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19100000031

第31章

第三十九卷

施品

上来菩提分持有十六品。已辨五品是所学法。分种姓品是学方法。从此向下有其十品。是能学行兼有所学。于中若景师判文。初之八品辨自利利他造修之行。菩提分法一品辨内证之行。末后功德一品由前二行证所成德。于前八品初之六品辨自利行。四摄一品辨利他行。第八供养亲近修习无量一品合明二行。虽有此说。今且依基等所判。初之七品是其自分。不明时重但自分之行。次有二品明其胜进。末后一品因成果满。就自分中品分为二。义判有三。品分为二者。初有六品明自利行。四摄一品明利他行。义判为三者。二判如上。即四摄品末如是已说多种施戒乃至同事下双结二利作业彰修成益。自利六品即名六度。施品建初故言施品。问曰。何故前明所学处如是学法品首生起。此第三明能修学文前不生起。有何意耶。义曰。义准可知。何法分别。下功德品中有结文。自利之文略。已如前力种姓品初解。自利行中初总举数列六度名。第二次第别解。第三慧品末后次如是六种已下总结六种引证叹胜。就别解中即为六段。初解施中初颂及长行总种纲要开九章门。第二依章广辨。第三释已总结。余之五度文例同此。自性施者总明施之体。一切施者别明施行之相也。施行非一故言一切。就此施行开余七门下自属当。言难行施者。难舍名曰难行。施行殊胜名难行施。一切门施者。一切施行摄入此门。摄行宽广名一切门中施。名一切门施。善士施者。施行纯善所作纯善名善施。一切种施者。施行具足。一切缘中成此施行名一切种也。故共前二一切之言名差别也。又三藏云。初自性门总心施体。次一切施别心一切施体。一切门施者心施前由。一切种施者明于前因种种施别名一切种施。下五度解三一切。准此应知。言遂求施者。称来者情随喜所有名遂求施。此世他乐者。利益此他二世得乐名为二世乐施。清净施者。施行无过所作无罪名清净施。依章辨中。自性施即以无贪俱思及身语业为施性也。就离唯出财施之体。道理法施无无畏施亦具三业及无贪性。安住律仪者明不破戒也。阿笈摩下明不破见。旧名阿含讹也。今依梵本。阿笈摩此名传未即有二义。一者因能传果。知因之见名阿笈摩。二者教名传。三世诸佛展转说故。信教之见名阿笈摩见。自有于戒破见不破。见破戒不破。俱破不破。行施之人有此四句戒见不破俱不破二句是善施。余之二句非善施也。一切施中文分有三。初问次释后结前生后。释中有二。初广六施。后结略义。前中即六。一明有财无财施。二终不口授下明法施。三于一切施谓法施等下明无碍解施。四于诸有怨下明胜意乐施。五于其施障下明障对治智施。六内居间静下明增上意乐胜解。前中有二。初明有财施。二又诸菩萨若现无有可施财物下明无财施。前中复二。初明内外施。二又诸菩萨那无差别下明对机应施不应施。前中复二。初总明内外施。二又诸菩萨略由二相下约内外分为四。前中复二。初举数列名以彰内外。后开释中。初内施。次释内外施。后释外施。文相可知。后开前内外为四中。初开内为二。一合施身。二分施支节。后开外为二。一受用二自在。景云。一施受用。如施衣服。一日受用施用一岁。非令施体名施受用。二求自在者。一切断心并皆施与。基云。谓于资具财中求受用者。恣彼所求随其受用是第一。不欲于财而受用之。但欲于财而得自在。菩萨断自物心舍财共彼住自在是第二。次明对机施不施中。先略后广。广中有三。一就内身辨施不施。二约外物辨施不施。三行布施时普于一切下明施方轨。前中言若诸菩萨于所行施意乐清净乃至不应舍正现在前利众生而施身分者。此中诸菩萨先来意乐清净不舍己身。于现前中有利众生事。设有来求生菩萨支节不应施与。以现前利益多故。舍利益少故。通多利益事行。若心退转自生念言。此应可共不共心。生悭吝。惜己身故。为破吝故。须舍身分。先心已清净不舍己身。现前后利益事多不应施身分。是此中意。约外物中意有十五句。第五戏乐等物中。初总标其义。次别释五句。后总结宗要。言若有来求罩罗罝弶者。罩罗取鱼之物。罝是网鹿之具。弶者取兔鸡等用也。第七不合父母师长中。云任所屠害捶缚货卖者。随顺父母以知恩故任彼屠害。尚自不敢窃坏施心。何况显然施来求者。此总结上不得施父母等。有心尚自不坏。何况显然品用布施。第八句意。谓不合以诸百姓等妻子眷属夺别取布施。唯总以此川土或全或分而布施时。其百姓妻子等在中总得布施。虽得布施仍告彼曰。知我思作敬崇佛法。汝亦宜然。第十五不越学处而行惠施者。谓不以杀生盗他物等而行惠施。第三明施方轨中有二十九句。第四不以异意不以愤怒挠浊之心而惠施者。不以矫诈别有所期名不以异意也。第九终不妄计唯一切种极善清净而行惠施等者。或有妄计施者如法受者如法财物如法名一切种极善清净。如是施者是即世及出世间离欲清净之道。此乃非道计道。菩萨无此妄计。唯菩萨审了知所行布施三事如是者但是离欲清净资粮。非真清净道。真清净道者无漏慧也。第十三不施不合仪物中有标释结也。言又不告白乃至菩萨不为者。基云。谓如有人先不食葱不白他知如布施之法而共之意菩萨不为。乃至广说。非直此葱不施于彼。亦不以此合器不合仪式诸事业等而施于彼。是此中意也。又撩掷法而施摩设不故于彼菩萨不为。不正威仪而施于菩萨不为。基云。言或复处置等者。或处置他令作不如法事然后行施。如令他杀等然后施与。第十五不依名闻利养而行施中细折有四句。第二十六云。应时不以非时者。谓饥时施食不施衣等。