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3600000006

第6章 以智慧心做智慧事

你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对待别人的态度,体现的是你的恭敬心,待人恭敬就说明自己有一颗恭敬诚恳的心,对人傲慢恰恰说明自己是个傲慢无礼的人,我们要舍傲慢而持恭敬,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只有首先尊敬了别人,别人才能尊敬自己。

太虚法师也曾经说到:“人类果能实行大乘的人生观,则所谓世界大同、社会平等,亦即佛法上所谓无人我相的圆融法界。其世界所以有争斗者,均由各人错认其狭小的假相为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我,由是而产生出种种的冲突,是为世界人类争斗之原因。

今若见缘成无我的人生真相,一切人无不与我息息相关,故一切人无不是我;我一人之举止,影响于一切人,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由是可结言曰:吾人之一切动作,须从利他处着想,利他即自利;一切莫向损人处进行,损人即是损己。由此、吾人之举止言行,则须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能利他,以为善行的标准,此大乘佛学的人生观也。”

太虚法师说的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要引导众生放下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如果一切的利益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不是善行的标准,也不能利于他人。

你只有首先恭敬了别人,才是真正地庄严了自己,所谓“善修和敬,互相尊重”。相反,如果你不尊敬别人也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悟达禅师做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为他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病僧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风,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这时,悟达禅师自觉尊荣,也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

悟达禅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异僧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胸有成竹地指着松旁的溪水说:“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一直苦无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今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悟达禅师的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一份大爱,否则你真要陷入险境,就是轻慢别人的后果了,只要我们剔除这样的人性劣根性就不会伤害别人,保持一份大爱吧。

古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与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会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别人能换来别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主动示善最为珍贵。

佛说:众生平等。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现在担任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是什么样的高官,或者是对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都不应该分高低贵贱,反而应该提倡人人平等,因为只有你尊敬了别人,才能庄严自己。

心念转变法界转换

一念魔一念佛,是魔还是佛,就在心念之间,心念朝哪里想,人生便开始朝哪个方向转动了。

太虚法师讲八大人觉经的时候说:“菩萨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则思专行利他方便。惟念过去的无量劫中,在难贫苦的环境里过活;常因贪欲不遂,未免胸怀抑塞,怨天尤人,多绪恶缘。故今宜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普济众生。”修行修得是心,心念转变了,一切都随着转变。

佛经上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两句经文是说不净观。何以言之?因为凡夫有漏身躯,充满着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矛盾性。在这矛盾律中,生起了贪瞋疑慢的根本烦恼,造了许多罪恶。所以我们不净的幻质,无非是恶的贮藏所,哪里有美的区域。何不回过头来细细想一想:从前种种杀他物以养己身,损他财以利己家等等的行为,推其根源,不过欲维持一己的生命而已,虽用尽伎俩,费尽心血去保护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阴,亦不过仅仅数十寒暑,终归于消落湮沉。聪明者对这不净的躯壳,宜深生厌离,幡然觉悟,立刻去止歇一切利己的痴心,极力去追求无上的觉道才好!心是恶源,只要心念善,恶源必断。

有一次,一座寺庙里要开法会,法师慈悲,将发心执事的机会让给慈悲大众,以便为大众接引福报。这一天,恰好静源居士作为法会的执事。因为有其他事情,静源居士就出了寺庙去处理事情,当他处理完事情往回赶的时候,在一个转弯处,恰好被一辆疾驰的马车撞上。驾车的中年人下车将他扶起来之后,问他是否伤到了。为了不耽误法会的事情,静源居士站起来之后,简单检查了自己的伤口,发现只是肩膀擦破了点儿皮,胳膊稍微有点疼,就觉得自己没受什么大伤,犹豫着想说没事儿。这时,从车里出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说话很难听,他对静源居士说:“不要因为被撞倒了就想讹诈他人,我们当时可是想停下来的,只是没停稳才碰到你一点而已,你不要觉得自己受了很重的伤。”

居士听了这话觉得很不可思议,明明是他们撞到自己,却如此胡搅蛮缠,但是转念一想:“算了,如果真的没有伤到,我就不用去包扎了,大家彼此行个方便吧。”

