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2200000011

第11章 西藏民族团结考察报告(1)

本考察报告由张宗显完成调查任务并写出初稿,然后由罗树杰补充修改,最后由徐杰舜修改定稿。

一、西藏概况

(一)自然地理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南部,面积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西藏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山水相连,南面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近4000公里。

据近代地质考察表明,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几千万年前才逐步脱海成陆,一直处于低陆状态,只有它的第三次快速升起,才急剧隆起,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陆地——“世界屋脊”。西藏所处地段,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大体可以分为:藏北高原,长约2400公里,宽约7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藏南谷地,包括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到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公里,长70~100公里,海拔在3500米左右,是西藏主要农业区;藏东高山峡谷区,即东南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高处海拔5200米左右,南部低处海拔1500~2500米,山顶与谷底高差可达2500米,是西藏的主要林区和林农牧相间区;喜马拉雅山地,分布在西藏南部同邻国接壤的地区,全长约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5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山区西部海拔较高,气候干燥而寒冷,是牧区,东部和喜马拉雅山南麓气候温和多雨,是林区。

西藏的气候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日照多,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较少。平均比海平面相比含氧量少25%以上,故凡在藏工作一年半以上的内地人员,均享受三个月的假期,届时可赴内地,也可在当地休假。

(二)人口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据2000年普查统计,全区人口为2616329万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18人,只有全国平均人口的1/60。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年楚河与尼洋河流域,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在10人以上,其中拉萨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泽当平原等地每平方公里平均在50人左右,拉萨城关区附近达100人以上。其次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上段、拉萨河上游及藏东横断山区东北部,每平方公里3~10人。藏西阿里、藏北那曲西部人口特别少,每平方公里只有0.7人。羌塘草原北部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有10万平方公里被称为“无人区”。

(三)民族

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据2002年普查统计,藏族人口为2427168人,占西藏总人口的92.77%:汉族人口158570人,占总人口6.06%。以上人口数均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2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8~20页。

其他土著的少数民族有: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门隅地区,还有一部分散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说门巴语,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珞瑜地区,其余散居在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说珞巴语,无文字,基本使用藏文。回族,西藏地区的回族,多数是清朝初期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迁来的,少数来自中亚一带。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噶尔等城镇。使用藏文,也有少数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在拉萨等地建有清真寺。僜人,主要分布在察隅县南部。说僜语,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摆木棍记事。住深山老林,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半年以采集、狩猎为生。解放后,在当地政府和驻军的帮助下,走出深山老林,居住在河谷台地。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立新乡和定结县陈塘区。说夏尔巴语,也通尼泊尔语和藏语,多从事农业生产和边境贸易。纳西族,主要分布在芒康县南部。语言、生活和云南省的纳西族完全相同。

(四)历史沿革

根据考古资料证实,从很早的时候起,西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就和中原地区发生了联系。到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率部南征北战,削平群雄,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执政以后,对内注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与四邻和睦修好,特别是与东部的唐朝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大力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国力日强。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两次派使者入长安请婚,获准,于贞观十五年(641年),迎娶唐太宗宗室女文成公主。到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唐朝金城公主又远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结为姻媾。唐王室与吐蕃王室联姻,进一步推动了唐蕃友谊的发展,同时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吐蕃王朝期间,虽然与唐朝为争夺丝绸之路必经之道河西陇右乃至西域四镇的控制权,时有战争发生,但由于唐蕃之间早已存在的“甥舅”关系,都能坐下来通过磋商,以会盟的形式来解决双方纠纷。如唐长庆元年和二年(821~822年)即吐蕃彝泰七年到八年举行的唐蕃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形成的“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并在这个基础上解决了分歧。会后,双方同意在长安和拉萨将会盟誓文勒石立碑,以示遵守盟约。长庆三年勒石事毕。这座记载着唐蕃友谊的历史丰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此后,直至吐蕃王朝解体,唐蕃之间都保持着友好相处,如碑文所载:“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解体,王室分裂。自此,在吐蕃本部(即今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吐蕃赞普后人为中心的各个不同的地方势力割据集团,如拉萨王系、阿里王系等。他们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而原役属于吐蕃的偏僻地区,因其中枢失控,边将长期混战,许多地区复归唐朝,而散落各地没能返回本部被称为“噶玛洛”部的吐蕃人以及其他吐蕃人,则就地而居,繁衍生息,或是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结成了更为亲密的鱼水关系。

