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6

第6章 礼,就是理——《八佾》讲读(上)

读本章,首先需要对古代的礼乐文明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本章亦是上一章的延续。为政以德,首在为政者要有德。如何实现为政者有德,或者应该考虑如何及时修正为政者可能出现的偏差,自古以来的先贤圣哲都在做这样的思索。要知道,所谓“德”,也属于广义“礼”的范畴。有德者为政一定会自觉修身明礼,循礼而动。

为政以德,北辰安然居中,众星环绕,星空灿烂、纷繁,但有序。天上有天象,人间有人事,有事必有其治。凡事都要遵行一定的道理,有序,有位,才能各安其位,这就是礼了。

在中国先民的心中,“礼”是一个大概念,是一切存在的道理。个人、家庭、乡里、朝堂、天地自然间无一不存在理,都要明其理,因而要遵守礼。在孔子眼中,礼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节事天地之神的准则,更是辨识君臣、上下、长幼序位,识别男女、父子、兄弟、婚亲、亲族、疏数之交的具体方法。除了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礼义,礼实际上在中国先民心中已形成为信仰,生发了超越的力量,成为整个社会顺利运行(包括法律体系执行)的重要保障。

乐与礼相应,使礼的表达更加丰盈。礼乐文明中的乐不是指一般的音乐,而是通伦理的情感表达,是对礼的充分表达。广义的礼自然就包括乐。

具体的礼成为德的载体,是德的具体化。相对于德,具体的礼有着更加清晰的定位和更加明确的要求。它贵在有序有位,当位而行,才可有序;它贵在求中守中,如此才可守本望末;它贵在一种自觉的修养,仁爱之心便是这种自觉的集聚;它贵在质朴本性,如此才有绚丽的中正,才可光而不耀;它贵在文质彬彬,如此才有尽善尽美。

当然,最终,它所强调的还是对自我的觉知,对自我的要求。

问题索引——

“八佾舞于庭”,不就是跳个舞,孔子至于如此“忍无可忍”吗?是什么使得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发了脾气?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仁与礼乐有着怎样的关联?

何为礼之本?礼求报,报之以情,报之以仁爱感念之情。这仁爱感念之情如何表达才是好?奢华和排场就代表情深义重吗?

礼讲究让,若是需要“争”,还能做到彬彬有礼吗?

何为禘礼?孔子认为懂得禘祭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像将天下运筹于手掌一样简单。有这么神奇吗?

祭神如神在,神在何处?何者为神?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县官不如现管”听着“有道理”,孔子怎样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现代人学习礼应从何入手?

子入太庙每事问。不懂礼才问,可是孔子认事知礼,为何还要“每事问”?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人物,孔子却称其“器小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否不够客观?他的要求是否太高?

孔子遇到了“知音”,认为他是“木铎”。何为“木铎”?

孔子对《韶》《武》两部乐章的评价,反映出他怎样的审美观?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季平子。

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共八行,八八六十四人,为八佾。以祭祀乐舞而言,表演人数按祭主身份不同而各有定数。按周制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享用之礼,所以季氏以“八佾舞于庭”,实属僭越行径。

从表面来看,不就是跳个舞,孔子至于如此“忍无可忍”吗?是什么使得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发了脾气?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读懂孔子,读懂这一篇,需要对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色。经过上古三代的长期培育,到西周时期,礼乐文明最终建构起了一套伦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体系,也构建了一套宇宙哲学,有着它崇高的理想追求及通达路径。

在中国先民的心中,“礼”是一个大概念,是一切存在的道理。个人、家庭、乡里、朝堂、天地自然间无一不存在理,都要明其理,因而要遵守礼。在孔子眼中,礼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节事天地之神的准则,更是辨识君臣、上下、长幼序位,识别男女、父子、兄弟、婚亲、亲族、疏数之交的具体方法。除了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礼义,礼实际上在中国先民心中已形成为信仰,生发了超越的力量,成为整个社会顺利运行(包括法律体系执行)的重要保障。

乐与礼相应,使礼的表达更加丰盈。乐起源于人的情性,此种情性以音律的度数来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以“礼义”作为主旋律,以此来使天地间生物的气息和谐相生,遵循五行运转的规律,使阴、阳、刚、柔各得其所,在人的内心交会而发,表现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根据这个道理,先民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广泛地学习乐的节奏,研究乐的文采,以此作为美德的标准;调整好音调的高低,使相互之间相称,排列好乐章开头、结尾的顺序,使乐能够很好地表现人们的事功;使关于“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关系的道理都能从乐中得到表现。

