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100000008

第8章 岁时部(分)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爆竹:用纸把火药卷起来,两头堵死,点着引火线后能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也叫炮仗或爆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冬·爆竹》:“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长丈余,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毕剥有声,则惊走。今人代以鞭炮。”

(子鱼注:自古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无论士人还是老百姓,都围炉团座,守岁一直到天亮,可见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西晋·周处《风土志》中有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的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到了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如“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夜热闹的场景跃然纸上。等到除夕时分一过,有便儿童绕街呼叫“卖痴呆”,吴地的儿童唱道:“卖汝痴,卖汝呆,谁来买?”以此希望让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变得更聪明活泼。

宋·范成大有一首读来诙谐可爱的《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更阑:午夜时分。厌穰: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钝滞:迟钝呆滞。

大意是:除夕之夜直到午夜时分人们还没有睡意,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大家都呆滞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小孩子们笑着叫着跑过长街,嘴里吆喝着“谁来买我的痴呆”。谁人没有痴和呆呢,吴地的人们还有余呢。跑到南边没人买,跑到北边也没人买,一回头正碰见其他小伙伴也没有卖掉,哈哈笑着说你的痴呆也没人买呀!老人们一块坐在暖帘下聊天,听见孩子们在卖痴呆,笑着说我要买痴呆,你的痴呆想卖多少钱呀?孩子们嘻嘻笑着说老爷爷买痴呆不用钱,我愿意赊给你成千上百年。)

(子鱼注:除夕是一年之末,又称“岁暮”、“岁除”。除夕正值新年旧岁交替更代之际,人们在此日的岁时习俗有两个主要内容:除旧布新和驱邪避厉。岁暮之日,家家都忙着准备蔬菜和饭肴,人们称之为“宿岁之储”,用此来迎接新年。岁暮之日,人们相聚酣饮,互相邀请。这种习俗被称之为送岁。岁暮之日,人们不把饭吃完,总要剩下一部分,称之为“宿岁饭“。到新年的十二日,将此饭扔到大街上。人们以此象征去故纳新,寄托自己除贫取富的希望。在驱邪避厉方面,民间有镇宅之俗,即在十二月暮日,挖掘住宅四角,各埋一块石头。在北朝,朝廷把腊月举行的大傩仪式放在十二月末。

爆竹、燃草。正月一日清晨,人们闻鸡鸣而起,先在庭院中爆竹,燃草。所谓爆竹,即将竹子放到火中燃烧,令其发出叭叭的爆裂声,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山臊“的恶鬼。传说山中有一种怪物,人形,身长一尺多,只有一只脚,其名为“山臊”,又称为“山猓”。它不怕人,人若触到它,便会染上忽冷忽热之病。这种东西最怕毕毕剥剥的声音,所以人们借燃竹的爆裂声吓退“山臊”。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子鱼注:南朝·梁·宗懔的时代是用火烧竹,使竹节爆破发声,而宋代则是用纸装填火药,使之爆炸。南宋施宿嘉所编《会稽志》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这时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爆竹和火药爆仗并用,并且“爆仗”有取代“爆竹”之势。早在北宋时期,城市里就流行火药爆竹了。——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子鱼注: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是这样记载的:“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也就是说,最初,人们燃放爆竹的时候,是把真正的竹子点上火,让它发出爆裂的声音。据《说郛》所引《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春节放爆竹的习俗,而且这一时期燃烧“爆竹”,是希望利用竹子着火之后爆裂的声音来赶走怪兽恶鬼。到了唐朝,爆竹又被人们称为“爆竿”,也是燃烧竹竿,使其发出爆裂声的意思。唐朝诗人来鹄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的句子,这里的“爆竿”就是指的“爆竹”。

从唐代开始,爆竹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唐初,就开始有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燃放。后来,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便发明了火药。火药出现之后,人们就开始把火药填充在竹筒里燃烧,这样爆炸之后产生的声音更大。此后,火烧竹子这一古老的习俗也就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上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鞭炮”,并且已经有了单响双响等不同的种类。)

