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8900000020

第20章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3)

(2)根据古书里引用本书的文句。例如《群书治要》《太平御览》等书引了许多古书,可以用作参考。又如阮元校勘《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句,先说:“皇本,高丽本,而作之;行下有也。”这是前一种的根据。阮元又说:“按《潜夫论·交际篇》,孔子疾夫言之过其行者,亦作之字。”这是第二种根据。又如《荀子·天论》,“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这四项是平等的,不当夹一个“则”字。《韩诗外传》有这一段,没有“则”字;《群书治要》引的,也没有“则”字。故王念孙根据这两书,说“则”字是衍文。

(3)根据本书通行的体例。最明显的例是《墨子·小取》篇,“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第二个“也”字,初看似乎无意思,故毕沅校《墨子》,便删了这个字。王念孙后来发现“《墨子》书通以也为他”一条通例,故说这个“也”字也是“他”字:“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这就明白了。他的儿子王引之又用这条通例来校《小取》篇“无也故焉”的“也”字也是“他”字;又“无故也焉”一句也应该改正为“无也故焉”,那“也”字也是“他”字。后来我校《小取》篇,“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两句,也用这条通例来把第一和第三个“也”字都读作“他”字。

(4)根据古注和古校本。古校本最重要的莫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古注自汉以来多极了,不能遍举。我且举两个应用的例。《易·系辞传》,“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议字实在讲不通。《释文》云,“陆姚、桓元、荀柔之作仪”。“仪”字作效法解,与“拟”字并列,便讲得通了。《系辞》又有“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我不懂得此处何故单说“吉”,不说“吉凶”。后来我读孔颖达《正义》说“诸本或有凶字者,其定本则无也”,方才知道唐初的人还见过有“凶”字的本子,可据此校改。后来我读《汉书·楚元王传》,“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此又可证我的前说。

(5)根据古韵。我引王念孙《读书杂志》一段作例:

《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案始终当作终始(上文云,“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公洞为韵。右始为韵(右古读若“以”,说见《唐韵正》)。若作始终,则失其韵矣。

《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圄,驰于外方(外方据道藏本;各本作方外),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案“宇内”当为“内宇”(内宇犹宇内也,若林中谓之中林,谷中谓之中谷矣)。内宇与外方相对为文。宇与野,圄,雨,父,女,为韵(野古读若“墅”,说见《唐韵正》),若作“宇内”则失其韵矣。

《说林》篇,“无乡之社,易为黍肉;无国之稷,易为求福。”案“黍肉”当作“肉黍”。后人以肉与福韵相协,故改为“黍肉”。不知福字古读若逼,不与肉为韵也。社黍为韵(社古读若墅。《说文》,社从示,上声。《甘誓》,“不用命戮于社”,与祖为韵。《郊特牲》,“而君亲警社”,与赋,旅,伍,为韵。《左传》闵二年,成季将生卜辞,“闲于两社”,与辅为韵。《管子·揆度》篇,“杀其身以衅其社”,与鼓,父,为韵),稷福为韵。若作黍肉,则失其韵矣。

以上五项是校勘学的根据。但是这几种根据都有容易致误的危险。先说古本。我们所有的“古本”,已不知是经过了多少次口授手写的抄本了,其中难保没有错误。近人最崇拜宋版的书,其实宋版也有好坏,未必都可用作根据。次说古书转引本书的文句,也有两大危险。第一,引书的人未必字字依照原文,往往随意增减字句。第二,初引或不误,后来传抄翻印,难免没有错误。次说本书的通例,也许著书的人偶然变例。次说古注与古校本。古校本往往有许多种不同的,究竟应该从那一个校本。古注本也有被后人妄改了的。例如《老子》二十三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本当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看上文第六节)故王弼注云,“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也。”(此据《永乐大典》本)但今本王注改作“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焉”,这便不成话了。最后说古韵的根据,有时也容易致误。我且引一条最可注意的例:

《易经·剥象传》:“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又《丰象传》,“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这两条的韵很不容易说明。顾炎武作《易音》,竟不懂“用”何以能与“载”“事”为韵。杨宾实说,两“用”字皆“害”字之误。卢文弨赞成此说,说:“害在十四泰,载在十九代,事在七志,古韵皆得相通。古害字作,故易与‘用’字相混。”

