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7200000018

第18章 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2)

从启蒙主义文学的几个比较主要的特点看,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各位知道17世纪中叶,英国就发生了所谓的“光荣革命”。这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带有很大的妥协性,没有完成推翻封建政权的任务。英国的启蒙文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下兴起并继续执行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黑暗的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但是正像这个国家的革命一样,它的启蒙文学带有太多的柔和的玫瑰色。我们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产生于18世纪初,它的作者叫笛福。写的是一个到海上冒险的故事,但是很不同于我们在讲古希腊时提到的那个伊阿宋跨海去夺取金羊毛,也不同于但丁《神曲》中的奥德修航海去了解太阳落下的地方,当然也不同于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鲁滨逊出航的目的很简单:他要买回一些奴隶来,安置在自己在巴西的种植园里,发展自己的产业。很不幸的是他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漂流到一个根本没有人的小孤岛上。鲁滨逊在这个孤岛上的生活没有任何传奇性:他一上岸,就捡点自己的货物,看见货物都还很完整,包括整整一袋钱,都很完整,他很高兴。尽管这些钱在荒岛上没有任何用处,但是他依然很重视,把它们安置在一个很妥当的地方。他在这个小岛上,每天除了念《圣经》,祈求上帝帮助他,解脱他目前的困境以外,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开垦荒地,经营那些对维持生存所必要的事情。在一次战争中他俘虏了一个人,给他取名叫礼拜五,实际上他就是鲁滨逊的一个奴隶。后来鲁滨逊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听说自己的种植园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而且有很大的发展,他已成为一个富翁,乐得差点昏死过去。对于鲁滨逊来说,生活里没有什么传奇,没有那些爱情的浪漫故事。他也娶妻,他也生了三个孩子。但这对他来讲,都是很平常的事。他也要念《圣经》,他也向上帝祈祷,主要是希望上帝来帮助他,使他发财致富。在他的生命中,用最少的劳动来获取最大的财富,通过合理的经营、通过自己的勤劳使自己致富,这就是他的最主要的愿望。在鲁滨逊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精神。所以恩格斯说,鲁滨逊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资产者。

英国的启蒙文学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作家,比如菲尔丁,他的代表作是《汤姆·琼斯》。作品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的女儿苏菲的恋爱,以及他们游历社会的经历,全面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不合理的状况。除了菲尔丁以外,还有一位作家是同学们所熟悉的,那就是女作家简·奥斯丁。她所写的《傲慢与偏见》因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而广为人知。它描写了一个中等偏下的乡绅家庭。家里有父亲、母亲和四个女儿。四个女儿的婚嫁是生活的中心。四个女儿里最中心的人物是二女儿丽萃——一个漂亮、聪明、重视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新女性。她的母亲想把她嫁给一个愚蠢、自私、贪图家财的牧师,丽革坚决地拒绝了这桩婚姻。名门望族的后代达西,人品优秀,但很高傲,他爱上了丽苹。这件事情令而萃的母亲和她的姊妹惊喜万分,她们没有想到达西会爱上一个低等家庭里的女孩子,很希望而革能够迎合俯就达西,把婚事促成。但是丽革在达西面前越发要表现自己的高傲。两个人经过了很多的摩擦、误会,克服了一些偏见,理解了对方,终于相爱。《傲慢与偏见》用一种幽默的、讽刺的轻松笔调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虚伪和愚蠢,赞美了像丽萃这样重视个性自由的女性。小说里对于贵族的态度值得注意,她写到达西和大女儿的丈夫都是贵族,都是品德教养很好的人。对待贵族的这种调和色彩在英国的文学里很有代表性,与法国文学有较大不同。另外,在英国启蒙文学中农民诗人彭斯的诗也很突出,值得阅读。

启蒙文学流行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其间,西欧的几个比较大的国家里,德国是比较落后的。在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候,德国还分为许多小公国,被封建势力所统治,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启蒙的社会条件。但是,在那里发生了一场由青年人掀起来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的中心口号就是一个字:“不广即对当时德国的现实说“不”。这是一个带有爆发性的、时间短促但力度很强的运动。运动的领导人叫赫尔德尔。真正影响比较深远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席勒,另一个是和席勒同时代的歌德。席勒是诗人和剧作家,代表性的剧作是《强盗》、《阴谋与爱情》。在《强盗》的扉页上明确地写着:“打倒暴君!”恩格斯讲,席勒的话剧是带有政治性倾向的戏剧。无论《强盗》也好,《阴谋与爱情》也好,政治倾向性都特别鲜明。这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特色,也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很大特色,它和英国的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对政治倾向的直露追求常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水准,恩格斯说,席勒的戏剧是“时代的传声简”。关于歌德,我们下面还有专门一讲介绍。

