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11700000007

第7章 修學探討

第伍章修學探討

一、修學的意義

何謂修行?佛經三藏十二部所講的,都是教我們如何看破放下的道理。放下什麼?放下﹁有我﹂以及﹁我所有﹂。不是放下應盡的責任或應還的債務;是放下內心的貪婪、執著、在意,放下我們強大的主觀意識。其實大家的善根都具足,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我們的自性本就清淨,與佛無二無別。放下攀緣的心,只用心修正自己的錯誤,沒有雜念妄想,我們的心就能回歸到原來的純淨純善。

不好的境界能幫助我們覺醒,也讓我們放下內心的感受想法。我們的情緒常常在喜歡、討厭或是感受中起伏波動。喜歡,就很開心;討厭,情緒就被干擾。順你的心就感到如意、快樂,不順心就怨恨不平。這些隨著境界的起伏都是自心的變化、在意、想法所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感受想法,這些感受想法、意識心,若不能真實的放下,就是執著在虛妄的假相裡。

很多修行者都用意識、感受、想法修行,放不下自己。只要﹁我﹂放不下,就難以成就。﹁我﹂的部分包含很多︰十八界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六根所生的見、聞、嗅、味、覺、知之作用︶,裡面所含很微細;這些主觀讓我們有好壞、對錯,喜愛或討厭的感受。

有些人修行,是用壓抑的心,用勉強自己的心在修,修得乾瘦多病,一副苦惱相。真正的修行者,他用心在出離虛妄,他時時在修正自己,天天法喜充滿,他的修行是開心、喜悅的。他每天都回歸在八正道中︵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認為這是他生命應該做的。他常懷喜悅,天天在淨化自己的癡迷、妄想、執著等諸障礙,非常珍惜今生得遇佛法,與感恩善知識的點撥。他很用功,因為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其他的,沒有一件事比此事更重要。擁有很多事業又如何?心靈的安定依靠,並不是在財富的多寡或在名聲地位上;說穿了,縱然財富堆積如山,也是過眼雲煙,徒增煩惱已。

其實每個人原本是佛,心性都很善良,可是我們都迷失在世間。要知道,修行的精髓非常深奧,主要是針對自心下手。很多修行者修幾十年了,還是無法契入。什麼原因呢?原來是魔心魔性隱藏在裡面。什麼是魔心魔性?就是自己的私心慾望。

不是只有讀經才叫做修行。修行是在生活中練習如何才能自然祥和安定?如何放下自我、無私奉獻?如何清淨安定、慈悲柔軟?時時刻刻都在練習。如果有感受情緒、理論知見很多、分別計較也多;有這麼多的看法想法,當然得不到清淨。生活中要不斷地反觀自照,如果還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那就是磨練不夠,每次受到重一點的打擊,就痛苦得躲在棉被裡哭,哭完又忘了。能夠看到自己缺點才會有進步,所以當我們被逆境折磨時,能不覺得是在受折磨,這就是功夫;從有傷感,變成沒有傷感,就是在進步;從有在意計較,到沒有在意計較,這就是成長。

世間不如心所願的事可多了,家中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天天跟你對抗,你還是要無奈地接受;不然又能怎樣?所以從無奈地接受逆境,到很平常心地接納,再提升到不覺得那是逆境,這就是學習成長的一個過程。你能一直保持在祥和安定的心性上,對世間脫落、放鬆了,那你讀經就無所求了;也就是你沒有求專一,沒有求清淨,讀經就只是讀而已;唯一要練的功夫是怎麼樣不讓妄想起來,只要專一讀就好。它的深度是很自然慢慢深入的,絕對不是在想法中深入的;有想法就深入不了!

是故談修行,要先明白:為什麼我會有痛苦煩惱?為什麼生活會不快樂?調整自心,依照正確的方向不斷地練習,世間的障礙就會慢慢減少,自性的障礙執著也越來越少,這樣你就越清涼自在。所以,深入了就會明白,修行要先把一切自我的想法、欲求、知見放下,這樣進步才會快速。否則都是意識心,都在搞表相,裝模作樣;因為內在的欲求還在,如貪戀情愛、財富等,都還放不下。所以這就是自己要去檢討、反省的點。你最後會發現:原來進步不了的原因就在此。

明白了就針對這些障礙努力反省檢討、改正,煩惱自然會減少,情緒會穩定,智慧能明白,一定能得到幸福與安定。所以,要用心捨下虛妄,有捨就有得;捨下了虛妄,就得到智慧。如果我們迷失在虛妄裡,智慧就會被蒙蔽。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練習看破與放下微細的執著。能否放下?就看我們的用心是否老實專一、堅定不變、至真至誠。這是我們修學的態度,也是成就的關鍵。

二、修學的目的

修學的主要目的,是認清自己的障礙,然後針對自己的缺失,學習看破放下。對周遭的人事物不要太在意、太主觀。有些人因為染著太重,對名利放不下,這時你跟他談﹁名利是虛妄的﹂,他無法接受。他的起心動念,都落在個人的得失、好壞、成敗上。別人的勸諫他無法聽進去,因為他認為這對他目前的生活毫無幫助、毫無意義;甚至認為佛法很空洞,生活都顧不好了,還去顧佛法?他可沒有閒工夫聽你講這些無聊的話。他之所以會認為學佛是無聊的,是由於強大的主觀與執著障礙他的智慧,但是他不知道。像他那樣對佛法產生誤解的人,還真不少!

