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7200000033

第33章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3)

第一,说明舆论和礼仪的重要;第二,说明结婚的宗教意义;第三,如果必要,暗示我们的儿子可能遭受的灾难;第四,暗示她自己可能遭受的不幸。

这四点就像他做的工作报告一样清晰,有条有理。但是这四点里缺了什么呢?就是缺了他自己,他断然不承认这件事对他自己造成的痛苦,而这是他想谈话的最主要原因。在安娜回来后,卡列宁说:“我们要谈一谈。”安娜意识到了丈夫今天可能要爆发,她开始躲避。她说自己太疲劳了,明天再说吧。卡列宁还是坚持说了。首先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否意识到了今天你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安娜心里马上就开始想:他关心的就是别人怎么议论这件事,而不是他自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公众形象”是否受损,而不是自己对安娜的真实感情。安娜听了感到非常失落,不想再谈,说:“我实在太累了。”说完就躺到了床上。但安娜依然在等待着,觉得事情不可能就这样完了。任何一个人,只要还有血性,都会爆发。我们读小说的都替卡列宁着急:你不用说那么多话,你就表现你的愤怒、你的痛苦,哪怕你大哭一场,安娜都会感动,都会自责,都会惭愧。但是安娜躺在床上等待着,等待着,等来的是什么呢?是卡列宁的鼾声,他打起呼噜睡着了。安娜用发光的眼睛注视着头顶上黑暗的天花板,心里说:“一切都结束了,只能如此了。”就在这之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发生了肉体关系,一切都无可挽回了。卡列宁这个人的内心中已经找不到了人的血肉感情,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子。但是在这个空壳子里面又掩藏着一个自私的、怯懦的、残忍的灵魂。就在安娜和握伦斯基两个人同居以后,安娜多次向卡列宁恳求离婚,她正式写了信给卡列宁。卡列宁这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无可挽回了,那么他应该怎么办呢?他首先想到:如果是俄国的名人,他们会怎样来处理这个问题呢?他开始在俄国的历史上寻找那些有名的人——因为他也是一个名人。怎么来处理这件事,他首先想到的是“达里耶洛夫决斗了”,这在当时俄国算是一种很习惯的做法——如果我受到了侮辱,那么我可以提出决斗,不管决斗的结果会怎么样,都可以挽回名誉,被社会所称道。这是一种俄罗斯的习俗。但小说里讲,卡列宁是最害怕决斗的。从小的时候起,他就害怕枪口对着自己,越害怕,就越喜欢在想像中把枪口对着自己,然后再想像自己是如何地英勇。所以他就开始想像自己像达里耶洛夫那样向握伦斯基挑战,然后两个人去决斗,决斗的场景如何悲壮等等。他沉醉在这样一种想像中,他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因为他最害怕决斗。但是自己又怎么样解脱出来呢?事实上他是不敢去决斗的,但是他绝对不能承认自己胆怯。他开始给自己找其他理由,后来终于找到了。他想:哎呀,如果我向渥伦斯基提出决斗,马上就会有很多达官要人来劝阻我,说你应该从俄国的国家利益去考虑,国家不能没有你这样一个优秀的人物,怎么能够轻易地在决斗场上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想到这,他就很坦然,说:我不能去决斗,如果我明明知道人家会来劝我——为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不要去决斗,那么我现在再提出决斗,让人家来阻止我,岂不是沽名钓誉了吗?这样他就很愉快地否定了决斗的方案。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要向别人掩饰自己,而且还要向自己掩饰自己。这种掩饰是如此地自然,以至于自己都把虚伪当做真实。可以说,这种虚伪已经进入了无意识层面。

而后卡列宁又想到,某某人是采取了离婚诉讼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办法涉足于公庭,会弄得满城风雨,大家都会评论这件事,于己不利。这个想法还算老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他又想:我和她离婚,让他们两个生活在一起,我就痛苦得不得了。这个想法我们也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卡列宁一想起让渥伦斯基和安娜两个人堂堂正正地结婚,他就痛苦,这也很正常。但是,问题在于,他断然不承认是出于这一点而拒绝离婚,他在给安娜回信的时候说:我为什么不同意离婚呢?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基督徒,不能眼看着另外一个基督徒堕落。如果我和你离婚,就表示我放弃了对你的挽救,出于一个基督徒的高尚品格,我拒绝离婚。安娜接到了这封信以后意识到这一结局比任何其他结局都要可怕:

