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9300000028

第28章 中意文化交流(3)

利玛窦在南昌的名声与日俱增,来访和邀他赴宴的人也越来越多。万历25年(公元1597年)12月19日至29日,江西省举行乡试,各地来南昌的考生约4000人。听说南昌住着一位博学多才的西方奇人,学子们纷纷登门求教。正是因为利玛窦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各界人士交游,所以在离开南昌时,他所认识的朋友已遍布全国15个省中的10个省。为了使南昌成为耶稣会一个长久的传教点,利玛窦向巡抚陆万垓提出购房要求,经许可,在南昌购置了一幢房屋并于1596年迁入居住。

早在韶州时,利玛窦就结识了南礼部尚书王弘诲(hui)。西方的天文、历算曾引起王弘诲的极大兴趣,他表示日后要带利玛窦进北京参与修历。1598年7月,利玛窦、郭居静(Lazarus Cattaneo)等随王弘诲从南昌到了南京。在那里,利玛窦又结识了应天巡抚赵可怀,受到礼遇。同年9月,利玛窦等第一次到了北京,但因战事,不久又不得不返回南京。

王弘诲和利玛窦的亲密来往,大大提高了利玛窦的身份和声誉。在王弘诲的影响下,南京的许多重要官僚纷纷与利玛窦交游。这些人是利玛窦交游的第一种人。南京是明代人才荟萃之地,住有许多颇有影响的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与利玛窦交游的第二种人多属这种类型,其中如医学家王肯堂、学者焦(hong)、思想家李贽(zhi)等。这些人对利玛窦推崇备至。

在搬进南京的新居之后,利玛窦决定展出贡物。消息传出,南京市民蜂拥而至,参观后,“个个目瞪口呆,他们简直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这些贡品。”参观的人日益增多,教会驻地被挤得水泄不通,展览无法继续下去,利玛窦只好决定停展,结果引起观众不满,甚至发生了骚动。利玛窦凭借南京市民对他的敬慕,最终还是说服了观众。此次展览,赢得了人们对西方艺术和宗教的一致赞扬。

在南京取得的成绩,使利玛窦欢欣鼓舞。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北京”。他知道,只有进了北京,取得了皇帝的敕准,他的传教活动才能在整个中国顺利展开。

第三时期全面收获 1601年1月(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利玛窦一行在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抵达了北京。通过一位太监,利玛窦把一份奏疏(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和若干贡物呈给神宗皇帝(名朱翊钧,公元1572年至1620年在位)。贡物引起了神宗皇帝的兴趣,利玛窦也受到礼遇。神宗皇帝因此准许利玛窦等居住北京并为他们提供活动费用。在北京,明朝廷的许多名卿重臣都成了利玛窦的座上宾。他们为利玛窦传教提供方便,替利玛窦传人的基督教作辩护,并抵制社会舆论对它的攻击。

除了与明朝廷的公卿重臣交游,利玛窦还注意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接触。由于有神宗皇帝的敕赐,教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教会寓所也如官府一般尊贵森严。利玛窦曾这样描述:“起初,一般人连教会房子的门槛几何都不敢抬头瞧一瞧,至于那些身份低贱的人更不用说了。”为了把基督“福音”传播到贫苦百姓中去,利玛窦决定打破这种森严,开放教会寓所,允许所有人来访,哪怕是最贫穷最低贱的人。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穷苦百姓也纷纷皈依了基督教。

在与利玛窦交往的中国士大夫中,皈依了基督教并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个人物,一是徐光启,一是李之藻。

徐光启,上海人,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581年中秀才。1596年,他在韶州结识了耶稣会士郭居静;1600年路经南京时,第一次见到了利玛窦。1603年,徐光启再到南京,遇见葡萄牙神父罗如望(Johannesde Roeha),受其洗礼加人基督教,取圣名“保罗”(Paul)。次年,徐光启进北京参加会议,中进士,供职翰林院。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交游主要在1604年至1607年间,这三年,“他们一直在一起工作,翻译数学、水利学、天文学、地理学各类书籍”。其中最有意义、影响也最大的当然还是《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工作,除此之外,徐光启也致力于利玛窦的传教事业。

清人阮元等编著的《畴人传》中这样评价徐光启:“百利氏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利玛窦所著《畸人十篇》中有两篇是徐光启向利玛窦问道的对话,内中写道:徐光启“一直在寻求为人们所不注意的,如关于人的来世生活和人的灵魂不灭的特殊问题。因为不论中国的哪一宗教最终都否认灵魂不灭。”在这两篇对话中,利玛窦根据基督教神学关于灵魂不灭、天堂享乐、地狱修炼、禁欲主义等主要教务,对徐光启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这些问题在徐光启看来都是“人生最急事”。

李之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1598年进士。1601年,李之藻在北京会见了利玛窦,因佩服其才学,从此潜心西学,并与利玛窦等人合译有《同文算指》、《圜容较义》、《名理探》和《圜有诠》等西方著作。在西方数学、地理学、逻辑学输入方面,贡献甚大。李之藻的西文名为李我存(Lingotsun),接受洗礼时用圣名良(Leo)。在《16世纪的中国——利玛窦1583年至1610年日记》中,利玛窦曾这样描写李之藻:“他年轻时,胸有抱负,要刻印他自己绘制的一幅精美的中国十五省地图。在他看来,这十五省就代表了全世界。当他发现利玛窦神父绘制的《世界地图》时,才大吃一惊。知道自己的地图是有限的。虽然他对《世界地图》并不完全理解,但他对科学采取老实的态度,所以能够很快吸收、理解。就这样他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学,和利玛窦神父交上了朋友,花费了全部的业余时间学习它。”由此可见,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是他们之间友谊的纽带。

