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46800000061

第61章 高子恒四出岐阴山 戴无旭血谏白沙岭

光韵二十七年三月,白禄兵进东州,围困最安仙嫡,消息急报连城,白悸就令唐谯为援东总管,唐谯在东城安营准备救援,白禄令张匡袁涣阻截,两军各在东城仙嫡东西四十里安营,袁涣轻易出战,夜袭唐营,大败而回,后来张匡巧设减员计、路灶计,两破唐谯,唐谯听闻最安仙嫡被破,遂收军回营,造白悸所设地针固守,张匡攻打数次皆是无功而返,当时陈梓投降,听闻唐谯造地针,张匡不能进,遂上书范逸曰:“唐谯所设器具,虽难挡千军万马,然以肉躯之身,必损失惨重,凡攻守所用之器,必有能破之物,将军若有意,梓在十日之内,可造破此地针之器。”

范逸听闻大喜,就令陈梓督办,又在仙嫡城内采办物品,不过半月乃造数千器械,其物长约六尺,宽三尺,展开如伞状,宽约五尺三寸,其物上有细小钩爪,可以深入木层,四面如角,伸展似盾,可以防御箭弩等外射之物,下有附手手把可以拿捏,兵持此物可以向前,单掌握手,手握刀刃可以断木,此物共有六刃,后称六刃伞,陈梓造此物成又教军卒操演,过了十余日,准备好三千伞军,先传使臣告诉白禄,然后令楚承为将,领兵一万,前往仙嫡西北与张匡合兵,光韵二十七年四月,楚承大破唐谯,斩首六千余人,收复东城南并仙嫡全境,唐谯退守东城,再发使臣前往连城求援。

且说白悸坐镇连城,兵战三线,尽皆败报,第一线是白禄楚承攻克东州,第二线是卫湘伍臣拥兵十数万,竟不能南下一步,此两线尽皆不提,只说第三线西陵王李忌,拜陈逊为监国,听闻白悸造反,诸刘氏有意观望,卫伍陷于武奉,李章追随白悸,陈逊乃问高齐曰:“子恒观今日之天下,从谁可以复国?或自立可以称王?愿闻听教。”齐曰:“自白禄有心夺取天州,至于今日,不过十年之功,然征战无休无止,致使财不敷军资之用,粮用于战而不能足,此纵使拥兵百万不能胜矣。靖西四面环海环山,乃天赐此养兵之所,白悸据此而兵精粮足,可以争天下,此诚不可激其心而缓图之。白禄虽偏安十三城,然数十年为四海一主,天下士人多正其名,虽偶有败绩,然白悸不能胜白禄,而白禄终能克白悸者也。李氏国灭,将军坐镇高州而不可拥兵,此时若随南而攻北,乃天赐此佣兵之机,却不可错过。若能以兵平叛为由,募十万匡复国家之兵,先许以谦卑之言,待十年而国富,天下有变,谁人可以争锋?此乃谋而后动,天下易争耳。”逊曰:“此虽正谋,然高州四面皆存刘氏兵马,李章镇守孝贞,四国又有岑刘,自治司镇守天州,拥兵数万,此高州之地兵不足万余,城不过一座,尚能与群雄一战否?”齐曰:“诸刘氏始随楚承,深恨李氏,李章乃其仇国,刘氏必不能相助,岑敬骄傲自满,自认无敌,此乃军政之大忌,周横之地不必忧矣。刘黯虽有廉政之风,然可主管政务,不过杜魁之辈耳,若遇军旅待决之事,纵使拥兵却必败无疑,此亦不足忧矣。自治司镇守四国,虽兵精粮足然不可一心,可以分散击破,此不足虑也。高州城池虽不过十邑,然足以自守,兵卒不过万余可以招募而集,然若错失机会则再不复有,伏之若能一心,日后匡复国家,只在此时之议也。”陈逊深服其论,自叹曰:“子恒之谋,吾不如也!”言毕就从高齐之言,当时白禄白悸两处皆有密使进入高州,一个劝其绝白禄向白悸、一个劝其绝白悸向白禄,高齐回复白悸使臣曰:“高州城弱,四方皆存君主之师,西陵王敢不从否?”主张募集兵马追随白悸而破白禄,白悸不疑,高齐又回复白禄使臣曰:“白盟主威震四海,白悸乃是逆臣之贼,西陵王誓与贼臣决一死战。”言毕主张募集兵马追随白禄而破白悸,白禄不疑,后有诗曰:

坪原高冢降武皇,异红满天牡丹香。最好先公齐玮事,一字易得万古芳。

始与刘李献言书,未纳而落国家亡。再谋而定阙忠堂,争得十年一统江。

且说高齐年二十九岁,先有娶妻巢夫人,生有两子,长子高仪,次子高炽,此二人皆有谋略,年少有才,此事且等一回说。巢夫人早卒,死于乱军之中,高齐又不喜巢夫人,后来又娶一妻,乃是义灯东遥人,其父母家族不详,该女为孤儿,后世多知其父姓郭,母亲姓冯,因此自有名曰郭冯女,这个郭冯女年二十二岁,尚未许配为人,幼时为遗弃女丢于庙观之中,后来庙中师傅将其转交市民遗养,问女姓名,或曰:“其父姓郭,其母姓冯。”市民曰:“善矣,家长正姓为郭。”言毕取名郭冯女,郭冯女少有才学,常人不及,长成人后曾为侍女、伙计、炼药师等职,但见怎样一个人物:

身材中等,小口大眼,素颜夹杂似粉,袅娜身姿,如登九天玄女,香肤如雪,淡然飘香,似入竹林开花之嗅,雅然自得。翠袖搭笋手、动遮顾人笑。

多有公子听闻冯女之名来踢门槛,冯女皆不能看中,常言曰:“大丈夫生于一世,不立功名,虽生何用?”高齐听闻郭冯女之名,四番谒视方得一见,中间闲言碎语且不必说,当高齐问起高州形势,冯女曰:“高州地狭人稀,若欲做为首先在于有兵,有兵则可以有城,白禄分封四国,许与兵马诸刘氏,然此时天下将变,刘氏不相助平叛反而观望,必失主上之心也,常言处其强者而收降军不以为意,败弱之主而收降卒念其忠勇之恩。四国自治司骄傲自满,皆认为无敌不惧,将军纵有一般兵马,其亦不以为敌,若白禄终于败,则高州之地无可为也。南国虽军不如灵山,境不及天州,然逢敌手可以一心,此所谓从其一时之弱者可以兼济四海,随一时之胜者则世不可以有做为。”这一番话说愣了高齐,几时默默,郭冯女再三招呼,齐曰:“听女师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吾不如也!”郭冯女甚为心慰,乃随高齐,光韵二十六年十月,高州招募两万兵马,自治司接连传令,教李忌出兵濮关攻打伏成,高齐假意答应,但缓慢行军,路过岐阴山,突然一夜内破袭天府重镇孝贞城,大败东陵王李章,斩首三千余人。

消息传至岑敬处,不禁勃然大怒,岑敬,字本章,年三十六岁,身材中等,发浓髯密,鞠墨山州人,久随白悸,乃当初之李氏叛将者也,当时代理周横政务,听闻李忌兵变,正准备提兵攻打,属下戴谦,字无旭,年三十一岁,身材中等,面目白净,鞠墨鹿州人,久为小吏,乃当初伍臣破格提拔者也,素有忠贞之心,当时随在军中做参谋,听闻西陵王兵变,乃上书曰:“李忌李章乃是一脉同宗,此其中必有误会,若能不战遣使通禀,看他如何回复,到时再言动兵不晚。”岑敬虽不甘心,好歹听从戴谦之言,先发付几个使臣,又令横天自治司黄祯代为主管答对东陵王。且说四国本是卫湘伍臣主管政务,郭颜主管军事,自从三人南下又令岑敬代为主管周安,刘黯代为主管燕箔,凡军政事宜尽可决断,又令曹詹、高何、苏沅、黄祯负责地方事务,高州本属西靖辖制,属于黄祯负责,当时遣了几个使臣前往孝贞问话,高齐亲在,回复曰:“吾家主上与东陵王本属一脉,然东陵王封地边塞,却守西属,久在边境欺压,吾主本待忍辱,然东陵王欺压太甚,名曰催促,实则鸠占鹊巢,属下久久愤怒,因此出战,敢烦回复总管,莫听东陵王一面之词,若能听之从之,吾主愿退还孝贞,再不为战。”

此言回复岑敬,敬曰:“若李忌能退还孝贞,并南下西川方能无事,否则大军压境,焚灭高州。”高齐从其言,隔了二十余日新募兵勇三千余人,然后退还,高州军又回西靖去矣,李章一支复回孝贞,属下经常愤怒,皆请缨出战,御曰:“李忌本不足惧,然其属下皆有不臣之心,既然出兵西川,主上且催促其行,看他如何回复,到时再动兵不晚。”李章从其言,催促高州用兵南下,高齐一时回复曰:“粮草不敷,未能准时。”再一时回复曰:“冬降大雪,道路难行。”又一时回复曰:“军心不稳,银饷不足。”一连推脱月余,李章大怒,并未请示岑敬,先发五千兵马镇守岐阴山口,以断高州东出之路,消息急报高州,众皆议论纷纷,高齐笑曰:“李章如此必败无疑。”

