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0200000028

第28章 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2)

两相对比,苏辙对道家亦是青眼相待;但与苏轼之钟爱《庄子》不同的是,苏辙相中的是《老子》。苏辙作有《老子解》(即《道德经解》),吸收儒、佛思想注解《老子》,“乃欲和会三家为一”[宋]汪应辰:《与朱元晦书》,《文定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老子解》完成后,苏辙尝寄示苏轼,竟颇得苏轼之赞誉,“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而叹: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无独有偶,苏轼兄弟对法家与道家关系的看法亦有深相契合之处。在《韩非论》中,苏轼认为商鞅、韩非未得老子、庄子学说之真义,并且是歪曲发挥老庄之说,“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宋]苏轼:《韩非论》,《苏轼文集》卷四;《东坡全集》卷四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辙之持论,与苏轼极其近似,“使人君据法术之自然,而无所复为,此申、韩所谓老子之道,而实非也。彼申、商各行其说耳”[宋]苏辙:《古史》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对于以上“打通古今”、“融通百家”两大部分之所论,在此需要附加数语,算是补充说明。即三苏父子均雅好贾谊、陆贽之书,并且以贾谊、陆贽为榜样,甚至自比贾谊。推究缘起,中有深意存焉。原因之一,贾谊、陆贽均属博古通今之士,均注重古今的“打通”,并且明于治世之道。《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云:“史臣曰:近代论陆宣公,比汉之贾谊,而高迈之行,刚正之节,经国成务之要,激切仗义之心,初蒙天子重知,末涂沦踬,皆相类也。”这是后晋时人对贾谊、陆贽异同之处的比较,而清人王夫之(1619-1692)则进一步对贾谊、陆贽、苏轼异同之处加以比较,“贾谊、陆贽、苏轼之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自以为(类)[谊]也,人之称之者,亦以为类也。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矣。轼且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清]王夫之:《文帝》,《读通鉴论》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72。在王夫之眼里,苏轼已然不及陆贽,更是远远不及贾谊;虽然如此,但三人之相似则不容忽视。其次,就“融通百家”层面而言,三苏与贾谊有心灵共鸣之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会通三教”:会通中古三教,以儒为宗

本处所云“三教”,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其中,佛教外来,道教晚出,故后世之会通三教者多以儒教为可资参照的坐标。就逻辑的严密性、思辨的抽象性而言,儒学实有不如佛学者;就对民间社会的影响而言,道教似乎尚强于儒教;但就对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的影响而言,佛教和道教实又全然不可与儒教同日而语。因此,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而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彭华:《试论佛教伦理与道教伦理的“儒学化”》,《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4~18、40页。

三苏之于儒释道三教,自有其思想抱负和理论野心,即力求以儒为宗,会通三教。这一取向和旨趣,早在苏洵身上即已涂抹底色。苏洵崇佛,多有方外之交,如圆通居讷禅师、景福顺长老、彭州僧保聪、宝月大师惟简等,僧传将其列为讷禅师法嗣。嗣后,苏轼、苏辙亦博通三教经典,力求会通三教精要;其中,又以苏轼最为典型。职是之故,本部分将以苏轼为重点考察对象,探求苏氏蜀学对三教之会通。

苏轼七岁知读书,“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据《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载,苏轼兄弟二人早年即已接触释道典籍,“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2015。另,《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亦云:“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第1114页。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后,苏轼“杜门深居”,博览释典、深究佛理,“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宋]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二,《苏辙集》,第1127页。据统计,苏轼有关道家道教内容的诗篇约占其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刘文刚:《苏轼与道》,《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就苏轼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而言,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关系一直是颇为密切的。据不完全统计,苏轼所阅读的佛经有《楞伽经》、《金刚经》、《华严经》、《莲华经》等。苏轼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轼在苏、杭及其它地方结识的僧侣(主要是禅师),有慧辩、辩才、梵臻、怀琏、契嵩、清顺、守诠、仲殊、守钦、佛印、道潜、常总、玉泉、佛慧、可久、垂云、思聪、惠勤、惠思、宗本、道荣等关于苏轼与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关系,可参看笔者以下二文:(1)《苏轼与佛教人物的交往》,《华夏文化》,1998年第2期;(2)《苏轼与禅师的交往及其影响——兼论苏氏蜀学与三教会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本部分之论旨,读者不妨对照阅读后一文。

禅宗不但影响了苏轼的个人生活,而且影响了苏轼的文学创作;不仅铸造了苏子超然生死的旷达性格,还形成了苏子诗歌文赋的独特风格。就后一层面而言,清人刘熙载(1813-1881)之说可谓晓畅,“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清]刘熙载:《艺概》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

但笔者最为关心的是,在苏氏蜀学的思想体系中,三教的位置与地位究竟如何。换句话说,三教之于苏氏蜀学,究竟是“拼盘”,还是“熔炉”?套用前人的说法,苏氏蜀学究竟是“驳杂”,还是有“宗旨”?

