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100000010

第10章 朱元璋的1号敌人——陈友谅(2)

那个帅哥皇帝徐寿辉听说臣子陈友谅在外边干得不错,又攻占了隆兴(南昌),觉得这地名不错,表示自己要“迁都”隆兴。这事摊谁身上都得一百个不愿意,哪有这样的好事?我在外边风餐露宿的拿命开玩笑,你觉得名字好听就要迁都隆兴,那我苦心经营的一切不就完蛋了吗?再说陈友谅本身就没想一直效忠于这个徒有相貌的皇帝,当然更是变本加厉地不愿意啦。身边多一个皇帝,那什么事还不等于大白于天下了?可这个皇帝还真是执着,眼见死催没有效果,带着几万人就从汉阳出发,直奔江州而来。江州就是陈友谅的大本营,陈友谅见皇帝莅临,心想一定要好好伺候,可不能怠慢了!调兵遣将,在城外埋伏好了若干伏兵,待徐寿辉及其“禁卫军”迎入城中,即刻关闭大门,把数千人杀个精光,软禁了徐寿辉。这一幕我们算是比较熟悉的了,很多不太有能力的皇帝基本都是这个下场:汉献帝如是,清朝的若干任皇帝也如是。随后陈友谅自称汉王,置王府官爵。

丢失了池州的陈友谅自是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1360年夏,他挟持徐寿辉,率水军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守太平,人数虽说只有三千,但是个个是不怕死的好汉,顽强抵抗,与陈友谅的军队展开了拉锯战。三天后,陈友谅乘涨水之际,专门打造的巨型舰船停泊在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和城墙一般高,士卒蜂拥而上,打了花云个措手不及,朱元璋救援的军队也没有料到陈友谅会以这样的速度杀将过来,太平城不幸被攻陷。猛将花云被活捉,仍然不肯屈服地痛骂:“贼奴!你们现在抓住我,我大帅一定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你们碎尸万段!”说罢,怒火带来了勇气,奋力跃起挣开了绳索,夺刀又杀了五六个人。

陈友谅见如此不知死活的人,心里的怒火早就着上了房,派人把花云绑在大船桅杆上,下令兵士万箭齐射,把花云射成了个刺猬。一员猛将就这样惨死了。

攻下太平城,陈友谅更觉得“徐皇帝”没有用处了,便派壮士用铁锤击碎这位帅哥皇帝的头,胡乱抛尸完事。可怜一代帅哥皇帝比昙花消失得还要快,到最后也没留个全尸。“天完”政权,这下是真的彻底完了。除掉了皇帝,陈友谅登基就是名正言顺的了,于是选了个良辰吉日,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了登基仪式,自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张必先为“丞相”,以张定边为“太尉”。由此,陈友谅终于媳妇熬成婆地由一名受尽别人欺辱的小公务员变成了万人敬仰的皇帝,尽管没有统一天下。

不小心钻入圈套

随后,陈友谅率军还江州。陈友谅一路春风得意,到了老窝后,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灭朱元璋。张士诚全然一副小国寡民的思想,只想自固,没有应允。这就是比较真实的张士诚,在下面我们会详细地认识张士诚,当然,这是后话。

虽然邀请没有得到张士诚的首肯,在江州修整了数日,陈友谅还是引大军东下,直扑应天。应天正是朱元璋的大本营所在地,大敌当前,对于士气刚刚被陈友谅大挫的朱军来说,此时如何更好地迎战敌人,军中意见是五花八门。

大家都知道论军队数量自己跟陈友谅的比例基本是1:5;论士气,陈友谅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正好想大展拳脚,手下的兵士也一定会被感染,而自己前不久才被人家狠剋了一顿,把个花云射成了蜂窝煤,谁想做第二个蜂窝煤啊;论气势,陈友谅带着大家伙来的,好家伙,这船比上次来袭的船还要大;论水性,自己人基本都是旱鸭子,哪比得上这些土生土长的小渔民啊?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于朱元璋来说,失败都基本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朱元璋可不是一般的人,是传说中的有天子之气的人物,上天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让他这样兵败如山倒,从此隐姓埋名,回家种田,世人再也不知道了?除非他有易容术,否则这样的要求也是不能实现的,因为,陈友谅不会放过他的。看来一场硬仗就在眼前了,老朱一掌拍在案子上,大喊一声:“拼了!”

朱元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勇气才能带领将士取得了那么多的胜利,而上天帮助朱元璋也是不遗余力的啊!

