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5800000018

第18章 道德心理常识(3)

果戈理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行为呢?

从心理学来讲,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态度:就是把写作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所谓态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那么他对艺术就会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一个人喜欢维护正义,性格勇敢,他可能选择当一名警察。一个人如果原则性不强,就会显出与世无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总之。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态度支配和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

态度往往决定着我们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国外有人曾做过实验:

把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的足球赛录像,分别播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指出的多两倍。可笑的是,迭得毛斯大学的学生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有许多次犯规而没有受罚。

这两种不同的判断,是因为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态度造成的。

有时候态度会增强我们的忍耐力。比如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和忠诚,就会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惊人的耐力。历史上许多革命者和爱国者身上惊人的耐力和牺牲精神,就是和他们崇高的信念和对祖国人民的忠诚态度分不开的。

在学习中,态度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好坏。一般的,对学习的意义了解的比较清楚,对学习怀有兴趣的人,会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也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样,态度对工作效率也有影响。人们如果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工作意义,就会认真努力地工作,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如何得到一份工作,85%取决于他的态度,而只有15%取决于他的智力和业务知识。

心理账户

一位老翁临终前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凭自己的劳动挣来钱,我就把遗产留给你。”

但儿子是一个懒汉,从来不干活,于是向母亲要点钱,骗父亲说是自己挣的。老人说:“这钱不是你挣的。”说着随手就把它丢进了火炉。儿子十分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

第二次,他又向母亲要了更多的钱交给父亲,可是父亲仍然看也不看,顺手丢进了火炉。儿子有些心疼,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膀。

到第三次,儿子知道靠母亲的钱已经混不过去了,只好真的去干活,他给人家扛木头,吃了许多苦头,才挣来几个铜板。可是老人又把铜钱丢到火里去了。

这一下,儿子真急了,硬是伸手从火里把铜钱抢了出来。老人笑着说:“这回我相信了。只有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你才会这样心疼。”

故事很简单,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金钱的认知角度。同样100元,是辛苦挣来的,还是别人给的或者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正由于这种非理性的作用。在人们的眼里,钱和钱也是不一样的。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崭新的20元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元?”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说着他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只手举起来。这位演说家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

再也没有人举手。这时演说家微笑着说:“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它都没贬值,依旧值20元。”

这位演说家只说对了一半,从物质层面上来看,钞票的价值似乎没有变,但是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已经一钱不值了。其实这两方面都统一地包含在这张钞票之中,并不是对立。因此,我们在讨论任何一笔钱的时候,都有心理因素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勒说:“由于对金钱的来源、保存地点和如何使用的认识不同,对金钱支配方式也会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被花掉了。这证明了人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观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假如今天晚上。我们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我们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却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此时,我们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昕。

可是如果情况变动一下,假设我们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就在我们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把票子弄丢了。如果我们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试想,此时我们是否还会去听?

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

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由此可见,金钱已经变成了数字本身的物理符号,变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感受。

因此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心理账户现象,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方说,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它可以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减税,直接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

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可能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显然,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我们经常会飞快地花光从某些途径得来的钱,比方说礼金、奖金甚至彩票得到的百万大奖,而过分地看重诸如定期存款、基金或者是为退休准备的保险,采取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

因此,经济学家告诫我们:要有效地避免心理账户带来的影响。就要学会“把一块钱永远只当一块钱”,对各种来源的钱一视同仁。不论是辛苦挣来的还是其他途径得来的,不管是工资、稿酬、礼金、储蓄,就连彩票奖金或者什么意外的“飞来横财”也不例外。

若是能把所有的钱都根据用途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账户,在心理上就不会产生因来源不同而区别对待的想法,一般也就不会出现挪用的情况。这些账户区分越清晰,执行越严格,我们就越不会没有节制地或冲动地乱花钱。

厚脸皮定律

杨老师脾气不好,总爱批评学生。他几乎每个课间都把班里调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大声训斥。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逐渐麻木不仁了,也不像开始时那么怕他,有的还与他顶撞。而刘老师平时很少批评学生,学生反而对他显示出敬畏。有一次,他偶尔批评一个学生,虽然语气不重,声音不大,被批评的学生竟羞愧地哭了。

我们平时常说“脸皮厚”,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世界上其实没有天生厚脸皮的人。所谓“厚脸皮”的人,都是由于后天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羞耻感逐渐降低而形成的。这就是“厚脸皮定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有自尊和羞耻感的。即便是婴儿,从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识别“好脸”和“坏脸”。大人逗他笑,给他好脸,他会笑;大人横眉竖眼,大声吆喝,他马上会哭。

可见人都有自尊,我们只有注意孩子的自尊,他才会有羞耻感,“脸皮儿才薄”。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它,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再磨,感觉就不敏锐了。

无论是当父母的,还是当教师的,无视孩子的自尊,动辄就当众辱骂、训斥,日久天长K孩子就会视辱骂、训斥为“家常便饭”,不再脸红,不再害羞,也就是变成了“脸皮厚”的人了。那时候,不仅孩子的心灵受伤,我们想再影响他,也不像先前那么容易了。这是多么可悲的结局啊!

