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69300000055

第55章 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换皇帝如走马灯似的,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一直没有改变。这里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功劳,他们在宣扬文化教化这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一个显著例证。四大名著写些什么?四大名著宣扬文化教化来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我准备分五讲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讲,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怎么会让人迷惑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赤壁之战的真与伪。

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看,赤壁之战,最受益的是诸葛亮。一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确立了军师地位;二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留芳千古。其实,赤壁之战对诸葛亮虚构成分最多,现举几例说明。

其一,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演义》说,周瑜以弓箭不够为借口,限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诸葛亮明知周瑜的司马昭之心,反而是将十天期限缩短为三天,最后演绎草船借箭的故事。以此,突出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根据《三国志》,赤壁之战不存在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作者移花接木。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魏略》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孙权身上,是孙权与曹操之间发生的事。对于这次孙权的优秀表现,曹操还如此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二,孔明祭东风。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纯粹是装神弄鬼,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研究,孔明早年在荆州呆了一段时间,也许熟悉荆州的气象变化。特殊情况下,冬季的江南,有时也刮点东南风。这一点,生活在北方的曹操,只知道冬季刮西北风,所以大意失赤壁。

其三,关于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认为,火烧赤壁,是周瑜与诸葛亮共同想出的主意,其实不然。这个主意是黄盖出的。《三国志?周瑜传》这样记载:“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黄盖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建安中,(黄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由此两点,可以确定,“可烧而走也”,这一计谋是黄盖想出来的,与诸葛亮无关。

其四,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东吴去迎娶孙尚香,诸葛亮派赵云前往,并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使赵云顺利完成任务。之后,诸葛亮又演绎三气周瑜的故事,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口吐鲜血而亡。这些故事有的是张冠李戴,有的虚构。

关于刘备到东吴娶亲,《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了刘备与庞统的一段对话。刘备对庞统说:“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这段话可以看出,到东吴娶亲,是刘备自己要去,相反是诸葛亮有顾虑,建议刘备不要去。而《三国演义》却反着写,说是刘备害怕去,反而是诸葛亮鼓励他去。

另外,把孙尚香嫁给刘备是孙权自己的主意,目的是巩固孙刘联盟。《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写的:“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而《三国演义》却说成是周瑜出的一个馊主意,企图借成亲将刘备困死于东吴。后来周瑜知道了这件事,建议孙权将刘备困在东吴,孙权没有采纳,这是事实。

刘备后来从东吴回来的时候也很平安,《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记载:“乃昼夜兼行”,没有《三国演义》所宣扬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根据以上史实,刘备到东吴娶亲,不存在赵云前行,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智谋,“状诸葛亮之近妖”。

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倒有记载,不过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身上;不是装在锦囊里,而是装在锦盒里;也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故事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不遗余力地为诸葛亮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呢?我们只要看看作者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名义上是罗贯中。罗贯中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连他到底是何方人士都存在争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在宋人话本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改编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稿,读书人沦落到以说书为生的地步,可见社会地位低下。但读书人自古以来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如孔乙已先生一样,穷到站着喝酒了,也不愿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而且还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告诉你“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说明读书人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争社会地位。从这一点,再看宋朝读书人塑造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的需要与巧妙。

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其实不然,这是表面化的东西。实质上,刘备是统治者的象征,诸葛亮是读书人的象征,其用意是说统治者与读书人是鱼水关系。统治者离不开读书人,读书人离不开统治者,借此,巧妙的向统治者呐喊,希望他们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告诉统治者利用读书人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这点看,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是底层读书人的理想寄托。关于这些,我将在后一讲“硝烟弥漫下的三国演义”中再作详细解读。

二、赤壁之战的功与过。

赤壁之战从军事上看,是以少胜多的精典,这是无可置疑的。

赤壁之战从诸葛亮的设想——“鼎足之形成矣”来看,也是成功的。从这方面来看,孙、刘两家最大的赢家,最大的受益者。现在的社会都是从这一角度上来歌颂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歌颂周瑜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军事指挥才能。由此一战,刘备改变了亡命天涯的困境,再一次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然后通过几年的征战,终于占领荆益二州。孙权也巩固了江东的地盘,兵强马壮。从这些方面看,歌颂赤壁之战,无可厚非。

