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71200000136

第136章

仙籍語論要記

眾真語錄

安妃告曰:衝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飈勃鬱,焉能迴己之清淳?爾乃空中自昤,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栖澄至真。當使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撓於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躭,麴蘗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習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捨一取一,無暫休止。猶如猿猴,遊於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是諸凡夫,心性亦爾。遊五欲林,在六根澤。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竪幡,飄飄不止。或思作偽,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惑於所有,昧於所無。因務因緣,以此而發。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輪迴於三界,漂浪而忘反;流轉於五道,長淪而弗悟。嬰抱痛毒,不能自知;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故與時争之者昌,與人争之者凶。是以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得人所不争,則寧。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精洩漏;愛過其心,神出去。牽過於利動惕懼。結連黨友,以自助者,此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僣。此三者,禍之車也。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凶禍福,窈寞中來。其灾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死而復生,幽而復明。天地運轉,如車之輸。人之不滅,如影隨形。故難終也。

《妙林經》:天尊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雲,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鑒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必竟皆空,不可論說。辟如燈滅,不可尋求。生死本空、亦復如是。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聖行真士曰:若復有人,於諸法中生有見心,舍於穢土,求三清樂。舍眾生身,求真道相。欲斷煩惱而入無為二求利諸見乃得寂滅。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譬如愚人畏於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眾生亦耳。畏生死身疾,舍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深實可哀。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能體如此,名為修習,真道正行。

又告聖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譬及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一切世間,亦復如是。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又如愚人,但見竹木,而不知火。舍木求火,四散奔走。一切世間,亦復如是。舍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爾。又如愚人舍形求影,默聲求響,而不知形是影根,聲為響本。以是當知世間邪見,煩惱熾盛,猶荊棘林,如蒺藜園,不可親近。我今宣示汝等,令知將來三清,不離煩惱;令知大道不在他方,但觀身心,修習正道,自然解脫。

天尊告遍通真士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云何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一切眾生,本有生邪?若有生者,生從何有?一切眾生,本無生邪?若無生者,見有生身,汝眾今見身有耶?見身無耶?遍通答言:我等今眾見身是無,何以故?前色滅己,後色生故。天尊曰:心法亦爾。非有非無,念念生滅。前心滅故不為後因,後心生故不為前果。是故我言,一切眾生心法如生。遍通又問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生法見生,生法如心,心可見耶?天尊答曰:心法可見。欲見心法,還如見生。生無方所,欲見心法,亦無方所。遍通又問:心法如生,俱無方所,云何安慰令得安樂?天尊答言:身可安耶?遍通曰:身法念念,不可安慰。天尊曰:心法亦然,不可安慰。遍通又問:既不可安,云何向言安慰其心令得樂耶?天尊答曰:為見有身,故令安慰。既安慰,已知心非有,亦復非無,名得真心,故得安樂。

《保聖纂要》曰: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吏。情生於陰,以起造;性生於陽,以治理。陽仁陰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和。精多則魂魄強,氣少則情性弱。情性為嗜欲亂之,由素絲染於五色也。

又曰:人之情性,為利欲之所敗,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時而消壞矣。冰雪以不消為體,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為質,而大寒奪其性。人有久視之命,而嗜欲滅其壽。若能導引盡理,則長生罔極。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歸於地。理之自然也。

《仙經》曰: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故有為無之宮,形乃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養神。若氣散歸空,遊魂為變。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存。魂勞神散,氣竭命終矣。

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養神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道與生相守,神與氣相保,形神俱久矣。

聖母元君曰:功術之祕者,惟符藥與氣也。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藥者,五行之英,華池之精液也。氣者,陰陽之和,萬物之靈爽也。此三者,致道之機要,求仙之所寶也。

又曰:凡人有一千惡者,後代祆逆,二千惡者為奴廝,三千惡者六疾孤窮,四千惡者惡病流徙,五千惡者為五獄鬼,六千惡者為二十八獄囚,七千惡者為諸方地獄徒,八千惡者墮寒冰獄,九千惡者入無邊底獄,一萬惡者墮薜荔獄。萬惡之基,起於三業。一一相生,以至於萬惡。墮薜荔獄者,永無原期,渺渺終天,無由濟拔,得不痛哉?夫人覺有一惡,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若為魔邪所干者。當洗心責己,悔過自修,即可反惡為善矣。人有一善,則心定神安。有十善則氣力強壯,有百善則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聖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聖真仙主統,有五千善則為聖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聖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聖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聖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元君曰: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千萬善。行善益筭,行惡奪筭。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不失。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

