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6000000057

第57章 职官四(1)

尚书上

尚书省并总论尚书

昔尧试舜于大麓,领录天下事,似其任也。周之司会,又其职焉。郑玄注周礼云:「司会,若今尚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赋,布也。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谷。隋志曰:「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吴诸葛恪既定山越,孙权使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曰:「故遣中台近官,迎致犒赐之。」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自顺帝永建元年,初令三公、尚书入奏事。其八座,具历代尚书中。二汉皆属少府。蔡质汉仪曰:「凡三公、列卿、将、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令、仆射、左右丞郎、御史中丞、侍御史,皆辟车先相回避。卫士传不得迕台官,台官过,乃得去。」至晋宋以来,尚书官上朝及下,禁断行人,犹其制也。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晋以后,所掌略同,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省交礼,迁职又解交,本汉制也。至于晋、宋,唯八座解交,丞郎不复解交也。梁陆杲迁尚书殿中曹郎,拜日,八座丞郎并到上省交礼。而杲至晚,不及时刻,坐免官。宋曰尚书寺,居建礼门内,亦曰尚书省,令若阙,则左仆射为省主。亦谓之内台。每八座以下入寺,门生随入者各有差,不得杂以人士。凡尚书官,大罪则免,小罪遣出。遣出者百日无代人,听还本职。宋顾琛为库部郎,以顾硕头寄尚书张茂度门名,而硕头与同席坐,琛坐此遣出。又宋志曰:「今朝士诣三公,尚书丞郎诣令,仆射,尚书丞郎并门外下车履,度门阈,乃纳履也。」其令及二仆射出行分道之制,与中丞同。令、仆各给威仪十八人。说在御史大夫篇。自晋以后,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梁天监元年,诏曰:「自礼闱陵替,历兹永久,郎署备员,无取职事。糠文案,贵尚虚闲。空有趋墀之名,了无握兰之实。曹郎可依昔奏事。」自是始奏事矣。又诏:「尚书中有疑事,先于朝堂参议,然后启闻。」旧尚书官不以为赠,唯朱卒,特赠右仆射,武帝宠之故也。故周舍问刘杳:「尚书官着紫荷橐,相传云『挈囊』,竟何所出?」答曰:「张安世传云:『持橐簪笔,事武帝数十年。』注云:『橐,囊也。近臣簪笔,以待顾问。』」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后魏天兴元年,置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各有属官。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令大夫主之。崔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四年,又复尚书三十六曹。天赐元年,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分主省务。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至神元年,始置仆射、左右丞及诸曹尚书十余人,各居别寺。旧例,尚书簿,诸曹须,即出借。任城王澄为尚书时,公交车署以理冤事重,奏请真案。澄执奏,以为「尚书政本,特宜远慎,故凡所奏事,阁道通之,盖以秘要之切,防其宣露。宁有古制所重,今反轻之?宜尽写其事意,以付公交车。」诏从之。北齐尚书省亦有录、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亦谓之北省。后济南王以太子监国,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分理众事,仍开府置佐。显祖特崇此官,以赵郡王守侍中,摄大都督府长史。后周无尚书。隋及大唐皆有,其制略同,凡尚书省事无不总。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中台,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为文昌台。垂拱元年,又改为都台,长安三年又改为中台,神龙初复为尚书省。亦谓之南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旧尚书令有大厅,当省之中,今谓之都堂。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而天下之事尽矣。故事,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格令不载,亦无正饬。贞观二年十一月,韦叔谦除刑部员外郎;三年四月,韦季武除主爵郎中;其年七月,韦叔谐除库部郎中。太宗谓曰:「知卿兄弟并在尚书省,故授卿此官,欲成一家之美。无辞,稍屈阶资。」其后同省者甚多。近日非特恩除拜,即须相回避,当以准令同司曹叛及勾检之官,不得用大功以上亲。若制饬授者,即申所司,从早改拟,遂同别省亦罢也。左右仆射各一人,总统省事。左丞一人,掌辖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事。右丞一人,掌辖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事。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一人,各掌付左右丞所管诸司事。尚书六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一人。侍郎九人,吏部、户部、兵部各二人,余各一人。郎中二十八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各二人,余各一人,并左右司,则三十人。员外郎二十九人,吏、户、兵、刑四部及司勋各二人,余司各一人,并左右司,共三十一人。都事六人。以下各有差。

