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8000000009

第9章

方便者。善巧為義。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法成無量行解。入菩薩位。大論云。能以少施少戒出過二乘上。又方便。眾緣和合為義。大品云。如來身不從一因緣。從無量功德生故。論方便。圓教方便有遠有近。二十五法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所謂二十五法者。謂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夫道不孤運弘之在人。人弘勝法假緣進道。如陶師先擇良處水草豐便然立作所。次息務就功。又雖息外緣而內疾不去則不能執作。身雖康強而器用不利亦不能成物。數事雖備而不能勤亦無辨理。世間末事非緣不合。何況出世之道。今歷此二十五法。約事修觀。檢散令靜。是為方便也。五緣謂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持戒者。先列戒名。次明持犯及懺法。案釋論有十種戒。所謂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隨定。具足。一種通用性戒為根本。大論云。性戒是尸羅。不問受與不受。犯即為罪。持即為善。若性戒清淨。是戒度根本解脫初因。因此性戒得有無作受得之戒。又此十種攝一切戒不缺者。謂持性戒乃至四重。清淨守護如愛明珠。若毀犯者如器已缺。不破者即堅持十三無有破損。毀犯者如器破裂。不穿者謂持波夜提等。若毀犯者。如器穿漏。不雜者謂持定共戒。雖持律儀而念破戒事。名雜定。常持心則名不雜。隨道者謂隨順諦理。能破見惑。無著戒者即是見真。於思惟惑無所染著。此二約真諦持戒也。智所讚及自在戒者。謂菩薩化他為佛所讚。於世間中而得自在。此二約俗諦持戒也。隨定具足者。即是隨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示十界像。導利眾生。故名隨定。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此約中道第一義諦論持戒也。又前三戒名律儀戒。秉善防惡。凡夫散心悉能持之。不雜者。定法持心。心不妄動。凡夫入定則能持之。隨道者。初果見諦聖人乃能持之。無著者。三果乃能持之。智讚自在。菩薩旁濟為務乃能持之。隨定具足。又非六度通教菩薩所持。大根上乘之人乃能持之。論人高下。論戒深淺。其例如此。若約理觀心。則於初心具能持此十戒。前四戒皆是因緣生法。通為所觀之境。次二戒是觀因緣法空。空觀戒也。又二戒觀因緣法假。假觀戒也。次二戒觀因緣法中。中觀戒也。所謂觀心因緣生法者。觀一念從惡緣起。即能破根本。乃至不雜戒與善相違。今以善順之心防止惡心。防即是止。順即是觀。是名觀因緣持前四戒也。次觀善惡因緣即空者。金剛般若云。若見法相非相。並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不見法相。不見非法相。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知法與非法二俱空寂。由此觀故。能順無漏。防止有無六十二見。故名隨道。此觀純熟。一切色聲皆悉即空。名無著。防止思惑。善順真諦。是名觀因緣即空持二種戒也。次觀因緣即假。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而不永滯非心非法。以道種方便。無所有中立心立法。拔出諸心數法。導利眾生。為佛所讚。於無量法中不生愛著。名自在。如此假觀。防止無知。善順俗諦。即是假觀持二種戒也。次觀因緣即中者。觀心性寂滅。非空非假。非假故非世間。非空故非出世間。非凡夫非賢聖。二邊俱寂。名為心性。能如是觀。名為上定。即首楞嚴三昧。雙照二諦現諸威儀。隨如是定無不具足。止二邊之過。順中道之理。是名即中持二種戒也。梵網經云。戒名大乘。名第一義光。如此戒者。本師所誦。我亦如是誦。當知中道妙觀戒之正體。十住廣說云。若無我我所。遠離諸戲論。一切無所有。是名上尸羅。淨名云。罪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其能如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即此意也。所謂犯戒者。夫毀滅淨戒不出癡愛.倒見二法。大經云。如人帶持浮囊度於大海。海中有一羅剎來乞浮囊。初則全乞。乃至微塵悉皆不與。行人亦爾。若因愛生染。因染起業。囊壞水入沒海而死。是為因愛破律儀戒。攀覽五欲。破定共戒。深著諸有。破即空戒。不息世譏。無護他意。破即假戒。