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4900000004

第4章 俄美关系:不情愿的伙伴关系(2)

1990年以后,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政局混乱、经济恶化、社会结构逐步解体、民族分离主义情绪蔓延,不仅是普通民众对时局不满,苏共领导层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面对危机,戈尔巴乔夫采取的对策是:(1)继续大力推进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如在1990年3月12日举行的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取消了宪法第六条对苏共执政党地位的认定,决定实行多党制,进而实行总统制,并于3月15日使自己当选为苏联第一位总统,希望借此确保自己政治上的生存;(2)试图通过采取严厉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1990年1月,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发生拥护联盟和主张独立的两派势力之间的争斗,苏联驻军介入冲突,酿成流血事件。戈尔巴乔夫为控制国内危机状态所采取的强硬政策,引起国内“激进派”和“民主派”的强烈不满。1990年12月30日,被西方看好的谢瓦尔德纳泽宣称保守势力要卷土重来,辞去了外长职务。1991年1月,鉴于波罗的海国家争取独立的行动危及联盟的统一,苏联坦克开进了立陶宛;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宣布对其实行经济封锁。美国将这些动向视为苏联政治后退的信号,立即对戈尔巴乔夫假以颜色。

1990年4月17日,布什政府宣布,如果苏联中断对立陶宛的天然气和其他燃料的供应,美国一定会作出“适当的反应”;4月23日,布什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讨论对苏联的制裁问题。会议决定放慢同苏联缔结一项投资协定的工作,不支持苏联在关贸总协定中的观察员地位。5月初,布什继续就立陶宛问题指责苏联,宣称美国50年来一直“拒绝承认把波罗的海国家强行并入苏联”。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继续其对苏联经济上的歧视政策,对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持观望态度。1991年1月,美国宣布推迟原定于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最高级会晤。针对苏联在立陶宛的行动,美国国会和政府反复强调,苏联不改变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不让其“自由选择”,就决不会给苏联最惠国待遇。美国政府还决定放慢美苏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

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不得不做出让步。戈尔巴乔夫同立陶宛总理举行了和解式的会见,并开始拆除美苏存在争议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雷达站。苏联的让步促成了苏美最高级会谈。1991年5月31日至6月3日,美苏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晤。两国在这次会晤中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最为重要的是关于《未来削减50%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基本条款》、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及华约的关系问题,以及两国贸易协定的签订。实际上,正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在前两个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才换来了后一个协定的签订。就德国问题而言,戈尔巴乔夫本来坚持统一后的德国既加入北约,也加入华约,但在布什的压力下,最后同意由德国自己做出决定,这实际上是为德国最终加入北约亮了绿灯。而戈尔巴乔夫则特别看重两国贸易协定的签订,希望借两国经济关系的加强,尤其是最惠国待遇地位的获得,来缓解苏联的经济危机。

此时,戈尔巴乔夫已经被国内日益加深的经济危机乱了方寸,他将争取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视为医治苏联经济疾病的良方。7月17日,戈尔巴乔夫几经努力,终于得以在伦敦召开的七国首脑会议上露面。在会前与布什的一次会见中,戈尔巴乔夫抱怨道: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了对付一场地区冲突,可花上1000亿美元,为实现其他计划也能找到钱,而这里讲的是这样的项目——改变苏联,使其达到新质,让它成为世界经济、国际社会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不是一种对抗力量、一种可以产生威胁的源泉。这是一项没有先例的任务。”戈尔巴乔夫直言不讳地问布什:“美国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苏联?”布什则回答说:“我们希望,苏联将是一个民主的、市场的国家,充满活力地融入西方经济的国家……希望它能在中央与各加盟共和国之间顺利地解决好联邦的问题……”显然,在布什的眼里,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还不是美国所希望的样子,至少在它成为这个样子之前,美国还不准备慷慨解囊。实际上,戈尔巴乔夫在伦敦七国首脑会议上没有得到任何实在的东西。

同年7月30日至8月1日,戈尔巴乔夫和布什在莫斯科举行会晤。这是两个超级大国领导人的最后一次正式会晤。在这次会晤中,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大幅度削减战略武器,打开了通向更大幅度裁减军备的道路。苏联加盟共和国与联盟的关系也是两国领导人讨论的问题,布什直截了当地劝说戈尔巴乔夫“放了波罗的海三国”。此外,戈尔巴乔夫仍试图说服布什向苏联提供援助,但布什仍将美国的援助与苏联如何改革联系在一起。利用援助问题影响苏联的改革方向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布什在1990年6月20日的讲话中就强调美国对苏联的援助“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苏联尚未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根本改革。

