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6700000014

第14章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原注】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玉函。作未可与承气汤。是。其小便清者。玉函。外台。并作小便反清。脉经。千金翼。作大便反青。柯本。大便圊。知。玉函。脉经。千金翼。作此为二字。王肯堂校本千金翼。有热。作身热。热下。有小便赤三字。其小便清。作若小便利。)〔成〕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

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程〕欲攻里。则有头痛之表证可疑。欲解表。则有不大便之里证可疑。表里之间。何从辨之。以热辨之而已。热之有无。何从辨之。以小便辨之而已。有热者。

小便必短赤。热已入里。头痛只属热壅。可以攻里。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不大便只属风秘。仍须发汗。〔汪〕若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致衄。须乘其未衄之时。宜用桂枝汤。以汗解之。〔周〕此因发汗之后。不得再用麻黄也。〔魏〕此条之衄。意料之辞。非已见之证。用桂枝汤则可不衄而解。与用麻黄汤一条亦有别。

伤寒选录云。丹溪曰。谨案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为逆。今头痛有热。宜解表。反与承气。正是责其妄下之过也。故下文又言小便清者。知其无里邪。不当行承气。又继之曰。当须发汗。曰头痛必衄血。宜桂枝汤。反复告戒。论意甚明。而注反直曰。故当宜下。想因六七日不大便尔。虽不大便。他无所苦。候表解然后攻之。

正仲景法也。注意似未莹。案此说。与玉函符矣。

伤寒类方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案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案徐氏注解近是。故表而出焉。又案张志聪。发汗用麻黄汤。柯氏改小便清。作大便圊。并非也。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玉函。脉经。千金翼。脉上。有其字。可更发汗。玉函。作与复发汗。脉经。千金翼。作可复发其汗。成本。无已字。汤下。有主之二字。)〔成〕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与桂枝汤。

〔鉴〕伤寒服麻黄汤发汗。汗出已热退。身凉解。半日许。复烦热而脉浮数者。是表邪未尽。退而复集也。

可更发汗。其不用麻黄汤者。以其津液。前已为发汗所伤。不堪再任麻黄。故宜桂枝更汗可也。

案方氏喻氏辈。并云伤寒已解。复伤风邪。且以更为改之义。非是。更。再也。玉函作复。其意可见耳。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成本。无亡血二字。玉函。脉经。亡津液。作无津液。液下。有而字。)〔锡〕此论汗吐下三法。不可误用也。盖汗吐下三法。皆所以亡血亡津液者也。用之不当。不惟亡血亡津液。而亡阴亡阳也。用之得宜。虽亡血亡津液。而亦能和阴和阳也。故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鉴〕凡病。

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

案程氏柯氏汪氏。并谓用生津益血之剂。则阴阳自和。而病自愈。此不必矣。今审察原文语意。自和自愈两自字。分明不假药力。可以见耳。方氏志聪金鉴。以阴阳。为脉之阴阳。此必不然。盖亡血则亡阴。亡津液则亡阳。阴阳。即指气血而言也。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玉函。脉经。千金翼。汗下。有其人二字。得。作其。)〔成〕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汪〕先汗后下。治伤寒之正法也。今病未曾发汗。而先大下之。既下之后。复发其汗。是为汗下相反。津液重亡。案此条论。必病患表里证悉具。以故汗下相反。但小便不利。无他变也。设使无里证而先下。无表证而复汗。则病患变证蜂起。

岂但小便之不利哉。〔喻〕言下后复发汗。有俟津液自回之法若强责其小便。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有增硬满喘胀者矣。故宜以不治治之。〔程〕得小便利。得字宜着眼。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玉函。脉经。千金翼。汗上。有其字。)〔程〕下后复发汗。则卫外之阳必虚。故振寒。而守内之阳亦弱。故脉微细。能明其所以然。则虽有一应热证。相兼而来。只补虚为主。良工于汗下之际。稍失治于其初。辄不可不慎持于其后。脉证之间。各有本标。万不可因标误本也。〔柯〕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

