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6800000011

第11章 大师谈绘画(2)

“文艺复兴”一词源自意大利语“Firlascia”,意为“再生”或“复兴”。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实为一场伟大之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于此运动,新兴之资产阶级将中世纪文化视为黑暗、倒退,而将希腊、罗马之“古典文化艺术”评为“光明”“高雅”之典范,力图将其复兴。

“文艺复兴”起源自意大利国,后蔓延至整个欧洲,于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多个领域均引起空前之革新,故而影响深远,终成波澜壮阔之文化景观。

(1)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乃“文艺复兴”时期,翡冷翠(今译为佛洛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他于1486年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可谓杰作。

该画最大特色,是对人物神情之描写,以及颜色搭配等,并能将人物内心惟妙惟肖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美感或净化之感受;其次,时值基督教会统治之下,因宗教保守之影响,袒露之画法似有不妥,因赤裸之人体在当时被视为亵渎或诱惑。

甚而成为“异教”,故此画风大体不为世人所接受,可见此画于彼时当属创新之举。

再者,此画师之贡献在于,其巧妙运用了新的绘法,在继承并发展了中世纪之装饰风格处,尚创造出一种线条明确、节奏感强之画风,予人精致、明快、洁净之独特画风,为世人称道。

(2)达·芬奇

达·芬奇(Leorlardo da Vinci)乃文艺复兴盛期之首位大师,其与画家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共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其精力过人,多才多艺,除绘画外,尚通晓力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植物学、机械工程学、地质学、兵器学、水利学和土木工程学,且在众多领域多有建树,真可谓是“奇才”。

达·芬奇是一位颇具人文思想的艺术家,有“为世服务、造福子民”之人生观与艺术观;且为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科学结合之典范人物。其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在美术方面之辉煌成就。达·芬奇作画,善于描绘局部之细微,尤善以人物肢体动作来表达其内心之情感,往往在一举手、一投足间留下深刻而丰富之蕴涵,《最后的晚餐》即是用如此手法,将画中人物内心表露无遗!多有画作描绘基督与十二门徒之最后晚餐,然其中空前之作当属达·芬奇所绘。其画作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微写实之处及严格的体面关系引人入胜。使观者有如身临其境。画中人物举手投足之神态,亦刻画得极细入微,惟妙惟肖。性格之描绘契合画题之主旨,及构图多样而统一,使之不愧为西画作品之经典。

(3)弗朗索瓦·克鲁埃

弗朗索瓦·克鲁埃(FrarlcoiS Clouet),乃16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画派大画家让·克鲁埃之子。枫丹白露画派乃16世纪活跃于法国宫廷之美术流派。此流派形成于公元1530年前后,法国国王法兰西一世将不少意大利画家请至法国,为其位于枫丹白露之宫殿创作壁画与雕刻。以此为缘,诸法国画家与来法之意大利艺术家交往甚密,交流之余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之画风,此画派后人称之为“枫丹白露画派”。所创作之作品多是体现“样式主义”风格。

弗朗索瓦·克鲁埃继承其父之传统,其精美的垩笔素描颇具独立之审美。除肖像画之外,弗朗索瓦·克鲁埃还创作了诸多神话故事题材。《贵妇人出浴》为其代表作,画中妇人虽袒露身体,构图却依然予人写实的半身肖像画之感,构思巧妙地展现了贵族的生活。

《贵妇人出浴》的作者是弗朗索瓦·克鲁埃(Francois Clouet,1515-1572),他是法国枫丹白露画派杰出画家让·克鲁埃(Jean Clouet,1485一1540)的儿子。从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宫廷贵妇的生活不动声色地表达了出来。作品的背景是一间豪华闺房,房中的女仆正在收拾屋子;而那名贵妇在浴缸里裸着上身,右手握着一支羽毛笔;左侧有一位正在哺乳的保姆,而旁边一个小男孩正在偷窃浴缸搁板上的水果。据相关资料考证,这位贵妇实际上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情人玛利亚·图舍。

