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61500000021

第21章 孤独的张居正(2)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日,上早朝的朱翊钧小朋友突然发现,有一个内侍不按正常的顺序站队,而且神色慌张,形迹尤为可疑。下旨,抓起来,审问。这一问,问出一个大案。此人供认自己并非内侍,而是来自戚继光军营的逃兵,叫王大臣,这个案子就叫“王大臣案”。案子是交由东厂审理,东厂的负责人是冯保。真实的情况是,他叫章龙,不叫王大臣,是浙东章百户的一个家丁,偷了主人二十几两银子流窜到北京,想去戚继光的三屯营里充当一名南军,因为个子太小没被录用,在北京勾搭上了一个内侍,想到宫里参观参观。

这本来很简单的案子,违禁入宫,逮住了,处理了就完了。但是张居正听说了以后,派人告诉冯保,怎么能说是戚继光军营里来的呢,应该借机弄死高拱啊。于是,案审的结果就变成,王大臣怀里搜出了利刃,还两把剑一把刀,受高拱的指使进宫行刺皇帝。冯保向章龙许诺,只要承认是高拱让你来刺杀皇帝的,不仅可以免你一死,还给你官做。另外赏了一个心腹二十两银子,派他教章龙如何串供诬陷高拱,如何谎称与高拱家人高本、高来兴同谋。接着,冯保派东厂校尉五人飞骑河南新郑县,抓捕高拱家人到案。同时,张居正也上疏要求追查此案元凶主使。案情峰回路转,到这份上,朝廷大臣和街巷百姓都汹汹骇愕,替高拱不平,然而不知所措。在狱中的章龙也想明白了,没道理承认要刺杀皇帝,还会有官做,他又不傻,于是翻供了。案子办不下去了,紧急叫停,匆匆杀了王大臣了事。

这事情让人看不懂了,以张居正的聪明,加上冯保的配合,之前干掉高拱的那套组合拳是多么的漂亮。怎么刚过半年,竟如此大失水准,弄这么个没头没脑的案子呢?即损失名声,又增加了高拱对张、冯二人的怨恨,还没任何结果。

真没结果吗?有一个。自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争斗激烈,但是首辅都很可能再任,除非他自己不想,如张璁(孚敬)、费宏、杨一清、翟銮、夏言、严嵩,都是不止一任首辅。高拱去职,时年不过六十岁,正是政治斗志昂扬的时候,怎么可能因为冯保的一句诬告,就认命在家养老不再谋划复出。所以实际上办王大臣案,不是要杀高拱,而是要斩断高拱的政治前途。此案的观众,当然不是朝臣或者百姓,而是办给国家最高的当权者——宫里的太后和朱翊钧小皇帝看就够了,足够了。也不需要多么好的理由,一旦存在高拱“可能有”刺杀皇帝的念头,即便是高拱门生故旧遍下天,在朝臣里声望再高,他也再不可能复官了。这一招断其前程,刀切眉毛不伤皮肉,可谓精准狠辣之致。张、冯二人意图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是,高拱真的不象之前那几位首辅那样幸运,一度丢官再也无缘起复。难怪在《病榻遗言》中,他将此案的经历写成“毒害深谋”,可见比起之前的去职,更加耿耿于怀。

如果没有张居正,以高拱的政治水平,也许不会象张居正后来干的那么漂亮,但至少也会成为象李东阳、杨廷和或者除阶那样的一代名臣。又或者,张居正的政治手腕稍差,那么总有一天,高拱也会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需去除张居正的牵碍,这是迟早的问题。区别只在于,谁首先有这样的政治意识,谁先下手,谁玩得漂亮而已。

奈何高拱跟张居正同生一朝,即生居正,何生拱?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定有其完善的,并可行之有效的政治纲领。张居正的政治纲领,见于隆庆朝徐阶退休之后不久上奏的《陈六事疏》,这也许是他不想与恩师徐阶的政见相冲突。这是明代一份很有名的奏疏,也是张居正的《隆中对》【1】。疏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省议论”,概括而言之,就是少说话。要做事就必需少说话,最好少到只有一种声音,否则一件事,你提一个意见他提一个意见,似乎都有道理,光听意见就没完没了,那就别干了。中国人都很聪明,往往事情做到一半,就已经觉得不行了,每每总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政见不同,或者可能会不同的人要收拾,说闲话的人更要收拾。张居正是个做事的人,可他却活在一个充满政治自由批判的明代。明朝允许百官自由发表政治言论,不仅如此,朱元璋的《卧碑文》甚至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定,上到朝臣,下到“百工技艺之人”都可以对朝政发表自由言论。但是,有例外的,生员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万历初年,在针对这些自由的言论,张居正首先拿生员开刀,不断引用这一禁令,毁掉一些过分嚣张的书院。但是,最麻烦的,还是言官。

