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300000039

第39章 近现代李姓名人(9)

李春昱1972年倡议并指导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编辑工作,此书于1976年出版,使我国首次进入了编制国际地质图件的行列。在此基础上,他又领导、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并于1982年出版,首次用板块构造观点对亚洲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岩石圈板块进行了划分,对其大地构造演化特点和过程作了论述。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国际性大地构造图件。这两幅地图的编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地质学界的地位。

1988年8月6日,李春昱在北京病逝。

李惠堂

李惠堂(1905年~1979年),字光梁,号鲁卫,祖籍广东五华县的粤籍客家人,梅州八贤之一,司职前锋。他从17岁开始便活跃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球球坛,不但是战前少见的中国职业足球球员,也是公认之中国足球球王。他带领港沪两地的足球精英,称霸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

李惠堂为1905年9月18日出生于香港大坑村,是香港20世纪初的建筑巨商李浩如的第三子。1912年,6岁的李惠堂被父母送往中国梅县接受基础教育,并在该地自学足球。1917年,李惠堂返回香港,于皇仁书院接受西式中学教育,仍继续参与校内足球活动。1922年,香港学校“夏令营杯”足球赛中,17岁的李惠堂展现了高超的足球技巧,带领学校球队获得佳绩。担任前锋的他因入球数惊人,赛后即被邀请为香港南华体育会甲级足球队队员,并参加该地的甲级足球联赛。

1923年,毕业后的他开始展开职业足球生涯,并以称职的前锋角色帮助所属足球队获得沪港埠际赛、上海甲级联赛等赛事冠军。1925年年初,他加入上海乐华足球队,成为上海早期的职业足球球员。1925年5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阵内包含李惠堂诸多足球名将的中华民国足球队一路挺进决赛。而在最终的与菲律宾的对决中,李惠堂演出帽子戏法,独进三球,带领中国球队以五比一的悬殊比数获得该届冠军。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而以他为队长的中国球队亦于稍后的第八、九、十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该赛事冠军。其中,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的中日足球决赛中,29岁的李惠堂更踢进关键一球,使中国球队以四比三的分数获得胜利。李惠堂的优异表现使得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句话非常流行——“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自此中国足球球王李惠堂的称号不胫而走。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足球水平居全亚洲之冠,他居功至伟。

除了代表中国球队参加重要比赛外,他对于推广足球风气也极为热心。1929年,他以兼任复旦大学体育教练与中国足球协会主要成员身份,提出了“足球即国球”的概念。他在多次的公开演讲中,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进中国体育风气,同时还认为中国人的体型绝对适合于发展足球的这项世界主流运动。

1936年柏林奥运会,作为队长的李惠堂带领中国足球队以亚洲第一的身分进入会内赛。然而国民政府当时无法解决整个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所需费用,最后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月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表演赛,以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

1940年至1950年期间接踵而至的中日战争与国共内战,不但让中国足球发展停滞不前,也让李惠堂的足球生涯受到严重影响。受1940年的战事影响,他从上海回到香港。1941年日军占据香港后,李惠堂只能到广东避难。但他仍积极参与推广足球活动。1945年,二战结束,李惠堂返回香港球坛。然而中国时局混乱,李惠堂只能带领香港南华球队转往东南亚比赛,并获得十连胜的佳绩。

1948年,43岁的李惠堂宣告退休,并在香港创立华人足球裁判委员会。此后,他定居香港,转任足球教练,并从事写作及电台、报刊等媒体的体育评论工作。在香港定居后的他,不但让足球成为香港最风行的主流运动,也经常到台湾做客,并带动当地的足球风气。1954年、1960年两届亚洲运动会中,他以教练身份率领港台两地联队击败日本、韩国等强敌获得冠军。除此,他晚年还协助创建了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该队于七十年代末期与八十年代初期称霸亚洲。李惠堂同时于1965年起任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一职,并成为首位担任该会副主席的华人。

1976年,李惠堂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与巴西贝利、英国史丹利·马菲士、西班牙阿尔弗雷多·迪·斯蒂法诺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齐名。据统计,他在各项公开足球比赛中共射进2000多个球,和巴西名将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他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足球风气的带领者,也是开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亚洲足球运动的主要功臣之一。

退休后的他相继著有《球圃菜根集》、《杂果盘》、《足球裁判》、《足球经》、《足球技术》、《鲁卫吟草》、《南游散记》、《足球登龙术》、《足球读本》等作品。

李惠堂于1979年7月4日在香港逝世,广东省五华县县政府将李惠堂祖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该县最主要的旅游景点。

李健吾

李健吾(1906年~1982年),山西运城人。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李健吾于1906年出生于山西运城,其父李鸣风曾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李健吾自幼随母亲漂泊异乡。10岁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次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就读于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

1933年李健吾回国后,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若干剧团的骨干。抗战胜利后,应郑振铎之约,与之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创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开始参加话剧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自1923年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开始,先后共创作、改编了近50部剧作。其剧作贯穿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思想,重视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情感,注意刻画不同阶级的人性,情节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流畅生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其喜剧以刻画生动的喜剧性格见长,格调清新,幽默风趣,泼辣尖锐而不失真实;舒展自如而不矫揉造作,颇多佳作。