表现“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关系的道理即为礼。所以,礼乐文明中的乐并非指一般的音乐,而是“通伦理”的情感表达,乐是对礼的充分表达。广义的礼自然就包括乐。

礼、乐共同调和着理智与情感、个体与集体、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由此来实现“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的自身和谐,实现“礼至则不争,乐至则无怨”的集体和谐,并由此而善民心、移风俗,使各安其位而不相夺,“天下皆宁”,实现个体和集体充分的长养。这便是“礼达分定,礼运亨通”,便是“百物不失,百化兴焉”,便是“天地位,万物育”!

因此,儒家思想认为“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有位、有序、有别”。礼也是高压线,一旦僭越,必将伤及自身。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退让,否则有人就会得寸进尺,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若是此界可以逾越,那么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将会崩塌。“八佾舞于季氏之庭”,不是跳跳舞那么简单。假如象征国家威仪的三军仪仗队,出现在了地方政府的会客厅,真的是乱了套。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那就没有什么荒唐事不能做的了。

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礼坏乐崩的确不是虚言。恰是因为礼坏乐崩,讲礼、守礼更是重要和必需。这是孔子的原则,是孔子的坚守。像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美国作家)笔下的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德,他向往东方哲学,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太多的人在狂奔,向着悬崖奔来,但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得有人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拦住,孔子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孔子就是这样的“守望者”。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即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国当政大夫,亦即“三桓”,皆为鲁桓公后裔。

《雍》:原出《诗经·周颂》,传为周武王祭毕文王撤去祭品时歌唱的乐诗,属天子之乐。诸侯、大夫用之,则为僭越。

彻:通“撤”。撤祭,指祭祀结束后撤去祭品。

学好不易,学坏实在是不难。道德亦像洪水,一旦决堤,满眼都是泛滥之景。有了季氏在自家堂上跳“八佾之舞”,接着就有了孟孙、叔孙的“争相仿效”:在祭祀结束撤去祭品时唱诵周天子才能配享的乐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讲的是“天子主祭,诸侯助祭”之事,是至高的礼仪。端庄肃穆,表达着天地间的肃雍和鸣,实在是美。但纵然是至善至美,若是不应该拥有,也当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若是“求之不得”,也当是“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所以,在孟孙、叔孙、季孙这三家大夫的堂上,怎么能出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天子之乐呢?

当失去了为政以德的导向,逾越了礼的边界,权力就成为纵容贪婪的助推器。一旦如此,对权力的拥有者来讲,人生最大的意义是乐于拥有一切他们认为的“好东西”,却不去考虑是否应该拥有;乐于享受他们所谓的尊贵,而他自己却不必是善的。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无论是礼俗、礼法,还是仪礼,是“礼仪三百”还是“威仪三千”,所有的礼都在表达义,有其内在的思想和人情,昭示着形而上的价值体系。实现礼、遵守礼需要人性的自觉,仁就是守礼的自觉。实现这种自觉,要靠自身的修养。

“仁”字在先秦古文中主要有两种写法,一为“从人从二”结构,一为“从身从心”结构(),这是古文的“仁”。这两种字体皆属会意,这似乎恰从两个角度诠释了古人对“仁”字本意的认识。“从人从二”,意含对他人应有仁爱之心;“从身从心”,则意指求己、修身,反省自身。离开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离开了守礼的自觉,礼和乐都无从谈起。这就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含义。

有了仁,礼乐就有了源起和发端。仁爱感念之情是礼乐的起源。礼求报,报之以情,即仁爱感念之情。子曰:

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礼,实际上承载的是满满的感念之情和仁爱之心。恰是因为仁爱和感念,所以礼尚往来,你来我往,礼加重了情。

恰是由于仁爱感念之心是礼乐的起源,使得礼不仅是规范的仪制,还是生发的力量,好似酿酒用的发酵剂,使得人情醇厚。因此,君子追求礼,则更加醇厚;小人不讲礼,而愈加浅薄。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孔子弟子。

易:在丧礼上将一切治办妥当。

戚:悲戚,哀伤。

儒家思想认为,“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也可以称之为“本”。那么再向源头追溯,关于本之本,礼之根本又是什么?这的确是一“大”问。

上一章讲仁是礼的源头。离开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离开了守礼的自觉,礼和乐都无从谈起。礼求报,报之以情,报之以仁爱感念之情。这仁爱感念之情如何表达才是好?奢华和排场就代表情深义重吗?

