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21200000005

第5章 般若無知論

般若者。此云智慧。乃諸佛妙契法身之實智也。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即此名為根本智。法界幽玄。非此莫鑒。故稱本智。然三乘同乘此智為因。但心有大小不同。故唯佛為極。以前不遷不真二論。以顯真俗不二之真諦。為所觀之境。今此般若為能觀之智。謂以無知之般若。照不二之中道。以此為因。將證不生不滅之涅槃為果。故次來也。然般若唯一。其用有三。一實相般若。以般若乃諸法之實相故。二觀照般若。即中道妙心之實智。照中道之妙理。理智冥一。平等如一。故理事雙彰。權實並顯。是為因心果德。故名二智。三文字般若。以諸佛言教。乃般若所流。故一一文字能顯總持。要即文字以明般若。此般若義也。無知者有二義。一離妄。謂本無惑取之知。二顯真。有三義。一本覺離念。靈知獨照。知即無知。二始覺無知。謂窮幽亡鑒。撫會無慮。故無對待之知。三文字性空。非知不知。然雖三義。蓋以真諦無相。亡知絕鑒。照體獨立。正無知義也。什師初譯大品。論主宗之以造此論。以呈什師。師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後傳至匡山。劉遺民以呈遠公。公歎曰未曾有也。當時見者。靡不服膺。

夫般若虗玄者。蓋是三乘之宗極也。誠真一之無差。

此標宗極也。虗玄。正顯無知。以幽靈絕待。故謂之虗。亡知絕照。故謂之玄。三乘同稟此智。但以取不取。知無知之差。所謂心有大小耳。其實所宗。以此為極。所謂不二真心。故曰真一無差。

然異端之論。紛然久矣。

此述造論之本意也。語曰。予豈好辯哉。不得已也。故造論之意。本為摧伏邪見。以正智未明。不得不為之論耳。

有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者。少踐大方。研機斯趣。獨拔於言象之表。妙契於希夷之境。

此出師承有本也。梵語鳩摩羅什。此云童壽。以童年而有耆德。故有此名。師本龜茲國王之甥。以其父鳩摩羅炎。本天竺人。今從本稱。天竺。亦云身毒。亦名印土。有五。乃婆羅門所居。佛出其中。大方指般若。什師學本生知。年方二十。即為國王講般若經論。故云少踐大方。妙悟玄猷。故曰研機斯趣。以般若離言。故拔言象之表。離相離名。非見聞所及。故曰妙契希夷之境。希夷二字。出老子。言妙悟超卓。今翻譯大品。論主親承稟受。妙契玄旨。故造斯論。

齊異學於迦夷。

齊。集也。猶齊物之齊。迦夷。亦名迦維。乃佛生之國。佛滅度後。異學紛然。什師名播五天。彼多宗仰。故云集也。

揚湻風於東扇。將爰燭殊方而匿耀涼土者。所以道不虗應。應必有由矣。

此敘什師入中國之由也。此時道安法師。名震當代。秦主符堅。以師尊之。稱為聖人。安曰。貧道非聖。聞龜茲國有羅什者。真聖人也。堅聞之。欣慕不已。乃遣大將軍呂光。率鐵甲兵十萬伐龜茲。以迎師。光將兵至國。圍其都城。王致辭曰。下國與大秦遼遠。俗不相及。何以見伐。光曰。大秦天王。所以命師伐王之國者。非為土地之利也。因聞王國有聖人鳩摩什。將迎歸供奉耳。非別有所圖也。王曰。什乃予國之寶也。安肯棄之。餘則唯命是聽。遂堅壁。光圍久之。王城益急。什請曰。豈以貧道一人之故。而舉國受困。非利也。願請以行。王不聽。什曰會當歸耳。王無已。遂遣師同光行。是謂揚湻風於東扇也。光至涼。聞姚萇弒堅自立。國號後秦。光亦據涼自王。國號西凉。時什師未及入秦。遂居於凉。光無良。多困辱師。無以自見。故曰將爰燭殊方而未顯。留滯於凉。故曰匿耀凉土。以既來而致困。其道不行。故曰道不虗應。應必有由矣。