明朝的言官分两类,都是独立的系统。一类是六部里的给事中,又称科臣或称给谏,顾名思义,给事中就是对事件给予中肯意见,或者给予劝谏的人。给事中共五十人,从七品(六部都给事中各一人,正七品)。别看品秩低,干的好,或外放参、道,或升卿、寺,还是很有前途的。给事中的职能很多,主要是对六部的工作进行批驳审核,甚至封藩、科考也有给事中的职责。给事中虽然迁转是经吏部文选,但不隶属于六部,与现在驻守各部的纪委人员的情况比较类似。还有一类就是御史,属于都察院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人数就更多了,全国仅监察御史就一百多人,负责考察纠劾,也就是事后的批评者。都察院里左都御史是老大,二品。右都御史也是二品,各一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三品。佥都御史四人,四品。还有地方巡抚也挂衔以上三种职务的,没有定员。另外还有经历司,照磨所等。人数最多的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七品。给事中和御史合称科道,科道都是小官,但是说起话来却火力十足,弹劾干掉二三品的大官是常有的事。而且,管的范围也宽,什么事都可以说,什么事也都敢说。而且,还可以风闻奏事,就是只靠听说的,就可以做为论述的证据,不需要佐证,说错了,也没罪。而且,政策上对文官是有优待措施的,提意见的人,哪怕无礼一点,嚣张一点,也要予以保护,罪减一等,古代的君王是最怕背上开罪言官的骂名。可以想见,在明代这一百几十号言官,那都是可以在朝堂上横着走的家伙。因此,越到后来,言官的地位越高,就算不是言官,也都积极提出批评或者意见,反正都是站着说话,腰不会疼。

张居正解决的办法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即考成法。根据他的提案,各部上奏的奏疏,在得到皇帝批红的旨意后,送往各相关的衙门执行之前,视问题的紧急程度、地方的状况,事先设定期限,并记录在案,每月检查。必要的情况,还要另外作帐簿两册,记入问题的概要和期限,一册送六科,一册送内阁。六科对这些执行的情况进行调查,每月确认进度,每半年对是否严守时限朝廷再确认,如有拖延,则追究责任,予以参奏。地方各级官员如巡抚、巡按等官拖延执行,由六部进行揭发;六部、都察院有问题时,六科进行揭发;六科有问题时,由内阁进行揭发。官员的考成即工作的评定,以此为基础,这样做的话每月、每年都确确实实进行点检,地方衙门也会意识到执行政策的责任。按这个程序来看,负责批评的都察院需要接受六科的审查,他们能做的工作,大概只能务实的对错误的政策进行补救。六科审查六部都察院的同时,接受内阁的审察,这样内阁就实际上具有了最高终审权,统揽全局。考成法,不仅在体制上制止了政事流入无意义的议论,而且有效的督促各阶层衙门务实的完成工作。执行的结果,正如王世贞所说:“号令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2】当然,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以当时的通讯,万里之外肯定没办法早上下的政令,晚上就收到的。由此可见,考成法的执行极有成效。问题是,能制止议论吗?

当然不能。

考成法的施行,使权力集中于内阁,同时也限制了监察权的独立性,不管御史还是给事中,都只能就事论事,无法象以往那样自由的批判政治。对科道官员来讲,这是内阁的独裁,是对政治批判的压制,言论的反扑当然不会停止,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自考成法施行以来,数不清的上疏,从各个角度进行非难,包括对制度的质疑,执行的方式,最大的意见,当然是压制言论,使天下失去了公知。张居正对这些反对者也采取了高压措施,反对改革的,不断被罢迁。但是,言官们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继续上疏,反对改革的声浪,在一定层面上甚至已成为一时的风气,最奇葩的是张居正的门生也来凑这个热闹。刘台,浙江安福人,以门生弹劾座师,这在明代是第一例,刘台口口声声说为了天下公心破除师生情面弹劾张居正。实际呢?刘台在江陵当知县的时候,怂恿张居正的父亲张征明认领“荒地”三千顷,最后张居正写信回家要求老爷子退田;在辽东巡按的任上,刘台又因为越权上报辽东大捷,被张居正狠狠申斥。这种所谓的公心,严重激怒了张居正,刘台下狱。张居正也因此提出辞职,并仍然请求给刘台宽大的处理,但是刘台还是被流放并连坐其兄弟。很巧合的是,刘台后来因事故死亡,竟跟张居正病死是同一天。

