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7500000064

第64章 六祖坛经1-6

《六祖坛经》全文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目录

卷首序赞(各一编)

经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

附录缘起外纪历朝崇奉事迹赐谥大鉴禅师碑大鉴禅师碑佛衣铭跋

目录终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似火与火以心印心。西传四七至菩提达磨。东来此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可大师者。首于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绍祖开阐正宗。三传而至黄梅。会中高僧七百。惟负舂居士。一偈传衣为六代祖。南遁十余年。一旦以非风旛动之机。触开印宗正眼。居士由是祝发登坛。应跋陀罗悬记。开东山法门。韦使君命海禅者录其语。目之曰法宝坛经。大师始于五羊终至曹溪。说法三十七年。沾甘露味入圣超凡者莫记其数。悟佛心宗行解相应为大知识者。名载传灯。惟南岳青原执侍最久。尽得无巴鼻。故出马祖石头。机智圆明玄风大震。乃有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诸公巍然而出。道德超群门庭险峻。启迪英灵衲子奋志冲关。一门深入五派同源。历遍罏锤规模广大。原其五家纲要尽出坛经。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一一妙义发挥诸佛无量妙理。即弥勒楼阁中。即普贤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财于一念间圆满功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与诸胜士同一受用。惟愿开卷举目直入大圆觉海。续佛祖慧命无穷。斯余志愿满矣。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岁中春日叙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

