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1900000014

第14章 丢官的逻辑(1)

官场最大的地雷,即是道德问题。如果一名官员的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远比不作为、无政绩、贪污受贿更令人所不齿,它是强有力的进攻理由,大多官员也因为这个问题翻船落马。道德管制的社会里,幕后交易可以用道德去掩盖,诚然官员把柄也可以通过道德找到突破口。

1.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陈执中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陈恕官至三司使司盐铁使,地位仅次于副相。有这么一个家庭背景,陈执中以父荫入仕,从最基层的知县事做起,可谓宦海沉浮。真宗时因上子建言早立太子,引起了真宗的重视。任青州知州的时候,当地王伦起义造反,此王伦即《水浒传》中“白衣秀士王伦”的历史原型,其实他没那么小心眼儿,挺血性一人物。王伦大概折腾了三个月,被知州陈执中派去的遣巡检傅永吉捕杀于采石矶。陈执中以战功调入朝中任参知政事,文彦博下野后,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陈执中前后两度拜相,执政八年,《宋史》载:“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就是说陈执中向外界展示的道德形象一直是为官清廉,不搞那些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的事情,以至于影响到了朝野吏治。老爷子总的来说官做得不错,有一次他女婿求他给谋个差遣。宋代官场中光有官与职是没用的,必须得有实际工作,手里掌握权力那才能行得通。陈执中断然拒绝了,他说官职是国家的,也不是咱们老陈家的,怎能说给你就给你(《青箱杂记》)?这件小事一方面说明陈执中并不任人唯亲,另一方面说明他女婿估计水平有限,于是走了裙带关系,没想到被岳父大人当面回绝了。天下无事的年头,宰相主要工作是为帝国选拔合格的人才。陈执中的为官之道其实很简单,一碗水端平,谁有能力谁上,无才之人只好靠边站,哪怕是自己的亲戚。《东轩笔录》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说政治新星王安石一度婉拒了文彦博、欧阳修等人举荐入中央馆阁工作,到了陈执中这里总算留他在京,让王安石做集贤院校理,王安石辞免了,后改群牧司判官。群牧司设置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上级直属单位太仆寺,掌管全国战马等厩牧之事,归枢密院管好像更合理。宋帝国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其他周边国家多以骑兵为主,大宋在对外战争上多处于下风,所以战马对于帝国来说十分重要。群牧司最高领导通常由枢密院“一把手”、“二把手”兼任,设副使一人,以下设都监二人、判官二人。

王安石对群牧司判官职位并不满意,力辞该职,说什么也不在京师里混,死活要下地方工作。听说王安石辞免官职,乐坏了馆阁校勘沈康。因为沈康对群牧司判官一职觊觎已久,多次上疏希望能调到群牧司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最后失败,屡求不得。沈康闻风而动,急忙诣阙宰相陈执中,论资历我年头比他深、论态度我比他迫切,似乎不该轮到王安石,他不****干,望相公改易。沈康的态度的确非常积极。陈执中回敬道,因为王安石辞让召试,所以朝廷才给他更高的差遣官职,这与资历毫无关系。朝廷设馆阁以待天下之才,不是让你们争名夺利的。沈学士,你能要点儿脸吗?沈康被领导红烧狂焖,既惭愧又郁闷,只得作罢。