热时施冷不施火等。自他净施者。谓不见授者受者。合仪者。所施彼刀毒酒等。无乱心施其义可知。第二十九增慧行施中。初总标句。次问答广释。后结。广释中有四番文。第三番中云性定悭贪是悭贪类者。本性悭贪名性是悭贪。若非本性悭贪为他教令悭贪者悭贪类也。第四番中云尚掩其过不令他知况触于彼者。况复现前以言触悟也。上明现有财施。下明现无财施中文分为二。初正辨现无财宝增慧行施。后判位。是地前假名菩萨行施。非是登地。第二明法施中。初约经卷等辨施不施。二云何菩萨方便不施下问答重释行施方便。前中有二。初辨用经卷施及不施。谓有佛法同学求于经卷。菩萨自量若于此经已辨其义即应施与。若自未解须有寻读不应施与。第二明无经卷等即观察自心有三句。初二句中云设我由此行法施故乃至况令阙乏妙智资粮者。泰云。假设由此法故即成痴哑不忍法悭烦恼过故尚应法施。况复法施之时以自无法故令现在阙乏妙智资粮而不痴哑不能施耶。今勘旧论云。我宁以法施现世痴哑为除烦恼犹尚应施。况作来智慧方便。第三句中复有三思忖。言为为损害自烦恼耶等者。谓为当损害自烦恼行法施耶。为当为圆满自智资粮行法施耶。等见不施彼此经卷等智资粮胜者。留经本自读长智资粮也。非施于彼建此功德者。施他经卷无此益也。但于当薄饶益法利非是觉慧者。若废自寻读施他经卷。但于来世得失法利不丰觉慧。第二问答重释方便中。言如苾刍净舍者。有展转净施。有真实净施。如律中说。第三明无碍解施。景云。此中谓于三施了达名体为他说法。即是法义二种无等行施。若了因果差别之理随乐为说。即名乐说无碍。善达方言劝修三施即辨无碍。泰云。若异门者。一分施慈悲名异门。若施体性若释施名若施因果皆如实知。此名无碍解施也。基述三藏云。若异门体相释名此是法义无碍解。能诠所诠多异门分别等故。若因果差别是辨无碍解。辨说因果故。又若准下结文但云由财施由法故此结上二门由无碍解故。不言是何无碍。何故不言四无碍皆摄。今释之云。谓于前财施法施无畏施中所有异门是法无碍。谓诸教法多以异门分别法相。若体相即义无碍。所诠之义多约实体言体相。若释名谓训词无碍。释名字故。若因果差别是辨说无碍。以能辨说法因果事故。即四无碍皆在此中。以于财等施上有此无碍。如实了知而行布施是名无碍解施。又四无碍解中一一皆有异门体相乃至因果等。未必别配之。今准旧论云。比类相貌若名义分别因果。即以基云异门是法无碍等为善释也。第四明无量心施。诸有恩等者依舍亲心也。第五明对治施。于中有二。初总举二别释。别释中三。初明所治四障。次明能治四智。后明四智用有差别。测云。四障体者。一先未串习以种子上无堪任性为体。二施物鲜阙。若论外物。以六法四相是诸尘故。若论内法等。以五蕴十二支为体。三耽着上妙悦意财物。以增上贪为体。四观见当来具足财果而深欣乐。以求来果邪见为体。次明能治四智。一者觉悟者。觉悟自己。昔来未串习施现有多财而不乐施励而行。二者忍受众苦者。施物本少能顿施之忍饥寒苦。三者遍知颠倒者。爱着妙财深为乐净。令知皆是发烦恼不净之本。故能抽舍。名知颠倒。四见行性不牢者。不着施果了无常性。第六明增上意乐施。旧名内独净心施。难行施中云或有上品恩者。旧论云增上施物。旧大德解云。谓精进物如七宝等。今依新论。有上品恩者。或可重恩遣赉将惠于人。或可儿女妻奴等于己有恩将惠于人。云为难矣。一切门施中略有四相者。若依旧论有五段文。四段共新论同。更有一句。若自集布施。是故旧人数四门不同。父母为一。妻子为二。奴婢作使为三。善友大臣为四。今依新论。自财为一。化他得财为二。施亲属父母等为三。施来者为四。前二约财分二。后约施境为二。善士施有五相可知。一切种施中有十三相。一无依施者。谓不依名闻果报。二广大施者。不观受者。凡圣乞求皆空故。善戒经云。不观福田非福田。欢喜施者三时欢喜也。五田器施者。施四边道净福田也。六非田器施。旧论第六名一切施。七一切物施者。谓有物皆舍。八一切处施。谓所简处所。九一切时施者。谓不简时节。十无罪施者。谓非法财物所以施人。十二方土施者。谓随方所须皆悉施。旧论阙有情物施。分财为二。数成十三。遂求施有八。旧论云除恼施。此世他世乐施略有九种者。基云。且如旧远师释云。财法无畏等各有三。财中者三者。上妙为第一。清净为二。如法为三。上妙即末尼等上妙物也。清净谓非劫盗得。如法者谓如法财非刀酒等。其无畏法施等各三者可知。又有人云。初谓财施法施无畏者。此辨三种体。于此三上分心六用。财施有二用。谓悭吝积藏垢。无畏施有三。明三畏。法施合为一。问曰。此中何故余处法施为初后明无畏。今此无畏施居先法施为后。义曰。下论曰。谓财施无畏能令众生此世安乐。此二俱现乐故。所以邻次财施先明无畏法施者后。为利后世所以后明。泰云。调伏悭吝谓舍财物著者。自有人知彼物于己无用。然悭吝执着故不施人。调伏积藏谓舍用著者。积集财物拟自受用。菩萨亦舍此心。于三施中第一舍上妙财物。第二第三非上妙财物。清净施有十相。言非来求者疾望得财如诸菩萨速希惠施者。共速希惠施。遇其前人疾望得财。不执取施者。旧论云不异见言或执此见空无有果等。有三见。一空无果见。二害为正法无。三非胜为胜见。此三皆是邪见所摄。所以者何。若依萨婆多。非胜为胜见是见取所摄。今依大乘。见取必像于见乃名见取。今于此中尽不缘见故非见取。又正亲见若别若总求者相似渐施顿施物平等何缘而执有差别者。谓若百人前后别渐别渐而施。一时总百顿施。其福平等。何缘而执福有差别