其實生活雖然忙碌,並不礙修練清淨心。有的人因為受情緒、思想或命運的干擾,就放棄工作去修行,這樣就能改變命運嗎?並不盡然!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煩惱,與真正讓命運坎坷的障礙是甚麼,然後思考要如何去消除這些業力的干擾,這樣才能脫胎換骨,改變自己的命運;否則就要繼續迷染,繼續痛苦。迷染重,煩惱和障礙就多,執著和痛苦就深;解脫了,就輕鬆自在、沒煩沒惱。

這一切都是在業力的控制中,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怎麼逃脫業力的干擾。這個業力從哪裡來?就在我們的執著與放不下的欲求裡。我到底在意甚麼?要名聲、要地位、要財富?這些執著都是來自於內心的慾望。所以談修行首先要捨欲離見,這是有次第的。用意識心修行,執著知見,不能離相離見,無法三輪體空,執著難破,佛法也只是理論,仍是表面現象,不得契入根本自性的清淨。

三、修學的基本態度

首先,必須培養善良柔軟的個性,放下主觀看法,接受與己不同的人事物,隨時保持祥和安定的心性,這是修行的基本要件。

其二,深信堅定的意志,沒有疑惑,真心誠意的學習態度,老實地依教奉行,願意開始調整自己累劫業力所產生的假我。

第三,放下對紅塵的眷戀,自心慾望要淡化,所有世間幻化的境界,皆以平常心看待,包容接納一切看不慣、不順心、不如願的人事物。回歸小我、謙和禮讓、無私奉獻、願意放下自我,至此修行才算是從內心下手。

真心放下貪、愛、取、纏,才能開始學習老實安定;否則只是修表面,改變不了什麼,也不可能脫胎換骨,破繭而出,由凡轉聖。眷戀自心喜愛,世間看不破、放不下,才是真的累。不能改變,再高深的法也不攝受,實際上是完全沒用的!

所以我常說,法無定法,沒有深淺高低,只看能否相應攝受;能攝受你的心,因而改變自己,就是無上上法。反之,若只是做表面給人看,縱然法再高明,自心不能攝受也沒用!因此,基本修學的觀念與態度,必須正確。運用的法必須相應攝受,行進的方向必須清楚明確,這才是真正懂得修行的人。

但是太多人學佛,都在做表面功夫,這根本是在浪費生命,不如好好地在世間多做些有益眾生之事,比假修行來得有意義。這種人修行都在盲修瞎練,又以假我的知見看法為真,以這樣主觀,陷入在以假當真的虛妄境界中,不斷評量世間種種;卻不知自己已經迷失於虛妄之中,實為可惜!若是表裡不能合一,至真心尚未出來,其實就是因緣尚未成熟,聞法也是左進右出,很快就丟掉了,此等眾生,福德因緣不具足。能夠實際修到無我之境地,而不是只在頭腦知道而已,這就是真功夫了。

四、修學的過程與方法

回歸簡單︱由繁入簡,由簡入一

「由繁入簡,由簡入一」,這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真實的修行最後是回歸到一。我們把眾多的執著先回歸到一,讓我們的執著只剩下一個︱就是念佛。念佛也是執著,但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萬般雜念妄想,回歸簡單。

這樣修學的過程,絕不是頭腦明白道理,就能做得到的。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由繁入簡,由簡入一?我們的想法、妄想、追求、煩惱,我們的俗務纏身,我們在意的親人眷屬、財富、名聲、得失、分別等等,先把這些簡化;也就是生活中什麼都沒有眷戀,都不計較,都願意付出,沒有執著;面對世間一切境界都只有說︰﹁好!謝謝!﹂完全感恩、奉獻、付出。這樣一切都簡單了,最後連想法也沒有了,就只剩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真正專一了。心中只執著念佛而已,到最後連這個念佛的執著也破掉了,不知誰在念,念而無念,那就成就了。

為什麼要修行?無非是要消除我們生命中種種的無奈、煩惱、痛苦等等輪迴因。生命是疲勞的,我們所得到的,最後都是空夢一場。可是我們在夢幻之中,就是放不下我們所喜愛的執著,怎麼樣也看不破、放不下。很多人年齡都不小了,頭髮也發白了,那還剩多少歲月?各位一定要沉澱下來想一想:我活到現在到底真正擁有過什麼?我的心真正地安定過嗎?我的心有真誠地對待自己嗎?我對人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坦蕩而有良心的嗎?我有沒有了解自己的生命?也許我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明白。