四四大启蒙学者

法国是启蒙主义文学的中心,也是成就最高的地方。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尽管现在有不同评价,但它对文学的发展远比英国的所谓“光荣革命”来得重要。恩格斯在谈到法国的启蒙学者的时候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本身是非常革命的。”

大概是从18世纪初开始,古典主义文学走向衰落,启蒙思想的闪电划破夜空。当时有所谓“四大启蒙学者”:第一位是孟德斯鸠,他所写的《波斯人的信札》对于当时法国社会上封建政权和基督教教会的黑暗统治造成的社会病态有深刻的揭露与鞭挞。他讲,当时的法国已经是一个百病丛生的身体,需要彻底的治疗,这个治疗的药方是什么呢?革命。第二位启蒙学者是伏尔泰。伏尔泰这个名字在18世纪的法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的影响要比孟德斯鸠大得多。他是一个很博学、机智、富有思想的学者,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哲理小说《查第格》(又名《命运》)、《老实人》(又名烁观主义》)。他还受到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启示,写成悲剧《中国孤儿》。第三位启蒙学者是狄德罗,恩格斯说他是一个战斗的无神论者。在狄德罗之前,孟德斯鸠也好,伏尔泰也好,对上帝的存在都提出过某些怀疑,但是没有明确地张扬起无神论的旗帜。狄德罗比他们更富有战斗性,他在文学艺术上比较明确地提出反对新古典主义的主张,他说:“新古典主义所提倡的美是一种奴隶的美。”他认为诗和道德,美和善是有区别的。他说的这样一段话,非常有名: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是未经雕琢的自然,还是加工过的自然?是平静的自然,还是动荡的自然?他喜欢晴朗宁静的白昼的美,还是狂风阵阵呼啸,远方传来低沉而连续的雷声,电光闪亮了头顶的天空的黑夜的恐怖?他喜欢波平如镜的海景,还是汹涌的波涛?他喜欢面对一座冷落无声的宫殿,还是在废墟中作一回散步?一幢人工建筑的大厦和一块入手栽种的园地,还是一座深密的古森林和在一座没有生物的岩石间的无名洞穴?一湾流水、几片池塘和数股清泉,还是一挂在下泻时通过岩石折成数股,发出直达远处的咆哮,使正在山上放牧的童子闻而惊骇的奔腾澎湃的瀑布?诗需要一些壮大的、野蛮的、粗旷的气魄。

自然在什么时候为艺术提供范本呢?是在这样一些时候:当孩子们在临死的父亲的榻侧撕发哀号;当母亲敞开胸怀,用喂养过他的乳头向儿子哀告;当女人死了丈夫,披头散发用指甲抓破自己的脸皮;当人们看到一个人头缠布条跪在祭坛前,一个女巫把双手在他头上伸开,向天起誓,举行着赎罪和受洗的仪式;当那些被魔鬼附体,被鬼魂折磨的女预言家口吐白沫、目光迷乱,坐在三足凳上,呼号着预言性咒语,从魔窟的阴森森的底里发出悲鸣;当神抵渴欲一饮人类的血,必待这血流畅了才安定下来;当淫乱的女巫手持魔杖在森林里倘祥,引起在路上所遇见的异教徒的恐怖;当别的一些淫妇毫不害臊地剥光了衣服,看到随便哪个男人走来,就伸开两臂把他抱住,满足淫欲,等等。

我不说这些是善良的风尚,可是我认为这是富有诗意的。

狄德罗虽然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很重视感觉。在艺术的范畴里,他很重视非理性的东西,他认为这些非理性的东西带有一些自然的、真实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恰恰是突破封建主义理性道德和新古典主义框框的最强大的破坏性的力量,所以他强调说:“我不认为这是善的,但我认为这是富有诗意的。”他用“善”与诗意的对立,把艺术从新古典主义道德劝善的框架当中解放出来。狄德罗是在启蒙时代,用最鲜明的语言提出艺术应当与当时的封建理性、道德和古典主义所谓的美学观念决裂的思想家。