录尚书

汉武帝时,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知枢要者始领尚书事。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霍光以大将军、王凤以大司马、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张安世领尚书事,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自着。每言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与议也。又,孔光字子夏,领尚书事,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不希指苟合。问「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答以他语,其谨密如此。后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邓彪录尚书事,后以老病,上还枢机职。又,李固、张禹、张防并录尚书事。自魏晋以后,亦公卿权重者为之,职无不总。蜀蒋琬字公琰,为录尚书事。时新丧诸葛亮,远近悚惧。琬出类拔萃,处群寮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情渐服。晋宗室会稽王道子及世子元显,并录尚书事,时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晋康帝时,何充让录表曰:「咸康中分置三录,王导录其一,荀崧、陆晔各录一条事。」晋江右有四录,则四人参录也。江右张华,江左庾亮,并经阙上书七条。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唯不得施陈及加节。宋孝武孝建中,不欲威权外假,省录。大明末复置,此后或置或省。齐世录尚书及尚书令,并总领尚书台二十曹,为内台主,行遇诸王以下皆禁驻,号为「录公」。齐明帝为宣成王,录尚书。废帝昭业思蒸鱼,太官以无「录公」命,不与。高帝崩,遗诏以褚彦回录尚书事。江左以来,无单为录者,有司拟立优策,王俭议宜有策书,乃从之。王俭议以为:「见居本官,别拜录,推理应有策书,而旧事不载。中朝以来,三公王侯,则优策并设,官品第二,策而不优。优者褒美,策者兼明委寄。尚书职居天官,政化之本。故尚书令品虽第三,拜必有策。录尚书品秩不见,而总任弥重,前代多与本官同拜,故不别有策。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重寄,既异王侯,不假优文。」从之。北齐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俱不纠察。自隋而无。

尚书令

殷汤制官有冢宰,伊尹制官,以三公摄冢宰。君薨,则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周之冢宰为天官,掌邦之理,六卿之职总属焉,于百官无所不主。至秦,置尚书令。尚,主也。汉因之,铜印青绶。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故公为令、仆射者,朝会不陛奏事。天子封禅,则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之礼。后汉光武以侯霸为尚书令,每春常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命,皆霸所建也。郭伋迁尚书令,处职机密,数纳忠谏。陈忠为尚书令,前后所奏,悉条于南宫阁上,以为故事。郑弘为尚书令,亦着于南宫,以为故事。郭贺字乔卿,为尚书令,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又,左雄字伯豪,为尚书令。自雄在尚书,天下不敢谬选,十余年间,称为得人。自雄掌纳言,多所正肃。沈勋字异征,诣南宫,赐酒,拜尚书令,持节临辟雍,名冠百僚。荀彧字文若,为尚书令,居中持重,焚毁故案,奇策密谋,不得尽闻。又举荀攸可以代己。后攸为尚书令,亦推贤进士。魏武帝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没世不忘。」魏晋印绶与汉同,冠进贤两梁,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受拜则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薨,于朝堂发哀。陈矫字季弼,为尚书令。魏明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职,则请就黜。」帝惭,回车。晋乐广为尚书令,无当时称,为后人所思。又太熙元年,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又,卫瓘字伯玉,拜尚书令,性严惮,以法御下,视尚书若参佐,尚书郎若掾属。又熊远启曰:「伏见吏部以太尉荀组为尚书令,复领荆州牧。自三代以来,未闻以纳言之官而出领牧伯者。」王彪之字叔虎,为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安每称曰:「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谘之王公,无不得判之。」魏晋以下,任总机衡,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宋孝建元年,诏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任。自顷事无巨细,悉归令仆,非所以群能济业也。可更明体制,责厥成也。」齐梁旧用左仆射,美迁司空。谢朏字敬冲,征为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朝谒,乃角巾肩舆,诣云龙门谢。既见,乘小车就席。梁陈并有之。后魏、北齐掌弹纠见事,与御史中丞更相廉察。隋亦总领众务。大唐尚书令朝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武德初,太宗为秦王时,尝居之,其后人臣莫敢当。故自龙朔三年,制废尚书令。至广德中,郭子仪勋业既盛,乃特拜焉。子仪以文皇帝故,让不敢受。