第四十卷

戒品

若依梵本有其三名。尸罗此云清凉。即明戒体有胜威力能令行者身心清凉。梵语名毗奈耶此云调伏。据教是能调伏。又有一名名毗炽多此间名已调伏。此据行律之人名已调伏。梵本唯此三名亦无毗尼之名。若言律仪及以戒等并是此间名也。景云。有所遮防故名为戒。戒通善恶。善恶各有遮防。今明善戒遮防恶法所以名戒。若言防非止恶故名戒者。恶戒云何得名防非止恶。由有此妨故得言遮防名戒亦名律仪。内调名律外现法式名律仪律仪虽通善恶戒今明善律仪也。基云。戒是防非之异名。言恶戒者。恶体非尸罗。恶于尸罗名恶尸罗。若尔亦应恶体非是见。恶出见故名恶见。解即不然。种求以解是善恶并推求。清凉名尸罗。尸罗求恶体。前明施品以除外悭。今次持戒以防内垢。故此品来。文中有三。初问次解后结。解中复三。初解九门净戒。第二明戒胜利。第三明戒所作。前中初颂及长行开列九门。后依门辨即为九段。解自性中初问次解后结。解中有三。初举数列名。二次第列释。三结难胜利。列四中依修得戒名从他正受。不依师授要期自净名善净意业。旧论云。善净心受犯已即悔名还净。一向凉净名除敬专念。前二是受后二是持释中有三。初依二受生三据次明受随分别后明本净还净。前中本受对他言我能持。故今犯于他愧耻。本自要期我永不犯戒。于自惭羞。言二因缘故离诸恶作者。泰云。一从他正受。二意乐清净。以为因缘故后不生悔也。测有四释。一云。二受为一缘二持为一缘。二云。即以二持为二缘。三云。惭愧为二因缘二受为二缘。四云。二受为二因惭愧为二缘。虽有多释。今取即以二持为二缘。为顺文相之释也。结叹胜利中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界学等。约律仪戒。应知即是无量净戒等。摄善诸戒。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等。摄有情戒。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等。总三戒得大果利。一切戒中初问次释后结前生后。释中有二。初约在家出家略明一切戒。二又即依此下广明一切戒。于中复二。初明三聚戒体即是所学。二居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等下明依戒修学即能学。前中有三。初略明受中三聚戒体。二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下广明持中三聚戒相。第三结之。前中有二。初总牒开。二依章别释。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等者。景云。菩萨律仪远至菩提。今约七众形居律仪辨菩萨者。以制过粗同故。又彼菩萨身在七众。身语七支随彼七众有具不具。比丘比丘尼有身语七支。沙弥沙弥尼及正学等五众但有身语四支。意三皆具足。菩萨即大戒。二众具有十支。余之五众但有七支除语中三。亦可菩萨虽形居后五。然具离诸恶故。七众受律仪戒时皆具十善业道。以一切恶皆远离故。是善皆修是生皆摄故。测云。菩萨律仪与声闻律仪体实差别。但七众旧受声闻戒者后受菩萨戒时所发支种。若苾刍即如苾刍戒支种。除与声闻不共学者。其余支种即与苾刍所发支同。乃至若近事男女受五戒竟后更受菩萨戒时所发支种即与近事戒支种同。故言如是七种戒即是菩萨戒律仪戒。虽受不发但由支种同故言即是七众所受戒。其余菩萨四波罗夷四十二轻戒等皆是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中有违犯故立此诸戒。非是摄律仪戒。又失声闻戒不失菩萨戒。所以然者。声闻戒命终二形生等失声闻戒而不失菩萨戒。或有二缘。一退菩提心失。二起增上烦恼失。而不失声闻戒。故知菩萨戒与声闻戒差别。善法戒中言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等者。是略标。景云。受三聚戒理实同时。义说前后。由先离恶后方善。测云。依旧论言谓菩萨受律仪戒上。旧人解云。形前唤后。校量胜律仪正意相同。七众所以不如。摄善作修不共二乘故名为上。今云受律仪戒后者。此是义说前后。非受前后。问三聚净戒俱说受得。何故今云受律仪后为大菩提积集诸善是摄善法戒耶。解云。此说相显。律仪戒是止善。说显摄善法戒是作善。住净戒已修习相显。故云受律仪为大菩提集善名摄善法戒。就实三聚戒并说受得故也。此复云何下广明。于中有三。初约三慧明摄善。二约三业明。如是时时等明身业。于诸妙境下明语业。于十方界下明意业。以身语意下总约三业明回向发愿及供养行而无放逸身业。初约敬田以明三。于疾病下约悲田以明。第三于诸学处下若依景云明七善。今依测云明九善。一正念。二正知。三正行。四防守密护根门。五于食知量。六初后夜常修悎寤。七亲近善士依止善支。八护持不犯。九犯已能悔。此九善法并如声闻地出离地二道资粮中说。此云正念当彼第五资粮。正能防护根律仪体。正知当彼第八资粮。