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08

第8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2)

《论语》中有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不党。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范围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个标准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邦国,又不能独立做主应对。这样,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了。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读书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也就是说,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也就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导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等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

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于教育的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还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二、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1、孟子(孟轲)简介

孟子(其生卒年月无可详考,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年):中国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邹(今山东邹城)人,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3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齐、梁、鲁、邹、宋、滕等各诸侯国,想推行他的主张,但不被他们所接受。当时是诸侯争霸,“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晚年回到故乡,即退隐专心从事教育与著述活动。他的著名弟子有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等。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此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的内容。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学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1)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①人性之善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于是,在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之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人性问题的热潮。人性善恶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要内容,孔子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沿着这个基本方向,他系统地提出了“道性善”(《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学说,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因此,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他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章句上》)

②扩而充之,人皆可为尧舜。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章句上》)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章句上》)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季氏》)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然而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告子下》)“圣人,与我同类者。”无论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③如何充分扩充人的善端呢?孟子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孟子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是:“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人也同样如此,“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也。”(《告子上》)同样的子弟,在丰年和凶年表现不同,并非其天性不同,而是由于不同的可观环境造成的。当然,他又认为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舜所处的环境和深山野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有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而野人屈服于恶劣环境,缺乏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其固有的善端不能加以扩充,“自暴自弃”、“言非礼义”,使“善端”遭泯灭,走上“为不善”的歧途,最终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不能成为圣人。

那么,如何才能把生而就有的“善端”变成现实的伦理道德呢?孟子的“人性之善”观点,为其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人性“可使为不善”的观点,则为其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孟子主张用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扩充先天的‘善端’”。因此,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2)教育内容、目标、作用和任务

同类推荐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本书收录了“长沙广电杯”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论文征文活动的上相关作品,一是领导和理论骨干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或撰写的相关文章;二是本次论文正文中的部分佳作。
  •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发展性教育是作者在全国最早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十年探索,十年实践”,发展性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注重发展,追求卓越”的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把重庆一中办成了全国一流的名校。本书正是对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整理,对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 南京血祭

    南京血祭

    经济犯罪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
热门推荐
  • Windsor Castle

    Windsor Cast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谁告诉你我是大神的

    谁告诉你我是大神的

    谁、赠我江山如画。。谁、予我执手画眉。。谁、浮华天下。。谁、白首相随。。谁、沙场洒泪。。谁、忧心不悔。。谁、坐等君归。。谁、乡音未改。。
  • 圣神傲天

    圣神傲天

    大家熟知远古世界,鸿蒙世界·········却不知道始世界,盘古何来,地球何来,本书一一解答。傲天给你精彩。本书预计字数千万以上,女主只限一位。是激情的打斗,流传千年的爱情,傲天说一切唯吾本心。
  • 今生浮世

    今生浮世

    郁期朝夕兮难堪长歌,顿首当逆风兮桂弥落,残芙枯憔兮仍浮净水,少阴扫乾坤兮竹节生。
  • 王俊凯之青春太疯狂

    王俊凯之青春太疯狂

    机场的偶遇,家门口的帮助,学校的同桌,……再到相知,相恋,相守,途中有许许多多的坎坷,但都是他们在一起成长的……哎呀我去词穷了,成长的……,成长的过程,来看看本宝宝第一次写的小说吧!有票的捧个票场,没票的捧个人场啊!
  • 无限宠婚,娇妻别逃

    无限宠婚,娇妻别逃

    都说嫁的人就是婚前的脑子进的水。秦安安相亲嫁给了澜城第一男神韩律,本以为婚后两人是各过各的,但是突然发现这高冷的老公怎么越来越有粘人的趋势?婚后的某一天“韩先生,我今晚朋友聚会,你跟着我干嘛?”“我有义务保护孩子她妈。”“韩先生,我还没有怀孕呢。”“说不定昨晚已经有了呢?”“……”以前怎么没有发现他是这样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繁华落尽时,我还在等你

    繁华落尽时,我还在等你

    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他喜欢她,她也喜欢他,本以为大学毕业了就可以马上结婚,可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他为了父亲和母亲的愿望,就临时出了国,她伤心欲绝,一直到她被大公司录用,和公司的大老板发生的许多事情,她爱上了胎,她本以为她的生活已经平静了!可就在这时,曾经离她而去的人又回来了,她该如何选择,如何去看待自己未来的路……
  • 我是女娲

    我是女娲

    我是人类中的女娲,神龙王是我的夫君,朱雀是我家的火神,桃花仙子在我家后花园忙着,没空约会,朱雀君在厨房看火,百花仙子,我家的常客,织女是我的表姐,阎魔王下聘礼娶我,那先去问问我家神龙王同不同意,幽冥王聘请我去幽冥帝都,我太忙没时间,风雨雷电随我呼唤,水火土木任我使用,我的工作,修复大山河川的灵气,顺便收拾一下女娲族的败类,看不惯的事情插一手,你若修仙握住你一臂之力,你若修妖我定斩杀,因果怕什么?灭了她元神那有因果,天雷,怕什么?我家夫君替我扛着。
  • 走近了怎么走远

    走近了怎么走远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可有一种爱也可以是你可以不喜欢我,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喜欢你,我不打扰你的世界,因为我曾来过你的世界爱过你。
  • 魄翼幻蝶之折梦羽瑰

    魄翼幻蝶之折梦羽瑰

    【不喜勿入】影之倩魂,碧水残像。是他们,蔑视了她的孤傲气质;是他们,谈笑着她的怱甜梦想;是他们,傲慢地无视她的苦苦恳求;也是他们,激发起了一场惨烈的血狼之战!她不服,她不甘,她不愿!如今,她已培育起血怨玫瑰,坠入黑紫色的深渊,让曾经的血恨从而加深入骨,魅笑里,藏着鲜血,藏着恨意,藏着杀机。血爪仇牙,绽放在地狱的光暗中;冰眸怨瞳,盛开在深渊的善恶中;凉唇恨齿,娇艳在坠痛的水火中!我就等,待你童时,能回过头来,望我最后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