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50200000002

第2章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一、学习很苦,没钱招待朋友很苦,不被人了解更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真的很快乐吗?恐怕不是,至少我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有很好的效果,这个应该是快乐的事情。学问不是学习,也不是知识,学问是学习知识后的运用,学问好应该是在人和事方面都做的对,就是知识的运用很正确,就是学问。做人很好,做事也很好,那就是很有学问了。“时习”就是在学习后随时随地去实习,然后去体验,获得经验后去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对了,那当然就高兴了。

现在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基金,这个事情也好也不好,好的一面是许多的年轻人可以有很好的机会去“时习之!”不好的是对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只有学识而没有学问,没有经验的积累而去完成本身需要经验的事情,一是风险很大,二是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他走出社会的信心层面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如何解决。个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在毕业后去单位或者公司去上班,在一个有序的经济体环境里面获得学问,有这个经济体的制度和团队,风险应该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几年后再去创业可能会好很多。

西方的一个很有名的人说学习的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只占15%左右。这个在东西方文化里面可能有所区别。西方的学习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占了很多,而在东方文化中,如何做人做事在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西方没有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哪里来的生活大智慧。我们很多人拼命鼓吹西方的文化与管理。其实在我们东方,管理就是让不同岗位上的人作对自己位置的人和事。现在我们往往在做祖宗学习孙子的事情,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读书无用论”很日盛。岂不知读书无用是因为你读了以后没有去应用,所以你才认为读书无用而已!

“有朋从远方来,不亦说乎?”朋友来了有好酒,畅谈欢颜俱乐乎!孔子他老人家真的是这样的吗?“古来圣贤皆寂寞”况且我们的朋友到底有多少呢?到底有几个是真心的朋友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况且很多人一生都很难找到一位知己。孔子他老人家生活在那个乱世春秋,礼礼乐崩坏的年代。谁能是他的知己呢?他又会怎么这样讲呢?

我们说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思想高远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坚强的决心和信心是不行的,往往会半途而废。孔子在“阳虎之难”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的决心和抱负,这个信念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作为参照。“远”既可以说是距离遥远,亦可以解释为时代的遥远,如果我们把第三句话也参照进去看的话。那么这个“朋”这个知己当然不是远方的朋友了。在他老人家去世五百年后到现在,真朋友假朋友层出不群,孔子当时就乐了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想有名气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有些人从一个“门”到另一个“门”管它好名还是坏名,只要出名就好。社会很大,芸芸众生。想出名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亦是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出了社会才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怀才不遇的时候怎么办?况且还有很多人是怀菜不遇呢?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有人能够了解自己,能做到不愠,实在是称的上君子了!反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己肚子里有货没货暂且不说,学问还没有,学识也勉强凑合,就怨社会、怨政府、怨家庭、怨公司。最后连老天都怨上了!就是怨天忧人了!

许多年轻人到单位上班,人还没坐稳,事还没学会就想着怎么样让老板赏识,怎样做经理等等。其实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员工的工作情况老板比谁都清楚,如果你是一个可造之才,许多老板往往会给你很多的磨难与考验。这就是培养,培养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栽培,你见过栽培植物吗?不但要施肥浇水,还要修剪旁支错接,甚至在跳的高的时候还要掐顶,把职务降下来以便在基层更好的夯实基础。还有就是要养以时日,谁见过刚长出来的植物就会成器的呢?所以说没有老板不掌握自己员工情况的。除非这个公司本身有问题。

有一些知识比较好的员工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也按捺不住,“看得破,忍不过。想的到,做不来。”能成君子吗?能有作为吗?即使一辈子不能被人了解和赏识也不会怨天忧人,可见君子的要求是多么的高呢?

