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7700000061

第61章

夫转凡成圣。密在雄力之大权发觉出尘机在猛省之始念。故本师和尚曰力生。小子沙弥曰勤策。惟力能生含识之真心。惟勤能策后心之发觉。所以世出世法。妙在一念生机。如火之始燃。妙在益薪以助发如泉之始达。妙在拨沙以疏通。又如亡子之思亲。始有归家之念。迷途之觅路。始有悟道之由。故我卢舍那佛与诸佛说心地法门。如毛头许。须知秪遮一毛便是十世古今微尘刹海之种性也。令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如我于心地中。初发心中。尝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诸佛本源。是一切菩萨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有缘非无因。故念念不去其心。如是心地十波罗提木叉。无尽藏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呜呼。只此一段便是三世诸佛菩萨直指人心。当当见性成佛之妙旨也。乃至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以至末后拈花。亦何曾出此心地法门。最初一念发心之当当本源佛性哉。良以众生觉性无常。不自知有。所以背觉合尘不自知返。是故诸佛种种方便。秪欲使人发此一念觉心。返本还源。归无所得而后已也。故曰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一切有心者。皆应受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只遮子之一字。便是发觉初心。从觉性起。如帝王子。是王所生。必须长养护持。使戒相具足。戒德圆成方能使此始觉王子。还证本觉王位也。或云但能发此戒心。不作不犯。自成性戒又何必具足戒相。与圆成戒德乎。曰是不然所谓戒心者。即此一念发觉。初心勇猛奋烈者是也。若不有戒相。如有力男子。欲往京师寻求父母。不知前路险夷之相。徒恃己力。不免触途成滞也。有戒相而无戒德。又如有力男子。已知路途。而未有资粮给使。亦不免半途而废也。即有相德俱圆者不悟戒性。是犹虽到京师。未知父母落处及其本分受用。亦不免错认它阿爷也。又况能承颜色而奉甘旨哉。所谓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苟持戒不知戒性之所止。尚得制欲而顺其觉性哉。若欲知其性戒之所止。直须自知遮念觉心从何而起。则知遮念觉心。从何而止也知其所止则知释迦牟尼佛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而入。亦复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而出不知自己觉心出入之所。又安知诸佛安身立命之所。又安知众生安身立命之所哉。故曰戒性如虚空。持者自颠倒。若不悟虚空戒性。正是门外打之绕也。是故诸佛愍此心外求法之人始揭出心地法门一毛头许令汝自参自悟。令自作皈依。自求超越。所以最初入门。必先令三自皈依者何。正以行人求戒遮念觉心。既从觉起还从觉归。使彼自求落处于此知所自归则知所自依之清净佛也。盖觉性无常。感善法则从善感恶法则从恶欲使觉性常住。妙体常明。必须自发真智决了性真。则自不起觉明分别之心。亦不为善恶业缘所惑又如宝镜当空万形俱照于此知所自归则知所自依之微妙法也。智本虚明。非行不显。必须自起真行。行起则知解情空。行起则智觉性满。于此全性成真全真成性。繁兴大用举体无它是为真知所自皈依之解脱僧也。吾尝谓若有一法不能了不名法身。若有一法不能入不名般若。若有一法不能舍。不名解脱。岂非三自皈而三聚净乎。于此透得。则五根本戒皆以一念发觉而圆证之矣。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不忍之心。世无可杀之命。所谓一念忿起。即是自伤法身慧命也。可不纯仁。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不足之神。世无有余之物。所谓一念偷生。即是自弃法身慧命也。可不纯义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能泄之情。亦无可惑之色。所谓一念欲萌。即是自丧法身慧命也。可不纯礼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能欺之辞。亦无可诳之事。所谓一念妄动。即是自诬法身慧命也。可不纯智而自持乎。若能发觉自归。则自无可昧之灵。亦无能困之味。所谓一念酣发即是自颠法身慧命也。可不纯信而自持乎。此三皈亦犹克己存诚。五戒亦犹闲邪四勿。虽浅深之有别。实正助之无殊。然此一念发觉始心。又何但能成三皈五戒之宗本。直将超越六度万行。而圆满四智三身也。诚以初心行人。深知奉重则性业遮业。自然不作不犯不执身而二乘之戒相自精。不执心而大士之戒德自备不执性而诸佛之戒体自虚。吾之所谓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者。岂非顿证此始觉而成本觉哉。故我博山大师云。戒有大小体非异同。戒有广略。理无分析。戒有断续。性绝开遮。自非利生大士。不无犯于尘劳。有力行人。何难行于项刻审如是也。能于项刻闻思而修。奋烈而行则此一毛头许。可以含吐十虚。融通法界也。可不自尊自重独秉此发觉真心彻证本源佛性之金刚三昧哉。