正行当第四资粮安住具戒等。防守密护根门者心根律仪所防。六根体由所防无过清净故。等为一善处思量。言于食知量初后夜常修悎寤亲近善士等。如彼广说。言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去者。当彼第四资粮。有六句中第五句于微少罪见大怖畏。饶益有情戒中。若依旧论。即于此初中分为二。谓彼彼事业及瞻侍病等开为二故。今此论以同皆是助伴故合为一。此论第四第五二门彼合为第五。故有此开合不同。故十一数同。彼有别言第一第二等字。此论有又字。旧人即依彼文判释云。十一中初二是其同事。次一是爱语。次四是布施。后四是利行。前同事中饶益为伴乐事。同病等为伴。共事中同。今依新论。初一是同事。次一爱语。次五布施。后四利行。同事有二。初随义利同事。二于拔苦同事。布施五中初一报恩施。次二无畏施。无畏施中初一故苦无畏施。次二除爱无畏施。次一正是财施。后一法施御众。利行四中初一于无德善人随顺心转。二于有德善人赞扬实德。言若隐若露等者。或在屏处或在众前叹他实德。二于有过软性有情调伏驱摈。于下品者调伏。中品者诃责治罚。上品者驱摈。四于有情过刚强恶人神力制伏。第二广明持中三聚戒相初并作三问。下次第答。答初律仪中初有十句解释。后牒十句结之。前十句中。第二云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者。何故不愿生无色等。彼是定果。以律仪戒是散善故不生定地。因缘则能拘捡乃至彼不现行喜乐亦尔者。自敛摄名拘捡。由拘捡故不正言乃至寻思无复作心。如昔于彼不正言论现行生喜乐。菩萨于今安住。彼不正言论等不现行。喜乐亦同前现行喜乐。故云亦尔。第七云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嗔恚心菩萨于彼由坏上品法大悲故者。旧论云。心不恚恨起法心悲心。远法师云。法心者是慧。以慧如彼是法数故。无人可嗔。悲心者救彼。恐当受苦。今又云解云。法大悲者。由坏上品法可起大悲意救众生不论法也。第九五支不放逸行中。三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者。据大三世现在违犯寻即悔除。四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等乃至结云先时所作不放逸者。测述远师云。如所应行者作善法。如所应住止善法也。如是如是行乃至令无所犯者。是专心护。又释云。如如所应者牒前持法。如如所应住者牒前受法。此明所依法。如是行住等正辨持戒行。基云。此中意谓。如有一前身于未来所有犯处自誓不犯。于所应行皆誓之。过去发愿后身所有善法行之恶皆息之。是于中意。五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乃至不起毁犯等者。景云。次前即取三际不放逸前如理作意为第四所受禁戒。今此第五。即由三际不放逸前如理作意为依。生于彼三际不放逸行俱行如理作意为第五。测云。此五中前三是悔过行。后之二种是防非行。悔过堕三世故有三异。防非过未故有二别。菩萨成就如是十支下有十句。结前十支广明义。第四又乐远离不生善是结前文有二。以此二句寻义配之。准第十配之。第五亦尔。第十中有二。一具足轨则。二具足净命。具足轨则者。结发露己恶覆藏自善巧乃至威仪寂静。具足净命结前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大法邪命之法。矫诈得财。是不净命。则令离此矫诈名具足净命。次答第二问摄善法戒中。初约六度开为十相。后结配上文。前中约之五度即为五相。开慧度以为五相。于中有二。初列五名。二是诸菩萨下释。一善知果胜利。二善知因。次善知因果例无倒为三四也。五善知摄善法障不于无常妄见为常等者。于四圣论苦相最粗。是故于中起于颠倒。非余三谛。摄善法障者即六合也。若依基师解云。于智度中别开为五处。五处者。谓如善果胜利第一。谓即能得菩提时有相好一切功德等了知善因。是第二。谓六度行等了知善因果倒不倒第三。谓即作常乐我净等解是倒因果。若作苦无常等是不倒因果。了知善法障第四。谓了知六度之障。谓悭等六趣。了知善果胜利寻求善因。于因果知倒不计为障等。了知善障等两能速疾远离之道第五。若依远师云。此之第三知善因果倒与不倒为二。如是倒二。如是非倒四。又字中分五处。是诸菩萨能于善果下覆解前前五处。今义不然。是诸菩萨下末之文云了知摄善法障为摄善故速能远离释前何文。若释前第五了知摄善法者。前但言知障不言远离。今言远离结前第五。岂不相违。今分是诸菩萨下为第五。以远离障与知障别也。问曰。若取远离障为第五。与前知善因何异。答曰。前知善因知六度等是因未能除障。今第五除障故有别也。汝若以知障除障不得为二为者。知倒非倒应不得为二。汝既不成。我义显立。知倒与善障何异。答曰。前倒谓四倒。障谓六蔽。故有别也。问曰。何故前问三聚戒中有六问。