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0300000010

第10章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2)

由于一个群体对构成真理或错误的东西不置疑虑,而且意识到自己的强大力量,它一面服从权威,一面又毫不宽容。它尊重力量,只是略微受仁慈的影响——它把这纯粹当作是一种软弱形式。它对它的英雄所要求的东西是武力,甚至是强暴。它想要被支配和被压制,并对它的主子感到恐怖。它从根本上说完全是保守的,它深深地厌恶所有革新和进步,无限地尊重传统(同上,第62页)。

为了对群体的道德做出正确判断,人们必须考虑这样的事实:当个体集合在一个群体中时,他们所有的个体抑制消失了,作为原始时代的遗迹而潜伏在个体中的所有残忍、兽性和毁灭性的本能躁动了,去寻找自由的满足。但是在暗示的影响下,群体也能在塑造克制、无私和对理想的奉献方面取得高度成就。尽管就独处的个体来说,个人利益几乎是唯一的驱动力,但就群体而言,这种个人利益几乎微不足道。说个体具有其由群体所确立的道德标准,这是可能的(同上,第65页)。而一个群体的理智能力总是远远低于个体的理智能力,集体的道德行为既可能大大高于也可能大大低于个体的道德行为。

勒邦描述的某些其他特征极为清晰地表明,群体心理与原始人心理的同一是多么富有根据。在群体中,多数矛盾的观念能比肩并存,彼此宽容,不存在任何源出于它们之间的逻辑矛盾的冲突。但是正如精神分析早就指出的那样,在个体、儿童和神经症患者的潜意识心理生活中,情况也是如此。

再者,一个群体受制于语词的真正魔力。语词在群体心理中能唤起最可怕的骚动,也能使这种骚动平息(同上,第117页)。“理由和论证胜不过某些语词和公式。这些语词和公式是在群体面前庄重地吟诵出来的,一旦它们被发出声来,每人的脸上便会显露出崇敬的表情,所有人都顶礼膜拜。它们被许多人当作是自然力或超自然的力量。”(同上,第117页)在这方面,仅仅只要记起原始人中的名称禁忌以及他们给名称和语词所赋予的魔力就行了。

最后,群体决不渴求真理,它们需要的是幻觉,没有幻觉便不能行事。它们总是赋予不真实的东西优越于真实的东西;它们几乎被不真实的东西像真实的东西一样如此强烈地受其影响。它们具有不在二者之间做出区分的明显倾向(同上,第77页)。

我们业已指出,幻想生活和出自于未被满足的愿望的幻觉占支配地位,是神经症心理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发现,指导神经症患者的东西,不是通常的客观实在,而是心理的实在。癔症症状以幻想而不是真实经验的重复为基础,强迫性神经症中的罪疚感以绝没有被执行的罪疚意向这一事实为基础。的确,正像在梦和神经症中一样,在一个群体的心理活动中,检验事物真实性的功能较之有其情感贯注(affective cathexis)的愿望冲动的力量,变得微乎其微了。

关于群体的领袖问题,勒邦所说的东西就不怎么详尽了,不能使我们如此清楚地分辨出一个潜在的原则。他认为,生物一旦以某些数量聚集在一起,不管它们是一群动物还是人的集合,它们都本能地把自己置于一个头领的权威之下(同上,第134页)。一个群体是一个顺从的动物群,没有首领就绝不能生存。它如此地渴求忠顺,以至于它本能地服从于自称为首领的任何人。

虽然一个群体的需要相应地迎合了领袖的产生,然而他在其个人素质方面也必须适应这一需要。为了唤起群体的信仰,他本人必须被(在观念中的)强烈信仰入迷地支配着;他必须拥有强烈并施加于人的意志,该群体——它没有自己的意志——能从他那里接受意志。然后,勒邦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领袖,以及他们对群体施加作用的手段。他总体上相信,领袖们是借助他们本人狂信的那些观念来使自己得以存在。

而且,他把某种神秘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既赋予这些观念也赋予领袖,他称之为“威信”。威信是被某一个体、一种作品或一种观念影响我们的一类支配性的东西。它直接麻痹我们的批判能力,使我们充满惊愕和崇敬。它似乎唤起像催眠中的“人迷”那样的感情(同上,第148页)。他将获得性或人为性威信和人格威信加以区分。某些人靠他们的名誉、财富和声望赢得前一种威信(某些意见、艺术品等靠传统)。由于在每一情况下这种威信都要追溯到过去,因而在理解这种令人迷惑的影响方面,它不能对我们有更多的帮助。人格威信则隶属于少数凭它而成为领袖的人,它的效果似乎是通过某种有吸引力的魔术作用使每个人服从领袖。然而,所有威信都依赖于成功,它在失败的场合下就会丧失(同上,第159页)。

