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43

第43章 王夫之:“学思相资”与“行可统知”

一、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湘西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学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最高产的学者(其著述总计达800余万字)。

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长沙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熹)张(栻)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青年时代即与友人组织“匡社”、“行社”,立志匡时救国。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肄业,4年后24岁在武昌考取举人。翌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克武昌,进驻衡阳,曾邀他参加农民政权,他佯装伤病拒绝了。

明亡后,清贵族入京,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抵抗清军,并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与好友管嗣裘等举义兵于衡山,抗击清兵南下。战败后退到广东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上书要求改革,反对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结党营私,屡遭不测。经农民军领袖高一功仗义营救,始得脱险。遂至桂林,助瞿式耜谋策抗清。桂林陷没,瞿式耜殉难。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收复衡阳,又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退萦回”,终于未去。

时年仅33岁的王夫之心怀忧愤,辗转湘中南的衡、郴、永、涟、邵之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寄居破庙,过了多年颠沛流离、风雨如晦、朝不保夕的惊险生活。这些曲折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体察民情,并促成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最后遁迹衡阳,筑土室于石船山,于极端贫乏、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刻苦研究学问,发奋著书立说,勤恳授徒讲学,达40年之久,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保持着可贵的晚节。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石船山下湘西草堂。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错。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

王夫之主张人性变化发展,强调理欲统一的道德学说。他提出了“性者生理也”的观点,认为仁义等道德意识固然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的日常生活,这两者是“合两而互为体”的。在他看来,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日生而日成”。人性的形成发展,就是人们在“习行”中学、知、行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以此否定人性二元论、人性不变论的观点。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的。他以接近反映论的原理,阐明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了“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可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观点。

他根据变化日新的理论,认定“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曾经说:“习之于人大矣。……故曰:‘习与性成’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醲赏重罚不能匡正矣。”但又认为,“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他把教育比作冶炼大炉,说明教育对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发展和增强“天性”,养成和变革“习性”。他说:“勿问其性,且问其知。”“不知何者之为性,盖不知何如之为知。”将人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的积累和德行的养成统一了起来。

他认为,由于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人类的文化教育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衣食足”而“天下治”,“乃可以文”。若是人们还处在“日争一饱,夜争一宿”的情况下,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故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结合的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他认为人们有了饭吃,能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好转,就会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可以更兴旺。

在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串着反民族压迫的民主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为“当世之急务”服务,他说:“学者之所以学,教者之所以教,皆有其当务焉。”不能以当时俗儒的“流俗之心”去从事教学,使学者“无心无目”,把国家民族的危亡置之脑后。所以,教人为学,要先教人“立志”,“志定而学乃益”。若“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同时,他也反对闭门记诵词章的“专经保残之学”,认为这只能使学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结果是无益于“身心”,无益于“伦物”,无关于“政教”。教育要“造时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王夫之在儿童教育方面,亦有新鲜的见解。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所能接受;同时认为儿童易受外界影响,可变性大,便于“求通而不自锢”。故教育者必须“正其始”,“养其习于童蒙”。

王夫之的文化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二重性,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也有受到封建传统意识严重束缚的弱点。王夫之思想中这种矛盾,是17世纪中国时代矛盾的写照。

王夫之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教育与人文思想,对湖湘学派的发展、壮大具有巨大作用。谭嗣同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论性与习的关系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3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2论学与思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他在《四书训义》卷六中指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他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学的优点是“不恃己之聪明”,即不怀成见和自以为是;缺点是“惟先觉而是效”,即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思则正好相反,所以学和思可以相互促进,博学是思远的基础,而思遇到困难,就会更加勤学。王夫之的观点,是对儒家学思结合的精辟总结。

3论理与欲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就不存在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

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

4论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关系问题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们的重点论题。在这一问题上,王夫之的观点与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不同。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就是说,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离开行,就无以知。显然,他不同意“知先行后”说。他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

可见,他也不同意“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同的,各有其功用,二者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更大的效力。他还指出“力行然后知之真”,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行事”。即力行不仅是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而且是知的目的。

基于这一认识,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即使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的教育的批判和修正。

5论教与学的关系

以往的教育界谈教学原则,往往多是笼统而言,或只涉及一个方面。而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同时对教学双方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是王夫之教学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他又指出:“夫学以学夫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学,而教必非学。”阐明了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不等于教,而教也不能替代学。这是相当具有辩证法的。

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他指出了教学过程归根结底是教为了学,教师主要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教师当然要教,但“教在我而自得在彼”学生一定要勤勉,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反过来说,为了使学生自勉,教师就不应该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不求上进的要求。而要做到“自勉”,关键在于有内在的动力,“若未有自修之心而强往学之,则虽教无益。”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须是“善教者”。只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兴趣,觉得有收益,从而“本心乐为”,才能自勉。“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加以引导,使之乐学,而不能一味地强迫学生勤勉刻苦。作一个好教师的基础是要有充实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解,即教师“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王夫之强调:“欲明人者先自明。”