以上两则小故事说明了就选拔官员这块儿,陈执中心中有杆秤,谁行谁不行他非常清楚。他选拔官员的原则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自己家亲戚也好,在京资历老的官员也罢,想要升迁、获得举荐,唯有符合陈执中的标准。这么一个为官清廉、任人唯贤的宰相,却因为后院起火而丢了官。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不管官员在朝野的形象如何高风亮节,一旦后院失火立刻成为士大夫口诛笔伐的对象,继而身败名裂,丢官下野。宰相在官场里毕竟是稀缺资源,待遇高、礼遇高、地位高,“三高”的福利人人想得而追逐之。陈执中的正室没有子嗣,小妾张氏生了一儿子,名叫陈世儒。张氏脾气暴,经常打骂仆人,曾亲手鞭死婢女银儿。又有婢女叫海棠的,被张氏虐待,遍身疮痕。海棠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上吊自杀了。当时知开封事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他对这件刑事案件采取了秉公处理的方式。知开封府事相当于首都市长,政治位置十分特殊,不好干!通常由储君或者重要大臣担任,如第一任开封府府尹是晋王赵光义,著名大臣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宗泽先后当过此职。任职官员不仅要忠于皇帝,还要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开封府是官僚、贵族、猾吏、奸商等角逐的舞台,府尹想动谁都得深思熟虑。开封府府尹通常几个月一轮换,最有名望的包拯算狠的了,干了一年多。当时官场流行一套话,叫“孝顺御史台,忤逆开封府”,意思是说宋代的台谏官很少贬官,最多是平级下地方,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强大的舆论工具,吏员们怕他们。一旦有台谏官下地方的,吏员小心谨慎地伺候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回京。反之从开封府出去的官员,通常是政治利益角逐的结果,定然得罪了朝廷大佬,一旦下地方基本很难回来,所以吏员态度急转直下,登时拉长个驴脸(《石林燕语》)。

蔡襄处理这件事的详细过程并不清楚,但是结果很清楚。张氏并未因逼杀婢女而受到处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宋代只是一个幌子。譬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什么时候见过皇帝犯法斩立决的?打打龙袍就够意思了。朝廷以为不算啥大事儿,死了一个奴婢而已,何必惊天动地的呢,所以百般袒护陈执中。婢女可以买卖,杀了一名婢女等同于毁掉了一样商品。但这给御史谏官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法的借口,御史中丞孙忭、侍御史范师道、殿中侍御史赵汴等人群起攻之。朝廷百般袒护宰相陈执中的态度惹怒了台谏官们,御史们穷追猛打,找到了宰相的花边新闻,陈执中与侍女通奸。

陈执中的情况完全符合宋代官场环境特点的第五条“善诽谤,少证据”。按照道德社会的官员任用潜规则,德才兼备首选,次之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及无才无德的只能靠边站。官员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远比杀人放火还严重,宰相理应垂范百官,以身作则,给下面的官员做出良好的道德表率。谏官之中,言辞最为激烈的当属欧阳修,他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中说:“执中为相,使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学无识,憎爱挟情,除改差缪,取笑中外,家私秽恶,流闻道路,阿意顺旨,专事逢君。”欧阳修说的过于偏激了,不管怎样谏官们怒火炽烈,朝廷迫于舆论压力,罢了陈执中的相位。陈执中踩到了宋代官场最大的地雷,黯然下野,不久以“三公”之一的“司徒”荣誉头衔致仕。

宋代官场最大的地雷,即是道德问题。如果一名官员的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远比不作为、无政绩、贪污受贿更令人所不齿,它是强有力的进攻理由,大多官员也因为这个问题翻船落马。道德管制的社会里,幕后交易可以用道德去掩盖,诚然官员的把柄也可以通过道德找到突破口。

“道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时的“道”与“德”是分开来说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荀子在《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真正意义上提及了“道德”的含义,即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根据人们生活风俗习惯而约定成俗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对社会起到了平衡利益、调解矛盾、教谕百姓、补充司法等作用。

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受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亦不相同。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脉络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近代西学。根据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政治选择思想,思想服务统治,每一时期有不同的道德取向。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接受儒生博士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并成为影响至深的道德规范。