弘始三年。歲次星紀。秦乘入國之謀。舉師以來之意也。北天之運。數其然也。

此敘什師得時行道之由也。姚萇弒堅。在位八年。而什師亦被困於凉。偶堅領鬼兵入宮。刺萇中陰出血石餘而崩。子興嗣立。降帝號而稱天王。意蓋宗尊周制也。改元弘始。丑月為星紀。以月紀年也。什師在凉十一年矣。時因殿庭生連理樹。逍遙園葱變成芷。咸謂智人入國之瑞。知師在凉。秦主乃遣姚碩德伐凉。光已薨。其子呂隆嗣立。兵至大敗之。隆即降。遂表奉師至。秦主深禮重焉。故曰秦乘入國之謀。舉師以來之。大品云。般若於佛滅後。先至南方。次至西方。次至北方。大盛於震旦。震旦在天竺東北。故曰北天之運。數其然也。謂法運時數。當其然耳。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載之下。游刃萬機。弘道終日。信季俗蒼生之所天。釋迦遺法之所仗也。

此敘明時什師行道之會也。天王乃興自稱。故時並尊之。百王。指堯舜以下。端。謂百王首。以無為為治也。洽。霑潤也。意稱弘法之德。流潤千載之下也。游刃。語出莊子。庖丁解牛。游刃其間。恢恢乎有餘地。此稱秦主才智有餘。雖萬機叢錯。迎刃而解。恢有餘地。故不妨弘道終日也。謂此聖主。信為末法蒼生之所天。蒼生。猶言赤子。天。稱父母為天。謂養育羣生如一子也。佛臨滅時。將佛法付囑國王大臣。非仗大力外護。法難久住。故為遺法之所仗也。上敘弘法之主。下敘弘法之事。

時乃集義學沙門五百餘人於逍遙觀。躬執秦文。與什公參定方等。其所開拓者。豈謂當時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此敘秦主弘法之事也。逍遙觀。乃秦主游宴之所。什師至國。遂延於此中以譯諸經。後因秦主賜什宮人。乃別搆草堂以居之。即今之草堂寺。什師宣梵。秦主親執文對譯。方等諸經。乃所譯也。開拓。如開疆拓土。以佛法初開荒邈。不唯以益當時。實為累劫之津梁也。

余以短乏。曾廁嘉會。以為上聞異要。始於時也。

此論主自敘聞法之時也。短乏。謙辭。謂才短德乏。濫廁嘉會。上聞船若玄旨。異常心要。始於此時也。上敘來義。下顯正宗。

然則聖智幽微。深隱難測。無相無名。乃非言象之所得。為試罔象其懷。寄之狂言耳。豈曰聖心而可辨哉。試論之曰。

正宗之初。據理出意。將欲制論。先示般若玄旨。非言論可及也。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不退菩薩亦不能測。故曰聖智幽微。深隱難測。般若之體。離相離名。豈言象之所得哉。今欲論之。試罔象其懷。寄之狂言耳。罔象語出莊子。黃帝遺其玄殊。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罔象索而得之。謂虗無其懷。乃可與智相應也。狂言亦出莊子。謂大而無當之言。蓋謙辭也。意謂試以狂言擬之。非敢謂聖心可辨也。

放光云。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道行云。般若無所知。無所見。

此引二經以定宗也。放光。即大品也。兩譯文異。二十卷云。般若無所有相。第十五云。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相。道行第一云。般若當從何說。菩薩都不可得見。亦不可知。此約義引也。以般若體絕諸相。故云無所有相。寂滅湛然。故云無生滅相。真知獨照。故無所知。絕諸對待。故無所見。般若如此。豈名言之可到哉。下依宗辨用。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耶。果有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此徵顯般若實相之體。以為發論之端也。此者指上引二經。乃辨智照之用。既有智有用。則應有相有知可也。而云無相無知者何耶。由是觀之。實有離相之知。亡知之照。明矣。但非心識思量可及也。

何者。(微顯上義)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此凡情也)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

此徵明無知之義也。約理而推。夫有所知之境。則滯於一緣。則有不知之地。此心境未泯。對待未忘。乃凡情也。擬之聖心則不然。以聖心虗靈絕待。境智雙忘。能所俱絕。是為無知。以無知之知。光明徧照。故無所不知。以不知之知。故曰一切知。故思益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由無所知。故無所不知耳。豈有心之知而可及哉。

是以聖人虗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故能默耀韜光。虗心玄鑒。閉智塞聰。而獨覺冥冥者矣。