2.17世纪欧洲绘画

人云,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是把“艺术从宗教拉回了人间”,那么也可以说,包括绘画在内的17世纪欧洲美术,是对这一现实(或现世)人间艺术进一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过,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成长、人文主义的深入传播以及宗教势力的顽固抵抗,使得这一发展充满了曲折和多样性。

最初,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时,尚末脱离宗教题材;而至17世纪的欧洲绘画,却勇敢地走出了宗教影响,使得现实的世俗的人物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乃至裸体人像画普遍繁荣了起来,表现了上流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安定、富足及享乐。

再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崇尚“和谐、宁静、理想”之美;而17世纪的欧洲绘画则强调打破和谐、崇尚自然,主张源于真实、自然之美,并因此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于是,在此背景之下,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相继出现了“现实主义”画派。这些艺术家深入下层社会、了解百姓生活,因之,作品带有明显的写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批判色彩。

17世纪之欧洲素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是一种包括绘画、音乐等在内的美术表现形式,因其符合民众需求及宫廷贵族之好,终成为宗教和封建贵族的“正统艺术”,并在17世纪风靡欧洲。

(1)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乃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之现实主义画家。生于伦巴第省卡拉瓦乔小镇一建筑师家庭,11岁时移居米兰,后随著名画家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绘画。在西蒙·彼得尔查诺的影响下,卡拉瓦乔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对其影响最深的当属文艺复兴时一些大师之作,及伦巴第下层百姓悲惨现实之生活。

自1597年起,卡拉瓦乔进入其绘画创作生涯之盛期。画家彻底克服了“样式主义”之影响,独辟蹊径,将其于风俗画中所得之新法运用于宗教绘画之中,从而在宗教绘画创作上获得重大突破。1592一1602年,卡拉瓦乔在一次争吵中误杀一人,故而不得不离开罗马,迁移那不勒斯,至此开始流浪生涯。然则,流浪生涯亦使画家有机会接触下层百姓之真实生活,最终成为敢于歌颂普通百姓之伟大艺术家。

卡拉瓦乔盛期之作有《圣母之死》和《圣保罗的改革》等;从 1606一1610年,在卡拉瓦乔创作晚期,其作品有《洗礼者约翰的斩首》《圣路乔的埋葬》等作品;其杰出之画作为《基督的降临》和《基督的笞刑》,作品中之画面色调浓重,其特殊处理之法,亦被后人称之为“黑绘法”。

卡拉瓦乔逝于1610年,年仅37岁;死后,其风格为各国“现实主义”画家所继承,时人称其画风为“卡拉瓦乔之现实主义”。

《基督在以马忤斯的晚餐》亦为卡拉瓦乔代表作之一,描绘《圣经》中“基督复活”之情节。在作品中,卡拉瓦乔选择门徒突然认出基督后内心的震惊作为创作主要点,采取的是短缩透视手法;画面背景为暗黑色墙壁,一束亮光照于基督脸上,以红、白对比之法,使之成为画面中心,而摆在桌上的水果,有的已熟透,有的已裂开,有的则变质,籍此,表达画家之精神或信仰上帝与基督乃永恒不灭之神。

卡拉瓦乔有一信念,即事实无论美与不美,画者都应忠实于它,若能将其真实表现,即是佳作。此番论述被时人批评为“粗鲁之自然主义”,而后世之人则称之为“卡拉瓦乔之写实主义”,因其能令欣赏者从内心生起虔敬之心。

(2)鲁本斯

“巴洛克”(Baroque)一词乃奇形怪状、矫揉造作等意,其最初为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用来嘲讽17世纪艺术之语,说此派画风有违“古典艺术”之典范,为贬义之词。

巴洛克美术源于17世纪意大利之罗马,后盛行于全欧,其成就多体现于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诸方面,以热情奔放、华丽大度及运动感强为典型风范。

“巴洛克美术”多讲究光线之运用,强调作品中之局部或精神气质,且追求写实特性,注意人物之性格心理,且注意外部造型之匀称,追求和谐;画家们喜以寓意或象征手法来表达画作内涵,力图表现人物深层之内在心理,或表达神秘之视觉感受。“巴洛克”风格中,最杰出之代表为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画作《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以动静及色彩强烈对比而构图,于中尚有宁静与神圣之表达,故而不觉野蛮,小天使之出现,令人无暴戾之感,似为本能而延伸之游戏。鲁本斯之天赋,可从其色彩及赋予作品以活力中得以窥见。