万历五年九月十三,张居正的爹张文明死了。二十五日,张居正在北京接到讣闻。按规定,明朝官员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都应该解职在家守孝丁忧,为期三年(虚数,实际是不计闰的二十七个月)。问题是,此时离职,内阁这一摊子事交给谁?张居正当国五年多,已经把国家治理的安定承平,政府高效运作。内阁的吕调阳老实勤勉,但并无远大的抱负;张四维颇有才气,却资历尚浅;徐阶已经七十五岁,高拱也不可能回来了。这个时候,真没什么人可以象张居正那样,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保持政府的高效运作,哪怕就是暂时的。且不说国事如此,就是内宫中的孤儿寡母,一旦离开张居正,也就失去了主心骨,碰到点事,连个拿主意的都没有。

倒是有一个办法是可以解决,那就是夺情。夺情就是从国家角度出发,由皇帝出面阻止大臣回家丁忧,毕竟丁忧只不过是家事,大不过国事,明朝以前也有数次夺情的先例。譬如成化二年,朱见深已经二十一岁,国无大事,首辅李贤并不是非留不可,也照样夺情。麻烦就麻烦在,张居正此时已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明朝又以孝治天下,敢于说话的人,怎么可能放过这么一次能理直气壮的让张居正去职的机会。

这个道理,张居正知道,冯保知道,后宫的太后皇帝也知道,朝臣们更知道。朱翊钧下旨夺情,不许张居正回家守制;再请,仍然不许;三请,还是不许。朱翊钧此时虽然年少,可他是张居正的亲传弟子,岂能不知恩师的为难之处。夺情事起之初,还是有人象御史曾士楚,给事中陈三谟,都上疏请留张居正,但是吏部尚书张瀚坚决反对,并不断从中作梗。朱翊钧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勒令张瀚退休。张居正也马上推荐王国光替补吏部尚书,并提请夺俸守制。就是事情仍然继续办,但是不领工资,而且不参加吉庆喜事活动,另外,请假次年回乡葬父。朱翊钧一概同意,只要能把张先生留下,咋都行。

但是,这根本没算完,甚至只是开始。首先反对的是张居正的门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请求让张居正回家奔丧葬父。而且,丫不仅上疏,完了还把疏本先拿给张居正看。第二天,还是张居正的门生,翰林院检讨赵用贤上疏持同样的意见。第三天,张居正的同乡刑部员外郎艾穆与主事沈思孝又联名上疏,内容进了一步,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实际上,这时候上疏请留张居正的奏疏更多,但是为什么唱反调的都是他的门生、同乡呢?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刘台、傅应祯就是榜样,他们虽然都因为弹劾张居正没得到好下场,却留下一时的盛名。别的什么人说话,那不过是政见不同而已,没多大意义。身为门生、同乡,敢于反对自己的恩师座主,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好机会,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座师也是。很遗憾的是,这一科的门生里,几乎没有出现有出息的人物。这种行为,少年朱翊钧当然不能原谅,下旨廷杖!廷杖是会死人的,翰林院的同僚们都上疏解救,无果。新科状元沈懋学写信给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请他说情,一连三封信,张嗣修不敢说。

