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1000000011

第11章 诸伤门(6)

保和丸。虚。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调理之。食滞心下。初起不可骤用苦寒。必兼辛散。二陈、平胃消导之。及枳实、白术、青皮、陈皮、山楂、曲、 之类。以食得寒则凝。得热则腐也。日久成积发热者。加姜汁炒川连、连翘之属清利之。若已成糟粕。日久生热。燥结不行。方可用承气辈攻下之。如冷物停滞作吐。二陈加炮姜、白豆蔻、苍术、浓朴、神曲、藿香之类。甚则广术、巴豆之属。若冷食停蓄。心腹暴痛作胀。当用红丸子、备急丸温下之。痰饮结聚。谷不得入。冷痰宿食在上脘者。用白散涌吐之。痰食已消。中焦未和。不思饮食。或吐或泻。倦怠面黄。按之心下软。脾胃受伤也。六君子加木香、砂仁。燥渴。用七味白术散。老人虚人。易于伤食。或膨胀痞闷。或腹满作泻。当消补兼施。宜九味资生丸常常服之。若口淡思食。而见食不甘。食过则厌。兼恶心胸膈不快。胃虚挟痰饮也。六君子加枳实、香、砂。若不思饮食。食不克化。食后反饱。脾虚不能健运也。枳实理中丸。病后饮食不调。中脘隐隐作痛。有时得食则已。有时得食转加。此胃中火燎作痛。得食以压其势。故痛少安。若饮食稍过。气不能运转其食。故痛转加。连理汤加沉香。灵枢云。夫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若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此名食厥。若误作中风中气治之。必死。宜煎姜盐汤探吐之。风寒者。藿香正气散。气滞者。八味顺气散。吐后别无他证。只以苍术、白术、陈皮、浓朴、甘草之类调之。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须审问明白。或方食醉饱。或饮食过伤。但觉胸膈痞闷。痰涎壅塞。气口脉紧盛者。宜作食滞治之。

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楂。挟外感风寒。山楂须用姜汁炒黑。则不酸寒收敛。兼能破血和伤。

消导食积更速。伤面食。炒莱菔子。伤麸筋粽子等物。诸药不能消化。俱用本物拌绿矾烧灰。砂糖酒下。二三服效。伤糯米粉食。炒酒药。或酒曲。砂糖调。淡姜汤服。伤索粉。用杏仁炒黑。

研如脂。砂糖拌。姜汤服。伤生冷果菜。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伤蟹腹痛者。丁香、紫苏、生姜。伤蛋满闷。姜汁、蒜泥。伤肉生鱼 。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积久生热。口干噫气。

二陈加姜汁炒川连及消导药。

伤酒 经曰。因而大饮则气逆。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东垣云。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其次莫如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今之病酒者。或以雄黄、巴豆、蝎梢大热之药下之。或用牵牛、大黄、甘遂大寒之药下之。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则真水愈弱。阳毒太旺。反增阴火。是以元气消烁。折人长命。患此者。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汤。或五苓散加人参、草豆蔻。伤酒食积发热。

者曲 丸。腹满虚胀。合塌气丸。不应。神保丸、酒症丸。并加酒炒黄连。胃气虚者。上法俱不可用。惟独参汤助其胃气立苏。神验。

喻嘉言曰。夫酒者。清洌之物。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者也。渗入之区。先从胃入胆。胆为清净之府。同气相求。然胆之摄受无几。其次从胃入肠。膀胱渗之。化溺为多。逮至化溺。则所存者。酒之余质。其烈性惟胆独当之。每见善饮者。

必浅斟缓酌。以俟腹中之渗。若连飞数觥。则倾囊而出耳。灵枢云。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

其气 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同比于勇士。气衰则悔。

名曰酒悖。盖胆之府。原无输泻。善饮者。胆之热恒移于脑。则为鼻渊。或头间多汗。脑热大泄。

或注于肠。则大便时溏。湿热下泄。俱不为大患也。如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

则身目皆黄。为酒瘅之病。以渗而出也。转驱而纳诸膀胱。从溺道而消也。

〔诊〕气口脉浮大。按之反涩者。有宿食也。脉数而滑者。有宿食也。脉迟而滑者。宿食作胀也。气口脉紧。寒食停滞胃中。温消而下之。气口脉沉紧而细。冷食伤脾。温补兼消之。两手脉皆模糊不清。此宿食结滞。胃气不行。急下夺之。伤食脉有滑涩之异。脾虚不能鼓运。胃虚不能熟腐。故其脉不滑而涩。涩甚则模糊不清矣。若人迎紧盛而气口滑者。停食感冒也。