10世纪初,称雄于世的唐朝也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中原地区进入了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继而是宋、辽、金、西夏诸政权鼎立争雄,宋朝虽号称统一中国,亦仅得半壁河山。11世纪初,崛起于河湟地区的吐蕃赞普后人角厮罗,建立了以今青海西宁为政治中心的角厮罗政权,与宋朝和契丹、西夏都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友好往来,被宋封为宁远大将军等职衔,成为北宋的朝廷命官。当时的吐蕃本部通过角厮罗政权辖区和今川、滇、中原内地保持着正常的经济、文化联系。

13世纪初,蒙古势力从我国大漠南北崛起,其首领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在巩固大本营的基础上挥兵西向,原归属西夏、金、南宋诸政权的今甘青地区尽为蒙古所有,当地的吐蕃诸部也归附蒙古。鉴于吐蕃地区对蒙古国灭金、南宋政权的战略地位,驻守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蒙古皇子阔端派大将多达那波率部进入今西藏地区,了解各派的政治势力和宗教等社会情况。1240年,多达那波返回凉州,向阔端建议任用“学富五车”的萨迦政教首领萨班·贡噶坚赞治理卫藏。1244年,阔端派多达那波等人持其亲笔信函进藏,迢请萨班赴凉州,共同洽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事宜。萨班应召,携侄子八思巴和恰那于萨迦起程,1246年,抵达凉州。阔端和萨班以公开信的形式通告西藏僧俗首领,规劝他们接受归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蒙古王室要在西藏设官授职进行统治、各地方官员要编造户籍呈献图册,按规定缴纳赋税等,并指出蒙古人已任命萨班首领为达鲁花赤,各地方首领要听从其调遣,不得妄自行事。1271年,蒙古汗政权建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自此,西藏地区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今西藏地区在13世纪中叶成为中国元朝的一部分,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地区长期历史发展,特别是自唐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的必然历史归宿。

西藏自13世纪正式归入中国元朝版图以来,就一直置于中国中央政府的治理之下。其间,中国虽然经历改朝换代,但无论是哪一朝代或是哪一个民族的统治者执掌中国的中央政府大权,都在西藏地方有效地行使主权。他们都根据西藏地方的历史和现状、自然因素,制定并实施发展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项事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西藏的治理。

二、西藏民族团结的历史

(一)从唐蕃到藏汉、藏回的通婚

7世纪末,在我国中原地区建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唐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300多年的战乱局面,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统一、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崛起于西藏高原雅隆河谷地区的吐蕃,在其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的统率下,先后兼并了西藏高原上的若干部落,统一了全境,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地域上相邻的唐与吐蕃,同时新兴的王朝,在经历了各自内部几百年战乱的耗损之后,都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以休养生息,巩固政权。因而,同周边民族友好相处,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交往与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尽快地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唐与吐蕃双方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在唐朝与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和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往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的贡献。在唐蕃之间,文化交流是十分广泛的,包括历算、典章文献、医学、丝绸、瓷器、建筑、译经与佛教等等,其中以佛教方面的交流占有重要位置。

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后,对内在政治上、法律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建立和推行一套完整的国家形态的统治制度;对外则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建立联系,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近邻唐朝和尼泊尔采取联姻通好的政策,建立友好相处的关系,以求军事上和平相处,政治上取得支持,经济、文化上得以充实和补充,以利于巩固和壮大新兴的奴隶主政权,促进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主动遣使同唐和尼泊尔通好,多次请婚。并先后迎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其中,文成公主在汉传佛教传入吐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文成公主本人笃信佛教,她到吐蕃时,带来了觉卧佛像(藏语,即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300多部佛经及僧人和礼佛仪式。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她设计了大、小昭寺,并由赤尊公主和她本人亲自主持修建,以供奉她们各自带去的佛像。在她们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在拉萨周围建造了12座神殿,这是吐蕃最早的一批佛教寺庙神殿。为了发展文化和翻译佛经,松赞干布派吞米·桑布扎等去印度学习文字,依据梵文创造了藏族文字,并迎请印度和唐朝僧人到吐蕃,协助吞米·桑布扎把21部汉文和梵文佛经译成藏文,这是吐蕃最早的藏文佛经。根据佛教教义中的“十善行”,松赞干布制定了“十善神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吐蕃人要按佛教教义行事,并提倡佛教中的“种姓平等”、“非战弭争”、众生在最终的解脱方面人人平等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吐蕃社会生活的始终,也成为吐蕃与唐通好的思想理论基础。松赞干布正是利用佛教的这些教义,一方面给予佛教最有力的支持和倡导,另一方面则开始把佛教作为统治其属民的精神手段。