此釋聖心無知之所以也。以聖人惑無不盡。故虗其心。真無不窮。故實其照。此實智內證也。由內證之實。故權智外應。則終日知而未嘗有其知也。由其體用雙彰。權實並運。故能默耀韜光。不用其知。虗心玄鑒。故無幽不燭。所以外應羣動。則忘知泯照。閉智塞聰。不有其知。而內與理冥。真知獨照。故曰獨覺冥冥。此所謂無知無所不知也。

然則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實智內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權智外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

此分別觀照以顯權實二智也。實智照理。故有窮幽之鑒。照體獨立。心境兩忘。故無知焉。神。權智也。俯順羣機。故有應會之用。無思而應。故無慮焉。無思而應。則物不能累。故獨王於世表。智無知。則境與心會。觸事而真。故能照於事外。是以不住無為。不捨有為。權實雙彰。齊觀並照。此聖人之心也。

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斯則無知之所知。聖神之所會也。

此釋成二智並運之所以也。以觸事而真。故智雖事外。而未始無事。以神雖世表。不捨度生。故終日域中。由夫二智齊觀。所以聖人俯仰順化。故權智應接無窮而不累。實智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此其所以為聖智無知之所知。乃聖智神心之所冥會也。以此而觀聖心。則般若之旨昭然矣。

然其為物(體也)也。實而不有。虗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其唯聖智乎。

此申明般若體絕有無也。般若本有真實之體。但無相而不可見。故云實而不有。虗靈湛寂而照用常然。故云虗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義引莊子。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以明般若非常情知見之境。故但當存之而不可論。以非言可及也。

何者。(微也)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此明般若不屬有無也。欲言是有。則無相狀。而不可以名貌。欲言其無。而聖人玄鑒萬機。應用不缺。故不可以有無名也。

聖以之靈。故虗不失照。無狀無名。故照不失虗。

此下明般若寂照一源。體用雙彰。權實並顯也。虗不失照。則寂而常照。故體不離用。照不失虗。則照而常寂。用不離體。

照不失虗。故混而不渝。虗不失照。故動以接麤。

此正明權實並著也。由照不失虗。故權智外應。混融萬物。而其體湛然而不變。渝。變也。由虗不失照。故實智內證。而不捨度生。麤謂現身三界。隨類而應。是以照彌深。用彌廣。

是以聖智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得。

此結成寂照同時之義也。由其權實不二。故聖人彌綸萬有。潛歷四生。未曾一念捨眾生界。其實求其智用之跡而不可得。

故寶積曰。以無心意而現行。放光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所以聖迹萬端。其致一而已矣。

此引二經結成寂照一源之義也。若聖人有心作為。則有形相而可得。由無心意而現行。故現身如水月。說法如谷響。雖可見可聞。其實求之而不可得。由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故不離當處而法界彌綸。所以聖迹萬端。皆法身彌布。故云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虗而照。真諦可亡而知。萬動可即而靜。聖應可無而為。斯則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復何知哉。復何為哉。

此總結般若寂照不二。存泯互融也。由上論聖心如此體用雙彰。故般若體雖至虗。可以即虗而照。亡。絕也。真諦之境雖絕相。可以即絕相而知。萬動雖紛。可以即動而靜。聖應雖無為。可以即無為而為。如此。則聖智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由其存泯互融。故體用不二也。上顯雙存。下顯雙泯。復何知哉。復何為哉。其實無知無為也。上本論竟。下問答決疑。有十八段。