北宋建立在长达两百年的混战废墟上,建国之初几乎无道德可言。赵匡胤践祚(登基)后,采取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政治态度。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意思是说,自从五代以来,地方割据军阀打来打去,人民被祸害惨了。今天采取重文轻武制度,选儒臣若干人治理天下,即便他们贪污受贿,危害也不及一个武臣作乱。所以在宋初官员贪污、受贿、炫富、奢侈都不算道德问题,一直延续到了北宋中期。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儒学复兴,先后出现“理学三先生”胡瑗、石介、孙复,继而出现了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王安石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司马光朔学、苏轼蜀学等北宋新儒学的高度发展。儒学的复兴使得北宋社会进入了儒家道德范畴之内。

儒家思想的道德范畴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智、勇”等“四维、五常、八德”的内容。孙中山先生将其归纳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儒家思想在治国方面强调“以德治国”,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强调“修身养性”,儒家强调的道德对中国的政治及个人影响至深。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关羽,在民间的形象超然物外,拜为“关帝”,黑社会结拜通常拜关二爷,后来又成了财神供奉在各大商铺里面。关羽在《三国志》中的历史形象只是一员勇猛无匹的武将,因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将其塑造成为完全符合儒家忠孝节义的道德典型,所以历来受到中国人的顶礼膜拜。纵观古代中国历史人物的民间道德影响力,能超过他的不多。《水浒传》中讲,宋江几经波折上了梁山,坐上了头把交椅,干的第一件事是把梁山聚义堂改名为忠义堂。名著之所以流布甚广,很大程度上在于表面的或者隐蔽的符合读者受众的道德思想。文学中如此,真实的历史中道德影响力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仁宗皇年间,江州(今江西九江地区)有个叫幸思顺的,挺大岁数一读书人,在江州卖酒为生,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老人家人缘特好,无论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尊呼他为“幸秀才”。一官员与幸思顺有些来往,幸秀才赠送他十壶酒。当时江州地面不太平,有一伙盗贼把这名官员劫了。群盗见有酒打开就喝,惊叹道此幸秀才酒也!官员灵机一动忙说,我跟幸老秀才是亲戚。群盗相互看了看说,咱们怎么能劫幸老先生的亲戚呢!放人!所劫财物悉数奉还,并释放了该官员。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足见幸老秀才的道德影响力之远,连恐怖组织都十分钦佩。送走了官员,更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群盗说,日后见了幸秀才千万别提这事儿(《志林》)口。民间如此,官方也差不多。《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末,唐太宗亲自复核死刑犯,连续下达了几道圣旨,让全国三百九十名死囚回家过年,春种秋收后回京问斩。死囚被释放,没人监督,回不回来的没人管。但奇迹发生了,三百九十名死囚犯一个没落,全部回到了京城长安等待问斩。这个小故事表现出贞观之治的社会风气何等清明,同时表现出了死囚犯的道德水平之高。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龙颜大悦,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地表现了一次帝王的仁德,将三百九十名死囚犯赦免。这是一件让今天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似乎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在道德力量下的确真实地发生了。

死囚犯因为道德的高尚而被赦免释放,足见道德在古代中国对司法有很深的影响,有时候它能够左右司法判决。《宋史·刑法志》载,宋仁宗时单州平民刘玉的父亲被王德殴打致死,刘玉为给父亲报仇杀了王德,按照法律规定刘玉被判死刑。宋仁宗复核时,发现了这个带有严重孝举的刑事案,登时“嘉义之”。对杀人犯刘玉非但没有追究,还对他的孝举给予强烈的肯定和赞许。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影响到了司法判决,最后刘玉免除死刑,打了几棍子判处有期徒刑而已。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陇安县平民若干人被诬为盗贼,知州孙济为了大捞政绩,来了这么一不择手段的伎俩。平民中一人被打死,四人屈打成招,案子上报到中央,宋仁宗亲自决断,发现了案情中的若干逻辑错误,一查果然查出了事情真相。知州孙济撤职处理,其他参与官员流放岭南。

这些史实说明了道德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看不见摸不到,却真实地存在着,为每个人划定了行为范围。诚然官场中亦有道德范围,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后院失火、纵容子弟、诬陷诽谤、人品问题、生活作风。

