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4

第4章 吸引力法则——《为政》讲读(上)

人生有了理想与追求,并为此而执守,生命的意义便富有了质感。它充实于内,光大于外。它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人,要做事。这就是广义的“为政”了。然而,为了更加高效的“为政”,还可以再聚焦,再具体。聚光灯将会敏锐地映照于社会的决策系统、管理系统,这可以名曰“政治”。当然还可以再聚焦,再具体,就是“为政者”。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纷杂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孔子的政治理论由核心切入,从“为政”谈起,这是通达理想之境最有效的路径。所以,当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人道孰为大”这样的话题时,孔子的回答是“人道政为大”。政治治理是第一要务。面对这人道的第一要务,它的最高追求又是什么?在《孔子家语·王言解》这篇,孔子谈到“王言”:“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政治治理的最高追求反而是“无为而治”。何以实现?孔子认为应该“为政以德”。首先为政者要有德,然后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当位而行,各得其所,这也是对“无为而治”的最佳诠释。

如此看来,为政者理应成为道德模范。这个愿望自然是好,但是会不会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这一切很容易成为乌托邦,成为“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这值得深思。

孔子的一生志于学道、求道、行道。他忧国忧民,为理想奔波,颠沛流离,但义无反顾,坚定前行。在那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生活状态并非苦大仇深,而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满是祥和。这就如同在风暴的中心书写风暴,因为风暴的中心不是风暴,而是湛蓝的天空,载着满满的平静与祥和,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灿若星辰,繁纷,但有序。

恰恰因为孔子在心中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所以他坚定前行,四处呼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若依此而行,“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就是现实,就在今朝。

问题索引——

“为政以德”是真正的为政大道,还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是他幻想出的乌托邦?

诗与政治有怎样的关联?

“为政以德”与“为政以法”,孰轻孰重?

孔子以三十几个字总结了他的一生,短短的自传却千古流传,他的自传讲了些什么?

孝与政治是怎样的关系?

为政者不仅要自身有德,还要善于“用德”“识德”,该怎么做?

子曰:“君子不器。”难道君子不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才华吗?若是无才,如何为政?

孔子说他可以预知百世,果真如此吗?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段话放在篇末,与首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着怎样的关联?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章开篇点题,亮明为政的方针、方法与最高境界。

在我国先贤圣哲的思维体系中,方针与方法、理念与通达路径往往是一个同步的概念。如何为政?“以德”来为政,这是为政的方针与方法,是最高原则,也是具体的通达路径。说得通俗些,就是为政者要有德,以美德来教化人,感化人,吸引人,实现政治的目标。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同天上的北极星灿然居中,群星环绕。

然而,这样的期望是不是多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讲起来主动,行动起来被动,结果落入虚无,成为束之高阁的“大道理”?这是真正的为政之大道,还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是他幻想出的一个乌托邦?是什么使得孔子讲出了这样的“大道理”,我们需要从源头处追溯。

《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全篇字数不及两千,但内涵丰富,意义精微,记载着舜与大禹、皋陶的讨论谈话,涉及修身养德、顺天应人等许多治国安民的根本道理。解读《皋陶谟》,我们很自然就能发现该篇与儒家主张之间的联系,并将皋陶的思想看作儒学的源头。

孔子论《皋陶谟》,一曰可以观治,一曰可以观政,与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意思完全一致。读《帝典》,孔子说他见“尧舜之圣焉”;于《皋陶谟》,孔子认为他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这就是孔子心中为政者的形象:君王圣明仁爱,臣属勤恳尽职。

这一切都有一个最为基本的起点,就是为政者个人的修养。从修德、修身开始,为政者需要诚敬地遵行“德”的原则,而且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在早期儒家的视野中,“人”处在最为根本的位置,是最受关注的对象,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解决了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社会的根本问题。社会基层的人要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处世做人,社会的管理者更要按照德政的要求为政治国。孔子说: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修德、修身是知人、安民的起点。所以为政以德除了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还要求为政者会用德,具备对德行进行认识和辨别的能力。如此,才能够识别和理解臣下,选取人才,进而任命和使用人才。