“他是对的,他是对的!”她说,“自然,他总是对的;他是基督徒,他宽大得很!是的,卑鄙恶浊的东西,除了我谁也不了解这个,而且谁也不会了解,而我又不能明说出来。他们说他是那样富于宗教心,那样道德高尚,那样正直,那样聪明;但是他们没有看见我所看到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他们不知道他是怎样动不动就伤害我,而自己却洋洋得意。我不是尽力、尽我的全力去给我的生活寻找出一点意义来吗?我不是努力去爱他,而当我实在不能爱我的丈夫的时候就努力去爱我的儿子吗?但是时候到来了,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作者深刻揭示出,所谓完全按照自己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理性规范去生活,不仅使自我变得空洞无物,而且是一种渗入骨髓的虚伪,一种如鱼得水式的虚伪,一种不意识到自己是虚伪的虚伪。同这种人生活在一起,如同把自己置身于生命的绞肉机里,他会把你的血肉和生命一点一点地绞碎。对此有切肤之痛的安娜含着眼泪喊道:“不论怎样,我都要冲破他想用来把我网住的那面虚伪的蜘蛛网,随便什么都比欺骗和虚伪好。”

安娜以死抗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这面虚伪和欺骗的蜘蛛网冲去。她虽然失败了,但一个完全失去了生命的空壳是终将被抛弃的。从卡列宁这个沙皇制度下“最优秀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贵族社会的性格特征。令我们痛惜的是,卡列宁已死去百余年,但人类并没有多少进步,卡列宁式的虚伪依然存在,而且变得更精致了。

三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以为,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确立了对人的“瞬间分析”的观念。他认为,对人的观察与描写仅以个体为单位是远远不足的。因为一个人在此瞬间和彼瞬间是并不相同的。而且,在某一个瞬间的人,其心灵世界也还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流动的系统。例如,我们前面举出的安娜同卡列宁在火车站见面的描写,那就是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问,包含着人类感情生活中永远会存在、而且会不断重现的典型形态。托尔斯泰关于“瞬间分析”这一观念的形成,同基督教有关。基督教义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本性的恶往往在一闪念中流露出来。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正视闪念中的恶。例如我们前面讲到过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抓住偷梨一事所作的长篇忏悔。但托尔斯泰对人的理解比奥古斯丁丰富得多,也乐观得多。他认为,人在瞬间的善恶交错中能够接近上帝。在这一点上,也显示出他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区别。

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的第一部作品《幼年》的一开篇就显示了这种过人的才能:尼考连卡睡得正甜,被家庭教师打苍蝇的声音吵醒了,死苍蝇恰好落在他的头上。这是多么不愉快啊!“就算是我小吧!”尼考连卡不只因为甜梦被吵醒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卡尔勒故意欺侮他,因为他小,“为什么他不在伏洛佳床边打苍蝇呢?”问题本身多少有点专横——卡尔勒在他床边打苍蝇是因为苍蝇落在了他的床边,然而一种内在的不愉快,使他感到自己的逻辑是强有力的,他为自己的逻辑所折服,愈加相信卡尔勒是故意折磨他,“他明明知道他弄醒了我,惊骇了我,但他装作好像没有注意到……”从10岁孩童心灵里刚刚萌发出来的自尊意识是多么倔强阿,于是一切表象都在他的眼睛里发出了变异:平常那么好的老头儿(卡尔勒)变得极其讨厌,连同他戴的压发帽、穗子“都是多么讨厌!”卡尔勒呢?当然不知道尼考连卡内心的神圣的愤怒,他用善良的声音呼喊尼考连卡起床,尼考连卡装睡不理他,于是卡尔勒开始搔他的脚后跟。尼考连卡内心依然很愤怒,但又禁不住要笑出声来,他满眼泪水,不知是哭出来的还是笑出来的。他竭力要维持住自己内心的“神圣的愤怒”,但钻心的痒痒使他又在笑。“卡尔勒!”他神经几乎错乱了,眼泪汪汪地叫着。卡尔勒看着他的眼泪,诧异了,然而善良的老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是“罪魁祸首”。他于是问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噩梦。尼考连卡望着卡尔勒那“善良的德国人的脸”,听他竭力在猜测是什么噩梦的那些关切的话语,他突然意识到,这个老头儿是多么善良呵!甚至他的压发帽、帽上的穗子都变得好看多了。他想起对他的诅咒,心里不禁觉得难为情,于是眼泪流得更多了。为了不使卡尔勒难过,尼考连卡开始撒谎,说他梦见妈妈死了。卡尔勒是那么相信他,柔声细语安慰他,这样,尼考连卡流的泪更多了。“我似乎觉得我真做了那个可怕的梦,而流泪不是由于先前的原因了。”请看,这一段细节中有多少戏剧性的“转折:

1.从自尊受辱的感觉到被爱时的心境(自爱到爱人);

2.从讨厌卡尔勒连同他的帽子到喜欢卡尔勒连同他的帽子;

3.从编造梦境到相信真的做了梦(幻想与真实的混淆)。

整个心理流动过程充满了偶然性,然而这些偶然性又是善良而敏感的童心的必然反映。它是富于个性的,又是极其真实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注意到托尔斯泰的这种才能。在青年托尔斯泰发表他的处女作《童年》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指出:作者具有洞察人类心灵隐秘进程的惊人的能力,“……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人类心灵的知识是他的才华的基本力量。

托尔斯泰不仅洞悉瞬间的内心世界流动的隐秘过程(就像微积分数学所表述的血dt时间内走过的ds,而且意识到这种流动的意识是多层次的。表情与内心、表层意识与内层意识、内层意识与深层意识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瞬间意识活动的四度空间。例如,列文第一次向吉提求婚前后,吉提内心活动的变化:

在饭后,一直到晚会开始,吉提感觉着一种近乎青年人初临战场的感觉。她的心脏猛烈地跳动,她的思路飘忽不定了。她感觉到他们两人第一次会见的这个晚上将会是她一生的决定点。她心里尽在想像他们,有时各自分开,有时两人一起。当她默想过去的时候,她带着快乐,带着柔情逗留在她和列文的关系的回忆里。幼年时代和列文同她死了的哥哥的友情的回忆,给予了她和列文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诗的魅力。她确信他爱她,这种爱情是使她觉得荣幸和欢终掺杂着一些局促不安的成分,虽然他温文尔雅到了极点,到底好像有点什么虚伪的地方——不是在渥伦斯基,他是非常单纯和可爱的,而是在她自己;然而她对于列文却觉得自己是完全直爽和坦白。但是在另一方面,她一想到将来她和渥伦斯基在一起,灿烂的幸福的远景就立刻展在她的眼前;和列文在一起,未来却似乎蒙上一层迷雾。

当她走上楼去穿晚礼服,照着镜子的时候,她快乐地注意到了这是她的一个最得意的日子,而且她具有为了应付迫在眼前的事情她所需要的全部力量。她意识到她外表的平静和她动作的从容优雅。

在七点半钟,她刚走下客厅,仆人就报道,“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公爵夫人还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公爵也还没有进来。“果然这样”,吉提想,全身的血液似乎都涌到她心上来了。当她照镜子的时候,她被自己脸色的苍白所惊骇了。

那一瞬间,她深信不疑他是故意早来,在她还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来向她求婚。到这时整个的事情才第一次向她显现出来不同的完全新的意义。到这时她才觉察到问题不只是影响她——和谁她才会幸福,她爱谁——而且那一瞬间她还得伤害一个她所喜欢的男子。而且是残酷地伤害他……为什么呢?因为他,这可爱的人爱她,恋着她。但是没有法子想,事情不得不那样,事情一定要那样。

“我的天!我真要亲口对他说吗?”她想。“我对他说什么呢?难道我能告诉他我不爱他吗?那是谎话。我对他说什么好呢?说我爱上别的人吗?不,那是不行的!我要跑开,我要跑开。”

她已经到了门口,当她听见他的脚步声的时候。“不!这是不诚实的。我有什么好怕的?我并没有做错事。要怎样就怎样吧,我要说真话。而且和他,不会感到不安的。他来了!”她自言自语,看见了他的强壮的、羞怯的身姿,和他那双紧盯着她的闪耀的眼睛。她直对他的脸看着。像是在求他饶恕,她把手伸给他。

对于下列文进来前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吉提的瞬间心理活动可简列为下表:

对这两个爱她的男子,吉提在理性层面上(表层)分不清谁优谁劣,她觉得他们都是很好的。但在情感上总觉得渥伦斯基更富有男性的魅力,这种魅力使吉提感到同握在一起生活会是幸福的、灿烂的,而同笨拙、羞怯的列文在一起,却没有这种诱惑力。正是这种感觉支配吉提拒绝了列文,而期待着与握的结合。但这少女的意识的深层隐约地还有一些自己也说不清的感觉:对于列文进来前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吉提的瞬间心理活动可简列为下表:和列文在一起是宁静而愉快的,握伦斯基却使她感到局促。前者使她在拒绝列文前一度从深层升到内层,因此她感到痛苦,但同握伦斯基在一起的局促感始终隐遁在内心深渊里。直到握伦斯基抛弃她以后,吉提才弄明白这种局促感意味着什么:握伦斯基对她的爱及她对他的爱都未达到灵犀相通的地步,它们之间还有隔膜,而她同列文的爱情却恰好相反。