谓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等。结律仪戒即双牒二法。今解摄善法戒下及饶益有情戒不结第二问。但结住摄善法戒等。有何意也。义曰。唯略结文。以前例后。律仪戒中双结说。例后二应知。故不说。更有余释。其别解脱律仪中初生起文中。但有住别解律仪言无善护别解戒言。下结文即双结之有善护之言。其第三解饶益有情戒中。初生起但有住之一言无第二善修摄善法戒之言。其结文中即二种俱结。其第二摄善法戒生起。唯有住言。其结文中云名住摄善法戒速能摄善一切种相之言者。意即结善修摄善法戒之言也。以理准。别解脱戒即生起及结具足有二。其摄善饶生互有准例。摄善俱二结生起。但一饶生即有二结。准中二问开九故文不足。又释。前问且三问。谓住律仪而能善护。此但义非有二问也。下饶生摄善准亦一问。故下解中生起及结亦只一种。无劳烦解。下结配中云渐次者。泰云。诸行不可顿修故渐次修施等也。下答第三问饶益有情戒中。初举数略标。次广释。后结。初云由十一相名住等者。远师云。十一相中一一相中各有十一相。所以得知者。准下第三报恩中具有十一一切种。例余相中亦可齐有。略而不说。又释。一一相中有众多相故言一切。未必具足十一也。基师解云。何者十一相。若勘前略解饶生十一相释下文十一切相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彼彼事业皆为助伴下为第一。又诸菩萨有情如理宣说谓于乐行恶行等下是第二。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下是第三。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是第四。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下明第五。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下是第六。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御众下明第七。又诸菩萨于有情心性好随转随心转时下明第八。又诸菩萨性好赞扬真实功德令他欢喜下明第九。又诸菩萨性好悲愍以调伏法调伏有情下是第十。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力下明第十一。此十一准上略解十一相配之。又依下四十三卷静虑中与此同。虽助伴为二仍合是第一。若分为二即十二相也。故知合助伴为一。若依旧地持自有一二乃至十一数。前略中亦尔。前解略中已会二论不同所以。今此中依旧地持。十一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彼彼事业皆为助伴下是一。于诸救苦亦为助伴下第二。即于前言第一中分二第二。即合前第四第五共为第五一相。地持前略解中已有如此开合不同。其广解与略文同。今若准下第四十三卷即事业助伴救苦为二门。又前言第三解报恩中。云如于事业如是于苦如理说等即分事业救苦为二何意也。义曰。今准前略。十一相义即事业救苦合为一。以为助伴义等故。若所为助伴一是事业一是救苦二义别故。以后四十三及报恩中开为二。何以得知。即报恩中解云。于如理说于方便说于如理说前言十一相第二相。方便说是何。第三是报恩方便说合当第三。报恩中何处有方便说义。今解第二如理说中有云。或复方便善巧宣说。如于乐行等即是方便说。此若十相明义即如理方便宣说合第二。若说虽同如理方便二义别故。故此中分为二。问曰若尔何以故此报恩十解不牒报恩来有何义也。义曰。此解报恩。报恩具前后十相。故更不别牒报恩相也。若方便说故苦各为一。前略中应十二相以助伴中分为二故。有义此助伴为二。若尔何故略中有十一又字。义曰。其第四第五又字合为第五。其第一谓字中分助伴为二。即此广文中须准勘知。义曰。此从古说。其实论梵本无一二三四等标名。翻译家自置。前第一义为正。若依远师。前二是同事。次一爱语。次四布施。后四利行。今则不然。初一同事。次一爱语。次五布施。次四利行。以二文违。如前别引。又同事中有乐苦同事初乐后苦。依文寻之。次一爱语相中。云以相应文句等乃至而为宣说者。即以七句明如理说相。一以相应文句。二助伴。三随顺。四清高。五有用。六相称应顺。七常委分资粮法。如此诸句广如显扬第十三卷及摄释分等说。摄释分三云何为文。谓有六种。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文身。四者语。五者行相。六者机请。下云语者当知略具八分。谓先首美妙等。由彼语文句等相应乃至常委分资粮故能说正法。乃至三如是八语略具三德。一者趣向德。谓初一种。二者自体德。谓次二种。三者加行德。谓所余种。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相应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随顺者谓解释次第故。