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18700000018

第18章

第四告诸下。本分文分为三。初总显体相。次标以许说。后别陈其名。今初。然十住体略有三种。一约所依。即前三昧。依此说于十住法故。论云三昧即法体故。二者约本。即下所辨。三克性体。若约所缘。即真俗二境。若约能缘即悲智二行。二境既融悲智不别。境智冥契同一法界也。今约本体。若直观经文。则住处二字总示其体。广大已下略显其相。住三世佛家。结示住处。今依地论类例以解。则住处为总余皆是别。总即示体此云住处。十行名行业。十向名愿。十地名愿善决定。皆当位体也。而得名不同者何耶。然三贤十圣。皆以菩提心而为其体。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觉智故。后二显是恒沙性德。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决定。而大悲为首故举其愿。是以论云愿善决定者。如初地中发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十信通信此三。等觉此三等佛。故知菩提心是诸位通依。今此住位名住处者。若从增胜。则以深般若住于真如。即复由此。而为行愿之所住处。若从通说。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住处。梵本名为俱罗。此云家也。家即家族。是以旧译名为种性。即四种性中习种性也。良以此家菩萨所居故。翻名住处。下文还就佛家以结。别中句乃有二。义乃有三。一广大与法界等。是胜住处。然地经总句。是于决定不应学彼。此中广大即是胜义。其法界言含于四义。一正念真如。同理法界深无际限。胜诸凡夫。亦胜二乘偏真理故。二普该菩萨无边行相。大悲深心同事法界无有边量。胜二乘故。三者三心无碍。同无碍法界事理融故。四同圆融法界。一一尘中无不具故。此与第三胜权菩萨。二虚空等者。是因住处。因有二种。一无常爱果因。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今是地前故阙此也。古德又云。一一位中。如空包含无边行海。又如空周遍非至。非不至。又如空无碍故。三住三世诸佛家。准论此名不怯弱住处。谓菩萨所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进住佛家是不怯弱。若直释经文。即结示也。谓向言住处何所住耶。谓住佛家。佛家即是大菩提心。诸佛住此生菩萨故真如悲愿究竟唯佛方能住故。言三世者。是赞胜也。二彼菩萨下。牒以许说可知。三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下。别陈其名。文有三别初标数引证。二依数列名。三总结显胜。今初。谓三世佛果无不由此。十住因成。如大王路法尔常规。故同说也。二何者下。依数列名。初发心住者。璎珞云。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门。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来修信行满。入位不退创起大心。发心即住名发心住。三种发心中即信成就发心也。二治地者。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故为练治心地。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三巧观空有增修正行故。四生佛法家种姓尊贵故。五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六成就般若故闻赞毁。真正其心念不动故。七入于无生毕竟空性。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止观双运缘不能坏故。八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九从法王教生解。当绍佛位故。十从上九住观空得无生。心最为上故。诸佛法水灌心顶故。然住十住得名有三。谓四八九十从喻为名。第七离过受称。余约功德从其所喻。皆持业释。若从能喻或依士释。三是名下。总结可知。若定位者。略有十义。一依唯识等五位之中。即当初位。言五位者。一资粮位。即是三贤。从初发心积习福智。为道资粮为众生故。修解脱分善。二加行位。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复修加行。