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50700000004

第4章 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4)

唐高祖时期另一位执掌大权的人物就是萧瑀,他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第七个儿子。萧瑀从小就善于学习和书写,为人刚正不阿。西梁灭亡后跟随姐姐萧皇后进入长安。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所以李渊和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当年两人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也很好。在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的时候,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了家宴款待他。席间,李世民恭敬地对萧瑀说:“姑姑、姑父,侄儿这里有我父王写的一封信,他想请姑姑和姑父一起去商议朝政。”萧瑀看完信对李世民说:“表兄这么信任我,我怎敢违命。”所以家宴一结束,他就写信派人骑着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立刻收拾好行囊,启程去见李渊。李渊见到萧瑀夫妇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封萧瑀为光禄大夫。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承办,但是萧瑀看完之后发现其中有几处考虑不周,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按朝中的规定:皇帝下达的命令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臣子应该向上奏明,加以改正。所以,萧瑀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但是唐高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心中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慷慨陈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渊听后也只好说:“你能如此用心,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封德彝是唐朝的宰相,出身于渤海封氏,江都之变后,他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兵败后,封德彝投降于唐朝。一开始,李渊认为封德彝是隋朝的旧臣,谄媚而且不忠,不想接纳他。但是封德彝进献了秘策,李渊心中大悦,任命他为内史舍人,不久又升任为内史侍郎,慢慢地获得了唐高祖的信任。封德彝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的时候,两军相持不下,李渊见状有了撤军的想法,封德彝奉命回朝,为唐高祖分析形势:“王世充的领土虽然大,但是相互牵制不听调遣,真正听命于他的只有洛阳一地,现在他已经无路可退、命在旦夕了,如果现在撤军,敌军势力就有机会壮大,日后很难再铲除掉了,不如趁现在,一鼓作气,攻破敌军。”李渊听后同意继续进军,果然李世民平定了洛阳,凯旋而归。李渊大喜道:“当初发兵东征群臣都表示反对,只有秦王请求出征,封德彝也赞同,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又怎能大获全胜。”于是封封德彝为平原县公,兼任天策府司马。后来突厥入侵,遣使求亲。李渊向群臣征询意见,群臣大都主张和亲,但是封德彝说:“突厥的这种行为是瞧不起大唐王朝,认为我们不敢应战,应该打败他们再言和,这样才能恩威并施,否则他们会觉得我们好欺负,以后还会再来提更过分的要求。”李渊因此决定出兵攻打突厥。

陈叔达也是唐高祖李渊曾经重用的一位贤才,他是陈宣帝的第十七个儿子,不仅长相出众,还十分有才学,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破长安后,拥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陈叔达被授为丞相。李渊称帝建唐后,任命陈叔达为黄门侍郎,后来又被封为江国公。陈叔达言语明畅而有条理,在满朝官员中十分瞩目。有一次,唐高祖宴请群臣,酒席上有一盘葡萄,陈叔达拿起葡萄却没有吃。唐高祖问他:“爱卿,你为何不吃,是不爱吃葡萄吗?”陈叔达回答:“我的母亲患有口干的毛病,她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把这葡萄拿回家给我的母亲吃。”李渊听了以后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他对陈叔达说:“你的母亲还健在,你可以把葡萄带回去给他吃,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想送都不能送了。”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多次在父亲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想要陷害李世民。李渊信以为真,打算惩治李世民。陈叔达听说后向唐高祖进言:“秦王有功,不可以废黜啊,而且他性格十分刚烈,如果惩罚他,怕他会承受不住内心的愤怒,气郁而生疾,要是他因此生病了,陛下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还望您能三思。”李渊听后消了气,于是就打消了惩罚李世民的想法。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陈叔达向唐高祖进言说:“建成和元吉并没有参与建业大计,没有功勋,他们一直都嫉妒秦王的威望,既然现在秦王四海归心,陛下如果能立他为太子,一定会对国家发展有帮助的。”李渊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如果要说哪个人的功勋可以和秦王李世民媲美,那就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是隋朝大将军李安的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让李孝恭领兵出巡巴蜀地区。他不负众望,接连拿下了三十余州,随后攻打朱粲,大破其阵,俘获了很多敌军。李孝恭的将士都说:“朱粲是穷凶极恶之人,他的部下也都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将他们全部杀掉吧。”李孝恭却说:“如今很多城池都在敌人的管辖范围内,如果抓到敌人就杀,那以后还有谁愿意归降于我们呢?”所以就让部下将俘虏全都赦罪释放。这件事传了出去,各地相继归附。在李孝恭任信州总管的第二年,他还带兵攻打了萧铣,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升任为荆州大总管。后来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江南平定,官拜扬州大都督,后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位纷争,太上皇的叹息