年轻人出社会后往往会面临两个极端,一方面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干,遇到问题后又一下子觉得自己简直是百无一用。其实这个就是学问的第一步,不但要学习和别人相处,学习怎么做事情。还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对自己要宽容、要了解、要反复去感受与总结。有一点可以说说,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思想一定要高远,内心也会因此而强大,即使坏境很恶劣,一辈子无所成,你那高远的思想和强大的内心也会让你宁静智慧的去生活,而不会焦虑和忧患。正所谓“可达济天下,亦可安贫乐道。”是矣!

二、孝的民族宪法精神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爱是人类关系的基础。孝扩展开来就是爱,但是孝又是爱的基础,所以说我们中华名族的基础是人类关系的基础的基础。这个说法毫不酸涩,中国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才能爱天下,爱人类,爱社会。中国这一点和西方不用,西方人也爱父母,但是他们的父母没有享受到,由上帝给代替了。但是爱父母,这个孝比起父母对我们的爱来说,实在是渺小又渺小。虽然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但极少又少的。

孝的传统美德延续下来使得我们兄弟和睦,夫妻美满,亲友和气,朋友患难。也可以说孝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亦是君子的根本,这个本务住了,做人做事的根本也就立住了。这也是仁的根本。

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许多不孝的东西,或者许多假孝的东西。其实还是少数的情况。但是也要警惕的。天下熙熙攘攘,为了小利而父子不和,兄弟反目,妻离子散,朋友变仇人的事情不断出现,其实就是这个本没有务住。更有人会给父母办上百万上千万的豪华葬礼,更是假孝的东西。也是不可取的。孰不知在他们父母健在的时候他们每个星期又能回去几次呢?

再说说犯上作乱,这个话曾经遭受过很多的批评,其实我们看《论语》应该既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又能够参照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来看,孔子所处的春秋是个什么时代呢?孔子处于一个“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动荡年代。从历史来看,从禅让到世袭,从世袭再到表面尊重,再到取代后还留有余地,最后到夺取并弑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啊!所以说孔子从孝至仁,等于是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那么我们对于“犯上作乱”就应该理解一些了。至孝的人做事会有分寸,有节制。亦不会轻易就犯上作乱了!

三、警惕巧言令色背后的祸心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对于我们目前社会来说很重要的。巧言令色,恐怕是我们现在许多人想要达到的状态,因为学会了巧言令色就能够忽悠上级,而且大部分上级就蛮喜欢被吹捧,结果你就可以忽忽悠悠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实际上对我们的领导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人人都喜欢被别人吹捧,吹捧是什么?就是巧言,而且人人都喜欢你顺着他的意思,顺着是什么?就是令色,看你的脸色行事。一个人坐的位置高了,往往会对自己有所膨胀的,膨胀就以为着放松,就像我们吃的太饱了就要松一下皮带一样,结果是什么呢?胖的厉害。我想古往今来,人类这个共同的弱点很难抵御。要不怎么那么多的帝王尽被忽悠了呢?

孔子对这个体察的很清楚,而且对它的危害也很清楚,“巧言令色”四个字可谓绝色阐述,鲜仁矣!就是说巧言令色的背后往往是假仁假义,所以作为领导来说换是要警惕这一点的啊!

四、

自我剖析有多难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大学》的著者,曾子的这个话看起来是轻描淡写,实际上做起来很难,“为人谋而不忠乎?”忠是尽全力的意思,就是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全力去办了没有?我们去一个单位上班,和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对于现在的老板来说,等于用一定的酬劳将事情托付给了你办。这本来是个两厢情愿的事情,作为员工来说,接收酬劳,到单位上班,就是等于答应了单位对你的事情的委托,就是“为人谋”。但是我们是否如曾子所说,我们尽全力去办了没有呢?甚至我们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想的都是今天怎么混过去,今天上班没有人看见,自己偷了多少菜?玩了多少游戏,怎么蒙过老板的眼睛早下班了多长时间?甚至以此沾沾自喜呢?岂不知道你自己是怎么看待你自己的呢?往大了说看看我们许许多多的所谓的名人,整天在说社会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对。我们许多的人开着大排量的豪华车一路到单位,然后在自己的**上开始抱怨政府不好!你看这个道路是多么的拥挤,你看这个城市是多么的污染。那作为公民的你又为这个国家的事情自己做了什么呢?所以说每天都能够总结一下自己到底把事情尽全力做了没有?对周围的朋友做到言而有信了吗?今天自己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好的效果,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如果偶尔总结回想一下还不错了!每天都能总结一下的那我祝福你,你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的。

