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81700000006

第6章

二明七圣位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罗汉。七不时解脱罗汉。此七位通名圣者。以正为义。即练道悬镜也。苦忍真明舍凡夫性。得入圣人性。真智见理断于同类之碍。故名为圣。此七圣人复有二种不同。谓学无学。前五种圣人悉是学人。后二种圣人是无学位也。言学人者。始从苦法忍发得真智。自尔方有圣人也。有圣谛具有漏无漏二种五阴。见圣迹故名为学人。于谛不推求故名无学人也。又无学人者。真智见理既极三界。正使已尽无惑可治。不须更学四真智也。复就七圣之位。分为三道。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见道者。即是八正道。见理断见谛惑。至十五心。如破石方便也。二修道者。即是七觉分随观一谛所断思惟。如断藕根丝方便也。三无学道者。如前分别也。一明随信行位者。即是钝根人入见道之名也所言钝根者。非自智薰凭他生解名为钝也。是人在方便道。先虽有信已未发真不名为行。行以进趣为义。从得苦忍真明十五刹那。进趣见真名随信行。故说但有近行人无远行人。又若在十五心中。命终无有是处。苦法忍者。欲界见断十使对治。是法是则初无漏无碍道也。复次世间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已能舍邪业邪趣邪见也。又复世间第一法分别苦法忍。作五种定。谓地定行定缘定刹那定次第缘定。次第缘定者。世间第一法后即入苦忍也。杂心偈云。谓色无色苦集灭道亦然。此法无间等是说十六心。十五心成属见道。第十六心即属修道也。若谓不应然者。如尽智成。亦应属无学道也。是信行人见道十五心。亦名八人地。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即是须陀洹向。向亦名行中须陀洹也。二明随法行位者。即是利根人入见道之名也。言利根者。自以智薰见理断结。故云利也。本在方便道中。能自用观智观四真谛法。但未发真不名为行。因世间第一法发苦忍真明。十五刹那进趣见真。故名法行也。分别法行类前信行。解释可知。但钝根凭他生解自智少观察。利根自智多观察为异耳。三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转名信解人也。钝根凭他信进发真解。故名信解。此信解人证果有三。一证须陀洹果。二证斯陀含果。三证阿那含果。一明信解证须陀洹果者。第十六道比智相应。即证须陀洹果也。须陀洹天竺之言。此翻修习无漏。若成论明犹是见道。若数人明义。证果即入修道。即用此一往释修习无漏义便也。若见所断略说三结尽。广说八十八使尽名须陀洹。受生生死七返终不至八生。二明信解证斯陀含果。有二种。一向二果。一向者从初果心后。更修十六谛观。七菩提行现前。即此世无漏断烦恼一品。无碍断欲界烦恼一品二品。无碍断二品乃至五品。皆是斯陀含向。亦名胜进须陀洹。约此说家家也。二果者若断六品尽。证欲界第六品解脱。即是斯陀含果也。斯陀含天竺之言。此翻云薄。欲界烦恼分为九品。前六品尽余三品在。前断已多所。未断少。故名为薄。三明信解人证阿那含。亦有二种。一向二果。一向者若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皆是阿那含向。亦名胜进斯陀含。约此说一种子也。二明果者。九无碍断欲界结。证第九解脱。即名阿那含果也。阿那含者天竺之言。此翻云不还。此人欲界五下分结尽。更不还生欲界。故言不还也。复次须陀洹有三种。一行中须陀洹。即是须陀洹向。二住果正是须陀洹果也。三胜进胜进须陀洹。亦名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斯陀含亦名一种子。即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有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阿那含。进断五上分结。所谓色染无色染等结。即阿罗汉向也。阿罗汉但有一住果问曰。此说次第得果。毗昙明超越得果。云何分别。答曰。若凡夫时。断欲界结六品乃至八品尽。未入见谛道。后发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即证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时。先断欲界第九品乃至无所有处尽后入见谛十五心。名阿那含向。第十六心即证阿那含果。此是超越人不证前二果也虽是信解是钝根。而有五种根性不同。所谓退思护住胜进也。若证阿那含果。复有五种般及七种般八种般。五种般者。一中般。二生般。三行般。四不行般。五上流般也。七种般者。开中般为三种也。八种般者。五种如前。具足现般无色般不定般也。四明见得次位者。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是利根人。自以慧薰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是见得人在思惟道。次第证三果。超越得二果。亦如信解中分别。但以利根。不藉闻法不假众缘具。自能见法得理为异也。见得利根。但是不动根性。若证阿那含果。亦有五种般及七种八种不同也。五明身证位者。还是信解见得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故发四禅四无色定。即用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已断尽。又断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此定。故名身证阿那含所以者何。入灭尽定似涅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证想受灭。故名身证也。若约初果解身证者。但以先于凡夫。用等智断结。得四禅四无色定。后得见谛第十六心证阿那含果。即修共念处。还从欲界修背舍胜处一切处入九次第定。成身证也。