難曰。(一有知不矜難。由前云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故躡此二句以興難。意謂既有知有會。豈可言無知無會也。但聖人有知而不矜耳)夫聖人真心獨朗。物物斯照。應接無方。動與事會。物物斯照。故知無所遺。(萬境齊觀)動與事會。故會不失機。(有感即赴。上領旨也。下敘計)會不失機故。必有會於可會。(謂必定有機可會)知無所遺故。必有知於可知。(謂必有能知之心。知於可知之境)必有知於可知。故聖不虗知。必有會於可會。故聖不虗會。(謂既有知有會。必有可知可會之境。此則知不虗知。會非虗會矣。下正難)既知既會。而曰無知無會者。何耶。(此正申難也。既有知有會。而曰無者。豈不謬耶。下敘救)若夫忘知遺會者。則是聖人無私於知會。以成其私耳。(此敘救也。謂若以忘知遺會為救者。則是聖人雖有知會。而不自矜恃為己能。返以成其知會之名耳。無私成私。語出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自貴愛其身而身返存。謂聖人但以不矜其知會為己私。故人以知會歸之。其實非無知會也)斯可謂不自有其知。安得無知哉。(此轉破也。謂如所救云。聖人不矜恃知會為己長。斯可謂不自有其知。豈得謂無知哉下約知無知相答)答曰。(約真諦可亡而知以答。先立理)夫聖人功高二儀(仁也)而不仁。(大仁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功高。謂權智應物。明逾等。謂實智證真。無為而應。故不仁。不慮而知。故彌昏)豈曰木石瞽其懷。其於無知而已哉。(此揀異無情也。若謂無知。不同於木石)誠以異於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此揀異有情也。若謂有知。不同凡夫)子意欲令聖人不自(矜恃)有其知。而聖人未嘗不有知。(此牒審難意。若以此為得者)無乃乖於聖心。失於文旨者乎。(總責不但不知聖心。抑且失於文旨)何者。(徵釋通難)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虗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豈待返照。(絕無)然後無知哉。(此引經證成般若。但無惑取之知。非絕無真知也。義引大品等文。言真般若者。意在離妄。以體絕纖塵。故清淨如空。以無惑取。故無知無見。以非有為。故無作無緣。以此而觀。則般若真知獨照。知自無知耳。豈待泯絕靈明。然後為無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稱淨者。(此牒轉救也。謂若以般若實實有知。但以性空而稱淨者)則不辨於惑智。(此返責也。謂若以般若性空為淨者。則不辨於惑智。以煩惱亦性空。豈稱般若哉)三毒四倒亦皆清淨。有何獨尊於般若。(若謂般若以性空為清淨者。則三毒四倒亦皆性空。如此則真妄不分。有何獨尊於般若哉)若以所知(真諦)美般若。(此敘轉救也。謂若以所知之真諦清淨。以此美般若為清淨者)所知(真諦)非般若。(真諦為所觀之境。般若為能觀之心。心境不一。故非般若)所知自常淨。故般若未嘗淨。(謂若以真諦清淨美般若者。然在真諦體固常淨。今為所觀。則對待未忘。是般若未嘗淨。則是真諦返累於般若)亦無緣(因也)致淨歎於般若。(若真諦有累於般若。則亦無因以淨致歎於般若。下正釋)然經云般若清淨者。將無(豈非)以般若體性真淨。本無惑取之知。本無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此正釋經義也。經云般若清淨者。豈非以般若性淨。本無惑取之知。既無惑取之知。是不可以真知名哉。但無妄知。非無真知也。如此)豈唯無知名無知。知自無知矣。(何獨以絕然無知為無知。良以真知自無妄知耳)是以聖人以無知之般若。照彼無相之真諦。真諦無兔馬之遺。般若無不窮之鑒。所以會而不差。當而無是。寂怕無知。而無不知者矣。

此結答問意也。謂能觀之智無知。所觀之理無相。以無知之智。照無相之理。故心境如如。一道齊平。所以理絕三乘之跡。兔馬。三乘淺深之喻也。而般若照徹無餘。故無不窮之鑒。如此。所以權智應會羣機而不差。觸事當理而無是。實智則寂然不動。怕然無為。故無知而無不知矣。聖智如此。豈以不矜其知為無知。又豈絕然無知為無知哉。