那位中年人倒是挺客气,他微带歉意地说:“我们还是包扎一下,或者找个郎中看看吧。”

居士觉得自己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就问了这两个人的村庄住址,他们约好如果静源居士真的伤到了,可以之后再去驾车人所在的村庄找他。然后,他们彼此上路各奔东西了。

静源居士来到寺庙,住持大师见他慌慌张张地赶过来,就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静源居士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住持大师说:“居士做得对,得理处能饶人是佛家的慈悲。法会就要开始了,居士作为执事,劳心劳神,必能积福积德。”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刚刚忙完事情的静源居士感觉自己的左胳膊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疼。请别人查看时,发现左胳膊上满是淤青,而且筋骨弯曲。刚好有个香客想在法会之后赶回家中,香客问了居士胳膊被伤的缘由,居士又讲述了一遍。香客说太巧了,那个驾车人与他是同一个村庄,于是静源居士拜托香客告诉那个驾车人自己的伤情。香客点头而去。

第二天香客回到寺庙,很生气地告诉居士说:“那个驾车人已经不认账了,他说居士您当时说没什么大事儿,所以现在不关他的事情了。”

静源居士对住持大师抱怨说:“明明是那个驾车人的车撞了我,而且当时说好如果有伤再去找他,现在他反倒如此硬气,不肯认账。”住持大师告诉静源居士:“你得懂得放下心头抱怨,转变心念,他人不认账是他人之事,我为你看过伤势,用些药,修养十天,就可以好了,就原谅那驾车人吧,你的心念变了,你就感觉轻松了。”

住持大师一番话说得静源居士安静下来,不再抱怨,并有了原谅之心。

奇怪的是,第二天那个驾车人居然主动跟随之前的香客来到寺庙找静源居士。他向静源居士道了歉,并拿来了很多草药用来煮开泡洗伤到的胳膊。静源居士对驾车人的态度的转变特别不理解。这时,在一边的住持法师说:“心念改变则法界转变,这是佛的慈悲的感召啊!”

我们也常常会被一些事情惹恼,觉得怒火中烧,觉得委屈难耐,其实当我们真的放下心里的恼怒和委屈,试着转变心念的时候,事情往往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最好的方向。

人的心念便是他的整个世界。假如一个人存着不善的心,他必定会流露出不善的言行,这言行影响到他人,有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反击或抱怨,也有可能破坏这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致使其失去之后的很多机会,也就是说,外界对他的回应是他的不善之心招致的果报,他的世界就是不善的世界。假如一个人心地善良,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善,那这善也必然会从他的言语行为中反应出来,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善,必然以善相待,这就是他的善念带来的果报,他的世界就是善的世界。所以一个人的世界是恶是善都在最初的心念,人的心念转向哪里,他的外在环境便转向哪里。我们要学会把心念转向善的一面好的一面,生命的轨迹便会随着转向善的一面好的一面。

挫折与收获

没有耕种就没有收获,不经风雨就不见彩虹,把挫折当烦恼,希望永远平顺,就会人生空过,一无所得,只有学会随顺生活,学会思考总结,才能在起伏波折的生活中得到智慧,得到定力,得到自在。

太虚法师说:“修持智慧能度愚痴。”

愚痴是忽略了因果的后果,它常常会犯让人想不到的错误,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们常常失去收成,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有一位婆罗门,因为不堪看着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原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来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并对大梵天说:“尊敬的大梵天啊,也许是您创造了世界,但是您毕竟不是农夫,因此,您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还是让我来教您点东西吧。

大梵天听完婆罗门的话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趁着婆罗门磕头的时候,他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对婆罗门说:“那就请教我吧。”

“请您给我一年的时间吧,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您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的事情发生了。”婆罗门说。

就这样,大梵天给了婆罗门一年的时间,并在这一年里,满足了婆罗门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当婆罗门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来,而且想让雨停雨就马上停止,环境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婆罗门看到麦子长得那么的好,就又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十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大梵天没有回话,只是在空中对着婆罗门微笑着。

