩下心向往之的份了。

1984年,村里通了电,随之有了钢磨,家家的石磨便废弃了。但作为曾经的生产力,曾经的劳动伙伴,故乡人是不会忘记石磨的。有的人家的磨房至今仍然保留着,虽没有什么用处,但留下来,人的心里会踏实得多。有的人家还把石磨像神仙似的供奉起来,看见它,就会想起那些石磨旋转的岁月。其实,只要留心,你会发现,人世间有很多事是由旋转的圆组成的呢,不是吗?光滑的磨道上留下一圈圈头尾相连的圆,孩子们在重复的圆上长大;从秋播到夏收,从夏收再到秋播,一年四季转了一个圆;从前吃着露地的蔬菜,后来吃大棚里反季节的,现在又感觉露地自然生长的好,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上;人呢,从自己的哭声里、别人的笑声里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在别人的哭声里离开这个世界,完成了一个人生的大圆,这个大圆,正是由和磨道里一样旋转着的众多小圆组成的……

2007.05.09

逝去的端路

——故乡地名琐忆(一)

陇东,黄土高原腹地。故乡生长在一条由两边绵延的山脉紧急收缩而形成的沟里,她是这腹地上一处显眼的皱褶。沟、梁、峁、屲、坡、嘴、湾、岔……是故乡面世的另一种形态。小时候,我像一匹没有缰绳约束的小马驹,在这些宽阔、贫瘠却又温暖的怀抱里奔跑、撒欢,它们用刚劲的手臂,轻轻托起我的童年。我在它们无私的胸怀里渐渐长大,并背起行囊,离开故乡去远行,而它们却永远留在那里,并在岁月的流逝中越来越沉稳持重。不管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怎样的物是人非,它们都“大美而不言”,就像饱经沧桑、豁达淡定的老人。这让我留恋,让我回味!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怀念的味儿越来越浓郁,越来越清晰。

——“故乡地名琐忆”题记端路,是故乡曾经的一条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倘要问故乡现在的少年,端路是什么?端路在哪里?他们必定会一脸茫然,不知端路为何物。

可我知道,因为我是在端路上跑大的,也是沿着它走出村子的。端路纵贯村子南北,长不过一里,宽仅可容车,端路的两旁是箭杆一样笔直的玉米林。就是这样一条普通的家乡小路,却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在我们的眼里,端路是很神秘的。因为,沿着端路,大人们挑着粪担,去了南北山上的地里,又挑着庄稼,流着丰收的汗水来到了村里。一队队牲口驮着犁耙早出晚归,一群群牛羊在牧人的鞭声里,消失在端路的尽头。而我们呢?沿着端路,可以去队上的大场里尽情地玩;可以去两边的庄稼地找到妈妈;可以在端路边上拔到猪草的同时,把旱萝卜拌破,并一芽一芽地吃掉;可以站在旁边,看“五五”或“二八”拖拉机耕地,在尽情享受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对着那两个和蔼可亲的司机肆无忌惮地高喊:“生生子,耕下的地栽棱子;长长子,耕下的地仰仰子。”可以去队上剜洋芋籽的现场凑热闹,如果运气不错的话,还可以吃到剜剩的洋芋芯。即使是去队上的苜蓿地里偷拔苜蓿,被看守的人追撵,我们也会不费力气地跑回家。就连天上刮风,也是从端路上直灌进来。如果天边有黑云,要下暴雨了,那“嚼啪”的雨点也是沿着端路一路下到了门前……大人们不论说什么,总是口口声声不离端路:“从这里出去,沿着端路一直走!”“走端路近些!”就这样,端路的名字一遍遍重复在我们的嘴上,牢记在我们的心上……