我們要用真誠心去面對自己,看清楚我對世間還在執著眷戀什麼?追求到了能滿足嗎?能歡喜而沒煩惱嗎?因自心的不滿足,所造成的這些煩惱,自己能看懂了嗎?這樣漸漸地就了解自己了。然後把這些迷失妄想脫落,不要一直住在主觀意識上。

認清了就放下,好好堅定老實地修正自己。破了虛妄,心就沉澱老實了,這樣才能夠專一。生活要回歸簡單,不要在世間搞人我是非,眷戀名聞利養。要回歸簡單生活:一個信念、一部經、一句佛號,老實安定地付出我們該付出的,將隨緣平常的心,依止在老實安定之中。

回歸簡單的方法

如何回歸簡單?在生活中不起私心、妄想、雜念,願意還債消業而不再為自己;只有真誠感恩、懺悔自心、無私奉獻,不論境界好壞,內心皆是隨緣平常。不論內在、外在,先回歸到簡單,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妄想。試想︰天天妄想紛飛,怎可能清淨、祥和、安定?回歸簡單是幫助我們讀經念佛更加清淨安定的輔助過程。

生活要由繁複化為簡單,而真正明白的人,並沒有繁複和簡單之分別;因為那只是過程。我們必須先回歸清淨安定,才能夠慢慢老實專一,止於正道;一切虛妄、邪境才能突破,這才叫做正。如果不能回歸簡單,我們的所知、欲求、雜念、妄想,多到數不清,那樣念佛沒有用,喊破喉嚨也枉然。除非是與清淨相應,開悟了,自然就沒有繁複與簡單之分了,那就可以接觸一切繁複,屆時你所接觸的人也會受益;因為你沒有追求。

修定

為何要練定功?就是為了不被境界所迷惑,否則我們會一直隨境而轉。為何要不斷地修定?修定是對境練心,不去壓抑我們的執著,而是看清它、破滅它、放下它,再將所有的雜念回歸於一念,進入三昧正定。不斷地修定,是幫助我們破除這些執著,讓我們的定功越來越深入,而不再被境轉;不易被境轉,就不易造業;不被境轉,心是一念,就不會迷失。有了定功以後,覺照力就比較強而敏銳,這就是為什麼要練定功的原因。

這樣慢慢深入到一個程度,根本就沒有定與不定的問題,因為已經是無時不在定中。過程中,要由粗變細,由細變無,正所謂:無定不生慧,無慧隨境轉。心從意下手,意淨自然定。無時不在定,自能心轉境;不在自我不在法,不是這樣或那樣。法法皆空大自在,五蘊皆空是自然。

眾生未到定之前,仍然必須借假相的﹁有﹂,悟到虛妄的﹁空﹂。層次不到位,不可以用﹁無我﹂的空來生活,仍須執虛妄的有,直到悟無生之境界,出離二元。未達此等程度之前,必須經歷從﹁有﹂到﹁無﹂的過程;因為不可能一下子跳到不住兩邊。要有方法,然後才知道怎麼練。從沒有﹁定﹂到﹁有定﹂,從有定到深入,從深入到無時不在定中,恢復自性清淨,這是過程。

在知的部分也是如此,從不知到知,從知到透徹,透徹才能放下,也就沒有所知障了,這是有次第的。自己願意往這個方向去練習,才能越來越深入,越深入就越能明白老師所講的,也就不會只停留在言語所表達的片面理論對錯上。

︽無量壽經︾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一句經文,十個人就有十種解釋,因緣果報也是各有不同。每個人面對境界的感受不同,有的人受,有的人不受。修養好的人被人辱罵了,還是如如不動;也有人稍微被指責就火冒三丈。所以,修行就是看清自己會起感受的地方,然後破除在意的點。

至於現象是否存在?經上說:﹁一切都是空性。﹂對於執著﹁有﹂的人,它確實存在,現象是有;認為﹁無﹂的人,現象是無;出離二元的人對現象就不起感受。可是我們還達不到轉凡成聖的程度,心裡還有動盪、分別,那它就是存在;它有,就是有!

再舉一例:桌上這個盤子,它存在嗎?這要看各人的程度了。我可以說它不存在,也可以說它存在。說不存在,是因為萬物本就一體,只是因緣幻化,哪有分這個、分那個?說它存在,那是人們本來就一直在分別,所以它就存在。這是因程度而起的想法、看法,直到這些都看破、沒感受了,不被影響、干擾了,都接受別人的存在與看法,就沒有所謂的現象了。

修行到底是誰在修?知道佛理的又是誰?如果真明白﹁非我非非我﹂,就知道︰明白道理的人不是我。但是如果起這個想法念頭,那還是有﹁我﹂,這是非常微細的。不是說這樣就已經破掉這個有我的虛妄|我見、我知、我所有。雖然知道要破掉,可是都不徹底。執著這個道理的是誰?喔!頓時開悟就明白了。裡面太細微了,很不容易參究,還是老實地「淨念相繼」,學習怎樣降伏虛妄,破除執著,直到真心湧現,就自然相應,自然明瞭,這樣比較實際!