无论哪位官员,尤其处在高位的官员,一旦触碰地雷,仕途十拿九稳毁了,丢官在所难免。简言之,后院起火与纵容子弟两者相当,皆是官员家属问题,但在性质上不一样,前者官员更多处在被动牵连状态,后者官员是主动护犊子。两者核心是一样的,官员没有管好家属。诸多官员的仕途之路败在这一方面,即便官员清正廉洁大公无私,难保家属不贪赃枉法,利用老人家的影响力谋得利益。平时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一旦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家属是扳倒该官员的最佳突破口。正如《罗织经》说的:“亲之友,仇之敌。”亲戚和朋友是敌人进攻该官员的最佳选择。

陈执中罢相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先是他的小妾张氏无故打死婢女,史料上记载先后弄死三人。御史、谏官们以此为借口对宰相陈执中发动了进攻,朝廷袒护老宰相,御史们又在陈执中身上做文章。杜撰的也好,诽谤的也罢,陈执中是否与侍女通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御史们合理地利用了道德的利器,制造舆论,迅速秒杀了朝廷大员。最后,他们成功了。万万没想到,陈执中败在了道德的“莫须有”上面,他的儿子陈世儒竟然重蹈覆辙。

2.皇权在道德前也要退让三分

陈世儒是陈执中唯一的儿子,父亲陈执中去世后,母亲张氏出家为尼。张氏这个人估计有精神病,和谁都处不来。儿子陈世儒进入仕途后,迎养母亲,张氏从寺院回到了家庭中。这本是令人感动的孝举,没想到张氏与媳妇李氏婆媳关系大为紧张。非但如此,原来那些婢女对张氏极为害怕,守着死神生活,说不定哪天尸横阶下。正当这个时候,朝廷委任陈世儒知淮南东路舒州太湖县。陈世儒对知县一职十分不满意,他并不想下地方工作,他已然习惯了京城的繁华与优势,去那个穷乡僻壤之地非其所愿也。按照他这种政治身份,又没有资格留在京城为官,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陈世儒在母亲身上打起了主意,母亲张氏年事已高,与婢女等下人关系又十分紧张。陈世儒灵光一现,假如母亲在此际去世,按照规定他当丁忧三年,从而避免了下地方工作。陈世儒对母亲动了杀机,在妻子李氏的教唆下,诸婢给张氏投了毒,张氏命大没死了。干脆来狠的吧,趁着张氏夜晚熟睡之际,婢女持钉陷其脑骨,张氏当场死亡。于是陈世儒以母丧丁忧留在了京城,免除了下地方。

同类推荐
  • 大明1636

    大明1636

    笑看大明风弄朝,不言国殇心救世。你权倾朝野却挡不住内忧外患。他挽狂澜,定乾坤,救浮生。你杀的人他来救,天下地狱,我不下谁下?今生本想做一个幸福的女人,谁想一不小心被穿越成男人!泱泱大明岌岌可危,他拿什么来拯救?战场上有谁为他身披银甲逐敌千里,朝市中又有谁为他运筹帷幄机关算尽,在起义流民,满清鞑子,大明言官之间他如何披荆斩棘,光复大业!故事走到结局之前没有人允许他停下来休息!只是天下一统之时容我相妻教子,与民为乐可好?你们想怎么左右他的命运呢?
  • 大明崇祯

    大明崇祯

    1627年,陈圆圆才四岁,顾横波八岁,柳如是还有一年就要当妓女了。皇太极刚登基,魏忠贤权倾朝野,客巴巴专横跋扈,一个时代刚刚拉开帷幕。1627年,我为信王,1627年我为皇帝,1627年我为崇祯!1627年,一个人故事,一群人的故事,一个时代的故事!
  • 大明之我儿为皇