五、能够把握时机才有资格做领导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在这里是讲领导学的,领导一个组织,无论大小,性质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什么呢?首先是对待事情要认真,“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嘛。认真做事,说话算数,就是守信用。“节用而爱人。”保持节用,把节用下来的体现到员工身上,实现“爱人”的大爱思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民生为本了!

特别要注意这句话的最后一句,“使民以时。”这个时在这里我们既可以讲时间,也可以讲时机。也可以综合来讲。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把握住某个事务进展的时间点----时机非常重要。所谓机会稍纵即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作为领导,除了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信用度,要只要节用来爱人,这些都是行事的态度和做法。最关键的还是在这个时机的把握上。这个不是谁都能够把握住的,只有知识的引用达到丰富的人事经验的时候才能够把握的住。所以一个组织的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关键就是在这个机会的判断和把握上。这点对于企业的领导人来说非常重要。需要细细思量,看看自己是否在这个时机把握的问题上做到了没有?如果你把这个时机的把握都交给了别人去做,那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你选对了接班人,你就可以退休了。二是你就等着倒闭吧。联想集团的柳总再次出山也就是这个原因。在环境出现变数的时候,原来的接班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动荡中抓不住时间上的变革点和调整中的机会,所以柳总也不得不出山了!

六、全面考察干部的方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是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古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同父子,“一日从师,终身若父。”老师对于学生,也是要负责一辈子的。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作为今天来说,这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员工或者提拔干部的一个方法。

首先这个人在家要孝顺,现在许多老板考察员工往往会涉及员工的家庭情况,这一点是很好的。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家不能孝顺父母,你怎么能够让他在组织中把同事当成兄弟一样的对待呢?所以说这个孝是前提,是基础,是考察一个人的第一道门槛。

一个人进入组织后一般都会遇到一个带他的人,这个就是老师了,他对老师的态度如何?这个也是考察的一个重点。往往带他的老师会根据他的情况对其作出评价和建议的。中华文化有“君道、师道、臣道.”精神。那么作为带他的这个老师来说,需要注意的就是“巧言令色”了。

一个人在家里充满了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这种爱会扩展到社会上就是出则悌了。他在组织中对同事,对团队的人是否会像兄弟一样呢?在团队里面做到博爱、亲善。也是一个人群众基础的表现。

上面的“入则孝,出则悌”是做人的问题。“谨而信”则是做事的问题。做事谨慎而有诚信,这是团队中信任的关键。这里要注意的是谨慎的拿捏,过分的谨慎则不可取,过分的谨慎则会变成小器,从而事事拘谨,难成大器的。

爱家人,爱团队里的人,扩展到爱大众,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这样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分寸都可以了。剩下的就是“亲仁”了。“亲仁”是再提升自己一步,向比自己强的人去学习,而不是不屑和妒忌。这些方面做到了,就是一个可以提拔的对象。

最后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今天来说,也是一个考察的辅助。即就是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怎么样?是喜欢学习,乐于助人,每日三省吾身呢?还是玩物丧志,兴趣怪异。这些都是将来在生活和工作道路上的影响,好的影响可以使得团队积极向上,相反不好的影响则可能对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遭受巨大损失的。