懺悔

要清楚自己的心是安在何處?是在紅塵欲求?還是在清淨安定處?如果不清楚就是盲修瞎練,還以為是在修行。盲修瞎練不是真修行,試問:真心若沒顯現,如何破除虛妄表相?我們可以尋找一些工具,即所謂的法門,來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產生堅定的信心。多讀佛經論述也是一種工具,主要是要幫助我們把深信、堅定、專一、老實,這些定力先浮現出來。

學佛是學習消除我們的業力障礙,明白以後,再把工具放下。如果拜懺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問題,知道應該怎麼去改變自己,那麼經懺就是一種工具。什麼工具能讓我們攝心,發出真心,那個工具就是無上上法。會讓我們真心改進的就是好方法,別人認為好的法門,如果我們無法感動,也不想去做,那這個法再殊勝,對我們也沒用;所以,要找出能讓自己真心去做的方法。

有些人因為個性很執著放不下,所以就要藉由一些懺悔法門,例如拜三昧水懺,來發出真心的懺悔,使自己願意改變、調整、放下自己。懂得改變、調整、放下自己,就是在修行了。懂理論卻不願意真實改變自己,這不是修行。

調整改變自己,要由粗變細。因為執著很微細,而且很廣,每個人隨便說說就有三、四十條。比如說﹁計較﹂裡面就有數不完的東西:計較別人比我美、計較別人比我有錢、計較別人比我行等等,樣樣都計較。這種微細計較的心,如果沒有除掉,也是修行的障礙。而每一種計較裡面,還能延伸出更細的東西。

分別更是講不完,分別的題目可大了︰萬象虛境的分別、陰陽五行、二元現象裡的對錯、好壞、得失、成敗等等,各種分別裡面又有更深的念頭,都是我們的障礙。因為內心有這麼多的分別、計較、私心、私慾的執著障礙,所以要懺悔。一個一個慢慢地懺、真心地懺、努力地懺,懺到最後,都願意放下,進步就非常的快,這就是在修行!

其實年華慢慢會老去,不久我們就要排隊走人了。對世間擁有的一切,縱然緊抓著不放,最後還是帶不走,只有帶業去輪迴。放下就脫離了;不放下,還是會老、會走。我們要當做現在就要走了,這樣才會放下。道理很簡單,執行很困難,因為這要具有堅定的意志和明白的智慧。智慧的明瞭,要透過多聽經聞法,了解生命的障礙。越明白,就越願意放下;放下越多,心就越堅定。如果放不下,意志就出不來,這都是相關聯的。

遇到關卡要一一突破,最後一定會得到法喜。如果是一個智慧不明的人,就天天拼經濟,忙得不可開交,對生命完全迷失。只知道別人都這樣做,他也依樣畫葫蘆,只懂得要賺錢享受,觀念完全轉不過來,等到斷氣後一無所有,那就後悔莫及。

能提早明白,就是有福報的人。發現生命的根本,才知道我們哪裡被扭曲了,原本自性清淨被甚麼障礙了。把這些調整過來,人人都是大菩薩。自性本自清淨,只要願意回歸,自然恢復本自具足與佛無二無別的智慧。但是要努力,因為累劫的執著,不是那麼容易破除的,一定要認真付出。

自然中自然相

真理只有一,沒有二。對錯好壞、得失成敗,都是二元現象。所知只有一處,沒有二處。古今中外的智者、歷代的高僧聖賢,都是在講﹁無我﹂與﹁無所為﹂的清淨安定;怎麼練就是在練這個,怎麼破就是在破﹁自我﹂。

念佛必須專一,對世間真正地放乾淨,這樣念下去,自然會產生一些現象|專一產生的感應與清淨。感應道交,這個清淨才能進入同體不二,但也不執著一或是二。

妄想雜念很微細,為什麼不能念無所念,一念不生?有時候我們也找不到答案;因為自己看不到。只要勇於把隱藏在內的東西掏出來看,例如對世間的貪戀與慾望追求等,這些潛藏的魔性能連根拔起,才能潔淨。

什麼叫自然?︽無量壽經︾云:﹁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是不經過自己的所知、所想、感受、追求。好比入定,並非心裡想入定就能入定,總的來說,不能有想法、念頭,而是要老實專注,讓一切變化都在自然中發展。其實不論我們練什麼定功,它都還是有為法的定,因為有我就有現象。譬如氣功打通三焦、任督二脈,脈輪的通暢等等,這些還是在有為的現象上。要從有為的現象上提升︰從沒有這個現象,到有這個現象,再從有這個現象,回到沒有這個現象,它是一個過程,一切讓它自然發展就好。

