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100000052

第52章 惊天动地明清案英灵之冤泣鬼神(6)

明英宗即位时只有9岁,他信任宦官王振,使之成为左右朝政的重要人物,以致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由于兵部侍郎于谦等坚决承担了保卫北京的责任,打败也先,迫使其退出紫荆关,保卫了京师的安全,并使也先送回英宗。但英宗仍不悔悟,他复位后继续宠信宦官,并冤杀了于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正是出自这位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之口。他一生刚正不阿,不事权贵,一身正气。

廉政爱民刚正不阿

于谦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青少年时代的于谦就满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曾写下了《石灰吟》和《咏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他在《石灰吟》中写道: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咏煤炭》里写道: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焰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4岁时,于谦得中进士,被任命做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到四川、贵州等处。他常着便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疾苦,改革弊政。

宣德初,于谦升为御史,奏对时声音洪亮,对答如流,宣宗非常欣赏。宣德三年(公元1427年)于谦巡按江西,昭雪冤囚数百人。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于谦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于谦在山西、河南作了19年(公元1430—1448年)巡抚,他勤政爱民,始终如一,年年奔波于太行山区和黄河南北岸,游巡境内各州县,晓行夜宿,不辞劳累。由于于谦具有这样的品德和作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所以民间称赞他为“于龙图”,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于谦生祠。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以后,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的谢世,宦官王振开始擅权专政。他广植私党,骄横日甚,朝中一部分无耻官僚望风承旨,如蝇趋臭,争相以搜刮来的民脂贿赂王振,以取得王振的欢心。而于谦生性刚直,不事权贵,不趋炎赴势。每次进京奏事,从不私下谒见王振。

于谦坚决反对阉党,不顾生死,只是为了爱国爱民申张正义,非关私人的恩怨从忤。于谦对阉党斗争的主要原因是长城边防问题。因为15世纪三四十年代里,蒙古瓦剌部兴起,不断南扰,明朝北边形势紧急,于谦经常关心边务。王振阉党却大肆侵夺大同、宣府一带的军屯耕地,占役军丁,挖空了军事实力,转饱私囊。于谦曾多次奏弹边镇监守贪污的罪状,他和宣大巡抚罗亨信等意见一致,要求实行检察军屯田粮,整顿边防。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削夺了巡抚、御史等职,调到京城做兵部左侍郎,但他仍对国防提出了积极建议,但同样由于阉党的压抑,不得实施。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国家处于倾危之际。在此危急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定了大局。

14世纪末,蒙古西部的瓦剌日渐强盛。15世纪初瓦剌统治集团以也先为首用武力统一了蒙古各部。正统十四年,也先借口明朝减去马价、答诏没有许婚之意,大举侵明。

当时明朝一切军政大事,全由宦官王振代理。当也先大举入侵时,王振想利用皇帝亲征,幸取战功,提高个人威势。七月十四日下令出兵,群臣惊愕不解,纷纷劝止。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但英宗不听,偏信王振,执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兵部侍郎于谦代理部务,其余的高级文武大臣扈驾从征。

十六日,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仓促出发,行军部署毫无成算。他们冒着狂风暴雨,出居庸关,向大同进发。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瓦剌兵暂退塞外,诱明军深入北上。但王振看到边兵败亡的惨状,却惶惧失措,挥军急退。八月十三日退到土木堡(今怀来县西)狼山一带,瓦剌追兵从后面两路逼来,王振派兵迎敌,均败。十五日瓦剌军诈退,并派使者讲和,王振轻信,轻易下令移营就水,军士争先跳越壕乱而行,队伍大乱。瓦剌军趁机从四面围攻,呼啸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明军弃甲曳兵,裸袒蹈藉,尸遍山野。混战中英宗被俘,大批高级文武大臣除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小数人侥幸逃出,余者五六十人皆战死。太监喜宁投降,把明内部虚实情况完全告诉给也先。护卫将军从旁一锤锤死王振,痛骂道:“我替天下诛此奸贼!”其实当时瓦剌兵追来的仅两万余,而明军五十万人几乎全为王振断送,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以及衣甲、器械、辎重全被也先军斩夺。这次战役,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朝首都北京立即卷入战场的前哨,政局空前混乱,危机四伏。英宗被俘于八月十六日就反馈到北京,皇太后和皇后本想封锁消息,用金银珠宝赎回,但失败了,只得在十八日召集百官于阙下,宣布败报,下诏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但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怎能让这个年仅2岁的小孩登帝位呢?因此又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理国政。