七、水平有没有,态度很重要

子夏曰:“贤贤易色;使父母,能竭其力;使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我们看《论语》,许多人看到的都是学问,其实学问是什么?学问不是文学,学问就是怎么样做人做事。子夏在这里说的是如果一个人看到贤能的人态度恭敬,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全力侍奉父母,和朋友交往很诚信,如果没有文凭,我认为他一定是有学问的人。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品比文凭重要,学问又比学识重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仅会写自己名字的老板,生意做的很好,许多人不了解,而且不屑,用什么暴发户、土财主之类的话来讥讽他们,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狭隘心理而已。实际上这些人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学问在哪里呢?就在做人做事上。我周围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许多人在外地工作,时不时都要回家看父母。对任何人都很尊重,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答应别人的事情即使在困难都要履行,对甲方的事情竭尽全力去完成。有时候因为情况的变动,即使赔钱也要完成甲方的事情,从来不会给对方的事情造成困难和阻碍。你说这样的人没有学问吗?是大大的有学问。他们的学问在哪里呢?就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上面。

但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根本不去琢磨这些,自己做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做,但是老是觉得老板欠他的,单位欠他的,社会也欠他的,最后天下都欠他的,就成了怨天忧人了。你想想老天都被你埋怨了,你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这段话要注意“贤贤易色”和“能竭其力”。告子说“食色性也。”爱好美色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要有分寸,有节制。这里的“色”根据南怀瑾大师的意思是态度。就是说看到贤达要有好的态度,也可以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要注意,竭其力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而不是为了孝顺而去做不可为的事情。孝顺首先是要有心,时时惦记着父母想念着父母,至于怎么做,那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去做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每个月只惦记父母一次,那就是自己没钱的时候。这个很不好啊!“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呢!

八、不自欺,不欺人,不被别人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许多人认为这个是要有个样子,所以很多领导就把自己弄的像木偶一样整天板着个面孔,端着个架子,再弄个高档豪华车一开,有时候还弄个保镖、马仔,更狂妄的还弄个车开道,觉得自己很有威严。呵呵!岂不知背后民众、员工如何去感受你这滑稽的威严呢?

君子不重,意思是君子不自重,就会失掉自己的威严。那么自己的学问也就不稳固。每个人处世立身安命,首先自我内心一定要强大,一定要自我尊重,也就是说你看的起自己,别人才能看的起你的。我们见过学富五车的大汉奸,也有许多满腹经纶的为虎作伥者。自己不自重,再有学识也是不牢靠的。

遵守忠信,没有人是不如你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一个人可能许多地方不如你,但必定有几处在你之上的。所以自重后还要尊重别人。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就应该去学习,把自己的缺点改正。不要害怕自己的缺点,也不要怕去改正。这样才是正真的有学问,有水平。

其实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缺点了如指掌,但是人人都怕自我改正,所以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找一个借口去掩盖,从而达到自我的满足。这就是自欺,自我欺骗。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都喜欢自欺,自欺后还喜欢欺人,最后老被别人欺。呵呵!不自欺,不欺人,不被别人欺才是我们一生要练就的本领。

这段总结一下就是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别人,才能不自欺,不欺人,不被别人欺!

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这句话大部分著作都会解释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按时祭祀远代的祖先,百姓的德行自然会归于仁厚了。南怀瑾大师认为这样的解释意思是对的,但是比较狭隘。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终”是结果,“远”是远因。意思是一个人想要好的结果,不如先有好的开始。如果从这个话的意思来看,我是比较赞同南先生的意见的。民德归厚。讲的是民风教化的问题。民风的教化是一个漫长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如果每件事情都把开始的因做好了,那么终了的果就会很好。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循环,社会秩序良好,民众生活和谐。百姓的德行自然就会仁厚了。

实际上曾子在这里还是着重强调了一个教化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讲,现在的仁和是因的话,那么将来终了的果也是仁和的,这样下去,民风就没有问题了。

这里要非常注意“因”和“果”的关系。佛学里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说法。这个千万要注意啊!我们现在的人都是拍着脑袋做决定,然后诚惶诚恐看结果。无论在那个组织里面,这种拍着脑袋做决定的领导实在是多之又多。还有的领导被下属“巧言令色”后就迷迷糊糊的随便拍板,随意做决定,当然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说预期期待好的结果,不如好好分析事的起因,动机。