勒邦给我们的印象是,他没有成功地将领袖的作用和威信的重要性与他对群体心理图景的卓越描绘完全融洽起来。

(第三章)关于群体心理生活的其他说明

我们通过介绍的方式利用了勒邦的描述,因为它在着重强调潜意识心理生活方面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十分一致。但此刻我们必须补充说,事实上,勒邦的论述并没有得出任何新东西。他对群体心理的各种表现所说的一切不利和贬低的东西,在他之前已经被其他人同样独特和同样敌意地说过了,并且自早的文献以来已被思想家、政治家和著作家们用同样的调子重复过了。包含勒邦最重要观点的两个主题——在群体中理智功能的集体性抑制和情感的增强,不久前已被西盖勒(Sighele)系统阐述过。剩下的作为勒邦特有的东西,说到底就是潜意识以及与原始人心理生活做比较这两个概念,甚至这些东西在他之前也常常被人自然地提到了。

不过还要指出的是,勒邦和其他人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和估价绝非毫无争议。无疑,刚才述及的群体心理的一切现象是正确观察的结果,但区分出群体构成的其他表现形式也是可能的。在这些表现形式中,会在恰好相反的意义上起作用,并且必然对群体心理做出更高的评价。

勒邦本人也打算承认:在某些场合,群体的品格可以高于组成群体的个体的品格,只有集体能产生高度的无私和奉献精神。“就独处的个人来说,个人利益几乎是唯一的驱动力,而就群体而言,个人利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勒邦,英译本,1920,第65页)其他作者则列举这样的事实:只有社会才全然为个体规定任何伦理准则,而个体通常是不能以某种或其他的方式达到社会的高要求的。他们还指出,在某些例外的情况下,在团体中可以产生热情奔放的现象——使得最辉煌的群体成就成为可能。

就智力活动而言,事实仍然是,思想领域的伟大决策、重大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只有独立工作的个体才是可能的。但是,甚至群体心理在智力领域也能有创造性的才能,正如尤其由语言本身,以及由民歌、民间传说等等所显示的那样。而且,个别思想家或著作家得益于他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的影响有多大,以及是否他比完善一项他人同时参与的精神产品所起的作用还要大一些,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完全矛盾的说明,看起来似乎群体心理学的工作必然导致无效的结局。但是也不难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在“群体”一词下面,有可能出现非常不同的结构,需要把它们区分开来。西盖勒、勒邦和其他人论及的是短暂存在的群体——各种各样的个人由某种眼前利益而匆匆地聚集起来。革命群体的特征——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特征——无疑影响了他们的描述。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来源于考察那些稳定的群体或社团——人们在它们中度过一生,它们则体现为社会的各种机构。第一种群体与第二种群体的关系就像滔滔海浪与海底地隆的关系。

麦独孤在他的《群体心理》(1920a)中,就是从刚才叙及的同样矛盾出发的,并且在组织的因素中寻求对这一矛盾的解决。他说,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这种“群体”全然不具有组织,或者不具有称得上组织的那种东西。他把这一类群体描述为“人群”(Crowd)。但是他也承认,无论如何,一个人群在不具有初步组织的情况下几乎不能聚集在一起。正是在这些简单群体中,特别容易观察到集体心理的某些基本事实(麦独孤,1920a,第22页)。在一个偶合人群的各个成员能构成像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样的东西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这些个体必须彼此间有某些共同的东西,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兴趣,在某种或其他情境中相似的情绪倾向,以及(我想要插话说,“结果是”)“某些范围的交互影响”(同上,第23页)。“这种心理同质性”的程度愈高,个体形成一种心理群体就愈容易,并且群体心理的各种表现也就愈显著。

一个群体构成后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结果,是在它的每一成员那里产生的“情绪的高涨或强烈”(同上,第24页)。依麦独孤之见,在群体中人们的情绪会激荡到在其他条件下很少或从没有达到的程度;对于那些有关的人们来说,使他们自己如此无节制地受其激情摆布,以致被淹没在该群体中并失去他们个体性的局限感,乃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麦独孤用他称之为“借助原始交感反应的情绪直接诱发原则”——即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情绪感染,来解释个人被共同的冲动所左右的方式(同上,第25页)。事实是,对一种情感状态的信号的知觉,在知觉它们的那些人中自动地累积而唤起同样的情感。能同时观察到具有同样情感的人越多,则这种自动的强迫就增长得越强烈。个人失去了他的判别能力、让自己陷入同样的情感。但在此过程中,他增加了其他人的兴奋——其他人在他身上也导致这种兴奋,因而个人的情感负荷被相互之间的作用所加剧。这种以强迫的性质去做与他人一样的事,并与别人保持和谐,无疑有某种东西在起作用。情绪冲动越是粗陋和简单,则愈是相应地适于扩散至群体。