衡量德的标准,即为皋陶所言“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宽厚而不失威严,柔顺而不失主见,随和而不失庄重,具有治世能力而又谨慎认真,温顺而不失刚毅,正直而不失温和,宽大简洁而不忽略小节,刚正果敢而实事求是,坚强而不失良善。这九德的要求两两相对,允执厥中。以此再来看孔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实为一脉相承。

其实,在儒家形成之前,早期文献就有完善的“德行体系”,名曰“三德、四德、六德、九德、三行、三达道、四道、五教、六行、七教、八政、九行、九守、十伦”,名称不一,内容不同。但总体在表述个人的品质,或者是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有的是两者的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同样如此。

由此看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行的传统,儒家的道德体系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然此九德与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畴意义不同。如有人认为“此九德为人之性格、心理以及行为能力方面的特点”,即天然本性乃是道的源起。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畴,更多的是可以通过示范与导向、学习与教化来实现的。

再来读老子的话: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不欣赏失道而后的德、仁、义、礼,不赞扬失去天然本性之后的人为示范与约束。但事实是,失道之后的德、仁、义、礼虽然不是上善之举,却也是无奈状态下的最佳选择。

所以,为政以德的最高境界实在是“上德不德”,是“无为而治”。好像什么都没有做,遵循事物、社会内在运行的规律,一切都是自然。没有名曰“德”,但自然地实现着德。德者,得也,使万物各得其欲。当位而行,北辰居中不动,群星环绕。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深的寓意:纵然是斗转星移,时光变迁,美德的要求将如如不动,将是永恒。

这样看,孔子之所以坚定,就是因为那至善至美的政治,实在不是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那是曾经的现实,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政治在于教化,诗是教化之方。《孔子家语》《大戴礼记》都说孔子施教“先以诗”,可见诗在孔子教学中的重要性。

《诗经》有三百零五篇,“三百”乃举其整数。诗本于人们对于生活本身的兴发感动,情动于中,故形于言,所以就有了诗,有了“诗言志”。诗的本质其实是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也正是因为对生命体悟得直接而深刻,所以若是以一言来表达诗的意蕴,就是“思无邪”,是诚,是正,是真。诗有一种纯净和深思,有唯美的情感,健全的心智,还有无限的遐想。诗在表达生活,也是教化之方,它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一种灵动的、触及灵魂的熏化。诗如同春风化雨,柔软、温暖、富有人情味,给人以滋养;也恰似一方好土,土好,庄稼更易繁茂。心地纯正,思绪无邪,正是为政以德的根基所在。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记·乐记》云:

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政策是用来统一行动的,刑罚是用来防备奸邪的。无论是统一行动,还是防备奸邪,自然都是政治管理的必要方法与目的。问题的重心在于政策的制定是否基于民心,若非此,仅是以权力来支配,民众会执行但不一定服气,由此便留下祸患。而以刑罚来防奸佞,结果往往是防不胜防,如老子所言“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禁忌越多,民众产生的叛逆之心越多。纵然是威慑于刑罚,但民心弥乱,投机取巧,罕有知耻之心,自然是防不胜防。

王道之治贵在自源头上解决问题。若反其道而行,动辄就用刑罚来纠正,就是设置圈套来陷害百姓,相当于今日所谓的“钓鱼执法”。事实上,先祖的论述似乎对百姓更加负责。孔子曾向闵子骞讲起古之为政的方法,他说:

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

根据德的要求,“立言垂法”,于是就有了礼法。礼法在古代是一套完善、系统的政治体系,是衡量、布量为政之方的天秤、绳墨、规矩所在。有了这套系统的礼法,所有的事情就都一目了然,是非标准也清清楚楚。礼法的系统性表现在方方面面,如《礼记·王制》所讲到的职官、班爵、授禄构成的官僚等级体系;土地制度、关税制度、行政区划制度、刑律体系、朝觐制度、祭祀制度、自然保护制度、贵族丧祭制度、学校养老制度等传统所谓的典章制度。