難曰。(此二名互違難。問家約俗諦以名求實。以難名實相違。下約二名順成以答)夫物無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本非名。因名以達物)物雖非名。果有可名之物當於此名矣。(名不虗召。必有物以當之。如呼甲乙。則有人以應之)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隱。(此立理也。以俗諦有名必有物。設難般若。既有其實。而今云無知者。是空有其名。而無實也。次申難)而論云聖心無知。又云無所不知。(此出互違)意謂無知未嘗知。知未嘗無知。斯則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難者意若言無知。則未嘗有知。若言有知。則未嘗無知。此是名教立言之旨也)然論者欲一於聖心。異於文旨。尋文求實。未見其當。(此正相違也。若聖心是一。則不應名異)何者。若知得於聖心。無知無所辨。若無知得於聖心。知亦無所辨。若二都無得。無所復論哉。(此徵難聖心定應居一也。謂知契於聖心。則不必言無。若無知契於聖心。則不必言有。若有無俱不契。則無復置論矣。今言知而無知。二語相違。豈正論哉)答曰。(二名順成答。約真諦無相。故知不可以名求。以破)經云。般若義者。無名無說。非有非無。非實非虗。虗不失照。照不失虗。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此引經立理以遮難也。然難者以名求實。故責有無互違。今引經義。謂般若無名。故不可以實求。無說。故不可以言得。以有無虗實一切皆非。但以體虗而不失照用。雖照應萬有而不離真際。此無名之法。固不可以言傳也)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今試為子狂言辨之(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聖人處絕言之道。故終日言而未嘗言。今試狂言以辨之。蓋言其無言也)夫聖心者。(下正答。初顯聖心有無雙絕以遣名)微妙無相。不可為有。(聖心實智離相。不比俗諦。可以名求)用之彌勤。不可為無。(權智應用。會不失宜。不比外道斷滅)不可為無。故聖智存焉。(靈知獨照)不可為有。故名教絕焉。(但以虗而照物。雖大用昭昭。而言詮不及。名言路絕)是以言知不為知。欲以通其鑒。(以虗而照。所以言知不是真箇有知。但假知字以通曉其鑒照之用耳)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言不知不是絕然無知。但以無字以辨無惑取之知相耳)辨相不為無。(但無妄知之相。不是絕無真知)通鑒不為有。(但以虗而照物。故非有知之可取)非有。故知而無知。(以真照體虗。故雖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言非無者。以無妄知。故真知彌照)是以知即無知。無知即知。無以言異。而異於聖心也(良以聖心。真窮惑盡。真知獨照。不墮有無。豈可以遮遣之寄言。而異於聖心哉)。

難曰。(以緣會求知難。謂真諦為所緣之境。既有所緣。定有能緣之智。非無知也)夫真諦深玄。非智不測。聖智之能。在茲而顯。(言非智不能照真諦)故經云。不得般若。不見真諦。真諦則般若之緣也(境知歷然)以緣求智。智則知矣。(謂真諦為所緣之境。般若乃能緣之智。以緣求智。智即知矣。豈無知哉。此以心境對待立難)答曰。(此以非緣無知答。意謂真諦離緣。故智亦非知)以緣求智。智非知也。(此牒難斥非也。謂若就緣以求智。然真諦離緣。故智亦非知)何者。(徵釋)放光云。不緣色生識。是名不見色。(文云。不以五陰因緣起識者。是名不見五陰。謂不因五陰起分別者。以離身心。故不見身心相。此則離緣之知。不可以緣求也)又云。五陰清淨故。般若清淨。(清淨者。空之異稱。以五陰本空。故般若亦空。空則離緣。非有知也)般若即能知也。五陰即所知也。所知即緣也。(此楷定知緣。以明離緣無知也。謂若以緣求知。今般若乃能緣之知。五陰乃所緣之境。今云五陰本空。則非所緣也。所緣既空。則能緣亦空。以空則非有所知。由照見皆空。故知即無知。但不從緣耳)夫知(能知之心)與所知。(所知之境)相與(待也)而有。相與而無。相與而無。故物(物字通該心境)莫之有。(心境皆真故不有)相與而有。故物莫之無。(心境角立。故對待不無)物莫之無故。為緣之所起。(心境未忘。則妄緣斯起)物莫之有故。則緣所不能生。(心境兩忘。則照體獨立。不因境有。不借緣生)緣所不能生。故照緣而非知。(以離緣之智。照寂滅之境。故非有所知)為緣之所起故知緣相因而生。(以對緣所起之妄心。故心境未忘。知緣相因待而生。此妄而非真。下雙結釋成)是以知(妄知)與無知。(真知)生(因也)於所知(境通真妄)矣。(釋上心境相待而有。故妄心取相故有知。以真知離緣故無知。此所以知與無知。皆因心境。但有取不取耳)何者。(通徵真妄)夫智(真智)以(因也)知所知。(之境)取相故名知。(以有對待。故名妄知)真諦自(本來)無相。(無相可取)真智何由知。(以真諦離相。故真智無知。以無緣故無知也次真妄各辨。初辨妄)所以然者。(釋真妄各有所以)夫所知(之妄境)非所知。(以妄境本空。故本非所知)所知(之妄境)生(因也)於知。(能知之妄心)所知(妄境)既生知。(妄心)知(妄心)亦生所知。(妄境)所(妄境)知(妄心)既相生。(妄心妄境相因而生)相生即緣法。(心境相待。因緣而生。故對待未忘。是為緣法)緣法故非真。(緣生之法假而非真)非真。故非真諦也。(難家以真諦為所緣之境。今答以緣生乃妄法。非真諦也。何為所緣)故中觀云。(通證真妄)物從因緣有。故不真。(此證緣乃妄法)不從因緣有。故即真。(此證離緣乃真下顯真)今真諦曰真。真則非緣。(真則不借緣生)真非緣。(真諦既非緣)故無物從緣而生也。(前難家以緣真諦。故以般若為有知。今論主答以真諦離緣。離緣之真諦。豈能生般若之知哉從緣。應云從非緣。謂無有一法從非緣而生者。意責難者不達真諦離緣而妄擬也)故經云。不見有法無。(非也)緣而生。(證成上義。非緣不能生物。則真諦離緣。必不生知矣)是以真智觀真諦。未嘗取所知。(謂真智照真諦。未嘗取為所知之境)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謂真智既不取所知之境。則此智何由而知哉)然智非無知。(此遮過也。謂真智但不取所知之境耳。非是絕無知體也。良以獨照為知。非有待也)但真諦非所知。(但真諦無相。非所知之境耳)故真智亦非知。(由真諦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此二句結盡般若無知之妙下返責)而子欲以緣求智。故以智為知(然智無分別。知有分別。以知為智。則真妄不分。何以興難)緣自非緣。於何而求知(由難意以緣求知。今答以真諦離緣。然緣本非緣。向何而求知哉。此則境智雙忘。能所齊泯。般若玄旨。妙極於斯)。