在朱元璋为该如何迎战陈友谅而苦恼的时候,上天给他带来了一件上好的礼物,那就是几个谋士。谈到这些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也好、征战沙场也好的将士们,对这个主子那是相当地尽心尽力,拥有了这些人,朱元璋才可能在这些征战中,屡屡化险为夷,最后建立了大明朝,这些人功不可没,尽管到最后很多人是死得相当冤的。

这几个谋士就是叶琛、章溢、刘基。这里面刘基就是开国名相刘伯温,这个名字可是家喻户晓,算得上是妇孺皆知。尽管当时费了老大的劲才把他请来,但是最后功德圆满还是请来了,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给朱元璋出了很多可行的谋略,很多次都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那些日子朱元璋被自己的那些所谓的谋士五花八门的计策弄得一个头有两个大,大部分人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对于这些建议朱元璋很是伤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难道就这样放弃?既然能这么轻易地放弃,那当初为什么要坚持打下来呢?这不是白白浪费大家的时间,白白搭上那么多条人命吗?朱元璋的脸是越来越沉,但是这群谋士依然在如同女人一样争论个不休。后来刘基站出来将自己主战的想法说了出来,朱元璋一听大喜,终于还是有人愿意为了应天而战,尽管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刘基如此这般如此那般地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把个朱元璋听得觉得自己真是捡了一个大宝贝,乐开了花。朱元璋高兴得一拍大腿:“就这样定了,战他娘的!”

那些谋士看大帅战意已决,于是又生出了一大堆意见,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复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应天御敌,但是都被朱元璋拒绝了。这位爷虽然没读过什么兵书,但是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堑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型舰船,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如果我们现在去围城,那是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就拿下的。而且,陈友谅那边的水军比我们的水军要多出十倍来,屯兵在他们的城墙之下,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要吃大亏。如果我自己出城御敌,敌军以偏师牵制我,牵着我们的主力四处兜圈,陈友谅会以舟师顺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就可能抵达城下。到时,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及时回援,也是百里趋战,精疲力竭,这可是兵法之大忌啊。”

朱元璋的这段话可谓是面面俱到,非常精彩,整个形势分析得是相当透彻,老天让他成就大业也是很有道理的。

朱元璋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就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应天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应天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

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江。龙江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从后面突袭汉军。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朱元璋料定陈友谅不会放弃自己的水军优势来和自己在陆地上拼杀,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但是显然朱元璋的笑容出卖了他的成竹在胸,朱元璋先派出手下大将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用来牵制陈友谅的大后方,然后招指挥康茂才议事。

说到这个康茂才,他和陈友谅还是有一段渊源的。

在陈友谅还在做小公务员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不怎么光彩的经历——他曾经坐过几天局子。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的陈友谅是年轻气盛,力气很大,脾气又臭又硬,赶得上茅坑的石头。很是不服上司的管教,这样被上司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很少有上司会不喜欢顺毛驴。老陈就将这样的辱骂记在了心里,伺机报复。终于有一回,他喝多了酒,正好上司又来训斥他,他就趁着酒劲扇了上司一个耳光,把上司的嘴打得好几天合不上,又在上司后背踹了一脚,把上司踹得半个月直不起腰,整天弓着腰像个大虾米,当时陈友谅看着自己的上司被自己整成这样,心里那个乐啊。

但是高兴归高兴,等陈友谅酒醒了,一寻思就知道大事不好了。把上司打得嘴歪眼斜驼背腰弓的那还了得?陈友谅还没彻底清醒过来就被丢进了大牢,这牢可不是一般的牢,是死牢。陈友谅这下可是慌了神了,于是让家人四处打点,但是无奈上司权势太大,早就将上面的人基本打点痛快了,想要救陈友谅,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恰在这时候,康茂才回乡探亲,听说了陈友谅的事,二人从小就认识,经常在一起干些偷鸡摸狗的事,现在陈友谅落难了,康茂才自然要拉他一把啊。此时的康茂才已经在军队里混成了元军的水军元帅,在一个小县城里要救一个人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于是陈友谅又得以重见天日了,外面的太阳真好!

因为有了这样的救命之恩,陈友谅跟康茂才的私交就进一步加深了,在康茂才回家的那段日子里是天天和陈友谅泡在一起。康茂才曾经劝说陈友谅去集庆给元军当差,陈友谅婉言谢绝了,那时候的陈友谅很是不屑元朝军队,当然更大的成分是憎恨,在康茂才离家之后不久,陈友谅就投靠了帅哥皇帝徐寿辉,康陈二人自那也断了联系。

现在面对陈友谅的大军进攻,看着朱元璋的眉头紧锁,康茂才就将自己与陈友谅的这段过往悄悄地讲给了朱元璋听。

朱元璋听了康茂才的禀告,大呼真是天助我也!他连夜召集徐达、刘基,写了一封诈降信,用康茂才的口吻说自己当初投降朱元璋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眼下听说故友当了皇帝,并且大军就在城外,愿意借此机会叛朱献城,并且约定好了时间地点,定为三天后傍晚在江东桥那等候。为了让陈友谅更加相信,康茂才特意找了自己家中的一个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的门子,说让这个门子送信,陈友谅必无疑心。

康茂才的门子化装进入陈友谅军,老陈得书大喜,问:“康公今何在?”