从曹操方面看,曹操是最大的失意者。本来,曹操以为,挟持官渡之战的余威,乘收降刘表儿子刘琮,占领江陵之气势,便想一举剿灭孙权与刘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殊不知被孙刘联军一把大火烧得只好“引军北还”。

曹操的个性是轻易不会认输的。赤壁之战之前的官渡之战,袁强曹弱。开战之前,曹操内部动荡不安,大多数人以为曹操必败之疑。开战之后,曹操又面临困境,粮草断绝,兵源无继,荀彧从后方再也运不来一草一粮,一兵一卒,而前方又被袁绍压制在栅栏之中动弹不得。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曹操都能坚持下来,最后战胜袁绍。赤壁之战之后的渭河之战,开战之初,曹操同样处于劣势。马超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在生命处于危急的状态下,曹操也坚持下来,最后战胜了马超。

从赤壁之战之前之后的官渡之战、渭河之战看赤壁之战,曹操从军事、地势、后勤保障等方面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军事上看,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地势上看,曹操是顺流而下;后勤保障上看,曹操刚刚占领了刘表的江陵粮草库,军资储备充足,大后方北方基地巩固,完全有能力一举荡平孙、刘联军。为什么孙刘联军一把火就“烧而走也”呢?据我看,曹操不是被完全打败了,而是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一点。

从史料记载分析,曹操不是被火烧走的,而是水土不服,被疾病吓走的。长江中下游两岸血吸虫盛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传染起来相当可怕,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差,北方人初来乍到,更不知血吸虫是何物?基于这些,曹操不得不引兵北还,至于说到火攻,对曹操杀伤力是很大,但再大,也不至于威胁到曹操一败涂地的境地。从史料看,曹操撤退是有计划、有准备,从容撤退。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江表传》有这样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武帝纪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也有记载:曹操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所及。”

从这两处史料看,威胁曹操的不是火,而是疾病。对于火,孙刘联军放火,时间点没有把握好,刘备后来也这样认为,所以对曹军杀伤力不大。至于曹操自己放火烧船,更显曹操的从容与智慧。曹操自行放火烧船,无疑是有把火烧得更大的用意,为什么要把火烧得更大呢?有两个军事意义。一是迷惑孙刘联军,让孙刘联军误以为曹军大部分已葬身火海;二是滞缓孙刘联军上岸厮杀的进程,让曹军从容撤退,赢得时间。

不管怎样,结局是曹操失败了。这不仅仅是曹操的失意,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站在国家、民族的大局上看,我们对赤壁之战又不能不置可否。赤壁之战,滞缓、延迟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从过去到今天,最高原则,最大利益,是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主权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最大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赤壁之战,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对于这一点,先贤们早有看法。《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江表传》作了交代:“权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杨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接,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裴松之的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当年孙权能听从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那么就可以结束生灵涂炭、国家分裂的局面。那么张昭的所作所为,尽管不利于孙氏政权,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张昭确是忠诚正直的大臣。可惜,孙权不能顺潮流而动,为了自己的蝇头苟利,逆历史潮流而动,破坏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大定之机”。

对于孙权图一已之私,称帝于江南,孙盛也有看法。孙盛说:“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于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于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见《三国志?吴主传》)

孙盛这段话指责孙权与刘备一样,对汉室,不能从一而终,连伯夷、叔齐、鲁仲连这样的匹夫都不如。这样的匹夫还能坚守道义,不辱气节,况且刘备、孙权还是三分天下的一方诸侯。最后吴蜀两国在后代手里丢失,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其意义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都会受到历史制裁!

