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32900000002

第2章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簿兼

括州縉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道原篇

夫本相待者有原,體相證者有歸。大道無原,至理無歸。今推之,道原反在乎物象之內,但復物之性,原其遠乎。

老子曰:

蓋惟生已白首,老在物先事始。

有物混成,夫道之為義也,理宗自然,體本虛寂,不似於物,何以寄言?今偁有物者,欲明無物者也。混為能合清濁,成為不遺纖介者也。

先天地生,天地以玄黃為色,方圓為形,道豈生於形色之後也?

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可以理會難以目見。

寂寥淡漠,不聞其聲,應則無響,聽則無聲。

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

夫形聲俱無,則名言莫及也。將欲示旨,非強而何?今聖人字道之由,義取乎無所不適也。

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仰之彌高,俛之彌深,故知有極者非高,可測者非深。

包裹天地,察受無形,周合二儀,資興品物而無迹可得也。

原流出,沖而不盈,自深而流,不絕其原,當虛而受,不溢於物。

濁而靜之徐清,同物謂之濁也。取其不汙之體,徐以會之,則本自清矣。徐也者,含理從容之謂也。

施之無窮,隨用而火。

無所朝夕,萬古千秋,而今而後。

表之不盈一握,真無纖微之質。

約而能張,在乎至簡,從事則廣。

幽而能明,雖寂默之幽,亦顯應之明也。

柔而能剛,不與物争曰柔,能終不挫曰剛。

含陰吐陽,藏用為陰,昭化為陽。

而章三光。

日月星辰察之,故能各麗其所他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歷以之行。

皆在自然之道也。夫高深之宜,飛走之勢,游翔之精,經緯之象,斯不期而然,不會而至,無代司以成勢,皆畢受而自宜,均其生成,故偁大道也。

以亡取存,夫有質者,未嘗不亡者也,今以無質之亡而成虛體之存也。

以卑取尊,夫有位者,未嘗不黜者也。今以無位卑而成不黜之尊也。

以退取先。

夫有争者,未嘗不退者也。今以不争之退而成無敵之先也。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三皇者,天、地、人皇也。言體道之君,全於純和,不治而自化,德配天地,御物為一貫,是能寄中樞以應用,恣旁行而不流者也。

神與化勝,以撫四方,乘變化之理而以神游,則四方之人各安其性。

是故天運地滯,陽性剛運,陰性柔滯。

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

夫德合自然,治通大順,則天地不虧,運墆之理,風雨不乖,燥潤之節,五行無剋,六氣自和。故聖人神動如天,尸居如地,其令如風雷,其澤如雲雨,雖萬物生化不知所窮,而執一無為,與之並也。

已雕已琢,還反於樸。

使萬物復其性。

無為為之而合乎道,任其自為,則無所不為。故物暢其性,我常無為,是以與道而符合也。

無為言之而通乎德,德者,道之用也;言者,人之表也。無心之言,言乃通物,物暢得所順而保其安,則終日言之,未常離德也。

恬愉無矜而得乎和,以無所矜而合大和。

有萬不同而便乎生。

萬物異,宜各便其性。

和陰陽,二儀交泰。

節四時,時不過節。

調五行,不相剋伐。

潤乎草木,浸乎金石,德澤廣被,至堅斯洽。

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烏卵不敗,獸胎不殰,盡其生成之氣也。

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人無中夭。

婦人不孀,合配得類。

虹晲不見,氣之和也。

盜賊不行,未知苟得之利。

含德之所致也。

至哉,三皇之德也。能使陰陽不愆,品物咸若與道為友,與化為人,不可得而名矣。或曰昔在太古,玄風正淳,民惟之生,器未雕樸。是以五行不伐,四節各司,專氣自柔,盡年為壽。誠以君聖牧良,人由其所化,非三皇之不德使其然乎?嘗試言之曰:且天下者,形也。君主者,心也。心亂者身病,君靜者國安。致治全生,功有歸矣。然三皇生於淳古,時也付之,自治道也。向使非任治之道,不因其然而然,則誘惑漸生,物性滋失,今之各治,乃彼玄功,功在無為,莫彰其德,此則不治治之,蓋非治之治者也。

天之道,生物而不有也,化成而不宰也。

無心以生而生者自生,故不有也。無心以化而萬物自成,故不宰也。

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將無愛惡於其間,亦何所措其德怨耳?