(3)伦勃朗

西洋画师伦勃朗,早年曾师从威楞柏格、拉斯特曼学习绘画,且吸收卡拉瓦乔之“明暗法”并有所创新,后形成自己独特之艺术风格。1623年,伦勃朗因创作《杜普教授之解剖课》而一举成名,并与贵族之女莎士基亚结成连理。此间,其佳作不断,如《画家和他的妻子》《基督受难》《圣家族》和《丹娜厄》等。

《丹娜厄》取材于希腊神话:被囚禁在铜塔中的丹娜厄,与化作金雨的神——宙斯结为情侣。长期以来。这一题材被许多画家所喜爱。在这一幅画中,伦勃朗(Rembrandt,1606一1669)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塑造了一位妩媚的女性形象。

后因伦勃朗艺术之求与权贵产生矛盾;加之爱妻离世,倍受打击;同年,其巨作《夜巡》因人物排列问题遭到订画人反对,故而心情忧郁。此后,伦勃朗开始创作《圣经》故事画作,同时亦有肖像画与风景画,其作品具色彩温暖、明暗分明之特点,而体裁丰富、造型微妙。

晚年,乃为画家生活最困难之时,因订画之人日少,收入几无。1662年,伦勃朗第二位夫人不幸逝世;六年后,其爱子亦离人间,可谓不幸中之不幸。然而生活之不幸并未摧折伦勃朗之坚强意志和创造力;反之,其最伟大之肖像作品——《呢绒公会理事们的肖像》《大卫在索罗门前弹琴》《浪子回家》等,即在此段艰难岁月所创。1669年10月10日,伦勃朗不幸病逝。

伦勃朗一生创作之作品极多,虽已遗失不少,尚留下五百余幅油画、二百余幅蚀刻版画及一千五百余幅素描,为荷兰不可多得之“现实主义”作品。

说起此幅《夜巡》作品,尚有一段让人省思之背景:虽《夜巡》花费伦勃朗之大量心血,而此画却为伦勃朗引来一场极为不利之诉讼——因此这幅之订购者乃阿姆斯特丹射击公会,而成员因同等之钱财却不能占有同等显著之地位,故而向伦勃朗提出抗议,讨返画金之余尚对伦勃朗大肆攻击,由此可见艺术家之不易;加之伦勃朗曾以妻子为模特画过宗教题材之作品,故而遭到维系传统道德之人的非议。于是,不幸随之而来,不仅订画者疏远于他,而其爱妻不久亦离开人世,可叹人世之无常!

(4)委拉斯开兹

画家委拉斯开兹(Diego de SilviaVelazqtJez,1599一1660),1599年生于塞维利亚。少年时曾师从著名画家巴契科学习绘画技法,17岁即获得“艺术家”之称号,可见其天赋不同一般。

其创作之时所观之对象,多为下层平民,因之常与流浪者、老妇、商贩走卒相往来,此从其画作中可以窥之一二,亦可从中理会画家之内心情感,如《卖水的人》(1617)即是此类作品。

1623年委拉斯开兹被任命为宫廷画师,至61岁去世时,其在西班牙王宫度过几近40年之久。1629年,委拉斯开兹结识大画家鲁本斯,在鲁劝说之下,他先后两次周游意大利,发掘前辈艺术大师之宝藏。

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肖像作品,对象既有国王大臣、亲朋好友,亦有平民百姓、下层佣人:其人格颇高,于描绘教皇或王公大臣亦无丝毫阿谀之态,描绘侍从、佣人亦无轻蔑或不逊,故可见其人品之端绪。

委拉斯开兹乃西班牙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亦为西班牙17世纪绘画艺术之光荣典范。