我记得在单位的工作中,我们的决策往往有几问,这几问解决了才能决定事情的做法和走向,而往往最后的结果都还在控制的范围之内。首先要问为什么要做?然后是怎么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为什么要用这一种方法做?这么做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中途出现问题会有哪些?这些问题出现后有哪些补救措施?只有把这些“因”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决定后放心的睡大觉,因为事情的过程和结果都在你的控制之内,而你又做了周密的安排!所以你既不会担心结果,又无所事事,就只有睡大觉的份了!

十、分寸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与之?抑与之与?”子贡曰:“父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褚异乎人之求之与。”

先把这段的意思大致说一下,说是子禽问子贡说,我们的老师到每一个地方,都打听那个地方的政事,是自己想做点什么呢?还是要给别人一些建议呢?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来求得的,他老人家求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不一样吧!意思就是说,如果他老人家要做点什么,也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来得到,而不是你想的这样的事情。等于是反面教育了一下子禽。

这段话用一个对话实际上引出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天下儒家子弟的修养准则,即就是温、良、恭、俭、让。

现在人们对这几个修养的要点嗤之以鼻,因为在目前这个极度竞争的社会坏境下,如果还坚持这样的修养原则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知道,人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走极端,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我们才会对这个修养有如此的见解。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事情最难,一个是了解别人,另外一个就是拿捏分寸,对于温、良、恭、俭、让这五点来说,本来是为人的很好的修养准则,但是如果分寸拿捏不好,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温和很好,但不能过于温和,过于温和就成了懦弱;善良很好,但不能过于善良,善良过头了就成了愚蠢;恭敬很好,但不能过于恭敬,恭敬过了就成了谗媚;节俭也很好,但也不能只喝凉水过日子,适度就好,过于节俭就成了抠门了;谦让当然很好了,但是过分的谦让肯定就成了虚伪了嘛!

所以说:温而不懦,良而不愚,恭而不媚,俭而不抠,让而不伪。把这些拿捏好了!君子般修养就没有问题了!

这里我们要多说两句,是关于怎样读书的问题。读书好这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不能只知道读好书,要会读书,千万不能把书读死了!那就成了书呆子了!再一个就是要学会参照读书,灵活正反启发性的去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把读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引用变成自己的学识,再下去你就可以叫做是有学问的人了!

十一、自动自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虽然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是少之又少,天下还是有有问题的父母的,那么这个“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应该怎么样来理解呢?难道说父亲是小偷,死后三年孩子也应该做三年小偷才应该算得上孝吗?所以南怀瑾大师说这个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父母在的时候和父母不在的时候自己都应该是一个样子,志向和行为在父亲去世后三年都没有改变,这就是孝了!

这个让我想起了我们上学的时候的一个很有名的宣传标语:校内校外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在家在校一个样等等,就是说做人不但要言行一致,而且要在不断变化的坏境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行为和修养,而不是人前人后两个样子,那就是虚伪了,就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了!这比那个“巧言令色”还要有问题的呀!

在一个组织中,这样的职员随处可见,领导来了比谁都积极,在领导跟前说的比唱的都好听,领导刚转过身脸翻的比书还要快,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已经在开骂了呀!所以我们许许多多的老板都喜欢对自己的培养对象进行各种测试,为的就是观察这个对象不否能够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言行一致,保持本色!

一个人在家庭里面属于血缘关系的隶属关系,所以我们在长辈面前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好,这里有爱的期盼,也有亲情的约束。一旦父母不在了!少了这层期盼和约束,没有人给你优秀的期望,更没有人给你行为的约束。你还能够保持父母在的时候的样子吗?这个很难,所以孔子就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很有意义的啊!