三、赤壁之战的进与退。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历史背景,都是主张促进国家、民族的统一,这是“进”。这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希望推动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客观上,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这是“退”。导致国家分裂,导致社会倒退。为什么经过大****,人人企盼统一,人人致力于推动统一,致力于推动社会前进,相反却延续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呢?在我看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魏、蜀、吴三国,谁有资质号令天下?也就是说谁是合法的汉朝继承者。所谓合法,当时的依据就是宗法制。

按照宗法制,曹操合法。他巧妙地利用了宗法制,他把落难的汉献帝放到自己身边,他这样做的目的,荀彧说得十分明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尊奉汉献帝以顺从民意,这是顺从最大的历史潮流。

按照宗法制,刘备也合法。刘备姓刘,是汉景帝之子、中山王刘胜之后。光武帝刘秀当年不也是以姓刘,以为是高祖刘邦之后,而中兴汉室建立了东汉吗?

从宗法制看,吴国的孙权不具备资质。所以,他的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抛开汉室,重开纪元。

其次,以上三人都想完成统一帝业,到底谁最具备实力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操最具备实力!

无论是实力上看,还是人心向背上看,曹魏政权都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

从实力上看,魏国统一了北方,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数量,军队数量都占绝对优势。北方统一后,战争结束,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另外,北方相对于吴国的江南,人口素质,文化教育,经济基础都处于发达水平。而吴国的江南还只是处于开发阶段。刘备的益州,虽然富裕,但交通闭塞,很多地方还处于待开发的蛮荒之地。

从社会精英等人才优势上看,曹魏政权人才济济,顶级人才如荀彧、荀攸、贾诩之流,都是满腹经纶。蜀汉政权只有一个诸葛亮,如此顶级人才,孙吴政权几乎没有。而如第二个梯队程昱之流,曹魏政权是星汉灿烂,而蜀汉政机权几乎是廖若晨星,屈指可数。

从人心向背上看,社会精英之于曹魏政权几乎是趋之若鹜。华歆原本是孙吴集团的长者上宾,曹操一声征唤,华歆就欣然前往。虽然孙权不同意,但也无法留住华歆。王朗原本生活在孙吴的地盘上,不为孙吴所用。曹操一声招呼,王朗不辞千辛万苦,经年累月,赶到曹操身边。韩嵩本是刘表的从事,刘表让其出使曹魏,于是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后来成了策反刘琮投降的主将,如之此类,举不胜举!

其三,按理说,曹操既具备统一天下的资质,又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呢?究其原因,就是魏、蜀、吴各怀异心,各方统治者的头子都放不下自己的蝇头苟利。

蜀汉一直否认曹魏统一天下的合法性。曹操说自己是“奉主上以从民望”,而蜀汉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一直与其对着干。刘备死后,荆州也丢了。之前,关羽身首分离,张飞的脑袋也被部属割走了,根本没能力与曹魏抗衡。而对于这些,诸葛亮心知肚明,就是不敢正视现实,提出什么“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的混帐主张。他还以光武帝自况,认为光武帝当年奠定东汉天下,也只有几千羸弱士兵。于是他不断北伐中原,一连六出祁山。最后弄得蜀国民不聊生,兵员无法征收,送到部队也留不住,逃亡无法控制。最后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处境(见《三国志?薛综传》),最后只是谯周说,“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就这么一句话,刘禅就绑着自己投降了曹魏。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北伐呢?其一是刘备死后,国内不稳定,希图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其二是抱着侥幸心态,寄希望于一战而定乾坤;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不下自己的蝇头苟利——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像光武帝那样亲手中兴汉室,“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说孙权,如果说诸葛亮如此乖张的作为是贪名的话,那么孙权就是贪权。为了巩固江东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霸权,孙权不择手段。孙权的手段如果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朋友。孙权政权夹在曹魏与蜀汉之间,夹缝中求生存,孙权却玩得左右逢源。孙权政权经历三次大的决定性战争,三战三胜。先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赢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次是襄阳大战。刘备崛起,关羽坐镇荆州,不但威胁孙权的安全,对曹操也极具震慑,曹操一度吓得要迁都。这一次,孙权联合曹操,趁关羽与曹军在襄阳交战之机,孙权的将军们偷袭了荆州,不但收回了荆州,而且割下了关羽的头颅,还将关羽的头颅作为礼物送给曹操。这一战不但巩固了江东地盘,而且充实了江东地盘的实力。