亦名顺决择分。三通达位。即是见道。谓初入地二种见道。四修习位。始从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刚无间心位。名为修道。五究竟位。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皆此位摄。二依摄论。第六说有四位。即当初位之初。言四位者。一胜解行位。始从十信终于地前。余三见修究竟。同五中后三。三依瑜伽四十七说十二住。当其第二之初。言十二者。一种性住。谓彼菩萨性自仁贤。性自成就菩萨功德。任持一切佛法种子。性离粗垢。不能现起上烦恼缠。二胜解行住。谓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菩萨行是。三极喜住。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分成三种。谓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无相有功用住。十无相无功用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菩萨住。十三最上如来住。前言十二住就菩萨说。加后如来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贤。第三已去如次十地。四亦依瑜伽及显扬第七。于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即前三住。四行正行地。谓从第四乃至第九住。五决定地。即第十住。六决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以后二住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萨。第七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五依仁王下卷。说十三法师各住一位。即当第一。言十三者。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善觉摩诃衍。五德慧。六明慧。七尔焰。八胜达。九常现真实。十玄达。十一等觉。即八地。十二慧光神变。即当九地。十三观佛菩萨。义当十地及等觉。而佛非十三之数。六依仁王上卷。五忍之中。此当伏忍之下。言五忍者。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各有上中下。如次配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七亦依仁王五十二位。当其第二。八依璎珞四十二贤圣位。当于下贤十住。以不立十信。十信摄在十住中故。九依璎珞六种性。亦当第一。言六性者。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若依楞伽等无复地位。十依此经说四十二位。无别资粮加行等名。然所说位依法性。立行布圆融二俱无碍。如玄文辩。十信开合已见贤首品。第五佛子云何为下。说分。即是行相。释此十住即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征后释。释中皆先明自分后明胜进。又前是住位后是起行。今初发心住。先征可知。释自分中二。先明发心之缘。后正明缘境发心。今初。文列十缘义含四因。谓信悲智及种性也。见佛世尊是初总相。发菩提下。结前生后。中间十句别显不同。一形貌容仪。二显色大相。三具随好故人所乐见。上三观外相也。四时乃一出。出便利益故为难遇。此通内外。五十力无畏降魔制外。此明内德。六神变难思即神足论。此唯外用。于上六中随见一事。发生净信欣心上求。此若可修我定当取。七闻授记。含于二义。一闻授记作佛希预其数。二闻记当事希得此知。皆记心轮。八听教诫。知恶可断善可进修。即教诫轮。上皆信智为因。九见受苦起悲心。未必闻教。以种性内具法尔慈恕。即悲因也。十闻广大法谓佛功德。义兼法灭或传或护。因通悲智种性之因。义通前十。此之十缘。与贤首品所引瑜伽四缘。但开合之异耳。谓前六见佛缘。次二闻法缘。次一见生受苦缘。后即见法灭也。后结前生后者。唯证菩提。方成前事结前也。求一切智。生后。缘难得法而发心也。第二此菩萨下。正明缘境发心。前言求一切智。十种智力即一切智。文有标征列名结数。而义见初品。大同初地。为得十力故等。又此十力于一实智而开为十。化生事足义含悲智。故略举之。非不缘佛余之功德。第二胜进文分为三。