中国人的家庭有家法,国家有国法,家法相对来说比国法更要严格,因为许多的家法可以说是家族的规定,无关民主与自由的,但是家长不在了,这个家法没有了,我们还能不能够继续秉持家长在的时候的样子呢?这个很难,这也是孔子在这里特别指出这一点的原因。

十二、礼的中和作用,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说一下大概的意思,礼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中和矛盾偏差的,我们的祖先也是这样用的,大小事情都是用礼来处理的。如果有问题,就用礼的精神去调和,但是要有限度,调整的过了也是不行的。

这里的礼是指的社会的秩序,也就是说社会活动的方式,那么礼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方式,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礼的作用就是使得社会活动能够和谐,因为人人都不同,那么看法和想法都会不一样,这样就会产生偏差和矛盾,你想你的我想我的,你猜疑我我猜疑你,怎么办呢?用礼来调和中和这些偏差和矛盾。所以说礼最可贵的用处就是中和偏差,达到和谐的目的。

但是礼也不能一味的去用,礼用的多了就会产生繁杂,反而不利于礼的中和作用,所以说要知和而和。

这段话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先礼后兵”,其实大部分问题都属于人人不同的思想和看法造成的偏差产生的矛盾,所以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遇到问题还是要以礼的作用来解决,没有人愿意大动干戈的!所以说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有“和为贵”的思想去支配我们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达成一致。那么我们的原则就是“和为贵”方法就是知和而和,交换看法,变换条件,最终达到“斯为美”的境界岂不美哉!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还是要拿捏好礼的分寸,不要过了!过了一方面会让别人觉得你有所企图,另一方面会觉得你表里不一,很虚伪!

十三、人性的自私,多少为好?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我们说要讲诚信,这是个原则,但是对于诚信,我们还是要看一下的,这个信用是否是正义的呢?是否是符合社会道义呢?如果是,那就去承诺,就去实现。这个话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来说很重要,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我们的诚信义气到底是符合社会的大道呢?还是符合我们小集体小集团的利益呢?近些年来我们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讲义气,讲信用,但是他们的义气和信用只在他们集团内部实现。小集团的义气和信用是建立在对整个社会大道的违背和践踏上来的!这个就有大问题了!

还有我们说恭敬和礼仪,这都是好的东西,但是你这个恭敬和礼仪是你自己内心的庄重和修养散发出来的呢?还是你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做出的样子来呢?如果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表现出来的话。你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达到恭敬和礼的修养,早晚是会把本来的面目表现出来的,大家一看就明白原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叫自取其辱了。

要注意儒家学说没有讲大公无私,讲的是人性的本来,所以儒家讲人应该有一点自私的。但是你在信、义、恭、礼几个方面都不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

可见孔子讲做人做事还是很人性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以人为本的,所以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所讨论,他的优点就是以人为本,就人的做人做事来讨论,处处体现着人本身的自性。

十四、行动要迅速,出言要谨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话讲了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说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在吃和住的方面差不多就行了,这个在温、良、恭、俭、让里面已经有过说明,但是我们说俭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不能过,那么怎么叫俭的标准呢?就是孔子说的这个“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是我们现在人在这方面可是有问题的。单说吃的问题,我看现在许多人的病不是其他的原因,都是吃的太多,吃的太杂,营养过剩造成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不但天天大鱼大肉,而且什么都敢吃,什么都不放过。我说你差不多就行了,许多动物最后都让人类吃灭绝了。就像那个日本捕鲸一样,还打着冠冕堂皇的口号,正是“巧言令色。”不知羞耻矣!

敏于事而慎于言,不但是要做得多说的少,更重要的是做事情要迅速,只要决定了马上就去做,不要“明日拖明日,明日何其多。”但是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话道嘴边留三分。”这个很重要,我们见过许多夸夸其谈,光说不练的人。也见过许多满嘴跑火车的人,做了一分说十分,甚至什么都没有做就说的头头是道。最后还是被事实看穿,从而免不了“耻辱”矣!