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溢貧。

冬陰固畜,春陽發散,而生殺之氣未嘗虧盈也。

忽兮怳兮不可為像兮,出入於有無,往來於變化,不可一象而取。

怳兮忽兮其用不詘兮,用之不可窮也。

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應之而無迹也。

遂兮通兮不虛動兮,感之而後動也。

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隨彼以成體也。,老子曰:大丈夫

自得之稱。

恬然無思,淡然無慮,物莫當情。

以天為蓋,以地為車,同乎覆載。

四時為馬,陰陽為騶。

因而乘之。

行乎無路,廓然皆通。

游乎無怠,神不可極也。

出乎無門。

直非所由。

以天為蓋,即無不覆以;以地為車,即無不載也;四時為馬,即無不使也;

生化之功恒運爾。

陰陽御之,即無不備也。

消息之理乃全爾。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肢不動,神馳者無所搖動,任適者不至勞怠。

聰明不損,而照見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也。

且夫欲之存也,萬類紛然而未極中之得也。六合洞然而皆通,是知形性所接,未可盡於一方,神性之游乃能照於天下,執道之要,斯非謂歟?往而無窮,固亦宜矣。

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事之廣矣,不可力為。唯因自然之勢,乃能與之偕矣。

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而歸之。

物變無極,不可智窮。唯執不遷之要,乃會機化之本也。

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性順為本,形勢為末。

厲其精神,偃其知見,確精瑩神,暢達其性,不縱心悅目,而係滯於外物者焉。

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同物為性,則皆盡其‘為耳。

無治而無不治也,棄我之智,則同萬物之自治也。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既不先物,明非不為,蓋因之而為也。

無治者不易自然也,不易自然,亦非無治,斯因之而治也。

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物我通順,相然之義。

老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循事而治,因動而應。

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偶也。

無心乃能盡之。

故道者,虛無平易、清净、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體也。

化迹為形,理本為體。

虛無者道之舍也;不礙故能集。平易者道之素也,任道,故無飾也。

清淨者道之鑒也,明正,故能照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體順,故皆通。

反者道之常也,反情歸性故得常。

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柔故不可挫,弱故不可勝。

純粹素樸者道之榦也。

用此為體。

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變當動矣。

不與物雜粹之至也。

雜則不能。

不憂不樂德之至也。

至德之人樂天,故不憂。齊物故無樂矣。

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直盡耳目之功,即未能至矣。是以開通七竅,不止一用而動,未嘗役者,乃盡治身之至。

滅其文章,尚未以樸素當情,而況此外飾?

依道廢智,依乎坦然之道,廢其間隙之智。

與民同出乎公,不異,故無私也。

約其所守,居簡要也。

寡其所求,淡於欲也。

去其誘慕,不誘民以智,不慕聖之功。

除其嗜欲,捐其思慮。約其所守即察,居要故明審。

寡其所求即得。

不取故常得。

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即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御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氣而不悖,性而不撓。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不遠,道無不在,寧遠我哉?

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惑而求之,往也。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濟事,而未嘗無事。不若內治其性以至自然,則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也。

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則天下未有不得。任之各治,則萬物得我之得。內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興貴而光勢位之貴乎?