言毕以李忌之言传令全军分做三队准备,第一队徐策、田歆为总管镇守同壁、石哨山,敌挡临兴、义灯之西,凡箔洛兵马持何种军令皆不许放进,并有大公子高仪跟随学习在内。第二队唐懿、王孟为主管先锋,南下鞠墨北,镇守要道,凡有南军欲北上之兵,亦是一卒不许放过,并有二公子高炽跟随学习在内。第三队陈逊、高齐为左右将军,前往城东十五里安营,准备反有借口,制造事端,并趁机再攻孝贞府。

当时十二月份,天气渐凉,孝贞府造冬甲八千身,消息报入高州,高齐吩咐属下打扮一身草莽,多打莲花坡逐满大王旗号,将孝贞运往岐阴山的冬甲全部夺了,败报传入孝贞曰:“莲花坡处都是高州兵马。”冯王虽怒,但从岑敬之言未敢动兵,高齐见此无计,又传信至岐阴山营寨,再请曰:“高州已兵精粮足,烦请东陵王借条路过前往濮关。”李章闻言不决,属下曰:“高齐真伪难测,且教三军放开条路,然却不可大意。”李章从其言,令至岐阴山口,高齐领兵经过,夜距孝贞军二十里安营,孝贞军连发细作观察,只是不见动静,夜晚陆续有败报曰:“高齐营寨起火。”孝贞军登高远望,见二十里外火光可以直视,其方向亦有厮杀声,孝贞军正不明所以,忽有败卒至曰:“高州军从岐阴山里杀来,打着陈逊旗号,漫山遍野,皆喊要活捉西陵王。”来敏听闻大惊失色,不敢应战,急令三军回防孝贞,高齐陈逊各领三千军杀来,当夜孝贞军大败,消息急报冯王,当即震怒,夜晚子时,连夜上了篇奏疏送与岑敬。

中间详细经过,字字真言,敬曰:“冯王不必再说,吾早有发兵高州之意,今有君主明令在此亦要出兵。”言毕以周横代政官之权,辖令曹詹高何各领境内精锐,出兵同壁,以遏高州之西,又去邀请刘黯,教诸刘氏起兵镇守石哨山,攻打西靖南,再令苏沅出兵鞠墨迫高州南,此三路军安排妥当,岑敬自领一队,令黄祯田图为先锋,戴谦崔景为参军,其余等东陵王兵马尽可辖制,前往孝贞安营,此四路使臣尚未走远,谦曰:“高州历经用谋,已今非昔比,主上若欲平叛,可以先传信与中郎将,到时再用兵,尚且为时不晚。”敬曰:“吾四国百十余城,精甲何止千万,高州不过一隅之地,胆敢挑衅造反,吾若请示,岂非让天下人笑?”戴谦劝了半响,岑敬不从。

四路军准备妥当就要出战,高齐借道岐阴山口焚毁营寨,那厮杀声都是自家兵马假做,后讹传孝贞军出尔反尔,当夜大败来敏,斩首三千余人,然后回师高州准备迎战,果然不出所料,岑敬亲自领兵前来征讨。高齐发檄文,指岑敬为乱臣,誓要与其决一死战,岑敬领两万军安营于孝贞城内,曰:“李忌背信弃义,枉为李氏延嗣,其属下陈逊高齐等辈狼心狗肺,不安于城,今吾天兵在此,诸臣有何妙计可破高州。”祯曰:“高州弹丸之地,何以用谋?属等愿与三军同往城下挑战,誓斩陈逊高齐首级,献于麾下。”丞曰:“高州虽城弱,然地处峻岭之下,易守难攻,将军用兵他必有防备,不如围而困之,其守则必败,将军未攻而能胜也。”谦曰:“高州地狭,陈逊定是意在速战速决,岐阴山乃通达东南必经之路,高齐必料主上镇守此地,不能过也,然北之融湖、莲花坡处虽难行走,然偷过可至孝贞北,断我东行归路,高齐必谋在此,若能遣三军镇守岐阴山口,精锐则暗伏于融湖之地,高齐必败。”景曰:“陈逊高齐确实是狡黠之徒,意在速战,然高齐若料定如此,实不偷过融湖反而再出岐阴,如之奈何?”二人争论不休,岑敬听的头大,不能决断,这便是寅膑难决的事。⑧④