面對所有的現象,都要知無所知、見無所見、做無所做、心無所想,出離無生無滅的狀態,而達到根本究竟處。這些過程並不容易,但是不要想太多;只要把深信、堅定、老實、專一念佛,這些基本功先練好就夠了。

心為什麼浮於世間雜念,不能專一、不能老實?好比那漂浮在海面的瓶子,隨著波浪起起伏伏,波動很大;反觀在海底的大石頭是沉穩的,波動的現象就很小。我們的心也一樣,它是雜亂的、漂浮的?還是沉穩得像海底的大石頭?兩者的安定度不一樣。若是隨著世間各種境界而轉變︰見到喜愛的就攀緣,厭惡就排斥,當下的心隨境而波動盪漾,意識分別、感受、妄想立即產生;這猶如隨浪起伏的瓶子,到處飄盪。如此雜念紛飛、不能安定的心,如何得清淨呢?

真正明白佛法,就是回歸到我們的用心。我們用什麼心學習?我們要問自己是否深信、堅定、老實、專一?如果不是,那我們要怎樣回歸到這樣的狀況?我們要懂得如何選擇,而不只是研究理論。真正懂修行,不會天天被表相境界或所知、所見搞得雜念紛馳,沒完沒了!因為這樣是安定不了的,心性也得不到清淨。

一真法界

要怎樣才能與一真法界相應呢?真與真才能相應,妄與真無法相應。有我,﹁真﹂就應不到;無我了,﹁真﹂不追求自然也應到,這是非常清楚的。

那個﹁我﹂裡面太微細了。譬如說:我的感覺、我的批判,都在每個當下產生,那就是有我。這個﹁我﹂一聽到別人講話,馬上就有感覺︰或舒服、難過、或喜歡、討厭,認為好或壞、對或錯、善或惡等等,對境界起很多看法,卻沒有觀照自己遇到境界︰心有沒有動了?是否起分別了?

在說話時也要保持清淨安定,說而無說,船過水無痕。心不住於世間,就不會計較,這是一種清淨安定的功夫。光懂理論不一定做到,放下虛妄,自然就有這個能力做到。但是誰願意放下虛妄?願意放下自我?為什麼有的人想放下,卻又放不下?這是因為頭腦意識認為這個﹁我﹂是真的,所以在意識上想﹁我要放下﹂,結果還是放不下。

要發出真心就得多聞。先看破這世間︰為什麼我會迷失在這世間?我認為的、或是我喜愛的、我追求的、或是我容易被什麼境界干擾?或是被污辱、坑害?或是計較利益得失?到底遇到什麼境界心就揪起來了呢?先把這些會影響清淨心的現象,以及自己會在意、會執著的點找出來。

真正修行,是真的願意放下這些世間虛妄,包含自我。如果你願意放下,你的進步是三級跳,別人要一世、二世,甚至無量劫才成就,你不必!你真的只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光在那兒研究經典的道理,到底要研究幾世才能結束?這就是為什麼經過無量劫還沒辦法了悟的原因。

世間包羅萬象,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不論我們做什麼行業,都有自己的人際關係,比如家親眷屬、愛情友誼等,所以我們每天都會面對許多的境界。面對任何順逆境界時,我們都不要去在意,就當作那是練習看破放下的機會。問問自己︰什麼時候不再被虛假的境界所障礙?還被什麼障礙住了?

我們的起心動念真的是太微細了,如果不去把它滅得乾乾淨淨,就會落在自我主觀意識上,以自己的感受為第一考量;感覺不舒服,馬上就有意見,這就是我執。若還在意這個虛假的我,就容易以假當真,情緒常隨著境界好壞而變化。實際上,所有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此要練到凡事都能﹁好好!是是!﹂一切都恆順、沒意見;這樣,我執才算是破滅了。

心若無所求,能隨遇而安、隨緣自在,是心清淨安定。不眷戀紅塵喜愛,則遺憾無處可生。因為我執能捨,才是真修行,才有真實的智慧顯現,才會明白生命的方向,而不會被虛擬的境界所牽引,更不會尋找心靈的依靠。必須看懂|所有因緣幻化的虛境,都還是被控制在因果業力中。

不能真心出離幻化,就無法契入一真法界。時時保持祥和安定,能明白一切,而脫落外境與內在執著的干擾,自然就與一真相應;進而連佛法的知見也不見了,如行雲流水般自在無礙;因為一真法界不在文字理論,也不在所知的法之中,更不在二元現象裡。

五、修行的關鍵

真心

談修行,真心是關鍵。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引發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修學的工具。唯有真心能慢慢流露,而老實、專一了,修學才能得力。有的人去閉關,或者找寧靜的深山清修,只是借用這個方法工具,來幫助自己伏住雜念妄想,讓真心自然顯現。