特别应该给各位介绍的是第四位启蒙学者,即雅克·卢梭。卢梭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钟表匠。很小的时候,父亲被捕入狱,母亲不幸去世,他过着一种很艰难困苦的生活。他做过店员、仆人和很多卑贱的工作,饱尝了人间辛酸,养成了对当时社会上层的极强的憎恨。他的天资极高,自己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作品,非常爱好音乐。他的第一篇论文《科学与艺术》是一篇征文。后来又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他写作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当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党人的“圣经”,人权宣言的理论基础。说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头脑是不为过的。他的思想,对于西方世界形成的一整套人权观念起了奠基性作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果,一部是教育性小说《爱弥儿》,这部小说在当时一出版就遭到了查禁。还有一部叫《新爱洛绮丝》。我们在讲中世纪的时候曾经提到,有一本书叫《阿伯拉与爱洛绮丝的情书》。卢梭想写一个新的爱洛绮丝,和那个中世纪的悲剧性人物不同的新的女性和她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也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但是我特别想给各位介绍的是卢梭的《忏悔录》。

卢梭由于思想上的激进,也由于他个人生活中某些比较奇怪、不易让人理解的做法,他遭到各方面的攻击:来自当权者;来自封建的和宗教的势力;还有的来自友军阵营,比如说伏尔泰对他的讥嘲。各种各样的、造谣诽谤的传言如乱箭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想要为自己辩驳,对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予以抵挡,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按通常人的想法,要保护自己,当然应当义正词严地去反驳那些流言,澄清一些事实,使自己的形象变得纯洁。这可以说是通常人都要采取的自我防御的做法。而卢梭很不同,在他这部《忏悔录》里,他写了很多别人并不知道的他自己的弱点、一些肮脏的事情。这些事用平常人的眼光看就很难堪:你说有谁愿意坦白地承认自己从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偷窃别人东西的习惯,到别人家里看到一些自己觉得很可爱的小东西就顺手摸过来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有一次他因为偷了东西,主人家查的时候他还诬陷了一个女仆,使那个女仆因此丢掉了工作;有谁愿意把这些事情都写在自己的书里?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少年时代就有手淫的习惯,这在当时是男人羞于启齿的“恶习”;各位想想这是18世纪,有谁愿意坦白地承认自己这样一些令人贻笑大方的毛病呢?在这部《忏悔录》里,他还如实地描写了私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和华伦夫人之间又像对待母亲又像对待情人的那种很紊乱的感情生活。他把这些东西统统写在自己的书里,把它公之于众,这不是援人以柄吗?!有一位很有名的传记作家莫罗亚讲:“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当然,在这部书里,他也如实地描写了自己幼年、少年时代的苦难的生活,他从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让他父亲给他念书,有时候要一直念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已经升起,燕子已经在窗外的树上喃喃的时候,他还不肯睡去。他在书里也描绘了自己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形成的过程,关于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探索过程。他在书的开头,写了这样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与恶,我都同样地坦率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没有把明知是假的说成是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些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我们联想一下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两部《忏悔录》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在暴露。圣·奥古斯丁的暴露是要说明人是微不足道的,这世界惟一配得上让众人膜拜的只有上帝。人都是卑劣的,即使是像他那样的一个教父;而卢梭的《忏悔录》让人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恶习是由于社会本身存在的弊病造成的。人应该珍爱自己,珍爱自己这样一个独立自足的生灵。正像德国的一位思想家所讲的一样:“人应当重新认识自己,他是为自身而存在的,他应当能体会到对所有每一个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体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该把个体的人仅仅当成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当作有特殊价值、崇高的一个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自在的整体。”独立自足并不是天生完美。卢梭就不完美,无论思想还是行为,卢梭都有许多荒唐的、不值得效法的东西。但是,也正是在卢梭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最高价值。当今的时代不是革命的疾风暴雨时代,专业化已成为知识分子发展的主要潮流。但是,社会仍然存在着和不断地提出一些超越“专业”的逼人问题,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正在使当代知识分子群体萎缩为某种专业的“工具”。与卢梭相比,他是巨人,而我们不过是侏儒。

同类推荐
  • 饶信文化赋

    饶信文化赋

    本书用赋的形式,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饶信大地为对象,赞扬文化遗产之珍贵,讴歌历史人文之豪迈,刻画贤达名士之神韵,抒发民风民俗之独特,见证人民的智慧和学识,记录这块土地的风雨兴衰,反映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性变化和奇迹,旨在让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和对这块土地的眷恋。作者注重挖掘传统、理顺文脉,着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现代散文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这一百多篇优秀作品,并在吸纳当代专家学者评析的基础上,对每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介绍了现代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成就。
  • 康藏行吟