‖⑧④寅膑难决-注:第一次十八王期的中国和武国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有一次两国发生战争,他们的南方有个穆国,虽然很小,但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中国和武国都想得到穆国的帮助,穆颖王刘景很难做决定,于是找来两个大臣讨论,一个大臣名叫逢寅的说:“中国和武国都很强大,如果帮助了中国而武国胜了,那我们不是要遭殃吗?如果帮助了武国而中国胜了,我们不是同样要遭殃吗?不如我们两个都不帮吧。”另一个大臣名叫田膑的说:“如果两个都不帮,那总有一个是会胜利的,如果胜利的那个倒过头来追究我们,我们岂不是同样要遭殃吗?”逢寅一会儿说要帮那个,一会说两个都不帮,田膑一会说那个帮不了,这个不能帮,搞的刘景非常糊涂。寅膑难决比喻做一些特殊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决定,否则就会越来越乱。‖

御曰:“今不明高齐之意,不如屯守两地,看他如何调度,到时出兵,尚且为时不晚。”岑敬只怕强攻不下,因此暂从,每日发付细作探听消息,等了七日,有消息回复曰:“高州每日走出兵马往返于岐阴山。”敬曰:“莲花坡处可见高州兵马?”或曰:“莲花坡不见兵马,只是四面八方有许多灶饭之烟。”敬曰:“此必是高齐的疑兵之计,先将小队兵马往返于岐阴山口,却将精锐埋伏于融湖,待我镇守岐阴,他却从后杀出断我归路。”言毕就令大张旗鼓前往岐阴山口安营,后分一支精锐埋伏于融湖之东六十里,昼伏夜出,众将听闻无不踊跃称善,尽呼英明,岑敬甚为得意,单等融湖战报。且说西靖北邻大海,乃是横天出入洛川之门户,东接孝贞府,其中一条大路通岐阴山可以北上东行,又有一条小路乃是高州北,可达融湖之地,这条崎岖小路共有四十七道爬坡,转弯过湖甚为艰难,三国时季文子⑧⑤曾有文章称融湖之地曰:

山崖交错,瀑布高悬万尺,或有洞府别开洞天,深藏千丈,石掷于底而未有回音,可知其深。湖映照夕阳,五光十色、旖旎秀山,或如海角天边。遥观云暗,火轮将明。几处烟雨无时休,恰如翻江倒海流,登入绝境幽幽谷,埋没遥山莫回头。

‖⑧⑤季文子-注:季耳,字文子,三国期平城人,礼家创始人季辛的后裔,但是季耳并不崇尚礼学,并且认为人应该无拘无束,曾有文章流传,当时主管北方的孙辂听说季耳很有才学,又是季辛的后裔,就想聘请他来主管宫中的礼,季耳好几次不答应,最后虽然答应了,但在宫中很不安分,最后被孙辂斩首,葬于浮绣山中。‖

方圆八十里内又以莲花坡处最为险要,其中悬崖峭壁数不胜数,高齐差使一营残弱在莲花坡处埋锅造饭,以疑其耳目,暗地里却将精锐分做两队,潜伏于岐阴山处,隔了三日孝贞军镇守岐阴山口,皆以为高齐必过融湖,因此无备,士卒无以为乐皆游戏自娱,高州军探得消息曰:“孝贞军镇守山口,每日皆以掷石为乐。”齐曰:“此乃天赐此无为之将统帅四国,今日三出岐阴,定能扬名全胜。”当夜子时传令动身,人衔枚马去铃,悄悄而行,待与孝贞军相距不远,就传令上马,冲撞孝贞军营寨,但见:

火光冲天,风强劲能断旗杆,军营内醉香不醒者、尚有美梦而眠者不计其数。八千铁甲冲入,如八十头猛虎入羊圈,厮杀呼喊之声不息,哭叫哀鸣之音句句不止。

孝贞军折损大半,败兵回城通报消息,当时岑敬正沐浴更衣,听闻此言不禁一口气上不来,昏厥在地,左右急忙救去,医官诉说无碍,只是不要动气,旦日醒来急召崔景曰:“悔不该从军师所言,如今高齐接连大胜,士气正旺,三胜于岐阴山,必困孝贞,不知军师可有奇谋,可安四国?”景曰:“将军不必忧虑,高齐虽胜,必不困孝贞也。”敬曰:“愿闻军师之意。”景曰:“将军谋四路军围困高州,此线虽胜三线则弊,彼若趁势而进,西南两地则未必可保,高齐有谋之人,焉能不知?此时得胜必回师高州,将军用兵诚不可保守,可以虽败亦进,直出岐阴山,能迫高州,吾知高齐有一妻名唤郭冯女,平城人氏,高齐甚为喜爱,此女虽未在平城,但亲人具在,可以传信与和国巡御史廖志,教其捉拿郭冯女一家,此虽不能打败高齐,亦可扰乱其心,又可做人质。”岑敬以手加额曰:“吾若早听文盖之言,何以落败?”崔景口称不敢。