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能驱邪,故新年风俗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鬼邪。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桃符》载:“黄帝于元旦立桃板,门上画神荼、郁垒。尧时献重明鸟如鸡。国人利宝鸡,户上悬苇索,插符。三代异尚,夏插茭苇,明代插芝麻秸。殷螺首以谨闭塞也,一名椒图。周桃梗。神荼、郁垒: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子鱼注:门神有两种说法,一为神荼、郁垒;二为秦琼、尉迟恭。)

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孔尚任《甲午元旦》:“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子鱼注:桃木,被古人认为有压服邪气、抑制百鬼的功效,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有的也将桃板或桃符挂在门上。关于门神神荼和郁垒也有一个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两兄弟,一个叫荼,一个叫郁,他们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下,监察百鬼,发现有随便迷惑人的鬼,就用蒲苇绳将其捆起来喂老虎。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日这天,或将蒲苇绳悬挂在门上,或将神荼、郁垒的画像贴在左右两扇门上。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子鱼注:春联,又名对联、楹联、门对。它也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人们在桃符上画门神或写神荼和郁垒四字,后来,人们又在桃符上写一些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词。关于中国最早春联的记载很不一致。据黄休复《茅亭客话》记载:五代后蜀每到除岁,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一般都写“元、亨、利、贞”四字。当时蜀太子长于文词,在本宫策勋府桃符上题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以为词翰之美”。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蜀梼杌》和《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记载:后蜀孟昶在归宋的前一年,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岁除日,自命笔题桃符,其辞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人大都认为“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后人大都认为春联源于五代时的后蜀。

20世纪40年代,在莫高窟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春联。卷号是斯坦因0610,录文如下: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宝鸡能辟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三阳始布,四孟初开。■■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以上文句从内容、形式上分析确为春联无疑。首先,时间上吻合。“岁日”、“立春日”正是我国春节书写春联的时候。第二,文句对偶,为联句格式。春联源于对偶句,经汉魏时代的骈体文、隋唐律诗的长期影响,逐渐形成以文句对偶对仗为特征的春联文体。敦煌春联大部联句工对,名词、副词与动词对偶相当,符合春联的文体。第三,内容多为祈福禳灾之言。对偶句、联语起源很早,但不能算做春联,这是因为它们没有新春喜庆的内容。而敦煌春联中“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内容都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第四,敦煌春联最后明确指出:“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表明这些文句是写于门之左右的,所以,当为春联无疑。

敦煌春联写在斯0610卷的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是《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这可以确定春联的年代,在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左右,比孟昶写春联早240年。这样,我们可以说敦煌春联是迄今为止,得以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春联。——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子鱼注:新春佳节贴春联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项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传统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期后蜀君主孟昶写的。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在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岁除日,自命笔题桃符,其辞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楹联丛话》对此评论说:“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一份唐代时期的文书,为人们了解这一久远的民俗,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这份卷号为斯坦因0610的文书中抄录了当时的桃符题词和对联,内容如下:“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又,三阳■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宝鸡能辟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三阳始布,四孟初开。■■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据敦煌民俗专家谭蝉雪的研究,这一文书上所载的对联从时间上看,“岁日”、“立春日”正是我国传统习俗书写楹联的时候,也是唐代人挂桃符的时候;从内容上看,这些对联全都是祈福禳灾的内容;从句式上看,文句对偶,正是对联的格式,而且文中有“书门左右”的明确交待,因此,这一文书所载的无疑就是桃符题辞,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对联。这些对联都是写在文书的背面,前后均无题记,正面是《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结合对联中所提到的民俗流行的历史时期,这些对联的写作时间大体上应该是在盛唐。也就是说,在唐代,不但已经有了对联,而且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也已经形成了。)

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晨。

履端:开端,指正月初一元旦。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曰:“秦二世三年正月,以避秦始皇讳,改名端月,至汉始易。”