修行的關鍵在於用心,試問自己:﹁我是否以真誠心在修?﹂何謂真誠心?﹁無我﹂才是真。一個人布施若有﹁我﹂,所做的是偽善。如果我們主觀強大,內心欲求不滿,放不下心中的追求,那樣修行都是做假的,不是用真誠心在修。沒有真誠的心,就無法與清淨光明相應,無法回歸自性本具的清淨。物以類聚,所以污穢的磁場當然與惡道的空間相應。

要改變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於我們的用心。心是包裝虛假?還是至真至誠?其修行結果截然不同。學生聽老師講法,能否攝受真信?真信到什麼程度?堅定到什麼程度?用心到什麼程度?全都會影響淨化自心深淺的結果。如果是疑惑、夾雜,左耳進、右耳出,毫不在意,用心不真,這樣聽了再多的精妙佛理也沒用!心既不能深信堅定,又隨著自己的意識在做分別或批判,想法看法太多,也不願意放下自我,那修行就無法得力。

深信

從古迄今,修學佛法都是在練如何放下自己。跟隨老師學習,要真心真意,要深信、堅決、安定不變,才能真正受益。當老師在教導如何脫落執著,如果學生的態度充滿了疑惑,用心又不堅定,他怎麼能脫落這些障礙與煩惱?明白道理,卻用心不真、不專,學法是無益的;只在道理的表面上打轉,心是調不好的。我把個人的修學經歷和大家交流,只要你願意深信,按照老師所講的用心去做,必能達到心性安定、煩惱減少,提起的都是正念;如此行之,生命就能得到改造,靈魂才能真實淨化。

生命不是我們光用頭腦就能知、能懂的。在洗滌的過程中,生命進入改造,那是不可思議,超乎常人所能想像。我們用心專一地去做,就會越深入,也會越明白︰原來都不是我們的頭腦所知道的東西,也都不在言語上、不在現象上。真實地去做,自然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產生。然後我們對世間的種種看法及過去的愚癡迷惘,就會越來越了解,疑惑的心慢慢減少,也就越堅定。因為實際證明改善了,就更易深信。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破世間的虛妄,認真老實地給自己的生命一次改造的機會,一步一步好好地去做。

當我們脫離了虛妄,而與清淨相應時,身體會產生很多變化,本就具足的智慧也會慢慢恢復,那是很自然的過程。恢復之前,我們只會被那些虛幻的想法、假的肉身,和持續起作用的覺知感受所干擾,心是不安、徬徨、不踏實的;所以用心很重要。

真實想了脫,要看自己用的是什麼心?若還著於世間的表相、感受、想法,不願意放下虛妄,然後又四處去接觸更多的老師,學更好的法;這樣看起來天天是在讀經念佛,其實內心一大堆東西放不下,如此修行就無法老實、專一、忘我。如果不能達到忘我,根本智是永遠不可能恢復的。

老實真幹

大德們都說:﹁真心是關鍵!﹂這非常重要。因為你們的真心無法顯現,我才告訴大家,先從深信、堅定下手。你要是深信佛陀所說,就會發現:﹁原來寶藏在這裡,原來生命的方向在這裡,我怎麼老是迷失在生命的虛妄假相裡?﹂若能深信不疑,並願意放下虛妄、感受想法,堅定﹁我一定要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的信念,自然就老實了。

老實是什麼?心不住於世間虛妄現象而起想法、感受,就是老實。想法很多,就是不老實;懂得佛法,在法裡面打轉,也是不老實。老實,是沒有妄想、沒有追求、沒有比較、沒有分別。老實才能專一,專一而後能忘我。忘我,才能真心顯現;忘我,才能無為而為。在家庭、工作、事業以及為人處世,都能真實地無私忘我,奉獻自己的能力。最起碼,減少有我的想法、看法、我的所求,就是在利益自己和眾生。

修行能讓我們真實放下一切虛妄假相。虛妄放得下來,才能看到真相;否則,都被虛妄所障礙了。我們的想法感受、六根作用,一切世間現象,包括法,都是虛妄!我們都是藉由這些假相反觀自照、反省缺失,來幫助我們提升。包括生命的酸甜苦辣、所有得失,這些外相或是內在的過程都只是輔助工具,幫助我們收攝自心,願意老實安定,看破放下虛妄而已。當世間的虛妄,以及有我、我所有,全都脫落了,自然就見到真相了。

佛陀因為不忍見眾生苦,才以他修行得道的過程教導我們,讓大家能明白,所有的因果業力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們感覺人生很無奈、痛苦、煩惱,處處不如己願,那只是因為放不下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欲求而已。其實,只要能放下,願意安守本分,無欲無求,怎麼會沒有福報呢?反而是不斷地在累積福德;因為奉獻自己,就是在利益別人。若是只為自己,就會傷害他人;如果學法只是為自己好,那還是在有為法裡打轉,還是在造業。

問問自己是否老實,並願意改變,而放下煩惱障礙?是否還在以強大的主觀意識學佛?這個用心很重要!如果還有自己的想法、喜愛、欲求,還在追逐名利,這樣學佛到底又能改善什麼呢?