若是一定要在“奢”与“俭”,“讲求丧礼的排场”与有着“悲戚、哀伤之心”之间作出一个选择,孔子的选择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也就是说,若要在礼之仪与礼之义,在文与质,在形式与内涵之间一定要做出一个选择,孔子重视的是义、是质、是内涵,因为这些是礼的根本。

但是,孔子的回答是在一定要择其一端的情况下所做的极端选择,强调宁可不及,绝不为过,其言外之意是礼仪活动要坚持中庸原则。礼贵在得中,贵在相配,礼仪与礼义相配,内容与形式相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古代泛称东方各族为“夷”,北方各族为“狄”,泛指异族人。

诸夏:指周朝及其所分封的华夏各诸侯国,又称“中国”。“诸夏”往往与“夷狄”对举。

本章从字面看可有两种解释:一是诸夏不如夷狄。夷狄尚且有君,不像其时诸夏礼坏乐崩,目无君长;二是夷狄不如诸夏。夷狄虽然有君,但因其文化落后,无完备礼仪制度,仍不如诸夏。

由于本章是孔子对春秋历史的一段评价,故应结合孔子的整体春秋史观进行分析。基于这一视角,我们认为第一种理解可能更近于孔子的思想实际。《春秋》讲夷夏之辨,但这种夷夏观念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并不以种族、血缘为判断标准。夷狄之国如接受华夏文化,即被纳入华夏诸国之列,如楚、吴、越等。这里的“君”,不单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君,更指和谐的政治秩序,具有这种和谐秩序的“夷狄”,着实胜于礼崩乐坏的“诸夏”。正如杨树达《论语疏证》所指出的:“有君谓有贤君也……《春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盖孔子于夷夏之界,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准,而以行为为准。”所以,孔子说:“夷狄之国尚且有君长,不像诸夏却没有。”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祭祀的名字,旅祭。

泰山:古代帝王常在此行封禅天地之礼,后尊其为五岳之首。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上一章讲到夷狄尚且有君,不像当时的诸夏礼崩乐坏,目无君长。这一章接着就讲到诸夏没有君长的表现。

按周制,只有天子、诸侯才可祭祀境内名山,季氏以周公之后、鲁国正卿的身份竟僭制而旅祭泰山。孔子希望弟子冉有作为季氏之臣加以劝阻,但冉有也无能为力,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叹息:“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吗?”

季氏旅祭泰山,自然是祈福,希望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若是人做了违背天理的事情,莫说是泰山之神不福佑,老天也不可能福佑啊!这个道理,凡是知礼懂理的人都明白。林放都知道问及礼之本,泰山之神当然更是明达。若是连人都不如,怎么做神呢?所以,即使是你季氏去拜祭它,它也不可能保佑你啊!所以,孔子叹息,深深地叹息。他知道又有人奔向了悬崖边,可是那个人却不知道那儿是悬崖,希望能救他,在悬崖边拉他一把,事实上却是无能为力。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揖让而升,下而饮:揖让而升,揖让而下,揖让而饮。射箭比赛时,先打躬作揖,互相谦让;射毕下堂,又打躬作揖,互相谦让;最后,胜者罚负者饮酒,仍要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这里的“射”不是作为“小学”六艺的射,不是“小艺”,而是属于作为“大艺”的“礼”的范畴。

本章是孔子对乡射之礼的论述,邢昺《疏》所谓“言射礼有君子之风也”。看似在观乡射,其实是在观礼。每项活动都是教化之方,也是娱乐之具,有它的意义所在,表达着一定的道理。乡射礼昭示的是“争与让”“争与爱”的和谐同一。面对最后的结果,成亦潇洒,败亦潇洒,其争也君子。

在《孔子家语·观乡射》篇,孔子在观乡射礼时讲道:“射箭者祈求射中目标,就是为了使自己免受罚酒。酒,是用来奉养老人和病人的。祈求射中而免受罚酒,就是辞谢别人的奉养。”这样看,对于射不中的弱者或不肖之人,反而是眷顾的。强者理应辞谢别人的奉养。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本色,白色。

绚:文采。

起:启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一般认为是佚诗,也有人认为是后人对前两句所作的评析。原意是形容女子笑靥可人,美目婉转,像洁白底子上画着多彩的线条。