樂忘乎貴富,而存乎和,富與貴者,憂役兼之,亦何以為樂矣?唯和而自得者,乃游恒樂之塗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幾乎道矣。

大己貴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復其虛靜之本矣。故性虛通者,可法天道之極;身安靜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且埏埴為器,始乎有由而能極,形數亦非無故,則終始之迹,居然可觀。今以大道之冶,陰陽之鑪,不見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嘗不續,莫究所用之極,而化化未嘗不流,則始終之形,不可復得也。

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混冥,猶陰陽也。夫動則有息,靜乃不極,唯其寂然,是為生化之主也。

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非巨細之所能內外也。

無環堵之宇,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雖無出處之迹,而寄有無之用。

真人體之是以虛無、平易、清諍、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以能體之故,備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謂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性得純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義已見上。

不以物滑和,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亂情,是以全其真也。

隱其名姓、不欲顯迹。

有道即隱,上德忘德,故不見也。

無道即見,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為無為,事無事,外能牧之。

神全情性者,則盡養形御物之理也。

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氣而不悖,性而不撓。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不遠,道無不在,寧遠我哉?

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惑而求之,往也。得之自我,反也。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夫以治人之治,皆以事濟事,而未嘗無事。不若內治其性以至自然,則天下皆然;各正性命,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也。

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

且一至自得,則天下未有不得。任之各治,則萬物得我之得。內外玄同,天下悉得,斯不亦興貴而光勢位之貴乎?

樂忘乎貴富,而存乎和,富與貴者,憂役兼之,亦何以為樂矣?唯和而自得者,乃游恒樂之塗也。

知大己而小天下,即幾乎道矣。

大己貴乎自得,小天下忘乎治人,是以近於道也。

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之芸芸,莫不復其虛靜之本矣。故性虛通者,可法天道之極;身安靜者,可同地德之厚也。

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且埏埴為器,始乎有由而能極,形數亦非無故,則終始之迹,居然可觀。今以大道之冶,陰陽之鑪,不見造物之端,而生生未嘗不續,莫究所用之極,而化化未嘗不流,則始終之形,不可復得也。

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混冥,猶陰陽也。夫動則有息,靜乃不極,唯其寂然,是為生化之主也。

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非巨細之所能內外也。

無環堵之宇,非六合之所能合也。

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雖無出處之迹,而寄有無之用。

真人體之是以虛無、平易、清諍、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以能體之故,備五者之德。

至德天下之道,故謂之真人。

人者,三才之一也。性得純和以合天下,斯真人也。

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義已見上。

不以物滑和,

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治也。

不以欲亂情,是以全其真也。

隱其名姓、不欲顯迹。

有道即隱,上德忘德,故不見也。

無道即見,未能忘德,即自彰也。

為無為,事無事,老子曰:夫事者應變而動,物變我動,然後事生。

變生於時,生所極之時也。

知時者無常行。

以應變之故也。

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

道以稱可萬物,故不常於一道。

名可名者,非常名也。

名以可物為名,故不常於一名。

書者言之所生也,書以載言也。

言出於知,知以立言,載之於書

知者不知,非常道。

但約所知以立於言,而不知應變,非常於一道也。

名可名者,非藏書也。

書者載所知之言耳;而可物之名,不常於一名,故非書之所能藏也。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多聞立言之書,滯之者,數至窮屈。唯抱守中和,則常通矣。

絕學無憂,俗學教以經術,諭以禮義,將存乎表飾,以別乎賢愚,誘慕大行,將失其性。聖人立教以全性,故絕之而無憂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聖者法制之首,智者謀慮之始,以其肇迹亂物,遂傷性命之原。絕而棄之,利百倍矣。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天道靜故生也,性自天故靜也。

感而後動,性之害也;