这也是将教与学紧密结合的体现。王夫之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系列观点和命题,将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同类推荐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本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策略,从机会均等、提供选择、和谐互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各中小学围绕“教育公平”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教改经验和典型案例。本书理论扎实,例证丰富,对于现今进行的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本书系统阐释了如何理解和认识电视节目质量以及如何科学量化地评价电视节目质量,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电视节目服务质量管理、控制的方法及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中,对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师职业素养阅读丛书:教育政策与法规》中穿插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及延伸性思考和阅读,对于教师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很有帮助。
热门推荐
  • 难以选择

    难以选择

    TFBOYS之难以选择。一个女孩面对三只的三份爱情的难以抉择。女孩面对爱情不知如何选择。
  • 九墓连星

    九墓连星

    小心,墓里有鬼!可他还是要去。见过白无常吗?一见生财。他活了下来,为了身世之谜,从此走上了倒斗的不归路。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道路尽头等待你的是机关?是死亡?还是慢慢的金银财宝?他神秘的身世究竟为何?他能在墓里找到答案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 维界白镜渊祭

    维界白镜渊祭

    【东邻】——金色瞳孔里流出的盛世,我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也将从这里结束。这是人世最繁华的城市,挤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扭曲了其原本最真实的面目。它披着经久不衰的乌色袈裟,泛着可以吞噬掉希望的光,剥削了我们引以为豪的自由,禁锢了隐藏在权威面具下的人格,我们被欲望牢牢包裹,被无知冲爆大脑,背叛、欺骗、虚伪塞满了我们被掏空的心孔。我们头顶着和平年代的天空,不知不觉的深陷【白镜】,在虚幻神迷的梦境里、在人心叵测的现实中,忘掉了信仰给予人性的最崇高的馈赠,在羊肠九曲的颠簸中触碰到了直抵人心的绝望。
  • 狂妃乱世:妖孽王爷别挡道

    狂妃乱世:妖孽王爷别挡道

    前世佣兵首脑,一朝穿越乃废材之躯。念力?什么来着?看我轻功内力,废材成功秒杀念力天才。她软弱胆小,人人可欺,一次陷害魂归故里。她霸气来袭,人人畏惧,狂妃顷刻间乱天下。敢欺我家人,皇帝老儿照样打,逼宫夺权,无所不能。敢伤我男人,仙界魔界照样闯,逼上仙宫,救吾男人。“依依,你记着,你只能本尊来欺负。旁的人敢欺负你,不要给本尊面子,死死的欺负回去。”“尊上,你如此自大真的好吗?不怕被人寻仇?”“谁敢来寻仇,本尊灭了他。”“……”好吧,她没话好说,尊上大人真的是想灭谁,就灭谁啊!比她可狂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踏梅人萧瑟已起

    踏梅人萧瑟已起

    本书有两本小说。《第一卷:踏梅人萧瑟已起》校园石畔,四角亭边,女孩手执书卷,身后的教学楼上,男孩面无表情的看着女孩,眼里透着复杂的情感。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会是什么样子。。。。第二卷《第二卷:桃花深处弃若兮》夏日炎炎,大树荫下,一位少女斜倚树干午休,一条蟒蛇盘卧一边守护,静谧的画面中,路过此处,下凡历练的花神木锦,看着眼前的一切,起了兴趣,用法术隐去气息,骗过蟒蛇,也斜倚在大树干上……第三卷来了,扬州小姐系列第一部她是医药世家的小姐,因为从小受祖父神医妙手刘半仙的指点,本身颇具慧根,刘家世代从仆人到老太爷都会些医术。他是扬州富商李府公子,常年缠绵病榻,为了便于照顾他,家人向刘家提亲。顽皮的她逃了
  • 九哥传

    九哥传

    陈九从农村出来,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就九哥的赫赫声名。
  • 愿侬此日生双翼

    愿侬此日生双翼

    被逼无奈,穿越成天界公主,一心只希望早日找到回到现代的方法,简简单单的活命,暴君魔尊硬生生的挤入她的生活,不停的撩拨她,处处宠溺呵护。当她以为觅得良人之时,却是她花落人亡之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鬼妃爱财:抢夫有道

    鬼妃爱财:抢夫有道

    重生了?是个前朝皇族的后人?还是个意图谋反复国的皇族后人?夭寿了!收拾包裹,爬上墙头,连夜出逃。“呀拉索,从今往后吾乃赵家流绾!”只此,一嗓。天下,从此大乱。江湖,从此不安生。有人想要扎小人害我?有人想要暗中给我投毒?还有原主的亲姐姐跑来揭发自己是个大汉奸?当我前世凤凰一脉的家主之位是白当的吗?!关门,放狼!打的你们满地找牙!收女鬼,捉狼妖,驭女尸,待看她如何再次光芒异世。(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阴阳眼之灵媒

    阴阳眼之灵媒

    主角简介:我叫印阳琰,听上去好像是“阴阳眼”。其实,我真的有阴阳眼,只是有时灵,有时不灵而已。职业:灵媒,但是性别为男!特点:自认为是绝色美男!但是在别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记不住别人名字,经常会倒霉的吃货而已。
  • 黄陵文典(戏剧卷)

    黄陵文典(戏剧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