适逢二月二,四国有嫁女回家省亲之俗,因此郭冯女也在平城,又说和国巡御史廖志,是个阿谀奉承之徒,前城主贺敏、巡御史魏休誓不从白悸而待盟主令,廖志乃其属下,于是勾结周安自治司苏沅,谋害魏贺,代其为政,当时听了岑敬命令,亲点五十甲士前往郭家拿人,正好捉了郭氏三人下在狱中,当时岑敬已过岐阴山临高州,听闻廖志捉了郭家三口,急忙要其解往中军,问郭冯女曰:“不知夫人以高齐为何种人?”冯女曰:“不知岑君以我丈夫为何种人?”敬曰:“高齐利益熏心,不从主令而私自拥兵,造反于高州此乃不臣,其枉顾主言,出尔反尔,名以出关,实则卒灭同袍,此为不仁,高齐不顾天下人唾弃,断盟绝交,狼子野心,致使三出岐阴,此乃不义,如此不臣不仁不义之徒,枉为人也。”郭冯女笑曰:“岑君之言好生有理,先人所言圣人书,为人者首在于义,其后为忠臣,白悸弑叔兵变,集结乌合之众于空云山,此乃不臣,白悸自诩为白氏延嗣,偶然有功,不顾天下人唾弃,身谋要职而不自足,反而贪图大位,亵渎重器,此乃不忠,白悸玩弄权术,致使良言不进,谄媚谋位,大者上书而遭贬斥,小者忠言而得族灭,此乃不仁,此贼不顾礼义廉耻,本性浮浪,是以迫害兄弟、胁利手足而成人主,此乃不义,有此不臣不忠不仁不义之徒,我丈夫起而反之,或以性命不顾一族后事,此乃大忠大仁大义之辈,汝这宵小之徒,焉能知否?”

言毕冷眼斜视,岑敬无一言可对,大骂曰:“汝休得嘴上厉害,今日大军压境,只需一声令下,高州皆为齑粉,汝若能劝动高齐来降,方不受辱,不然今日汝将身首异处。”言毕整饬出战,在城外喊高齐出来说话,高齐本在城内,知道岑敬不退反进,又思郭冯女回家省亲,自料岑敬营内必有能谋之人,然后差使前往平城打探,回复曰:“夫人一家都被廖志捉了。”高齐大惊失色,连夜奏请西陵王曰:“臣不自量,愿救夫人于囹圄,更能退城外兵马,祈王上恩允,与臣共同调兵。”言毕再三叩拜,李忌从之,高齐因此有准备,曰:“岑敬兵临城下,必以夫人一家性命教我答话,到时不必与其相商,只说我不在城内便好。”陈逊从其言,曰:“亏得汝为统帅,岂不知以一女子可破城乎?高齐不在城内,杀剐悉听尊便,然吾有一言相劝,今日若杀此女,日后大司马破了天府,定将汝等亲眷一个不留,还望大主管三思而后行。”言毕不等岑敬说话,一转身回了门楼之后,岑敬见不济事遂收兵回营,当时崔景奉命镇守孝贞,冯王一部在前,东陵王主管粮草,其余等各州城兵马大部不存,皆随卫伍下西川去了。

岑敬无计破敌,只待同壁石哨山等地战事,常言人待重事之果,常不利于己,而并不如意。当时先一路回复同壁消息曰:“曹高兵临同壁山,与刘氏约定首尾同攻,然刘氏并不出兵,自治司因此不敌,田歆又游说刘氏劝其不动,徐策大胜。”又一路回复鞠墨消息曰:“苏司兵出鞠墨,然高州早有防备,奔袭不成反为所败,唐懿王孟三断中军,截至聚拢山,苏司被困十七日,三番请示刘黯要其出兵相助,刘总管默然不应,因此不敌。”又有其余三路信使络绎而至,曰:“两路军尽皆危险,刘氏与高州暗中勾结,曹高无兵,聚拢山不保,事已万急,请主上速发援兵。”岑敬听闻大惊失色,不禁满头下汗,正无计可施之间又听消息曰:“黄祯田图密谋造反,勾结高州侍臣裴绩有降敌之意。”岑敬大惊失色,急召众臣议曰:“三司兵败,诸刘氏各心怀鬼胎,高州闭城不战者正待此消息也,今日如此,其聚结三路军必来敌我,军内黄田又密谋造反,此孝贞之地早晚不保,如之奈何?”谦曰:“此时高州诚不可破,在此徒留无益,不如早归,留的残余精锐尚能保守,待日后上书中郎将平复再战,尚且为时不晚。”岑敬愤怒,恨不得活捉了高齐抽筋拔骨,无奈精锐不存,乃暂从戴谦之言。