出自群体的某些其他影响有利于这种情感强化的机制,一个群体给个体的印象,是作为无限的力量和不可抗拒的危险。群体暂时取代了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权威的行使者,个人对它的惩罚感到恐惧,因此个人甘受如此多的抑制。对他来说,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显然是危险的,而追随他周围人的样板则更为安全,甚至也许“不惜与狼共舞”。在服从新权威的过程中,他可能会失去他先前的“良心”,如此听任从消除抑制而的确获得的极度快乐的吸引。因而从总体上看,我们应该看到,群体中的个人做或赞许他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中已避免了的事情,这并不是特别异常的;我们甚至可能以这种方式希望澄清被“暗示”这谜一样的词常常掩盖的一些模糊东西。

麦独孤并不对群体中智力的集体性抑制这一论题提出质疑(同上,第41页)。他认为,智力较低者把高智力者降低到他们自己的水平上。高智力者的行动往往受阻,因为情感的强化大体上会为正常的智力工作造成不利的条件;再者是因为个人受到群体的威吓,他们的精神活动是不自由的;最后是因为每个人为他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下降了。

麦独孤总括简单的、“非组织化”群体的心理行为所作的论断,与勒邦的一样不友好。这样的群体“过于情绪化、冲动、暴戾、反复无常、不一致、犹豫不决,并且行为走极端,仅仅显示出粗糙的情绪和不细腻的情感;极易受暗示,不注意深思熟虑,匆匆做判断,只具有简单且不完善的推理形式;容易被人操纵,缺乏自我意识,缺乏自尊和责任感,易于被意识到它自己的力量而神魂颠倒,以致倾向于产生我们已学会预料到的任何不负责任和绝对的力量的所有表现形式。因而这种群体的行为就像顽皮的儿童或陌生环境中未开化易冲动的野蛮人的行为,而不像它的普通成员的行为;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就像野兽的行为而不像人的行为。”(同上,第45页)。

既然麦独孤将高度组织化的群体行为与刚才描述的东西加以对比,我们将特别有兴趣了解这种组织由什么组成,它通过什么因素得以产生。作者列举了将集体心理生活提高到更高水平的五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也是根本的条件是,应该有某种程度的群体存在的连续性。这可能既是内容上的也是形式上的:如果同样一些人在该群体中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就是内容上的;如果在群体内部存在着被个人连续担任的固定的职务体系,则就是形式上的。

第二个条件是,群体的个别成员应该对该群体的性质、机构、作用和能力形成某些明确的认识,以便他可以由此发展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的情感联系。

第三个条件是,该群体应该和与它类似而且在许多方面与它不同的其他群体发生相互作用——也许以竞争的形式。

第四个条件是,该群体应该具有传统、习俗和习惯,特别是诸如决定它的成员彼此之问的关系。

第五个条件是,该群体应该有确定的结构——体现在其成员的作用的专业化和分工上。

根据麦独孤的观点,如果满足了这些条件,则群体形成的心理缺陷便会得到消除。通过从该群体撤回行使智力任务并为其个体成员保留这个任务,则会避免集体智力能力的降低。

似乎在我们看来,麦独孤规定为一个群体的“组织”条件,可以更合理地以其他方式来描述。问题在于怎样为群体恰好获得那些本属于个人的特征并由于群体的形成而在他身上消失了的各种特征。对于在原始群体之外的个人来说,他具有自己的连续性,他的自我意识,传统和习俗,他自己的特定作用和位置,他与他的对手保持着距离。由于他进入了一种“非组织化的”群体,他暂时失去了这种独特性。如果我们这样认识:我们的目的是用个人的属性武装群体,那么我们将记起特罗特(Trotter)的有价值的评述,这就是:构成群体的倾向在生物学上是所有高级有机体的多细胞特性的延续。

(第四章)暗示与力比多

我们是从如下基本事实出发的:群体中的个体通过群体的影响而在他的心理活动方面发生常常是深刻的变化。他的情感倾向会变得格外强烈,而他的智力显著降低,这两个过程显然是以接近于该群体其他成员的方向发展的;只是通过取消对每一个人特有本能的抑制,并且通过他放弃他自己特有倾向的表现,才能达到这种结果。我们得知,这些常常不受欢迎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至少通过群体的更高“组织化”而得以避免;但这与群体心理的基本事实不相矛盾,即在原始群体中情感的强化和智力的抑制。现在我们的兴趣是指向为群体中的个体所经验到的这种心理变化做出心理学的解释。

同类推荐
  •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合在一起,揭示了人们心理变化的规律,对社会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最具实战效用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了解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开创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人生局面。
  • 宅腐控心理学