孔子重《诗》教。孔子认为《诗》中有先王之道与“礼之义”,故取以教化弟子;又因孔子之前贵族社会已有赋《诗》“断章取义”的风气,孔子继承了这一传统,发掘《诗》中的先王之道与“礼之义”,以阐发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人生追求。对子夏的提问,孔子却特别指出,要在洁白的底子上涂以色彩;子夏领会夫子《诗》教本旨,理解到应在质朴、纯真的基础上施以礼文装饰。孔子认为是子夏启发了自己,现在可以一起来讨论《诗》了。这是多么美妙的师徒间的心神相会。

在《孔子家语·好生》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占得《贲》卦,看起来,神色严肃,愤慨不平。子张不解。听说卜者得《贲》卦,是吉祥的征兆,但老师愤慨不平,叹息不已,很是不满,何故呢?孔子讲道:“因为它带有迷离之义。在《周易》中,山下有火为《贲》卦,不是颜色纯正的卦象。就本质来说,黑色、白色都应当纯正。现在我卜得《贲》卦,不是个好兆头。我听说红漆不用文饰,白玉不用雕琢,为什么呢?这是它本质有余,不接受任何雕琢的缘故。”

孔子崇尚质朴、黑白分明、天然去雕饰。这个故事与此章可以合观参验。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古国名,周初所封,都城原在今河南杞县。后因国家弱小,屡次迁移。

宋:古国名,微子所建,殷商王室之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三代时有灭其国而存其祭祀的传统,因桀、纣有罪而其先王禹、汤无罪,故周朝因其旧民另立一国以存其祭祀。杞、宋分别为夏、殷之后。

文献:文,指记载礼制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历代典策的贤人。

怎样使更多的人对礼乐文明有着真切的认知?除了动之以情,在情感上取得信任,还要晓之以理,在理性上使人信服,有理有据才是好。有理有据,可征验,才可信服,孔子就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从文献入手,因为文献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认知文化,尤其是认知古代文明的重要抓手。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之间是损益发展的关系,周代礼乐在基本结构与精神上承自夏、商,而损益其不足,故三代文化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周之礼乐文化是夏商文明发展的结晶,故孔子对其十分重视,并加以认真学习。但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很多历史记载及文物已湮没无闻,甚至对于前代故国也缺乏相关的记载与文化遗留,孔子欲详知其礼而不能征验,是以感叹不已。这同时反映了孔子在治学中信而有征的求实精神。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禘祭。天子宗庙之大祭,祭祀群庙,五年大祭一次。此礼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只是由于周公对周朝有莫大之功,故成王特赐周公可以行禘祭,而鲁以后诸公沿用此祭,僭用此礼,已属无礼。

灌:本作“祼”在祭祀的开始,用郁鬯之酒(一种用黑黍酿成的酒)来灌地降神的仪式。

朱熹认为鲁举行禘祭本来就失礼,由灌礼而观,浸以懈怠而无足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

礼应该表达理,通过观礼而受熏化,明达道理。但若是此礼不合理,就无有可观之处,孔子自然就“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上一章讲到孔子看到的禘祭不合礼、不合理,那么合理的禘祭之礼该如何?有着怎样的表现、意义和内涵?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祭学说的人去治理天下,就像将天下放在这里一样简单吧。”边说边指向他的手掌。

关于“禘之说”,孔子真的不知道吗?不是孔子不知,而是这其中的意义实在是重大。在《孔子家语·庙制》篇,孔子专门讲述古代的祖庙制度:祖即祖有功,宗即宗有德,有功有德者方可享有祖宗之庙。开创一个新纪元之人当然有功,称之为祖,成为祖,而事业的传承需要有德之人,厚德之人、所以因有德,称之为宗,成为宗。有功、有德、方有位,而名与功偕,名位与实际功德匹配,方可享有其位,其庙不毁。

关于庙祭的制度,自从有虞氏到周一直未变。凡是四代帝王提到郊祭,就是祭天祭地。所谓禘者,即为祭祀群庙,五年大祭一次。

关于祭祀祖庙的意义,《中庸》记载孔子说: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核心就是事业的传承,传承礼乐,传承宗法,传承功德。将这种情思寄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祭天祭地,祭祀列祖列宗,引导的是勿忘祖宗,勿忘天地,勿忘本初,勿忘其功德。以有德树新功,才可以真正地继人之志,述人之事,有着事业的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国家运转有序,天下就似在手掌之内。运筹于手掌之中,亦决胜于千里之外。