这一说,从表面看去,似乎很圆满了。后来王念孙驳他道:“凡《易》言君子小人者,其事皆相反。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亦取相反之义……非谓小人不能害君子也。右肱为人之所用,右肱折则终不可用……折肱则害及肱矣,何言终不可害乎?今案‘用’读为‘以’。《苍颉》篇,‘用,以也’。用与以声近而义同,故用可读为以。犹‘集’与‘就’声近而义同,故集可读为就;‘戎’与‘汝’声近而义同,故戎可读为汝也……《剥象传》以灾,尤,载,用,为韵;《丰象传》以灾,志,事,用,为韵……于古音并属‘之’部……若‘害’字则从丰声,丰读若介,于古音属‘祭’部……(在诸经中,与害为韵者)凡发,拨,大,达,败,晰,逝,外,未,说,辖,迈,卫,烈,月,揭,竭,世,艾,岁,等字,皆属‘祭’部。遍考群经《楚辞》,未有与‘之’部之灾,尤,载,志,事,等字同用者。至于《老》《庄》诸子,无不皆然。是害与灾,尤,载,志,事,五字,一属‘祭’部,一属‘之’部,两部绝不相通。”(《经义述闻》卷二)

因为这些根据都容易弄错,故校勘学不能全靠根据。校勘学的重要工夫在于“评判”。校勘两字都是法律的名词,都含有审判的意思;英文“Textual Criticism”译言“本子的评判”。我们顾名思义,可知校勘学决不单靠本子或他种的根据,可知校勘重在细心的判断。上文王念孙校一个“用”字,便是评判的工夫。段玉裁有《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一篇,说这个道理最明白:

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分,如治丝而棼,如算之淆乱其法质,而瞀乱乃至不可理。

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周礼·轮人》:“望而视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自《唐石经》以下各本皆作“下迤”。唐贾氏作“不迤”。故《疏》曰:“不迤者,谓辐上至毂,两两相当,正直不旁迤,故曰不迤也。”文理甚明。今各本疏文皆作“下迤”(“下迤者,谓辐上至毂,两两相当,正直不旁迤,故曰下迤也”),其语绝无文理,则非贾文之底本矣。此由宋人以《疏》合经《注》者,改《疏》之“不”字合经之“下”字,所仍之经非贾氏之经本也。然则经本有二,“下”者是欤?“不”者是欤?

曰,“下”者是也。“望而视其轮”,谓视其已成轮之牙。轮圜甚,牙皆向下迤邪,非谓辐与毂正直两两相当也。经下文,“县之以视其辐之直”,自谓辐。“规之以视其圜”自谓圜。轮之圜在牙。上文“毂,辐,牙,为三材”,此言轮,辐,毂。轮即牙也。然则《唐石经》及各本经作“下”,是;贾氏本作“不”,非也。而义理之是非得矣。倘有浅人校《疏》文“下迤”之误,改为“不迤”,因以疏文之“不迤”,改经文之“下迤”,则贾疏之底本得矣,而于义理乃大乖也。(段氏共引五例今略。)

故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义理之是非,而后经之底本可定,而后经之义理可以徐定。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经韵楼集》)

我们看了这种校勘学方法论,不能不佩服清代汉学家的科学精神。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

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音韵学自从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直到章炳麟、黄侃研究古音的分部,声音的通转,不但分析更细密了,并且系统条理也更清楚明白了。训诂学用文字假借,声类通转,文法条例三项作中心,也自成系统。校勘学的头绪纷繁,很不容易寻出一些通则来。但清代的校勘学却真有条理系统,做成一种科学。我们试看王念孙《读〈淮南子〉杂志》的《后序》,说他订正《淮南子》共九百余条,推求“致误之由”,可得六十四条通则。这一篇一万二千字的空前长序(《读书杂志》九之二十二)真可算是校勘学的科学方法论。又如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的五、六、七,三卷也提出许多校勘学的通则,也可算是校勘学的方法论。

我想上文举的例很可以使读者懂得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了。他们用的方法,总括起来,只是两点。一,大胆的假设,二,小心的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证据不充足,不能使人信仰。上文举的许多例,大概多偏重求证的一方面。我现在且引清学的宗师戴震论《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光字的历史作为最后的一条例,作为我这一篇方法论的总结束。

《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蔡沈解“光”为“显”,这是最普通的解法。但是孔安国《传》说,“光,充也”。光字作显解,何等近情近理。为什么古人偏要解作“充”字呢?岂不是舍近而求远吗?但是戴震说:

《孔传》,“光,充也。”陆德明《释文》无音切。孔冲远《正义》曰,“光,充,《释言》文”。据郭本《尔雅》,“桄,颍,充也”。注曰,“皆充盛也”。《释文》曰,“桄,孙作光,古黄反”。用是言之,光之为充,《尔雅》具其义……虽《孔传》出魏晋间人手,以仆观此字,据依《尔雅》,又密合古人属词之法,非魏、晋间人所能,必袭取师师相传旧解,见其奇古有据,遂不敢易尔。后人不用《尔雅》及古注,殆笑《尔雅》迂远,古注胶滞,如光之训充,兹类实繁。余独以谓病在后人不能遍观尽识,轻疑前古,不知而作也。

戴震是不信伪《孔传》的人,但他却要为“光,充也”一句很不近情理的话作辩护士。我们且看他的说法:

《尔雅》桄字,六经不见。《说文》,“桄,充也”。孙愐《唐韵》,“古旷反”。《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郑康成注曰,“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曰,“横,古旷反”。《孔子闲居》篇,“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郑注曰,“横,充也”。疏家不知其义出《尔雅》。

《尧典》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者。横被,广被也。正如《记》所云,“横于天下”,“横于四海”,是也。横四表,格上下,对举……横转写为桄,脱误为光。追原古初,当读“古旷反”,庶合充霩广远之义。

这真是大胆的假设。他见郭本《尔雅》的桄字在孙本作光,又见《说文》有“桄,充也”的话,又见《唐韵》读桄为古旷反,而《礼记》的横字既训为充,又读古旷反——他看了这些事实,忽然看出他们的关系来,遂大胆下一个假设,说《尧典》的光字就是桄字,也就是横字。但是《尚书》的各本明明都作“光”字。戴震于是更大胆的提出一个很近于武断的假设,说“《尧典》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者”。这话是乾隆乙亥年(1755年)《与王内翰凤喈书》里说的。过了两年(1757年)钱大昕和姚鼐各替他寻着一个证据:

(证一)《后汉书·冯异传》有“横被四表,眧假上下”。

(证二)班固《西都赋》有“横被六合”。

过了七年多(1762年),戴震的族弟受堂又替他寻着两个证据:

(证三)《汉书·王莽传》,“昔唐尧横被四表”。

(证四)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化溢四表,横被无穷”。

过了许多年,他的弟子洪榜又寻得一证:

(证五)《淮南·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高诱注,“横读桄车之桄”。是汉人横桄通用,甚明。

他的弟子段玉裁又寻得一证:

(证六)李善注《魏都赋》,引《东京赋》“惠风横被”。今本《东京赋》作“惠风广被”,后人妄改也。

这一个字的考据的故事,很可以表示清代学者做学问的真精神。假使这个光字的古本作横已无法证实了,难道戴震就不敢下那个假设了吗?我可以断定他仍是要提出这个假设的。如果一个假设是站在很充分的理由上面的,即使没有旁证,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假设。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假设,不能成为真理。后来有了充分的旁证,这个假设便升上去变成一个真理了。

戴震自己论这个字的考据道:

述古之难,如此类者,遽数之不能终其物。六书废弃,经学荒谬,二千年以至今……仆情僻识狭,以谓信古而愚,愈于不知而作。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例以光之一字,疑古者在兹,信古者亦在兹。

“但宜推求,勿为株守”八个字是清学的真精神。

(附记)此篇第一至第六章是民国八年(1919年)八月作的;第七章是九年(1920年)春间作的;第八章是十年(1921年)十一月作的。相隔日久,中间定有不贯串之处。将来有暇时,当细细修正。

(原载于1919年11月、1920年9月、1921年4月《北京大学月刊》第5、7、9期)

同类推荐
  • 迎头经:瞿秋白作品精选

    迎头经:瞿秋白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睡月

    睡月

    《睡月(一本写给未来的诗)》汇聚诗人全部心血,作者以汪洋恣肆、绚丽无匹的想象力,岳中炼玉、渊薮识珠的洞察力,营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灵感世界。诗中的主角除人以外,还有神祇、星辰、河流、鸟兽、花木。
  • 立正