宋明教大师契嵩撰

赞者告也。发经而溥告也。坛经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至人谓六祖篇内同)何心邪。佛所传之妙心也。大哉心乎。资始变化。而清净常若。凡然圣然幽然显然。无所处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也者变也。明也者复也。变复虽殊而妙心一也。始释迦文佛。以是而传之大龟氏。大龟氏相传之三十三世者传诸大鉴(六祖谥号大鉴禅师)大鉴传之而益传也。说之者抑亦多端。固有名同而实异者也。固有义多而心一者也。曰血肉心者。曰缘虑心者。曰集起心者。曰坚实心者。若心所之心益多也。是所谓名同而实异者也。曰真如心者。曰生灭心者。曰烦恼心者。曰菩提心者。诸修多罗其类此者。殆不可胜数。是所谓义多而心一者也。义有觉义有不觉义。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别其正心也。方坛经之所谓心者。亦义之觉义。心之实心也。昔者圣人之将隐也。乃命乎龟氏。教外以传法之要意。其人滞迹而忘返。固欲后世者提本而正末也。故涅槃曰。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矣。天之道存乎易。地之道存乎简。圣人之道存乎要。要也者至妙之谓也。圣人之道以要。则为法界门之枢机。为无量义之所会。为大乘之椎轮。法华岂不曰。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华严岂不曰。以少方便疾成菩提。要乎其于圣人之道。利而大矣哉。是故坛经之宗。尊其心要也。心乎若明若冥若空若灵若寂若惺。有物乎无物乎。谓之一物。固弥于万物。谓之万物。固统于一物。一物犹万物也。万物犹一物也。此谓可思议也。及其不可思也。不可议也。天下谓之玄解。谓之神会。谓之绝待。谓之默体。谓之冥通。一皆离之遣之。遣之又遣。亦乌能至之微。其果然独得与夫至人之相似者。孰能谅乎。推而广之。则无往不可也。探而裁之。则无所不当也。施于证性。则所见至亲。施于修心。则所诣至正。施于崇德辩惑。则真忘易显。施于出世。则佛道速成。施于救世。则尘劳易歇。此坛经之宗。所以旁行天下而不厌。彼谓即心即佛浅者何其不知量也。以折锥探地而浅地。以屋漏窥天而小天。岂天地之然邪。然百家者。虽苟胜之弗如也。而至人通而贯之。合乎群经断可见矣。至人变而通之。非预名字不可测也。故其显说之有伦有义。密说之无首无尾。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可拟乎可议乎。不得已况之。则圆顿教也。最上乘也。如来之清净禅也。菩萨藏之正宗也。论者谓之玄学。不亦详乎。天下谓之宗门。不亦宜乎。坛经曰。定慧为本者。趣道之始也。定也者静也。慧也者明也。明以观之静以安之。安其心可以体心也。观其道可以语道也。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之谓也。谓万善虽殊。皆正于一行者也。无相为体者。尊大戒也。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无相戒者。戒其必正觉也。四弘愿者。愿度度苦也。愿断断集也。愿学学道也。愿成成寂灭也。灭无所灭。故无所不断也。道无所道。故无所不度也。无相忏者。忏非所忏也。三归戒者。归其一也。一也者。三宝之所以出也。说摩诃般若者。谓其心之至中也。般若也者。圣人之方便也。圣人之大智也。固能寂之明之权之实之。天下以其寂。可以泯众恶也。天下以其明。可以集众善也。天下以其权。可以大有为也。天下以其实。可以大无为也。至矣哉般若也。圣人之道。非夫般若不明也。不成也。天下之务。非夫般若不宜也不当也。至人之为以般若振不亦远乎。我法为上上根人说者宜之也。轻物重用则不胜。大方小授则过也。从来默传分付者。密说之谓也。密也者。非不言而闇证也。真而密之也。不解此法而辄谤毁。谓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者。防天下亡其心也。伟乎坛经之作也。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若大川之注也。若虚空之通也。若日月之明也。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妙而得之之谓本。推而用之之谓迹。以其非始者始之之谓因。以其非成者成之之谓果。果不异乎因。谓之正果也。因不异乎果。谓之正因也。迹必顾乎本。谓之大用也。本必顾乎迹。谓之大乘也。乘也者。圣人之喻道也。用也者。圣人之起教也。夫圣人之道莫至乎心。圣人之教莫至乎修。调神入道。莫至乎一相。止观轨善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资一切戒。莫至乎无相。正一切定。莫至乎无念。通一切智。莫至乎无住。生善灭恶。莫至乎无相戒。笃道推德。莫至乎四弘愿。善观过。莫至乎无相忏。正所趣。莫至乎三归戒。正大体裁大用。莫至乎大般若。发大信务大道。莫至乎大志。天下之穷理尽性。莫至乎默传。欲心无过。莫善乎不谤。定慧为始道之基也。一行三昧德之端也。无念之宗解脱之谓也。无住之本般若之谓也。无相之体法身之谓也。无相戒戒之最也。四弘愿愿之极也。无相忏忏之至也。三归戒真所归也。摩诃智慧圣凡之大范也。为上上根人说直说也。默传传之至也。戒谤戒之当也。夫妙心者。非修所成也。非证所明也。本成也本明也。以迷明者复明。所以证也。以背成者复成。所以修也。以非修而修之。故曰正修也。以非明而明之。故曰正证也。至人暗然不见其威仪。而成德为行蔼如也。至人颓然若无所持。而道显于天下也。盖以正修而修之也。以正证而证之也。于此乃曰。罔修罔证。罔因罔果。穿凿丛脞竞为其说。缪乎至人之意焉。噫放戒定慧而必趋乎混茫之空。则吾未如之何也。甚乎含识溺心而浮识。识与业相乘循诸响。而未始息也。象之形之。人与物偕生。纷然乎天地之间。可胜数邪。得其形于人者。固万万之一耳。人而能觉。几其鲜矣。圣人怀此。虽以多义发之。而天下犹有所不明者也。圣人救此。虽以多方治之。而天下犹有所不醒者也。贤者以智乱。不肖者以愚壅。平平之人以无记惛。及其感物而发。喜之怒之哀之乐之。益蔽者万端。暧然若夜行而不知所至。其承于圣人之言。则计之博之。若蒙雾而望远。谓有也谓无也。谓非有也谓非无也。谓亦有也谓亦无也。以不见而却蔽固。终身而不得其审焉。海所以在水也。鱼龙死生在海。而不见乎水。道所以在心也。其人终日说道。而不见乎心。悲夫。心固微妙幽远。难明难凑。其如此也矣。圣人既隐。天下百世虽以书传。而莫得其明验。故坛经之宗举。乃直示其心。而天下方知即正乎性命也。若排云雾而顿见太清。若登泰山而所视廓如也。王氏以方乎。世书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斯言近之矣。涅槃曰。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者。示法非文字也。防以文字而求其所谓也。曰依法不依人者。以法真而人假也。曰依义不依语者。以义实而语假也。曰依智而不依识者。以智至而识妄也。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以了义经尽理也。而菩萨所谓即是宣说大涅槃者。谓自说与经同也。圣人所谓四人出世(即四依也)护持正法应当证知者。应当证知故。至人推本以正其末也。自说与经同故。至人说经如经也。依义依了义经故。至人显说而合义也合经也。依法依智故。至人密说变之通之而不苟滞也。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传也。圣人如春陶陶而发之也。至人如秋濯濯而成之也。圣人命之而至人效之也。至人固圣人之门之奇德殊勋者也。夫至人者始起于微。自谓不识世俗文字。及其成至也方一席之说。而显道救世。与乎大圣人之云为者若合符契也。固其玄德上智。生而知之。将自表其法而示其不识乎。殁殆四百年。法流四海而不息。帝王者圣贤者。更三十世求其道而益敬。非至乎大圣人之所至。天且厌之久矣。乌能若此也。予固岂尽其道。幸蚊虻饮海亦预其味。敢稽首布之。以遗后学者也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风旛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

行由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猎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猎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一本有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廋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般若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疑问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闇。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坐禅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忏悔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事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己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师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同类推荐
  • 吾为仙主

    吾为仙主

    他是青灵星界十大仙帝之一的剑帝,但那是三万年前了,他要体验大千世界,所以他轮回了,现在他是九龙星上的一个小修士,他的目标是大千世界的美女……
  • 仙临万界

    仙临万界

    修真之路,难于上青天!与人争,争仙缘。与道争,求大道。与天争,夺永生!人生当手持三尺剑,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仙路!
  • 半妖志