是阿那含有二种。一者住果但是阿那含也。二者带果行向。即是胜进阿那含也。犹名阿那含行向故。即是阿罗汉向摄。故智度论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阿那含正是阿那含。六种阿那含阿罗汉向摄。当知此身证阿那含。即是胜进阿那含。阿罗汉向摄。五种般那含。七种般那含。皆但有上流般。八种般那含但有现般无色般也。如是阿毗昙。约信解见得。分别数。那含乃有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广说大事岂烦分别也。六明时解脱罗汉者。即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缘具方得解脱。故名时解脱。所言阿罗汉者。是天竺语。此土无翻名。含三义。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也。具此三义位居无学。阿罗汉有五种。谓随信行生五种。退法思法护法住法胜进也。彼得二智。尽智无学智等见也。若用金刚三昧。于非想九品惑断尽次一刹那。证非想第九解脱成尽智。次一刹那得无学等见也。彼或时退故。不说得无生智。此五种阿罗汉。是信行种性根钝。因中修道。必假衣食床具处所说法及人。随顺善根增进不能一切时随所欲进也。是五种罗汉各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若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因中偏修性念处观。不修共念处观也。若得灭尽定者是人因中。修性念观。亦修共念处。若证果时。三明八解脱一时俱得。故名俱解脱也。七明不时解脱阿罗汉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动法阿罗汉也。所言不时解脱者。不动法人。一向利根因中用道。能一切时中随所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也。是人能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是不退义成就三智。谓尽智无生智无学智等见。能用重空三昧。击圣善法以空舍空。空定故言能击。是不动法阿罗汉。亦有二种不同。一不得灭尽定。但名慧解脱。二若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闻佛说三藏教门。修缘念处。即发四辨名无碍解脱。是名波罗蜜声闻。能究竟具足一切阿罗汉功德也。问曰。是时不时二人。利钝不同。云何并得俱解脱也。答曰。此简钝利明有难易之殊。何关简得与不得也。此之七圣名真沙门。沙门有二种。一者直言沙门。沙门即因也。二者沙门那。沙门那者果也。或沙门有八十九。所谓见谛八忍。思惟八十一无碍也。就沙门那。亦有八十九。所谓见谛八智。思惟八十一解脱也。就沙门那复有二种。一有为果。八十九有为果也。二无为果。八十九无为果也。此约智断明约智德。明八十九有为果。约断德明八十九无为果也。略说三藏教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位大意竟。但贤圣义多有所关。毗昙有门虽有多义无复是过。若欲分别究其支流。必须读毗婆沙也。问曰。前说干慧位。实与旧解殊途。次明性地。见思无学。此与常途解释。未觉有异。答曰。若干慧有异。即性地见思无学皆悉异也。譬如生人死人。若一身分是生。一切身分皆悉是生。若一身分是死。一切身分俱死。死生之殊岂非一切俱异。今明干慧。若如生人。则性地见思无学皆如生人。他明干慧若如死人。则性地见思无学皆如死人也。复次今明干慧若如死人。则性地见思无学皆如死人也。他明干慧若如生人。性地见思无学皆如生人。当用智断合譬。始终名相如身分。何曾不同。始终智断如生死之异何得不异。其得此意者。如人有目。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其迷此意者如为盲人设炬。何益无目者乎。此应次明三藏教空门入道二十七贤圣位者。信法二行即是两贤。在方便道空门发真无漏断见惑未尽。无行即须陀洹近向见惑尽名须陀洹果。空解增明断欲界思惟一品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断六品尽即是斯陀含果。断七品八品尽名阿那含向。欲界九品五下分尽即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有十一种。带果行向即是阿罗汉向。进断上二界思惟也。非想九品尽即是阿罗汉果。是阿罗汉有九种。贤人有二圣有二十五。合有二十七贤圣。具出成论。但事相繁多广说摩诃衍义。昆勒门非有非空门。经不委出论不来此。岂可谬有所判。问曰。两门不度不可悬判。空门明位胜阿毗昙。何故舍胜用劣。答曰。毗昙虽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佛去世后流传利物。且又大乘经论。破小乘用小多取毗昙有门。少用空门。故须略出毗昙有门。佛法根本贤圣之次位也。第二明三藏教辟支佛乘位者。三藏教诠生灭十二因缘之理。明辟支佛义。亦应具有四门。今但约萨婆多宗。明辟支佛乘位。即为五意。一翻译。二分别大小。三明宿缘。四明观法。五料简。一翻译者即为二意。一翻名。二解释。一翻名者。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二解释者。大智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佛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如大智度论明。有一国王出园游戏。清旦见树林华果。郁茂甚可爱乐。时王食已即便偃卧。王诸婇女。皆竞采华毁折树林。时王觉已见树林坏。内心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且思惟是已。无漏道心朗然开发。断诸结使。成辟支迦罗。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处。