初总标次征列。后征释。今初。谓欲求胜位应自劝励亦劝他学。列中有十不出悲智。供佛为总。通财及法。下九为别。行下九事真供养故。一乐住生死大悲为首故。智了其空无所惧故。二住为主道除恶。三即能导理教之法。四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五学佛德行以为能至。六成德依缘故生佛前。七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八寂必远离生死轮回。九不失悲故常为物依。亦是总结前义。诸所施为皆为众生大悲增上故。问八远离生死初令乐住。此云何通。略有三意。一劝物远离自处无厌。二要自无缚方能摄物。三即智之悲故乐住生死。即悲之智远离轮回。故瑜伽云。菩萨厌离生死。过于二乘百千万倍。非不厌也。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槃。不动真际常随流转。成不住道。又初既乐住生死。六复云何生诸佛前。亦有三义。一为诱物故。二求摄物之方故。三悲智无碍故。又十藏约实。智契舍闻。诸佛土不愿往生。此约权不坏事故。生诸佛土。三何以下。征释。何须学此。令得通别二种益故。别谓增胜广大。此之别益皆希后位。准下颂文亦令不退转故。有所闻下。诸位通益。以解从内法故不由他。他有三种。一他人。二者心外。三者性外。自解亦三。一者熏习成性故。能自解。二了唯心。三了唯性故。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尔云何复言有所闻耶。谓泛尔闻故。或自披寻。闻乃约法开悟约义。必不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究竟。则是佛无师智。下诸位中并同此释。有云。从自种生云不由他。但是初意。何足可尚。又引下文。虽知诸法悟不由师。然求善知识无有厌足。亦非此意。彼据双行此约自悟故。第二治地住中亦二。先征可知。二释中。自分内文有四别。一标二征三列四结。下诸自分皆仿此知。列中十心有其二义。一于一一众生各起十心。二为辨差别对八种众生。一于怨众生非直不念加报。亦乃授与利益。二于贫苦众生欲令远离故起悲心。三于危惧无乐众生。令得乐具不尽。四于恶行众生。令安住善行。五于得乐众生。以矜愍心不令放逸。六于外道未发心者。摄令正信发心。七已发心同行者。守令不退。八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于此开二。谓于乘大道集进趣者。推之如师。集具足功德者。敬之如佛。此十大同第二地集义中释。以斯十心。治自心地。二胜进亦三。列中十法有通有别。通相可知。别依展转。一总求多闻。为二利行依。二闻已闲静思修。三闻必依友。四于友求请言必和悦。五问不非时。六不怖深法而不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七以思慧力解达深义。非但多闻于义不了。八如说修行。涅槃经。说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系念思惟如说修行。是大涅槃近因缘故。今展为十。九成行伏惑故离愚迷。十观智照理决定究竟。故安住不动。三征释。所以修者上十多约智。以智导悲令转增也。通益可知。第三修行住。释中先明自分。是护烦恼行。后明胜进是护小乘行。前中。然此十无常大同三地。彼论具释。引中边释已见问明。既文义包含略举一两。论云命行不住总名无常。此总句也。然复有二。一者念念无常。二者一期无常。于何无常依五盛阴。逼迫相故苦也。瑜伽三十四云。由无常行作意。为先趣入苦行。由苦无所得行趣入空行。空故不自在。由不自在趣入无我。此四即苦下。四行相也。五无作者。但缘有故。由念念无常故无造作。由皆苦故。无有乐味但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以彼空故。万法无体物无当名之实。以无我故无有处所。非在色中乃至识中。无分别者。观能取也。无坚实者。观所取也。问涅槃比丘作无常想。佛呵倒惑。云何入住作无常观。答彼但得名不得其义。以无常等该涅槃故。故佛呵之。今但说生死故无有失。又无常者。未会法身故。苦者。未得涅槃故。空者。无善有故。无我者。未得八自在故。则前四句自说生死。次无作等四自说涅槃。常故。无作乐故。无味我故不如名。净故无处所。然二理不偏照与之符。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又初四句则因缘生灭。是无常义等。次四则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故云无作。