因感遂動,發害於性。

物至而應,知之動也。

物以多類,知辨所起。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接物以知,必生愛惡。

好憎成形而知怵於外,知以辯物,生好憎之欲;物以感知,為美惡之形。一至內著,遂有外喪也。

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夫天理,性也。

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不以人欲易其天性。

外與物化而內不失情,情猶性也。

故通於道者,反於清靜,究於物者,終於無為。

反性則與道通,無為乃可窮物。

以恬養智,靜之自鑒也。

以漠含神,虛故神正。

即乎無門。

義已見上。

循天者與道游者也,任乎自然,則神與化游,未始離乎道。

隨人者與俗交者也,順乎人事,接物以情,是交於流俗耳。

故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是全其素。

不謀而當,不先為謀,故得隨事之當。

不言而信,應不失機,故不在言而信。

不慮而得,虛心內徹,故無慮而理得也。

不為而成,因任端居,則無為而各成。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居前而眾不害,覆之以道,則庶類斯安。故不重也。導之以德,故羣性皆適,故不害也。

天下歸之,姦衷畏之,歸其有德,畏其無私。

以其無争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争。

柔服萬物,以道自勝,孰能與之比德哉?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即穢,欲之在身,勞形汙行。

以治國則亂。

欲之在國,勞人亂政也。

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道以示性,性以反欲。

不通於物者,不能清靜。

得理則通,不撓故靜。

原人之性無衷穢,推究本性,受之自天。

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本,即合於若性。

若猶彼也。與物接而生欲。

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

遺嗜欲之物,反清靜之己。

是故聖人不以身役物,體乎妙者,物不能累,安受役哉?

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恬愉之樂,無所忻悅。

其為憂不惋惋。

濟治之憂,亦何嗟惋?

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也,忘位而同民,則不危其高也。忘位而同患,則不傾其安也。

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偁聖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說之者眾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牽於物而繫於俗也,夫人之生也,莫不欲通鑒萬類,孤高一身,順教善之言,晞必然之策。雖在鄙昧,豈無是心?以其日與物遷,久而從俗,義且未勝,夫何及我?

故曰:哉無為而民自化,因其為而為之,即我無所為,民自化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無賦斂之事以擾之,則民自富矣。

我好靜而民自正,不設法教以誘之,民得任性之正也。

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情欲以撓之,則民自全乎性之樸也。

清靜者德之至也,至德不德,常清而靜。

柔弱者道之用也。

能服剛暴,是為道用。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祖也,物生於無而育於和。

三者行即淪於無形,名之乃三,體之則一,而一無所一,可謂於無形也。

無形者一之謂也,以彼無形,寄之在一。

一者無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則涉乎形,固不能通合萬類爾。

布德不已,一者,被物以成德也。然物之不窮,故德之無已。

用之不勤,無勞無息。

視之不見,無形可見。

聽之不聞。

無聲可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道體虛無,能生形質聲色之類,莫不由之。

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

宮徵成文,則亂於耳。

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甘酸相和,則爽於口。

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玄黃閑雜,則眩於目。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宮為音君。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甘為味主。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白為色本。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一也者,無之謂也。夫數之眾寡,皆起於一。物之巨細,本生於無。原其無者,可得天下之形。處其一者,能總萬名之本。故立偁一,萬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無遠近之不達,無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樸,混成而無飾也。

其散也渾兮若濁。

與物而同塵也。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義已見上。

澹兮若大水,汎兮若浮雲,深廣無涯,去來無係。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也。

謂其形無體有,迹亡應存耳。

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道為生化之閱。

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莫不由之。

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循天道之軌轍,不以事變而失常性也。

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無捨於道之綱度,則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過當非正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不能自得。

好憎者心之過也,係執之過。

嗜欲者生之累也。

養生之過。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陰主肅殺,陽主和懌,施之為喜怒一者無止合於天下也。

未有所止則涉乎形,固不能通合萬類爾。

布德不已,一者,被物以成德也。然物之不窮,故德之無已。

用之不勤,無勞無息。

視之不見,無形可見。

聽之不聞。

無聲可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道體虛無,能生形質聲色之類,莫不由之。

音之數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

宮徵成文,則亂於耳。

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甘酸相和,則爽於口。

色之數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玄黃閑雜,則眩於目。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宮為音君。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甘為味主。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白為色本。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一也者,無之謂也。夫數之眾寡,皆起於一。物之巨細,本生於無。原其無者,可得天下之形。處其一者,能總萬名之本。故立偁一,萬物生焉。