门子回答说:“正在提军守护江东桥。”

陈友谅又问:“桥是什么质地的?”

门子答道:“是个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会高喊‘老康’,让他听见呼叫就出来。”

待门子走后,陈友谅完全沉浸在打败朱元璋一统天下的美好憧憬中。心想,我陈友谅是上天认定的真命天子,你朱元璋拿什么跟我斗?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老朱大喜:“陈友谅入套了!”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改成铁索桥,一夜之间,桥被搭成。同时,听说陈友谅一路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兵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等陈兵于应天南门外,杨将军驻兵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出龙江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待敌。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分持红黄旗埋伏于卢龙山左右,“陈友谅到了,就举红旗;如果黄旗举起来了,意思就是所有的伏兵起来进攻。”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陈友谅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来到江东桥上,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把手放在嘴边弄成喇叭状,连喊了三声“老康”,这会儿当然没有人回应他,此时的老康正忙着在小河口沉船呢。陈友谅感觉事情有些不对,又连喊了十几声“老康”,甭说是十几声,就是把嗓子喊破了,也不会有人搭理他的。此时的陈友谅已经明白康茂才给他的那封信是个阴谋,但是回头看见自己的大军,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命令自己的军士全部弃船登岸,迂回了半天,费了牛鼻子的劲,因为船体太大都没成功,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但是朱军戒备森严。他们绕了半天道,都是呆在船上,但是体力并未消耗。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准备结阵进攻。陈友谅有些提起来的心也落回了肚子里。

天渐渐黑了,不一会儿天边乌云滚滚,雷声大作,倾盆大雨兜头而下,陈友谅的大军急忙找地方避雨,此时的朱元璋看着陈军一片忙乱,身在卢龙山的朱元璋看得异常仔细,于是下令击鼓举旗。红旗扬起,朱军争相趋前拔栅,与陈友谅的汉军厮杀在一起,争斗得你死我活。正在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被举起,常遇春伏兵忽然出现,徐达同时率部杀将过来,张德胜的水师也一并云集。徐达、常遇春还有另外几名大将各带几万大军将陈军团团包围了起来。陈友谅的军士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走进了一个硕大的瓮里。

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可怜陈军虽然数量如此之多,但是天黑再加上有雨,被朱元璋的大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陈友谅甚至不知道自己遭遇了多少朱军的埋伏,只一会儿功夫,几十万大军就被打得找不到北了,乱作一团,来不及逃跑就纷纷缴械投降了。

看着自己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陈友谅内心的难以置信达到了顶峰,这是为什么呢?

天亮了以后,朱元璋坐在大堂上,坐数自己的战果,光是混江龙一类的巨型舰船就收获了不少。再加上当时正值退潮,无数巨舰搁浅,汉兵被杀掉、溺毙无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皆为朱元璋所得,收获是相当可观的。

而陈友谅只好在自己亲信的掩护下,坐小船狼狈地溜回了江州自己的老巢。

经此一战陈友谅可谓是元气大伤,自己耗费心力建造的巨型舰船,还有自己的军士,想起这些来陈友谅的牙就恨得痒痒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他没有力量再集结起数量可观的大规模军队来,只好养精蓄锐,留待日后了。

但是陈友谅就是陈友谅,不是普通人,他一定会卷土重来,将康茂才千刀万剐了,向世人昭告,他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只有他才能主宰天下。

陈朱之间的战争远没有结束。

小明王得大救星

前面已经说了陈友谅在龙江惨败在朱元璋手下,但是他没有放弃希望,仍然是准备厚积薄发,一举歼灭朱元璋。

同类推荐
  • 明四家传(上下册)

    明四家传(上下册)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全方位地介绍了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彼此间的交往以及各自的生平和创作。
  • 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出生在波士顿一个皂烛制造商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通晓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还大量阅读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著作,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很深的研究,最终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并领导美国人民完成了独立革命,成为和乔治-华盛顿同享盛誉的领袖人物。
  •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