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因起有苦。起即无起故无味也。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人法二空空亦空故。故不如名。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故。无处所。故庵提遮经。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生灭却是常义等。瑜伽四十六云。云何菩萨观一切行皆是无常。谓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若得斯意则入中道。若依中边论约三性说。则初后二性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依他起性则生灭。是无常义等。又无作者。非常非无常故。无味者。非苦非乐故。不如名者。非空非不空言不及故。无处所者。非我非无我。不在生死及涅槃故。无分别者。念想无故。无坚实者。实与不实相待有故。后胜进中是护小乘行。小乘不求种智。不欲广知故。十中初三是作佛事处。众生是所度。法界是能度。世界是度处。次四界是起见处。外道计大为诸法本。小乘计大为诸色因。又成身之体。后三界是系缚处云何观耶。一观其相委细而知。二观其性甚深平等。三征意云。但总观无常何用广知。释意云。观空不碍广有知见。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第四生贵住。自分中有五。谓释名标征列结也。从圣教生者。谓多闻熏习。等流无漏教法生其智故。又下偈云。佛子于法如是观。从佛亲生名佛子。此约能说人也。又偈云。了达诸有无所有。超过彼法生法界。此约理也。上三义皆能生后一义。兼显所生之处。又能说所说能诠所诠。成此三异。从此三生并可尊贵。列中十事同四地。十种法智但有开合耳。既从圣教生成就四智。教化众生。一自住处智。不退转故亦所生也。二同敬智。于佛净信故亦能生也。三真如智。善观察法故。亦所生处也。法即法界。四分别所说智。即余七句。谓了众生空有。佛土权实世界染净。行业善恶果报苦乐。二种生死四种涅槃。具如常释。后十胜进。初三解了通于教理行果。次三修集行法。次三誓当满果。后一别了理法。后征释。意欲进后位真俗平等故。遍观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第五具足方便住者。自分十心亦是方便也。胜进十心亦具足也。今自分中。即第二住发起此心。今以所修善根正向所为。例前解释文并可见。今别为一势。谓初是总句。救苦护善故。云何护善。一授与乐因如经饶益故。二令得乐果谓安乐故。三哀愍妄乐不令著故。四云何救苦。度一切苦得解脱故。何者是苦。苦有二种。一三灾八难。二二种生死。云何能离。一教生净信。二由净信故授以三学。令诸根烦恼皆得调伏。云何得乐。谓咸证涅槃。究竟灭苦是真常乐。初句九字流至于此。后胜进中。前六义含深广后四唯显甚深。云何广耶。一无涯畔。二无分限。三离算数。四言思莫俦。五色类非一。六非称量尽。所言深者无边。谓非有非无非断非常故。无量者。常一刹那无长短故。无数者。非一非异不堕数故。不思议者。即妄即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无量色者顿现身器故。不可量者。出二量故。后四中。七为总句。人法空故。此云何空。八约能成。非是自他共所作故。九约所成。内外推寻无所有故。十无自性。释成上义。无性故空。无性故谁能作。无性故无所有。非断无也。又七八九是三脱门。三征释意云。双明深广。性相交彻。则转复增胜形夺两亡。皆无染著成般若故。第六正心住。初自分内。由成就般若了法性相故。皆不动名为正心。初四约所敬三宝。由了法平等声如谷响故。于赞毁不生欣戚。又在执应毁就理应赞故。故商主天子经云。无有不毁语言。而能至其解脱中故。次三约所愍众生。有量无量是断常边菩萨不堕。有垢无垢是增减边菩萨远离。易度难度是苦乐边菩萨不住。又有垢者难无垢者易。又亦反此。以不发心不知垢故名之为无。后三约所知法界。有量无量亦是断常。余二增减。已得正心故皆不动。又约众生大悲大愿无限量故。了法界性超量非量故。知法界相缘成世界。说有成坏非成坏故。体有相无体无相有。皆自在故。况并音声性离。何足动哉。后十胜进中。然劝学者。通闻思修。偈云听闻乃一义尔。列中一自性之相不可得故。二缘起想成故。三圆成性净故。四能成非有。五所成无实。六自性本空。七空性亦离。八喻上缘现。九喻上想生。