(5)维米尔

维米尔(Jan Vermeer)乃荷兰著名风俗画家。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妇女》《包头帕的少女》《做花边的女子》和《画家和他的画室》等。其作品多以市民、家庭女主人为主角,描绘其日常之生活细节,却不流枯躁,并富生活之趣。运用色彩,维米尔喜用蓝、黄色调;其作品构图,多注重几何形状,且不愿于细节之上有意刻画,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作品多以简洁、精练、朴实抑或凝重见长。因其善于表达物态平凡朴实之美、故世人赞其为“描绘宁静生活的诗人”“描绘光影变化的卓越大师”。

3.18世纪欧洲绘画

18世纪的欧洲,封建制日益动摇、衰落,继荷兰、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伟大的“启蒙运动”导致了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它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由于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的18世纪被人们称作“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文化艺术中心也自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

在思想极度变革的背景下,欧洲的审美趣味却依然具有顽强而鲜明的特性,在18世纪的文化艺术中,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理念始终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念发生对峙与碰撞;因而在那一百年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并存着两种不同的艺术潮流——即“罗可可艺术”和“市民美术”。

“罗可可艺术”是完全属于上流社会的装饰品与享乐物——它是一种追求艺术效果和装饰感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它是将巴洛克艺术中的“宫廷因素”和“豪华因素”推向了顶峰;但这种风格不像巴洛克在17世纪那样盛行,它仅流行于王宫和贵族府邸,后来影响的面也不是很广。

“市民美术”是一种在“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于18世纪中叶形成的一种针对平民的艺术风格。它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可以说它是一种与“罗可可艺术”完全对立的表现风格。

(1)亚森特·里戈

亚森特·里戈出生于彼尔比尼扬,青年时曾崇拜凡·代克之盛装肖像作品,22岁时到巴黎从事创作;然,其29岁方肯接受王室之预订,因画技高超故而很快饮誉上流社会;31岁被聘为宫廷画师,故其肖像画作及卓越之才方能声名远播。

17世纪,法国尤重肖像艺术。至18世纪初,肖像画已渗入各个阶层,其时所出著名肖像画家,如弗朗索瓦·德·特鲁瓦、拉吉利埃、里戈等人皆为此一时期之杰出代表。

亚森特·里戈继承拉吉利埃之遗风,亦画穿着华丽、服饰高贵的人物,或以神话为体裁,能突显被画者之爱好或气势;其用色鲜艳强烈,造型准确细致,甚而所画者比真人更显高雅,因而大受王公贵族喜爱。

(2)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是继华多之后最能代表“罗可可”风格之画家。他喜欢神话或田园诗,在画中喜借缪斯、狄安娜等女神形象表现娇艳女性之嗣体。

同类推荐
  • 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

    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

    本书第一辑“学科理论建设”,主要探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发展,提出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学科理论问题;第二辑探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及其方法论体系;第三辑“变异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拓展和加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第四辑“跨文明研究”,紧扣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基本特征,从跨文明的角度探讨了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相关问题。本书由曹顺庆著。
  • 联想风云

    联想风云

    我没有试图印证官方的立场,也不想刻意追踪市场的风向标。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唯上和媚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名利场上的阶梯。然而我们如果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历史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它通常会让很多最权威最聪明最有名望的大人物显得可笑和无足轻重,也会让一些小人物变得伟大和不可磨灭。
  • 象形2012

    象形2012

    《象形2012》收录了李建春、刘洁岷、剑男、沉河、黄斌、吴晚燕等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后工业爱情》、《在武昌城区》、《夹竹桃》、《焚书者》、《雨水的弹奏》、《和儿子谈孤独》、《北京纪事》、《登首象山记》、《失明的小女孩》、《秋夜闻虫声》、《怀念春天》、《雨中过明清石板街》等。
  •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亲情故事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亲情故事

    本书用平淡的语言、感人的真情展现了至纯至真的亲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如一把灵动的钥匙,带你的心灵去体会人世间温情洋溢的至情至爱。
  •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一九一三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便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歌中挑选出他最喜欢最得意的诗篇,经过再体验和再创作,译成洗净铅华的,清新、自然、隽永的散文诗,陆续结集奉献给全世界的读者:《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本书从这些诗集中精选了最脍炙人口的篇目,是泰戈尔抒情诗的集粹。
热门推荐
  •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至尊上神,冥帝史情传