元旦:也称元日,伏羲置元日。汉武置岁元、月元、时元。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元日至八日》载:“东方朔占曰:‘正月元日至八日,一鸡,二犬,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其日晴明,主所生之物繁衍,阴雨则夭折。’”

人日: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人日》载:“宋富郑公于正月七日朝见,真宗劳之曰:‘今日卿至,可谓人日。’”

(子鱼注:夏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魏晋时人董勋《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南朝·梁·宗懔也在《荆楚岁时记》中描述过南方人过人日的情形。北魏末期,魏帝曾向臣下问起人日的来历,魏收曾援引董勋的《问礼俗》进行回答。由此可见,过人日的习俗经历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遍及北方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如果说古人把元日视为万象更新的开始,那么人日就是人的生活更新的起点。正月七日这天,人们的种种活动,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即人入新年,生活更新。

第一种活动是食“七菜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究竟是哪七种菜,由于史料缺乏,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知,这七种菜都是新菜。在北方,人们在人日也讳食旧岁的剩菜,只吃新菜。

第二种活动为剪綵人。《艺文类聚》载:正月七日这天,人们“剪綵为人,或镂金薄贴屏风上,忽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同样记载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十,“忽戴之”为“亦戴之头鬓”,意思更为明确,即人日这天,人们用彩色的绢或纸剪成人形,或用金薄刻成人形,贴于屏风之上,或戴于头鬓,象征着人入新年,面目一新。

第三种为互赠华胜。古代“华”“花”二字相通,华胜即花胜。花胜为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

第四种为呼牛马招杂畜。人日清晨,人们走到门前,呼唤牛马杂畜。还将粟豆放入灰中,撤到宅内,据说此种方法可以招致新年的牛马成群,杂畜满圈。

第五种为登高。东晋人李充于人日登安仁山,并作铭文说:“正月七日,厥日惟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在人日登剡西寺时,又留下“命驾升西山,寓目眺原畴”的诗句。北方也有人日登高的习俗。

——摘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疫疠。

元日:元日为夏历的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正”、“正旦”。因为它处于一年的开端,四季的开头,一月的开始,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

椒花颂:晋朝人刘臻的妻子陈氏,在元旦向皇帝献了一篇《椒花赋》,祝皇帝万寿无疆。

《晋书·列女·刘臻妻陈氏》:“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辩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又撰元日及冬至进见之仪,行于世。”

晋·刘臻妻《元日献椒花颂》:“璇穹周回,三朔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涣。美哉灵花,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

遐龄:高龄,长寿。

唐·韩愈《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何寿之不遐,而禄之不多,谓必有后,其又信然耶!”

屠苏酒:唐代圣医孙思邈在除夕教人把药浸入井中,元旦那天取井水加入酒中,喝了可以使人不生疫病,此酒即屠苏酒。这种做法流传下来,成为风俗。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屠苏酒》载,“屠苏,庵名。汉时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药襄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饮之。其饮法:先少者,后老者。以少者得岁,故先之;老者失岁,故后之。”

叶颙《乙酉新正》:“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疠:1,恶疮,癞疮。2,瘟疫,疫气。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

(子鱼注:正月初一这一天,在民间,百姓也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类似的活动。据南朝·梁·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人们闻鸡鸣即起身,无论长幼,全都穿戴上整齐的衣帽,以次拜贺。然后一起饮椒柏酒和桃汤。饮酒的次序都不同往日,是先幼后长。这是因为,元日是新的一年开始,这标志着幼童又向成人迈进一步,所以先酒贺之;而老年人又失掉一岁,所以后喝酒。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都希望在新年中健身去病,驱邪降福。

饮椒柏酒、屠苏酒。元日饮椒柏酒、屠苏酒,其用意为去病健身。传说天上玉衡星散落为椒,人吃了身轻健走。晋人成公绥曾写《椒花铭》说:“喜哉芳椒,载繁其食。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岁始,月正元日,永介眉寿,以祈初吉。”