難曰。(前云不取之知。今以有知無知不取皆非。二義雙關難)論云不取者。(牒論申難)為無知故不取。為知然後不取耶。(立定下難)若無知故不取。聖人則冥若夜游。不辨緇素之異耶。(此則瞢然無知)若知然後不取。知則異於不取矣。(謂若有知。則有所取之物。此則既已有知。難言不取矣上以心境兩異難。下以心境冥一答)答曰。(有無雙非不取以答)非無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後不取。(有無皆非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此明兩是。謂由知處當下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難曰。(因聞上心境皆非。故約不取心境俱成斷滅以難)論云不取者。誠以聖心不物(不取著也)於物。故無惑取也。(上立理。下申難)無取則無是。(是者印可於物不繆之稱。能知之心也)無是則無當。(當者應物不謬。主質不差。言所知之境也)誰當聖心。(謂無境可知。誰當聖心。無境可當。豈非斷滅)而云聖心無所不知耶。(謂無境可當聖心。則絕然無所知矣。而云無所不知。豈不謬耶)答曰。(以是當混成答)然。(縱可之辭)無是無當者。(牒難意)夫無當則物無不當。(言當者。當心之境也。若一境當心。則滯而不通。若無當心。則境寂心空。真心任徧知。故無物不當)無是則物無不是。(謂無能取之心。則心空境寂。法法皆真。故物無不是)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了境唯心。則心境兩忘。是非齊泯。故是亦無是)物無不當。故當而無當。(以唯心之境。則更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故雖照境。而萬法皆空。故當而無當)故經云。盡見諸法而無所見(以萬法唯心。則無一法可當情者。故盡見諸法而無所見)。

難曰。(聞心境俱泯。遂疑捨有入無。故以立難)聖心非不能是。誠以無是可是。(敘聖心捨有以領旨也)雖無是可是。(縱成)故當是於無是矣(以為入無)是以經云。真諦無相故般若無知者。(引證無知。此述領意)誠以般若無有有相之知。(此釋經正義。下以謬解申難)若以無相為無相。有何累於真諦耶。(意謂若以有相累於般若。今若以無相為無相。又何累於般若耶。此不達般若真知獨照。故以絕無為般若)答曰。(難以捨有入無。答以兼亡無相)聖人無無相也。(難家認取無相。答以無相亦無。總答問意也)何者。(徵釋無相亦非)若以無相為無相。(若認著於無相。則心有所住。聖心則不然)無相即為相。(若取著無相。則無相亦成相。永嘉云。棄有著空病亦然)捨有而之無。譬猶逃峰而赴壑。俱不免於患矣。(猶如避溺而投火。此外道斷滅也。聖心豈然哉。下申聖心無住)是以至人處有而不有。居無而不無。(雖涉有無。而不住有無。所謂二邊不住)雖不取於有無。然亦不捨於有無。(有無不住。中道亦不安)所以和光塵勞。(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周旋五趣。(此能有為)寂然而往。(不動本際。應現一切)怕爾而來。(萬化不遷。冥心絕域)恬淡無為。而無不為(聖人以無住為心。豈可以有無而擬之哉)。