清彻者文句显了故。清净资助者善入众心故。相称者如众会故。应供故。称法故。引义故。顺时故。常委分资粮者审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谓正见等此是彼资粮故。然此相应等句测分为分别。取应顺为第七故。基判为八句而释之。谓七应顺常委。八分别资粮法也。今皆不从。即判为七。次明布施有五。初一报恩施。二无畏施。次一财施。后一法施。报恩施中具前十一相。景云。初是报恩施。可解。次于彼事业已下明报恩施中同事。次于如理说于方便说者。报恩施中爱语。次于济怖畏于衰恼处开解愁忧者。明报恩施中无畏施。二句可解。于惠资具者。报恩施内财施名惠资具。于共依止者。报恩施内法施。下有四句于报恩施利行。于随心转者。于无德善人随其事转。于显实德令深欢悦者。于有德善人赞德令悦。于怀亲爱方便调伏者。于有过软心调伏驱摈。于现神通者是第十一。于有刚强现通。折伏惊恐引摄。如应广说当知亦尔者。如为惊恐所以现通。为欲引摄现通亦尔。泰云。祥处设座者。吉祥好处设床座也。性好随转下明利得中四。一于无德善人性好随转。先总后别。先知有情若体若性者。旧地持云。若性自性。远法师解。若性者有共住性。自性者无共住性。有自行性已随诸有情同住同行。自下别明随转有七句。初句有三。初明菩萨所现身语生他忧苦无益即止。有益则行。次明菩萨于他事中现行身语生余有情忧苦无益则止。有益则行。后明菩萨于自事中现行身语生他忧苦非学处摄不顺福智则止。若顺行。如生他忧苦生喜乐亦尔。上来生他苦乐有随不随。自下第二知他忿缠可舍不舍有随不随。三明他来须共谈论。四五六句如文可知。第七句云不屡希望知量而受者。于非亲情所不数希望供施设有供施不过分受欲物。虽有七句总是利行四句中是初句竟。二明赞有德。云于信功德等者。明七圣财略无惭愧。三明有过易调治罚驱摈。三品心犯三品诃责。四明有过难调。现通折伏或为恐怖或为引摄。先开二门后释可知。第二明依戒修学中。初明依戒修学。后明学戒胜利。前中又二。初广明修学。二逐难重解。略中复二。初明从他正受。后明自净心受。前中有三。初明从他正受。次明专精守护。后明犯已能悔。前中有四。初明受戒。次明持戒。第三重明受戒。第四广辨戒相。略中有二。初正明受戒。第二叹戒利益挍量显胜。前中有三。初明前方便。次明正受戒。三明受戒后方便。先略辨义有三门。一明受人。二明授师。三明戒因。前中有六。初明始学必须大乘已发愿者。二明界趣。受菩萨戒者通欲界四趣及色界。以梵网经说十八梵天一切鬼神等但解师语尽受得戒而不言地狱及无色界故。十八梵如大般若说。初禅中有四。一梵众天。二大梵天。三梵辅天。四梵天。二禅中有四。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音天。四光天。三禅中有四。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四净天。四禅中有六。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清净天。五自在天。六大自在天。三明形相。即通道俗。四明遮难。如经说。比丘不得共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母。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得受戒。五明虚实。如经说乃至变化人尽受得戒。此即通于化人。非如小乘实报得受非变化人。六约五蕴。测师云。要具五蕴无心不得。非如小乘乃至入灭定唯有二蕴亦得戒。第二明能授师大乘菩萨学戒。依善生优婆塞戒经。二十师羯磨受如似六法尼。梵网经说。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若忏悔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不得戒。若现前受菩萨戒。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前受戒而要见好相。问曰。何故声闻十师菩萨唯一。答声闻戒因力弱。须假强缘故须十师。菩萨之人菩提心强。一师良得。又问准下文云。智者欲授菩萨戒。先应为说菩萨戒及犯戒相。令自思惟我堪受戒。何故声闻受戒已后为说四重。四依菩萨先说戒及犯相。答声闻法中若为先说恐成贼住不得先说。菩萨不尔。要须对面先菩萨筹量堪其不堪其。然后为受。第三明戒因。若总相辨因即菩提心。故此文云。发无上菩提愿已。若别论者。即发三心为三聚因。谓断恶修善度生也。又若依摄论。五根为三聚因。精进为初戒因。智根为第二戒因。定根为第三戒因。信念二根通三戒因。以此二根能通摄护故。就前方便中有三。所明受人远方便。谓先发愿。次请师求戒。后偏袒下念佛菩萨功德运心供养。言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者。