1991年6月初,美国副总统奎尔在访问西欧时重申,在苏联“没有实行根本改革之前,我们是不会提供任何数量的援助的”。而美国所要求的“根本改革”,就是“朝着民主化前进,朝着私有化前进,朝着开放市场和实行自由经济前进”。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企图废黜戈尔巴乔夫的事变。“8·19”期间,西方国家一致对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表示谴责。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谴责政变行动,宣布暂时停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随即,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纷纷发表类似声明,向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施压。8月22日,在内外势力的抵制下,政变流产。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挫败政变所起到的作用,戈尔巴乔夫事后评价道:“政变分子们打算无视国际社会的反应。他们不考虑我国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与美国和欧洲各国关系上的变化。”“同外部世界的新关系和改革的民主成就,是预先决定这场阴谋必败的主要因素之一。”“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解散了苏联共产党,苏联内外政策加速倒向西方。而随着苏联内部体制的剧烈演变,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表示加强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帮助苏联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迈进。1991年12月2日,七国首脑会议协调人梅杰致函戈尔巴乔夫,宣布“七国集团”和欧共体同意了数额为1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计划。其中,美国将提供12.5亿美元的农产品供货的补充贷款担保和1.65亿美元的紧急粮食援助,这是给当年早些时候提供的2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追加的担保。但是,1991年底的形势已经表明,即便是有了西方的援助,也难以阻挡苏联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步伐。

随着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战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得以结束。

美苏两国的矛盾和冲突、分歧和对抗,究其根源在于两国在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社会制度上的对立,冷战是“建立在思想分歧之上的”

。东欧、希腊和土耳其问题点燃了冷战的导火索,但美苏在这些地区的争夺,归根结底还是为在这些国家建立哪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因此,这些斗争实际上只是冷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冷战的“战场”并非只是在东欧,东欧只是冷战的前沿,苏联和美国自身才是冷战的主战场。因此,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可以被看作是冷战走向终结的重要象征,但并不意味着冷战已经最终结束。苏共的跨台、苏联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认同、苏联向西方式民主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才是冷战终结最重要的标志。

二、叶利钦时期的俄美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美关系承接了8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积极发展势头的苏美关系的遗产,尤其是在苏共下台、苏联解体之后,这种制度上的改朝换代既影响了俄对外战略的选择与对美政策的定位,也是美国对俄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是,叶利钦时期的俄美关系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有过一段不长的“蜜月”期之外,之后就不断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尤其是在叶利钦第二任期里,国内的政治压力、美国对俄政策给俄政治和安全利益以及大国地位造成的损害,导致俄美矛盾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使俄美关系到20世纪90年代末降到了苏联解体以来的最低点。

(一)“死神之吻”

俄罗斯立国之初,将激进的西方化改革视为振兴国家的根本出路,从对外战略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来看,俄罗斯必然要将西方头号大国美国当作外交上最重要的方向。因此,俄罗斯最初把俄美关系定位在“战略性同盟关系”

上面,将对美关系视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础。如果能够从与美国的结盟中获得财政援助和先进技术,当然会大大有利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而且,鉴于美国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俄美关系的拉近,对俄罗斯尽快融入西方自然也是极为有利的。但在内部体制的转型过程中,俄罗斯却遭遇到未曾料想到的困难。

俄罗斯最初是将美国视为民主的化身和代言人,对民主的热衷转化成了对美国的热衷。但是,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俄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对于俄未来基本发展道路的选择存在着不尽一致,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主张,它们在俄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对美政策的定位方面也反映出不同的倾向。“那些西方意义上的市场或自由民主的热衷者显而易见地并不倾向于将美国视为一种威胁,对北约东扩很少关注;很少倾向于增加军费开支,而更多地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俄罗斯就不能解决其经济问题”;比较而言,那些对西方的市场和民主并不认同或持有异议的人则“希望增加军费开支,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俄罗斯也能解决其经济问题,更为关注北约的东扩,也更倾向于视美国为一种威胁”。俄美关系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随着俄国内西方式的改革走入困境,以及俄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的急剧下降,俄政府所推行的对外战略及对美政策成为一些党派攻讦的对象,从而加剧了国内政权危机,迫使执政者不得不就对外政策做出较大幅度的调整,以争取民心,稳固政权。