不论从传说还是当时人作品中看,人们元日饮椒酒,都表达了一种健身除病、益寿延年的愿望。柏树果实也被人们视为仙药,传说古代仙人赤松子喜欢吃柏实,结果掉了的牙齿又重新长出。晋人左九嫔写《松柏赋》说:“赤松游其下而得道,文宾餐其实而长生。诗人歌其荣尉,齐南山以永宁。”至于屠苏酒,其去病的说法,直至唐宋时仍在流传。

——摘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

王春:春秋时,周室衰微,君王懦弱,孔子作《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谷梁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意思是,鲁隐公元年,春天,是周历的正月。(谷梁传)即便没有发生什么事,也要从正月开始记,是表示重视君王的开始。(子鱼注:《春秋公羊传》说的更为明白些。汉·公羊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简单解释一下:“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元年是什么意思?是一位君主开始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这个‘王’说的是谁?说的是周文王。怎么说才算是先说王再说正月?周历正月。为什么要说周历正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客岁:即旧岁,也称去岁。

年、岁:《尔雅·释天·岁名》:“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岁星,即木星。),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改岁》载:“唐虞纪岁曰载,夏改载曰岁,商改岁曰祀,周改祀曰年,秦改年曰遂。”

《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子鱼注:祀,年。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向箕子咨询治国之理。十有三祀,周文王十三年,武王灭商的第二年。箕子,纣王的叔叔,武王灭纣,立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后,然后带着箕子返回镐京。)

(子鱼注:对于改岁的原因,我想可以用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八·三正·上论改朔之义》来大体解释一下:“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故《大传》曰:‘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意思是说,始称王者接受天命后为什么必定要改换历法?是为了表明王者的姓氏已经改变了,用改变历法来表示与前朝不相沿袭。是为了表明王者受命于天,而不是受命于人。因此改换历法用来改变百姓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见闻,以辅助教化。因此《大传》里说:“称王者兴起后,改换历法、变易衣服的样式和颜色、变换旗帜和名号、使用不同的器械、穿不同的衣服。”)

(子鱼注:古代改朝换代,新的王朝为了表示“应天承运”,往往要重定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之始;朔,一月之始。在一个时代中,奉什么正朔,也就意味着以谁为正统。夏代历法以孟春之月【相当于现在农历的一月】为正,平旦【天明】为朔;商代历法以季冬之月【相当于现在农历的十二月】为正,鸡鸣为朔;周代以仲冬【相当于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为正,夜半为朔。从汉武帝以后,历代一直奉行夏历。)

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之不禁。

火树银花: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崔液《上元夜》:“玉壶铜漏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元宵灯火: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元夕放灯》载:“以正月十五天官生日放天灯,七月十五水官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地官生日放街灯。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丙午诏,罢中元、下元两夜灯。”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子鱼注:新年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年、贺岁,虽然穿着新衣吃着美食,但是娱乐游赏的活动还是比较少的,元宵节的热闹则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气氛,把新年正月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似乎与灿烂的月光练成了一片。

当然,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少不了年轻姑娘们的欢声笑语。宋代以后,元宵之夜的繁华和热闹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灯火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明·唐伯虎《元宵》更有“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满地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之句。更为浪漫的是年轻的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于月亮落在柳梢、太阳安眠群山之后,在这朦胧清幽之夜,偷偷的相约相聚,柔情蜜意,两情依依,倾诉爱慕之意。)

星桥铁锁开:指元宵夜取消了宵禁。

星桥:古时城关外即是护城河,这里的桥指护城河上的桥,平日里总是黑沉沉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明灯。灯影照耀,护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称为星桥。

铁锁:指城门上的铁锁。由于元宵晚上任人游赏,所以城门的铁锁大开。

金吾:即执金吾,禁止夜行的官。相传金吾是龙子之一,形如美人,终夜不寐。

(子鱼注:古代通常在城中实行宵禁。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对这个名称解释不一:一说“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一说“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另说“汉朝执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凃两末,谓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亦得执焉”。总之,“执金吾”是负责京城治安的长官。东汉沿置,三国时或称中尉,或称执金吾。晋以后废。清代常以金吾为步军统领之别称。)