老和尚常講︰﹁要老實!要真幹!﹂老和尚真是語重心長!我們要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尊重了自己的生命,願意誠心誠意地去做?沒有人勉強你喔!你要是喜歡紅塵,你就去喜歡,沒有人干涉你;只是自己要知道︰未來的痛苦、無奈、不安、煩惱,生命的所有挫折,或者身體的病苦折磨,全部都是自己造出來的,這可怨不得人!

全心全力

讀經要用心真實,內心不要追求。用真誠心,老實讀經念佛,來降伏我們的妄想、欲求。要如何訓練用心真誠的態度?我做事情非常專一,常不顧生命的;既然要做,就不要做半調子,既然要修,就要全力以赴,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很多人在世間抓著很多東西,捨不得放;一邊抓著佛法,另一邊自己的主觀意識也不肯放;手裡抓滿東西,怎麼修?這顆心怎麼能至真懇切?我們一定要專一、真實地去改造自己。如果看不透內心的欲求,放不下世間的眷戀喜愛;這樣說是在修行,是自欺欺人哪!

用心不同,結果差異甚大。如果我們一半想學佛,一半又迷戀世間,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全然至真的用心,今生才可能圓滿成就。︽法華經︾︿提婆達多第十二品﹀描述龍女八歲成佛,就是因為童心純真,念佛就能至真專一,因緣到了,念幾句、念幾天就成佛了。我們學佛,用心要非常堅定、深信、至真;如果是散亂、眷戀、迷失,而不能至真專一,這樣學佛,絕不可能成就!一定要堅定信念、一心一意、貫徹始終,才能成功。所以用心非常重要。

理論知見都是輔助工具,因此頭腦不要執著在理論上。如果沒有出離六道,就得承受無盡又可怕的因果報應與生死疲勞之苦。所以,經上說﹁一心堅勇求正覺﹂,沒有說﹁二心三心求正覺﹂,只強調一心。回歸一心是學佛的精要,無法一心,學佛無益!

在世間每個人都有俗事雜務,誰能夠安住在一處,不被雜務所左右,誰就能安定在清淨處。世間好壞得失皆隨緣,做自己該做的就好,隨時保持清淨安定。我現在在說法,心還是安定的,做什麼事,心都是安定的,它是一個安定的頻率,安定的磁場,做任何事都一樣。誰沒雜務呢?接觸人事物要能不攀不拒,保持隨緣平常,制心一處,就像在讀經念佛那樣的清淨安定處。慢慢練,慢慢提升,一直練到能夠處處都在清淨安定處。一方面對世間看破紅塵,一方面念經降伏自心,這樣動靜都在練。

讀經、念佛,是為了降伏自心的雜念妄想;而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都在對境練心。知道那個﹁我﹂在哪裡?還有心性上的波動嗎?我為什麼還被影響?天天這樣看內心的錯誤,這就對了!袪除雜念,放下虛妄,心就安定了。生活中、讀經中都在練功,天天練功,天天都有成長,最就能達到如如不動的安定清淨處。所以,天天都在練功,怎麼會不成就呢?

看破放下

我們要慢慢覺悟,我們對世間萬物一直想要佔有的這種欲求迷染的心,是虛幻不實的。不但虛幻不實,還會傷害我們的生命。擁有不一定是好事:擁有財富容易讓人墮落,擁有名聲地位增長貢高我慢,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心性。世間人以為擁有就是美好,實際上是在害我們。生活需求夠吃夠用就好,多餘的常做布施,幫助眾生,不以己欲為生活的重心,內心自然坦蕩而快樂。

所以迷染要慢慢放下,要常覺醒,把邪心、惡念慢慢轉為正念、善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先約束自身、管好自心、反觀自照,找出生命中還在執著在意的點:對名利?對親人眷屬?對自我的六根作用?對自己的主觀意識、私心、私慾?種種執著以及個人的毛病習氣等等,一一地檢討反省,這樣就是一直在解開生命的障礙。

當生活中的在意執著完全解開,生命的障礙就破除了,不存在了,生活自然就沒有痛苦煩惱,這就叫做煩惱斷盡。煩惱斷盡,痛苦折磨就沒有了,生活必然是自在、知足、幸福的。

同类推荐
  • 南风未起,爱你成疾

    南风未起,爱你成疾

    那年她受伤放逐自己,走之前给他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简简单单七个字:你是年少的欢喜!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反过来读便是喜欢的少年是你…辰风死了谁都知道却唯独都瞒着南晓月,后来啊,谁是谁的流年,谁又偷走了岁月,谁又遇见了谁……
  • 葬礼上的婚礼

    葬礼上的婚礼

    一个命运坎坷的社会青年肖云,一个富家大小姐赵凝雪,他们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却在一次偶然相遇后,携手前行。当爱情降临时,两人共同勾画人生蓝图,期许相拥一生,不离不弃;当厄运降临时,两人共谱催泪恋,勇往直前;然而一场场的变故,让他们心力交瘁,不得不面对命运赐予他们的一切,既然人间没有他们爱情的栖息之所,那他们就选择在天堂永恒。
  • 关于人生,我有话想说

