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17

第17章 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一、王充简介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中国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迁徙到此。

王充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出身于“细族孤门”,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自幼好学,青年时在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儒学大师班彪(即班固、班超的父亲),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他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自家教书。

王充先后曾任会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多次和上级争论,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擅长辩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晚年生活十分困苦,据《后汉书》载,永元中病死,终年70岁左右。

王充目击当时在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灾异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书传记载夸张失实,经典注疏杂入谶纬;伪书充斥,学术驳杂,使儒学神化,以致是非不清,黑白颠倒,他奋起冲破旧藩篱,对世人所共同奉守不渝的五经进行一番虚实是非之辨。于是作《论衡》,对虚妄不实之言加以评论,对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针砭,解释万物的异同。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而王充为最。王充以博通古今、广采众家的治学精神,撰写了很多著作,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现存30卷84篇(原85篇,缺《招致》篇),20多万字。《论衡》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是一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论述新颖的哲学政论名著,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

在王充的教育思想中,他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一般人“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他以染丝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下可以改变人的善恶品质。他说,婴儿“本无争夺之心”,但长大以后,接受“利色”思想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争夺之心”;同样,婴儿也“无推让之心”,长大以后,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可以养成“推让之心”。

他在《率性》篇中,提出“教训之功”,“渐渍之力”。他认为,人的知识、才干、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王充否认“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学以求知。他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他认为,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但仅凭耳目等感官的感知,还会产生真伪、虚实不分的假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还必须“铨订于内”,“以心意议”,即经过思维功夫,才能做到“订其真伪,辨其实虚”,达到理性认识。为证明知识是否正确,还要以“效验”与“有证”去检验知识的可靠性。这样就形成了“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的认识公式,构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教学论基础。

王充针对当时颂古非今的思潮,明确提出,古今无异,今优于古。他直斥“好褒古而毁今”的世俗之见,认为知古不知今就如同瞎子一样。他重视现实,主张在学习上不必拘泥于师法和古义。他鄙视那些“尊古卑今”的儒生,认为这种人“少所见而多所闻”,只相信过去,而忽略当今,只知道死守经书,而不知道分析、辨难,因此常常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汉代自武帝以后,儒者讲经注经,五经各有其传,师法所承,分经分家,各习专门之法,树立门槛,并以此猎取功名利禄,严重地阻碍了学术的发展,窒息了人们的思想。王充冲破流俗,提倡求真求实,打破师法家法门户之见,探索经书的本义。他指出,当时儒者讲说五经错误很多,前代儒生不了解事情的本末,“空生虚说”,后代儒生又盲目迷信师教,所以就“随旧述故,滑习词语”,只知遵守师法家法,“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虽然注经千篇,也不会有创见卓识。王充不盲目相信一家之言,“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提倡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破除偶像。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在儒术独尊、儒学神化的情况下,他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羁绊,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启发独立思考、发扬人的创造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1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王充指出,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2教育培养的目标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他批评当时重吏轻儒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联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3论教学

(1)关于教学过程

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官认识的重要性。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阶段。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也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辩真虚实”。

(2)关于教学内容

王充作为古文经学的思想代表,仍把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强调“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但他反对墨守儒经章句,主张遍览群书,涉猎百家之言。因为百家中有“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它不仅能“使人通明博见”,而且可以改良当时的政治。

(3)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诠订于内”

王充指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所以他强调对事物的认识既要“信闻见于外”,又要“诠订于内”。诠订有各种途径,而最重要的是实践。他说:“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这就是说,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这是王充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论。

②学用一致

王充主张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他说:“凡遗通者,贵其能用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他强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用于现实,解决问题。

③“距师”与“问难”

汉代儒生治学,好“褒古毁今”、“信师是古”,造成教育空气沉寂,学术枯萎。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上,恪守师传家法,造成学者知识面狭窄,思想僵化,“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结果是以讹传讹,谬种遗传。因此王充有针对性地提出“距师”。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他主张破除对老师、对古人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即使对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从。王充指出:“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划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这种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同类推荐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 玩味

    玩味

    娄义华:现任职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香江》文学杂志执行总编。从事新闻工作十余载,先后在《当代诗坛》杂志任编辑;《湖南人口报》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编辑;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任编导;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社任编辑、首席记者、主编等职。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国茶恩仇记

    国茶恩仇记

    本书讲述的主要是磨黑镇上,周、罗、白三姓之间的恩恩怨怨,引出了思普地区的一段千秋佳华。
  • 伐鬼记

    伐鬼记

    一个濒临崩溃的世界、一方需要拯救的世人、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同一个目标、不一样的信念。一个承诺,一辈子的履行悟心,身兼武、佛、魔三道之术的少年,能否突破无上,斩邪魔,倒乾坤?一切尽在《伐鬼记》
  • 鸿蒙鬼道

    鸿蒙鬼道

    天地万衍归一梦,大道殊途同归中,君尚有情天地变,化鬼化神不留空,人修天道有自成,吾休鬼道自称雄。
  • 鬼道修罗

    鬼道修罗

    平行世界,杀戮入道,鬼道修罗,以杀止杀、、恶鬼、厉鬼、魔鬼、魔人、吸血鬼、狼人、无数现实社会当中传说的种族都在其中出现,这就是阴暗位面,一个充斥着无数复杂的生物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人类修士,鬼道修士。仙道修士、魔道修士、还有宗教、帮派无数各种人物势力,生活在纷纷扰扰的黑暗角落,而我们的主角爱雨,是从一个少年一步一步走上了鬼道修炼的道路、、
  • 燥门

    燥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诸司职掌

    诸司职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废材要逆天:腹黑六小姐

    废材要逆天:腹黑六小姐

    她,二十七岁,二十一世纪的制毒专家。遭姐姐和爱人的背叛,重生异界。废物?执手覆天下。冷漠的心,直到遇见让她倾心,让她哭让她笑,让她知道酸甜苦辣的男子。若爱此生不离。
  • 倾纯

    倾纯

    我付之以青春,倾之以纯,只为与你相遇。你还记得我们在一线下课嬉闹的时光吗?我还记得你上课时那专注的模样。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在操场跑过的路吗?我还记得我们一起挥洒汗水,未来目标前行!那一年盛夏,一张张试卷,汗水化为智慧渗透进墨汁,挥洒着,一份录取通知书,原本美轮美奂的气泡化成幻影……不知以后的我们能否相遇……但我却是想有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