    半妖志

    人界,无垠深邃,恒古黑暗冰冷宇宙深处,各处生命源地,修真星球。恒古至今生存着,凡人、鬼怪、修士、妖族、魔物、光怪陆离。天地所不容,身上流淌着半人半妖血脉的张恒之,且看他的逆天崛起之路!想象力的盛宴,你准备好了吗?
  • 意外得真爱

    意外得真爱

    两个同名朝代的人被黑白无常互换记忆和身份,诺毓琉在闺密生日上遭遇闺密与男朋友的背叛,狗血剧情降落在她头上,她蹲在大于中哭泣,一直默默守护她的男人打着伞从车上走下抱起她,发烧过后,她在餐桌上问“我们认识吗?我们很熟吗?”南宫恒一顿,心想’我会让你爱上我的。’再遇两个背叛的狗男女,她笑笑不屑的挥手,再转身,南宫恒竟对她说”有多远滚多远,我不想再见到你!“闺密笑,南宫恒却转身对夏子莹说“滚!“诺毓琉突然晕倒,再醒来便已忘记一切,她从设计师变成演员明星,南宫恒将她禁锢在怀里深情的说“我爱你。“诺毓琉说“我不爱你。“南宫恒眉一挑“你喜欢我什么?“诺毓琉笑着真诚的说“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
  • 箭道动天

    箭道动天

    上古时期,天帝派遣十大金乌毁灭人间,后羿为黎明百姓计,弯弓射日,从此后天地恢复平静,天帝动怒,设计离间后羿夫妇,嫦娥无奈奔月,后羿痛苦万分,可无法成神,苦等百年,立下宏愿,不管千年还是万年,也要登天灭帝,与妻子团聚
热门推荐
  • 六界浮沉

    六界浮沉

    何为六界:神界,魔界,仙界,冥界,妖界,人界……自鸿蒙创世消失后,六界无主爆发旷世大战,最终各界主签订六界盟约并开启界壁防止其他界域入侵……一位少年的崛起是命运还是……
  • 情丝缘

    情丝缘

    “征服了整个世界,却征服不了你的心,我要这世界有何用?”“你从来都没有喜欢过我,哪怕一瞬间吗?”“既然如此,我就要摧毁你心中的一切,亲人、爱人、朋友,包括这个你一直维护的世界通通给摧毁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观法

    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观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专宠虐爱:冰山总裁不好惹

    专宠虐爱:冰山总裁不好惹

    她居然因为五十万毅然决然和他分手和其他男人订婚,他极力挽回,她却绝情以对,误会连连升级,因爱生恨。爱之深,恨之切。他摇身一变,由温暖少年变为冰山总裁各种报复。她说:“宇殇,这辈子我们有缘无份,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一定好好爱你。”他说:“云知夏,你这辈子欠我的就得这辈子还,谁准许你拖到下辈子。”
  • 总裁老公太过分

    总裁老公太过分

    他是不可一世的集团总裁。她是少女情怀的平凡员工。为了反抗被安排的婚姻,他与她签订了“只婚不爱”的协议。日渐相处,她渐渐占据了他被叫做心脏的地方。就在她沉浸在甜蜜的氛围中时,另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种甜蜜的氛围。舆论的压力,恐惧的心理,让她节节败退。他的一个不能说的诺言,让她心如死灰,带着腹中他的种愤然逃离。她逃,他追。可是此刻,已经出现了另一个与他实力旗鼓相当的男人立身于她身前。两个男人的巅峰对决,谁胜谁负?她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又该何去何从?
  • 贤者之类人传说

    贤者之类人传说

    这一刻,人类再也不再是人类;人类,成为了神。这一刻,人类创造了人类。故事的开端起源于中央政府的大使馆之前的人民广场,某一天,充满可能性的一天,从天而降一块陨石,由于陨石的剧烈冲击,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其边缘向外延伸约有10米半径的圆形地区内几乎全部被波及,在这样的一个空间,由于陨石的撞击,所有生物,没有例外,无一幸免。
  • 恶魔校草殿下:萌萌哒女神

    恶魔校草殿下:萌萌哒女神

    这是F.W.S组合回国,转学到重庆南开中学后与叶燃,冷陌轩,夜洛昊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原本团结的组合,如今却变得四分五裂,苏清落在飞机上第一眼看到叶燃对林紫萱的微笑就知道他喜欢的是林紫萱....................
  • 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我们

    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我们

    本书是一本关于青春的散文、随笔、情感小说等文章的合集,内容充满青春的气息,乐观积极,能帮助青少年们正确认识青春这段时光并好好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让走过青春的读者从中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寻找那个熟悉而又亲切的自己。
  • 皇上,该就寝了

    皇上,该就寝了

    她,只是相府的千金小姐,温柔懦弱,但有着绝世容貌,每天被人欺负,遇害之后她勇敢起来,不再懦弱,但谁也不知道她其实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