三苏蜀学之“驳杂”,古人向有定论,但并非的论。宋人朱熹谓苏氏蜀学为“杂学”,故作《杂学辨》以贬斥之[宋]朱熹:《苏黄门老子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二,《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469。清人全祖望(1705-1755)接武朱熹之说,谓“苏氏出于纵横之学而亦杂于禅”[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荆公新学略序录》,《宋元学案》卷九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3237。朱、全之说,四库馆臣持认可态度,“苏氏之学,本出入于二氏之间,故得力于二氏者特深。而其发挥二氏者,亦足以自畅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降而至于近世,蒙文通(1894-1968)、钱穆(1895-1990)、侯外庐(1903-1987)亦尝踵武此说。蒙氏云,“北宋儒学,显有三派,为洛学、新学、蜀学,皆于六经有解,各自得立。洛派唯司马光注《老子》,二程理学一派则排斥佛、老,至荆公新学,东坡蜀学,皆深入于佛、老。”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古学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一卷),成都:巴蜀书社,1987:327。钱氏云,苏氏之学“会合着老庄、佛学和战国策士乃及贾谊、陆贽,长于就事论事而卒无所指归,长于和会融通而卒无所宗主。……非纵横、非清谈、非禅学而亦纵横、亦清谈、亦禅学。实在不可以一格绳,而自成为一格”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29。侯氏云,“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蜀学正是这样一种糅合三教的大杂烩”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85。但与朱、全之说不同的是,蒙、钱所云“各自得立”、“自成为一格”,已然暗示苏氏蜀学实非“驳杂”一语可尽之。笔者以为,三苏蜀学虽貌似“驳杂”,实则又有宗旨存焉。所谓“宗旨”者,即道也,即儒门道德性命、经世济民之道也。所谓佛老之学,所谓纵横之学,所谓文章词赋,实则为之辅翼耳。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1049-1100),尝特意为此辨析,“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 [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981。秦观亲炙东坡教闻,所言自当不虚。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评价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今人云,苏轼思想的主流仍是儒家“见世济用”的精神,在遭逢颠沛的迁客生活中,他“得幸”与佛禅结缘,对于君国社稷一直耿耿不寐,基本上保持了为臣事君的理想与道德,他在等待中也是积极于地方的“邑政”建设张锡坤等:《禅与中国文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66~267。凡此所述,苏子皈依儒门之旨可以想见矣!就经学著述而言,苏氏对《周易》《尚书》《诗经》《春秋》《论语》《孟子》等均有注解(如《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说》《孟子解》等),且尝颇得朱熹好评如,朱熹曾赞扬苏轼、苏辙的经学著作,“东坡《书解》却好,他看得文势好”,“东坡《书解》文义得处较多。尚有粘滞,是未尽透彻”;“子由《诗解》好处多”,“苏黄门《诗说》疏放,觉得好”(《朱子语类》卷七八,第1986页;《朱子语类》卷八〇,第2090、2089页)。

在苏轼的视野里,佛老之学、纵横之学,实则可为“道”之辅翼,而文章词赋则为辅“道”之“术”关于“道”与“术”之别,可参看《庄子?杂篇?天下》。易言之,在三苏看来,儒佛道三教之宗旨虽迥然有异,实则百川归海、殊途同归。其高远之目标、宏大之抱负,实在于“会通三教”、“融通百家”、“打通古今”。