物质生活差不多就可以,一旦决定马上就行动,多做少说,而且出言要谨慎,这样就对了,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定要注意,孔子在许多篇章里已经再一次的告诉了我们,有学问的人不是有知识的人,有学问的人是指能“做对人做对事”的人!这一点一定要注意的。

十五、安贫乐道何其难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完全可以看出老师和学生是两个境界,子贡的意思是一个人穷的时候不谄媚,富的时候不骄横就不错了吧!但是孔子说还是不如穷的时候很平和,富的时候很知礼的好!

两句话,高下自分。其实我们说一个人富了或者穷了,往往就会摆不住自己,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的呢!所以只有无论穷富,都能够保持本色就是最好的了!

一个人在穷的时候不谄媚当然很好,但是很多人在穷困的时候怨天忧人,垂头丧气,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啊;一个人在富的时候固然装的住,没有骄横的表现,但是很多人在富贵的时候待人冷淡,正所谓“为富不仁”者是矣!

还有的人在穷困的时候怨恨、妒忌比自己过的好的人,总是有仇富心理;富了的人有时候虽然笑容满面,但是一看就知道在表达自己比别人强的优越感,这些都是很不好的情况啊!

当一个人从正常的生活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变化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人最难的就是怎么能摆正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冷静下来多“省省”自己的身,把心沉下来,放回原来的地方,看淡这些变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是矣!

这段话的第二段也看出子贡也是学问很好的人,老师启发了以后自己马上就总结,马上就说还是要在学问上下功夫的呀!于是他马上就得到了夫子的表扬,说以后可以和你谈论学问了,因为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自己推类了!老师和学生开始相互吹捧了呵呵!

十六、不怕人不识,就怕不识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的最后一段,和第一段头尾承接,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只要你有学问,总会有人了解你的。但我们最怕的就是我们不了解别人。

了解别人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一直徜徉在自我的海洋里,那你怎么能够了解别人呢?人人都最在乎自己,老想着自己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优秀,怎么就没有人了解自己,提携自己呢?所以常常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了。岂不知你自己根本就不去了解别人,别人怎么想的怎么看的你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够期望别人了解你呢?

现在很多年轻人去单位上班,屁股还没坐下来呢就想着怎么样才能让老板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提拔自己。我说你省省吧!你连你老板那一点都不了解,怎么样就能够让你的老板了解你呢?一个人在组织里面,上下左右都是同事,你进了办公室就应该知道这个组织里面是什么样的架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是什么样的情况,作为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哪些人在做人做事上可以成为你的楷模,还有哪些人在某些点上比你要强,哪些方面的缺点你看到后要警惕自己不能有?把这些东西都搞清楚了,你才能够和同事合作,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把自己的工作圆满的完成。最后你的成绩和做人的优点肯定会照亮老板的眼睛的!

学而十六篇,最主要的我认为是学以致用,就是学习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问题。首先是要学做人,做人主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态度,比如说的孝是做人的基础,由孝来推广到泛爱众,最后具体又说到了温、良、恭、俭、让。再次说做事,做事主要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比如说与其思结果,不如把开始做好,要正确面对和改正自己的缺点,用礼来解决问题,敏于事而慎于言等等。但是归纳到最后,还是一句话,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先把做人学好了,做事其实就只是个方法而已!

同类推荐
  • 我痴这一世

    我痴这一世

    又一次,外出务工,人生几何,金钱几许,且看《我痴这一世》你看到了感受到了想到了些什么呢,能说说吗
  • 三国伪志录

    三国伪志录

    前世战略级特工穿越到三国名将赵子龙身上。你有诸葛,我有郭嘉。三国分天下,怎么能少得了我常山赵子龙。此三国非那三国。
  • 太平新语

    太平新语

    一个悲催的现代人回到1850年代!给你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太平天国
  • 汉庭秋月—帝都