又曰: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禍者,我當以福往。是故福之氣常至此,害之氣重徙還在於彼,此學道者之行也。

徐來勒問曰:何謂兼忘?高玄真人曰:一切凡夫,從氣氤氳際而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備定,除其有滯。有滯雖净,猶滯於空。空有雙浄,故曰兼忘。是故名初入正觀之相。

《明威經》云:道無不在,在師為師,在經為經,不離中矣。

《寶玄經》云:裁制偏邪,同歸中正。能返本流末,還至本源。源即道也。道無形狀,假言象以為津。既言冲用,用實無物。

《三皇經》曰:天下無常,豈有堅固者?故急當厭遠之,求索自然,以脫身耳。

又曰:萬物無有常,成者皆不久完。三光明冥,天地常照然。

《黃老玄示經》曰:道者不可以言傳,欲使學者,述書以相授,然可得聞也。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善言詞者,必通其意。其意若通,道可得也。夫天地之初,知其無朕也。入於虛無者,知其有實也。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終也。是以聖人見有書,即知本無書也;聞其言,即知其本無言也。見書知言,聞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知道即知其可以口言,不可以書傳也。故真人以神聽,聽可尊也;聖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搆也,謂之靈。靈之變也,之謂神。神之化也之謂魂。隨魂往來之謂識。隨魂出入之謂魄。主管精魄之謂心。心有所從之謂情。情有所屬之謂意。意有所指之謂志。志有所憶之謂思。思而遠慕之謂慮。慮而用事之謂智。智者,盡此諸見者也。夫性者,靜也;氣者,動也。動靜一如,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措心於此哉!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民。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民者,法也。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術化萬民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王以術為神。

《四等智慧觀身經》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積善內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若自不能爾,皆為徒勞於風塵耳!無益生命之修短也。道在我,不由彼。惟慈,惟愛,惟善,惟忍。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

《老君戒經》云:惡人者,胎於醨薄之精,形於芻狗之類。魂微魄盛,尸毒腹滿。人面蟲心,體性狼狼。嫉妬蛆蠣,常懷陰賊。壞成作敗,言則噭嘅,自遇如玉,遇人如土。陽推鬼黠,不計殃咎。昔有一人,不念居業,專行偷盜,入大臣家,此人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功德。吾時見此偷往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長作狗,使常銜巨石還此大臣家,積以為山。

《明威經》云:淫犯內外,逼掠非偶,翻覆陰陽,公私戚屬,相通奸狡,異類祆交。

《本行經》云:昔有國王元慶,放心於愛欲之門。值劫運終,寄胎於洪氏之胞。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經》云:何謂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見窮,是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聖賢也,出言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絕。後生賢聖,復重言之,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無多,惡言無少。故古之聖人將言也,皆思之。聖心出而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灾害,還以自傷。

《真誥》曰:夫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吉凶之會,身扇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固不為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在官無事,夷真內煉,紛錯不穢,其聰明争競不交於心胸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太清中經》云: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其學也囗。傳吾學者昌,閉塞吾學者,雖獨行之,必遇天殃。傳吾道者,當法則天地、江河、淮海。法則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江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昇經》云:欲者,凶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識其元,是故聖人去欲入無,以輔其身。

《洞神誡身保命篇》云:黃帝曰:聖人保命之最,莫尚於身心。利害身心,豈過於善惡?善惡所起,本於心。心法不住,攀緣是用。所緣者名曰境界,能緣者名曰之心。故萬品所起,萬過於心。萌於心者,名曰行業。行業所操,名曰善惡。故縱欲為惡,息貪為善。善者能為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染穢之資。故聖人知無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運者,身也。然心不記於身,則不能顯班備用;身不藉於心,則亡滅不起。故身心體異而理符,致用萬善而趣一。故能表裏為用,動靜相持。身無獨往,為心所使。心法不靜,惟欲攀緣。身量無涯,納行不息。故心為凡聖之根,身為苦樂之聚。聖人知患生於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潔志消愆。凡俗之流,其即不然。肆情縱欲,不知欲出於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於己。惟騁愚暴,不顧其身。故以禍難所階,由之不識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聖達愍愚而垂教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TA来了