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解察於天地,無遠近之不達,無上下之不明也。

其全也敦兮若樸,混成而無飾也。

其散也渾兮若濁。

與物而同塵也。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義已見上。

澹兮若大水,汎兮若浮雲,深廣無涯,去來無係。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也。

謂其形無體有,迹亡應存耳。

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道為生化之閱。

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莫不由之。

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循天道之軌轍,不以事變而失常性也。

放準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以物性多宜,無捨於道之綱度,則能曲全其性耳。

夫喜怒者道之衷也,過當非正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不能自得。

好憎者心之過也,係執之過。

嗜欲者生之累也。

養生之過。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陰主肅殺,陽主和懌,施之為喜怒之妙本也。精神玄達,則與本實體。道為人自有將無纖芥之欲,得非至真者哉?

執玄德於心而化馳於神。

無為之化,德迹不彰,故云玄也。真人無心而物順,則其化不疾而若馳矣。

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不言之教其化廣矣。夫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

夫號令之由,生於德化。故玄德被物,不待教令,而風俗自移。是知玄道在乎無心之心,而行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靜能知物之本,順能守事之由。

故能窮無窮、極無極,夫唯清净無物,則能窮而極之。

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止。

虛而靜者,能鑒能應。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志順之弱,事濟之強。

心虛而應當。

中不載,故應之無失。

所謂至弱者柔毳安靜,道者,以不變為志,非自強之至矣。故如毳毛柔弱,附體而不揚也。

藏於不敢,行於不能,於行藏之間無為無迹,澹然無為,動不失時,動在於應,復何失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託小以包大,皆謂處謙弱之卑小,成道德之高大也。

在中以制外,心得則物得也。

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守柔者,直不可屈耳。

應化揆時,莫能害之。

非有揆度,而因時以應,故時不我失,物不我害也。

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觀其所積,以知存亡。

理勢然矣。

強勝不若己者,強之所勝,在不如己也。

至於若己者而格;

至與己同,則格而齊矣。

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柔之為用,其誰與争?故其所勝出於若己。且夫強之所勝,勝不如己。今柔之所勝,其若己,則明柔之為勝也,大矣,而強能之力,安可比哉?

故兵強即滅,強則驕驕則滅。

木強則折,革強即裂,齒堅於舌而先之斃,故柔弱者生之榦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氣以柔弱為和,形以堅強為病,況乎人道好惡,亦利害之可知也。

先唱者窮之路也,而後動者達之原也。

導事多窮,因物常達。

夫執道以偶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則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執道全中以對流境,則因之而可自正矣。故處靜而知變,則先可以制後;觀變而反靜,則後可以制先。斯皆制之在我,不復為俗人之所遷也。

所謂後者調於數而合於時也,順必然數,偶可動之時,乃得持後之妙耳。

時之變故,間不容息,變,時變矣。理無息,不容其間。

先之即太過,後之即不及,物未變而制之,機不應矣。物已變而制之,形已成矣。

日迴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機宜之時,惟聖乃得。

故聖人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隨可以盡舉,功易可以常立。

守靜道,拘雌節,守虛靜之道,能審於機。拘雌順之節,能因於物。

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

居恒德而從容也。

功大靡堅,莫能與之争也。

有而若虛,物乃順耳。

老子曰:機械之心藏於中,即純白不粹。

夫因動而濟,,用之莫窮。虛已無佗,由之乃素。載乎智巧,固不靜而雜焉。

神德不全於身者,不知何遠之能懷。

神全可以極化,德全可以復物。歸遠之美,莫非在身也。

欲害之心亡乎中者,飢虎可尾也,而況於人乎。

同則不異,避則以志。今曠然無欲,與造化者為形,雖猛毅之徒,以無感而不害也。

故體道者佚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數,術數也。

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

法刻以良於刑,足明神德不全,無以服化於天下矣。

箠策繁用者,非致遠之御也。

箠策以至於繁用,乃知控御失性,無以任力於脩途矣。

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因世損益以施法教,非有所作以衒其能也。

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

守乎禁令,使民知懼,非有所設以示其威。

故能因即大,作即細,能守即固,為即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人君明四目,達四聰,乃致垂拱之化也。