郕王召集群臣讨论战守之策,群臣聚哭于朝,一筹莫展。翰林院侍讲徐埕急忙出班,鼓吹天命惑乱人心说:“臣夜观天象,稽算历数,天命已去,惟有南迁可以纾难。”主张逃跑,南迁金陵可避灾难。这种意见,很典型地代表了达官、富户、巨贾的利益,当时许多大官富户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纷纷南逃。

徐埕的话刚说完,立刻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坚决反对。于谦从文班里站出来,厉声斥责道:“主张南迁的,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你难道不懂得宋朝南渡的教训吗?”于谦一语中的,谈到了要害。如若南迁都城,必然助长也先的气焰,在刚刚战败、兵损将折、群情危急的情况下,九边、北京都将不守,华北、西北将沦于蒙古铁骑蹂躏之下,最好的局面只不过划淮或划江分治而已;如若放弃抵抗,实行南逃,英宗就没有回归的希望,北宋徽、钦二帝的下场就是英宗的结局。于谦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的支持。徐埕不敢再说什么,低头退回。太监金英对徐埕大声叱喝,轰出大殿。

在于谦、陈循、王直、商辂、王竑等爱国官员坚决主战的激励下,郕王朱祁钰和皇太后孙氏才下定抗战的决心,决心保卫京城,并把战守的重任托付给于谦。在国难当头之际,于谦奋然而出,从受命膺负战守重任,到十月初瓦剌骑兵再次大举进犯,在短短的四十天里,他打击阉党势力,伸张主战派正义,拥立景帝以断绝也先要挟明朝的企图,并且日日夜夜与主战派官员一起,雷厉风行地刷新内政,整顿军队,识拔文武官员,加强关隘防守,把官军中惊慌失措的局面改变成为同仇敌忾、共赴危难的激昂形势。当也先带领瓦剌骑兵在十月初兵临北京城时,所面对的已不是君昏臣暗、武备废驰、毫无战斗力的大明帝国,而是一座众志成城的钢铁堡垒。

当时,明王朝的京师劲甲精骑都陷没于土木之役,所剩的兵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上下下乱作一团。于谦在受命主持军务的第二天,便立即奏请郕王朱祁钰,调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队以及宁阳侯陈懋率往浙江、福建剿捕起义军的明朝官军急赴北京回防。同时又下令移通州仓粮储入北京。由于决策果断,措施得力,通州仓粮储很快便运入北京。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开往北京,城内又有较为充足的粮食储备,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二十一日,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皇帝是封建君主政治体制中的国家元首、中枢决策的核心。英宗被俘,明朝的君主政体便失去了灵魂。虽然郕王朱祁钰以监国身份总理朝政,但终究没有皇帝的名分,不是正式的君主,对内对外都是不利的因素。对明王朝内部来说,毕竟还缺少皇帝的权威,推行政令总感到有些阻碍,尤其在非常时期,于战时的紧急动员布置十分不利;对外部来说,明朝不另立皇帝,英宗就仍是当朝皇帝,而他正被控制在瓦剌的手中,被也先居为奇货,成为双方政治、军事、外交较量中的筹码,被利用来进行多方要挟。