    这一届奥运会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可是不管是外地的游客,还是外国的游客,更感兴趣的是“老北京”,在这座建城长达3000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都,人们着迷的自然是它的历史。在这个时候,我来到了北京,寻访侯仁之。我的住处在天坛公园附近,介于北京市崇文区和宣武区(现两区已分别划入东城区与西城区)之间,这里是北京宣南文化的重要遗址。因此,到这里寻找“老北京”的游客更多一些。
  •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第一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
  •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著名作家罗银胜的一部倾力之作,演绎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之路,同时也是一本内含文艺见解的轻松读物。记述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的成长历程,以及富有个性的独特导演经历,尤其是对贾樟柯心路历程的描写十分细腻,不少是独家披露,一个文艺青年动人的成长故事跃然纸上,相信一定会勾起曾经或正在抱有文艺梦的青年的追忆和共鸣。 生动展现了贾樟柯对电影、文艺理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贾樟柯的思考和探索,触及文艺的核心和本质。
热门推荐
  • 造化齐天

    造化齐天

    山贼也能修仙?真的,我们大陆最强大的门派都派人来接我。你修炼的功法强吗?强,我走过地方没有不臣服的。家传宝刀出,天下鬼神惊,刀斩三万里,一刀一世界。
  • 主掌轮回

    主掌轮回

    轮回,修无上真身,筑九幽黄泉,享功德之圣,风流于狐石之中。
  • 末日之丧尸旅者

    末日之丧尸旅者

    这是一部主角是丧尸的末日小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怀揣着遗书,白水从楼顶一跃而下。他却不知,在他死亡的瞬间,这个世界迎来了末日。人类发展将近七千年的文明,在不到三小时之内被地震、洪水和丧尸摧毁得一干二净。末日2年,某一天。“人生二十五载,如梦一场。今日梦醒归来,方知万物归于一元。”一只丧尸用沙哑的喉咙念出两句诗。苏醒过来的白水望着东方的曙光,迈出脚步。他目光明亮,步履坚定,追求着拯救或是毁灭。
  • 最平凡的特殊人

    最平凡的特殊人

    每个人存在的意义都不同,而我就要寻找我存在的意义!
  • 混乱岁月

    混乱岁月

    陈灵顿:“子弹呢,子弹呢,你妹的我子弹呢!你脖子上的是什么?项链?那可是我珍藏版留着保命用的,你是猪啊!”葱:“想推我啊?好啊,麻烦你先把身后的那群鬼解决掉~”孙迪:“大恩不言谢,你我人鬼殊途,你是个好人~”·······李孝萱:“再说一遍,我不是崇洋媚外,我也想学华夏的仙法道术,不过你教我啊!”号称黑炼金术最后的传人,看李孝萱如何带领一只鬼,一个gay,外加一个莫名其妙的2次元生物一起不靠谱的闯荡世界
  • 神魔启源之异世

    神魔启源之异世

    他们的祖先被创造出来,他们一起尊称创造者为创世神,创世神用晶球教会他们很多,可他们却贪得无厌弑了神,他们抹杀了很多真相,最终他们有的称神有的称魔,为了晶球他们不断抢占创世神的遗迹,然而历史的真相被尘封在晶球里,但它从来没有现世,他们的后代少年英雄们找到了晶球,打开了尘封的记忆,面对真相的他们该何去何从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青梅乖别闹

    青梅乖别闹

    宁萌,从小有仨愿望1.嫁给薄荷糖2.嫁给薄荷糖3,还是嫁给薄荷糖。唐何博,从小只有三个愿望,老婆快快长大,快快长大,还是快快长大。片段,薄荷糖我今晚要和你一起睡。唐何博看了看宁萌说到不行。“为什么啊!为什么不行啊?”“乖你大了不能和薄荷糖一起睡了”“可你昨天不还说我小吗?“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你已经张大了”“那我可以嫁给薄荷糖了”“不行”“为什么不行,不是说我长大了就可以嫁给薄荷糖了吗?”唐何博看了看宁萌十六岁的年龄身材已经很好了。要是一起睡一定会把持不住。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旋风少女之爱的复仇

    旋风少女之爱的复仇

    百草打败了婷宜,和她冰释前嫌,和若白在一起,一个女孩横刀夺爱,抢走了他,百草还被逐出松柏。她和恩秀一起去了昌海,和敏珠成了好朋友,整了容,并改名李恩雪,成为了云岳宗师的女儿,新一代少女宗师,三年后,一败涂地的松柏被邀请来到昌海,她的复仇就此展开...
  • 不朽天下

    不朽天下

    十年前,魔皇下界,人界生灵涂炭,战火纷飞。当时崛起了四位强横无比的豪杰,带领手下,打破了魔皇统治人界的野心,魔皇无功而返。战后修生养息之时,凌驾出了四王殿,负责管理人间的一切事物。每十年,圣山启光,宣布当代拥有四王头衔的人,然而在这一次的圣山开启时,却得出魔皇复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