    至尊上神,冥帝史情传

    至尊三部曲,第一部:她是神界掌管冰霜元素的上位神,拥有堪比十二主神的实力,终被封印;十万年的冰封,天下无人可以修炼冰霜元素,冰神永远成为传说,一朝破封,一夕苏醒,六界终将被冰封。他是冥界掌管六界生死的圣尊冥帝,是来自幽冥的死亡使者,所到之处,鬼哭狼嚎;冥界守护之花被盗,他和她偶然相遇,天下有会有几人存活?
  • 抗日之东江英雄

    抗日之东江英雄

    讲述的是一个叫刘南的青年,性情如火,嫉恶如仇,从小顽劣可为人颇讲义气,为救朋友在大牢里被关了七年,出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铲除当地土匪汉奸营救民主人士,智擒死敌日本驻港特务头子东条正之,威震港九、让日伪闻风丧胆的传奇故事
  • 时光独尊

    时光独尊

    少年意外穿越到异界,发现自己拥有时光守护者的能力,从此走上逆天之路!拥有时光守护者的能力,注定这个世界的天才要被他踩,注定这天要被他撕碎!一指灭三界,一声怒苍穹,一人破乾坤,这是他的宣言!时光,便是他成为强者的最佳外挂!
  • EXO之魔族血之恋

    EXO之魔族血之恋

    (本书第一部结局BE,下一部《月色神圣》结局HE)魔族魔主净澜血月为了逃避一场婚约,逃到人界,却因为强行撞碎结界的关系,倒退回了五岁时期。被一个叫做金钟大的男孩家里收养。金钟大的父母在他们12岁那一年出空难,离开人世。金钟大为了养活血月,和另外十一个男孩做了不同寻常的事,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烦恼也愈加增多,曾经的天真消失殆尽。一次偶然,血月发现他们竟然是狼族!甚至,他们的父母、族人都是被魔族所害,当真情受到身份阻挠,性命又被他们所累时,血月究竟该如何抉择?曾经的繁华,还有机会再现吗?
  • 死灵神之音

    死灵神之音

    偏僻的孤立环海岛屿,古老的日式建筑风格,夏日绚烂绽放的樱与银杏,节日祭典里活跃欢快的气息,无与伦比的露天浴池,高耸直立的神音学院,传统悠久的灵音神社,每天定时回响的神之音韵……于这一切汇聚而成的梦幻般的岛屿『神音』内奏响的主旋律,人类与死灵的奇妙冒险……
  • 大长老与小萝莉

    大长老与小萝莉

    神龙大陆的顶级特工,因渴望自由,当上了逃兵,被上司发现后炸到了异界。本以为这下可以安享晚年了吧,却偏偏碰到各种无良的神仙,把各种身世可怜的美萝莉,送到他的身边。
  • 梦麟轩

    梦麟轩

    无意间的踏入,改变所有的命运,穿梭于淼淼时空长河,见证无数的爱恋,自叹孤寂悲凉,众里苦苦追寻,蓦然回首,与君相偎梦醒时
  • 武科状元在都市

    武科状元在都市

    宋朝状元张云明因遭奸人嫁祸调戏当朝公主被一路追杀,最终因跌落悬崖而神奇异灵穿越来到了现在,与同名同姓的短命鬼交换了灵魂。却因为感恩短命鬼,救他生母,被迫与一名校花签了一张假扮男友的协议,从此张云明的命运就从这名叫许曼的女人生命中逐渐融入了这个世界。都市人会武术,流氓鼻祖也挡不住。
  • 新生活:胡适散文

    新生活:胡适散文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诺贝文学奖候选人胡适的散文集,《新生活》《信心与反省》《文学改良刍议》《差不多先生传》等经典尽入本书。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其散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学价值,非常值得人们阅读。为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本选集对我社2001年版的《胡适散文》进行了整理并重新出版。本书保留了原版对散文的分类方式,删除了一些比较艰深难读的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