对美外交方面的失意,造成了对俄外交决策者的政策调整压力,这一压力又因国内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斗争而进一步增强。

对俄罗斯执政者而言,西方化所产生的悖论在于,它在带来民主政治的同时,也带来了相互竞争的利益和意见的多元化。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在俄罗斯西方化进程中利益受到侵害的群体必然会对西方化的选择提出质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在俄罗斯人心灵中造成的对西方世界满怀狐疑,甚至敌意的心理鸿沟不可能很快被填平,而随着西方化所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种狐疑和敌意也就越来越普遍和强烈。这一点,在1993年底的议会选举结果中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自由民主党和共产党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攻击执政当局的“美国制造”的内外政策来迎合民意、赢得选举的。随着以强调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特殊使命的民族主义成为俄罗斯大多数政治势力进行政治动员的资源,俄罗斯对美政策的制定者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附和这种诉求。

1993年4月23日,叶利钦总统颁布命令批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基本原则》,确定俄罗斯外交政策要使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拥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技术潜力、智力潜力、伦理潜力的大国,理所当然地置身于国际社会,并享有充分的权利。具体到俄美关系,“构想”提出,在可预见的将来,与美国的关系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优先点的刻度表上仍将保留首要的位置,这是符合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分量的,全面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有助于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构想”同时指出,在美国,存在着对俄美关系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的力量;在同美国进行国际问题的合作方面,列入首位的多半是俄罗斯周边的冲突形势,不排除美国试图在居中调解的幌子下,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占据俄罗斯的位置;在俄美关系中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冲突。“构想”所确定的俄美关系发展目标是:“俄罗斯根据现有的军事政治和财政经济方面的协议,将争取稳定地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它的目标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长远的目标是建立盟友关系。同时,必须坚定地反对在华盛顿政策中可能重新出现的帝国主义的表现,反对企图把美国变为‘唯一超级大国’的路线。”1994年2月,叶利钦在首次向俄罗斯新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不断促进俄罗斯的民族利益。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手段是开放和合作,但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俄有权在必要时采取坚决和强硬的行动。”他强调,对外政策“要始终体现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相应地,俄罗斯在对美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在诸如波黑危机、与近邻外国的关系、北约东扩等一系列问题上对美国表现出了一些强硬姿态。尽管有了这些调整,俄罗斯对美政策的基调,即谋求同美国进行全面的战略合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对外政策从总体上还是保留了“亲西方”的方针。

这种调整一方面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来自于国内的压力做出文辞上的反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融入西方而自抬身价的一种策略。这种调整所产生的结果是两面不讨好,既未能平息国内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又加深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怀疑和戒心,从而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地对后者加以防范和排斥,进而又增强了俄罗斯人对西方的不信任和敌意。

同类推荐
  • 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青年社会组织近年来发展迅猛。青年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他们已经把参与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准确把握、全面了解我国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责,实现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2014年度的青年工作蓝皮书确定以“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为主题开展研究。《中国青年工作蓝皮书(2013-2014)·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工作蓝皮书课题的最终成果。
  • 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而中国如何能把握好这一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如何顺利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
  •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分析邓小平怎样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利于揭示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从而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
  •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月底,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治理”概念的产生、含义、特征、功能等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本书收录了16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会文章,是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学者有关“治理”问题的最新学术成果合集。
  • 欧盟东扩视野下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问题研究

    欧盟东扩视野下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问题研究

    本书以欧盟东扩为背景,对欧盟东扩前后中东欧国国家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其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看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少数民族保护发挥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强女穿越:傲娇王爷碗里来

    强女穿越:傲娇王爷碗里来

    “娘子,为夫要给你暖床。”“滚!”“娘子,有人看上你相公了。”“那人呢,必须给我交钱才能带走人!”“娘子,为夫今天给你买了世上最贵的珠宝。”“相公,来,亲一个!”看我们微沫穿越后虐渣男,吊冷男,谁说她是废物那么世上就不会有天才了!本文是处女作,大家来捧场哦!
  • 名侦探柯南一:侦探欣南