这一套系统的礼法使得长幼关系序位明晰,门里宗族和睦相处,官职爵位尊卑井然有序,田猎之事娴熟,军队作战取得胜利,宫室的规模符合制度,鼎俎等礼器大小符合形制,万物能适时生长,音乐符合节奏,车辆符合规格,鬼神得到供享,丧葬中能表达哀思,辩论中有拥护者,官吏们做事得体,政事顺利施行。把礼施加于自身并放在最前面,各种举动都能得其宜。礼法因此成为实现为政以德的达道。

礼法与法制有所不同,礼法包含法制,法制又自然包括刑罚。礼法于法制多了几分温柔的情性。礼的目的是“领恶而全好者”,治理坏的而保全好的。如果说法律是底线,触犯法律,就必然受到刑罚的处置,那么礼法的作用则在于做出示范,引导积极的行为。刑罚为事后行为,使人引以为戒;礼法则是事前行为,将羊圈加固。所以,先王在百姓有所失的时候,亦是先从礼上去找原因。丢了羊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羊圈上想办法,即亡羊补牢。治理由礼开始,以礼贯穿,正视结果又会追溯至礼的源头。以德、礼治理天下,人民知耻,心悦诚服,自觉地遵章守道,才能真正达到天下大治。

但是也有人偏激地认为儒家讲求“为政以德”,就会忽视“为政以法”。事实上,“德法不二”,讲到德,自然要有法做保障,关键是谁引导在先。是德在引导法,不是法在引导德。德引导法,民众生发自觉遵守的意愿,法的作用也就是以防万一。法引导德,有时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自觉守法的意愿,没有羞耻之心更可怕,因为没有哪一部法律可以保证法律得到彻底的执行。

为政以德,本质是“为政以德以法”。就如同我们的先人讲到“道”,就寓意着“道器不二”。道不能没有载体,器不能没有根基。同样的道理,是“道”在引导“器”,不是“器”在引导“道”。先有轨道,才有火车的行进路线,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先祖的思维方式常常在“大与小”“动与静”“国家与个人”之间不停地互参互动。因为这其中的关系实在是两两相对,相互依存,互为参赞。讲了为政的原则,明确了为政的导向,具体的操作就要人来执行,这就离不开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孔子以自己为例,以最为简明的言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

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代的男子一般是十五岁左右开始进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教什么?教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理,就是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自然也包括天地自然的道理。然后是“正心”,即端正人心。修、齐、治、平以修身为基础,如何做人是首要的问题。孔子讲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核心是“志于学道”,学习修己安人之道,明确一生的目标与方向。

三十而立:人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亻”+“立”=位,能立足,就自然有位。所以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用担心没有官权之位,需要思考的是自己以何立足。这是志于道的根基所在。

四十而不惑:明确方向,夯实基础,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有反复,需要向前看,也需要不停地回头看,在迂回曲折中坚定。有坚定清晰的价值体系,则遇事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知天命的本质在于对自我的认知,看似人的一生一直在不断地向外寻逐,但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一个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相参互动的过程。对自己的认知愈是到位,则在互参的过程中愈是尽性,从而由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也正是基于对自我和天命的正确认知,所以孔子无论是出仕,“学而时习之”,从心底感到喜悦,还是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均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有人认为这是说听人说话能辨明是非,未必。古人解为声入心道,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所闻皆道也。义近。其实,更准确的意思可能是:闻听事情之然,即知事情之所以然。正如《论语·里仁》篇所记孔子之言“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在这样的境界中,孔子可以由结果推知原因,可以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向,他已清楚人们形形色色,错误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错误就出自什么样的人。仔细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既然如此,不论什么样的言语,都不足以令人大惊小怪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明示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随性自然皆为天理之当然。理智与情感、个体与集体融为一体,人在自己的矛盾中自然而然地把握、超越。最终,情感和理智都归于自然而然。自然地表达情感,以理智中合情感,超越情感,最后复归于情感。它随己心,合乎俗。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鲁国大夫。其父亲为孟僖子,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向孔子学礼。