    立正

    其次,小小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小”,因此有人称之为“螺丝壳里做道场”,也有人称之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些说法都集中体现了小小说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滴水见太阳,以平常映照博大,以最小的篇幅容纳最大的思想,给阅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提供另一种可能。
  • 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北京市青少年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北京市青少年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我国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报告、事件视野下家庭德育的基本走向、加强横向衔接,提升家庭德育功能、家庭德育环境及其建设、公德教育与家庭责任、家庭劳动教育及改进策略、亲子阅读与儿童德育成长、网络:现代家庭德育的新挑战、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孩子的道德养成、家庭德育认知误区及解决策略。《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3-2014)·回到家庭谈德育:我国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报告》的特点是秉持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原则,突出问题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力求以最新的视角回答家庭德育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有启迪价值。
热门推荐
  • 花吞天

    花吞天

    一妖,一人,两世情!一饮,一啄,由天定!这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妖精,与独步天下的霸者相遇相知的经历,是仅属于他们的故事。
  • 文艺之路

    文艺之路

    我来,我见,我征服,既然能够重来一次,那就站上那众山之颠,让其他的人都去仰望着吧!
  • 妖怪领域

    妖怪领域

    这是一个妖怪的世界,妖怪在这个世界上繁衍生息,有个人走上了成功之路
  • 快穿之恶灵还愿娘

    快穿之恶灵还愿娘

    她是这人世间唯一一个恶灵,生于天地鸿蒙初开之时,为天地至恶与至善之物混而诞生于混沌,被世人奉为初神。她一个人站在罪恶最深的地界,看着世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每一个到此的灵魂,都因为罪恶而堕落,亦或不甘于转世。她为他们完成心愿,激发他们心底最大的欲望,成为她的力量以及消遣。人类,真是一种有趣的生物,不是吗?
  • 宛若桃花倾满城

    宛若桃花倾满城

    你在她的唇上浅啄,对她说你喜欢她。而她却转身吻进他的心里,对他说她爱他。她是他的徒弟,他是她的师傅。他嗜血成性却唯独对她柔情相许,为她走火入魔三千青丝皆成雪。她知道他是她不该爱的人,她的疏远、她的背叛亲手造就了一个魔鬼。他为她屠杀一座城,最后却死在了她的剑下。“师傅!小衣想你了,小衣再也不离开你了。”少女趴在坟头,眼眸含笑。
  • 六界传说之五行核心

    六界传说之五行核心

    泽影和星魁是好兄弟,父母在瘟疫中死亡,以为拥有木系核心的叔叔救了他们,后来知道了自己的属性,开始到属性学校去学习,慢慢凝聚好了自己的属性核心。后因血魔的部队进攻学校,又因他们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开始了他们得冒险故事
  • 丫头小妾醉郎君

    丫头小妾醉郎君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故事很简单,从前,一个贪吃的丫头糊涂地嫁给了嗜酒的少爷。无奈,少爷稀里糊涂地中了毒,为了救少爷,丫头想尽办法找神医。这神医也怪,救人不要银子,不要身子,就要看她的屁股!?当然,少爷的命救回来了,从此,丫头小妾就和自己的醉郎君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了吗?。。。。。。
  • 零星守候

    零星守候

    我们这一辈子都会深深的爱上一个人,无论结果是否美好。她(他)依旧会久驻你的心扉,直至你死去的那一刻。本小说主要叙述一个基层工程兵战士和一个有着地产老总千金、中将外甥女双重身份的女大学生的网恋故事。他们从真心相爱到男主人公因为苦衷而欺骗女主人公到两个人分手。之后女主人公在小姨的牵线下结识了外贸员断桥,后来女主人公留学归来后,三个人陷入了难解难分的感情错结…
  • 弑神血族

    弑神血族

    他们是法师,他们也是血族……他们是强者,他们是弑神者……他们的工作便是制裁惩罚那些不守神规的神祇……他们的工作危险却有趣……他们的名字叫做弑神血族……
  • 我的老婆是天仙

    我的老婆是天仙

    八千米高空之上,俩倩影,悬空而立,脸若桃花,有沉鱼之色,落雁之容,衣袖随风而动,飘飘如天仙下凡。青衣容颜娇美少女出声道:“悦儿姐,你这样满着你爹,偷了破空符,压制自己的修为,来这灵气缺乏低等界面找他,值得吗?”容貌更胜青衣女子数倍有余的一身粉嫩装打扮的少女缓缓的道:“就为了他一句‘以后我来保护你。’我就应该来,不管什么代价。”似乎心中有太多的故事一时无法道尽林悦儿又停顿了好一会儿才接着道:“为了能保护我,不惜自己身死道消也要轮回转世在这一界来寻找大机遇,修真界实力为尊,而实力除了要看资质还有就是机遇了,上一世他没有奇遇也没好的资质,不知道这一世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