那时候,村上的劳力在天不亮都上山了,紧张的农活根本不容他们有照看孩子的时间,即使是照顾吃奶的婴儿,也是由稍大一点的孩子承担,母亲们只是在工间小憩的时候,一路小跑着来,急急慌慌地给孩子喂奶,又一路小跑着去。家家的孩子,几乎都被大人一把锁圈在了家里。你让孩子在家里自觉地看门守院,一般是不会成功的。曾有大人在上工前,对孩子说:“门就不锁了,但你要好好待在家里,不要出门去!”孩子当着大人的面,头点得像鸡啄食。谁知等散工回来,却见家门大开,孩子早已不知去向。因此,谁家都不敢把门浪敞着去上工。有的大人怕孩子在家里闹腾,甚至有用绳子拴着孩子的。我们虽然没有被拴过,但照样被锁在家里。

大人一走,无人约束,就像疯了一般地玩。起初感觉很好,可等到玩累了,玩饿了,再加上日头已经撞在西山顶上了,眼看着“麻夜子”(夜幕)马上下来了,但还不见大人进门,心里那个急呀,那个怕呀,无以言说。大家先只是攥着双眉,嘴角掉下来,控制着,控制着,终于控制不住了,于是就放声大哭,哥哥、姐姐、我和弟弟,一齐吼起来,那哭声,不是一般的缨缨之声,而是能把村子抬起来的那种哭,直哭得鼻一把泪一把。一边哭,一边问院墙背后坪上来往的人:“我妈妈来了吗?”

这时,往往是村子里一位白胡子老人路过这里,他看我们哭得很伤心,就安慰我们:

“来了,你妈妈从端路上来了!”听到这话,我们的哭声会戛然而止。大家屏息静等了一会儿,不是说妈妈已从端路上来了吗?咋还听不见开门的声音?于是又一齐哭起来。再问从坪上走回去的白胡子老人:“我妈妈来了吗?”“来了,来了,不要哭了,你妈妈从端路上来了!”哭声又停了。再等,仍不见妈妈回来,再哭,再问……

同类推荐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凌阁芳菲

    凌阁芳菲

    这是作者出版的一部古体诗词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分诗词作品,分绝句、律诗、词、对联共四卷。这些结集出版的诗词作品,绝大部分发表在红网,被人称为“月下古典诗派”代表。
  • 陇南纪事

    陇南纪事

    本书是一部简明回忆录。记录了一位年轻大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接受锻炼,学习成长为一名省级干部的经过,全文语言质朴,简洁流畅,行文客观真实。
  •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换个阅读角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谜。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玩·镜花》分为文心解疑,奇国探秘、异物寻踪、人物趣谈、技艺索考、丛论杂谈六部分,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隐、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镜花缘》的异想世界。
  •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为“胡平文集”第五卷。《乱世丽人》讲述了:关于林立果“选妃”,坊间传言无数,真相到底为何?林彪折戟温都尔汗前夜,北戴河密室内,曾经发生过什么?张宁,你可能知道她的名字,却未必知道她的故事,以及她知道的故事。一名美丽的中国女子,一个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一次命定的邂逅,一场缠绵的爱恋,之后是一个荒唐的罪名,一份劳动教养通知书,以及一出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红颜,为时代而薄命?彭德怀的妻姐,罗隆基的知己,新民报的著名记者,文汇报的右派先锋,周恩来暗中保护的朋友,却被毛泽东视为眼中钉……浦熙修,她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
热门推荐
  • 弃女狂妃:独宠神医大小姐

    弃女狂妃:独宠神医大小姐

    她是将军府的废材嫡女,一朝变故让她重活一世。废材?哼,五行元素她样样精通,炼药草,收神兽,一个不落,神医、毒仙皆是她!欺她辱她之人,她必百倍奉还!不过,殿下,您贴过来作甚?他是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腹黑六皇子,一朝相识,却从此缠上她。贴着她也就罢了,天天睡觉拿硬棍子顶着她是闹哪样!“王爷,咱们和离吧。”“此事不宜张扬,王妃随我进屋来。”被拉着履行了一遍遍夫妻义务的王妃扶着腰哀怨的表示:相公太强,也不是件好事啊!
  •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5)。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 极品美少女:实力坑男神