鲁哀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作了系列论述,《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篇有详细记载。其中孔子重点讲述了“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的内容。

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

三达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夫子关于为政之道讲得这样详细、完备,纲目并举,请问从哪里开始做呢?”哀公提出了疑问。

孔子的回答是: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树立仁爱的观念从“亲亲”开始,教会百姓和睦相处;树立敬爱的观念从“尊贤”开始,教化百姓合敬相顺。教之慈睦,百姓们珍爱亲人;教之尊贤相敬,百姓就知道珍惜职责、使命。父慈子孝,合敬顺命,这样的举措施行于天下,无所不可。

原来,大孝之道就是大教之方,为政之法尽在其中。

所以,接下来有四个章节都在谈论“孝”。

孝首先贵在以礼的要求来养生送死。所以,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大夫僭越礼制的现象比比皆是,孔子也是以此来提醒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制的要求,由孝养父母,想到尊君敬长,当位而行。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武”为其谥号。

父母对子女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得父母对儿女的身体、疾病最为关切与担忧。所以《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是,再来看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却由天然之情到了人性的自觉,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天然的情感,不学就会,但人性的自觉却需要学习与修养。因为子女对父母尽孝需要人性的自觉,所以孔子提醒天下的儿女,想一想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又该如何做。

在本章,孔子将“父母唯其疾之忧”讲给孟武伯听,还有一层意义值得思考。孟武伯是鲁国的大贵族,重要的执政者,百姓的“父母官”,理应反思有没有真正关心过百姓的疾苦,就像父母关心儿女那般。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源于人性的自觉,想到父母对自己身体、疾病的关切与担忧,理应反哺于父母,要“养”。接着问题就来了,犬马也能“养”,如果不敬,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无违于礼,敬是礼重要的情性。有着内心的诚敬,才有真正的爱心,有爱心地敬养父母才是孝。反之,如果没有虔敬之心,那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本章将“孝敬”和“孝养”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有了事情,年轻人替长辈去做;有了酒饭,让长辈首先享用,这就是“养”了,但是不是孝呢?如果不能和颜悦色地做,那就不是孝。由于父母对子女有着最为天然的情感,最为无私的包容与担待,所以子女对待父母往往是“肆无忌惮”,不能和颜悦色。

在《孔子家语·困誓》篇中,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困惑。

“早起晚睡,耕地除草种庄稼,手脚都磨出了老茧,来奉养父母,却还是没有得到‘孝’的美名,为什么呢?”子路不解。

孔子说:“是不是因为你举止不恭敬?言辞不柔顺?表情不和悦?古人说:‘人心相通,互不欺骗。’虽然你给我衣服穿,什么都给我准备好,但对我不恭敬,我还是不能依赖你。”

子路说:“假如竭尽全力奉养父母,没有前面三种过错,为什么还是没有孝子的名声呢?”

孔子说:“子路,你记住!即使你有像全国闻名的勇士那样的力气,你也不能把自己举起来。这并不是力气小,而是形势不可能啊!不注重培养内在品质,是自身的过错;品行好而名声不显著,是朋友的过错;品行好了,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所以君子在家行为淳厚,在外结交有道德、有才能的朋友,怎么会没有孝的名声呢?”