任一人之材,難以致治,謂獨任耳目智慮者。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

力知止此。

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且夫順物與之理合,必然之數。即天下雖大,不勞智力而萬化自平。

聽失於非譽,目淫於彩色,任耳者必失於聞,任目者必眩於見。

禮稟不足以效愛,誠心可以懷遠。

察乎禮者,但整其儀,歸愛之心,未果能效,唯推誠天下,可得感之也。

故兵莫憯乎志鏌鋷為下,志者害和,兵之毒者。

寇莫大於陰陽,而抱鼓為細。

喜怒相攻,寇之甚者。

所謂大寇伏尸不言節,教令之言不節,是害於民也。

中寇藏於山,持險濳身,以乘隙便。

小寇遯於民間。

苟竊為事。

故曰民多智巧,奇物滋起,智過則巧,巧則矜能。雕樸飾偽,以惑於物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不絕其利而止其盜,雖繁法嚴令以禁之,則至乎竊法為盜,惟增多也。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去彼巧智之法令,取此樸素之無為,則天之咎殃不復起矣。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獨任己智,固為民害。

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因而治之,物得其性。

夫無形大,有形細;

神化無方故大,品物有極故細。

無形多,有形少;

莫測為多,可見為少。

無形強,有形弱,能制於物故強,物受其制故弱。

無形實,有形虛。

恒久為實,遷變為虛。

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作樸也。有形即有聲,無形即無聲,散而為器,則有可名。反之於道,名不可得。

有形產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廣厚有名,有名者貴重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

夫廣厚者,世上之美名也。儉薄者,道家之清德也。物之所重則舉其名,我之所遺乃任其實。聖人守道謙薄,自為廣厚之資,執德不遷,反在功名之本。下之數句,亦同此耳。

殷富有名,有名者尊寵也;貧寡無名,無名者卑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隱約也。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名。

夫廣厚殷富,有之功也。儉薄貧寡,無之功也。名者迹著,名乃生焉。無者迹微,非名所及。故世以有功為美,道以無名為德也。

有名產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

所謂處儉寡之無名自生,尊貴之大備矣。

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

形性者,有無之相生也;事理者,難易之相成也。不知其然,是偁天道也。

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

謂執無名之道,乃成大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歸於道,忘濟世之名,復無為之道。

功名長久,終身無咎。

無功之功,故可久;忘名之名,亦何咎也?

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本也,夫有強濟之功、光大之名,莫不由謙損之故。然則孤寡為王公之偁者,蓋以謙為本耳。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濟物之功,假羣生以為利,無名之道寄大人之成用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西東,淳樸之至。

貌不離情,形與神合。

言不出行,

言與行一。

行步無容,去飾。

言而不文。

任質。

其衣致煖而無綵,禦寒而已。

其兵鈍而無刃,未知巧害也。

行蹎蹎,猖狂之貌。

視瞑暝,不暝之貌。

立井而飲,耕田而食,無妄外之求。

不布施,不求得,各足。

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

無是非之心也。

風齊於俗可隨也,言風俗齊同可隨矣。

事周於能易為也。

言事業堪能,易為矣。

矜偽以惑世,軻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民俗。

夫人君矜尚偽迹以亂政教,轗軻常行以迷庶類,則俗分齊化,事不周能,是以聖人不用此以為治本者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青爱2011