赤德祖赞时,迎娶金城公主。这对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和赤尊公主带来的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分别移供到大、小昭寺,开始有了正式的供奉制度。同时,遣使入唐,商定迎请汉僧轮德到吐蕃讲授佛经佛法;接纳西域于阗等地因逃避战乱而入吐蕃的僧人和佛教徒,为他们建寺供养,组织他们翻译佛经;派人去唐朝求取佛经。赤松德赞秉承父志,大力扶持和推广佛教,从印度迎请高僧寂护和莲花生来吐蕃,并主持和修建了桑耶寺;支持和鼓励贵族子弟及王室成员出家入寺为僧尼,出现了吐蕃本土上第一批僧人,史称“七觉士”。支持莲花生吸收藏族本土的原始宗教——苯教的部分仪轨为佛教所用,使佛教在民族化、地方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采取辩论的方式处理一直就十分尖锐的佛苯矛盾,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扫除障碍,使佛教在吐蕃社会的影响迅速扩大。

松赞干布不仅成为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的缔造者,而且是吐蕃与唐朝舅甥关系的开拓者。在他亲自率兵攻打松州之前,就听说唐太宗为诸蕃共敬的天可汗,便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如遣使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新唐书·吐蕃传》。作为对吐蕃入朝的回礼。这是唐蕃政治关系的开始,也是吐蕃赞普对唐朝表示友好思想的体现,吐蕃就这样主动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开创了唐蕃关系的新局面。与唐联姻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相濡以沫,精心治理吐蕃,并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与唐的交流。特别是政治上,唐蕃间从开始联姻的641年至松赞干布去世的650年,这10年间的友好相处,从无战事和摩擦。10年的和平友好环境换来了唐蕃双方10年的发展。这10年为唐蕃今后的“舅甥”关系,“社稷如一”、“和同一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藏地区在元代最终归入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尽管历史上有这样那样的波折,但友好的基础原则始终左右着唐蕃政局的发展,成为唐蕃关系发展的总趋势。

同类推荐
  • 映像川藏

    映像川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寻访“世外桃源”之香格里拉、绒布寺: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北上,抵达有108座子寺的八邦寺、“佛城色达”的红色奇观、乡城:用佛珠串起的康巴江南、探访神秘的“小西藏”——阿坝、“东方瑞士”郎木寺、黑水达古:绝美藏地秋韵秘境、萨迦寺:承载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奇的千年古寺、探秘扎坝奇异婚姻与飞檐走壁的爱情等。
  • 冬日的恩典

    冬日的恩典

    本诗集收集了诗人多年所作的诗歌精选,作者以其细腻的笔法诗意地描绘了自己对常见的、失去了地方特性的小城市的生活和感悟。这些诗歌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是诗人通过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和思考,有了深切的感悟之后所作。
  •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他住在河北迎宾旅馆里已经三年了,他是一个很和蔼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思想宏富的著作家;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独自一个住在这二层楼上,靠东边三十五号那间小屋子里;桌上堆满了纸和书;地板上也满了算草的废纸;他的床铺上没有很厚的褥和被,可是也堆满了书和纸;这少年终日里埋在书丛纸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他觉得除书以外,没有更宝贵的东西了!书能帮助他的思想,能告诉他许多他不知道的知识;所以他无论对于那一种事情,心里都很能了解;并且他也是一个富于感情的少年,很喜欢听人的赞美和颂扬;一双黑漆漆的眼珠,时时转动,好象表示他脑筋的活动一样
  • 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

    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

    本书将李渔这两部著作编在一起,据国家图书馆藏康熙翼圣堂本与雍正八年芥子园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翼圣堂本,作了认真校勘,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可供研究者使用;对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校勘者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可作研究生、大学生、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演艺人员以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之良好读物。书末所附(《笠翁对韵》,是训练写诗、填词、作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通俗读物,广泛流传,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里面充满丰富的典故和各种文化知识,经过注释,一般读者易于理解。
  • 留水借山情愫浓