山林清且旷入深禅定。受无为乐。二明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如见林坏。因此觉悟成辟支佛。大智度论意。似用此为因缘觉也。今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三世十二因缘。二者二世十二因缘。三者一世十二因缘。三世破断常。二世破我。一世破性也。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过去二因者。谓无明行。现在五果。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者。谓爱取有。未来二果者。谓生老死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一烦恼道。二苦道。三业道。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若闻此十二因缘发真无漏。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聚皆灭。是名因缘觉也。二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又解。现在有九。未来有三。现在十者。一无明者大集经云。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口鼻二穴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出入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果。当观如是十二因缘。二行者。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入出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口行也三识者。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四名色者。着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五六入者。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六触者。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七受者。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名之为受八爱者贪着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九取者爱因缘故四方觅求。名之为取。十有者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十一生者。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十二老死者。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备说具出大集经。三次明一世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至心专念名为识。识共色行名为名色。六处生贪是为六入。因入求爱名之为触。念色乃至法名之为受。若心贪著名之为爱。求是等法名之为取。此等法生名之为有。次第不断名之为生。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心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璎珞经文又出十种十二因缘。若随闻一种发真无漏。皆名因缘觉也。今不备出。涅槃经云。譬如老人年百二十。不堪付金意在此也。问曰。独觉亦得悟道上来所说诸因缘不。答曰。皆由前生之宿习也。问曰。若依三种因缘教。得无漏智。即是禀教缘觉。名利根声闻。云何生闻等三慧耶。又问。何等为生得慧。何等为方便慧耶。答云。二明分别大小不同者。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一者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二者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根胜。于诸深法总想别想。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分别大小也。若因缘觉分别大小亦如是也。三明宿缘者。今此大小二种独觉辟支迦罗。宿因植不同。或于前世。若偏修性念处。观十二因缘。善根淳熟出无佛世。因于远离自然独觉。成小辟支迦罗也。若于宿世修性共二种念处。理事善根淳熟。独觉自悟。具足三明八解脱。及六神通。成大辟支迦罗也。而其共不发四无碍辨者。禅定是内证习因符慧而发名义。是外法故。虽有宿习而不得发。皆约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宿缘也。若生佛世闻生灭十二因缘三藏之教。即发四辨还名罗汉。在声闻众数。犹如迦叶舍利弗等。皆是辟支佛根性人也。亦名辟支佛。若不尔者。那得便为求辟支佛乘。说十二因缘。此人设不值佛亦自有得道故。法华经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皆是因缘觉也。根性三种十种。宿缘不同可知。四明观法者。十二因缘观法有二种。一者观属爱十二因缘。二观属见十二因缘。一观属爱十二因缘者。即为二意。一推寻。二观破。一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信解分明觉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缘。入定。