十总离取舍出没想故。此与六地取染净法分别慢对治文多相似。三征释云。此如顺忍欲进后位不退忍故。第七不退。住自分十中初三三宝。次二别显前法。次三别明初佛。后二约佛境智通佛法也。而十皆言不退转者。大同前位。然此位中。已入无生知所闻法毕竟空故。又前位会事入理令心不动。今此事理双现。而心不退。后位从理向事。唯随事行转纯熟故。是故前位于三宝等。但闻赞毁忍之尚易。今闻有无利害转深。成忍则难。故过前位。又前言不动但能正心。今云不退有进趣义。又权实方便皆悉通达。有无等言皆有在故。佛则色相虚无。应机为有。法则离相离性不坏相性。菩萨同佛。次二中约事行为有。入理行为无。出离有二。一约自行。义同前文有垢无垢。亦约事理。二就化他。悲故不出由智故出。次下三句。亦论有无何异初句。初句邪见为无正信言有。此三亦非正见。虽许有佛不遍三世。或言过去入灭。是故非有。未来未成安得为有。现在生界未尽佛愿未满。今有佛者皆应现耳。俱有可知。今知其谬说为无正说为有。后二句中初智后境。佛智有尽等者。一竖约智体。以尽智故名为有尽穷未来故名为无尽。又若入永灭则名为尽。不永灭度是即无尽。约从修生则名为尽。即同无为故名无尽。二横就所知。谓法无尽故智亦无尽。以无尽智称无尽法。则名为尽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将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今菩萨穷究。知依竖义半了半不了。知依横义二俱是了。又相待说有尽无尽。就理而言并非二相。后一就境约性一相。约相非一。知其随说皆非遍知。后胜进中十事五对。此大同地中乐无作行。对治发起十种殊胜行。由此知其事理无碍。至地则得权实双行。初一多对。总含三义。一约权实。于一佛乘说无量故。虽有众多皆佛因故。二约事理。理能成事说一即多。事能显理说多即一。三约事事无碍有同体异体。义如上说。二文义对。文随于义。转变密意故。即如初句一言随于多义。义随于文。显了直说故。即下三对。但显事理一无碍义。若望下偈云如是一切展转成。则文义亦通事事无碍。三遍计理无情有无二。四依他幻相性空无二。五圆成性空与不空二如不异。又上三中。皆以三性三无性相即准思。三征释中。善能出离者。不沉没于事理。成后位自在也。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三。三业无失。永离习气唯佛得之。任运无功在于八地。此中多同八地。能行无漏故。得无失。无十不善失亦无错谬失。此三自行亦为化体。余皆利他。初一能化身。顿悟菩萨随愿受生。贵在利人不拣净秽。惭悟地前。许受变易意生身故。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即十力智之四智也。次一化处后一化法正化。后明胜进是不动行。初六于刹自在。后四三业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初一总知分齐。次二作用持兼愿力。四十眼智观。五有佛便诣。六游以化生。后四中。一意二身三语四通三业。下征释意。为得善巧入于后位。辩才自在故。第九王子住。初自分十中。一知六趣四生受报差别。又知九种命终心受生差别故。二知现行烦恼。三知种等相续。非如现行有间断故。习气有四如九地说。四知诸行作业所入法门。皆善巧故。上四多同九地十种稠林。彼据入地尤多细密。故名稠林。此但云知。五知法药。是智成就义。六知法师轨仪。七知所化处。八知化时。随根生熟不差失故。后二依二谛说。皆说成就也。后胜进十法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仿佛之仪。合子法度。而言处者。即是位也。如世王子之于父王。今对辩之。一善巧者。言辞安立。及诸伎艺悦可王心今此菩萨学佛法王说法言辞。安立权实善巧方便。以悦佛心。二轨度轨。谓坐立动中规矩容止可观。度谓升降出入往来进退可度。此明无亏戒行。住佛威仪也。三宫殿者。父王在宫即行子礼。父王处殿即行臣礼。若处涅槃正殿。即令万行归宗。若处慈悲宫室。则子爱含识。四趣入者。趣者。就也。谓泽及万人。入者。收也。谓庭来万国。菩萨则无机不就无德不收。五观察者。入则观父王察其声色。出则观群臣知其贤愚。菩萨入则观佛教理。出则审机可否。六灌顶者。十地有文。出现法喻双辨。七力持者。聚人则以财为力。慎危则以戒为力。降怨则以忍为力。广业则以勤为力。定乱则以静为力。谋安则以智为力。固众则以仁为力。制敌则以众为力。菩萨六度四等。万行总持皆力义也。持财以俭持众以信。持安以不憍持力以不奢。余可类取皆能持也。八无畏者。为上无亢则无忧悔之畏。节俭财色则无病畏。居上不憍则无亡畏。为下不乱则无刑畏。