泰云。旧曰身口二作。今云身口二表。能表内心故也。于语作业能授。于语作业所诠义能令他开解。景云。我今欲于善男子所者。于出家无受菩萨戒者遍求戒。或长老所者。于出家小者。或大德所者。出家大者。今寻律藏善见律云。老者而言大德。小者而称长老。首律师云。此亦不定。谓四分律内牵他出房戒中。十七群书小六群而语六群言。长老是我等上座。又五百结集中离波多唤一切去最大上座作大德长老。十诵律云。从今不得直唤上座为长老。应言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目连等。不辞劳倦哀愍听授者。愿师不辞劳倦哀愍听我请及授我戒也。二随共所有已下乃至默然而住明近方便。三尔时有智有力下明戒师近方便。测云。此中戒师远方便义有文无。所得知有者。别行戒本中正说戒即远方便。故知义有。然此一段文下者择是非中说故此不论。言若止若立者。景云。若对立像戒师则立。若对坐像戒师坐。故言若立若坐。晖云。戒师壮少有力即立。者瘦无力即坐。此师依持论判。受戒章云。有三问答。一问种姓。二问名字。三问发愿。自此已后下三番羯磨是根本受菩萨戒。旧论无正法羯磨。三藏观此间无人受菩萨戒。故不肯翻。诸德或梦得羯磨文示于三藏。三藏云。遂为流行。别有羯磨正同此论。此文中能受师问受戒菩萨。皆答言能。不同受比丘戒三羯磨时无问答也。后方便中文二。初明戒师启请作证十方众前法尔相现。二明受已敬礼而退。叹胜校量中数有其七。一百。二千。三数。四计。五算。六喻。七邬波尼杀昙分。若依能断金刚经数有其十。一百。二千。三百千。四俱胝百千。五俱胝那庾多百千。六数。七计。八算。九喻。十邬波尼杀昙。此中略不言百千俱胝那庾多。若依般若论师。解前十数以为四种。一者百千百百。此三名为数胜。持经之福其数极多。胜前施福故。二者俱胝百千俱胝那庾多百千。此二名为力胜。持经之福如人身上有众多毛。唯依一毛折为百千分。布施之福不及一分。为明持经之福有大势力也。三者数计算喻。此四名不相似胜。持经之福其福广大如须弥山。持前施福比之犹如芥子。大小又云不相似也。四者邬波尼杀昙分者。此云因果胜。明将持经功德成就无漏因果。布施之福成有漏因果。今准此释。菩萨戒所有功德比声闻戒德亦尔。略无俱胝那庾多百千名为力胜也。上明受戒讫。自下第二明其持戒。于中初数谛思。后专心闻法。摩怛履迦者此名本母。生智本母即是论藏名也。又诸菩萨不从一切已下。第三重明受戒方便。即是远方便故回在后说。于中有三。初简择戒师。次明住戒人量机授法。后明师简弟子。前中有二。初明戒师有慧无信不应从受。次明戒师有其六蔽不修六度不应从受。有悭贪者等约檀障有四句。测云。初之二句约内外。于中初是内身。二是外贪。后之二句约世分别。于中前句是未来贪。如是菩萨住律仪戒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下。第四广辨戒相。于中有二。初明四重。后明四十二轻。前中有二。初辨四重相。二随义分别。若依梵网经具明十重。此论略无前六。旧名波罗夷。此六不共住。三藏云。梵语正波罗阇以迦。此云他胜处法。若犯此戒者他所胜。此四他胜处法具三聚戒。初不为贪求自赞毁他是律仪戒。即当胜鬘经于诸众生不起嫉心。第二不悭惜财法是饶益有情戒。即当胜鬘于内外法不起悭心。第三不忿结亦是饶益有情戒。第四不谤毁大乘说相似法是摄善法戒。此四他胜中初贪二悭三嗔四者痴慢如次为体。第二随义分别中有五。初明他胜所以。无二堪能为魔所胜。次明起下中缠犯戒不舍上缠即舍。言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乃至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者。景云。如小乘中经部上座部正量部等说。皆云于三品缠中随起何缠犯初重罪即舍律仪。唯萨婆多起三品缠犯他胜处皆不舍戒。今大乘宗不同彼二。若起上缠方舍净戒。中下缠犯即不舍戒。故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即舍律仪。如小乘说诸苾刍等犯他胜法即舍别解脱戒。如十轮经说。比丘犯重而不舍戒。为令俗人于僧起敬故言犯重不舍。此据起中品缠犯。下决择说五缘舍戒中。云或由舍所学处者。是作意舍戒或由犯根本罪故舍戒者据上缠犯故。涅槃我诸弟子或言犯重舍戒。或说不舍。皆不解我意。今观此论文相大乘宗说。声闻戒暂犯重即舍。菩萨戒由数数起缠犯而后舍也。意大同。景师而言。如小乘说者今不用此言。第三明重受。第四明二缘舍菩萨戒。下决择故四缘舍戒。开合不同。至彼当释。景云。下五十三明五缘于苾刍戒。此中何故菩萨无善根断舍。一形没二形生舍。解云。菩萨戒从方便善发。断善前方便时已失方便善即失菩萨戒。不为正断善时方舍故无断善舍。菩萨本性纯善恶业轻微故无二形生。舍犯重舍者。即当起上缠犯他胜处。舍所学处即当退菩提愿菩萨戒。命终舍。以经生不失故。第五明净戒经生不失。虽复重受不名新得