欲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善寂修习停心得诸禅定。住此定中知属爱烦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即见十二因缘。云何逆推之此贪爱因何而生。即知因受。受因何生即知因触。如是触因何生。即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识。识因于行。行因无明过去一切烦恼也。复顺推此爱。爱能生取。因取即成有业。因此有业则有未来二十五有之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聚。轮转无际。若因停心观入深禅定。如是逆推寻。或时见歌罗逻初受生。乃至见过去身起业烦恼。乃至二生百千生也。顺寻取有。若因禅定之力。或见未来一生乃至十百千生。若见过去未来事。其心悲感道心精进。转复增盛也。二明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性念处。历别观十二因缘也。性念处观略如前说。所以者何。若观爱即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受触六入名色识。即是现在果报无记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行。即是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无明。即是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取。即是现在污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有。即是现在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未来生老死。即是果报生无记性四念处。是则用四念处。逆顺观察十二因缘破四颠倒。颠倒若灭即是无明一切烦恼灭。以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是名用性四念处。历别观属爱烦恼十二因缘之观智也。二次明观破属见烦恼十二因缘者。亦为二意。一者推寻。二者观破。一推寻者。若见神及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因此身边四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此身边四见即是四取。逆顺寻此四取。逆寻四取。四取因四爱。四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四触因四入。四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识。四识因四行。四行因四种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能生四有。此四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因停心观得深禅定。或见过去未来生事。具如前说也。二明观破。因性四念处观。观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有四取。乃至未来生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若能如是用性四念处。破三世身边二见之四见。即破十四难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一时皆灭。是名无明灭即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若属见烦恼灭。即还用前观爱十二因缘性四念处观。破欲爱色爱无色爱皆灭。是则三界烦恼业道灭者。名为有余涅槃。若爱苦道灭者。则是无余涅槃。是名用性四念处智慧。观十二因缘入涅槃也。性念处观法略如前说。故经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难解难见意在此也。如佛说大涅槃经时。有一外道名曰富那。问世尊言。瞿昙。汝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佛答言。汝若能毕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梵志即言。我已知竟。佛问。汝云何知。梵志答言。故名无明。新名取有。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时梵志求索出家。为佛弟子也。又中论明。声闻经入第一义谛。并约观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若深得此意。不止破外人也。若佛弟子学问坐禅。发种种见取着诤论。起诸烦恼总二十五有生死之业。皆是属见十二因缘也。觉知此者。能用性念处。捡破即能得解脱。其迷此者。十二因缘流转生死无有边际。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也。共念处缘念处。助观十二因缘。类前可知也。五明料简者。问曰。若问曰若宿习自然觉悟者。何须佛为说十二因缘。答曰。间说则疾得。不说自悟少迟。如果熟虽应自堕。若须急取薄摇即落。问曰。辟支佛乘。何意不判果。答曰。声闻人钝故判果。若辟支佛久习智慧神根利故。不须判果。譬如二人共行。其身羸者须止息处。若其身强者直到所在。故佛但说辟支佛道。不立果位也。复次总想断结。智慧粗故但除正使。名声闻乘。别想观因缘。智慧细故侵除习气。名辟支佛。复次声闻钝。故先观苦谛。缘觉利故先观集谛也。问曰。声闻念处。别想为粗总想为胜。今何故总想为粗。别想为胜。答曰。还用别想总想历别细观十二因缘。故别为胜也。复次声闻功德禅定力浅天眼极远。但见小千国土。辟支佛久种善根禅定力深。若发天眼乃过三千。见他方世界。略明三藏教有门缘觉位竟。空门如成论。分别昆勒非空非有门。经论既不度来则不可知也