不信此戒具一切法。破中道戒。又行人或因修習精進而見心猛利。於所計法起諸過惡。或修得少禪即自念著。佛世有一比丘。得四禪謂之四果。臨終陰起。即謗佛云。羅漢不生。今那得生。佛言。此人已墮地獄。虗空藏經云。若起惡見。名第三波羅夷。云何惡見。或得空解。發少智慧。師心自樹。謂證無生。見心強故。能破諸法。云無佛無眾生。何者有罪。何者非罪。分別即礙。礙即非真。見毒轉熾。起一切惡。由此見故。浮囊全去。是即因見破律儀。及空假中等戒。當知僻空為法大患。論云。大聖說空法。本為治於有。若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持犯大意如此。又約理名乘。約事名戒。乘以動出為義。戒以防止為功。當有四句分別。謂有乘戒俱急。有乘急戒緩。有戒急乘緩。有乘戒俱緩。修習不同。果報亦異。或一生證道。或於三惡得度。或於人天迷法。或永永沉滯。差降各殊。理當精辨。所謂懺法者。夫事理兩犯俱障止觀。事懺多途。不能徧舉。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妙勝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禪定。餘無能救。若欲懺二世重障者。先須自究根本。從無始妄計人我。起於身見。身見故顛倒。顛倒故起貪瞋癡。廣造諸業。出生入死。則當反觀此癡愛之性。皆是寂靜門。貪瞋若起。起自何處。當知起於妄想。妄想住於顛倒。顛倒住於身見。身見住於我見。我見則無住處。十方諦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惑本既空。則能滅一切諸過。若不解此心。設入道場。徒為苦行。終無大益。大經云。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無有是處。又觀身見。令識無明苦集。如鬱頭藍弗得非想定。世人崇之如佛。而報盡還墮。況又不及藍弗。豈非大僻。是人著於空見。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依見起行。見行依色即為名色。迷色起愛有。有未來生死。生死循環豈是寂滅。非道為道。非因計因。是名戒取。是為因盜。指未來苦果為涅槃。是名見取。是為果盜。如此見心全是苦集。非滅道也。尚非三藏道滅。豈是摩訶衍道滅。若能知世間因果及出世因果。即知是道非道。是為知見心苦集。又深者非但知三藏因果。亦知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因果。是為於一見心知一切因果。知因果已則知一切見倒本來空寂。而我不了妄起諸見。如熱病人見諸龍鬼等物。今觀如幻如化。罪福悉空。又加以殷重之心。不吝身命。是名事理兩懺。事戒淨故。根本三昧現前。世智.他心智開發。無生戒淨故。真諦三昧現前。一切智開發。即假戒淨故。俗諦三昧現前。道種智開發。即中戒淨故。王三昧現前。一切種智開發。得此三諦三昧。故名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當知持戒清淨為止觀初緣也。復次衣食具者。夫衣食以備飢寒然後身立。身立而後道可修。經云。如來食已即得菩提。此雖小緣而能辨大事。於衣食為觀。大經云。比丘雖服袈裟。心猶未染大乘法服。法華云。著如來衣。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大經又云。汝等雖行乞食而未得大乘法食。法食者法喜禪悅食也。淨名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如食乳麋更無所須。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次閑居靜處者。若隨自意則無處不安。若修三三昧要在靜處。或深山遠谷。或閑靜坊舍。既不見可欲則觀行易持。若於居處為觀。則中道諦理是也。淨名云。畢竟空寂舍。次息緣務。緣務妨禪。由來甚矣。其略有三。謂人事.伎能.學問。夫違親去師。本求要道。若人事不息。慶弔相尋。鑽火求冰。非所應也。又醫方卜筮。書筭呪術。問答勝負。讀誦勞倦。水濁珠昏。何暇修觀耶。故須皆息。觀意可見。次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禪經云。眾緣雖具足。開導由良師。於知識為觀者。大品云。佛菩薩是善知識。法性實際是善知識。淨名云。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又華嚴有善知識魔.三昧魔.菩提心魔。魔能使人捨善從惡。又能化人墮二乘地。羅漢但得空諦。乃至別教未會中道。俱得名魔。經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復次訶五欲。