参证以激发精微透千圣说

盘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汾阳云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即此不传不然二语。已劈腹刳心为千万世道破矣。虽然如是。若不曾亲向悬崖撒手绝后重苏得来。依旧屋里贩杨州有甚理会处。不是彻底掀翻打破漆桶。又安得立地构去。可中须遇真正大手眼作家始得不则纵抱荆山之璧谁能赏鉴而剖示之哉。余尝有语云不虑英奇之不顿悟。特患无全机大用之师。不虑宗匠之不奇逢。特患无深参彻究之士。然则师资之真相遇者。诚千古之未易得也。即如达摩未曾西来此土。岂真无祖意哉。然达摩未来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何六朝已前绝无一人承当耶。不惟达摩未来此土。不知立地成佛之旨。使摩腾未来。而此土亦先知有生死轮回之说也乎。是则佛本自心非人指授。不见心本是佛。非人参悟不明。而参悟之中。更有浅深其指授之中。尤有邪正。不然世出世法。安得有圣凡之异类。大小之多乘哉。是故参须参向上之人。证须证莫大之法庶不偏落邪外。自陷于坑阱也或问西天之外道甚多。何也。曰彼方以大法流布之广远故也。如此方初未有佛之正法又安有邪外之法哉。其邪外之法非别有种性。正以学佛正法之未尽其广大精微。而各执其小见偏知。遂各成其邪外之异端耳。不惟出世之法为然。即世间文章六艺工巧百技。凡有一人得其真正之法。则必有无限仿效习学者。其仿效之不似与习学之未成或传于世世复以未真者为真法传。未成者为成法学。以谬传谬。以讹学讹。则蔓延满天下矣。故世间之名世。如唐诗晋字汉文章。千百年来。学者满天下。有几人能诗如李杜。字如二王。文如史迁乎。故善学者须学其已成之法。不学其未成之法。亦在学者之下人心精。则其得道必真也。自断臂求法已来。为法忘躯者。往往皆是总以致其精诚。自成变化。绝非有一毫假饰而可得也。禅宗之盛莫过马祖石头之世。已自有邪外妖孽。故德山黄檗。每切齿痛恨。而欲敲其骨出其髓也。不道无禅直是无师耳。夹山开法竹林幸有祖师骨性。才闻道吾讥笑。立时弃众而参船子。黄龙南已受泐潭澄之分座。遇云峰悦之愤激而重锻炼于慈明。兜率悦已获真净文之旨诀。值清素老之锥劄而重透脱其瞒顸。若此数老。何可指屈。使生今世。得一知半解。已出世为人矣。天下寥寥。孰能窥其破绽。攻其败缺。与激其肯心服其私意哉。又孰能如诸师之下已虚怀不顾名位。不惜身命。独求大法哉。余又窃思古人之误。非今人之欺也。古人至有冒滥非彼成心故作。稍一知非。便乃翻然改过。究竟不失其奇伟俊杰抑且愈见其赫奕光明。今则不然。明知心行之非。了见疾疚之过。不肯弃舍一时之名利。专以回互四众之讥嫌。故故不肯虚心下气。故故不愿了死出生使佛祖亲执键锤。考其虚实明辨是非。彼宁甘心碎身供尘土矣。孰肯愤然自怨自艾而自透露乎。宋丞相张无尽。初作无佛论。幸夫人激入此道阅维摩经有省。复过庐山谒东林总密与盘错大为印可及见兜率悦遭其毒手。再过归宗。又蹉过真净之热骂。后洪觉掩鼻笑曰。叶公好龙。及见真龙。乃怖走耳噫。如此一人见如此诸大宗师。受如此键锤锻炼。尚有如此曲折疑昧。又况曾未见人。与未经炉锤者乎。即大慧杲遍参诸方。谁不许可。惟杲不肯自欺乃曰彼皆证我。奈我自心不然。何后见圆悟勤而平日知见冰消。始为到家时节吁。今人非此种性。无此决定。又安得岩崩石裂天回地转之受用哉。从上诸祖。于师资两相求。有如此之难。古今较参证。有如此之异。使真正有血性为生死者闻此愤发。当何如耶。