    TA来了

    那年她17岁,他18岁,她看着他温柔的眼神“辰,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吗?”男孩宠溺的看至女孩,抚摸着她的秀发“当然会了,我们会一直在一起的。”女孩嘴角上扬漏出甜蜜的微笑。这年她25岁,他26岁,“我恨你”。再见他们早已没有那年的温存。眼底却满是落寞。带来的却是痛彻伤心的爱恋,明明爱着却说不出口,明明爱着却因为那可怜的自尊心,想要将他永远的埋藏在心里。也许爱情就是这样迟到的爱总是很难被接受,而爱的更深的人总会受到伤害。但当爱情冲破一道道的关他们又会怎样呢?
  • 废物成神之逆天改命

    废物成神之逆天改命

    废材少爷,被一个来自华夏的少年附身,求武证道,逆天成神,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用武力保护家人。
  • 末世之明日

    末世之明日

    老师一枚,闲的Dan疼,写着玩玩儿——注意,我是职业技术教育,不是教语文的,写的不好,欢迎批评!
  • 极品透视学生

    极品透视学生

    宁涛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医科大学的学生,偶然情况下获得了烛龙之眼,借此竟然有了透视的能力,从此渊鱼化龙。赌博,赌石,他是无冕之王,看病,看美女,他是无愧的妙手回春!想赚点小钱,娶个媳妇,熟料一个个美女接踵而来,简直是停不下来,宁涛无奈的摆摆手道:“不能啊美女们,我只是一个学生。
  • 流师问世

    流师问世

    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流天,遇到一个神秘且可以依赖的老头---白老,本来以为自己会像普通人一样,顺利读完大学,然后谈一场恋爱,在白老终年之际享受天伦之乐,谁知,在流天大学期间,却意外得到白老身故的消息,想查真相,自己暂时没有能力,带着愤恨踏入了社会后,却意外在一个淘宝中遇到桑。而桑又是来自神秘的星系,给流天带来许多先进的知识和科技。而流天所在的星球又属于刚完成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在旧的势力面临洗牌的时代当中,冲突和战争如同小雪球一样,在慢慢滚大,身在这个时代的夹缝中,流天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来自神秘星系的桑,究竟是什么身份?以及这个时代究竟会走向何方?而流天又会在这个时代中扮演什么角色?
  • 都市炼魂录

    都市炼魂录

    废柴想逆天靠什么?靠努力?靠朋友?还是靠金钱、靠背景?错!只能靠运气!什么!你没有运气?呵呵,那把别人的运气偷来不就行了……
  • 在老地方与你邂逅

    在老地方与你邂逅

    是写TFBOYS与三个女孩从认识到恋爱的艰难日子的,第一次写小说,多多指教啊!!!!!!!!!
  • 尔心九月

    尔心九月

    【暑期六月内每晚7点更新2000+,周末不间断,不定时加更】无论你选择了哪条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都再也回不来了。原名《休笑江秋晚》,一场恍恍惚惚的重生,一次郑重而全新的抉择。要么重来,要么毁灭。这世界和她,总有一个要灰飞烟灭给人看。——其实,她似乎总也是笨拙的,无论两世为人也好,无论她伪装出一身洒脱也好和睿智也好,她好像总也还是那个不怎么济事的她。似乎什么也没变,又似乎什么也都变了。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让她放心的,安安全全地做傻事,那就好了。
  • 我体内有座岛

    我体内有座岛

    穿越到现代科技与武者共存的神州大陆也就算了,体内居然还出现了一座海岛。于是乎,秦小非俨然成了个大忙人。不仅要摄入武者到海岛中帮自己修炼,打工,还得屁颠屁颠忙着升级海岛。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要升级海岛,你这不是废话么,先不说海岛里的丹药,法术等等用到现实中绝逼是好东东,单单海岛升级自己就可以进去当国王。如果换你们有这么座海岛,你们能闲得下来么。
  • 老龙借运

    老龙借运

    一百年前,祖上李文举在老龙山借了一份气运,让后代子孙在六十年内大福显贵。六十年后,却厄运连连子孙断绝。传至我这一代,二叔苦修道术十年以命换命,保住我一个人,得名李传一。因为老龙借气,有借有还,六十年一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