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经常挨批评的孩子反而经常犯错,甚至屡教不改;而那些极少受批评的学生,受到了一次批评,会难为情、内疚好几天,从而不再犯类似错误。上面杨老师和刘老师就是鲜明的例子。而这个对老师适用的道理对父母也同样适用。

父母都知道,要孩子们反省是很困难的,他们通常这样指责孩子:“你是怎么搞的,我已说过了多少次。”这时孩子如有反抗行为,父母又会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然后进行没完没了的说教。这些批评的方式很容易让人厌烦,从而变得越来越麻木。这对孩子的改过和成长是很不利的。

不论是父母、老师对孩子,还是职场上上司对下属,都要了解厚脸皮定律,对对方以鼓励和夸奖为主,以批评为辅,同时要注意批评的火候和方法。

我们不但要重视孩子的自尊,即使成人之间的互相指责也要小心这个定律的影响。如有的夫妻之间,刚结婚的时候相敬如宾。但是过起日子来,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的琐事使他们经常发生矛盾,动辄为一点小事吵架,甚至后来升级为大吵大闹。

一开始,两人还觉得怎么能这样不文明,但是矛盾却没有办法通过文明的方式得到解决。这样久而久之,吵架吵得多了,已经不觉得什么文明不文明了。男人说,这个女人太不讲理。女人说,是他把我变成了泼妇。这样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厚脸皮”的心理。

其实,导致这样恶性循环的原因,就是因为两人缺少足够的耐心和理解别人的心胸,以及没有去努力发现交流的艺术。最后两人潜意识里都觉得破罐破摔,反正自己就是粗鲁的人,我粗鲁我怕谁!

我们应该时刻避免“厚脸皮定律”给我们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要懂得去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酝酿效应

化学“苯”分子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同样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

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但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联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这位化学家并不知道,他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是心理学上的酝酿效应。

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心理学家西尔维拉的实验也说明了这种效应。我们来看:

西尔维拉给被试者提出项链问题。其指导语如下:“你面前有4个小链子,每个链子有3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3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钱不能超过15分钱。”

在实验中的三组被试者都用半小时来解决问题,第一组半小时中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解决问题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4个小时做其他事情,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主试者要求被试者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组、三组被试者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式,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前者是“从想象得来的”,后者是“从理智得来的”。直觉是人脑对于对象中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它可以引导我们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等人也都讲述过类似的经历。例如,普拉特和贝克写道:“我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我决心放下工作,放下有关工作的一切思想。第二天,我在做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时,好像电光一闪,突然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解决的办法……简单得使我奇怪怎么先前竟然没有想到。”

可见,如果从酝酿效应的表现形式和思维的本质特征来看,直觉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自发性两个特征。

首先。它既不表现为演绎的推理形式,又不表现为归纳逻辑,也表现不出其他的规律性。它不受逻辑规律的约束,往往超越逻辑程序而直接做出结论。它的非逻辑性特点常常表现为:第一,不可解释。当一个问题从百思不得其解的长期困扰,到突如其来的领悟理解,这一具体过程是意识不到和难以说明的。

如高斯在证明一个算术定理时,折磨了他两年之久,后来一个突然的想法使他获得成功。他回顾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

第二,逻辑程序的高度简缩。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原有逻辑程序的简化和压缩,另一种则是“违反”了那种逻辑程序。这就是说。直觉思维忽略了逻辑推理进程的细节过程,越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但把握住了个别的、最重要的环节,特别是最终的结论。