立谁为君?从血统名分上看,英宗长子、新立的东宫太子朱见深应为第一人选,然而当时见深仅是一个2岁的孩子,无法执理政事。第二位人选,是英宗异母弟、现在身任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朱祁钰年方22岁,正值春秋鼎盛,是英宗伯仲之中惟一之人。于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九月一日,他联合诸位大臣启奏皇太后孙氏:“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以祁钰即皇帝位以安人心。”皇太后也早已认识到此举的必要性,便同意群臣的请求。可是当群臣把太后旨意转告祁钰时,他却惊恐万状,再三推让,并退归他的郕王第宅。群臣苦心婆心劝勉,他仍摇头。于谦正色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祁钰这才接受下来。在于谦等人的拥护下,九月六日祁钰登上帝位,遥尊英宗祁镇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明王朝失君得君,至此,保卫北京的信心更加坚定。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后,便开始大力整顿军队,提拔人才,改革内政。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粉碎瓦剌骑兵对北京的冲击。北京地处要塞,位置重要。宣府、大同乃京师的屏障,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白羊口乃燕都之咽喉。欲保卫京师,则必须强化这些雄关重镇的防务。有识于此,于谦以朝夕必争的效率调整了这些险关巨障的防务安排。

八月二十四日,于谦推荐右都御史陈镒安抚畿内军民。同日奏请景帝,封镇守宣府总兵官杨洪为昌平伯,仍镇宣府。杨洪为人机变敏捷,善于出其不意,直捣其虚部,并善于骑射,遇敌辄身先突入其阵,以勇敢善战著名,是位后起的将材。英宗土木被围,朝中以此攻击杨洪坐视乘舆陷敌而不救,因此诋毁他。于谦不畏人言,为其请封伯爵,将宣府防务交其全权布置,并且奖谕宣府大同巡抚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土木之败后宣府成为一座孤城,危在旦夕,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纷争着逃出。罗亨信仗剑坐在城下,下令出城者斩。又发誓将领们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曾挟持英宗三次进攻宣府,令杨洪、罗亨信开启城门,亨信回答得十分坚决:“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城门。”予以拒绝。杨洪、罗亨信表率军民誓守孤城,外御强寇,内屏京师,为保卫京师立下了战功。

在此非常时期,于谦提拔人才不拘一格。他曾破格提升广东东莞县河泊所闸官罗通任兵部郎中,镇守居庸关。派遣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荆关,会同军职,守备关隘,抚恤军民。其余大小关隘,只要可以通人马之处,或塞或守,塞则积木石,守则锋利器械。

由于京城军队兵器十分短缺,有盔甲的士兵仅占十分之一,于谦又取来南京内库所贮军器三分之二以备急用。

史称“京师以宣、大为障,而宣府又以大同为障。”可见大同的地位的重要性胜于宣府,是也先犯边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于谦对大同的镇守十分重视,他推荐大同副总兵都督同知郭登,佩征西将军印为总兵官,镇守大同。郭登是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之孙,郭登被任命为总兵官后,更加奋勉自励。他不断扩充军队,以固守大同。他刚上任时,士卒能作战的才数百,马百余匹,经他数年整顿以后,马有一万五千匹,精壮的士卒数万,大同的兵力成为天下第一。保卫大同孤城,对挫败瓦剌军起着重要作用。

对北京的防务,于谦更加着意。明初地方设立卫所,中央有五军都督府分别统辖卫所军。京军则分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全国军队的精锐。土木之役使京军精锐亡佚殆尽,新调集的备倭军、运粮军、备操军以及各地卫所的勤王军虽补充了三大营缺员,但各营不相统一,每次调遣时,号令不断更换,兵将不相识。如此,京营统帅非将才出任不能统驭。于谦经过周密的思考,选中了身陷废籍的大同参将石亨统帅京营。

石亨,陕西渭南(今陕西今县)人,方面伟躯,美髯及膝,袭世职任宽河卫指挥佥事。他善于骑射,能用大刀,每次作战非常英勇。正统三年充任左参将,辅佐武进伯朱冕守大同,升为都督佥事。正统十四年以败兀良哈功,进都督同知。史称正统年间,“边将智勇者推杨洪,其次则亨。亨虽偏将,中朝倚之如大帅。”正统十四年八月也先入寇攻大同,石亨与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敌战于阳和北口,瑛、冕兵败战死,石亨单骑逃归大同,亲征的英宗予以降职处分,令募兵自效。因其有军事才能,国家又值多事之秋,于谦向祁钰力荐,晋升都督,任总理京要职。接着于谦又推举辽东都指范广为副总兵,协助石亨佐理京营。