同类推荐
  • 赤松山志

    赤松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唐书志传

    唐书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送王昌龄

    送王昌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招远县志

    招远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云经祈雨坛法

    大云经祈雨坛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军少溺宠:宝贝不要跑

    军少溺宠:宝贝不要跑

    “打上了我的印记,从此以后你便是我的人”君慕辰,你如此猖狂,你爸妈知道吗?钟离言若,钟离家的小公主,万千宠爱,偏偏要自己闯出一片天,自从惹上了君慕辰,她的人生从此鸡飞狗跳,行动处处要打报告,这可苦了我们好动的钟离宝宝(宠文,)
  • 千棱

    千棱

    重生后的他还会步前世的后尘吗?英雄本就应站在大陆之巅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你若爱我一次,便足矣

    你若爱我一次,便足矣

    “对不起,小言,我.......“,那把刀刺过了我的心脏,痛到窒息的感觉令我难忘,”你叫什么名字“,”凡言,平凡的凡,无言以对的言“,”那么,你记住了,我,叫莫原“
  • 风中破碎的梦

    风中破碎的梦

    奥瑞姆大陆上符文师重建了新的文明。当新大陆被发现后,危机悄然降临。在上一个文明毁灭后,这个星球上,又有谁能阻挡来自星空的神祇?
  • 正夫:我的备胎之一而已

    正夫:我的备胎之一而已

    本人为不小心从马桶穿越到农家小女儿身上,芳龄十六,正是叛逆期。却不料穿入一个童养媳身上,做为一个现代人,不管是对爱情还是自由有高尚追求的人。老公,我找找,找不到合适的再回来和你勉强过日子吧。你让老娘在家学妇道,老娘给你在外彩旗飘飘。
  • 没错,就是你们

    没错,就是你们

    《没错,就是你》是以本人的高中写出的一部小说,我非常喜欢《致青春》《最好的我们》,我希望《没错,就是你们》能成为让大家喜爱的小说。我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在书中找到高中的那个自己。
  • 咸鱼强少

    咸鱼强少

    被女友带了绿帽子的他,在寻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世外高人,从此咸鱼大翻身的生活开始了……
  • 绝宠王妃:惊世杀手妃

    绝宠王妃:惊世杀手妃

    她,前世因果缘今生。他,因果前缘藏今世。今生,她是洛家嫡女。今生,他是皇家冷王。一段姻缘未果,重来一次且看他们如何把握。
  • 原来是你一直是我

    原来是你一直是我

    “你这‘丑B’,老子是不可能跟你在一起的,以后离老子远点!”“同学,你是谁啊?我们认识吗?我认识的人中,貌似没有长你这么‘搞笑’的额”夜月的一句‘怒骂’,竟让他多了一份三年无处发泄的歉意,终于‘偶遇’她,得以道歉时,却换来了她一句‘嘲讽’。他心灰意冷,她却无可奈何。夜月没想到自己会喜欢上一个‘丑B’,更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小丑,如果不是那场迎新晚会….原来这都是‘阴谋’,原来并不是‘偶遇’,原来他早就爱过她,原来她一直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