    大明之我儿为皇

    我的儿子注定要让万族跪拜我的儿子注定要威服四海我的儿子注定要称雄宇内
  • 海棠春秋

    海棠春秋

    全书分现实因缘,人间圣道恩怨纷呈,仙界罹难魔心崛起,全书草稿大纲都有二十万,世界纠缠首尾闭合,是个宏大的架设。只是该书情节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属于慢热型,请各位看官长期支持。道玄五圣同在南山别院修行,师从道玄真人。师兄弟依次下山救助人间困苦,却不料大师兄陈完和小师妹黑水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时值大周衰落,各国互戈,陈完和黑水的勤王之师狭路相逢。这场艰苦的战役以黑水受伤、陈完失踪、小师弟辛文子下落不明收场。神秘的女子与道玄五圣有着神秘而千丝万缕的关系,她是何人,从何而来,为何而去?她随身那本奇书又藏着什么惊人的上古秘密?这不是普通穿越。
  • 大宋往事录

    大宋往事录

    六个现代人回到宋代,六种不同的追求,六种不同的人性挣扎,六种不同的命运。赵时:我只要我的亲人平平安安!许凌云:我要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韩雪儿:我要画遍天下美景!韦勇:我要看遍天下美人!张教授:我要历史随我扭转!岳教授:我只愿安稳度日!历史是否可以扭转?在纸醉金迷的开封府,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本心?他们的愿望能否实现?
热门推荐
  • 为魂代言

    为魂代言

    活人怕鬼,鬼却惦记活人,有的为思念,有的为报恩,更有甚者为报仇。当某些人、某些事连接了本该相隔的阴阳,活人才会懂得,阴间如同阳世一般,有着同样的冷暖悲喜。
  • 何所命定

    何所命定

    什么是命定?使你措手不及,突如其来不知所措,使你觉得以前的一切都是虚幻泡影,以前所谓的命定都是假的,而现在必须非得就是这样才算,何所命定,何所唯情,何子霁遇到了他才知道,艾也,原来是爱也。
  • 别让观念和习惯误了你

    别让观念和习惯误了你

    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发现身上种种以前视而不见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教你跨越人生的障碍,重新定位你的生活,找到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 赤焚倾天下

    赤焚倾天下

    陌上花开,血色遍地,血花妖娆,红发红瞳,凉唇勾浅,相视而立,同死而灭。当喜欢暴力的焚灵遇上王者赤血,强者撞上强者,谁输谁赢?恋父的焚灵被亲爱的母亲大人一脚踢入曾经游﹝祸﹞历﹝害﹞的大陆,一场场因果让她相遇了他,相似的红发,相似的红眸,相似的王者,爱上的是自己还是谁?
  • 刺者不留名

    刺者不留名

    一个被迫走上黑暗之路的热血青年的传奇
  • 地下枭皇

    地下枭皇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萧引:凤流觞

    萧引:凤流觞

    古籍曾有:相传有四大女子:璟瑶、凝仙、雪姬、浅画,身具奇力。璟瑶擅入梦,能改忆,且过目不忘;凝仙可易骨,使人变声,母不能认也。雪姬琴不离身,琴声可催眠,使人为傀儡,任其驱使;浅画洞知今后矣,可引见孤魂。四女相貌倾城,性格温和,不喜凡世金钱名利,亲如一家。若是惹其太过,其将不死不休,灭世足矣!
  • 赤月传说

    赤月传说

    在平静了十多年之久的江湖因中州的金刀大侠一门被害之后,在江湖上又刮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腥风血雨,使得武林又再次风起云涌......一个误食千年朱果的深山少年,一块神秘的赤月令,一伙神秘的组织...使得江湖再次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改革,一个崭新地江湖即将到来!
  • 续焚书

    续焚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校花的贴身高手文

    校花的贴身高手文

    一个少年一次任务失败险象环生,被路人搭救,惹下一生情债,随之也接触到了更高的实力,最后杀之阴魔,惩治罚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