李渊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全面地继承了隋朝制度的优点,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刑律、兵制、土地和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生机勃勃的王朝初具规模。然而,像许多英雄豪杰一样,李渊再老谋深算,能带兵平天下却难断家务事,管不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而自相残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李世民到处征战,功业超过了李建成。可是,身为次子,李世民无法继承皇位,心中不免会觉得有些不甘。李建成也深知,尽管自己已经当上了太子,但是弟弟李世民是自己太子地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继承权争夺的斗争。

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各自拥有自己的集团。李世民的政治军事集团有大约五十人,许多都是隋末唐初的杰出人物,比如杜如晦、候君集、柴绍、罗士信、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等。太子李建成的集团里有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才。

李渊没有立功劳最大的李世民为太子,引起了议论的声音。其实,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有一层不方便说出口的原因。当年,隋文帝废长立幼,杨广被封为晋王,就是因为平陈有功,势力慢慢变大。因为他出色的表现,隋文帝便废掉太子杨勇,让小儿子杨广取而代之,但是最后却酿成了灭国的悲剧。所以尽管现在李世民功勋赫赫,有勇有谋,但是谁又敢保证他一直是这样,以后会不会成为隋炀帝那样的皇帝?李渊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落得隋文帝的下场时,就汗毛倒竖。这也是李渊坚持要立长不立幼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去皇帝的身份,李渊也是一位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们争来斗去、互相残杀,他怎能坐视不管。于是李渊采取了一些方法试图去缓和儿子们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直接的接触,甚至一度想把东都洛阳送给李世民以平息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可是李渊转念一想,如果把李世民放到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有可能因此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中。于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抚李世民,一面稳住太子李建成。但这些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法完全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最重要的是,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摇摆不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失掉哪根手指都会带来钻心的疼痛。

为了让李建成尽快熟悉国家大事,李渊每次上朝,都会让李建成坐在自己身边,和群臣一起讨论各种问题,遇到不太重要的问题,就让李建成全权处理,又让礼部尚书和民部尚书担任太子的老师,帮助李建成出谋划策、决断各种问题,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李建成不喜欢学习诗文策论,对处理政务也不上心,整天无节制地喝酒,和宫里的美女们嬉戏玩耍,把两位竭心尽力想辅佐自己的老师不放在眼里,把他们的规劝当作耳旁风。两位老师发现孺子不可教也,先后告病辞去职务离开了。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见木已成舟,就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已经六十一岁的李渊宣布退位,让位于李世民。从此李渊成为了太上皇,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以开国之君的身份成为太上皇,历史上恐怕只有李渊一个人。李渊手中的权力就这样交了出去,与其说是交出去的,不如说是被儿子抢走的,所以李渊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这也是他不得已的选择,是他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及时认清形势的一种表现,避免了更大的政治危机的发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和万全之策。

其实,这样一种结果在之前也不是没有端倪的。在李渊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时候,他看到全国局势大致平稳,心中开始放松了警惕,沉溺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享乐中,他几乎一天到晚都被众多嫔妃包围着。李渊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稳坐皇位,所以儿子们争夺太子之位就让他们去争好了,谁还没有一点梦想呢?所以他就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做个和事佬,其他事情基本上都交给老宰相裴寂处理,自己只顾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李渊曾不止一次地和众多嫔妃摆驾到裴寂的府上,一起喝酒、吃饭、闲聊。有一次,李渊在和裴寂喝酒的时候,颇为感慨地说:“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没想到,三年以后李渊当初的一句笑言竟然变成了现实。

李渊当上太上皇以后,自知朝中大权已经被李世民掌控,于是每天心灰意懒,不再参与政事。平时他总是待在自己的宫中,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酒会,几乎哪儿也不去,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盛夏时节,李世民时常会外出避暑,李渊也不愿意跟随同去,总是以自己年事过高、身体欠安为理由推脱。李世民对父亲李渊的享乐要求尽量满足,看父亲每天并不快乐,就准备在长安城的东北方向修建一座宫殿,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地。李渊知道李世民还算是个孝顺的孩子,心里很领情,也乐得过太上皇的日子。这样,既减少了宫廷的斗争,也让李世民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李渊度过了九年这样的太上皇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李渊临终前要求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李世民本来打算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制度为父亲修建陵园,但是由于事情太过仓促,工期比较紧张,所以在房玄龄的提议下改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制度来修建,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李渊死后的谥号是“太武皇帝”,庙号是“高祖”,安葬于献陵。唐高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辉煌也好,无奈也好,留下的也只是一声叹息而已。

同类推荐
  • 大宋之独步天下

    大宋之独步天下

    宣和三年,会国术的穷小子莫名来到大宋,开始了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梦幻之旅,这里不仅有权谋,还有热血、战争和如云的美女———内忧外患,阴阳易位,谁能力挽狂澜,看我独步天下!
  • 水浒纵横破