難曰。(難以權智生滅。以不達動靜一如。故立此難)聖心雖無知。然其應會之道不差。(此領旨也)是以可應者應之。不可應者存之。(此疑聖心有揀擇可否。故以為有生有滅)然則聖心有時而生。有時而滅。可得然乎。(不了生本無生。故立此難)答曰。(答以聖心本無生滅)生滅者。生滅心也。(此凡夫心也。聖豈然哉)聖人無心。生滅焉起。(真顯無生)然非無心。(不同木石無情)但是無心心耳。(但無生滅之心為心耳)又非不應。(不同孤吊)但是不應應耳。(但是隨感而應。本無將迎之心也)是以聖人應會之道。則信若四時之質。(質。實也。由聖人之心。無緣應物。感而遂通。如谷響水月。故信如四時之實。應不失時)直以虗無(寂滅)為體。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滅也(以寂滅真知隨緣應現。故本無生滅)。

難曰。(聞無生滅。不達惑智俱空。故以申難)聖智之無。惑智之無。(前云聖智無惑取之知。故疑惑智之無)俱無生滅。何以異之(謂根本實智。靈鑒獨照。本自無知。故云聖智之無。後得權智。照破無明。妄惑本空。故無惑取之知。二者皆無。不識無義何辨。故此興難)答曰。(先智惑雙辨。示空義之淺深)聖智之無者。無知。(真知獨照。心境兩忘。故云無知)惑智之無者。知無。(權智照破惑取之妄知本無。故曰知無)其無雖同。所以無者異也。(聖知天然無知。不假功勳。惑智因修而得。故無意雖同。所以則異)何者。(徵釋不同)夫聖心虗靜。無知可無。可曰無知。非謂知無。(聖人真心獨朗。寂然不動。絕無妄法。故無知可無。但可曰無知。不可言知無)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後得照惑。了妄本空。但可言知妄元無。不可言無知)無知。即般若之無也。(般若本絕諸妄。故不可說知無)知無。即真諦之無也。(知無者。謂知真諦無妄知也)是以般若之與真諦。(此下心境合明。會寂用之同異。先同異雙明)言用即同而異。(即寂而照)言寂即異而同。(即照而寂)同故無心於彼此。(心境也。同則心境雙泯)異故不失於照功。(境智歷然)是以辨同者同於異。(同其所不同)辨異者異於同。(異其所不異。此則心境俱存照用同時)斯則不可得而異。不可得而同也。(以俱非雙泯。故不可以同異定名)何者。(微辨寂用)內有獨鑒之明。(照體獨立。寂也)外有萬法之實。(萬法皆真。用也)萬法雖實。然非照不得。(萬法雖真。非智照不得其實)內(心也)外(境也)相與以成其照功。(智得境而照用全彰。境得智而真常獨露。故云內外相與以成其功)此則聖所不能同。用也。(非境無以顯智。故不能同)內雖照而無知。(非有對待之知)外雖實而無相。(諸法實相不可以相求。故云無相)內外寂然。(內智無知。外境無相。心境雙泯。故曰寂然)相與俱無。(由心空故境寂。以境寂故心空。故心境相與一道齊平)此則聖所不能異。寂也。(寂則心境雙亡。故不能異)是以經云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無異哉。(引證本來不異也。大品云。諸法無相。非一相。非異相。豈曰下。引釋不異。莊子曰。[梟-木+儿]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謂天生長短。不必裁齊。嶽高壑下。本來自定。不必夷嶽之高。以填壑之下。意引諸法當體真常。本無差別。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待造作。然後齊平。謂若以不二之智。照一真之境。故法法真常。本來不異。斯則自然不異。非安排而後不異也)誠以不異於異。故雖異而不異也。(不以境異而異其心。故境隨心一。即異而同。故云雖異而不異)故經云。甚奇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謂依一真法界。演說無量差別法門。故云無異法而說異法)又云。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引證不一不異。大品云。世尊。云何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又云。諸法無相。非一相。非異相。是知諸法一異。乃外道邪見。以般若而觀。則非一非異。實相般若。理極於斯)。