20世纪20年代李健吾有9部剧作问世,多数是独幕剧,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主人翁多是工人、士兵、仆人。命运的焦点常集中在女性身上。《翠子的将来》(1926)、《母亲的梦》(又名《赌与战争》,1927)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30年代是李健吾思想活跃、勤於艺术探索的时期,剧作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多数是多幕剧。其中有忧虑国家命运、大声疾呼抗日的《信号》(原名《火线之外》,1932)、《老王和他的同志们》(原名《火线之内》,1932);有反映革命斗争,歌颂革命者,揭露封建军阀,寄希望於共产党的《这不过是春天》(1934)、《十三年》(原名《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1937)。《这不过是春天》以北伐战争为背景,反映革命者深入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进行斗争的事迹,是李健吾的成名作,有较大影响。剧本曾遭北平市警察局禁演;有以沉郁的笔触,通过惊世骇俗的故事,反映农村生活及人性善恶,带有浪漫主义特征和法国戏剧影响痕迹的《村长之家》(1933)、《梁允达》(1934);还有锋芒直指新、旧道学家,批判并存於中国的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两部喜剧《以身作则》(1936)、《新学究》(1937)。40年代是李健吾剧本创作的黄金时期,以改编中外名著为多。原因是沦陷后的上海言路阻塞,创作殊艰。创作有《黄花》(1941)、《贩马记》(原名《草莽》上部,1942)、《青春》(1944)。其中,《青春》是李健吾继《以身作则》后又一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喜剧作品,性格塑造生动,喜剧效果强烈,1944年由苦干剧团演出,获得好评。此外的10多部都是改编剧本,较著名的有《秋》(1942)、《金小玉》(1944)、《王德明》、《阿安那》(以上两部创作于1945年)等。李健吾的改编剧本,只取原作的基本构思,而将背景、情节、人物加以改造,使之彻底中国化,演出中颇得好评。40年代后期起,李健吾主要致力于戏剧的教学、研究、翻译上,偶有创作。1976年后,有《一九七六年》(1977)、《吕雉》(1979)等剧作问世,宣泄了他对十年动乱的愤懑和对新时期的赞颂。

李健吾的小说多取材于父辈的革命斗争及城市劳动者的生活,主要作品有中篇《西山之云》(1928)、长篇《心病》(1931)以及结集成《使命》(1938)、《坛子》(1931)的短篇。早期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曾被鲁迅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评论道:“是绚烂了,虽在十年后的今日,还可以看见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由此可见李健吾小说特色之一斑。

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李健吾以刘西渭的笔名发表文学评论和戏剧评论,一生写过大量戏剧评论,如《雷雨》、《论〈上海屋檐下〉》、《清明前后》、《读〈茶馆〉》等。文学戏剧评论集有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等。戏剧评论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改编出版的有《戏剧新天》、《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他的评论不以判断作品优劣为己任,而是融入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发现,旁征博引,展开联想,对剧作的分析鞭辟入里,艺术上常有独到见解。

李健吾是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1925年开始发表译作,以小说、剧本为多,间有理论。小说有《圣安东的诱惑》、《司汤达小说集》、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等,剧本有《爱与死的搏斗》和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戏剧集,以及巴尔扎克、司汤达、缪塞等人的作品和论著。其所译莫里哀喜剧27部,是国内最完整的译本。他的译文讲究诚和信,文笔流畅,通晓易懂,雅俗共赏。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他著有《福楼拜评传》(1935)、《司汤达研究》(1950)、《莫里哀的喜剧》(1955)、《莫里哀〈喜剧六种〉译本序》等专著、专论。

李健吾还写过不少散文,有散文集《意大利游简》、《希伯先生》(1942)、《切梦刀》(1946)。

李广田

李广田李广田(1906年~1968年),原名叫做王希爵,号洗岑,曾用过的笔名有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李广田本姓王,只因家境贫寒,从小就过继给了舅父,后改姓李。少年时代的李广田,一面读书,一面还要做些农活。他幼年的时侯曾跟祖父读过《百家姓》,后来上了私塾,又读过《三字经》和《弟子规》。1921年,李广田进入了师范讲习所。一年多以后,被县立小学聘为教员。1923年,他又考入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与朋友组织书报介绍社,积极介绍中国进步文学与苏俄作品,为此还曾经被捕入狱。

1929年,李广田成了北京大学预科的学生。1930年前后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他的处女作《狱前》就发表在《未名》半月刊终刊号上。1931年转入北京大学外语系,主攻英、日、法文,北大毕业后,李广田到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先后发表了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等。1936年,他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后,轰动一时,他们三个也被誉为“汉园三诗人”。但其实更让他名声鹊起的还是散文。抗日战争之前,他总共创作了3本散文集,分别是《画廊集》(1936)﹑《银狐集》(1936)和《雀蓑记》(1939)。这些作品有些回忆童年的故乡生活,有的则描写那些倍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风朴实﹑真情自然流露,呈现出一种恬淡静美的气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先后流亡于西南各地,辗转于河南、湖北,后到达四川,以自己这些年的流亡生活为题材写了《西行记》。