苏轼《南华长老题名记》云,“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宋]苏轼:《南华长老题名记》,《东坡全集》卷三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轼此论,目在会通儒教与佛教。对于儒教与佛教之功能与作用,苏轼有过一个通俗而有趣的譬喻,“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宋]苏轼:《答毕仲举书》,《东坡集》卷三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因如此,故苏轼对大觉禅师怀琏所倡儒佛融合论是赞赏有加,“是时北方之为佛者,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以故士之聪明超轶者皆鄙其言,诋为蛮夷下俚之说。琏独指其妙与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时士大夫喜从之游”[宋]苏轼:《宸奎阁碑》,《东坡集》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苏轼则对儒道加以会通,“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东坡全集》卷八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庄子祠堂记》所持论之旨,与此约略近之,“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宋]苏轼:《庄子祠堂记》,《苏轼文集》卷一一。进而至于《祭龙井辩才文》,苏轼则立意于三教之会通,“呜呼,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西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宋]苏轼:《祭龙井辩才文》,《东坡后集》卷一六,《苏轼文集》,第1961页。就一般层面而言,此实即苏轼所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旨[宋]苏轼:《思堂记》,《东坡全集》卷三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当然,“会通三教”并非杂糅三教,并非“拼盘”,而是以儒为主,熔铸佛道二氏。此中大义,苏辙言之甚明。一方面,“老、佛之道,与吾道同,而欲絶之;老、佛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之;皆失之矣”。后秦姚兴、梁武帝之佞佛,北魏太武帝、唐武宗之灭佛,“二者皆见其一偏耳”。另一方面,“道之于物,无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虽然,蔑君臣,废父子,而以行道于世,其弊必有不可胜言者。诚以形器治天下,道之以礼乐,齐之以政刑,道行于其间而民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意也哉” [宋]苏辙:《历代论四?梁武帝》,《栾城后集》卷一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准此,故笔者在本部分所立论断是:苏氏蜀学之“会通三教”,并非杂凑三教以为“拼盘”,而是“以儒为宗”,合理熔铸中古三教以为一炉。

赘语:创新理念与超越追求

以上所论,着重点在于揭示苏氏蜀学形神与风骨的三大层面,即“打通古今”、“融通百家”、“会通三教”。其实,三苏之立意与追求尚不局限于此,而在于“百科全书”四字。

苏轼尝云,“天文、地理、音乐、律历、宫庙、服器、冠昏、丧纪之法,《春秋》之所去取,礼之所可,刑之所禁,历代之所以废兴,与其人之贤不肖,此学者之所宜尽力也。”[宋]苏轼:《大悲阁记》,《东坡全集》卷三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就个人修养而言,苏轼实无愧于此。苏轼才华丰茂、笔力雄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系“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赋、诗、词均傲然而为一代大家,故蔚然而为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絶代的旷世奇才。苏轼又长于书画,书法与蔡襄(1012-1067)、黄庭坚(1045-1105)、米芾(1051-1107)并称“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等;绘画以枯木怪石见长,尤擅墨竹,传世作品有《竹石图》《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兼通医道,后世流传有《苏沈良方》。在水利、烹饪、养生彭印川(彭华):《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等方面,苏轼亦卓然名家。

晚近以来,尤其是进入晚清民国之后,巴蜀人士已然不满于古中国固有三教之援引,更进而广泛及于欧美西学之援引。此实属时代使然。因为通观中华文化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前后共计有二:一为佛教,二为西学(王国维称之为“第二之佛教”)。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业已完成,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佛教之所以能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实属因缘际会使然。诚如王国维(1877-1927)所言,“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静庵文集》,《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影印);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21;彭华选编:《王国维儒学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28。

就“会通中西”一端而言,张颐(1887-1969)、贺麟(1902-1992)、唐君毅(1909-1978)诸人,便是个中显例在笔者所撰以下四文中,均有绍介贺麟、唐君毅“会通中西”的文字:(1)《贺麟的文化史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96~99页。(2)《“同情的理解”略说——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初稿载《“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上海,2009年10月,第436~446页;修订稿载《儒藏论坛》第五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2~58页。(3)《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关于方法论的讨论与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30~34页。(4)《贺麟与唐君毅——人生经历、社会交往与学术思想》,《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第1~6页。窃以为,未来蜀学之发展,自然不能无视苏氏蜀学之仪轨,且当接续三苏之令绪,并合理借鉴张、贺、唐诸人之努力,即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在《宋育仁与近代蜀学》一文中,笔者表达过部分相近的意思。拙文载《蜀学》第五辑,成都:巴蜀书社,2010:23~32。

同类推荐
  • 生活端倪

    生活端倪

    散文,这个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推崇。它素有“美文”之称,看似短小的一篇文章,却蕴含着博大的深意。它有精神的见解,有优美的意境,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它折射的是时代的风采,凝聚的是社会的深意。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本散文就是一个思想的凝结点,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 北方的相思

    北方的相思

    与“下半身”写作不同,与晦涩、冷冽不同,女诗人桑小燕这本诗集充满情意——对万物有情,对亲人有情,对岁月有情,对一切生命有情……这一切温暖、深情,充盈着满满的爱。《北方的相思》一书,作者选择了近年来诗歌创作中的精华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心旷神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忠善的理解和追求。诗集分五辑,共195首诗歌。诗歌内容丰富,上天入地,表外里内,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思想情感,物质精神,几乎无所不包,饱含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作者简介桑小燕,山西黎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笛鸣悠悠