光韵二十七年四月,高州军大败曹詹、高何、苏沅,汇集三路军四万余众,分十六营镇守岐阴山各路通道,围困孝贞府,只要救郭冯女性命,岑敬无路可去,又见四面八方都是高州军,急问出路,向导曰:“岐阴山东北有处滩头,名唤白沙岭,岭内有条栈道,可通孝贞府,鲜有人知,易守难攻,只是荒废数十年,不知可通行否?”谦曰:“岐阴全山皆有高州兵马,独东北一路不见,高齐必是知此栈道,故守通达之路而阙白沙岭,主上若往定是有去无回,为今之计只可决一死战,若轻入险地,后悔无及,万祈思之。”岑敬犹豫间,忽闻岐阴全境皆呼曰:“活捉岑敬。”岑敬诚惶诚恐,不敢再战,前往白沙岭准备暗渡,高州军封堵隘口,并有重兵镇守,从高齐之言不放孝贞军一兵一卒,岑敬至白沙岭使人探路,回复曰:“栈道不知所踪。”岑敬大悟曰:“又中高齐之计!”言毕复问戴谦曰:“高州军狡诈如此,今至绝地,不知有何计策可退敌兵?”谦曰:“好在白沙岭易守难攻,郭冯女又在营内,可以遣使与其通好,诉说罢兵休战,以孝贞为界,东陵王割地赔礼,多付好处,待日后中郎将返回再报仇雪恨,其若不允,又可令细作随使前往刘总管处,并与三司求援,此地尚可保守。”

岑敬不得已,一面将郭家三口好生款待,一面令细作跟随使臣与高齐议和,细作得以偷过,联络三司准备救援,这个使臣一连七日见不到高齐,细作欲偷过营寨,早被高州军谋害,高齐见此时机,急见孝贞使臣,似个满头大汗,刚从外城狂奔而至,拱手答礼曰:“使臣一路辛苦。”几个使臣说明来意,齐曰:“待吾请示王上,再来回复。”言毕与众使臣同见西陵王,李忌整冠端坐,高齐跪地请示,再三拜曰:“东陵王遣使通好,愿奉军资,并退还孝贞全境,永结同盟,誓不背反。”李章佯怒曰:“舟行分封时孝贞本属我境之地,此乃李章不顾同宗之情,甘为前卒,驱兵压境,今日落败方才想起同室同族,脸岂不羞?岑敬之心当我不知否?待伍臣回师与吾决胜负,吾誓不做田宿等辈之人,岐阴兵马断不可回。”众使臣听闻皆面面相觑,犯有难色,高齐佯作为难,再来上书曰:“臣一家性命,都在东陵王身上,祈王上念在臣尽心竭力,尚有苦劳,可怜一家老小,臣愿劝东陵王再割丰虞⑧⑥之地,订盟立约,再不为战。”章曰:“岑敬反复无常之辈,虽有使臣代转之言吾只是不信,除非先割让丰虞,退还孝贞,并手书盟约,然后放人质,吾方能退兵,否则镇守岭南,三军攻山,活捉岑敬。”

‖⑧⑥丰、虞-注:丰指的是现在的鞠墨,虞指的是现在的新砚。鞠墨这块儿地方在共父命名的时候,十之八九都是草地,后来教化人民,在这里开垦,竟然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因此取名丰城。新砚这块儿地方,当时还没有名字,后来共父的门客,有位姓虞的在新砚治理,很有名声,所以后来的百姓,就把这里命名为虞。‖