1941年,李广田受邀进入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回声》、《欢喜图》、《灌木集》以及《诗的艺术》等著作,并积极参加当时的抗日斗争和爱国民主运动。生活的变迁和思想的进步,使他创作的《圈外》(1942)﹑《回声》(1943)﹑《日边随笔》(1948)等散文集,视野较前更为开阔,题材也更为多样广泛,静美的气氛逐渐为战斗的锋芒所取代。这些变化,在杂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46年7月,李广田转入天津南开大学任教,此后又转入到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

此后,李广田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负责编选过的书籍有《闻一多选集》、《朱自清文集》,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引力》、散文集《日边随笔》、文学短论《文学枝叶》、《文学书简》等。

1956年,李广田被选为中共“八大”候补代表,列席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1957年,李广田又出任了云南大学校长,并兼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与此同时,他仍然笔耕不辍,继续从事着散文创作,且文字技巧和思想内容较前更趋洗练和成熟,常于诗情画意的描写中,透示出富于哲理的意趣。

1956年李广田被错划成“右派”。1962年平反后,他所发表的《花潮》、《山色》等篇,曾有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傣族传说《一滴蜜》和长篇叙事诗《线秀》等出版。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李广田受到批判,并于1968年11月2日去世。后于1978年10月平反。

李平心

李平心(1907年~1966年),原名循钺,又名圣悦,笔名平心、青之、李悦、邵翰齐、万流等。近代著名历史学家。

同类推荐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 中华名句

    中华名句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知识的通俗读物。内有名句、出处、解释。
  •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本书采用以浙江、江苏为主,兼顾上海的方式对此进行解读。也就是说,将“江南文化”具体为浙、江、沪三地的文化,这也是通常所谓的狭义的“江南文化”的概念。具体论述分上、下两编展开:上编部分,主要从“思潮与事件”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涉及“断裂”事件、“新概念作文”事件、《沙家浜》事件、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论争、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论争、江南的寻根文学、江南的先锋文学等。上述这些事件与思潮当然很复杂,但它们都与江南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江南文化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和必然产物。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热门推荐
  •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神道

    灵神道

    强者,灵神道,一飞冲天!傲立群雄!(求收藏!)
  • 我是超级大歌星

    我是超级大歌星

    屌丝张然带着超级歌星系统穿越到了一个类似地球的世界中。吉他、钢琴、二胡、架子鼓……所有乐器他无一不会!流行、摇滚、民谣、布鲁斯……所有唱法他无所不能!高音、中音、低音、海豚音……所有音调他无敌天下!什么?歌星竟然还要跨界?不想当作家的歌手,说起脱口秀来,绝对不是好演员!嘘,低调,别让人知道我是张然。
  • 古国记

    古国记

    古浩,一个不知自己身世的孤儿,颜值逆天,逍遥修炼,从青阳城杀出,一路斩尽天下绊脚石,强大元力令众生臣服,万物朝拜,但最终能否强势回归古国,敬请期待。
  • 赤尾妖狐

    赤尾妖狐

    十年不开灵智的赤尾妖狐,他的父母祈求族长寻求帮助,岂料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入凡尘!
  • 相濡以沫:爱在心头口难开

    相濡以沫:爱在心头口难开

    他和她,成为夫妻只不过是草草了事,但却在婚后翻天覆地,五年之前的事情一一被抖出,她该如何抉择,是心爱的男人,还是躺在病床上爱着她的男人?
  • 杰若如曦

    杰若如曦

    她喜欢跆拳道,他就做陪练;她喜欢看星星,他就做陪看;她喜欢读书,他就做陪读。终于有一天,某杰:够了够了!我这都“三陪”了,她为啥还想不起来呢?某夕: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是不是另有所图?难不成他是贪图我的美色?(@[]@!!)
  • 一统天域

    一统天域

    秦家是一个宗族,同时也是一个武道世家,位于青阳郡国西北的一个县城中——天水城。少年秦浩的故事要从这里说起,且看他杀尽诸天神魔,一统天域……
  • 我战仙域

    我战仙域

    十年地狱般的折磨,使得一个年仅六岁的少年郎身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偶然的机遇,少年脱离苦海,发誓登上修炼之道的巅峰,不愿自己的人生被人主宰……十年的蜕变,虽非自愿,但也铸就了少年一颗强者之心……面对诸多强敌,我笑持仙剑战八荒,快意恩仇宰仙域,我战神魔,我战天道,我战仙域……
  • 天泉剑录1

    天泉剑录1

    方今之世,正道大昌,邪魔退避。中原大地山灵水秀,人气鼎盛,物产丰富,为正派诸家牢牢占据。其中尤以“武当”、“峨眉”、“昆仑”、“少林”、“莲花”为五大正宗,更有十三派八十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