    笛鸣悠悠

    眷念,是一种情怀,是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当岁月的年轮翻飞,烟尘一路远去,面对故土,眷念也便愈发深切。风来了,且听……这悠悠笛声,似文字,似旋律,似实景,亦是意象,不管怎样,我总感觉到她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的点点滴滴……
  • 才子佳人多不贱

    才子佳人多不贱

    《才子佳人多不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周作人、胡适、刘半农等人的交往为线索,着力展现民国文人和而不同,既坚守自我又包容异见的特有风度。第二章,立足女性视角,描绘民国女人在传统和现代夹缝间,爱情的追求,婚姻的悲剧。她们对真爱矢志不渝的追求感人肺腑;她们婚姻上的种种遭遇又令人唏嘘不已。第三章,以生动的细节、严谨的叙述再现民国期间,青年学子们为求学而付出的艰辛和无畏。为走入校门,他们不惜以死抗争;为学业有成,他们青灯黄卷,孜孜不休。他们苦读的生涯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 牡丹亭

    牡丹亭

    如果认为古代人的爱情迂腐,那么且来读读《牡丹亭》吧,这里有你不曾了解的古人生活。作家白先勇曾玩笑说道:古人的后花园是最危险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里演绎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古代名门闺秀,进了后花园看到宜人美景,就开始蠢蠢思春,然后就邂逅了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一曲《牡丹亭》,写尽了天下痴男怨女的缠绵心事,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读得“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热门推荐
  • 千绒

    千绒

    这是一个人渐渐开始崩坏,最后不相信世界的故事。男人微微仰头,他的侧脸被日光映照着,经过他身边的行人都忍不住放轻步伐,生怕打扰了这一刻足以入画的男人。千绒本漫无目的地走着,可却在一个转眼看到那个融入雾气的男人,一时间眼睛就那么定在了男人身上,再也挪不动步子。君陌察觉到了那束不容忽视的目光,转身勾了勾唇角。一时间漫天的合欢花,周围的建筑,人群的喧嚣都蓦然远去了。瞳坷把头埋在千绒脖颈里深吸一口气。似叹气的说道。“我啊……想你了”本人不太会写文案。主角不是最美的,不是最好的,更不是万人迷,但她一定是最特别的。进来看看吧,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文了,所以自己写了一篇。这是本人最用心的一个作品。
  • 血色玫瑰:恶魔侦探

    血色玫瑰:恶魔侦探

    父母双亡的少女落雨,进入侦探界从一位无名小卒变成赫赫有名的侦探。一次意外,原本应该死亡的她与恶魔定下了契约。一个个神秘的案件,可怕的组织,她该如何面对?当年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她该怎么办?本小说不虐。
  • 嗜血兽妃:逆天召唤师

    嗜血兽妃:逆天召唤师

    她是22世纪穿越而来的顶级杀手。废柴?你见过元素全系的废柴吗?看她凰千玥斗渣男,整渣女。看她在凡启大陆混的风生水起。可是,谁能告诉她,这个腹黑男是谁。“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有什么不敢!”“媳妇儿!”“......”
  • 最爱的人最后的回忆

    最爱的人最后的回忆

    一顿刻骨铭心的回忆,这或许不算小说,只是回忆,仅此而已
  • 超能力宗师

    超能力宗师

    都市宅男突然有了超能力!你会干嘛?钱?权?女人?NONO!我只想拯救世界!做好一个救世主!我自己都不信!
  • 阳光人生 心灵故事

    阳光人生 心灵故事

    《阳光人生 心灵故事》精选了百余篇生活中阳光向上的积极故事,为我们拂去心灵的困顿,如春风拂过我们的心田,滋润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用灿烂的心情面对每一天。
  • 枯木逢春又遇花

    枯木逢春又遇花

    梦中的人一直叫她活着,她不以为然,可是后来的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叫她措不及手,她只能往前走,是爱恋,是死亡,是恐惧,都将一一揭晓。
  • 她是传奇

    她是传奇

    她葬身在车祸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的重生到了7年前。她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造就了娱乐圈的传奇。
  •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之最美的回忆不过你

    exo之最美的回忆不过你

    ”大家好,我是月明曦“她的脸上扬起一抹恬淡的笑容他们看向她,眼神交汇,流转出不一样的光华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很美很美可这种美好注定不能持续下去,她是幽族唯一的公主,而他们则是和她有着血海深仇的狼族继承人带着目的的接近命运就是这么残酷,即使你知道不该爱,可还是深陷了进去,她亦或是他,皆无法逃脱。让我再最后享受一次你们的温暖吧,哪怕只有一秒钟,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