张居正此时内心的苦楚,又有谁懂?尚书马自强到张居正的家里求救,张居正跪着说:“你饶了我吧,你饶了我吧。”学士王锡爵约齐十几位翰林院同僚,拜访张居正,不见。王锡爵奔到孝闱前向张居正劝解,请他解救吴中行几人。张居正匍匐跪地,找着刀子直喊,“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王锡爵吓坏了。【3】张居正数年来所承受的责难非议,一下子暴发了出来。张居正是不求名利的,如果求名,此时放弃职位,回家丁忧,最为人臣楷模;如果为利,他根本不用提出辞俸。贪恋名位也许是一个说法,但是以张居正今时今日是的声望,以朱翊钧对他的依赖,就算他离职三年,这个名位又有谁能与争?如果再细心想一想就知道,廷杖有出人命的可能,但是留情与否,全凭人为。如果真打死了人,岂不是更有损张居正的名声,事情越来越弹压不下去了吗?这中间的关窍,少年冲动的朱翊钧可能不太明白,主持行刑的冯保会不懂吗?这些翰林们难道不懂?这是一个根本死不了人的廷杖,是一个以流血换取名气的政治做秀。之所以浩浩荡荡的前来求情,无非是换一种方式希冀张居正作出让步而已。张居正也是人,与高拱一样,虽为首辅,却并不是真的那么有宰相肚。

廷杖终于执行了,吴中行、赵用贤杖六十,杖毕拖出长安门,再抬出北京。艾穆、沈思孝更惨,杖八十后,再加镣梏收监三日,而后艾穆遣戍凉州,沈思孝遣戍神电卫。在看完这四个人血流满地的时候,万历五年的新科进士,刑部观政邹元标又上了一疏,依然坚持让张居正回家丁忧的主张。这摆明了是一份讨打的奏疏,开篇首句就是“陛下以居正有利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以一个新科进士就敢指责张居正的学术志向,最后的结论是张居正“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4】奏疏上去两天,毫无意外的,邹元标被廷杖八十,谪戍都匀卫。这三个挨了板子并且遣戍的人,在张居正死后很快就复官。邹元标被打坏了腿,天启朝官至左都御史,又极力主张恢复张居正原官。好正直!可是回头一想,邹元标此时不过是一个新科进士观政,名列三甲第129名,如果不上赶着挨这顿板子,仅凭他的学问和官场的苦熬苦扯,他官至后来的七卿之列的可能性有多大?邹元标不过是正直的比较恰到时候罢了。

【1】华亭陈子龙卧子辑·《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二十四·张文忠公集一(疏)◆《陈六事疏》。

【2】-明-王世贞撰《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七;-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张公居正传(王世贞)。

【3】《明史纪事本未》卷六十一,江陵柄政;《明通鉴》纪六十六,万历五年。

【4】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同类推荐
  • 隋的天下

    隋的天下

    开皇二十年,一个少年自边荒而出,历经阴谋与背叛,爱恨与情仇,铁血与沙场的他。在这极度繁华而又璀璨落幕的大业年间又该何去何从?关中隐雄李渊,瓦岗枭雄李密,江都奸雄王世充,河北狡雄窦建德……还有那力敌万人的绝世猛将,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裴行俨……在这乱世与英雄辈出的隋的天下又将是谁的天下?
  • 汉末大开发

    汉末大开发

    吴襄来到了汉末,发现自己才八岁,老爹是将来的苍梧太守,刘表现在的部将吴巨,而现在诸侯讨董已经开始。那么吴襄该怎么再这样的乱世中生存呢?虽然不知道有谁会加书友群,但是我还是厚颜无耻的建了一个,群号是497108935,欢迎大家进来!!!
  • 彩云垂泪

    彩云垂泪

    那时那地,白洋河平原上,白洋联邦的军队因为经历了太久的和平疏于备战,军内和政府官僚主义横行,效率低下等诸多自身原因,在与西鲁侵略者的战争中,一败再败。在最为关键的战略决战,秋水原会战中,主力被西鲁军击败。次年,首都彩云城被西鲁军的奇袭攻克。自此,白洋联邦亡国的命运不可逆转。丧失人性也许会丧失很多美好,而那时那地的白洋联邦国民却因为丧失了兽性,几乎丧失了自己的一切。文明又一次的败给了野蛮,历史仿佛又回到了冷兵器时代。《国战》系列《南宫落日》前传《彩云垂泪》
  • 盛唐天下

    盛唐天下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天宝五载,大唐帝国如日中天。然而繁华的盛世之下,却是暗潮涌动。这一年,帝都长安中,一位拥有后世灵魂的书生踏歌而来。波诡云谲的朝野政斗、硝烟弥漫的边塞战争、环环相扣的阴谋诡计;世家门阀、文臣武将、皇子夺嫡、宗教之争。盛世与危机并存,热血与阴谋同在,伴随着安史之乱的火种,东西两大帝国的碰撞,士族与寒门的对立,共同营造了一场饕餮盛宴。
  • 乱世天下之东篱城主