东汉·班固《汉书·百官表》云:“中尉,秦官,掌徼巡京师。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应劭云:“吾者,御也。掌执金吾以御非常。”颜师古云:“金吾,鸟名,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备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也。”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执金吾》:“汉武帝改秦中尉,更名曰执金吾。盖吾者,御也。执金刀以御非常者也。又曰:金吾,鸟名,取以辟除恶鸟。”

明·张岱《夜航船·人物部·仪制·戒不虞》载:“《汉官仪》: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悬豹尾于竿,豹尾过后,执金吾方罢屯解围,所以戒不虞也。”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御史·豹直》:“汉《舆服志》:大驾属车八十一乘,皆尚书台省官所载,最后一乘,侍御史所乘,独悬豹尾,故名‘豹直’。”

明·张岱《夜航船·四灵部·鳞介·金吾》:“亦龙种,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终夜不寐,故用以巡警。”

金吾不禁: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子鱼注:传说还有一个钱王买灯的故事。上元张灯,止三夜,其十七、十八,始于钱王,入贡疏买两夜灯。宋太祖乾德五年正月有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朝廷无事,区宇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年间,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

(子鱼注:提到正月十五,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灯和元宵。然而观灯和吃元宵的习俗,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事。

元宵,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是古代祭祀“太一”的节日。在汉代,元宵祭祀已有燃灯之俗。到隋唐时代发展成娱乐性的元宵观灯。隋朝初年,每逢正月十五夜,京城和各州县,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于是下令严禁元宵张灯及娱乐活动。而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与他相反,竭力铺张奢侈。他所举行的元宵节盛典,规模宏大,戏场绵亘八里,演员达三万人,京兆地区为赶制几万件歌舞戏装,致使京城绢锦全部用完。《隋书》形容当时的盛况是“大列炬光,火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北”。

到了唐代,以观灯为中心的元宵节,气势更为壮观,内容更为丰富。根据唐代政府规定,元宵节期间,取消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金吾开禁,让市民上街观灯,纵情欢乐。

唐代元宵节是一项全民性活动,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上街观灯。唐诗中有许多诗篇描绘灯节的盛况。佚名《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人皆赋诗以纪其事。”如崔液《元宵》诗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佳节彻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在这欢乐的时刻,谁能在家闲坐呢?

——摘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同类推荐
  • 九霄传之桃夭风华篇

    九霄传之桃夭风华篇

    一场意外让现代的瑜伽教练姚烨穿越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看她怎么翻身做主,改写包子公主的人生,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一世爱就放肆去爱!“倘若知道她是这般,我后悔了!”“若没有你我要着江山何用?”“你喜欢吗?那我将那江山夺来给你”
  • 三国之凉人崛起

    三国之凉人崛起

    汉失其鹿,谁人逐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霸西州虎视中原,凉人少年志问鼎。幽幽羌管,奏一曲豪杰勇士共谋江山。道一句:凉人悍勇,天下英雄谁人敌?
  • 史上最强皇帝

    史上最强皇帝

    是他金戈铁马征战天下,令群雄慑服统一内乱,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是他创建了一个强大无比的帝国,开疆拓土宇内扬威,令万国来朝称臣纳贡;就是他说出:凡日月所照之地,江河所至之处,皆为帝国疆土。欢迎大家来看《史上最强皇帝》,绝对精彩,爽文不容错过。
  • 混迹大清的日常

    混迹大清的日常

    俗话说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然而一觉醒来变身康熙傻儿子,囧,造老子的反?嗯,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话说那些个穿越者前辈的黑科技都是怎么背下来的。诶?那什么肥皂到底是怎么做的,土法炼钢,两酸两碱谁能告诉一下是什么东东,啊喂?!等等,这个叫韦小宝的怪蜀黍怎么一副20世纪大混混的屌样;嗯,嗯?!还有一个叫马尔泰若曦的大菇凉,龇牙咧嘴的冲过来了。本王表示压力很大啊,一言不合就串戏的节奏啊。。。。
  • 走出硝烟之血在烧