    关于人生,我有话想说

    关于人生,我有话说,你呢?对人生,有何想法?
  • 崛起之法则

    崛起之法则

    能满足温饱即可,生活能有点小乐子即可,人生不要有太大的波澜即可。这是徐翼遥心里最初的想法。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场邂逅的话,他的平凡屌丝梦还在继续。
  • 都市最强魔尊

    都市最强魔尊

    魔尊重楼重生都市,遗忘一切。带着王者的风流霸道和魔尊的杀伐果断,又有着怎样的命运等着他……而上一世欺骗他的那个人,这一世还会再相遇。
热门推荐
  • 忽如昨夜春风来

    忽如昨夜春风来

    她生来非妖非仙,无意中从一棵梨花树化为人形,被仙人发现,来到仙山修炼。一心只想陪伴在身为上仙的二师兄身边。却屡遭陷害堕入魔道,最后被二师兄亲手手刃,魂飞魄散。残存的魂魄碎片回到人间转世为人……
  • 弑天神魔尊

    弑天神魔尊

    “魔剑出,仙域荡,血屠万里,九族殇“万年之前,在仙域传奇无数的天命子,留下一则预言,却让仙域霸主之一的凌家覆灭,看主角凌天为复仇一步步走上魔道之巅.......
  • 新脑

    新脑

    载入历史的公元二〇二〇年,后来被宣称是人类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技术的革命元年。之后短短十几年,智能芯片被安装在了各种产品上,比如汽车、电脑、手机、家电等等,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之之前几百年都无法比拟的巨变,尤其是智能机器人持续地被批量生产出来,融入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伟大的科技进步把人类从十八世纪的蒸汽时代、十九世纪的电气时代、二十世纪的生化时代大步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智能时代。就在人们沾沾自喜生活在一个幸运时代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智能技术已经将人类的生存送上了穷途末路。还是狄更斯的那句老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两百年前如此,现在依旧。
  • 杀手小姐来复仇

    杀手小姐来复仇

    前世,被一道闪电劈死,重生后,父母被人杀死,且看她怎样报仇。。。。。
  • 天才神医:腹黑圣主追妻难

    天才神医:腹黑圣主追妻难

    26世纪特工叶凌儿,由于任务物品——一枚古朴戒指重生异世——玄凌大陆。什么?刚出生母亲被追杀?父亲不知所踪!!!她仰天长啸,要不要如此凄凄惨惨戚戚?小爷女扮男装游历大陆容易吗?为何总有麻烦上门?赌灵石,创墨阁,虐渣男,灭仇门。摇头长叹,爷不想出手你们为什么总逼我?众人默……明明是你将别人家中洗劫一空还装什么无辜?某天,起床怎么感觉身旁好像多了些东西……抬头只看见某人正一脸无辜+委屈的看着她:“小槿儿,你可要对人家负责。昨夜可是人家第一次!”某女满脸黑线,昨夜……人都晕了,谁知道发生了什么!!!【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冰火岁月

    冰火岁月

    在那个如花如雨,如冰如火的年纪,我们或多或少犯过二,我们用疯狂的行为,证明着自己的存在,用叛逆的行为捍卫着自己的尊严。我们的青春就像一把火,哪怕最终熄灭,起码曾经燃烧过。然而终究归于平静,虚无……
  • 仙邪

    仙邪

    开天辟地之初,封印在三十三天之外的一道灵识修成大道,为祸道界……地水火风出世,身世离奇的玲珑,神龙后裔玄婴,雪山神女之女月夜,神秘莫测的随风……魔帝,大道祖师,谁忠谁奸。冰封雪域,九大连城,惊险重重……
  • 绝世医妃:废柴逆天不好惹

    绝世医妃:废柴逆天不好惹

    她,是21世纪的王牌特工,冷血,高傲,不可一世,一朝穿越到异世。谁说她是废柴,她冷如月炼丹药,开天赋,创元素,刷记录,虐人渣——————不过这个传说中高冷邪王是什么鬼?
  • 绝世宠妃:邪王的刁蛮王后

    绝世宠妃:邪王的刁蛮王后

    被相恋五年的男友和闺蜜背叛,她生无可恋,要和这对狗男女同归于尽,可却意外的穿越了。她是21世纪的乖乖女,一朝穿越,废材要逆天。他是潇洒英俊的逍遥王爷,遇见她是意外,认识她是惊喜,得到她是不可思议。
  • 巫术的世界

    巫术的世界

    神秘文化和神秘现象总能激发无限的遐想,作为一套神秘文化的专题百科读物和速读读物,本系列读本分专题全景式展现了世界神秘文化各个分支领域的历史起源、发展状况,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影视文学作品等等,并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给林林总总的神秘文化一个全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