终于到收割的时候了,人们兴高采烈地去到麦田里。可是令婆罗门惊讶的是,当大家割下麦子时,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里边空荡荡的。婆罗门惶恐极了,于是,他又跑到神庙里去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这时,大梵天又出现了,他依然微笑着对婆罗门说:“那是因为小麦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我的孩子......”婆罗门无言。

凡事有因必有果,不愿意种因,哪里来的果。不经历一番风雨,是永远也看不见彩虹的;就如傲雪的寒梅一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摔打的过程,庄家不经风吹雨打便无法孕育果实,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呵护与照顾中长大,他的心智他的生活能力,对社会和人的认知能力,相对都要差一些。真空里培育不出良才,无菌室里的花朵出不了门。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只顾自怜自哀,不要满心抱怨,只要你愿意,每一个挫折都是你修炼的机会,你的心智因此更加成熟,你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完善,你的行为会有所改进,你对人对事会更加慈悲宽容,你看待挫折的态度也会不同与以前。遇到挫折时,扔掉你的悲伤,成长比抱怨重要的多,当你终于满载果实的时候,你会回过头感激你的所有经历。

抱怨让你得到只会越来越少

抱怨一旦开始,智慧就被压下去了,然后,所有的事都是从抱怨开头,然后经历抱怨的过程,然后从抱怨中结束,这其中,除了抱怨的情绪,什么也没有。我们要懂得舍弃抱怨的情绪,凡事让智慧来做主。

太虚法师说:“孰真孰妄,孰虚孰实,观察明了,无倒无迷,始能彻悟真理。”抱怨是迷,是让人远离真理的情绪。

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使人们抱怨不断,总是觉得自己委屈,觉得是别人如何如何才导致自己的希望落空。

这世界上没有谁有义务必须为你做某些事情以满足你的要求,要求别人为我们做什么应该有一颗感激之心,最起码是平和之心才对,抱怨是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的大情绪。

在一个古老的村子里住着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有一个大灾之年,村里一户最穷的人家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他们一家三口在村口要饭。

饥饿的父母带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对天祈祷,希望佛陀能救救他们可怜的孩子。这时有一个和尚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个和尚对他们说:“佛陀有慈悲就众生的之心,所以如果你们能说出三个愿望,这三个愿望都会得到满足。”半信半疑的妈妈听了之后想:“管它是真是假,先试试看,没准能救孩子一命呢。”

于是,这位妈妈说:“佛陀啊,我祈求有一大车的热馒头,让我儿子不至于挨饿。”话一说完,他们就发现果然有一大车热馒头出现了,这下子这位妈妈高兴极了,这时候这位爸爸却变得很生气,大声地骂道:“这个臭婆娘,真是一头蠢驴,白白浪费了一个大好机会。”说完他仍然余怒未消地说:“让这个愚蠢的婆娘赶快变成一头蠢驴吧。”也许这位爸爸只是遗憾之余说了一句气话,但是没想到这位妈妈瞬间真的变成了一头驴。

这下子可吓坏了旁边的儿子,本来正想过去拿馒头吃的儿子吓得大哭不止,边哭边说:“天啊,赶紧把妈妈还给我吧,我要妈妈!”这时候,馒头不见了,驴子又变成了妈妈。这时候那个和尚说:“本来这个机会能让你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结果由于你们相互抱怨,你们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

每个人都要明白,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就改变模样,机会反而会有可能因为抱怨而远离我们。生活是不完美的,与其抱怨,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遇到挫折一味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放弃抱怨想办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就开阔一点,我们的人生就往前走了一大步。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在抱怨中将更多的生命时光和大好机遇消耗进去。

与环境相处久了,每个人都有抱怨,只是多少的问题,如果理性一些,把适度抱怨当成一种沟通方式,让上级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并不平等,这个时候的抱怨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将抱怨的情绪一泻千里,发泄心底的不满,这便是入了魔境,你的境遇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好转,反而会给自己和别人增添烦恼。这抱怨会成为你心里的堤坝,截断了你的智慧,阻隔了你原本很好的交流能力。这种抱怨只会让你失去更多,如果你认为是生活不公平的,那你至少应该也认识到,是你的抱怨造成了更多的不公平。停止抱怨,让你的智慧和理性当家做主,做一个宽容而觉醒的人。