即干姜附子汤证。

案汪氏引补亡论。常器之云。素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有热人。可与黄 建中汤。魏氏云。四逆汤之属。学人宜从其轻重。而择用耳。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玉函。脉经。千金翼。汗上。有其字。渴下。有而字。脉上。有其字。)〔成〕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王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程〕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直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证狐疑也。〔柯〕身无大热。表阳将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魏〕身无大热。非太阳发热。并非阳明大热也。洵是阳虚于内。露假乱真耳。案昼间虽烦躁。亦不呕不渴。更明呕亦有寒逆。而渴不容假。渴亦有阴逼阳浮。面赤口燥之渴。但与水不能饮。则真寒立见矣。

案无大热。又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陷胸汤。白虎加人参汤条。并谓身微热。无翕翕蒸蒸之势也。此条烦躁。与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大青龙汤方后。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者。同属亡阳。但不过有少异耳。案楼氏纲目。作日夜烦躁。不得安眠。时安静。不知何据。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成本。切。作破。)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徐〕脉微无大热。是外无袭邪。而更烦躁。非阳虚发躁之渐乎。故以生附干姜。急温其经。比四逆。不用甘草者。彼重在厥。故以甘草。先调其中。而壮四肢之本。此重在虚阳上泛。寒极发躁。故用直捣之师。而无取扶中为治耳。

柯氏曰。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四逆。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乎。

卢祖常续易简方曰。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脐。然附子。纵重一两。去皮脐。已不等分。况有不重一两者乎。兼其方。载干姜。既为主治之君。在附子之上。已知其不责附子之等分也。又曰。仲景一百十三方。

用附子者二十一。熟用者十有三。必佐麻黄桂枝大黄黄连黄芩细辛辈。生用者八。姜附汤。四逆汤。白通汤。

白通猪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是也。必方方皆用干姜为正。未闻用熟附佐干姜也。千金翼。姜附汤。主痰冷 气方。

于本方。以生姜。代干姜。

和剂局方。姜附汤。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即本方)三因方。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足厥冷。或复燥热。

(即本方)卫生宝鉴曰。身冷脉沉数。烦躁不饮水。此名阴盛格阳。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两治之。

张氏医通曰。腰痛属寒者。其腰如冰。其脉必紧。得热则减。得寒则增。本方。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玉函。脉经。千金翼。身下。有体字。脉上。有其字。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钱〕此本中风。而以麻黄汤。误发其汗。遂使阳气虚损。阴液耗竭。不能充灌滋养。故身疼痛。而脉沉迟。非伤寒脉浮紧。而身疼痛之可比也。仍以桂枝汤。和解卫阳。因误汗之后。多加芍药之酸收。以敛营阴之汗液。生姜以宣通其衰微之阳气。人参以扶补其耗散之元真。故名之曰桂枝新加汤。然身疼痛而脉沉迟。皆无阳之证。而不加附子以温经复阳者。以未如肉 筋惕。汗漏不止之甚。故不必真武汤。及桂枝加附子汤。救急之法也。若服而未除者。恐亦必当加入也。

伤寒准绳。张兼善曰。仲景凡言发汗后。以外无表证。里无热症。止余身疼一事而已。若脉稍浮盛。则为表邪未尽解。今言脉沉迟。此血虚而致然也。故加人参生姜芍药以益血。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千金翼。有切字。)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成本。不载本方。第十卷云。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根据桂枝汤法服。玉函。味下。

有咀四味四字。云。作方。方本。煮上。有微火二字。注云。微火。皆当仿效首方。此盖后人之赘耳。)〔志〕曰新加汤者。谓集用上古诸方。治疗表里之证。述而不作。如此汤方。则其新加者也。亦仲祖自谦之意。

古方选注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伤寒类方曰。素体虚。而过汗者。方可用。

案柯氏作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云。坊本作加芍药生姜者误。未知何据。恐是僭妄也。

案钱氏霍乱篇吐刹止而身痛不休云云注。如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此乃汗后亡阳。阳虚里寒。无阳气以嘘培和暖其筋骨。营血凝涩而痛。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杏仁。玉函。脉经。作杏子。成本。汤下。有主之二字。)〔方〕更行。犹言再用。不可再用桂枝汤。则是已经用过。所以禁止也。〔鉴〕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