第三,综合性。思维者不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从整体上来把握对象。

同类推荐
  • 感官操控力

    感官操控力

    作者马努埃尔郝瑞特是欧洲著名的超感者。他可以通过五个感官的敏锐能力进行催眠、用意念弯曲勺柄、影响和解读别人思想……这本书里他揭示了五个感官的秘密,讲授了我们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可使其获得“超能力”,以得到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
  •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如同一把刀子,锋利地将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来,让我们看到社会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如何应对犯罪、预防犯罪,既是公安、法律工作者面对的严酷现实,也是全社会都应当参与解决、进行综合治理的大课题。我们编著本书,只是希望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以期广大的读者朋友明白,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几乎是无法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上来的。而且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人生任务,一旦错过将终生难以弥补。所以,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从本书中犯罪人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加强自我法律认识的前提下,帮助自己的子女、学生健康成长,从容拥有完美健全的人生。
  •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本书介绍了感觉、知觉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记忆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思维的理论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等共9章。
  • 每天要看的快乐心理学

    每天要看的快乐心理学

    本书选取了生活中一些饱含乐趣的问题和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解释、分析,让读者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这样感受,这样表达,这样行动。
  • 趣味心理学

    趣味心理学

    本书是一本专门解读生活中怪异现象的魔法心理书,这里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只有鲜活丰富的生活案例,用简洁浅显的语言阐述心理学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探测复杂的人心,用心理学工具探索意识的秘密,打开它你的命运就会因此而改变。生活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出准确、恰当的解释。如果我们能从这些现象中找到心理学密码,就可以深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热门推荐
  • 守护远古墓陵

    守护远古墓陵

    父母失踪!最后的线索竟然是墓陵!女友离开!情敌竟然是资深盗墓高手!寻找父母!踏上盗墓之旅!心态改变!保护远古墓陵与恶势力斗争!疑团重重!父母在哪?兄弟背叛?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迷茫!该信谁?该怎么办?
  • 君座

    君座

    叶锋前世见证心爱之人在眼前喋血陨落,只因自己实力弱小,悔恨和痛苦中,再度睁眼发现自己重生于神话绝迹的地球上。这世、他要重新修炼;这世,他要创造神话;这世,他要所有人后悔!
  • 画梦天下

    画梦天下

    当修真修仙修武所需要的天地灵气已经枯竭不堪;当天地之间物质资源也已经匮乏消失;此时人们该当如何长久永存?梦师一个崭新神奇的职业诞生了,由梦来占卜吉凶由梦来预测未来由梦来赐予人类神力当玄门修真的力量以另一种的方式在世间解开之后,天道还会有天劫降临么?人力是否还能捅破这浑厚的苍穹?
  • 妃主沉浮:一笑揽江山

    妃主沉浮:一笑揽江山

    她,是上古武宗的现代传人,身怀盖世神功,十八般武艺无所不精;是21世纪特工界的翘楚,阴谋策略于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无所不能。一次意外死亡,穿越到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朝代,成为十五岁小宫女,被牵入异时空的阴谋、权势、金钱、利益之间的争斗中,依然独善其身,却意外中得知《神兵鉴》能助她返回现代。但北翷国《神兵鉴》丢失,东翧、南翞、西翗、北翷四国实力因此失衡,硝烟一触即发。所谓天下分久必合,亲临乱世,看她如何主宰这乱世沉浮,一笑揽江山……
  • 毁灭术士

    毁灭术士

    战火为何而然秋叶为何而落天性不可夺怒拳为谁握?吾辈何以为战洛飞心中并无疑惑。洛飞的怒拳只为想为的人而握,我的朋友,我来守护,任你是邪恶的人类还是异时空的恶魔,欺我者,我必将其践踏在脚下。
  • 和总裁大人的三个月古代情

    和总裁大人的三个月古代情

    迷糊的月老弟子总是爱把人们的姻缘弄错,为了补救,却也凑成了一段段姻缘。楚心雨是被月老弟子弄错的第一人,为了补救她古代的姻缘,灵魂被放到古代,去经历未完成的爱情。“新人,请支持。”
  • 史上最牛召唤系统

    史上最牛召唤系统

    嘀......恭喜宿主召唤出孢子制造卡。嘀.......恭喜宿主抽中可以召唤植物大战僵尸中所有不同的植物和僵尸。我去,这么牛!
  • 洞神八帝妙精经

    洞神八帝妙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者荣耀之英雄全解

    王者荣耀之英雄全解

    王者荣耀是一款超三亿玩家的在线竞技手游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男生女生兴奋而去,却又铩羽而归,能力不行实力不行,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些英雄你都了解吗?既然是实力对战,公平竞技,那么多做做功课始终还是有好处的。
  • 云雨轩刀

    云雨轩刀

    红袖天下多弄姿,江湖冷剑扰情思。秦淮冷月诛心魔,末世陨雨武侠痴。一部天书、一本秘籍、一个宝藏、一柄神剑、一把妖刀、一次机缘,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武林的命运、一个朝代的命运、一个天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