謂色.聲.香.味.觸五塵。本非欲法。而行人由此起須欲之心。故以欲名之。色者。凡有形質可愛樂之類。眾經所說。色害尤深。經云。眾生貪狼於色。坐之不得道。若知色患則不為所欺。又聲之於耳。香之於鼻。味之於口。觸之於身。皆大欲所存。動為過患。得之不厭。其惡轉熾如火益薪。世相劫害。若知其所由。悉當訶棄。又觀心訶色者。由色起見愛煩惱。當觀此見依於無明。無明無常。生滅不住。則不應於色起善惡業。業謝則果滅。果滅則解脫。是名三藏訶色。若體知諸見即無明。無明即空。諸見亦空。故須陀洹名為入流。實無所入。不入色聲法。是名真諦訶色。若但入色空。則不能分別一切色相。眾生於色起一切苦集。我不能知云何化度。是故知空非空。從空出假。雖復分別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故稱為假。是名俗諦訶色。又大品云。色中無味相。凡夫不應著。色中無離相。二乘不應離。若定有味。不應有離。若定有離。不應有味。味不定故非味。離不定故非離。非離非味。顯色中道。是名中道訶色。釋論云。二乘為禪訶色事。不名波羅蜜。菩薩訶色則見色實相。亦見禪實相。到色彼岸。故得名波羅蜜。深訶於色。為止觀方便。餘四塵例如是○復次棄五蓋。前五欲是五根對現在五塵。發五識。今五蓋乃是五識轉入意地。為心內大障。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謂蓋覆。使定慧不發。大品云。離欲及惡法。惡法即五蓋也。其相云何。貪欲蓋起。追念往昔所更五欲。與五根作對。思想成惑。忘失正念。瞋恚蓋起。追想是人曾為我害。心猛氣盛。忿怒相續。睡眠蓋者。心神惛昧。兀然無識。若喜眠者。眠則滋多。釋論謂眠為大暗。掉悔者。覺觀雜起。徧緣諸法。乍起乍伏。炎炎不息。身妄遊行。口妄談笑。掉而無悔則不成蓋。憂悔心重轉為定障。疑者。或疑己非道器。修之何益。或疑師亦常人。豈有深法。或疑所受之法未必中理。三疑在懷則禪定不發。五蓋病相如是。病偏多者則先治之。不淨治貪欲。慈悲治瞋恚。精進袪昏睡。數息專掉散。深信遏疑惑。若治強者則弱者自去。常人謂五蓋鈍使止障初禪。今謂五蓋利使能障真諦。何者。執見為貪。謂餘妄語為瞋。無明為睡。戲論為掉悔。被破壞惑為疑。此蓋若去則成初果。又取真名愛。捨思名瞋。思惑未盡名眠。妄念名掉悔。未至無學名疑。此蓋若去則證羅漢。真諦三昧現前名一切智。又依空起蓋障於俗諦。何者。沉空取證即貪。憎厭生死捨而不觀即瞋。無為空寂無照假之用即睡。空亂意眾生即掉悔。假智不明即疑。此蓋若棄。即俗諦三昧現前。成道種智。又依中起蓋障於實相。何者。菩薩於深法生愛為貪。不喜二乘為瞋。無明未盡為睡。三業雖無所失。比佛猶有漏。是為掉悔。初後理圓而初心智慧不逮於後。是為疑。此蓋若除。開佛知見。成一切種智。若此論蓋相甚長。豈止欲界而已。行者深觀蓋性即空假中。一念圓除。見蓋實相。得此意者。凡夫初心則能圓棄諸蓋○復次調五事。謂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調食者。愈疾安身之物。是所當食。又取飢飽適中。調眠者。眠不可苦節。亦不可恣。蓋取不節不恣調身。令不寬不急。調息令不疎不數。調心令不沉不浮。三事合調。若能調凡夫三事。成聖人三法。色為發戒之由。息為入定之門。心為生慧之因。自始及終唯此三法。不相捨離。觀心五事可以意得○復次行五法。所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夫事不專一則無成功。前二十法雖備。若無樂欲希慕。身心不懈念想方便。一心決志者。止觀終不現前。當知此五法通為大小事理作方便。毗曇用之分別四禪通別之異。瓔珞.成論取捨不同。皆非今正意。今所謂欲者。欲從生死入涅槃。精進者。不雜不漏一向不退。念者。唯念涅槃不念餘事。巧慧者。分別是非真妄之法。一心者。決定修八正道一去不迴。是為方便入真。又欲者。欲廣度眾生成就佛法。精進者。雖眾生無量誓度不悔。念者。視如子想。巧慧者。明用法藥。一心者。直趣化功。是為方便入假。又欲者。如大品薩陀波崘欲聞般若。不惜身命。精進者。為欲聞般若故。七日悲泣。七年常行。念者。常念我何時得聞。巧慧者。魔不能蔽。轉魔事為佛事。一心者。決志不移。是為方便入中。又欲者。欲從一邊正入中道。不雜二邊為精。自然流入為進。繫緣法界為念。修中觀方便為善巧。清淨常一能見般若為一心。此二十五方便。細分別成無量方便。可以意得。今用為止觀外方便。因此調習。豁然見理。見理之時誰論內外。大品云。非內觀得是智慧。非外觀。非內外觀。亦不離內外觀。亦不以無觀得是智慧。若解此旨。則遠近內外無非方便。若不得旨。則俱非方便也(元本第二卷終)。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萌夏——无法绽放的花蕾