著述以密传心神授万世说

中庸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盖孔子生于周衰世道当秋。如天地万物发生畅茂之极。而将凋零之时也。自非孔子以大经大法集成始终一贯之大成。则从上圣圣之文章性道精一神明有不胜支离散落者矣。至孟氏时。复有杨墨之仁义荆榛塞路。盖圣人之道。如天地之高厚。山海之峻深。彼曲学小见不能尽窥其广大精微盲人摸象耳鼻蹄脊。各得一端遂成异端之偏执。而全体大用失矣。孟子以能言拒杨墨者。为孔子之徒。岂容己乎。即吾出世法固有类此不容己者我佛生西域将千年。此土尚未闻其名字。及摩腾尊者入汉始传佛之声教至达摩大师来梁始传佛之心宗。则此声教之关于世也大矣。初禅宗之来。辄呵斥执文字名相其教律诸家。互相作难。赖有法力神通而显化折服之其教虽迭废迭兴。而天下学者纷纶异议。犹自梗其正化。唐末有永明寿禅师出而会通解息之乃作宗镜录百卷。此书初出即为外国师奉矣。嘉祐中有继韩排佛者明教嵩禅师起而作正宗记。及定祖图辅教编伏阙上书。仁宗大喜。旌以明教大师赐其书入藏。一时士夫如欧阳修辈。见其文咸色惊心折而归敬焉。然自马祖石头二支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而天下枝叶蔓衍。其中学人冒滥师承。参证无据者。往往僭窃公行而坏正法。于是有道原禅师。深为此惧。乃披奕世之祖图。集诸家之语录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传灯录。诣阙上进章圣皇帝。诏翰林学士臣杨亿等。同加裁定。敕赐流通。自是师承源流。乃有证据。亡赖之徒。亦不敢篡乱矣。沿宋元之末。以及今时。渐见师法日微。邪外昌炽。胠箧祖道者不可胜数。而此宗之正脉。离散欲绝。未见有能大振而反正者。即间有余波末流自谓参究得悟复以提演示人。何曾有不以死语死法而缀系于人者哉。正如宋之窃窃说道学仁义者。虽有功于浇漓倾险之俗。至于臆解圣经胼拟性命。不能不获罪于孔孟也。嗟乎。法运值此尚何言哉余每念宗风之不振。正以祖道之正脉不行于世。故邪外乘隙以蒙蔽其法而不通明也。苟有能自明悟之人。先定其宗。旨正其门庭。严其号令。密其关键斥其邪说绝其跛行。辟其道途。端其向往。则天下有血性。英灵之徒。未有不共相振刷。而望风自立者矣。夫如是则千圣之师法。不容不急为之先举也。余于历祖宗灯。欲编集五种书。其一较正诸祖语录不论多少。各以全部流行。其二续传灯录。凡有语录者精择其事。无语录者单词片句。若碑记所载。凡有师承者。皆不敢遗以为统纪。备参证也。其三作选祖传。以具全机大用。堪为万世宗门作法印者。如洪觉范之僧宝传。而评赞之。抑扬断论。略仿史法。其四单集五家宗旨。为五部。指出师承源流。而定其门庭堂奥。贵在识真伪。辩正邪。使此五家子孙。有所证据。不复乱统失宗。其五撰十法集。以足为十大法中所列之法印者。各取其所长。而入集中。评断激扬。永为灶鉴。此亦有大一统正名分之意乎。嗟乎。不欺夙愿而随薪火之缘。果能集成。以质天下后世斯亦不负区区继述之一报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之前后左右

    易烊千玺之前后左右

    你发如雪,转身朝我离去……我发如墨,爱上错误的人
  • 如下易何时

    如下易何时

    并不是擦肩而过的过客,你永远定格在我的世界里。他是白亦辰,他是白家唯一继承人,长着一张妖孽的脸,但是他很高冷,唯一只有独特的那一个她进入了他的世界。
  • 理门论述记

    理门论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盛宠奸佞妃

    盛宠奸佞妃

    “呵,是我的总是我的,不是我的,那还是我的。”她叫做容华,荣华富贵的容华,生来就是要被捧在手掌心的明珠,这是她的母亲对她最好的寄予,可惜天不从人愿,从小就不得不被迫流落在外和奶娘相依为命,许是天意弄人,千转百转她又回到了那个家里,里面有画着皮的衣冠禽兽,有披着羊皮的豺狼虎豹,更有笑语宴宴的妖魔鬼怪,反正就没一个是人的,可怜为了报答那些虚情假意她倾了一生,却落了个什么都没有的下场,生不如死身首异处,再来一次,她早就不欠他们什么了,反而更是他们欠了她点什么。既然如此,她就要把他们欠她的东西都拿回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遇见,在青春的途中

    遇见,在青春的途中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游记散文类文学作品,记录了她在赤坎、南澳、周庄、汕头、西湖、香港等地旅行中最美的遇见。
  • 绝世倾城:倾天下

    绝世倾城:倾天下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特级杀手,噬血阴狠,冷漠淡然,她天生冷语,对待一切事物冷眼相看,杀人不留痕迹,她似高傲的死神,又如清冷的女神。外界传闻:“噬血女神”。可每当月圆那天,就有个奇疑的梦缠绕着她:“三世轮回,回来好么”那张魅惑的脸展现在她脑海里。
  • 末世虐杀者

    末世虐杀者

    飞向地球的陨石燃尽殆尽,末世却悄然降临。主角意外获得虐杀系统,走上进化之路。随着末世进化狂潮的愈演愈烈,外星来客却突降地球,末世的降临是阴谋还是意外?看王辉如何破解迷雾走出地球走向巅峰强者。
  • 蓦然回首只为阑珊

    蓦然回首只为阑珊

    当幽居山谷的冰山美人叶阑珊遇上玩世不恭的蓦家大少蓦然,到底是玩世不恭被驯服还是冰山美人被融化?
  • 那些梦里

    那些梦里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在那些梦里。梦里有你,有我。
  • 朱砂泪咒

    朱砂泪咒

    杜甫诗有云: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人皆不知乌鬼是何物,但是他却因为一个胎记,想要寻找出其中的原因,渐渐地发现了其中乌鬼的秘密。新一代宅男,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件灵异事件,引起了背后胎记的共鸣,耳边时常响起那些阴森的呼喊声,还有会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这些困扰让他很想摆脱,最后却是发现了这胎记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