    青爱2011

    如果有段爱情让人念念不忘那是寻找还是放弃如果青春只是件小事那又何必出现在璀璨的生命中。。。。。。
  • 后秦纪

    后秦纪

    后秦乱世,诸侯割疆,天下棋盘,重新布子,乱世之中,一人从远处走来,一步一步走出局面,从整个棋盘之中走出来,落一子定乾坤,开万子治太平。
  • 完美学神

    完美学神

    带着外星高智能学习机穿越到1985年,除了做一个学霸,也许他还能利用对未来的了解,赚钱!赚钱!赚大钱!当然,赚钱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小日子过得悠闲舒服啊!
  • 藏简帛图

    藏简帛图

    古老诡异的家族,阴谋背后的惊天秘闻,是在迷茫惊恐里退缩还是磕绊前行。在那个看似寻常的梦境之后,桩桩件件离奇的事使她平淡的生活偏离轨道。
  • 未来之仙界风云

    未来之仙界风云

    传说当年玉帝经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经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终于修成正果,坐上了皇位,治理三界,让三界都有条不紊的发展,因此古代对众神的传说是屡见不鲜。然而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关于神界众神的传说却是少的可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难道那些传说仅仅是传说吗?或者是天庭经历了什么,才会使众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人或许会有天马行空的猜想,这本书的便是笔者对古代神话的热爱有感而作。本书介绍的是一名现代社会的少年因为梦境的提醒而踏上了修仙的道路,在经历各种磨难后,终于解开了众神消失的原因的故事。
  • 若有来生彼岸花开

    若有来生彼岸花开

    人们都说失去代表曾经拥有,那如果没有拥有是不是就不会失去,若有来生,我再也不要爱上你、、、初遇,她救他,他却认错了人,她将他带回了家,醒来之后,发现她不是那个她却没有离开反而赖着她,她被逼无奈,终究还是和他扯了结婚证,婚后,他宠爱有加,只因她像她,三个月以后,他最爱的她回来了,她亲眼看见了他爱的她杀死了自己最重要的人,他包庇她,心灰意冷,终于跳入了海中,她说:“如若有来生,我再也不要爱上你。”那一刻他的心也沉入了海底,手术室前,他颓废了,原来他的心房早已属于他人,原来他早已输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放手了···
  •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为了帮助健康体检者、患者及家属、亲友解读健康体检的检验结果,由温州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检验病理专业委员会牵头,会同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等单位,组织老专家和在一线忙碌的同道共同编写了《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这本科普性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看不清的是那些流年

    看不清的是那些流年

    谁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爱过几个渣男,韩雪柔不但爱了,也嫁了,更伤了;如果可以选择,她会不会宁愿没有遇见这个男人?应该也不会吧,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懂得珍惜,才能拥有更好的人。
  • 少女与天团王子

    少女与天团王子

    国内炙手可热的power男团仅仅出道两年其吸粉能力以肉眼可见在迅速扩大,导致火爆程度只是个简单的接机都能把机场几度陷入混乱。power男团五名成员中,其中最安静也是最叛逆的成员莫熙玄,选择在了他人气巅峰时期隐藏了起来,美曰其名“休假”,害得经纪人和公司几乎快翻遍全国。还是一次莫熙玄的出行,被记者拍到,公司才找到他的,但是与他在一起的还有一名女孩,并且被冠上了“莫熙玄秘密交往中的女友”标题。纳尼?事件的主人公陈茵茵可就不淡定了,她什么时候和当红男团成员秘密交往了?放屁,她会这么没眼光,找一个闷骚包的男友?
  • 花开三世为君一世倾城

    花开三世为君一世倾城

    几百年前,一只狐狸坐在山坡上,傻傻的望着月亮。但它不是在看月亮,而是在等九天的沉香花掉落。他曾问它,九天的沉香花会不会掉落。这只狐狸等了好长好长时间,却没有等到沉香花掉落。因为天上的沉香花,永远不会掉落在地上。花开了三世,却最终都是等待。倘若可以,我愿化成花,只为君,一世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