    乱世天下之东篱城主

    苏离洛年少的时候,也曾想着诗酒天下,放歌纵马,做一个江湖中人人敬仰的大侠。可后来,却因为一些承载、一丝爱慕、一个他人处心积虑的谎言、从立志将东篱发扬光大,到情愿居于人下。一直策马扬沙,金戈铁马,倾尽所有为北落争天下。然,乱世天下,所谓繁华,到最后不过是一场梦幻空花,一夕倾塌!这是一场卿知意却不能伴身旁,君怜人却只能自欺人的绝世风花。也是一部掩埋在后世史书上剑冷光寒极尽可叹的史诗风雅!
热门推荐
  • 上午

    上午

    每个人的少年时期都应当有轻狂,都应当有梦想,都应当有一次爱恨情仇,那样才不会虚度。
  • 天道毒武

    天道毒武

    自幼颠沛流离,终于安定下来时却又不幸卷入一场阴谋之中,东方迹白原本近乎绝望的人生,却因一只奇异的生物而发生巨大的变化。筋脉皆被腐蚀又怎样?咱不练内力改修毒功!待得堪破天道之时,左毒右剑,横扫江湖!然而,一场惊天的阴谋也在展开,幕后,又是哪只黑手在悄悄的设下这机关算尽的棋局,无数武者,尽皆棋子!
  • 平衡世界之温颜如梦

    平衡世界之温颜如梦

    平衡世界之温颜如梦简介平衡世界,一阴一阳,一明一暗,维系着凡世的和平。如今,支撑着平衡世界的天平被打破,失去平衡的平衡世界又将会变成怎样?没有了平衡世界的维系,凡世又将会变成怎样的乱世?平衡世界最终会找回那维系平衡的平衡点吗?凡世还会恢复以往的和平吗?
  • 古穿今星途

    古穿今星途

    从宫廷伶人一步步走上高位,靠的可不仅仅是美貌,还有智慧,虽然这里一切陌生,但比起宫廷权谋,苏璨表示简单多了~~~
  • 离歌江湖路

    离歌江湖路

    满身风沙,剑指天涯。一段风云谁人埋笔写春秋。刀剑如雨,画戟林立。恩怨情仇真真假假谁又清。月如华,映你心事几分只自知。半生磨难,一身是伤。生又何欢,死又何惧。微酒三两杯,辗转又一生。曜日,璃月,星殒,瑶光,渡川,幻瑾,凝雪,紫辰。九弦聚,异象生;离歌起,山河寂。
  • 吞天仙王

    吞天仙王

    玄界,万族林立,百朝争霸。人人以实力为尊灵界,至上栖息,仙古遗种。血脉之力可破虚空。仙界,缥缈不可寻,抬手间日月陨落,扭转乾坤。大劫将至,群魔乱舞,边荒少年偶得仙古吞天雀遗骸,为拯救双亲陷入洪荒大战,吞天地本源,练大道宝术,征战三界,成就不朽功业!大千世界,万道争锋,吾乃吞天仙王!新书期间: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用心写,每天万字更新!!!
  • 求活

    求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只为求活,求上天给一条活路,不给就自己走出一条出来。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罪恶之眼

    罪恶之眼

    那天老偷窥我的房东儿子死了,发现了我身体里有只眼,从此之后恶灵缠身。家人因我身体中眼遭遇劫难,朋友因为我身体里的眼而死亡!绝望之际,为保护身边的人,我不得不使用我身体里这罪恶之眼!
  • 腹黑恶少萌千金

    腹黑恶少萌千金

    “安梓然,你喜欢我吗?”顾少流将手环绕着安梓然的腰,在她耳边轻声说道。“不喜欢,顾少流,我不喜欢你!”“为什么?”“因为我对你的喜欢早已成了爱!”
  • 天才龙王

    天才龙王

    【免费新书】一代真龙遭遇暗算,重回地球与一少年融合。误闯极地秘境,揭开上古面貌。依靠真龙记忆,趋吉避凶。培养无敌强者,打造顶尖神兵。林泽:“我要亲手送那些,该下地狱的人下地狱,该上天堂的人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