一只眼睛的世界也很完美

舍掉那些大道理,增长根本的智慧吧。度化他人,要靠智慧引导,而不是靠道理要挟,智慧融化的人的心,只有人心融化了,人的世界才会更美丽。

太虚法师说:“有了思慧的根本,才能成为度愚痴的模范者。”

有一个男孩儿在一次打猎的时候失去了一只眼睛。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小伙伴们就再也不愿意跟他来往了,而且只有这个男孩儿一出门,小伙伴们就在后边追着喊瞎子,并且大声嘲笑他。从此小男孩儿沉默了,也不愿意在出门了,即便是这样,小男孩儿还是常常听到街上的伙伴对他的嘲笑。

终于有一天,小男孩儿再也受不了了,他艰难地翻过几座大山,来到一座寺庙求见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见了这个小男孩儿问:“小施主,你是要上香吗?如果上香,到前面的香堂里去就行了。”

小男孩儿说:“师父,我是来出家的,求您收留我做徒弟,我再也不想生活在我所在的村子了。”

净慧法师笑着说:“是这样呀,那小施主为什么要出家呢?”

小男孩儿说:“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后,小伙伴们都嘲笑我,再没有人理我了。”

净慧法师点了点头,轻柔地说:“那小施主是怎么到这座山上来的呢?”

小男孩儿说:“我还有一只右眼啊,我可以看到路,很容易就找过来了。”

净慧法师说:“我可以答应你做我的弟子,但是我有一个任务要你完成,可以吗?”

小男孩儿抬起头问:“什么任务?”

净慧法师说:“寺庙里养了一只松鼠,这只松鼠每天只吃从树上用剑射下来的松果,在地上捡起来的松果不能喂给它吃,你要成为我的弟子,先要帮我射三个月的松果来喂养这只松鼠。”

小男孩点头答应了。

一连三个月,小男孩儿每天都用剑射松果喂养这只松鼠。三个月过去之后,净慧法师把小男孩儿叫到自己的寮房里面,他对小男孩儿说:“自从你来了之后,这只松鼠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水灵,以前那些和尚没法射那么多松果给它吃,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男孩儿说:“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所以瞄准的时候特别厉害,每次都能射到最好的松果。”

净慧法师说:“其实,一只眼睛也不影响你看世界,反而给了你一种特殊本领。你是一个很出色的射手啊!”

小男孩高兴地听着,净慧法师又说:“你还是回家去吧,你的本领肯定能有大用处的,另外,你看,为师也是个双目失明的和尚,连松鼠都养不了,怎么教导你呀!”

小男孩儿听了净慧法师的话,下山去了,多年之后,有个武状元上山来拜谢师父,这个武状元就是当年的小男孩儿。

净慧法师是个有智慧的法师,懂得先给男孩儿自信,让他认知到自己的特长优点,然后再启发引导,这是难得的智慧。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也不要只用大道理来说教,要从对方的感受出发,建立对方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帮助他人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暗藏的自卑,这自卑总在某些场合或某些事情上提醒我们:我不如别的人优秀,于是我们低下头,将自己所有的光彩都埋没,而实际上,你的这个小缺点根本不能遮挡你的光彩,将光彩遮蔽的是你内心的自卑情节。我们要用善良慈悲的心看这个世界,看待别人的优秀与光芒,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秀与光芒。我们也要用这慈悲化解自己的自卑情节,用这慈悲平复你与他人的差距,慈悲生智慧,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放下你的落差感,让自己的光芒闪耀于这个世间。

同类推荐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本书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热门推荐
  • 绝世大神探

    绝世大神探

    这个世界是黑暗和光明的集合体,越是光明之下面黑暗越是浓烈。人心的一面是善良另一面就是邪恶,在光明的背面黑暗之下的邪恶最为可怕。邪恶支配之下的人,产生的破坏最为可恨,这是阳光无法照耀的地方。武剑要做黑暗中的光明,让邪恶无所遁形。
  • 傲世医神

    傲世医神

    寒门学子张君宝意外获得灵珠,灵珠蕴藏医神传承,凭着强悍的仙医之术和傲世神功······这里只是一个开始,异界群雄并起,万族林立,仙界三皇争霸,五帝称雄,神界神王神皇角逐至尊神帝,他携带红颜到异界,闯仙界,至神界逐鹿群雄······
  • 唯我玄尊