在丑不争则无兵畏。三不备者。永无死畏。菩萨修行。离老病死五种怖畏。得十无畏。九宴寝者。昼无故不内宴。夜无故不外寝。宴于侧室寝于正处。菩萨入定同佛。不过明以耽其味。不昏沉以滞于境。无幽不得其味。正定不易其心。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赞音宜和乐。叹音宜哀思。其情切其辞文。菩萨应仰赞佛德哀叹众生。情诣于理使令欣厌。二征释云。欲令增进得于后位无碍智故。第十灌顶住。文亦分二。先征后释。释中亦二。先自分后胜进。前中二。初有十句所成德用。后有十句赞胜难测。以位终故加此一段。前中前五。了世界无碍智。后五成就众生无碍智。以智度满故。多同大尽分智成就说。后十赞胜。及后胜进皆是神通。有上无上分中义。今赞胜中。前四即业自在不可知。一身二身用三十通四通用。后六心智自在不可知。初三即三达圆明智。四知器世间自在智。五定心所现之境。六大智所知之境。并深广故。下位不知。后胜进中三。初标即学佛一切智。一切种智。以当位满灌顶成佛。以摄诸位皆此中具故。如法界品海幢处说。玄中广明。二征列中。一学佛三达智。此是总句。二佛法智者。觉法自性善出现仪。三事理无碍。四事法横广。五大用周遍。六身智光照。七神力持令不坏。法力持令进善。八穷尽所化。九知化法。十了化主。三征释成十胜智。复更学者。为欲成佛种智位故。然上所释大依十地。第六显实证成分中二。先现瑞显实。后菩萨证成。前中先此界有动地雨供。一万佛刹犹劣行故。后如此下。结通。二又以下。菩萨证成。于中二。初能证现前。二作如是下。发言赞述。于中四。一赞其所说。二我等下。举同显证。此有四同。一能说人。二所说处。三者会主。四所说法。初后与此同。中二但彼同者。法慧表解。不可不同法。若不同岂名为证。中二异此者。表人异道同处殊法一。方表通方之说。成证义也。若亦同此。将谓余异名界佛不同说也。若尔何故同名法云妙法。不多举耶。为有表故。谓所说法该于十地故。非粗浅故。就所说中。众会约人眷属兼法。文句义理主伴皆同也。三佛子下。举因结成。四如于此下。结通广遍。谓非唯来此为汝作证。于余处证亦同证此。弥显所说是通方也。此是彼菩萨结通。不俟经家结通也。问此经何要十方同说。答引摄之教随机不一。诸方有殊圆实之教法尔常规故。十方同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三贤十圣无异路故。问说此经处。何要遍于十方。答能诠如所诠故。所诠义理无不同故。表位优劣证有多少。据其所说无处不该。有云。此上瑞应证成应在偈后。有四因故。一未说偈经犹未了。不应先瑞先证。二瑞证本为证经。既不证偈则偈应非经。三证辞不应。云文句无有增减。四若许瑞征合在颂前。颂中应颂二分。假使梵本如此。译者即合回文。此乃静法佳判。今为一救。理或可通。为欲表说证同时故。然文不累书。编之作次。若全居末。则似说竟方证。若更居初未说复何所证。故置于散说偈文之际。深有以焉。诸会文同皆仿此释。第七重颂分中。总有一百颂分二。初九十一颂正颂前法。后如是十住下。九颂结叹劝修。前中十住即为十段。初住中有四十六颂。文分为四。初三颂颂发心缘。次三十二颂缘境发心。次十颂胜进所学。后一总结。今初。尊重即前众生乐见。第三偈即广大法。二中分二。初十颂缘十力发心。一颂一力。初中谓。以因感果斯为是处。从我心冥性等生。无有是处。余文可见。二二十二颂别显所求。长行结前生后。云求一切智。今偈略显一切智相。此二十二颂。一颂一智。或有阙智了等言者。盖文略耳。今以类例相从摄为十智。初一俗谛智。次一真谛智。三一偈神通智。四五颂解脱智。五过去下。一颂劫刹智。六一颂三乘智。七有七颂三密智。谓二颂身密。三颂语密。二颂意密。八一颂唯心智。九过去下。三颂。一多无碍智。十有一颂权实双行智。三菩萨如是下。十颂。颂胜进十法。一颂一法。皆言令其不退转者。显劝学之意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七住已上。二证不退初地已上。三念不退八地已去。今此近希位不退故。若约圆教当位。从信入住得位不退。初发心时成正觉故。四一颂总结亦是引证。第二住五颂。初二颂自分。次二颂胜进。后一颂结说。第三住五颂。前二颂自分。后三颂胜进。第四住六颂。初三自分。次二胜进。后一结叹。第五住五颂。初三颂自分。次一颂胜进。后一结叹。第六住四颂。初三自分。于中后半颂。是显不动之意。二一颂胜进。第七住四颂。初二自分后二胜进。第八住五颂。初三自分后二胜进。第九住五颂。初二自分后三胜进。第十住六颂。初四自分。于中三颂。颂所成德用。一颂颂赞胜难测。后二颂胜进。第二大段结叹劝修。九颂分三。初一颂总叹十住。次六别叹发心住。后二结叹初心。况出修行。十住位竟。