子路困惑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美名是来源于自己的行动,还是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实际行动一般,却自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困惑于别人对他的客观评判不高,因为没有得到“美名”而耿耿于怀,那就犯了做人的忌讳。人心淳厚,均为肉长,人与己与,互不欺骗。这段对话值得深思。

同类推荐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内容不仅涉及到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说唱艺术等,而且还对回族民间文学形成与发展史以及理论架构作了比较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许多材料与观点较之以往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充实与突破。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诗经)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诗经)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石嘴山之最

    石嘴山之最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 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本书共分十篇,分别是:慈悲为本,为善心安;诸恶莫作,无恶心安;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看透释然,自在心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本书以佛的理念通俗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心中有佛人自安”这个主题。书中还着重例举了一些生活中让人难以心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俗之事,并指出了解决之道。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佛理知识,书中还穿插了“拈花一笑”、“佛心慧语”、“世俗佛理”、“佛心故事”、“佛语今译”、“佛趣轶事”等版块内容。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感到:只要我们心中有佛,佛就与我们同在。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热门推荐
  • 对彩虹许愿

    对彩虹许愿

    高中毕业那年,他深情款款地看着雅纯,向雅纯承诺他一定会回来找她,从此他带着不舍前往欧洲进行音乐修学,漫漫长的大学四年,不惜拒绝霸道校草的深情告白,霸道的他苦苦追求,一直保护她,一直陪着她苦等了四年,因为五年前的家族变故,迎面而来的一连串复杂的关系也一直纠缠着雅纯,听闻析一回国后,马上去找他,然而,大学毕业这年,他冷冰冰地看着她,丢下一句“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不要乱攀关系,给我滚。”她强忍泪水,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李析一先生,我不会再乱攀关系了。“......
  • 据说这是游戏的世界

    据说这是游戏的世界

    万万没想到,平时“尊老爱幼”的很良骚女冉谙谙莫名穿越到了游戏的世界?!还必须在无数NPC的指导下,登上排行榜No.1?!onno,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 娘子你是逃不掉的

    娘子你是逃不掉的

    凌陌瑾经历了很多,家族的利用、父亲的冷漠、母亲在自己面前跳楼、认识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搭档的背叛下暴炸时,她放弃了逃跑。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自己的奉出的真心都得到了什么?穿越时空凌陌瑾真的不敢了,她只想平淡的生活,没有人打扰,看看这个世界,尝尝美食。过一下从来没有的慢节奏的生活。初遇时,两人相看两厌。再见时,恨不得没有对方。可是从什么时候,我的目光一直跟随着你。“凌陌瑾,你别跑”妖孽男子气冲冲的看着前面策马奔腾的女子,“你干嘛,非得追我”“我这辈子就是认定你了、要定你了、吃定你了。”
  • 梦幻西游之纵横天下

    梦幻西游之纵横天下

    一场奇妙的穿越,却面临着星辰以灭世之势的袭来,究竟该何去何从,什么是三星灭魔,什么是绝世屠龙,,看我如何纵横天下……
  • 我真是好人

    我真是好人

    携苹果6神器重生于中学时代,不想称王称霸,只想把那些年没装过的B,没把过的妹,没使过的坏,没打过的架,没考过的全校第一……挨个尝试一遍。主角:“额,我确实没想过称王,但网文之王,流行音乐之王,古武之王……这一个个名号谁给我安的啊?快点儿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作者:“哥给你安的,咋了,有意见?”主角:“……”
  • 星光璀璨,爱缠绵

    星光璀璨,爱缠绵

    在璀璨的舞台上,她想到的却是他,两年前。某一天。经纪人对她说:“分手吧,要不然我们公司不能捧红你。”但她跟他坦白时,他却一笑而过,说:“你等着我,要为了我努力。”说完,转身,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两年后,她成为影视圈的宠儿,而他在哪?
  • 战神之复仇之甲

    战神之复仇之甲

    一次在神秘黑暗组织精心策划的阴谋中,青年陆子豪被无辜受害,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被国家重新塑造起一个身体,之后便踏入了他的复仇之路,创建了国家的首个机甲战队,一路无畏
  • EXO之我有双重人格

    EXO之我有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的她,遇上了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无妄之门

    无妄之门

    洛辰和段坤再一次探险中无意通过无妄之门来到一个异域世界,这里人、怪、鬼、妖、魔、道、仙七界各有纷扰,一个应劫之子的预言开启了他们俩人的入道修仙之旅,历经坎坷,恩怨,背叛......
  • 铁树记

    铁树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