    走出硝烟之血在烧

    以许青云、许克、许鹏飞三代人为背景展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热门推荐
  • 玄荒书

    玄荒书

    流传自洪荒时期的古书《万兽经》中记载“女娲补天身,四大古兽为保女娲灵体,耗其灵力将女娲灵体化为灵珠,古四大神兽亦以易成灵,隐于世间,待女娲复”。少年从小与妹妹相依为命,却在一次天雷中奇妙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而自己的灵魂却穿越到了一个五岁孩童的身体里,心里想着另一个世界孤苦伶仃的妹妹,却无法回到原来的世界,想要回去只有一个办法。。。
  • 火影之无限黑化

    火影之无限黑化

    在陈牧业的眼中,他觉得自己和所有的穿越者一样来到一个新世界可以为所欲为,可是无情的现实将陈牧业的一切奢望给打败,陈牧业才发现无论在二次元的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实力为尊,如果你没有这个实力,只有背弃这个世界。
  • 魅王绝宠:勿惹调皮萌妃

    魅王绝宠:勿惹调皮萌妃

    在末世世界中杀丧尸不眨眼的她被王级丧尸围攻,无奈之下,只能同归于尽了。只不过没有想到,她灵魂穿越到了一个不知名的王朝!罢了罢了,苏九儿秉承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要在这个世界活的风生水起,要是哪个不长眼的家伙惹到了她,哼哼哼,对不起了,她的异能可是不长眼的!“爷,丞相府大小姐要跟王妃比武,王妃还答应了!”“怎么这么不像话!”“爷……”“走,给你们家王妃加油助威去!”“爷,今天王妃说要买下全天下的美男子!”沉默三秒。“走,去看看王妃的眼睛出没出问题!”“啥?”“有本王这么个美人在,王妃怎么可能看上别人呢?”“……”
  • 吾战时代

    吾战时代

    和女友莫名穿越到了异古世界,被卖身为战奴,一个身弱力缺的现代屌丝如何在铁与血的世界中生存,又如何救出被封印在禁地的女友,一切靠打,一切靠战........
  • 谜密的浓爱

    谜密的浓爱

    他是学生会长,冷静而狠,偏偏对酒衷情很久。学校的安排,去美国。没几天回来中途,在飞机上遇到陌生男子。回校没想到,他是对方学校派来的。那个麻烦而人气超红偶像艾柯这朋友,他帮他找了个小助理。而学校将代替他的位置并让他教他管理,那个人是…
  • EXO之男友吴世勋

    EXO之男友吴世勋

    奶粉们可以来看,写的不好,好好包含哦!【安子沫】
  • 逆天学霸的成长之路

    逆天学霸的成长之路

    我靠!我家咋变成了教室,我呢?咋穿着校服,他们,不是我高中同学吗?不!我重生了!高中时,我是个学渣,既然我重生了,我要逆袭学霸!学霸之路,不是那么容易的!
  • 老残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老残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老残游记》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 七神花

    七神花

    林平安,一介孤儿,身世可怜,且身患不治之疾,且看他如何与天夺命,在造化与奇迹的眷顾缔造属于他的无上神话。有美女,有热血,有激情…精彩不断,尽在玄幻武侠巨作《七神花》。
  • 玖殒毒樱录

    玖殒毒樱录

    她双颊烧的飞红,一时间竟是无言相对。鼻尖之间唯有几毫只差,可他却又不动声色的幽幽推开。她的睫毛在夜风中微微轻颤。白衫飘扬,随风而归。晚风中於其飘飘。羞涩闭眼的独孤玖鸿臻然,感到身旁的温热褪去,缓缓睁开眼,放眼望空。周围已无人。......“迟翊枫!!!!!!!”把我搞的这么激动又走开是什么意思啊?!给我解释清楚!!!!凉风轻拂薄纱。他轻笑她。多么可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