    名侦探柯南一:侦探欣南

    江户川柯南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就在这大家熟知的世界中,又出现了一位名侦探,他叫江户川欣南!
  • 以魔入仙

    以魔入仙

    世上人皆以魔门为邪门,全以仙门做正门。而我却一定要做那最邪最魔的仙人!
  • 皇上别害我:丑女乱后宫

    皇上别害我:丑女乱后宫

    一觉睡过去,就睡到了古代,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因为自己的“识人不清”不仅失去了清白之身还掉下悬崖毁了容,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做了一个洗衣宫女,却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惹上了皇帝,从此再也没有好日子过……
  • 重生之残情虐恋

    重生之残情虐恋

    她爱他……从看见他的第一眼起。她却只是被他侮辱利用百玩不厌的工具。她是别人的妻子,暴风雨之夜,却倒在血泊之中产下了他的孩子……时空在她极度痛苦阖目的时候忽然扭曲逆转,她重生到了自己八岁的时候。瞬间,命运让她站在岁月的高度上开始俯瞰思索自己曾经屈辱麻木的一生。一个重生的残疾女孩,突然间就醍醐灌顶般开始了无师自通的耍弄心机。和外人斗,未若迫于亲生父女兄妹斗令人觉得揪心;虐诚挚暖男,哪有虐贱男渣男叫人感到过瘾?步步为营的情感算计,谋虑周全的命运颠覆,人性最深处的情爱探秘,荡气回肠的虐恋纠缠,爱我的和我爱的,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 争虚

    争虚

    虚界真理,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梦有多高,成就就有多高。注意,中二病不好惹。这个罗成脑洞大开都不一定能想到的未来,在这个中二病横行的年代,罗成这个将近不惑年老男人的灵魂又该何去何从。妖兽与机甲齐飞,魔法与仙术对垒。虚界之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 九龙诛魔

    九龙诛魔

    千百万年来,这片天地无人能够达到九神境,宇枫为了能够成为龙脉的拥有者,甘愿失去修为三年,头顶废物光环的他,三年来,遭遇到指腹为婚的妻子唾骂,侮辱,甚至改嫁他人,整个陈家上下皆是希望将其扫地出门,然而,三年后,成功解封的修为宇枫借助龙脉的实力修为大涨,脱离陈家走上一条强者之路,随着自己修为的不断提升,在一处遗迹之内,终是发现了龙脉的秘密,原来,世间上有着九条龙脉存在,而这九条龙脉之中,隐藏着达到最强境界九神境的秘密······
  • 穿越之寻仙问道

    穿越之寻仙问道

    一个地球平淡无奇的学渣,捡到了一枚戒指,当套在手指上的时候却意外的穿越了……在这个行影孤单的未知世界中,看我们的猪脚是怎么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异界中披荆斩棘寻找寻仙之路……书群154700154对本书的走向路线或者想当角色的来群里说说看法意见
  • 和你相差几光年

    和你相差几光年

    她冷冷的抬起了眼,轻蔑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妇人。这个妇人泪流满面的跪地哀求她道:“小翡,是妈对不起你,求求你救救小哲。”她冷笑道:“你?我妈?呵!还真是讽刺啊!我妈早就离世了!还有南毅哲他自作孽不可活。”妇人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恨得咬牙切齿咬牙切齿:“南雨翡!你个小杂种,我最恨的就是当初没有把你撞死!”话音刚落,一个巴掌就落在了那个趾高气扬的妇人脸上。妇人被着一掌给惊着了。那个巴掌的主人说道:“说我未婚妻是小杂种。呵!你还不配!”“千琛?!”南雨翡没有料到千琛会在此时出现,更没有料到他会称自己为他的未婚妻。他对上了她的目光,他过来牵起了她的手就离开了办公室,只留下了还在发愣的妇人——陈燕
  • 如果世界没有悲伤

    如果世界没有悲伤

    悲伤,为什么我总是逃脱不了你的手中,为什么?悲伤,你要我做你的女人,我做了!你要我当你的秘书,我当了!你要我为你生孩子,好!这是我欠你的,我还!可是,为什么,我的心,爱你的心,都被你狠狠地抛弃!为什么?如果可以,我希望,这世界没有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