    留水借山情愫浓

    本书是作者近年所写散文的结集,共4章。“桑梓觅踪”回顾童年及少年时代艰难求学历程,尤其对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间悲剧有十分真实的描写,读来唏嘘不已。“有缘三花”是老三届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那里有沸腾的校园,有……
热门推荐
  • 噬夜之门之现世星光

    噬夜之门之现世星光

    “这个世界上有着种种的不科学,而这种能力必定能改变命运。”灵魂的觉醒,拥有强大的魂力却一直逃避事实。孤僻少女的偶然所得到的能力,又会迎来什么样的挑战?星空之下……再续前世孽缘,重蹈覆辙,最后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 穿越的死宅提督

    穿越的死宅提督

    某死宅穿越到舰娘的世界中,开局只有小学生初始舰的他,却有着系统作为穿越福利。“你叫列克星敦?被人们称作太太?来我的镇守府吧,包吃包住还包婚~”“你叫雪风?听说你喜欢吸人的幸运值?来来来,本提督的幸运值高的超乎你想象,不怕你吸光。”本镇守府欢迎一切有梦想的吃货,不怕你吃不饱,就怕你吃撑!我的口号是:舰娘都是我老婆,没本子谢谢!
  • 武林大侠管理员

    武林大侠管理员

    一场大雨,古彤家里的杂货铺竟然发生异变,成了连接金庸武侠大世界的中转站。什么?你是甄志丙,要来我这里?滚粗,一个强|奸犯还自称大侠,不要不要。令狐冲?好啊,按照此次穿越的通关费用计算,我勉强只收你一本独孤九剑吧。啥,王语嫣要来?还愣着做什么,赶紧放行啊,不知道我今晚上还缺一名暖床的丫头吗?这是一名小人物凭借着杂货铺,一步步走向大侠的故事。————————————————新书期间,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
  • 我的世界魔法大陆

    我的世界魔法大陆

    我的世界与魔法大陆发生碰撞,在千钧一发之刻,创世神Notch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两颗星球的幸存,但是也因为一些原因让两个世界融为一体。而因为Notch的死亡,来自地球的Minecraft建筑大师郭子默成了新一届的创世神,而他的任务,就是阻止破坏神him的阴谋,让这个世界,从归平静。
  • 寒春暖阳

    寒春暖阳

    我的故事没有勾心没有斗角,只是单纯的故事。其实,写故事的同时自己何尝不是别人的故事。
  • 衣钵名义章

    衣钵名义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族战戈

    人族战戈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战歌,讲述了无数先贤用血与泪书写的人族传承,望看官能从其中品味出人生百态,感受不一样的历史
  • 交织之子

    交织之子

    生与死的交织本不该存在之子。以双生之魂为引唱响拯救之史诗。两条不可能汇聚的丝线。在命运的指引下。最终汇集于一体。如梦初醒亦或永恒。
  • 就这样糊里糊涂的长大

    就这样糊里糊涂的长大

    小时候觉得自己闪闪红星向太阳,一本正经的成长,大一点的时候,刚刚学会伤春悲秋,便觉得自己要陷入万劫不复的无人之境,现在才知道自己不过是糊里糊涂的长大。27岁,一个前后不见五指,细思极恐,不知何时就会莫名而泣的年龄,我想趁着几口热气,再试着去抓取一把,记忆中那些依稀尚存的感动。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但一切的回忆都有虚构的成分,所以不可能写成纪实文学。且任我走奈何桥前放肆一把,借超光速的能力,再次站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时空面前,静静的躺下身子,听听自己真实的心跳,当27岁的自己和曾经各种形态的自己对视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惊心动魄呢?这可以说是只写给我一个人的小说,也可以说是写给所有人的情书。
  • 重生全真教

    重生全真教

    意外成为全真七子的三师叔,周伯通的弟弟兼师弟。五岳剑派?终南山里有妖怪?世上有神仙?……周青云悟了,这是个混乱的世界。从此,他崛起于江湖,问道于天涯。子曰:自小记事起,就无限向往小说中的江湖,总是遗憾那些豪侠、剑客、英雄、枭雄等只能活匆匆百年,武功到宗师就达顶点,不能踏足更高层的武道之路,让人无限唏嘘。因此,才有这本书的诞生。以全真教为原点,摘取各类武侠小说中的经典人物溶于其中,想象经典人物之间的碰撞,与神话中妖魔仙神的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