其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孙权与刘备单独对决。开战之前,刘备气势汹汹,恰如当年曹操顺长江而下一样,企图一口吃了孙权。孙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惜对曹丕称臣,稳住北方,然后让陆逊带兵决战。陆逊躲过刘备的气势,与刘备拼耐力,最后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逃到白帝城,托孤去了。孙权没有痛打落****,反而与落****坐下来谈判,重新修好孙刘联盟。这又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孙权如果痛打落****,消灭刘备,他就面临着与曹魏单独对决。为了自己生存,孙权不惜冒险,将自己的对手培养成对手的敌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就是孙权在其中搅和。只要孙权偏向曹魏,蜀汉政权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孙权是不会放下自己的利益,而顺从曹魏的。他不但不会顺从曹魏,而且想极力搅黄曹魏。其中,除了不断对曹魏宣战外,孙权对曹操的资质也不认同,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最后说曹操。曹操名有了,头上虽然有个汉献帝,但自己已是名富其实的魏王了。上朝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权也有了,整个朝廷包括汉献帝都掌控在他自己手里。那他曹操还有什么蝇头苟利放之不下呢?曹操贪义!他认为这一切按道义都是他应该得到的,他所得到的一切符合道义。但是,就是不敢取汉献帝而代之。他认为这样做,不合道义。他甚至十分在意别人指责他怀有篡权野心。为了这一点,曹操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让县自明本志令》。可惜,尽管是煞费苦心,老死也不称帝,让汉献帝一直坐在龙椅上。但是,人们还是不认可,认为他曹操怀有篡逆之心,是乱世之臣!如果曹操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野心,也许三国分裂的局面就会为之改变。~

三国时代,三个统治集团的头子贪名、贪权、贪义,为了那点蝇头苟利,不停地窝里斗,滞后、延缓了国家、民族的统一。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思,国家、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大势,绝不能为了一已之私而误了国家大事!

《三国演义》利用赤壁之战,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其用意是突出知识分子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而《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则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欲知其详,请听下一讲,硝烟弥漫下的“三国演义”。

同类推荐
  • 春秋也疯狂

    春秋也疯狂

    在现在的社会中不断有人发出质疑,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重视历史吗?其实有这样的疑问,绝大部分是由于对历史的晦涩难懂导致的。不过你们放心,在这里没有令你头痛的文言文,更没有混蛋的历史老师,这里只有一个酷爱历史的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你讲述那一段段精彩的往事
  • 三国之点将台

    三国之点将台

    这是一个穿越者的故事,一个黄巾小兵,在无奈的生存挣扎中越陷越深,洗不掉黄巾的烙印。他身为黄巾,没有名臣猛将来投,没有美女投怀送抱。有的只是那一个伴随他穿越时空的点将台。看他是如何在士族遍地的世界中杀透重围。终究还是一个从一名黄巾小兵成长为暗夜行走,最后统帅天下的故事。
  • 海华南洋

    海华南洋

    现代小兵司马安意外重生到民国初年,凭着先知先觉,在二战前完成了资本积累,在二战最后一把晚餐盛宴中谋夺南洋,趁着二战于东南亚建立华人国家。经历了抗战,策划了太平洋海战,以及战后五十年的发展。本书前半部主要以战争为主,后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建国后五十年的发展
  • 朝阳天下

    朝阳天下

    爱是什么?我真的不明白!情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前世你在我身边,今生你在我心里。朝阳的天下,其实就是你,那么你的天下又是谁呢?“你是我前世的一滴泪,落在素色衣襟前,消失不见,那泪的印记,渐渐陌了;你是我前世的一滴泪,落在诗词书稿上,化了墨,那晕开的字,渐渐淡了;你是我前世的一滴泪,落在飘飞花瓣里,埋进了泥,那经过的风,早不识了;你是我前世的一滴泪,落在轻奏琴弦上,丁冬成颤,那湿了的音,随即散了;你是我前世的一滴泪,落进鹤影菏塘内,溅成花儿,那涟漪,却平了;你是我前世的一滴泪,怎奈我却忘你不去,转身回首,顾盼凝眉,只为了一句:今生为你!”
  • 神仙太公之古城劫