同类推荐
  • 金川妖姬志

    金川妖姬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Fables

    Fab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劝孝歌

    劝孝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药师仪轨一具

    药师仪轨一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某穿越的武侦君

    某穿越的武侦君

    注意:本书在某点娘上的名字为《某穿越的侦探君》。两者是一样的,只是创世上名字已经存在,所以才会改成了《武侦君》,绝对,绝对不是的抄袭的说!!“这位美丽的小姐,你能给我看一下你的胖次吗?”“难道先生就是传说之中的hentai,御坂用鄙视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怪人,心中却是对有人想看御坂的胖次感到开心的说道!”“嗯,这位小姐,你说道胖次是虽是双眼无神,但是脸上却有着红晕,话语之中充满着鄙视的意味,但是暴露的内心却绝对是言不由衷!”“就本元芳看来,你是三无+傲娇”“那么胖次的真相只有一个,凶手就是蓝白条!!”
  • 灭都

    灭都

    为何地球存在了五十亿年了还没有被毁灭掉?举头三尺有神明是否真的可信?名为灭都,实为护都.有灭都之人才会诞生护都之人.梁惟雨,谭一,张无意,曾五峰击毙了要灭都的恶魔之主之后为何恶魔之主还会说出他是不死的?而梁谭张曾四人的后代又将在学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小弟新作,重回起点.一直在失落,从未停歇过……
  • 狐韵之情缘

    狐韵之情缘

    嘛?十尾狐?很可爱,可是...为什么这只萌萌的十尾狐是自己?O__O"…狗血穿越,为什么不是穿越到倾国倾城的美女身上?为什么是只动物?好吧偶接受,可是这个多夫制是几个意思?男多女少,没事。为嘛连妖界也是?啊啊啊!!!乱了全乱了。
  • 异世弈云

    异世弈云

    特种兵秦雨在一次任务中保护轮回图时,意外穿越至异界一个叫弈云大陆的地方。在这他将见证大陆中实力强大的妖兽,毁天灭地的弈者。且看他如何踏上弈云大陆巅峰,破开大陆中隐藏的神秘面纱。等级:弈者、弈语、弈师、弈灵、地弈、天弈、神弈、隐士、尊者新书刚开,请各位弟兄多多支持,顺手点一下收藏,投几张推荐票鼓励一下。
  • 楚悠然

    楚悠然

    江南有楚,财敛天下;楚有悠然,盛世嫡女;将军独宠,了仇嫣然。携手良人,一起了却诸多恩怨纠葛,在这打倒牛鬼蛇神的路上,也培养了双方彼此的感情……
  • 快穿之男主这边看

    快穿之男主这边看

    因为各个平行世界女主的玛丽苏光环开的太大,导致被她炮灰的男主未婚妻、男主的青梅竹马、和她抢男主的各类女配BOSS……她们的怨气影响了玄元星的居民,于是在玄元星有了一项新的职业——逆袭者,身为逆袭者的舒宁表示,她的任务就是——女主你个小婊砸,接招吧!于是舒宁就走向了和系统君1314的攻略之旅……【快穿】【系统流】不喜勿喷,如果实在讨厌请点右上角“×”。暂定世界:青春校园文——
  • 无意拈花

    无意拈花

    金钱美女非我所求,但是却无法抵挡。现代都市中的一个小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有,但是任何人不能剥夺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一个一无所有的小人物照样可以点亮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你相信这个世界有童话吗?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TFboys之锦璃恋

    TFboys之锦璃恋

    她是一只可爱的鲤鱼精,一个不小心滑落到了现代。偶然遇见了3个少年,她应该怎么办?她要何去何从呢?
  • 忘邪

    忘邪

    有多少人曾为金庸的武侠痴迷,有多少人初读黄易时感到惊艳,又有多少人第一次看到诛仙时明白了修真这个概念,那些经典的作品深深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今,芸芸众书中,挑的已是眼花缭乱,却没有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这是一本向武侠、向玄幻、向历史、向过往美好的一切致敬的小说,如果你怀旧不妨品读,如果你想看到多元素融合后的新意,亦不妨品读。总之,这是一本用心润色过的作品,希望能有人喜欢……万年诅咒,百世邪星,许多人早已厌倦了轮回。主角历经艰险,得奇遇获奇书,誓要逆天改命,忘邪念而成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