    极品美少女:实力坑男神

    “唐非墨,救我!!!”顾小白发出求救信号。“你在哪?怎么回事!”唐非墨二话不说,奔车而去。“超市,刚刚我在那里偷吃东西,没想到被他们活捉了。不过老板是个好人,他说如果下次我再去的话,一定让我吃不完兜着走。”“……”唐非墨。
  • 如果是永别,就祝你永远幸福

    如果是永别,就祝你永远幸福

    大学新鲜人杜辰通过“漂流”活动认识了来学校进修的高魏,两人一见倾心,从此杜辰便掉入了爱情的天罗地网中。高魏有一个比他年长又强势的女朋友,每当与女朋友的感情发生问题时,他总会想到杜辰。但杜辰是他心目中的完美女生,所以他觉得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至于让杜辰认为他从来没爱过自己,在遗憾和难过中与高魏的好朋友谈起了恋爱……
  • 危楼记事

    危楼记事

    在S市Y大街J巷,有过一幢危险房屋。市政当局好像计划拆除,但也只是计划而已。亏得大家能够将就凑合,楼房里的二十家住户(自然也包括我),竟然在危楼里生活了许多年。谢天谢地,现在,谁也找不到这幢整天让人提心吊胆的楼房,它那破陋衰败的形象,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了。危楼原址正在破土动工,大兴土木。据说不会很久,S市的最高层建筑物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危楼不存在了,但危楼的居民还在。下面所讲的,也许正生活在你周围的,而原来却是我邻居的一些故事。
  • 时空历险

    时空历险

    一个叫王聪的男孩收到一个奇怪的包裹,他穿梭于未来与过去,却不知道这个包裹后面隐藏着惊天大秘密
  • 武极旷世

    武极旷世

    一心救人却遭遇车祸“有幸”穿越,唯武独尊的世界,用武力来证明自己!!!武学之极境,旷世之奇才!
  • 九品天魔道

    九品天魔道

    神剑阁......我甲墨与你们势不两立!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我在此以天道起誓,终有一天我会化身天魔杀上万剑山庄灭你等满门!此誓天地共鉴,若忘初心必叫我甲墨堕入十万罗刹冥狱永生永世受万鬼钻心之痛终不得再入轮回!甲墨小儿,你可愿从此弃道,拜老夫为师,共入天魔?我愿意!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十万修罗道,八万饿鬼道,万万天魔道。你若迷失就再也无法醒来,你的神魂将永远沉沦于此,成为这天魔大殿的无数道魂之一,你可准备好了?何为魔?何为道?自古道魔不两立,谁人知我是正邪?我亦疯,我亦狂,万万天魔归我心!我的道早就选好了,不如说是它选择了我。我甲墨在此昭告全天下,我为魔道!我即六界魔尊,道号天魔!
  • 命中情结

    命中情结

    写一个普通女孩的情路、成长路,你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仅写狗血,也写世态炎凉,也写集体女生的那点弯弯绕
  • 天降一神

    天降一神

    在开天辟地的时候,世界出现了第一位神,他创造了人类,但却无法和人类交流。于是他又创造了一种半人半神的人,人称阴阳师。阴阳师负责传送神的旨意,带给人类和平,幸福。但慢慢的,阴阳师会老去,而神却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有些阴阳师在也不为神而活,他们要摧毁神,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神。终于战争还是爆发了,神不愿意伤害自己的子民,阴阳师欺骗神,要让神放弃长生不老的能力,神为了自己的子民放弃了长生能力,最终像人类一样老去。神虽然会老去,但死后也会转生在人间上,等时机成熟,依旧成为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将转世到二十一世纪的神将要诞生,而阴阳师也早早的算出了,一个神与阴阳师的故事在一次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