    汉庭秋月—帝都

    大漠之中主人公燕浪意外回到东汉都护府,一时间,男儿本色尽显,征蛮夷,平内乱,搅动帝都风云,揭穿惊天阴谋,最终,功高盖主的他又该如何抉择,是解甲归田还是……
  • 无诗不成唐

    无诗不成唐

    作者采用章回体的写作形式,将历史与诗人的生命轨迹相互结合,以渊博的学识、幽默流畅的文笔,讲述了唐代数十位诗人的逸闻趣事,再现了唐诗的魅力与诗人的天才,更展现了诗人所在时代的历史画卷。读古诗,知古事;诗中有史,史化为诗。本书为读者讲述唐诗背后的隐秘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文化唐朝。
热门推荐
  • 希尔顿(名人传记丛书)

    希尔顿(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酒店大王希尔顿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少年往事、早年经商、弃商从军、经营旅馆、艰难度过经济危机,成为世界旅店帝王。青少年通过阅读希尔顿一段段真实而又理智的故事,从他的坎坷履历中学习他乘风破浪的勇气和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做个规划,并为之而努力。
  • 凤转逆天

    凤转逆天

    在那么多的重生之中,我是最奇葩的一个。天不随我,我便逆天!
  • TFBOYS只源来凯始玺欢你了

    TFBOYS只源来凯始玺欢你了

    是四叶草的就进来看看吧,我叫夏沐希,今年13岁,才六年级,所以写的不好的话不要嫌弃,在此谢谢哥哥姐姐们了,可以加我QQ:2051064582
  • 玉碎灵缘

    玉碎灵缘

    世界上有24块玉佩,其力量非常之大,但在世间留了八百年,就再也没出现。可如今第三十五代魔守人夜清不知为何有6块玉佩,并把玉佩送人。本女主冬城倾风[任性ing],本男主刘天严俊[自大ing]。
  • 威镇万界

    威镇万界

    三百万年前,一场从瀛洲开始的血腥杀戮,席卷了修真界、仙界、神域,长期被人族压制的妖族、魔族、尸族、魂族、龙族、飞天族等,乘势而起,成为与人族一样的顶阶势力。三百万年后,青岩镇程家弃少程威偶然得到[骨冢]传承,始以异族之血、叛徒之血平息犹如恒河之沙的执念,以[血引]之法凝聚天地伟力,诛杀叛逆,证道九宫,威镇万界,寿同洪荒!
  • 乱世朝廷

    乱世朝廷

    男主付东流穿越时空,回到古时。练武功,得美女,却发现惊天秘密!但他还是平静下来,最后成为国君。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穿着拖鞋出走

    穿着拖鞋出走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请翻开这本能带给你信心与力量的书,它将指导你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如何减少拖延和推迟;如何选择与放弃;如何增强信心和勇气;如何开始行动;最终享受精彩的未来。待你阅后,也许,你生命的火花就此迸发了。
  • TFboys最初的约定

    TFboys最初的约定

    第一大皇室柠璃皇室六小姐因为什么而失忆?她脑海中那模糊的少年身影是谁?一次转学让她认识了第一大贵族沐夜氏的大少爷王俊凯,第三大贵族冷羽氏大少爷王源和第四大贵族浅殇氏大少爷易烊千玺,她脑海中的那个少年会是他们吗,如果是他们,那又是他们之间的哪个?记忆恢复后她想起了和他以前的事,失忆前她爱上了他,失忆后还是爱上了他,最初的约定还算吗?留下还是离开?
  •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与斯大林

    这是一部有丰富内容的好书,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教科书。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众所周知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我与毛泽东和斯大林都见过面,谈过话,有过接触,并在他们指导下做过一些工作。后来,党组织分配我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先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七年。1948年,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和毛泽东会谈,我任翻译。1949年,毛泽东派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我仍任翻译。1949年12月至1950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会谈,我仍然任翻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毛泽东与斯大林》这部书编得基本上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