難曰。(因聞寂用。遂疑有二。故此立難)論云。言用則異。言寂則同。未詳般若之內。則有用寂之異乎。(不達動靜一源。故疑寂用兩殊)答曰。(答以寂用一致)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同出異名。語出老子。彼意有無同出一玄。此言寂用本乎一心。但約動靜言之耳)更無無用之寂。而主於用也。(言寂體必有照用。如明鏡之光。未有光明之鏡而無照者)是以智彌昧。照逾明。(此言實智照理。泯絕所知。故彌昧。真明逾發。故照逾明。此言即寂之用也)神彌靜。應逾動。(由實智彌寂。故權用無方。此言用不離體。故云應逾動)豈曰明昧動靜之異哉。(總結寂用不二)故成具云。不為而過為。(此證權智即實之權)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此證離妄之智。顯即寂之用)斯則窮神(權智應物)盡智。(實智照理)極象外之談也。(釋引二經雙明寂用。乃極象外之談)即之明文。聖心可知矣(以此而觀。羣疑冰釋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王者荣耀之诸战队

    王者荣耀之诸战队

    游戏是好是坏?一群少年可是打出了一片天下,诸战队,最强!
  • 末世逆乾坤

    末世逆乾坤

    黑暗降临,人类失去了光明,勇者才能存活下去,战者才能拯救一切。逆境中重生,一切可怕的存在都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泯灭,我们就是光明。丧尸突袭,蝗虫过境。。血与火的挣扎中,只要我们还在乎所在乎的,人类就不会孤独。。
  • 天殇皇殿

    天殇皇殿

    我本笑傲九天阙,无奈一朝落草间。前世有缘今生聚,莫等离时徒叹息!
  • 爱在半脸间

    爱在半脸间

    上帝的玩笑,让她一半拥有天使的面孔,而另一半却是魔鬼的面孔。巨大宝藏竟让她与本无任何关系的三大帅哥紧紧相连,是巧合还是阴谋?谁才是真正的主谋?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在宝藏的利诱下,爱情,亲情,友情又该何去何从,是否能逃离世俗的枷锁,找到最终的幸福?
  • 仙武圣传录

    仙武圣传录

    百年前,战无空为仙道不容,于是横扫天庭,逆仙诛佛!如今,斗战圣体重现于世,渔村小子萧阳能否冲破枷锁,为人妖仙佛开创新的时代?谁道炼气才是修仙大道,谁道练体只能是江湖武夫,我偏要道体双修!生命不止,斗战不止!
  • 紫月惊世:傲世逆天九小姐

    紫月惊世:傲世逆天九小姐

    她,夜幽漓,世界第一杀手,杀人无数,一袭白衣却从未沾过一滴血。高贵的她风华绝代,举世无双。一次执行任务,被一枚不明物体洞穿心口,醒来却穿越异世成为了她。她,月漓。月家九小姐。月氏一族的耻辱。天生废材体质,因为修炼天赋低下,被世人所侮辱,唾弃。被人凌虐而死,却被穿越而来的夜幽漓霸占了身体,换了灵魂,逆天改命,风华天下,绝代无双!
  • 青春绽放时

    青春绽放时

    爱情小说集社会人性爱情于一体的力作文章积极向上引起共鸣净化心灵诱人深思
  • 首领的睡前甜点

    首领的睡前甜点

    她满脸悲伤的从机场走出来,很低调很低调,可是那抹瘦弱的身影还是闯入了他的眼帘,他震惊,这个该死的女人,竟让消失了6年,她知不知道这6年,他从未忘记她……“你是个恶魔,别让我比你强,否则你会死的很难看。”虽然被这个高大的身躯压在身下,她仍然不停地说着。高大的拓跋霖玩昧的浅笑,看着身下这个倔强的女人。“妈咪,我好想你,你什么时候来接我?我也想回国,我从出生还没有见过外婆外公呢。”电话那头奶声奶气的小家伙唠叨着。“伊登浩辰,你给我闭嘴,小心我打爆你的头……”“什么时候你能不这么暴力呢?唉,怪不得没人要你”……
  • 七行神尊

    七行神尊

    天地初开,万物共生,在一块大陆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强者,这是个弱肉强食的地方,强者为尊,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