高齐佯作大喜曰:“此事都在臣身上。”言毕与众使臣返回,就按西陵王所言,要岑敬照办,众使臣听闻面有难色,齐曰:“吾费劲口舌,虽是保一家性命,然东陵王与岑主管性命都在此处,如若不从,盟约悔矣,有何可犹豫?”众使曰:“待某等回复主上,再与大司马回话。”齐曰:“吾虽有心等待,然王上未必等得,敢烦使臣快些返还,若误了十日期限,到时攻打山上,齐亦无所能为也。”众使臣从之,回复岑敬如此,谦曰:“此必是高齐所谋,主上却不可从,若从亦要待其撤兵,吾三军返还孝贞再言不晚。”岑敬也是如此主意,使臣回复高齐,高齐就与众使臣再与西陵王商议,忌曰:“若吾被岑敬困在高州想要议和,岑敬会同意否?”言毕拂袖而去,众使臣不敢怠慢,回复岑敬如此,当时过了六日,岑敬颇有退还人质,割地赔礼之意,谦曰:“高齐反复奔走只为救一家性命,若将人质退还则三军休矣。”岑敬不言而去,戴谦回营心知岑敬有心投降,当夜徘徊不眠,乃自破手指,取绢用血上书,后有文曰:

‘素闻兵战交心,心者,虚实诡谋也,将之所以死战,忠义之臣,齐逊二将乃是上主李昶托孤之臣,复军政之官,李忌虽有王上之名,断不可主,二将虽名为其属而可调兵,高齐自演逼迫之计,意在家人,心在丰虞之地,若听高齐之言,则丰虞不可饱其腹,四国震动,是去西川小疾之患,而添高州重症之病,望主上定要三思而行。’

当夜时过,岑敬已有退还人质之心,旦日侍从携戴谦血谏之书奏请岑敬,岑敬不以为意,执意立盟,戴谦慌忙而至,再来上书曰:“三司虽败,然有兵尚存,黄田虽反,然城池尚存,主上若轻易立盟,四国以后不得安宁,宗族亦不可保。”言毕咬牙切齿,嚼唇流血,岑敬听不进去,自不耐烦,拍马向前,大喝曰:“汝休得在此胡言乱语,不闻将者可忍一时辱,报仇雪恨,汝乃书生之辈,焉能知否?快快闪开。”戴谦见不济事,在前拦住马头,抽刀按在颈口,大声曰:“主上此行,必是有去无回,臣何忍心不以为劝?主上若前进一步,臣愿自刎,只是却不可立盟,万祈三思。”言毕直视岑敬,岑敬尚未回复,也是机缘凑巧,岑敬那坐下马未稳先行一步,戴谦见此不禁心灰意冷,血热大愤,刀且一横,当日卒于白沙岭上,年止三十一岁,后有诗曰:

白沙岭上万蹄奔,绝境无路愤慨臣。三进良言识人蛊,血谏滩头刀恋魂。

自古忠言多逆耳,难进心头计不闻。他日有悔忆前言,至死方通⑧⑦多已晚。

‖⑧⑦至死方通-注:典出畏子《庄南》篇,原文:“何其有事已成晚者,悔已无用者,至死方通,己之过也。”这个故事的大概经过是,从前有位美丽的姑娘,家中很有钱,地位很显赫,但她却爱上了一位农民,最后和这个农民结婚,这个农民也很爱她,两个人非常幸福,但这个姑娘太爱农民,生怕农民会离开自己,于是每天烦恼,有人对她说:“你可以假装自己死了,看看农民的反应,他如果真的爱你,肯定不会再娶别人的。”姑娘觉的很有道理,于是假死,但意想不到的是农民也太爱姑娘,听说姑娘死了的消息,自己就殉情自杀了,姑娘听说后非常后悔,明白了农民深爱着自己,但已经晚了,农民已经死了。至死方通的意思并不是说死了才明白,而是指某一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无法改变,为时已晚,后悔也没有用,这是自己的过失啊。‖

岑敬不知所措,高州使臣曰:“今与我王约定,时辰将过,主管尚不赶路乎?”岑敬回过神儿来,吩咐将戴谦葬于白沙岭,三军暂屯北十里路口,与众臣前往高营。

正是:西川僵持反小疾,高州不屑成大患。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同类推荐
  • 聆听天堂的声音

    聆听天堂的声音

    那一年,我18岁,在花一样的年纪,却出现了一次巨大的转折,人生没有多少次转折点,而那一次,却改变了我整个人生,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而那一次却不是我所能选择的......
  • 乱七八糟的快穿之旅

    乱七八糟的快穿之旅

    易静的笔记本发出一阵白光,白光过后,床上哪里还有易静的影子,蓝色的床单上,只剩下一个精致的天蓝色笔记本
  • 那些懵懂的

    那些懵懂的

    本文以男主角——叶帅求学期间的回忆为主线,通过纪实地写法,描绘了90年代初80年代末,那个充满激情而又传统的年代,通过作者少年,青年时期,求学的经历,贯穿些许爱情故事,通过大量心理描写,深刻地还原当时的心理变化,来怀念那个质朴纯真地年代。预计本文总字数将控制在15-20万字。本书的绝对主角为叶帅,虽然其中涉及到了她的爱情,但爱情非本书的主调,而是润色需要,让故事可以描绘得更为生动。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职场之中,即书中的腾云集团,与竞争对手企业及公司内部派系的明暗交战,不在多,而在精,皆以爱情为载体,尽力做到牵动读者的各种感官。
  • 白背心花衬衫