    萌夏——无法绽放的花蕾

    踏入高中,一切的新颖生活让高一新生们倍感快乐,可随着日子的推增,愉悦也随之减退。成熟、焦虑、理智等取代了往昔的稚嫩、感性...本作融入了高中生真实生活的一面和虚幻的一面,涌出了他们内心中翻滚的情感世界。他们对世界了理解、对感情的理解注定是长者们以予否定的,但长者们却永远不知道他们以他们的成熟抹杀了青年人们的真挚...王子喧和思雨是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两个学生,从第一次偶遇开始便注定了他们将结识在一起...经过王子喧不懈的努力,最终他和思雨走到了一起,但因为自身的自傲却无意间触动了周可欣对王子喧进行报复的心理,她利用思雨同父异母的弟弟最终拆散了王子喧和思雨刚刚建立起的爱情……
  • 重生末世之默语

    重生末世之默语

    莫羽:重生了,这一次我要改变一切。莫羽偶然获得一块神秘的七彩玉石会引起怎样的结局……
  • 凡尘之上

    凡尘之上

    家破人亡,痛苦悲伤之下,顾宁最终被引发了血脉中三千年的灵魔愿,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 魔傲天极

    魔傲天极

    背负血海深仇,少年孤星得魔神传承,天地不灭,任我逍遥!!!
  • 那个网瘾少女

    那个网瘾少女

    在你的身边有个网瘾少女,每天看着她,你都会觉得生活真的像心电图一样。
  • 沐花飞羽

    沐花飞羽

    哥哥们,因为她,我对你们太失望了!!我才是萧家的女儿。。。?萧清沐萧清沐,你也有今天!?柳浅浅沐沐。。。。哥哥对不起你!回来吧?萧逸轩沐沐,你快乐就好!?萧湛轩沐沐,一生宠你?张辰亦还有更多美男宠着我。。。
  • 魔御天穹

    魔御天穹

    大梦几千秋?沉眠九千载。百族争霸已然泯灭,现在,唯人族独尊。荒古时期百族之战,人族当兴,百族泯灭。造就无数遗迹豪杰。万古遗迹,相柳血窟……血魔子,一代魔星,携紫薇传承,重临大陆,九千年的发展,不知是何状况?血与火的交融,无数的谴责和谩骂,只为成就着一身的威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创血卫,仗剑天涯。灭世间,唯吾独尊。踏九天十域,开辟无上疆土。已无上之姿,创造逆天神话。
  • 冷面杀神

    冷面杀神

    顾叶磊,退伍军人。一把卡巴1217军刀,一柄银镖使得出神入化,由于神情冰冷,出手精准狠辣,故而被称为冷面杀神。由于一条陌生短信,救了黑道大佬的女儿,卷入黑道争斗之中,被各路人马追杀拉拢,走投无路。无奈,建立自己的势力,从一个黑道新秀一路成长为黑道大佬。终控制全球黑道网,掌握多国政权命运,影响政界重要活动,成最年轻世界首富,创造出一段段传奇。由一个退伍军人到黑白两道的大佬。顾叶磊的奋斗路,奋斗史如何呢?在这奋斗中又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呢?敬请期待《冷面杀神》
  • 云阳王

    云阳王

    开辟鸿蒙,谁为将种?俾倪天下,霸王重生!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流匪蜂起,乡野小子李福生家乡被洗劫,村民遇害,家人失踪,李福生逃过一劫。他亡命山林,多次遇险,残酷的生活让他明白了弱肉强食的道理。他成了一名土匪,整天打家劫舍,后来受奸人所害,无法在绿林立足,归降朝廷名将王将军,跟随王将军来到灵州,意图收复京城,从一个只懂得蛮力拼杀的小伙子,成长为胸有韬略的将军。王廷之牵扯到朝廷争斗之中,成为牺牲品,而朝廷宰辅看中李福生,让他接替王廷之之位,亡命小子终成大将军,成为朝廷砥柱,受封云阳王……
  • 那个名叫爱情的事

    那个名叫爱情的事

    爱情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曾经以为我抓住了,然而在现实面前,我才发现原来我根本没有接触过它。缘起缘灭,花开花谢。我叫李健,这是我的故事。