同类推荐
  •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Consul

    The Consu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季夏纪

    季夏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龙角山记

    龙角山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lbert Savarus

    Albert Savarus

    One of the few drawing-rooms where, under the Restoration, the Archbishop of Besancon was sometimes to be seen, was that of the Baronne de Watteville, to whom he was particularly attached on account of her religious sentiments.
热门推荐
  • 太上魔道

    太上魔道

    自创功法,不走前人之路。正邪不容,魔起始源,蛮族引上古祭祀之光,逐鹿大地,邪人肆虐,揭开上古之谜。幽禁在绝死之地的生灵,哭泣在黑海之上的怨灵,究竟一切是为了什么?苏臻能否走出这里,他的路又是否成功。
  • 快穿炮灰女配逆袭系统

    快穿炮灰女配逆袭系统

    苏寻终于死了~意外绑定了25000快穿系统,开启了各种任务,她也成功的升级成了任务者。可是,等到了成为真正的任务者的时候,苏寻发现她的任务远远没有完,初级任务者只是个开始,而她离再生的路,还是无比的遥远……【新书求呵护~】
  • 冷血公主之蓝色妖姬恋

    冷血公主之蓝色妖姬恋

    个十八岁的少女,在一幢别墅的阳台上,轻轻靠着窗台,手里端着世界珍藏版红酒。少女白腻,纤细的手指轻轻捏着酒杯,一双冰蓝色的双眼盯着眼前嗜血的红酒,眼里面满是不谑,冰冷。少女淡然地说了一句:“是时候了!”脸上只有冰冷,不动声色地捏碎了手中的酒杯,玻璃四处溅开。少女不变表情的抬起头,看着月亮。脸上浮现了让人寒颤的表情。嗜血,冰冷,恐怖,犹如彼岸花的绝望,加上绝美的面孔,反而成了蓝色妖姬的邪魅……
  • 坟仙纪

    坟仙纪

    一念悟成仙一念迷成魔人之一字须两笔却要用一生去书写岁月轮转,王朝更迭,究竟是怎么的幕后推手在推动着世界在前行,主宰着众生的命运轨迹风陵渡口的相遇,迸溅出来的火花足以燃灭整个世界杨帆自微末中崛起,在血与火之间得到磨练,上击九天,下探九幽,扶摇而上九万里,横击三千界,终得只手遮天,化为了永恒。
  • 鬼帝撩妻:妖娆傀儡师

    鬼帝撩妻:妖娆傀儡师

    【全文免费,更新较慢】轩辕王朝第一天才,一朝惨死于家族阴谋,再睁眼,灵魂重生到痴傻废材的亲妹妹身上。意外获得千年传承,修魂术,制傀儡,从此她乃大陆千古第一傀儡师!手撕白莲花,火烧将军府,谁若阻她复仇路,她便叫他踏上黄泉路!可谁知却惹上杀戮嗜血的鬼帝!打不过还不让她逃吗,可为何不管她往哪儿逃,他依旧是阴魂不散!霸道圈她入怀,勾唇一笑:“傀儡……是永远逃不出主人掌心的。”
  • 邪王追妻,腹黑毒妃,逃逃逃

    邪王追妻,腹黑毒妃,逃逃逃

    星辰中离乱的你,环绕你的轨迹凋零的风景。几世为昙烟一缕,万载为伊人梦中。希望执你手纹,共经风雨寒霜为君留,只盼你回一回眸,不悔初心。落叶悠悠舞地板那倾城女子,一身红衣不知是不是用血染红的才那么鲜艳,像彼岸花样火红细看才知道不是原本是一身素白雪丝流仙裙。她怀中抱着一男子一身紫色衣胞也已经被血染红。那女子原本像星空一样明亮的眸子现在空灵的望着那男子,眼泪似乎流不完似得一滴一滴的往下坠。那女子像是想起了什么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她眼前这男子苦苦哀求。“王上,王妃打了白莲花仙要怎么处理”“王妃手打疼了吗,把烟罗带上看王妃想打谁,不要让王妃手打疼了,要不为你是问”
  • 魔卡世纪

    魔卡世纪

    这个时代是卡片的时代,卡片决定个人的能力,看主角如何一步一步迈上巅峰吧!
  • 中老年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中老年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类不断追求长寿的同时得要注重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健康的长寿。但是,怎样才能健康。怎样才能使中老年人做到健康活过百岁,确实是广大中老年朋友需要了解的问题。了解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习保健的方法和切实遵循长寿之道。本书意在传播科学的中老年保健理念,揭示如何优化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奥秘。紧密结合现代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和困惑,全面而又系统地介绍了作为一名现代老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有效应对办法。
  • 至尊大商人

    至尊大商人

    “刘先生,你是怎么造出这么流弊的手机的?”“刘先生,你是怎么想到这么炫酷的广告创意的?”“刘先生,你是怎么成为成功商人的?”面对记者们的各种提问,刘询腼腆地说道:“其实一开始让我当商人的时候,我是拒绝的......”ps:现在收藏,还送炫酷跑马灯,音乐肯定棒,八星八钻大屏山寨机哦。
  • EXO花开半夏第二部之初雪

    EXO花开半夏第二部之初雪

    在我第一次遇见你时,我发现我早已爱上了你(这是《花开半夏》的第二部)第一次写作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