    白背心花衬衫

    再也回不到的从前,往事如同潮湿的空气,渗透在脑海中。烈日毒辣,照醒沉睡的心,看有谁能度过梦醒时分?迷雾散尽谁又与谁相偎相依,走出层层迷雾旋窝?
  • 余生,我想遇见你

    余生,我想遇见你

    每一章都是不同的爱情故事,每一章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经历,虽然故事不够精彩,但写故事的人却总是流泪
热门推荐
  • 醉看云起时

    醉看云起时

    他是堂堂一国之主,从小生活在尔虞我诈的朝野,所有的事情都要任人摆布,他以为这世间再也没有他所珍惜的东西了,直到遇见了他;而他只是现代的一缕魂,只因为一口怨气才弥留至今,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运使然,一切就这样措不及防的开始了
  • 明伦汇编人事典九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九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守墓人之碎玉

    守墓人之碎玉

    当守墓人遇上盗墓贼,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呐?身世的纠葛,前世今生的恩怨,古墓中的探险。当一切的一切最终揭晓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最终在等待着他们。引:琳——玉也情丝之寄~碎玉残身土木之所弃?千年轮回之期将近命运之轮扭转逢之日尽情观之——碎玉咳咳好吧上面那段好像有点太文艺了,和我这惊险小说不太符哈哈,其实它就像我的楔子一样是为后文结局什么的做引子的,也是我潜心想了好久才拽了那么几句文词。此文纯属虚构,但绝对原创!在下首次创作,你们懂哒~最后欢迎意见与建议么么哒~
  • 火影之爱我别放手

    火影之爱我别放手

    你在木叶的阳光下,翩燃起火。我在血雾的黑暗里,涅槃重生。如果生命终结之前来得及,我要忘了你血色的眼。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我愿沉沦,以你赐予之名。你不再和谁谈论所谓知己,因为心里早已千疮百孔。你的心里再装不下一个人,只愿做一个对自己也说谎的哑巴。你说,我任何的错,都不及你那一次弃我的罪。如果所有的路都连在一起,我走上一生只为和你相遇。泪枯作灰,心化成血,骨碎为末。亦不悔,爱你一回。愿穷极一生只做一场永不醒来的梦。
  • 我主沉浮之神医驾到

    我主沉浮之神医驾到

    ”公子,请自重!“某女很调皮,勾走了某帝的心不说,转眼间又翻脸不认人。”我很重?你有试过么?“某帝恶劣一笑,来了一记地咚杀;”还我纯洁的帅和尚!“恢复前世记忆的某女掐着某帝的脖子恶狠狠道。”一经售出,概不退回!”某帝暧昧一笑,一记壁咚杀,“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纯洁这个词!”
  • 拘仙

    拘仙

    问道,这世间可有仙?若无仙,我便夺仙,若有仙,我便征仙。我要让这天为我所续,为我所尊!问伊,这世间可有情?若无情,我便忘情,若有情,我便痴情。我要这天为我所改,为我所动!
  • 踏天行路

    踏天行路

    在现实世界了解幻想在火影世界学会生存在海贼世界得到力量以此为基准!我终将踏上这天地的极致!
  • 无尽生涯

    无尽生涯

    叶开的父亲在临死前留下了一部能够改变他的人生的无名气功,在很多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开捡到这本叶开一直都不以为然的无名气功,然后因为是父亲的遗物的原因,每当午夜梦回,难以入睡的时候,上茅厕的时候,百无聊赖的时候,叶开总是拿出来翻看,但让叶开意外的是,在叶开翻读到无名气功的最后一页的时候,叶开的人生因为这个无名气功的原因,忽然发生了让他始料未及的变化。原来以为一直存在在神话传说中的妖魔鬼怪,随之以各种不可思议的态度出现在他的世界,然后在这条已经完全和他的人生计划走偏了的道路上,他是在这条修道长生的路上,是前进还是后退?
  • 校草缠上身:丫头,别想逃

    校草缠上身:丫头,别想逃

    第一次相遇,她惹怒了他,他却对她充满了好奇心,本以为只是个巧遇,却并不像她想的那样,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邂逅呢?
  • 瓜洲闻晓角

    瓜洲闻晓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