九月二十二日,于谦弹劾三千营忻城伯赵荣,不赴营操练,以致军容不整,纪律全无,士卒喧哗,行伍错乱,请求治他的罪。景帝朱祁钰命法司禁锢赵荣,并以都督佥事孙镗代领军务。

二十七日,于谦向朱祁钰建议,命监察御史白圭、李宾等十五人,到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各府县招募民壮,在这些地方的卫所量选官旗兼同操练,听候调动。同日于谦命户部主事陈汝言等往宣府、东昌、德州、河间等卫,对达官达军每人赏银二两,布二匹,各令安分守己,不要生事扰人。

于谦在这一个多月里尽心竭虑,从各方面整顿内政,加强战备。当时,上下皆倚重于谦,于谦也毅然以社稷的安危为己任。经过于谦的这番整顿,人心稳定,军事力量增强。朱祁钰也完全信任于谦,有人因此而攻击说皇帝过分信任于谦了。太监兴安为之辩白说:“为国分忧,像于谦这样的人哪里还会有第二个人!”

抗战固守保卫京师

就在于谦竭诚殚智整饬内政、加强战略之际,瓦剌骑兵在也先的率领下果然卷土重来了。也先的设想是,凭手中的“奇货”英宗对明朝进行要挟,轻取北京,逼明南迁。

十月,也先挟带英宗攻破紫荆关,明朝守将战死。也先麾军入关,直指北京城。面对强大的敌人,京师即行戒严。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朱祁钰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将士皆受节制,并赦刘安、王通出狱,协守京师。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具体战守方略时,又出现了分歧。成山侯王通建议挑筑北京外城濠应对敌军,总理京营的总兵官石亨则主张尽闭九门,坚壁以避敌锋。于谦坚决反对,他说:“敌人气势嚣张,而我为何又先示弱,使其更加轻视于我?”力主到城外列阵迎战敌军。太监金英与于谦意见相合,主张死守北京,甚至对群臣说:“死则君臣同死。”于谦的意见得到景帝的支持,固守之议在于谦的主张下才确定下来。

同类推荐
  • 苍穹有日

    苍穹有日

    和亲的产物,让朱抱墟一出生就明白了政治。重生的心机,给予他的不只是一部《九阳》外加乾坤大挪移的奥秘。草原的恶劣,磨练的不仅仅是他的翅膀,悄然挂起的飓风,吹皱的却是整个中原大地。苍穹有日,天下大明。
  • 利刃与赞歌

    利刃与赞歌

    李杰,普通的白领,生活压力山大的他一不小心穿越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想办法回去?不,李杰逃避了现实的工作、生活等等一切,他想留在新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杰事业、金钱、美女全面丰收,率领着军队嚣张无比,骄狂的他几乎征服了这个世界。时光如梭,李杰却不经意间发现扛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重,李杰又一次的想逃离这个世界。李杰可以来回于两个世界,这是,两面现在都是压力,他该作何选择?
  • 大宋之帝国传奇

    大宋之帝国传奇

    小镇著名兽医王陆穿越到了大宋真宗年间,身影单薄的婢女,风华容貌的郡主,才艺双绝伶人,身背这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族人和朋友都背负着历史时代的伤痛,我们一起看王陆在这个历史转折点去为我大宋来书写出怎样的帝国事业!!!!!
  • 重生之乱战国

    重生之乱战国

    一个老人穿越到异国,面对落后,陈腐,未开化的时代,他将何去何从?少年身,老人心的他又如何面对理性与欲望?是为母国而战,还是为了忠心追随他的臣子而改革?跟随本书体味曾经鲜活的历史吧。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官渡之战》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官渡之战的有关内容。
热门推荐
  • 九玄门