许叔微治一酒客。感冒风寒。倦怠不思饮食。已半月矣。睡后发热。遍身疼如被杖。微恶寒。

六脉浮大。按之豁然。作极虚受寒治之。用六君子加黄 、当归、葛根。大剂与之。五服后遍身汗出如雨。得睡。诸证悉平。

江南仲治一人。冬月覆舟。尽力救货。忍饥行五十里。遇族人纵饮青楼。遂发热四肢如火。

左胁一点疼痛。小便赤涩。五日不更衣。医作伤食治。不效。脉弦数无力。气口倍于人迎。此醉饱竭力伤肝所致。内经所谓数醉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故溺赤。酒气 悍。肾气日衰。阳气胜故手足为之热也。与四君子加神曲、枳壳、白芥子。二服热退。调理而愈。

石顽治幼科汪五符。夏月伤食。呕吐发热颅胀。自利黄水。遍体肌肉扪之如刺。六脉模糊。

指下寻之似有如无。足胫不温。自认阴寒而服五积散。一服其热愈炽。昏卧不省。第三日自利不止。而时常谵语。至夜尤甚。乃舅叶阳生以为伤暑。而与香薷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足冷下逆。歙医程郊倩以其证大热而脉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为阳欲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云间沈明生以为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证大热。当用人参白虎。争持未决。取证于石顽。诊其六脉虽皆涩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其脉。往往多此。当与凉膈散下之。诸医正欲藉此脱手。听余用药。一下而神思大清。脉息顿起。当知伤食之脉。虽当气口滑盛。若屡伤不已。每致涩数模糊。乃脾不消运之兆也。此证设非下夺而与参、附助其壮热。

顷刻立毙。可不详慎。而妄为施治乎。

又诊叶新宇停食感冒。而两寸关皆涩数模糊。两尺皆沉弦。而按之益坚。虽其人尚能行走。

而脉少冲和。此必向有陈气在少腹。询之果患寒疝数年。因缓辞不便用药。是夜即腹暴满而逝。

门人问曰。叶子偶抱小恙。何以知其必死而辞之。曰。凡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

其气乃居。今胸有嘏而腹有积。上下俱困。能保其不交攻为患乎。当知厥疝入腹。香港脚冲心等疾。

皆是阴邪搏结。郁积既久。则挟阴火之势而上升。若胸中阳气有权。则阴邪仍归阴位而止。今胸中先为宿食填塞。腹中陈气不逆则已。逆则上下俱满。正气无容身之地。往往有暴绝之虞。所以不便用药。实未知其即死也。故凡诊六部中病脉有不相应处。即当审其有无宿病。不可轻忽。以招诽谤也。

癸卯元夕。周徐二子。过石顽斋头纵饮。次日皆病酒不能起。欲得葛花汤解酲。余曰。东垣葛花解酲汤。虽为伤酒专剂。然人禀气各有不同。周子纵饮。则面热多渴。此酒气皆行阳明肌肉之分。多渴知热伤胃气。

岂可重令开泄以耗津液。与四君子汤去甘草加藿香、木香、煨葛根、泽泻。下咽即苏。徐子久患精滑。饮则面色愈青。此素常肝胆用事。肾气并伤。酒气皆行筋骨。所以不上潮于面。葛花胃药。

用之何益。与五苓散加人参倍肉桂。服后食顷。溲便如皂角汁而安。

劳倦

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六腑。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阴虚生内热者。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发泄。故外热。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

东垣云。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倦。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语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经言劳者温之。夫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瘥。以黄 建中汤治之。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名也。夫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气虚。则下溜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病。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若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溜。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升之气不行。而无阳以护其营卫。使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与外感风寒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则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则不足。不足者补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有余之证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辛甘温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以阳气下陷。故用味薄气清之品。若升麻、柴胡之类举而扬之。使地道左旋。升于九天之上。倘阴气不降者。用黄柏、泽泻之类抑而降之。使天道右迁。而入于九地之下。此东垣补中益气。为万世无穷之利。不必降也。清升浊自降矣。血中伏火。日渐煎熬。如气浮心乱。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

自然汗出也。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如脉沉结。腹中痛。理中汤。

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也。平胃散燥克之。胁下缩急。加柴胡。脐下急。

加肉桂。身体疼重者湿也。合五苓散。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防、 本、升麻、苍术。

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别作一服与之。内伤有虚实之分。如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发热自汗。倦怠乏力。乃虚中之证。应补益中和之剂调治。无施解表。若饮食过饱。乃虚中之实。为其所伤饮食。积滞不消。以致心胸痞闷。仍发寒热。恶心恶食。须用消导之剂。俟其消克。心胸舒泰。仍用益脾之药。使无重虚元气。有宿食不消。日晡热气实者下之。亦要详审。无过妄利。故虚人饮食所伤。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后。皆当用六君子理胃为主。内伤劳倦。及久病之后。用补中益气理脾为主。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病续起。久之仍入于胃也。