    康藏行吟

    一本散文集,一本美文集。作者在康藏高原上行走,缤纷的高原给行走者灵感,边走边吟,赞美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叹这块沃土所蕴藏的神奇历史文化。屏住呼吸,把康藏高原的一切尽收心底,放飞心境,把真诚奉献给这方水土。
  •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

    《幸好还有,爱和梦想》是一本有关青春的碎碎念,其文字精练有较强的穿透力,简单而有力度,却也不失清凉温暖。它让我们对生活保持恰如其分的敏锐恰如其分的锋利。就算现实世界残酷地掠夺心底细腻薄弱的天真,却依旧可以做一个柔软而温润的自己。
  • 韩愈文集3

    韩愈文集3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热门推荐
  • 十世圣命

    十世圣命

    你相信命运么?谁都没有错,错的是命运,命运也没有错,错的是人心。她是这个世界上站在最顶端的女王,她是圣界唯一的王者,她一直在与命运做斗争。她背负着整个圣界的命运,与自己的命抗争。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世界,挣扎的活下去。轮回与转世,经历过种种悲欢离合的她,对于感情早已麻木。直到,他们的出现让她的心乱了阵脚……孤傲女王与七位男主的爱恨纠纷,动摇的心究竟向着何方,七界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踏轮回、闯地狱、转齿轮、握生死、改命运!万道凋零,生灵涂炭,命运之路,十世圣命!少女王者携水滴钻石,打破苍穹,追寻神秘世界的无上之路。“冰晶化冷泪……”“你的命运,将由孤主宰!”孤傲一世,惜败于命……
  • 一个农民的手记

    一个农民的手记

    以往的个人自传多以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为时间线索叙事,难免有叙事拖沓之嫌,经过苦心思索,接受朋友指点,别开生面,以无论是贵族富豪,还是寻常百姓皆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病......来架构和记述故事,经纬分明,脉络清晰。窃以为,是本传记的一大特色。
  • 王俊凯:少年,青春不惆怅

    王俊凯:少年,青春不惆怅

    他喜欢听晴天,她喜欢里面的歌词。他们有不同的青春,可是命运的轨道相交时他们却开始变了......他变得生命中只有他一个,她变得只顾及他的感受。最后的最后结局却是...他们没有在一起。当《晴天》再次响起,那句歌词又传进他们的心里“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但偏偏风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
  • 傲世幻记

    傲世幻记

    星宇时代,幻术天才龙文之,一人手提寒冰血刃攻破万军斩杀皇族之子,随后他再此召唤幻术之龙想一举攻破持续千年的封建王朝,但最后却随着他被万术之尊李云卿杀死后,结束的危机,但是这一切真的结束了吗?
  • 报告腹黑王爷,萌妃又不乖

    报告腹黑王爷,萌妃又不乖

    晞旸,原本生活在现代的普通人,却因喝口水就给呛死啦?!想想也够悲催的,不过还好,女主有志向啊,自己做事业,做自己的事,让腹黑王爷去死吧!(某王爷吐槽,骗本王的钱,开家饭馆就算了,居然开了家怡笑院?!尼玛还是男姬?你一定在逗我……一定在逗我……)咳咳,就这样,某女活的逍遥自在,众多美男在手,身旁的腹黑王爷却一个一个给解决了?!妖孽快闪开!不要阻止我……
  • 万鬼阴阳

    万鬼阴阳

    千年前布下的局,在我16岁时就已经慢慢的靠近。前世的故事,令人惋惜。千年狐妖的等待、妖王天使的爱恋、阴阳界的圣道大会。外国天使家族的覆灭?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亚特兰蒂斯的秘密……取代命运的方法?
  • 似曾相识梦归来

    似曾相识梦归来

    如果不是因为那场预知梦,我们是否还会相识?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即视感,我们是否还会相知?如果不是因为那一次冒险,我们是否还会相恋?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场事故,我们是否还会分别?如果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都缘起于梦,那我心中那始终挥之不去的思念又是否真实存在呢?
  • 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

    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符文之地录

    符文之地录

    瓦罗兰大陆,作为符文之地最大的一块魔法大陆,它居于符文之地心脏中心,是符文之地面积最大的大陆。所有谋求符文之地霸权的势力,都将焦点放在了瓦罗兰。瓦洛大陆自文明初始以来,“符文战争”这个让人听起来就胆颤而又厌恶的名词,为这个世界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凄惨荒凉的历史。乱世出英雄,在这个魔法横行的时代里,无数的魔法师站了出来,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为这个几乎快要崩塌得世界赢得短暂喘息的机会。至此,一段为了正义而又热血的传奇之战从符文之地开始蔓延开来。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