    九玄门

    九幽百宗之首九玄门,神秘消失却又离奇归来,这之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炼狱十二冥神,重建灵魂回廊又是意欲何为?纷争的三境六域,枭雄辈出,谁主沉浮?
  • 土匪娘亲王爷爹

    土匪娘亲王爷爹

    官匪勾结1该当何罪?都已经生儿育女了,有罪又如何?娘子爱钱不爱我才是罪过!“我是天云的摄政王,皇帝老大我老二,够资格做你爹了!”“我是山里的土匪,我娘老大我老二,你只跟我差不多,没资格做我爹!”其实,在萌娃的眼里,有爹没爹都一样,谁让自己有个彪悍的娘亲呢?为啥给娘亲比武招亲?不知道娘亲的比武招亲能赚钱能赚很多很多钱吗?都说了娘亲老大我老二,钱多了娘亲忙着数钱我就是老大了!至于那个身份地位跟我一样高的王爷爹,娘亲说了,他后院佳丽八千,没准儿早就带病了,以防传染,拿了钱就赶紧跑……
  • 偏执总裁的女王小萌妻

    偏执总裁的女王小萌妻

    左萌萌说:我想成服装设计师,却一不小心成为一个著名的漫画家!他说:你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任何事,我会为你遮风挡雨,但,你要陪在我身边!他说:你嫁给我,我可以成为你专属的模特。他说:左萌萌,你是个没有心的人。他说:左萌萌,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他们说:萌萌大神,我们爱你!!!他们说:左萌萌的设计,是最具有时代感,是当之无愧的女王。左萌萌对着身边放冷气的男人笑得得意:老公,你看你娶一个大神啊!男子展颜一笑,托起左萌萌的下颌,双眸相对,说:你就是个猴子,而我是专门来压你的。只是,这世间,谁压谁?谁克谁呢?只是因为相爱,所以才给了对方的机会!
  • 玉碎星空

    玉碎星空

    拥有最强吞噬血脉,修炼速度如同开挂…觉醒天生五行灵脉,成就魔法驾驭天龙…不是天生的杀戮者,诛神斩魔只为拯救末世!不是注定做救世主,苍茫宇宙只问舍我其谁?遗弃之地走出的炎黄人族小小少年,携末世天龙,拥神秘魔法…在这诸神纷争、诸魔乱舞的疯狂末世,注定不凡…不破不立,不碎不安。何不来与我一起进行末日的狂欢!
  • 无常界主

    无常界主

    天地之始,混沌初开,分两级,生阴阳,演化万物。至今分万界,各界均有掌界管理诸界。一个头顶“天下太平”的黑袍青年,立志让华夏界天下太平,惩奸除恶,斩杀妖邪,为了保护亿万苍生和一厉鬼同归于尽。幸一丝真灵留存,得以重生于万界中的星辰域界,从此走上了通往无上至尊的道路。
  • 分科

    分科

    分科………………………………分科………………………………
  • 此颜差矣

    此颜差矣

    秦朵朵从小就莫名不招陆承曜待见,在她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从此保持距离,这距离一保持就保持了将近二十年,没想到某人某天突然吃错了药,竟突然搭理起她来,还不依不饶了……
  • 恶魔契约之倒霉丫头

    恶魔契约之倒霉丫头

    一个从12岁就失去了双亲的女孩。爸爸妈妈是因为车祸去世的,现在18岁的她、是一位花季少女,和奶奶相依为命,这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丫头因为要迟到匆忙的出门却遇上了恶魔,那时。小丫头怎么也不会想到恶魔居然和他一个班...然后,一张契约,让小丫头住进了恶魔家里.....
  • 龙域万极

    龙域万极

    少年受尽磨难而觉醒血脉,天赋异禀,修炼苍炎诀,化身为龙,佛魔不惧,冲天而起,从此踏上一条逆天路!
  • THE SEVENTH LETTER

    THE SEVENTH LETTER

    You write to me that I must consider your views the same as those ofDion, and you urge me to aid your cause so far as I can in word anddeed. My answer is that, if you have the same opinion and desire as hehad, I consent to aid your cause; but if not, I shall think morethan once abou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