同类推荐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
  • 海盗

    海盗

    我们是海盗,有本领的海盗。美丽的姑娘们,请你来到我的怀抱。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感兴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海阔天空的海盗世界吧!他们挥舞刀枪,宣称与上帝为敌;他们抢掠成性,蔑视人间一切权威。他们抛撒金币,以生命疯狂下注;他们以船为伴,有着自己的道德规章--他们已成传说,被海与天封藏。独眼的船长、生锈的火枪、哗啦作响的金币,盛着财宝的木箱..纵横匕海的故事,并不只是幻想。暴风雨、坏血病、骷髅旗、私掠证,荒岛埋宝,公海搏杀..海盗的世界。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接吻简史

    接吻简史

    接吻是人人都了解的事,但其来龙去脉鲜有人知,丹麦学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教授围绕“接吻的历史”这一主题,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历史,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吻”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演变之路,将“吻”分成爱情之吻、友谊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类型,用大量的引经据典和诗歌故事,将接吻的整部历史写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书中配以大量世界名画及精美插图,与吻的罗曼文学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本美轮美奂的接吻之书。
热门推荐
  • 古话三国志

    古话三国志

    错综复杂的三国历史关系,扭转了乾坤,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抗匈奴,战古日本,收夷洲,拓宽疆域,更改历史,这些统统都在古话三国志!欢迎进入古话三国志的时代!
  • 史前洪荒之巫人传奇

    史前洪荒之巫人传奇

    远古文明的呼唤,宇宙战争的热血人类文明的第一纪元,史前人类的辉煌文明洪荒三族战乱不休,爱恨情仇纠缠不止滚滚黄沙尽征尘,是强者的挽歌,是弱者的战歌,嘹亮而高亢,铁血而柔情。血肉铸就的钢铁洪流,滚滚而来,有如亚马逊森林浩浩荡荡的行军蚁,不怕征程,不惧艰险,不畏牺牲。一切尽在《史前洪荒之巫人传奇》
  • 都市最强弃少

    都市最强弃少

    渡劫期高手青枫重生弃少秦峰,却是受尽众人鄙夷。秦峰力排众议,霸气回归,为弃少正名!从此掀起一段都市的争霸传奇!!!
  • 神秘国之歌

    神秘国之歌

    在宇宙深处的某一个被称为“逆向时空”“精神禁地”的地方,一群守望者在精神领袖博朗德的支配下席卷起反叛的潮流,企图重新改写人类世界的历史。宇宙之王,俊美少年布达佩斯为了阻止哥哥的这一逆流决定与人类世界的女孩洛林结盟。面对这来自宇宙深处的不速之客、风度翩翩的王子,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宇宙终究会被他们拯救吗?
  • 逆天狂妃:妖孽王爷独宠

    逆天狂妃:妖孽王爷独宠

    二十五世纪的世界第一杀手,尼玛既然穿越到古代,穿越到一具娇弱的身体里,还一不小心惹上一个妖孽王爷,他们说这个王爷很冷,不喜欢女人,那为什么他老是追着我,要我做他家王妃。第一次见面,她看见他在寒冰池里,他中着,她救了他。求月票,求收藏……
  • 天叙

    天叙

    曾经在网游《天叙》中的天才玩家徐起修在大赛中故意输掉比赛从而隐退,成为网游界的一个传说。做一个普通的玩家在网游界做一名隐士……在那期间,很多人都感到悲伤,甚至对于他有了恨意。但是徐起修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退出。他只是重新再来一次罢了。再一次在网游界掀起一股潮流。
  • 苏瑾瑜

    苏瑾瑜

    征衣风尘化云烟,江湖落拓不知年;剑痴刀狂世纷云,今将衣钵卸双肩。踏尽千山无人识,当初枉受盛名牵;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
  • 繁华路口有点堵

    繁华路口有点堵

    我们在歌颂,坚持梦想的人,也在讽刺,坚持不合实际的梦想!
  • 藏在回忆里的人

    藏在回忆里的人

    如果暗恋是一首诗,她想正是他赋予了这首诗最美的旋律。她常常在想,如果不是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永远都只会单纯的像个孩子,笑着、闹着。不会有那么多错过,不会有那么多午夜梦回。而当她披上了嫁衣,才发现一切原来都还不晚。
  • 叫我系统大人:帝都烽火起

    叫我系统大人:帝都烽火起

    傲娇呆萌系统666―叶玖初开灵智,就遇到了一群惨无人道的穿越者。呼叫总部!人类太阔怕,我要回去!已改书《叫我系统君:帝都烽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