    宅腐控心理学

    这里有最新出现、最流行的心理现象,这年头不说自己有点宅、有点腐、有点控,你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分析传统心理学未说透的心理动机,宅腐控萌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秘密?这是在读懂你身边的人,也是在解读自己,技术宅、二次元宅、腐女、萝莉控、微博控、颜控……百腐千宅万控无数萌,你属于哪一种?最新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案例+心理师给力分析=宅腐控心理学
  • 心理学的陷阱

    心理学的陷阱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后果,却忽视了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因才是让他们走入陷阱中的主要驱动力。为了避免读者陷入抽象的理论思维束缚中,笔者通过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故事,以及历史上经典的人物、故事剧情等生动地对每一种心理效应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述。由故事引出效应,分析效应的背后动因和深陷效应中的人们的行为,并提出借鉴与规避的策略,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 女人心理全攻略

    女人心理全攻略

    女人是感性的,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需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所以女人要懂心理学,要用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女人心理全攻略》从心态、自我提升、职场、社交、爱情、家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详细剖析了各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通过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理学对女人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女人心理全攻略》,女性朋友们将能掌握各种心理技巧,从而收获美好的人生。
  • 每天学一点微心术

    每天学一点微心术

    你知道在一秒之内你的脸上可以出现六种表情吗?你知道你的坐姿已经出卖了你的情商吗?你知道什么样的笑容可以让你多签3倍的单吗?
热门推荐
  • 君邪明心录

    君邪明心录

    一个死去老头借尸还魂后发生的故事。靠着重新复苏,系统赋予的能力,不断努力,为了前世今生的目标奋斗。
  • 三生红尘胭脂碎

    三生红尘胭脂碎

    她曾经是木蜀国高贵无比的小公主,一朝国破人亡,疼爱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惨死,她也成了。人人过街喊打的老鼠。他是上界孤傲清冷的孤月神君,连天君都要让他三分。却只为她倾心。“你走开,我要复仇,你对我来说是个拖油瓶!”某个气的脸红的女人说到。“小白白,我怎么会是拖油瓶,我可是法力无边的神君!”某个不要脸的男人回答到。三世之前,我不小心弄丢了你,这一世,你就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一个爱虐的无良作家的超级无良之作
  • 明月缱绻醉卿狂

    明月缱绻醉卿狂

    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红尘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间鸳鸯醉。风云叱咤,笑看一场山河永寂;天地惊雷,冷眼那场江山如画。这不仅仅是男人与男人的赛场,那红颜天下,丝毫不输男儿本色。纤手红尘,淡看谁主沉浮。
  • 模拟程序

    模拟程序

    仅以此作品让我们曾经喜欢的动漫人物再次出现,没有看到过得场面,进行模拟,送给爱动漫的我们。。。
  • 旋风少女之复仇李恩熙

    旋风少女之复仇李恩熙

    若白被陷害,百草离开,三年后复仇,改名为李恩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尽情期待
  • 妖孽女神冬季降临

    妖孽女神冬季降临

    她孤注一掷把身心就交在了他的身上,却被背叛的鲜血淋漓.估计最痛的不是身上的伤而是心上无法修补的裂痕吧.她一步步走向死亡,不料却走错了路去了平行的世界??异能是什么?召唤灵是什么?罕见的属性是什么?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缠着自己的男人又是什么!!
  • EXO之刑事重案组

    EXO之刑事重案组

    她叫林心,在这个重案组里,谁和谁最后能走到一起呢?
  • 逆天帝王宠:医妃,息怒

    逆天帝王宠:医妃,息怒

    “小熙子,我要太后房间里的那个千年夜明珠。”“取来给爱妃。”“小熙子,夏小姐头上那个宝钗好美。”“明日给爱妃来一百个,丢着玩。”“小熙子,今天朝堂上那个穿白衣服的男子不错。”“君子得内外兼修,外表与内在同时满足自己的女人才行。比如:榻上!”……前世她是横行三界的至尊药师,一朝穿越竟成了连乞丐都嫌弃的落魄小姐。MD,简直欺人太甚!一朝灵魂互换,神功现世。她拥有起死回生之能,亦有断肠续毒之力。笑苍穹,御百兽。一言不合狂打脸!可自从遇到那天降神格,逍遥于九天的逆天帝王。一切都变了……“既然你们都嫌弃,不如我捡回去做个媳妇。”
  • 雷之无限

    雷之无限

    祝福白惊浪陛下永寿无疆愿我等大武极源一直变强武力侧,就是他X的轰,轰到死为止。一个暴力中毒青年的放浪冒险谭。(某种意义上的《无限海虎》续篇)
  • 来世迟来的爱

    来世迟来的爱

    前世的种种,引发后世的纠缠,到底是对是错,这份迟来的爱是否能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