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附

同类推荐
  • 呃门

    呃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江西诗派小序

    江西诗派小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幼科指南

    幼科指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名公法喜志

    名公法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021

    E02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大乘二十二问本

    大乘二十二问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残剑飞虹

    残剑飞虹

    江湖,冷血无情,危机四伏。江湖人为江湖生,为江湖死,恩怨情仇,是非黑白,谁人能清谁惹能明。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且看江湖人如何在江湖中演绎自己的人生
  • 凡拳

    凡拳

    当那偶然造物站在人类视野里时,两个文明就不得不擦出历史的火花。一个不小心走入其中的青年该如何面对?凡拳击处,捍卫的是故土还是人性的尊严?(ps1:纯手工封面,内附一张本人露齿笑自画像,是不是感觉英(wāi)俊(guā)潇(liě)洒(zǎo),霸(shǎ)气泄漏啊?ps2:新人新书,多多关照啦!)
  • 神庐传说

    神庐传说

    向上游总是很累的!尤其在这个妖魔成风起的世界。丁鸣自认为他只是一个无意中穿越到修真世界的普通人,血脉,资质,通通与他无缘!可即使平庸,也不甘屈服!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即便在这修真世界,终有一天,他将开着元力战车踏上五彩祥云……(简介就是这个样,前面几章罗嗦了点,你可以耐着点心去看,也可以选择无视。)
  • 罪恶的艺术

    罪恶的艺术

    每一个人都有变态的一面,我只不过把真实的一面表露出来。我喜欢看人的绝望,我喜欢把人变成凝固的艺术品。喜欢看到他们瞳孔涣散,记忆定格在看到死神的画面。如果我的文让你不舒服,哼,别再欺骗自己了,如果你的内心也翻涌沸腾,或许我们可以交个朋友。
  • 爱妃别跑:邪王追妻忙

    爱妃别跑:邪王追妻忙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 蛮洪世界

    蛮洪世界

    战神巅峰的感受,淋漓的战斗快爽!让我们看怎么成为世界的巅峰强者!
  • 穿越之蒙古旧梦

    穿越之蒙古旧梦

    古建筑专业女博士穿越回13世纪的烽火大地,经历偶遇与诀别,信任与背叛,相爱与相弃。在战场上喋血厮杀,在朝堂上步步为营,在后宫里如履薄冰,经历万重磨砺考验后,她和他最终能否信守最初的约定……
  • 问客

    问客

    少年俞自斟天资聪颖,十六岁自创剑法《问客》,后与一人切磋武艺,不料失手伤人,致其命丧黄泉……得知这一切后,天性善良的俞自斟惶惶不能终日,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愧疚与一场场追杀。未曾想到,原来这一切,竟是有心人的一场阴谋……阴谋诡计,明争暗夺,一切精彩,尽在《问客》。
  • 金雕

    金雕

    辅弼无分先主后主,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谤誉青史公自论;干城何辩往日今日,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他经历了灭门、逃难、为匪、从军,最终得以拨云见日。在痛苦与折磨之中,苦苦坚守着哪怕付出一生也要实现的承诺。他们死了,我还活着,真不知道,这到底是痛苦,还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