    水浒纵横破

    陈氏兄弟得一真人指引,同赴水浒时代辅佐宋公明,替天行道,途中和不少好汉相聚一堂,又博得了不少名望,最后宋江死后,陈氏兄弟继位,进击朝廷,逼死高俅,杀尽贪官污吏,最后归隐幽山。有诗赠曰:陈门双龙,奇逢乱世狂潮;水泊行侠,仁系五海邻里;吞风吻雨,气压万里山河;卧虎藏龙,志傲几载英雄;义结金兰,冶尽天下桃园;归去来兮,言胜坛座百家!
  • 逆刃英雄

    逆刃英雄

    景初三年正月,司马懿联合曹爽,发动兵变,诛杀魏明帝曹叡于洛阳。同年司马懿立曹芳为傀儡皇帝,暗中把持军政要权,名为臣,实为君。然而三国杀是现在风靡全国的游戏,云湛一直以曹操为榜样,连续抽了两次主公牌的他,游戏又一次的开始了····若你们喜欢可以关注新浪微博:兮大王-
  • 穿越秦朝之我为公子

    穿越秦朝之我为公子

    来自2014年的孤儿嬴诚由于火灾意外穿越来到了秦朝,农民起义即将爆发,让我们一起看待处于尴尬处境的他是如何在这片天地中开创自己的传奇
  • 重生康乾做帝师

    重生康乾做帝师

    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看一代帝师黄义德如何闪耀光芒。坐看百年风云变化,给您看一段不一样的清史。(特此申明——本故事纯属虚构YY,只为喜欢看的读者提供一点小小的乐趣。如有不喜欢清朝的读者,请点击右上面的叉,然后去看其他的书来享受阅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命世书

    命世书

    天地有仙,一眼山海苍穹变。天地有魔,一指沧桑万古邪。然,我不做仙,不化魔。只欲为那仙中魔,魔上仙,一念天地,号令仙魔!
  • 血狼叹

    血狼叹

    自血狼后,再无敢弑天者。——摘抄自《血狼本纪》
  • 枫树下的眷恋

    枫树下的眷恋

    一个天真无邪,有着常人都仰慕的一切的女孩,她本该集齐万千宠爱,可是老天给了她别人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也让她尝到了人世间最残忍,最丑陋的一面。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挫折后,她变得与当初那个可爱,天真的女孩截然不同,那个她脸上常有的微笑也荡然无存,在她最黑暗的时刻,一抹阳光照耀下来,她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是这阳光真的可以带她冲破黑暗,撕开黑暗,重新看到世间的美好吗?
  • 二十四史故事

    二十四史故事

    内容丰富 编者精选中国史学巨著——《二十四史》中的经典篇章,并将其编译为优美流畅的白话文,力图用较小的篇幅全面展示历代王朝兴衰轨迹,深入开掘中华文明丰富内涵。
  • 苍穹云

    苍穹云

    云迹大陆,强者为尊。宗门鼎力,斗乾坤破苍穹,逆天修行。
  • 风云长生道

    风云长生道

    太古时代,神魔并立,混沌轮主;仙人纵横,惊天泣地;万族共生,浩浩荡荡。然而,传奇今何在,唯见万口传。
  • 重生只为改变

    重生只为改变

    曾经,他是一名特种兵。一次意外的任务让他重生到一百年前!从此!他就担负了要引导世界科技文明发展的重任!他荡平的各种军阀,驱赶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日本,科技超越美国,从此!日本怕了!美国惊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不想被欺负就要崛起!不想挨打就要领先!”
  • tfboys之那年盛夏

    tfboys之那年盛夏

    这是一个盛夏的故事,无关爱情,只关乎时光。
  • 山海异录

    山海异录

    亲眼观看了一次大傩驱疫仪式之后,大傩十二神兽化作刺青依附我身。传承十二神兽之力,召唤神兽投影!而我也因此走上了一条漫长的驱邪辟鬼,杀僵斩兽的道路。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十二兽!灵异事件,奇难杂疫,山海异兽,天地隐秘,尽在《山海异录》!
  • 心尘缘之纵剑无悔

    心尘缘之纵剑无悔

    妖猴乱世,三界大乱,战斗结束后,战争时积累的怨气唤醒了远古沉睡的魔帝蚩尤,三界奋力反击,最终在十五位勇士的牺牲之下成功封印蚩尤。大唐年间无双阁的一名普通弟子剑无缘踏上他人生的征途,可是谁又知道他身上牵扯着怎样的因缘?自己开始知道自己其实不是自己,自己究竟是谁?越是前进,自己积累多年的人生观越是崩溃,在他迷茫之时又有谁能陪在他的身旁?一路前进,亲情,友情,爱情,能得到多少,又会失去多少,最终又有多少真正属于他?这个世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魔帝蚩尤的出现竟然是每五百年就会有一次的天灾?那一代代的十五位勇士在这场灾害中又代表着什么?如果他们只是棋子,那这盘棋又由谁来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