    唯我玄尊

    本人苦逼初二学生党,更新比较慢大家见谅。QQ:972790166欢迎各位大神指导。
  • 爱在公元时代城

    爱在公元时代城

    公元时代城,拥龙城之西,有随和之宝,垂迎泽之隅,服龙渊之剑,乘纤离之马,树公元之风,建时代之城。地广者粟多,城大者人众,将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据以迎泽四方,物华天宝,四时充美,人杰地灵,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此为公元时代之所生。这里,足以见证公元时代荣耀的传承。这里,足以铭刻南海辉煌的记忆。爱在公元时代城。
  • 三小只的青春

    三小只的青春

    如果你是团魂非常欢迎你看但如果你是唯毒请考虑好看小说纯属虚构不希望有人因为小说内容争吵作者本人有喜欢的人不要误解我喜欢他们
  • 风言星语

    风言星语

    她是夜色下的死神,亦是一台冷酷的机器,冰冷无情却有着自己要守护的人。彼岸花开时,她的生命也到了尽头,主谋是她最爱的妹妹。迷糊穿越,她拥有了人类的身体,拥有了温暖的体温。她说,今世只有姬风落,而无星十一。今生的她,被家族抛弃,被人耻笑,被人欺负。堂堂嫡系大小姐却连一个丫鬟都不如。她发誓,欺她辱她者,来日必将百倍奉还。他是暗夜的帝王,一时的兴趣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是谁?”“你未来的夫君。”“……”“我不需要。”“别这样嘛,你等等我,娘子。”他霸道的宣言,姬风落,不管你来自哪里,是谁,这辈子,下辈子,生生世世你都是我的人。
  •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本书全景式地逼真再现了邓小平、卡特、“卡特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以及黄镇、老布什、伍德科克等为中美建交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极富个性化的形象。如实披露了毛主席派中国“空军一号”赴美接尼克松再访华、老布什“自行车外交”、卡特严打台湾特工、邓小平访美专机强行起飞以及三K党徒刺杀邓小平等鲜为人知的秘闻真事。视野开阔,内蕴丰厚,图文并茂,读之爱不释手,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沧海一木碧流云

    沧海一木碧流云

    在第七个年头到来的时候,木臻臻以为她和顾云苏革命性质的友谊,会就此戛然而止。可当隔了一个夏,他再次出现在眼前时,浅淡的眉眼里,已经开始染上了暧昧的情愫。带着初秋早晨的清冽,带着青春的小忧伤,那时年少,那时欢喜。他说,臻臻,你曾问过我,是否喜欢你,现在,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告诉你,喜欢。我喜欢你。有时候,我也在想,在那样一段懵懂的年纪里,到底该遇到一个怎样的少年,才能开始一段青涩而美好的爱恋。可惜,我不是木臻臻,所以在生命的回忆里,也注定不会有那个叫顾云苏的少年。
  • 帝台春之山河无限

    帝台春之山河无限

    写一场催人泪下的爱恨情仇,书一世生离死别的波澜壮阔。沉浮三年,轮回瞬间。大晋国奇幻三部曲之第一部《帝台春·山河无限》登陆创世中文网,敬请关注!
  • 傲笑苍穹

    傲笑苍穹

    古时期,魔界与天界大战,天界最终取得胜利,但是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整个云霄宝殿毁于一片狼藉。女娲娘娘为此牺牲了自己,化身千万颗灵石补住了凌霄宝殿。然而女娲娘娘化作的灵石其中有三颗是轩古石。一颗落在了则是落在了菩提神树之下然而最后则成了众神之中的王者菩提祖师。另外一颗落在了花果山,经过了几千年轩古石在吸足了周围的灵气之后,然而浮出了一个神猴。。另外一颗则落在了,乾坤洞中,乾坤洞里有着三级的三位真火。这颗轩古石整整在乾坤洞里被烧了几万年。终于有一日。这颗轩古石突然爆开,一颗火红的舍利直冲云霄,自此,便诞生了一位绝世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