    神仙太公之古城劫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神话色彩所渲染的小山城,山城不大,约38平方公里,却是十步一传说,一步一奇景。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这个山城里土生土长的楼姓人,明朝初期著名的医学大家楼英,他在世71年,救死扶伤不计其数,医学著作十余本,其中晚年倾其一生作《医学纲目》,成为李时针《本草纲目》的重要依据,为后代中医药研究留下宝贵财富,被例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楼英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世人尊称楼英为“神仙太公”,本书阐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楼英传奇,正因为这段传奇,才保存了古城的千古血脉。
热门推荐
  • 麟龙九变

    麟龙九变

    灵武大陆的人从一出生就要用自己的精血培养专属于自己的武灵,因为只有与武灵融合,才能修炼出纯净的武元,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武灵师。武灵师的等级分别为体变、形变、灵变、心变、魂变、圣变、神变、地变和天变共九个等级,即九变!灵之极,武之巅,百族汇聚,群魔乱舞,究竟要怎样才能窥破天机,成就掌控众生的百变圣尊!
  • 回到大秦只为商鞅

    回到大秦只为商鞅

    本作品是以穿越的形式重现商鞅变法的历史过程。文中戏言爱情、战争、变法、人性。主人公为法律学院的女生,在图书馆看书途中,偶然打开一本馆藏版《商君书》被带回先秦时代,遇到商鞅。并以现代的法律思想引导商鞅,陪伴他走过漫长的征程,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实施变法。最后两人相恋,但因知道历史无法改变,促成商鞅与秦孝公妹妹的婚姻,自己默默守候。最后在商鞅车裂之时,因巨大的痛苦自殒穿越时空回到图书馆。书架对面站着的竟然是少年商鞅的摸样。故事中有法学生对于法律的崇拜,也有对商鞅变法的想象。
  • 苍玦

    苍玦

    大神盘古开天辟地,遂有大世。然而六界相争,俗世散,红尘乱。天星陨落,大世哀歌。这世界,又由谁人,来主沉浮?
  • 天上有仙,天下人间

    天上有仙,天下人间

    天上有仙,天下人间。仙不越界,人不过界。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印神之魄

    印神之魄

    圣天位面,大陆万千,弱肉强食,诸神之战,三界黄昏。被父母抛弃的天才少年崛起于位面之中,诛神弑魔,最终升灵宇间……
  • 混沌主宰

    混沌主宰

    一个乡下少年,进入武府练武,缺少资源,实力低下,毫无地位,难以提升实力,唯有拼命保全,闯下“疯子”凶名。因被陷害关禁闭,机缘巧合之下,获得混沌入体。从此,.......天地演化混沌,雄踞天地,吞天噬地。大神盘古,一斧挥下,破混沌而开天辟地。混沌初开,演化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随后,和古老传说一样,流传甚久,才有了现在的这片大千世界.......
  • 总裁的要命情人

    总裁的要命情人

    “boss,荣夫人今天在酒会上被人羞辱了”“jan,带上协会的人去抄了羞辱我媳妇那人的家”“boss,夫人今天和董事长夫人吵架了”“谁赢了?”“夫人赢了”他放下几百亿的合同走了“boss这是去哪”“去给我媳妇儿庆祝庆祝”“boss,夫人今天的卡刷爆了”他二话不说离开会议室“boss这是...”“去给我媳妇送钱”(宠妻无度,盛世婚礼,满足女孩们的梦中情人标准)
  • 穿越黑洞之奥秘

    穿越黑洞之奥秘

    龙羽带着龙飞雪从未来回到现在,寻找毁灭宇宙的罪魁祸首,但是对方太过强大,龙羽不得不寻找新的同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切秘密逐一揭晓。人类的出现和毁灭,其实都是一句话。
  • 我和竹马在末世

    我和竹马在末世

    辛元元犯了罪,需要被流放到100年后的末世接受改造,迷茫中她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她暗恋的对象竹马徐徐带上……然后造物大神居然同意了,但是作为一个情商不够智商平庸的平胸萝莉,该如何在乱世中逆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