表未解也。当以桂枝加浓朴杏仁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连黄芩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亦不在阳明之里。是邪独在肺中。肺气满而喘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兼〕予观景仲常言发汗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证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汤。今汗出而喘。

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乃桂枝证悉具。而加喘者用之。〔钱〕因邪热在肺。或时有微热。未可知也。然非若表里有邪之热。故曰无大热也。

案柯氏无大热。删无字。云。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此说不可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千金。名四物甘草汤。)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玉函。作杏子五十枚。) 甘草(二两炙玉函。作一两)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成本。玉函。千金翼。升煮间。有先字。玉函。无本云黄耳 五字。千金翼。囗。作杯。汪云。黄耳 。想系置水器也。)〔钱〕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及大青龙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

开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观后贤之麻黄定喘汤。皆因之以立法也。

千金方。贝母汤。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

于本方。加贝母。桂心。半夏。生姜。

三因方。惺惺散。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

于本方。去杏仁。加茶葱煎服。

仁斋直指附遗。五虎汤。治喘急痰气。

于本方。加细茶。万病回春。有桑白皮。生姜。葱白。

张氏医通。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声不出者。此寒气客于会厌。故卒然而喑也。麻杏甘石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心心不相许

    心心不相许

    许念念跟了顾晨九年,以为再硬的石头也能被她捂热了,熟不知,一切只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罢了,山穷水尽时,他还能再是她心中的依靠吗?
  • 寻墓谈

    寻墓谈

    跟随主角,从中不断探索去发现那一件件神秘的事件,引发出心中的畅快。
  • 生命之初

    生命之初

    生命系列科幻小说包括《生命之初》和《生命后传》共两卷,故事设定在未来世界——24世纪;生命系列科幻小说同时也包含了武侠和爱情这两大元素。《生命之初》是大约5万字的中篇,《生命后传》是《生命之初》故事的承接与突破,多谢阅读!
  • 异世重生之天狼啸月

    异世重生之天狼啸月

    宅男的行事准则是,能坐着就绝不站着,能躺着就绝不坐着。宅男表面颓废,邋遢。然而内心却坚韧无比。没有傲气,却有傲骨。凌战天就是一个穿越异世的宅男。看一个还没有准备好的宅男,是如何慢慢生存,最后站在世界之颠的。新书上传,请大家多多支持!
  • 最强世纪

    最强世纪

    这是一个黑道学生和白道公主一起创下的最强世纪。没有打不下的江山,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这一对令整个世界闻风丧胆的最强情侣!2015年七夕温情开书~_~
  • 灵修记

    灵修记

    《灵修记》写的是在真灵界,一个叫灵叶的恶人转变为侠圣的故事。他历尽磨难,悟神功,建大业,终成正果。
  • 王俊凯:宠妻无极限

    王俊凯:宠妻无极限

    一场晚会,她遇见了他,一踩裙子一撞,啊哦这一个不小心,竟撞到了他的心里,于是乎她荣幸地在他心里住下,从此再也无法离开。“小凯,我要听歌。”于是,一副耳机在下一秒送到了耳边。“小凯,我还要饮料。”下一秒她最爱喝的芬达送到了嘴边。终于到家了,王俊凯邪邪一笑“这回该我吃你了吧。”啊呀!非礼勿视非礼勿视少儿不宜
  • 诸天战神

    诸天战神

    【免费热书】圣骨被心上人所挖,修为被废,路易从一个人人敬羡的天才跌为废物,但是却获得造化神帝的四十九天至宝之一,从此以后炼神丹,修无上大道,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逆天的机缘,在这妖魔纵横,异族潜伏的宇宙中,成为了宇宙至尊,掌控天下······
  • 帝宇灵缘

    帝宇灵缘

    倚剑天涯听风雨,宁负天下不负卿。莫笑少年无为时,登峰绝顶几人何。且看一代灵帝艰辛成长之路。
  • 杯酒情长

    杯酒情长

    劝君杯酒各一觞,解君心忧话愁肠、十万锦旗战阎罗,再续惆怅我独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