内外伤辨 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则寒热俱作而无间。内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火不除。内伤恶寒。得暖则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却恶门隙中贼风。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息不利。而气拥有力。虽不能食。而不恶食。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怯弱妨食。恶闻食气。外感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

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多见于脑后额上。以及遍身肢体腰脊筋骨挛痛。内伤头痛。

时作时止。不离两太阳额颅。多兼肩背胸胁腰腿骨节酸疼。外感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感小便赤涩而痛。终日难得。内伤小便黄赤。必短而频。外感燥结。则发热腹中硬痛。内伤秘涩。则虚坐常见些少白脓。外感胸腹结痛。则痛不可按。内伤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外感则手足动摇。烦扰不宁。内伤则四肢不收。倦怠嗜卧。东垣辨法如此。然或二者兼病。则其脉必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心求之。若内证多者。则内伤重而外感轻。宜补养而兼散邪。补中益气加羌活。若外感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和营而邪自解。黄 建中加当归。

内伤始为热中病似外感阳证 头痛大作。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或不渴。心火上炎克肺经则渴。血脉中有湿则不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口不知味。气口脉大于人迎两三倍。但急大而时见一代。此内显脾气不续之脉也。补中益气汤。若有宿食。则右关独沉而滑枳术丸。

内伤末传寒中病似外感阴证 腹胀胃脘当脐痛。四肢与两胁拘急。膈噎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阴阴作痛。或妄见鬼状。腰背肩胛脊膂皆病。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宜枳实理中加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

兼肾脏火衰。面黑足寒。小便不利者。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内伤似外感阳明中热证 有天气大热时。劳役得病。与阳明伤热白虎汤证相似。此脾胃大虚。

元气不足之证。因饥困劳役之后。肌热躁闷。烦渴引饮。口鼻气促。目赤面红恶热。昼夜不息。

脉大而虚。重按全无。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误服白虎必危。当归补血汤。

内伤似外感恶风寒证 有因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歇息于阴凉处。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风相似。其证少气短促。懒于言语。困弱无力。不可同外感治。补中益气加紫苏、羌活。甚者加桂枝最当。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岛先生

    岛先生

    孤岛的灵魂占据人类的身体在人类世界享受爱与被爱最后发现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前生遇见
  • 那年,我们青春年少

    那年,我们青春年少

    那年,我们青春年少。那年,我们年少无知。那年,我们离别之后不再相见.......或许,你早已忘记,把我们的记忆当做回忆。或许,我们再次相见是陌生人。我却一直把你埋在心里面............
  • 帝王荣誉

    帝王荣誉

    一个属性帝王攻的爷们,身边总是属性帝王攻的‘’人‘’,两攻相争必有一折,究竟是谁攻谁受呢。
  • 蛮士

    蛮士

    士为知己者死的蛮荒,藏相带领着身穿兽皮的蛮士,开疆扩土,发展经济,发展工业,纵横连挫,所向披靡,建立一个大大的蛮士帝国……
  •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相士至尊

    相士至尊

    天才相士穿越到风水盛行的世界,看风水如何成为此方世界的显学,看相士如何走上至尊之路。
  • 细雨润湿吾心

    细雨润湿吾心

    不同世界的人走进了同一个世界,命运便是如此,那结果会怎样呢?主人公的无情亦有情让我们微叹,,。
  • 蛊姝记事

    蛊姝记事

    正经版文案:岐戟上辈子毁灭了家族,血染了山河,孤家寡人死在了权力的巅峰。这辈子重来一次,她定然要抓住真正宝贵的事物。欢脱版文案:一觉醒来岐戟都懵逼了,哪怕她上辈子战斗力MAX,能推到大BOSS,能征服星辰大海,最后还是凄惨狗带。为了混一个寿终正寝,扮猪吃虎小能手决定改变人生的打开方式,再次起飞。然而拿到残缺版攻略的她并不知道,大BOSS拿到了完全版。Σ(°△°|||)︴说好的人生赢家呢?1.升级流,女主有金手指,略苏爽。2.本文脑洞大过天,架空世界勿考据,所有有关蛊虫的设定来自YY,请自备避雷针。3.欢迎捉虫。
  • 咿唔录

    咿唔录

    行云流水悠悠尽,世事莫测无由醉,将年沉浮凭谁主,朝花夕拾泪断流。
  •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