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勃朗峰”,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类心灵的艺术揭示起码有以下意义:

第一,推进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不仅是在家庭、爱情。友谊等日常生活的范畴,而且在对祖国、人民、战争……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的奥秘,托尔斯泰都有杰出的贡献。他揭示的许多心理活动的过程具有惊人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至今仍是心理科学家们兴味盎然的研究课题。

第二,改变了小说的结构形式,即由闭锁式(有头有尾)变成开放式,风格上的散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能力。

第三,开创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多种艺术手法,如动态的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的瞬间心理揭示、独特的“内心独自”等等。

同类推荐
  •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 陆游文集1

    陆游文集1

    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努力陶熔时代的人,通过诗词发出声声战斗的呐喊,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读一代爱国诗人的经典文章,品官宦诗人的一生坎坷。
  • 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与书名同题,以“我”为视角,写一个平常人在平淡的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及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的“知足常乐”的心情。“下卷”《城市的写真》,主角是城市。写的是城市的景物,阳光与阴影;以及人,那些普通人身处底层的艰辛与并非低沉的奋斗,以及在作者心间激起的百感交集的波澜。
  • 红楼的草根儿们

    红楼的草根儿们

    本书选取《红楼梦》中的贾府下层人物中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人,分别就他们的个性和命运遭际展开深入剖析,文笔细腻、观点独特鲜明。作者给几乎每个人物都设定了不同的生活情境,好让他们的命运在“向左走,向右走”的取舍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命运的“惟一性”……
  • 文论:文学评论经典

    文论:文学评论经典

    本书分为文学理论论著、诗词理论论著等两个部分,内容包括:《政治与文化论著——典论》、《第一部文学论著——文赋》、《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等。
热门推荐
  • 如意轮陀罗尼经

    如意轮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伦汇编人事典吉凶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吉凶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美女爱上色狼

    美女爱上色狼

    在舍友阔少的精心策划下,凌风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party。酒醉后的他误入了女生宿舍,从此被全校女生扣上了色狼的帽子……大一暑假的一天,凌风邂逅了他的梦中情人李可欣。一次非正式的“OneNightStand”后,李可欣在凌风的世界里消失了。她的消失让凌风的世界再一次变的空虚乏味……也许是因为命中注定的缘分,老天爷让他们重逢在凌风就读的滨海大学。从此一场美女与色狼的“较量”开始了……
  • 魔女的爱情汤

    魔女的爱情汤

    本书QQ群:26234169为了躲避没完没了的相亲,千珞一时冲动准备与从未见过面的男网友私奔,谁知道让她感觉成熟稳重的帅网友居然是……?老天爷偏偏连逃遁的机会也不留给她,唉,人为刀殂,我为鱼肉,为什么刚出虎口又要掉狼窝?
  • 乐之典

    乐之典

    一个学音乐的富二代麦霸,被情敌撞死后穿越到了平行时空的与他同名同姓同月同日生的青年身上。于是,麦霸带着满脑袋的现代流行歌曲在这个世界的音乐圈里闯荡,慢慢的闯出了一片独属于他自己的天空。“我就是经典!我手下出现的都是经典!这个世界音乐的典范就是我!”青年推推眼镜,心中这般咆哮,面对记者的提问,却温柔笑着:“感谢大家的厚爱,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的歌曲。”
  • 沐叶枫辰轩

    沐叶枫辰轩

    “老子再也不相信什么割脉自杀!不仅没死,还绑了石膏!”她怒吼着自己干的傻事。“你凭什么给我儿子找后爹!”他看着旁边这个男人,怒斥她。
  • 无限之黑暗之圈

    无限之黑暗之圈

    本人第一部小说,欢迎大家评价
  • 英雄之符文之主

    英雄之符文之主

    瓦罗兰英雄入侵,世界变成了恐怖之城!血腥的屠戮让王选明白,要想生存,除了奔跑,还需要勇气和实力反抗入侵者!王选的英雄史,献给所有英雄!
  • 机战魔甲

    机战魔甲

    --------------------------------------------------------------无敌驾驶奇迹操作战争全能力战魔兽称霸天宇家中长子兼哥哥,校园学霸兼校霸。擂台战神兼擂主,战场杀神兼噩梦。
  • 赛花铃

    赛花铃

    本书是才子佳人故事。叙述了苏州才子红文畹,与方素云婚姻事:素云兄方兰与妹有隙,怀恨加害,致素云流落他乡,红文畹亦遭暗算,逃至京师,后以军功显贵,乃与素云团圆。又娶媚娘、琼英,一夫四美,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