利玛窦领导的中国传教会在政治上得到神宗皇帝和某些朝臣的庇(hi)护,因此不管在组织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了基本保证。利玛窦利用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一有利条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考生、学者。商人进行广泛交游,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应是衡量他在华传教取得全面收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利玛窦在华传教取得全面收获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在他临死前,他领导的中国传教会已使2000多名中国人皈依了基督教。1608年8月24日,利玛窦在致马切拉答兄弟的信中说:“在中国许多学者中,已有两干多是基督教徒。”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经神宗皇帝批准,利玛窦被安葬于北京阜城门外二里沟村滕公栅栏儿,墓址在今车公庄大街路南6号院内。很快,利玛窦墓地成了帝京胜景之一。当时墓地前的大门上题有“钦赐”二字,《利玛窦墓志铭》镌(juan,雕刻)在碑面右侧,上面写着:“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人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人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利玛窦入华,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利玛窦逝世,却不是“西学东渐”的终结。“西学东渐”使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士大夫中,出现了议。学、传、用西学之风;在西学的影响、刺激下,学术界出现了一股以讲求实行、实证、实用、实效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整理、发掘湮没已久的中国古代科技遗产;随着西方某些先进科学技术和“奇器”的输入,出现议办“洋务”的端倪,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便提出了学习、应用西方技术,购买、制造西洋火器的主张。这些,也正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主要作用。

遗憾的是,这一次的中西文化交流并没有成为中国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契机。在利玛窦逝世150多年之后的1773年,耶稣会正式解散,在中国的大部分西洋传教士被驱逐出境,西学东渐的细流最终也被截断。尽管如此,利玛窦给予中国天文学、中国数学、中国地理学乃至中国思想、语言、美术、音乐等各方面的影响却是不可抹煞的;作为中西文化的沟通者,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的名字将永为中国人民所牢记。

同类推荐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孔永编著的《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为丛书之一,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解析,挖掘藏在画作中的未解之谜。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由戴季陶、蒋百里所著,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原始信仰、皇权崇拜、社会阶级的演变、武士和町人的性格、政党的形成、民族主义向军国主义的演变、社会风气、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关系等,一一作了分析。《日本论日本人》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代日本的国际局势、经济困境、政党矛盾、阶级隔阂等,综观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这两部作品被学界视为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标杆性的著作,其思想价值经久不衰,在今天天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仍有重要作用。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兰州历史文化.1

    兰州历史文化.1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热门推荐
  •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主要分为:小说、童话和随笔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桑金兰错;老官布小传;穿绿衣的蛇郎;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贵妃墓和织锦台;拉卜楞皇后翠琅错等。
  • 一怒噬天

    一怒噬天

    爱恨情仇,不过执念。血色年华,我心永恒。
  • 若情歌有见

    若情歌有见

    秦歌:十年前,老天夺走了我的健康,十年间,我一直将自己隐藏起来,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孤独前行,我用你的名字做笔名,我的每张作品里都有你的名字,我与粉丝互动的微博上,是你的名字,我的所有荣誉,都写着你的名字,这是我十年来想念你和爱着你的唯一方式。白启嘉:这幅画我十八岁时曾画过一次,但没画完青春就散场了,十年后重来一次,幸好,画中的人,还是你。家务我来做,小东西和粉红豹我来照顾,争取每年带你去旅行,给你买超贵的画具和所有粉红色的东西,嫁给我好不好?我保证会永远都是你喜欢的样子。
  • 叼蛮小姐俏美男

    叼蛮小姐俏美男

    一个俊俏的又野蛮的小姐,在她开的学校里,欺辱着每一个少年美男子,可是,她可以永远欺辱下去吗,
  • 血火同源

    血火同源

    当第一缕阳光出现在世界上打破了沉寂的黑暗时,是黑暗在侵略光明,还是光明扰乱了黑暗并上演了历史上最大的反客为主?(作品灵感来源于“吸血鬼日记”,如有相似之处请勿吐槽,多谢。)
  • 夏晓缘晨曦

    夏晓缘晨曦

    即将上高三的夏晓菲在暑假时候通过QQ社交软件和另外一座城市的高材生叶晨曦进行网恋了,从此与他开始纠缠一生的感情。高中时代的夏晓菲外表无忧无虑,内心却是一个感情敏感、孤苦无依的女子,时常通过软件与网络上的人们倾述自己的感情。一次偶然的网络相遇而让她认识了另外一座城市的叶紫晨,从此就掉入爱情的漩涡。当她以为这一生他就是唯一时,却发现原来她只是替代品。
  •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作者许咨新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 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
  • 老板的思维

    老板的思维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书,它试图为读者提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指导思想、一般思路和基本原则,并精选了大量相关的实战案例以加深读者的理解。本书试图以资源效率为主线,将各种工商管理理论的精华内容串连起来,并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全书共分为理念篇、诠释篇、实务篇三部份。其中理念篇着重介绍资源效率视角对“管理理论从林”、企业、企业家、资源、价值、效率等各种概念的理解;诠释篇主要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诠释企业的一些常规经营管理活动;实务篇则是介绍以资源效率思维来开展的一些经营管理活动,这些经营管理活动包括着眼于业务的效率管理活动,以及着眼于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资源管理活动。
  • THE CRISIS IN RUSSIA

    THE CRISIS IN RUSS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美女情缘

    我的美女情缘

    他方浩,档案被封尘,重归红尘。他光芒不再耀眼,只是普云大众中的一员。在钢铁铸就的滚滚红尘中,他碰到逢场作戏的未婚妻,也遇到了关怀备至的红颜知己。坚守婚姻,还是化身为花花公子,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